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回乡偶书》优秀教案优秀6篇(古诗《回乡偶书》教案)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快回答分享了6篇《回乡偶书》优秀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回乡偶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回乡偶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平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习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老大

客?

何来?

想家乡!

《古诗两首》之《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3、通过预习,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谁送给谁?指导书写“汪”

4、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这是一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

1、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

3、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④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⑤踏步读诗或唱诗。

4、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朗读古诗:

1、课件以下两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无论以什么送别,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这些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五、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以歌声

酒送别

《回乡偶书》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音、衰、客、何”6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三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领悟诗意,能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兴导入

1、猜字谜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喜欢)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象形字,想请大家猜一猜,看看能不能猜出来(出示象形字的课件)

(学生看课件猜出“客”字)

师:对,是“客”字(出示),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会发现。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个“客”字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出示“客”的课件)学生跟课件书空。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个“客”字,这首是:(学生说课题)(板书《回乡偶书》)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字谜引入,感悟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孩子们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来帮助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藏有一个“客”字,你们找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你真会发现。请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诗。(课件出示这句诗)(学生读)

师:(出示插图)孩子们为什么会笑着问作者呢?我想跟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场景,我是贺知章,你们会怎么问我呢?会问什么呢?

生: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您是干什么的?您来这里是找人吗?

……(三个学生,师适时点评。如称呼不对,要引导学生;用了 “请问”一词,表扬有礼貌)

师:孩子们真会动脑筋,知道当时孩子们会这么问,是什么原因吗?(是因为不认识他)请用诗句回答(“儿童相见不相识”)出示诗句,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读诗句)

师:从这两句诗来看,贺知章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当作“客”了,从哪里看出他是“客”呢?请看插图(出示插图)。

生:学生仔细观察图。

师:那他是不是“客”呢?从那句诗可以读出来?

生:不是客,因为我从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看出,他并不是客,是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到家乡。

师:请把你们的理解放进诗句中去,一起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这两句诗的图)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师:为什么诗人年小的时候离开家乡,要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回家乡呢?

生:我知道,因为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回家不容易呢?(出示插图)

生:骑马。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出门不是靠走路就是骑马,经过跋山涉水,回家一次确实不容易。可是那么艰难,作者还是要回老家啊,你体会到了什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板书)

师:我们怎么读才能突出诗人回乡不容易呀?学生再次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设计理念:紧扣“客”字,切入理解诗句,从后到前,更好地理解“回”的含义。创设情境,借助插图,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3、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都知道原来这个让孩子们看成是“客”的人其实不是“客”,而是久居他乡的游子回家了,所以题目中不是“来”而是“回”(板书),让我们加上对“回”字的感受,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有感情地读诗句。

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全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贺知章一起思念家乡,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分组背诵,一起背诵)

4、指导书写:“客、何”,观察、书写、展评。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三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提醒大家:客: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何:竖钩起笔处不要在横的末端。音:突出中间主笔横。

【设计理念: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改变“满堂说”的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1、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有节奏地朗读,可以吟诵,可以踏歌,可以表演读……(学生自由体会读)

学生自由朗读后个别表演读(老师点评中鼓励学生,并告诉其余学生这是什么读法。)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想听吗?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设计理念:落实个性朗读,老师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五、拓展延伸,升华诗情

1.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他还写了另外一首表达自己回乡后的情感的诗,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欣赏《回乡偶书》之二)

2、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还有――生:李白的《静夜思》,生: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喜欢哪首就把哪首背诵下来。

【设计理念: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并让学生有选择地背诵记忆,让那个拓展不会流于形式。】

六、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不管你身在何处,都时刻想念自己的家乡,让我们把贺知章的思乡之情记在心中。(齐背)

七、布置作业

把《回乡偶书》编成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和妈妈听。

板书设计:

xxx

《回乡偶书》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 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 地问:“

。”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 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 客 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

《回乡偶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所见》、《咏柳》诗歌的图片。

师: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

3、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那你们知道咏柳的作者是谁吗?(生:贺知章)

5、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另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学法指导

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过四关,这四关分别是: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顺利过关吗?

第一关:我会认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找一找树叶。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师:好了是吗?那陈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第二关:我会解

1、解题:你会扩词吗?我们来扩词!

回:回家回来回到乡:家乡故乡乡土

偶:偶然偶尔偶遇书:读书书写书信

连起来就是:回到家乡偶尔写下这首诗。

2、第一句:离:离开回:回来

整句句意:年轻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

第二句:音:声音口音改:改变

整句诗意:我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第三句:识:认识

村里的儿童已经不认识我了

第四句:客:客人何:哪里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第三关:我会读

指导读好升降调、重音、长音

第四关:我会想

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生:乡音无改……)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

每当他看见天上的明月圆了,他会默默的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诵)

每当遇见故乡的故人时,他想问问家里的近况,可最终,他只是像王维一样,问了问窗前的寒梅——(生齐诵王维的《杂诗》)

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当他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他从镜湖看见自己斑白的两鬓时,他说——乡音无改鬓毛衰

当他看见村里的孩童时,他说——儿童相见不相识

当孩子们把他当做客人时,他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拓展训练

师:其实,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的情景,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小学三年级语文《回乡偶书》原文 篇五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小学三年级语文《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篇六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 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教给学法,自读自悟。《回乡偶书》这首古诗,学生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了。因此,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布置自学要求时,要学生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学生经过充分自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我根据学生交流,进行讲评,纠正,小结。这样初步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鬓”一词的教学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由于这个字是首次出现,字形复杂,字义不易理解,我首先跟学生强调这个字的读音是前鼻音,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鬓”是指哪里吗?继而弄懂“鬓毛”指的是“耳朵两边的头发”。为后文理解“鬓毛衰”打下基础。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

二、师生互动,深入理解诗意。在学生初步读懂了诗意后,为了让两年级的学生理解80岁的贺知章回到家乡时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的感情,我进行了2个环节:①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交流诗意。②师生互动,由老师扮演贺知章,让学生发问。然后问学生,贺知章听着孩子的问题,心里会怎样想呢?通过交流让学生走进贺知章的内心,体会老人回到家乡悲喜交加的内心感受。

三、朗读指导有层次感。在自读古诗中,我提出的朗读要求是: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的读通诗句。检查朗读时,就以读准和有节奏的读通诗句这个标准让学生来评价。在学生对整首诗进行了深入理解后,我提出的朗读要求变为:要求读出贺知章非常想念家乡,又高兴又难过的心情。并通过老师示范读,带学生读,让学生带着情感模仿读,使学生的朗读上了一个层次。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贺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心情难于平静。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这样的古诗,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使古诗节奏,音律明显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6篇《回乡偶书》优秀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回乡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