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中班音乐滑稽的脚先生教案含反思(通用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快回答整理了9篇中班音乐滑稽的脚先生教案含反思,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顾城。

顾城的诗 篇一

――顾城

1980年当我开始写诗,正逢上“朦胧诗”大讨论和与之相呼应“新的美学浪潮”的兴起,我从《诗刊》、《花城》增刊以及一些小刊物上,看到顾城的诗歌和他的一些文字,其清新的文笔和写作思维方式,对当时如饥似渴阅读与习作中的我,包括更多的年轻诗歌爱好者,产生了震撼感和潜在的影响。二十多年过去了,时光消磨掉多少人和事,许多荣辱恩怨也都早已烟消云散,可是,有一些名字会被人们反复记念起来,因了他们活着时的优秀,或死后留下的精神和文化遗产,以及他们人生纷纷扰扰的传奇……顾城正是这样一个值得引起人们怀念和研究的人,一个有着特别人生景观的人,一个年代转折期不可替代的重要诗人。

由于相关资料量巨大,非我一时所能尽览和评论,故本文拟以顾城生平脉络为线索,将其自述的写作时期分四节,简要梳理一下他短暂而绚美的一生及其令人遗憾的收场。

一、自然的我(-1974年) 代表作:《生命幻想曲》

1956年9月24日,顾城诞生在中国首都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军队诗人、作家,在八十年代的诗坛上有着一定名气。小时候,父母为顾城讲了许多童话故事,施加以爱的影响,特别是母爱,令顾城成年时仍念念挂怀:“妈妈的爱,形成了我天性的内核。”顾城身上具有诸多切近女性的性格特征,细腻、敏感、干净、固执,以及他的女儿观和对《红楼梦》的痴迷等,笔者窃以为与他两位最亲密的人――母亲与姐姐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到七八岁,顾城就预感到:“我将来是诗人!”一次在小学班上被老师指名朗诵诗歌,顾城回忆说:“我被自己的声音震动了。我不知是怎么结束朗诵的,只记得坐下来时,必须用手按住膝盖,来制止那激动的颤抖。”这是诗歌的力量与诗人天性撞击的结果,天才的诗歌原子早已潜藏在其性格、气质中,流淌在血液里,一旦外界有所引导和触发,便要闪出光来。

1966年席卷中国大地的“文化大革命”开始。这场运动使中国的知识分子遭受空前的厄运,所有文化迹象一时间荡然无存。而顾城则开始阅读家中惟一未被红卫兵抄走的科普读物――法布尔的《昆虫记》。他一夜之间变成狂热的昆虫爱好者。他说:“我搜集了那么多标本――大自然给我的诗的语言。”他读了更多的科普读物,如《昆虫世界漫游记》、《趣味昆虫学》等,“为了查找昆虫纲的三十四个目,竟把四千多页的《辞海》逐篇儿滤了一遍。”从此,大自然各种美丽的昆虫就进入他的梦想世界。在一次采访时他说:“法布尔给了我最早的,也是最大的影响,受用终身,这是因为昆虫世界里显示了人的命运。”对生命和自我的关注成了日后顾城诗歌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昆虫记》以及由此产生的兴趣,对顾城的一生和诗歌写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更多地跟诗人产生精神上的关联。

两年后的顾城写下他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星月的来由》:“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在这首四行诗中,顾城显示出惊人的想象力和自然的语言天赋。同年,他个人最早的散文《冬天的早晨》,也证明了他天生的洞察事物和状物写景的能力。“太阳像月亮般地出现了,几声干哑的鸡啼,证明,这是一个真实的早晨。”简洁、准确、细腻、唯美的散文特点,也贯穿了顾城日后的散文写作。

1969年5月离开北京随父下放之前,他写下《我的幻想》:“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年少的顾城,过早地感受生活现实的严酷,这个冬天,他全家下放山东昌邑县东冢公社。在这个“草和泥土筑成的村落”,开始接触乡村困苦的生活,和寂静无声辽阔的大地。人的思想回到最纯洁最原始的事物上来,“我的灵魂一点点溶化了,溶化了,变成了诗的溪流和瀑布……”所有事物似乎都在催发着少年诗人的情怀。1971年7月他在海滩上第一次写下了在他后来认为还幼稚的以“自然的我”为写作特征时期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

这首诗“使我确信了我的使命,我应走的道路”,是自己“师法自然”的最好习作。此时,他将感官向大自然敞开,天然无雕琢的抒情语言,具有印象和超现实色彩的画面,成为少年顾城“对乌、对世界、对自己说话”的主要途径。这一阶段,顾城的诗歌是天真与想象交融的产物。

五年后的1974年夏天,顾城全家都回到北京。当了三个月翻糖工后,他去了街道的作坊干活,其后陆续从事过木匠、油漆工、电影广告绘画工、商店营业员、借调编辑等许多临时工作。在七十年代,进国营企业很难,与其尊崇的美国诗人惠特曼一样,顾城干了五年木匠活。这期间,他工余时间大量阅读,并从中国古诗和外国浪漫派的作品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1976年他把在农村期间写的诗歌自编成诗集《无名的小花》,在清新、自然、抒情、优美的语言中,真实地记录了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个随父“下放”少年的畸形心理。当其中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第一次刊登在北京西城区文化馆《蒲公英》小报的头版,令顾城高兴地跑完了一条街。“这是第一次把自己的心交给世界呵!”

一本诗集,一个开端,从此顾城走上了文学的不归路。

二、文化的我(1977年-1982年) 代表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在写作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顾城有幸遇上一批中国新生的优秀写作者,他们为诗人的大脑开启了一扇天窗。1978年他接触了由北岛主持的地下诗歌刊物《今天》,“我看到了舒婷的诗,北岛的诗,芒克的诗。我震惊不已,我发现还有人在渴望,在用心灵发出声音。我忽然明白,一个人真正需要的,所有人都需要。”通过民刊和私下交往,顾城先后结识了这一代诗人中的顶尖高手――北岛、芒克、舒婷、江河、杨炼等人。这些优秀诗人凝聚在一起,在写作和思想上相互交流和借鉴,形成巨大的诗歌和思想的能量场,其影响波及了整个中国大陆,随之许多民间诗歌社团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对日后中国文学的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前后只读过五年书的顾城开始为自己补课,从1979年开始,他一边热心研究现作技巧,阅读现代心理学和哲学著作,一边从年长的诗人那里获得“意象”、“张力”等新概念以及大量的现代诗歌作品。顾城首先读到了洛尔迦,从他身上学到了“通感”的运用。他说:“我受外国诗人的影响较深。我喜欢但丁、惠特曼、泰戈尔、埃利蒂斯、帕斯:其中最喜欢的还是洛尔迦和惠特曼。特别是西班牙和它的那个语系的文学――洛尔迦、阿尔贝蒂、阿莱桑德雷、聂鲁达。他们的声音里

有一种白金和乌木的气概,一种混血的热情,一种绝对精神,这声音震动了我。” 从整体上看,1979年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开端,主因是当时政治社会环境有所变化,思想解放思潮兴起,出版界、文学界呈现久违的宽松气氛。顾城在《蒲公英》小报上连续发表的《无名的小花》,以其诗风独特受到关注,同时他作品也大量发表在民刊《今天》上,由此向海外传播。受此激励,顾城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高潮。在4月,他写下早期代表作之一《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两行笔记型小诗,和另外一首《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被人传抄,引为话题。

1980年1月《文艺报》转载了《星星》复刊号上老诗人公刘的文章《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代表了官方文学界的声音,许多人也对顾城等人的诗歌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一句话看不懂!面对批判,诗人的父亲顾工挺身而出,为其辩护,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顾城在《诗探索》1980年第一期发表文章《请听听我们的声音》,他认为,这些诗歌的“新”,在于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在其他相关文章中,朦胧诗代表人和拥护者也纷纷著文阐释自己的写作观点,以及通感和意识流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等问题,以期使新生的诗歌和美学观点更快地为社会所接受。

这一年,顾城还写了不少散文。在一篇《少年时代的阳光》中,谈到跟全家下放时的生活和他少年时代诗歌的诞生。还有回忆童年和喜欢昆虫经历的《希望的小树》;采用拟人化、寓言方式写就的《老榆树》;以及表现出少年诗人善良与正义感的、隐含对国家命运思考的《东冢歌声》。此外,他开始大量地记下自己的诗歌感想,在其后的几年里以“学诗笔记”、“诗话散页”等为题发表。这些诗化的笔记,处处呈现出顾城年轻思想中真知灼见的光芒。

10月,《小诗六首》在官方诗歌大本营的《诗刊》发表,引起反响和讨论并使“朦胧诗”的提法得到广泛使用。面对众多的“看不懂”,顾城在刊于《星星诗刊》1981年10月号的一封信中说,“读诗并不是考古。读者只要能从诗中,找到一些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或者感到美,似乎就够了,不必去力求捕捉和理解作者的原意。”尽管如此,他还是就争议较大的四首诗《在夕光里》、《远和近》、《泡影》、《弧线》作了一次解释。

1981年3月,顾城写下了代表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在这个被自称为“文化的我”的时期,他在自然的我中加进精神上相通者的“我们”,开始注重对人说话,人称“你”和“他”被更多地应用,“……有很强的人的、心理的,甚至社会的色彩。”他说“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三、反文化的我(1982年-1986年) 代表作:《布林的档案》

从1981年开始写组诗《布林的档案》至1986年完成,顾城把来自梦境的一个类似“孙悟空、唐・吉诃德式的人物――布林,编成了一个诗歌故事,使用相对荒诞的语言、破坏性的心理描写,以“反文化的方式来对抗文化对我的统治,对抗世界”。这一组诗深为顾城自己所喜欢。

1982年1月,顾城的《抒情诗十首》获得四川“星星诗歌创作奖”(1979.10-1981.12)。同年开始待业,并进入专业写作状态。无论刊物大小,只要来钱,他就刷刷地投稿出去,哗哗地收钱进来,但是,在文化不值钱的年代,稿费并不能令诗人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顾城在给福建《武夷山》文艺季刊的命题式约稿“我的一张调查表”中说:“我的一生,只够干一件事――学习写作。有时,我觉得这很残酷,但又无奈。”他认为:“人活着,就有使命,就应做些该做的事,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

此时,顾城与舒婷的诗合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次年,《北岛、顾城诗选》由瑞典好书出版社出版。朦胧诗三巨头的地位,得到私下确认。

这年的8月8日,在飞鸿传书、心心相恋了四年之后,顾城和当年在火车上邂逅相识、美丽且写得一手好诗的女子谢烨在上海登记结婚。这童话一般的爱情,符合于顾城的梦想和对人间故事的想象,如此纯洁,如此奇异,如此的美满过程,可到头来却不是生活现实。“她给了我很多幸福的时刻,也给了我很多绝望的时刻。在清晰的绝望中,她更临近了我的想象。”他回忆时这么说。

在这一阶段,顾城对诗歌写作及其理解作了进一步的提炼。他在1982年10月的学诗笔记中,阐述了他的诗歌观念。认为诗有两个必备因素:美的感觉和精练的语言,当二者结合诗才出现;诗要美,应具有独立的思考和创造;内心世界,是诗的源泉。诗要说非时尚潮流的真话,诗歌的大敌是习惯。他还在华东师范大学题为《关于诗的现代创作技巧》的讲演中就技巧问题发表看法,他说:“我渐渐觉得,技巧并不像一些初学者想象的那样重要,尤其是那种从内容中剥离出来的可供研究的技巧,对于创作的意义就更小些。”不应死读现代派理论,赖于一招一式的人容易作茧自缚。学习、探求技巧,是为最终在创作之中忘记它,技巧的运用要像呼吸一样自如。顾城说,“尽得天下之道而无道,尽得天下之法而无法”,是自己学诗的最终方法论。

另外,在1984年8月“五台山诗会”及更多的场合,顾城都在频频谈诗,将他自己的创作的认识和感受传达出来。关于写什么,顾城认为:“诗可以写大的事物,也可以写小的事物,关键在于是你写,你写你看见和感到的,而不是社会公认的观念之下的。你可以去写具象的、具体的、微观的事物,只要是你确有感受的,你就可以让人们也从中领略到宏观的永恒的长久的事物,感受到人的命运、人的本质、人的心灵。”他认为大师们的作品饱含某种内涵和意义,这样的诗歌才会是不朽的。“诗的独特意义是指它属于人类精神领域的非常光辉和微妙的那部分,它的存在是为了人类的心灵中永远有一个崇高境界。这种崇高感亦是人性本身固有的一种品质,因此只要人存在诗就存在。”诗是精神性的东西,人需要属于人的诗,所以诗歌永在。

在语言上,他说,写诗要克服语言的习惯性和观念性。“一句生机勃勃而别具一格的口语,胜过十打华美而古老的文辞”,“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强调语言的天然性,新鲜的词汇和句法。而“形式本身只应当是道路,而不应当是墙;伟大灵魂的本身便是最完美诗形式的不断创造者”。创新本身也是对传统的最好继承。

精神、灵魂、美的诗歌是顾城一生的追求。在他的诗歌视野中,“城市将消失,最后出现的是一片牧场。”

四、无我(1986年-1993年) 代表作:《颂歌世界》、《水银》

1983年开始创作至1985年完成组诗《颂歌世界》,顾城诗歌创作进入新的阶段。笔者并不明白为什么顾城把它归入(1986年-1993年)无我特征的写作时期。这里也许有个笔误。顾城在1992年

12月19日的一个访谈里说:

发现寻找“我”、对抗世界都是在一个怪圈里旋转。我对文化及反文化都失去了兴趣,放弃了对“我”的寻求,进入了“无我”状态。我开始做一种自然的诗歌,不再使用文字技巧,也不再表达自己。我不再有梦,不再有希望,不再有恐惧。《颂歌世界》和《水银》是这个时期(从1986年至今)的代表作。前者有一种宗教感,后者完全进入到一种自然的个人化生活。(摘自《无目的的我――顾城访谈录》)

这一时期顾城的生活重心在国外,环境和生活的变化,有可能对其创作及心态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应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离开北京出国之前的1986年3月,诗集《黑眼睛》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6月他参加北京市“新诗潮研讨会”,并结识了后来弄出是非的女诗人李英(即英儿)。

1987年5月29日,顾城夫妇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其后顾城戴着一顶自制的筒式白色的长帽,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先后到奥地利、丹麦、荷兰、芬兰、瑞典、法国、英国等国家讲学、访问。

值得注意的是,1987年7月接受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博士何致翰访问所作的《生命是一树鲜花》的访谈;9月在伦敦英国汉学会上的演讲;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主义研讨会”的两次发言;接受.香港中文大学伊凡等多人访谈以及香港电台的访谈,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恐惧和死亡的话题。

顾城在生命的各个年龄段,不断地感受死亡。他五岁时就有死亡意识感。在十七岁回到城市后,他也曾一度陷入危机中。“当我迫不得已长大了的时候,白骨在我身体里生长,我从一个男孩长成一个男人,锁在屋子里写诗,这都是我不能选择的事情。”他的头脑里似乎有着很强的宿命感和听任命定安排的意味……这也许跟他天生的敏感及其艺术气质有关,“我看见了现代主义艺术非常痛苦的地方,也是这么多年使我痛苦的地方,我想走了。现代主义艺术确立了一个绝对的死亡,这死亡在人们面前,它离人们很近”。

1988年1月上旬,顾城到美国纽约参加艺术博物馆大厅的诗歌朗诵会。稍后以工作签证身份进入新西兰,任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3月,顾城夫妇有了儿子木耳。6月,他们在奥克兰海湾的激流岛(瓦西基岛)买下一座房子,开始隐居生活。到达小岛的第一天,顾城对妻子说:“我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准备过这样的生活,现在我终于跨过了这个倒霉的世界,到了我要到的地方,我的生活开始了。”次年1月,顾城辞去奥克兰大学职务,专心在岛上养鸡、种菜、作画和写作。这是顾城的梦想和愿望之城,是他心灵深处的一座天堂,一片土地,一个森林的家。可他妻子未必喜欢,作为女人,她本可以得到更多,可以去高楼林立的城市里散步、逛街、购物。而顾城在孤岛上仍在赞美“永恒女性的光辉”,说它使生活和语言有了意义。 1990年顾城诗集《水银》由德国波鸿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3月应德国DAAD学术交流基金会邀请,离开激流岛赴柏林从事文学创作活动。这期间,他又写了一些有关童年生活的散文:《臼》、《我早期的“革命斗争”》、《采桑》、《厂外》等,他的心灵似乎仍一直生活在遥远的岁月里。在短文《我不能想得太多》中,他说:“我不能想得太多,一切来自冥冥还将归于冥冥。”

在余下的两三年里,顾城奔波在世界各地,在各个国家讲学挣钱。1993年3月17日顾城夫妇回到阔别六年的北京。一周后即回德国并完成以梦境中的北京为题材的组诗《城》。同月整理个人新诗自选集《海篮》和散文选集,交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同月《顾城童话寓言诗选》由河南海燕出版社出版。4月在柏林开始写作长篇自传体小说《英儿》。该书结构散漫,诗意十足,有潜意识中呈现人间的真性情。

这年7月顾城应法兰克福大学《人与自然――世界各文化哲学讨论会》邀请,做《没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学纲要》的学术报告。

这份分十一节、一万二千多字的哲学文稿,我们不如说是作为文学家的顾城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及自己多年来写作心境的一次阅读和思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想哲学问题的时候,主要地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

他从中国古代哲学出发,佐例于各思想家和文学人物,自老庄、禅宗、佛性等思想中领悟自然大道,“自然而然”成为他的核心思想之一。“生如蚁而美如神。他要改变的不一定是存在,而是存在中的迷误。”这无疑也是“道法自然”上的一种积极思考。

9月3日离开德国返回新西兰,途经美国,顾城在飞机上为儿子“杉”写下人生最后的一首诗《回家》:

我看见你的手\在阳光下遮住眼睛\我看见你的头发\被小帽子遮住\我看见你手投下的影子\在笑\你的小车子放在一边\杉\你不认识我了\我离开你太久的时间

我离开你\是因为害怕看你\我的爱\像玻璃\是因为害怕\在台阶上你把手伸给我\说:胖\你要我带你回家

在你睡着的时候\我看见你的眼泪\你手里握着的白色的花\我打过你\你说这是调皮的爹爹\你说:胖喜欢我\你什么都知道

杉\你不知道我现在多想你\我们隔着大海\那海水拥抱着你的小岛\岛上有树\有外婆和你的玩具\我多想抱抱你\在黑夜来临的时候

杉\我要对你说一句话\杉,我喜欢你\这句话是只说给你的\再没有人听见\爱你,杉\我要回家\你带我回家

你那么小\就知道了\我会回来\看你\把你一点一点举起来\杉,你在阳光里\我也在阳光里

这首诗和后几天给儿子的遗言:“我本来想写一本书,告诉你我为什么怕你、离开你、爱你……”都可以作为顾城对这个人间的最后观照。

顾城的诗歌 篇二

关键词:惊人才华 思想纯净 坚守自我

顾城是天生的诗人,因为其诗歌才能和气质在小时候便得到了体现。不到十岁,他写下了“我失去了一支臂膀,就睁开了一支眼睛”①的诗句。杨树的一枝树丫被砍断,就像人失去了一支臂膀;被砍断的枝丫留下的伤疤,看上去却像是杨树又睁开了一支眼睛。比喻和拟人生动且富有想象力。顾城创作之时是否真正寄寓了“祸福相依”的深意,我们不得而知,但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精彩的创作,着实令人惊叹。十二岁时,顾城写下了《星月的来由》。他在《一瞬间破译出全部飞翔的奥秘》中写道:“我还是一个没有经过后来的事的小孩儿的时候,我在冬天的窗台上,看见干枯的树枝伸向天空,像是想把黑暗的夜空打开一样,它要看看天外的事情;我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我说: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天外的光亮,人们叫它做月老和星星”。小小的顾城在诗中把大大的天空想象成整个的一块幕布,隔绝了天空下的地球与天外的世界。又赋予伸向天空的树枝以动作,它们“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从这“几个微小的窟窿”里“透出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自然存在的月亮和星星在十二岁的顾城的头脑中,有了另一番神奇的来历。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想象,已属不易;能将头脑中的想象化为神来之笔的诗句,其过人的才情可见一斑。

当顾城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爆发了。12岁的他被迫辍学,然后下乡放猪。这时的顾城,生活在被大自然包围的农村里,笔者猜想自然的万物和力量深深地打动了他,引发了创作的灵感。典型的例子如《生命幻想曲》:“黑夜像山谷,白昼像峰巅。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此时的他沉浸于自然世界的怀抱中,自然而然地超脱于尘世。“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溶进了我的生命”。所以,在生命的旅途中,“太阳”成为“我的纤夫”,“我抛下新月——金黄的锚”。最后诗人爆发出激情——“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这是带有超验性色彩的诗,是对生命、对时间有感而发的呐喊,更是顾城在自然的环境中对生命的赞美和感悟。正如他在《麦地在阳光下一片平坦》中所说:“后来在我十二岁的时候就特别想去农村,就找一个地儿,像法布尔这样过一种生活。但是一到农村,就明白了……这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在这个荒凉的地方我没有找到昆虫世界,无意间,真的,我开始写诗了……就写‘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就那一回教育了我什么呀,就是我发现我的大恐惧呀,就是死也罢,世界也罢,所有这些恐惧呀,就没了——就是远处的河流推着河岸,就如同你的手这样扶着膝盖,就浑然分不开了;树木微微响着,如同你的心在唱,你的心就那么的广大”。

写于1979年的《一代人》,“因既有对‘’的批判,有没有失去对未来的信心”②,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诚然,这首诗表现了一代人不顾环境艰险仍然勇于探索的精神。但笔者却认为,如果这首诗能写得再早一点,写在“”期间,则更能彰显这种宝贵精神。当然,在那样特殊的时代,恐怕还没有人敢写这样的诗;即使是写了,恐怕也不敢公开出来。高压的政治与危急的形势之下,大多数人都会胆怯害怕,顾城当然也不例外。正如他后来回忆所说:“我这个人呢?其实是个胆子非常小的人,文化革命把我吓坏了,那个时候我一个劲儿地就想逃到一个地方去,最好能盖个小城堡呆里边不出来。”所以,我们不能责怪顾城没有早一点在“”期间写出《一代人》,而更应该感谢他在“”结束后国家和社会遍体鳞伤时写出了《一代人》,因其不仅展现了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更激励了无数代人的努力奋斗。

顾城是一个思想纯净、坚守自我的人。他喜欢安徒生式的童真,其诗歌多是干净、纯洁的情感和表达,他的人和他的诗都充满幻想和想象。描写自然的如《弧线》,全诗分为四个小节,每个小节描写的看似是不同的事物,但若将四个小节与标题结合,就不禁要为作者这种平行的巧妙结构和充分的想象喝彩。四个小节分别描写一个事物,这些事物又分别在某个视角上构成弧线,生动形象,画面感极强。最后两个小节“葡萄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是多么形象多么富有动态的拟人!描写生活的如《史诗》,将孩童虚拟的游戏类比为史诗,因为他们游戏的过程和形式恰好与史诗相似。用这样一个气势庞大的名称来命名小孩子的游戏,以宏大的标题来写生活琐事,从而真正地将生活艺术化,但又不失生活本身的活泼与灵动。又如《迎新》,四个诗节,层层递进,又统一押韵,将春节和春天到来的过程一步步展现;字里行间不自觉地透露着喜庆的气息,寄托着美好的希望。

顾城坚持自我的真诚内心和诚实表达,无论是对物、对事还是对人,无论是对政治、对生活还是对自己。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他写道,“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虽然顾城大多写的是由自然和生活引发的灵感,但对于政治、对于历史,他也不是不闻不问。因为他曾经所经历的生活,也是政治和历史的一部分,他已经不自觉地参与到了政治与历史之中。生活于那个时代的顾城,也同芸芸众生一样,渴望自由与和平;处于那个社会的顾城也同杜甫一样,胸怀家国,心念苍生。他“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他“想涂去一切不幸”,“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然而,社会的现实和个人力量的单薄使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他说“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他只能以他自己的方式,借助诗歌的力量,来表达内心的悲痛和无助。

1985年以后,顾城创作了好几组大的组诗,如《歌颂世界》《水银》《海篮》《城》。他在《唯一能给我启示的是我的梦》中说:“有一回我沿一条路越走越快,前边要有个悬崖就要跳下去了,我抱上一块大石头才让速度慢下来。这是我写《城》。这样一个东西,有点像《陶庵梦忆》”。《陶庵梦忆》写的是作者经历过的种种杂事,相对应的,《城》也应该是写顾城经历的种种了。那么“路”是指像之前那样写诗,“打扮它,变得很浪漫”吗?这块“大石头”,是指对故土、对北京的纪念吗?对北京的回忆和怀念使他有根可寻,不至于跌下悬崖吗?除去《直塘》《桥》等一些类似于之前的清丽之作,这些组诗大多都呈现一种零散的形式和片段式的叙述。比如《水银》,其中的诗随时间的推移分别作于奥地利、波恩、伦敦、巴黎、凡尔赛、新西兰等地,看起来似乎是游记。他自己的解释是:“我有一阵写《水银》,水银就是汞,一粒汞掉到盘子里,会变成许多粒,而一个振动,又会让它们有可能走到一起;它们相互吸引又排斥,在这个冥冥的振动中——其实就是你的心在冥冥中的振动——它们因由这个振动,就列成了诗”。关于《水银》中诗行、诗句的独特排列方式,他说:“因为我感觉到了每个字自身的灵性,所以到了《水银》的时候,我就不再强调地组合它们,我让它们自己组合;在我心动的时候,字就会像万粒水银受到一个震动一样,出现它们的排列,这个排列简直就像我的心电图一样”。从顾城的解释来看,也许他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而只是将头脑中存在的、不断冒出来的词语和诗句记录下来。诗无达诂,诗便是诗就好,甚至有些时候,根本就不该希望去解读诗。至于《海篮》,他曾说:“‘海篮’这个词是我编的……真的话都是非常简单的,像用海水做的篮子……这就不像过去写诗,打扮它,变得很浪漫。它是什么,就是什么,我就说出来;但是呢,我说出来的话并不是这个世界上的话,像‘海水的篮子’不是这个世界上的事物一样”。这样看来,《海篮》写的就只是心中的感觉和捕捉到的灵感,而不加任何的修饰。又因为这之中很多都是梦和幻想,所以“不是这个世界上的话”。接着他又说道:“中国有句俗话‘竹篮打水一场空’,是以‘有’捕‘无’,当然是什么也捕不到;那么以‘无’捕‘有’呢?这就是《海篮》”。以“有”捕“无”,也应该是什么也捕不到;即使是捕到了,也可能只是无形的、虚幻的东西。那么,《海篮》写的是虚幻的东西吗?因为作者在写下这些诗句时就只是简单的记录,没有强加主观色彩,也没有刻意地借助它们来表达某种意义,所以是“无”。阅读和理解诗歌,诗歌的形式和旨意就是“有”。追寻本无内在深意的、零散诗句的形式与意义,即是“以‘无’捕‘有’”。总的来看,顾城把思维中那些零散的、片段的只言片语不加任何改造和修饰的记录下来,就成为了《海篮》。他“放弃了对‘我’的寻求,进入了无‘我’状态”③,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顾城的创作思想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他认为诗是有感而发的,是灵感来袭的自然产物。关于这一点,他在《这一瞬间破译出全部飞翔的奥秘》《生命创造了诗歌》《“神灵贯穿其间”》《解释概念我不擅长》等文章中多次提到:“诗……就是精神的自然,人像的自然……而你就似成了微妙自如本身一般……那诗就一句一句地抛出来了”。

2、他重视创作时的感觉,强调诚实地表达,不加整饬,反对功利。他描绘的写诗时的微妙感觉是“写的什么字、说个什么问题、讲的是什么事情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个飞翔中的那一刹那的感觉,那一灵动闪耀的时刻,这一瞬间破译出飞翔的全部奥秘,包涵整个的生长,使这个字、这段乐曲、这幅画成为创作,成为完美的独一无二的诞生”。关于功利,顾城有一句话极为精妙:“一朵花向春天开放,而不是向总统开放;这是最简单的事情”。这一点在他后期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3、顾城认为作诗不应拘泥于表达的形式和方式,重在真实地记录灵感。“句法、逻辑是不得已时的事情,是末不是本。当你飞翔起来,你的飞翔就是逻辑就是语法”。这在他后期的组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简言之,形式是次要的,诗歌重要的是传达灵感来袭一瞬间通灵的美妙感。诗即是诗本身,它可以不讲求形式,也不求人人理解。因为很多时候,如果没有完全地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环境和心理,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在《它诞生另一个世界》里,顾城谈到了他的生活态度:最初,他信仰的是安徒生式的童真,后来觉得这样太容易受伤,所以转向了禅,达到一种空灵而不依赖于外在世界的境界,从而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城,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坚守本性,坚持自我,生活在自己的城堡里,留给我们众多纯真美丽诗歌的顾城,不啻被人们成为“童话诗人”。(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顾城.《顾城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顾城的诗歌 篇三

就义

顾城

站住!

是的,我不用走了。

路已到尽头,

虽然我的头发还很乌黑,

生命的白昼还没开始。

小榆树陌生地站着;

花白的草多么可亲;

土地呵,我的老祖母,

我将永远在这里听你的歌谣,

再不会顽皮,不会……

同伴们也许会来寻找,

她们找不到,我藏得很好,

对于那郊野上

积木般搭起的一切,

我都偷偷地感到惊奇。

风,别躲开,

这是节日,一个开始;

我毕竟生活了,快乐的,

又悄悄收下了

这无边无际的礼物……

(选自《顾城作品精选》)

【赏析】

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自始至终贯串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无论生或死,喜或悲,无不渗透着对生命的思考。

在《就义》这首小诗中,诗人以就义者的口吻,采用第一人称写“我”并不因生命的结束而忧伤,也不因其具有的社会意义而骄傲。当“我”听到“站住!”这一声大喊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惊慌和害怕。“虽然我的头发还很乌黑,/生命的白昼还没开始。”但“我”还是那样的平静,“是的,我不用走了。/路已到尽头。”因为曾经真实地生活过,因而死也是一种回归。死的悲恸或死的伟大都被诗人无形地淡化了。没有拔高,也没有贬低,只是站在人的角度去体会、去领悟……

“我”睁大明亮的双眼,望着这个熟悉又亲切的世界。这里有“陌生地站着”的“小榆树”,有“多么可亲”的“花白的草”,有像“老祖母”一样的“土地”。“我”将在这里“就义”,投入“老祖母”的怀抱,“我将永远在这里听你的歌谣,/再不会顽皮,不会……”多么乖巧、懂事的孩子啊!

可是这个世界的天与地在渐渐变得狭小,甚至容不下一棵小草,容不下一颗童真的心。“我”只有“就义”,只有悄悄地藏起来,“她们找不到,我藏得很好”。在这里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丝毫的愤慨,只有孩子似的天真。“我”不理解那些“积木般”的一切怎么会迅速地在“那郊野上”搭起……于是只能“偷偷地感到惊奇”,一丝的无奈,连同离去的决绝,在童稚的瞳仁闪现,那一份死亡的天真让人热泪潸然……

在诗人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之后转而品味死亡甚至颂扬死亡:“风,/别躲开,/这是节日,一个开始。”“我”把“就义”当做“无边无际的礼物”“悄悄收下了”。“我”是“快乐的”,因为“我毕竟生活了”。

顾城是最善于把生命融进诗歌的诗人,他的一生便是诗的一生。诗人在诗里借助“头发还很乌黑”“风”“礼物”等意象写出了一个孩子的死亡。没有什么比夺去一个孩子的生命更加残忍,但面对这样的死亡,诗人却说“我毕竟生活了”,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死亡的态度有多么超然。

【总结】

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含蓄、温婉的诗歌中表现出的童真的可爱、无奈的压抑、渴望的释放无不令人称赞和感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

1.大量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这种象征隐喻的手法是通过一个非直接的比喻来使情思或感觉具体化的。通过隐喻来创造意象,诗人的情感往往藏得很深。例如:本诗中的“站住!”“路已到尽头”“又悄悄收下了/这无边无际的礼物……”这些都隐喻着“就义”,象征着死亡,呼应着题目,推动着情节。

2.抽象变形手法的应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变形就没有艺术。”朦胧诗关于意象的创造常常致力于“变形”。当“我”听到“站住!”这一声大喊的时候,没有反抗,没有害怕。“是的,我不用走了。/路已到尽头。”“风,/别躲开,/这是节日,/一个开始。”“我”把“就义”当做“无边无际的礼物”“悄悄收下了”。这种抽象变形的夸张把一个孩子生命的悲剧展示出来,带着极强的刺激性和无尽的魅力。

代人顾城 篇四

关键词:顾城;寓言诗;时期;分类;语言特色

一、引言

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顾城的诗歌被公认为具有纯真、浪漫的童话色彩,他也因此被称作“童话诗人”。顾城诗作的一部分是寓言诗,这部分诗歌不仅是“写给孩子们看的故事”,也是供成人阅读的,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他的寓言诗不仅设置了一系列鲜明的形象,而且通过这些形象揭示隐藏在故事身后的人生哲理。此外,顾城的寓言诗还具有通俗易懂、节奏性强、善用内心独白和对话等语言特色。

二、顾城寓言诗的时期分类

顾城生前所作寓言诗共90首,集中于1971—1984年之间。其中1978—1981年为其创作寓言诗高峰期,不仅数量多,而且表达的意义也较为多元。顾城寓言诗意象涉及面较广,动物、植物、人类形象都在诗中有所体现,并且大多为批判、讽刺性形象,意在使读者得到反思。总体来说,顾城的寓言诗以时期为分类标准,形成了清晰的脉络。下面详细进行介绍。

1.初期:1971—1978

这一时期为顾城写作寓言诗的初期,共写作17首,数量较少,所蕴含的意义也较为单一。结合诗人写作时代背景,我们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到诗人对“四人帮”反动势力的厌恶和痛恨,以及对“文革”环境中错误思想的否定与批判。如《大讲“道理”的狼》,讲述四只饿狼为了吃到羊而费尽心思大讲“道理”,它们大放厥词:“这些羊修的简直不能再修了!/竟然浑身上下长满了肉膘!”“这些羊不是剥削者又是什么?/竟敢整天吞吃宝贵的青草!”但最后牧羊人还是发觉了它们的诡计,四只饿狼在“警笛的呼啸中”无处遁逃。在这里,“四只饿狼”暗指“四人帮”丑恶势力,虽然这首诗写作的时候“四人帮”反动势力已被清除,但他们的罪恶行径仍然让诗人感到愤慨。

不仅“四人帮”是这一时期顾城寓言诗中主要批判的对象,诗人还对“文革”背景下产生的一些错误思想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如《得意的知风草》,写“知风草”以为自己懂得“处世之妙”而鄙视扫帚的辛勤工作,但最终被“风暴”冲掉了“脚下的浮泥”。这首诗把“知风草”和“扫帚”做对比,批判了那些毫无原则,跟随形势“随风倒”的人,他们虽然一时得志,但注定没有好下场。

2.中期:1979—1981

这一时期顾城创作数量最多,共写作55首,诗中展示的形象更为丰富,蕴含的意义也更为多元化。总体来说,有如下几种意义得到表现:

(1)批判忽视客观规律与实际情况的思想与行为。

此类作品较多,如《善于发明的农人》《水泡骑士》《窗扇》等。其中以《善于发明的农人》最为典型。这首诗写了一位“绝无仅有的农人”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的方法,让小狗去拉套耕地,让老牛去看院守门,结果都造成了损失。但农人并没样吸取教训,反而又产生了让母鸡打鸣的想法。作者正是通过讲述这样一个荒谬的故事,批判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切实际、忽视客观规律的做法,在富有趣味的同时又发人深思。

(2)批判自以为是、吹嘘夸大自身实力的行为。

这一类诗歌故事性比较强,也最具喜剧色彩和荒谬意味。如《大猪小传》,讲一只愚蠢的猪自以为自己具有“已经超过了飞机的速度”,非要和鸟儿们比赛飞翔。作者在结尾处点明了诗歌的主旨“最好还是不要夸耀、吹嘘”,来告诫读者。此外,《自大的湖泊》《小鸟伟大记》等作品也有类似意味。

(3)批判固步自封、迷信经验的行为。

这类作品有《蜗牛的悼词》《泥蝉》《河滩》等。在《河滩》中,诗人描述了一位不知变通,一味迷信经验的车夫,他按以往的思路,以为“一旦大地重新凝结”,陷在泥水中的马车就会“在铃声中飞回家园”,却没想到马匹与车轮最终冻结在泥里,“比坚固的牙齿更难摇撼”。诗人通过这首诗说明了“凝固不变经验”的可怕,提示读者一味保守只会陷入现实的泥潭。

(4)批判领导者的主观主义、“拍脑袋”作风。

这类诗有《杨树与乌鸦》《“励精图治”的国王》《伊凡的论断》等,其中批判的对象大多以人类的面目出现。如《伊凡的论断》中的大法官伊凡,全品自己主观意图去断案,这样的领导方式无疑是愚蠢的。诗人用这类诗来讽刺一些用“拍脑袋”的方法来做领导的行为,表现了这种行为的危害与荒谬。

3.后期:1982——1984

后期顾城写作寓言诗数量减少,诗篇共18首,并且诗歌在形象意义方面也呈零碎状态,没有形成完整体系。这时期的诗篇有部分是批判“只有语言,没有行动”的空谈行为,如《副上帝的提案》《人鸡之战》《一种准备》等。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期寓言诗的故事性虽然不如前两个时期强,但思想深度却增加了。诗人放弃了前两个时期诗歌的直白式的讽刺,而是将思想意义蕴含在文本深处,使寓言诗可供开掘的空间更大。例如《走了一万一千里路》,写的是一个小男孩走进峡谷,向炮兵连长借车去“赶救主基督”,而连长说:“不,我不糊涂/我是连长,要回连部”。这首诗看起来很平淡,实际上蕴含的意味大大超过了诗歌语言。小男孩走了一万一千里路去借车救基督,但连长却认为小男孩在欺骗他,认为“回连部”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说“主基督”是信仰与神性的化身,连长的做法是不是意味着“现代人”对信仰的无视与淡漠呢?诗人没有明确地表明自身立场,而是通过这首诗让读者去反思。

三、顾城寓言诗语言特色

顾城的寓言诗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他的诗并不故作高深,也没有说教色彩,而是通过一个个有关动物、植物乃至人类的小故事来表达哲理,通俗而不落入庸俗。他的寓言诗不仅是写给少年儿童看的,更多的是为了给成年人一些人生的启迪。同时,顾城将“寓言”与“诗”两种形式完美结合起来,使他的寓言诗既有寓言的故事性与幽默诙谐,又有诗的节奏感与“诗性”的语言,从而实现了语言上的创新。

1.通俗易懂,情节性强。

顾城的寓言诗大多是通过“讲故事”来阐发哲理,表达自身思想。为了“讲故事”的需要,诗人并没有运用晦涩难懂的诗句,而是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使得诗歌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如《两把铜壶》,此诗讲述了一个“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的道理,没有上纲上线故作艰深,就是用平易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出来”:“乱叫的壶中/水还半温不凉/不响的壶中/却已沸波荡荡”。

此外,顾城的寓言诗在语言安排上还注重情节性。他的寓言诗往往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有起因、高潮和结尾。如《大猪小传》,开头就介绍了故事的起因和主要角色:“金色的春光铺满大地/千百种鸟儿在展翅比翼/这时却走来一只大猪/声称要夺取比赛第一。”然后,诗人又讲述了“大猪”怎样“飞天”的过程,将故事推向高潮,最后又说明“大猪”实际“飞”得最低,在诗歌末尾表明了自身态度:“所以如果谁也有这种荣誉/最好还是不要夸耀、吹嘘”。使得故事情节在诗中得到完整体现。

2.形象生动,富有童话色彩。

顾城的寓言诗中所塑造的形象十分鲜明,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他往往将动植物、江河湖泊、生活用具等物拟人化,将它们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和行动,使得它们形象鲜活,使人读诗如读童话,既能使人会心一笑、心情愉悦又能使人参悟诗中思想哲理。如《自大的湖泊》,讲了一个离开“立身之本而绝后”的道理,用了很多拟人的语言来表现“湖泊”的“自大”,如“湖泊得意了”“湖泊忍无可忍”“湖泊怒不可遏”等。正是这样拟人化的描写使无生命的事物变得有生命,诗句也具有了童话色彩,显得不那么呆板,更加鲜活生动

3.语句押韵,节奏感强。

顾城的寓言诗毕竟是“诗”,具有诗的特色,语句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形成强烈节奏感,加强了语意,使人印象深刻。如《蟑螂国国王当选记》,这首诗共有9部分36节,篇幅较长,每一节都押“ANG”字韵,如“木床”“遗忘”“纱网”“蟑螂”,读来节奏感很强,方便人们记忆,使人通过流畅的语感获取诗中的含义。

4.善用内心独白和角色对话。

为了增强寓言诗的表现性,顾城在诗歌中运用了很多角色的内心独白的和对话。在这些内心独白和对话中我们能深层次地了解角色的个性,又能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怪豆传业记》中对“怪豆”的内心进行了“剖析”:“若真和这些贱坯讲究平等/我当初岂不白白攀登?/恐怕就连我的豆子都孙/也会被污泥浊水埋没一生”,作者通过描写“怪豆”的这些心理活动,来反映它“无视立身之本”,一味“攀登”的错误心理。

对话在顾城的寓言诗中也有所运用。如《火鸡之战》,讲述了“丈夫”和“妻子”关于“火鸡”的争论,但实际上“火鸡”并不存在。“丈夫”和“妻子”关于“火鸡”的争论是激烈的,对话充满了火药味儿,这与故事中“火鸡”的“不存在”形成了对比,达到了一种反讽的艺术张力。

四、小结

顾城的寓言诗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诗意并不一定要用复杂的意象与语言去表达,人生的哲理往往蕴含在童话性的诗句中,既容易让人领悟,又妙趣横生。这就是顾城寓言诗的独有魅力。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顾城。顾城诗全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顾城的诗 篇五

与其写一首仅为千人读一遍的诗作,不如写一首能为一人读上千遍的诗作。

——瓦莱里

那片荒原上,它们盛开

1 我从未看到过荒原 Emily Dickinson

2 一代人 顾城

3我领悟了海,我领悟了音乐,我想跳舞 Allen Ginsberg

4伊卡洛斯的悲叹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5玫瑰诗Rainer Maria Rilke

6 [组诗] 荒原Thomas Stearns Eliot

他奔走在疾驰的黄昏

附文 / 五节诗句的胜利 (已发表)

编后记 / 在荒原的那一边

诗不是感情,而是经验。

——里尔克

[美] Emily Dickinson

我从未看过荒原--

我从未看过海洋--

可我知道石楠的容貌

和狂涛巨浪。

我从未与上帝交谈

也不曾拜访过天堂--

可我好像已通过检查

一定会到那个地方 。

作者简介:

Emily Dickinson即艾米莉·狄金森,美国诗人。诗风凝炼,比喻尖新,常置格律以至语法于不顾。生前只出版过10首诗,默默无闻,死后近70年开始得到文学界的认真关注,被现代派诗人追认为先驱。与同时代的惠特曼,一同被奉为美国最伟大诗人。

感悟点滴:

这一首诗让我想到一首非常有名的歌曲,叫做I’ve never been to me。她什么都拥有过却丧失了的东西,艾米莉虽丧失了一切却不能放手。我从未看见过荒原,但我听得见,怪诞的风在上面盘旋。我用手捧住最后的光焰。

一代人

[中]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作者简介:

顾城,中国当代诗人,作家顾工之子,出生于北京。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文革前即开始诗歌创作,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感言点滴:

还是坚信顾城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吧。黑夜对于我们来说,只是顾城这颗星星的背景。他在黑色的幕布前面孤独演绎着被抛弃的一代人的故事——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一双眼睛,还在闪光。听见他的敲击了吗?厚厚的墙里,太重的往事沉淀,顾城和他的那个时代都远去了,唯一留下的,就只有这无尽的叩问。

我领悟了海,我领悟了音乐,我想跳舞。

[美] Allen Ginsberg

我领悟了草坪,我领悟了山坡,我领悟了高速公路群,

我领悟了泥路,我领悟了在停车场路上的汽车,

我领悟了售票员,我领悟了现金和支票以及卡片,

我领悟了公共汽车群,我领悟了哀悼者,我领悟了他们的穿红色连衣裙的孩子们,

我领悟了高速公路,领悟了别墅,领悟了旗帜…

领悟了信徒们,领悟了他们的卡车和面包车,领悟了穿着卡其布制服的保卫员

我领悟了人群,领悟了有薄雾的天空,领悟了所有的弥漫着的笑容和虚无的眼睛

我领悟了枕头,看着红色与黄色的,方的枕头和圆的……

我领悟了拱门,领悟了弓,领悟了男人和女人的游行,领悟了前进,领悟了风笛,领悟了鼓、喇叭,领悟了高的头饰和番红的长袍,领悟了整套西装……

我领悟了花骄,领悟了雨伞,领悟了塔

领悟了绘制过的手饰,四个方向的颜色

领悟了代表慷慨大方的琥珀色,领悟了代表因果报应规律的绿色,

领悟了代表佛祖的白色,领悟了代表心的红色……

我领悟了塔上的十三个世界,领悟了铃把和伞,领悟了空心的铃

领悟了那将装入铃心的尸体

领悟了那些正在吟唱着的僧侣,喇叭在我们的耳朵里,烟雾从防火砖的空心铃的头上升起

领悟了人群的沉默,领悟了智利的诗人,领悟了彩虹,

我领悟了死了的印度教首领,我领悟了他裸体胸部的老师在看着一个在塔内燃烧的尸体,领悟了哀悼的学生在他们的书前盘腿地坐,诵唱着忠诚的经,

我领悟了用他们的手指表现着的神秘的手势,领悟了在他们手中的铃和铜的闪电

我领悟了从旗和电线和伞和漆着枯黄之柱子上升起的火焰

我领悟了天空,领悟了太阳,围绕着太阳的彩虹

我领悟了薄雾之云过这太阳……

我领悟了自己心灵的跳动,我的呼吸穿过着我的鼻孔

我的脚走着,我的眼看着,我的脑子领悟着从被尸体燃烧的纪念碑上升起的烟雾

我领悟了下山的小路,我领悟了向公共汽车移动着的人群

我领悟了食品,莴苣沙拉,我领悟了老师缺席了,

我领悟了我的朋友们,我领悟了我们的瑞典汽车蓝色的,

我领悟了一个抓住我手的年青小伙子

我领悟了我们的在汽车旅馆门锁里的钥匙,我领悟了黑暗,我领悟了一个梦,就忘了

我领悟了在早餐上的桔子和柠檬和鱼子酱,

我领悟了高速公路,我的疲倦,我的关于作业的观念,小伙子的在微风中的有乳头的胸部

当汽车开下山迫穿过绿色的树林驶向水,

我领悟了屋群,晒台眺望着有薄雾的地平线,海岸和老化的石头在沙子中

我领悟了海,我领悟了音乐,我想跳舞。

作者简介:

Allen Ginsberg堪称美国当代诗坛和整个文学运动中的一位“怪杰”。金斯伯格曾说道:“别把疯狂藏起来。”他生于新泽西州的纽华克城,大学期间曾被一度开除,却于1955年在旧金山的一次朗诵会上,以其《嚎叫》获得轰动性成功,从此也被奉为“垮掉的一代”之父。戏剧性地,他于1973年成为美国文学艺术院成员,继之又得到了全国图书奖——至此,美国学院终于迎进了这位粗鲁狂野、留着大胡子的反学院派诗人。

顾城的诗歌 篇六

顾城走后

一直以来很喜欢顾城的诗,读他的诗,浅浅的谈谈的,柔和的在唇齿间一遍遍咀嚼,在脑海里一次次被回味。“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在顾城勾画的童话城堡里,思绪这样随着诗句变得哀伤,变得凄美,变得绝望。世间既已经有了不可更改的现实,为何偏偏要自作多情的去追寻什么理想里的世界,于是童话和希望成为了最为绝望的名词。

每一次仰望天空,每一次在奋斗之后却偏偏被重重的如梦醒般甩回现实时,总会想起顾城和顾城的诗,轻轻浅浅的在心理默念着,“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默念着“一颗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默念着“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和“淡绿的夜晚和苹果”。这么多年来,在顾城离开后,他的诗还在被读起,一个人的时候,当作至爱的读着。时间变迁,追随者还在。只要还有做梦的人,只要还有相信童话的人,只要还有有所期待的人,都会读着顾城的诗,像怀念一个老朋友一样,呢喃着拨动着内心深处最脆弱的那根弦。

海子的春暖花开

我们没有可以去刻意学习海子,也没有多少人当作大人物一样提起那个多年前卧轨的年轻人。他和顾城一样,有着太多不为人所理解的举动,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他脑海中充斥着各种幻觉,笃信着所有自己编织的故事。他自己坚实的追随者,却无力守护好自己的王国,在现实的一步步威逼下兵败自尽。他是一个君王,心碎的在亡国后选择了离开。

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人都会读海子的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像唱歌一样时常顺口念叨着。他们不知道海子,不懂海子的离开,更不理解海子曾经的王国,然而他们牢牢的记着那句诗,一个美丽开阔的意境。每一个生疏了文学很久,甚至无缘于文学的人都在听到这句诗的瞬间,深深地爱上,永久的记住了,那句美丽的诗和美好的意境。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我是从这样的字眼开始喜欢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因为今天的不幸福,因为要努力的去适应那些干扰了幸福的因素,因为要尝试着妥协,从明天起……

海子的诗只读“面朝大海”就懂了全部。

因为顾城和海子,有了对诗的偏爱,有时读徐志摩,读林徽因,有时候读舒婷,也读叶芝,读只有自己(www.kuaihuida.com)懂得不愿与人分享的一点点感触,一点点只会写出不会说出的感触。翻来覆去的只有那些故事和情愫。

等了这么多年诗

等了这么多年诗,早已经习惯了诗坛上群魔乱舞的场面,早已忘记了等待。车延高说其实我有很多很有深度的诗,可以看看我的博客。我想说,诗,很脆弱,不得曝露,不得风吹,不得雨淋,当内心深处腾出清幽的空谷时,诗歌才会生出。

代人顾城 篇七

【关键词】商业建筑;发展;商业综合体

中图分类号:TS958.1+7 文献标识码: A

现代商业建筑有自身的特有规律、特有的要求,不同于住宅建筑功能相对稳定而单一。商业建筑一般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经营成功的回报也大,不同商业形态决定不同商业建筑的形态。随着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现代商业建筑逐步向交通体系立体化发展。在这里对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和设计概念做了初步分析

一、商业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1.1古代的商业建筑

最原始的商业活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而集市于殷周时期开始初见雏形,到了汉代开始出现“里坊制”的城市形制。宋代以后,“里坊制”开始消亡,商品的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之后出现了“街市”,商业活动开始繁荣复杂。商业建筑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活动的场所,发展到了酒楼、客栈、娱乐等场所。此时的商业建筑还是比较传统的民居形式,里坊内的人们破墙建店,即“前店后坊”、“前店后宅”的建筑形式,空间格局多为“沿街设店”,商业建筑中间是街道,交通主要以步行、马车为主,交通也不会拥堵。名画“清明上河图”呈现的就是当时那种繁荣的商业景象。

1.2现代的商业建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商业地产迎来了投资热潮,作为商业地产的代表,多元化的商业综合体也掀起了一股建设潮,多元化的商业综合体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商业建筑发展趋势的反映。

“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它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 按特点可以分为两类。1城市CBD中心的城市综合体、2城郊结合部城市综合体。纵观当前重点商圈建设发展趋势,以商业综合体为代表的地产项目日益成为推动城市商圈发展和新型城区商业配套建设的主力军,这些大规模、立体式、多业态、体验式的“微商圈”购物中心项目,由开发商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物业管理,提供足够的停车等公共服务,区别于一般社区商业和商业街区的布局特点,凸显出集群化、服务型特色,满足了区域人们购物、餐饮、娱乐、文化消费的多重需求,是新兴城区商业聚集的新型态、新方向,也是城市大面积地产开发商业配套建设的主要形态。

二、现代商业建筑的设计

2.1 准确定位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功能与风格由于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在业态上包含了居住、办公、娱乐等多种功能,建筑自身面积大,使用人口密集,加之不同地域的商业综合体具有相应的地区气候和文化需求,且其商业空间必须在满足现阶段商业功能的基础上,能够适应未来业态变化的需求。因此在城市飞速发展,商业业态不断细化的今天,商业综合体的设计必须首先准确定位建筑在城市中的整体业态功能,并使建筑内部业态之间、建筑与外部社区、环境之间呈现出和谐、共生和互补的状态,通过对内外部流线的整合,体现鲜明的个性风格,在满足顾客多样需求的同时,以其功能化、个性化、人性化的设计,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此外,随着近年来网络购物等形式的普及,人们去购物场所消费更加重视其餐饮、娱乐等附加功能,强调购物过程中的体验性与归属感。因此商业综合体应着力在这些方面投入设计巧思以达到吸引人流,促进消费的目标。优秀的设计从结构力学层面而言应是简洁的,设计实践中可通过建筑结构的树形支撑及其产生的光影效果来营造“城市森林”的氛围,并在节能的前提下引入适当的光线,用闪烁不定的光影变幻效果使顾客产生一种探究未知事物的,从而增加其逗留在建筑中的时间,刺激她们去“探险”和消费。2.2 功能空间设计    为体现“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现代空间概念强调顾客流动空间与营业员工作空间的融合与渗透。以最常见的中庭结构为例,各层营业厅环绕中庭展开,丰富了空间的层次,通过中庭把光、影、色彩、扶梯、楼梯、绿化等巧妙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动静交织、形态各异、极富艺术魅力的空间环境。平面设计上可利用地面或顶棚的形式差异、材料对比、色彩变化以及照明设计,对顾客起水平引导的作用,营业大厅内应具备清晰合理的人流路线,使顾客能在最短的距离内轻松地逛完全程。 2.3 交通流线组织    为有效组织商业建筑的外部交通,应尽量在建筑周围设置足够的人流、车流集散空间和缓冲空间,使其作为室内外的一种过渡,避免同城市道路发生冲突。出入口的设置处理,也是交通组织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商业建筑往往靠近城市干道,因此就涉及到其出入口与城市干道交通相协调的问题,否则将影响到商业综合体自身的正常运转和城市干道交通的运行。出入口的流线组织,应做到交通与流线设计的合理性,尽量减少和避免人流的不合理交叉。流线主要划分为人员流线和货运流线,两者出入口位置应临近各自的功能区段,且相互间有一定的间隔,顾客人流较大,流动频率高时,可分设多个出入口,引导人群有序地流动,而卸货停车处,通常设置在较隐蔽处,以免影响交通和环境美感。

三、未来商业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下面从四个方面探讨未来商业建筑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未来商业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3.1.选址合理

不同的区域、不同经济水平、不同需求会导致有不同的消费人群,对一个大型商业建筑而言,好的地段是长期、稳定客源的保证,也是商业建筑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选址时也要注重周围的交通条件。因此,周围有地铁站、公交站的地段应该是建筑设计选址时的首选。商业建筑设计中地段的选择对以后的经济效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选址时应该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交通、城市规划甚至政策因素。这样不仅能保证建筑的经营效益,也能保证建筑在未来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3.2.营造中庭

中庭是大型商业建筑中久盛不衰的空间组织,设置大尺度的中庭共享空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空间构架。无论从心理学上还是从建筑美学角度看,中庭都能有效的将复杂的功能和空间相结合,创造舒适、愉快的消费环境。对于大型商业建筑而言,尤其是高档的购物商场,布置尺度巨大的中庭,增加空间变化的丰富性,更显豪华,也更能吸引顾客的注意,给顾客创造豪华、舒心的购物消费空间。

3.3.购物环境的舒适性

购物空间是否能迎合顾客的内心至关重要,所以应该对顾客的心理和消费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尽力创造出轻松、愉悦的购物氛围。舒适的消费环境能增加顾客光顾的次数,也能延长消费时间,从而为增加营业额提供了保证。可以通过提供座椅、儿童游戏空间等措施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打造自然、亲切、温馨的氛围,给人以开阔、富丽堂皇的感觉。增加人们的归属感,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足够的停车位也能增加购物的舒适性。

3.4.休闲和娱乐化设计

现代的商业建筑应该把餐饮、娱乐、休闲等结合起来,如增加咖啡厅、电影院、美食街、美容健身等一系列的休闲和娱乐设施。让人们在购物疲惫时,得以足够的休息,让顾客体会到商家的贴心。这不仅体现了建筑设计的“以人为本”思想,也增加了顾客对商家的好感。

顾城的诗歌 篇八

他今年60岁,这些年靠打零工过活,当过车间操作工、绿化工人。至今没有医保和社保。他另一个更加永恒的身份是诗人,曾经因为一首《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站在当代诗坛的中心。那时候他才26岁,1980年代刚刚开始。

现在,他因为脑梗紧急住院,无钱治疗,双眼几近失明。2013年11月,他的好友作家简宁与学者叶匡政在网上了这一消息。随后,北岛、翟永明和作家铁凝等人出面为其捐款。

梁小斌的困顿像个圆点,围绕着他的境遇,那些长久被人淡忘的诗人们又站了出来。那些曾经闪闪发亮的名字――北岛、舒婷、西川、芒克、欧阳江河和柏桦……今天,他们去哪儿了?

传遍中国的惊雷已远去

比梁小斌大五岁,北岛老了。

去年11月末,有人拍到他独自在车站候车,并将照片传到网上。照片里,北岛仍然枯黑、削瘦,沉默地低头等车。他正在回香港的途中,此行来大陆是为参加汕头大学诗歌节。2008年,59岁的北岛结束20年的海外漂泊,接受香港中文大学的聘请。与北岛类似,多多、西川和柏桦,昔日的很多诗人进入了高校任职。

1979年,顾乡和顾城姐弟在西单“民主墙”上看到手抄油印的《今天》,被诗歌感动,跑到东四十条的编辑部。他们看见北岛与芒克正在埋头印刷杂志。当时,《今天》杂志已刊发过北岛的《回答》与舒婷的《致橡树》。

今天的北岛依然像年轻时那样沉默且严肃。2011年香港书展,诸位文化人开口谈笑风生。台下听众笑声朗朗,只有北岛的活动不是这样。他端坐台上。紧缩眉头。开口即谈“古老的敌意”,称作家不仅要跟世界、母语过不去;也要跟自己过不去,对写作保持警惕和反省,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台下听众提着不着边际的问题,有人问他粉丝现象,北岛说:“粉丝现象本质上是一种。”

至于舒婷。她现在是福建省文联副主席,隐居于厦门鼓浪屿,已经很多年不再写诗。最近写的书是散文集《真水无香》,出版于五年前。

傲画家或者策划人也挺好

芒克现在很少见到北岛,他跟以前的诗人朋友往来不多,身边的朋友多为80后。他自己也在54岁时,突然从诗人变成了画家。2004年,朋友给他买了颜料和画布,他就直接上手了。一年后就开了个人画展,现在卖画已成为他主要的收入来源,有的画能卖到10万元以上。

1978年,他与北岛创办《今天》,向所在的工厂请假被拒。厂里领导知道他在外面干“这种事情”,希望他迷途知返,回厂安心工作,并且必须“深刻检查”。他索性辞职,这些年一赢没有稳定工作,有国际诗歌节时便满世界乱跑,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那时候机票、吃住他们都管。参加一些朗诵会还给一些报酬,就跟演员一样,有出场费。报酬还可以,日本一般是朗诵一首诗5万日元,美国1000美元左右,法国3000法郎,这点出场费,用来生活还是不够。”, 直到2003年,他的户口本上仍然写着“待业”。作画以后,他甚至在北京四惠买了房子,和妻儿过上了迄今为止“最稳定的生活”。写诗只是偶然的事。有时被人问到诗歌消亡,芒克说:“它爱消亡不消亡,跟我有什么关系?”但芒克却还在写诗,在各种国际诗歌节开始时,他又会恢复诗人的身份。

与芒克类似,诗人欧阳江河现住在北京一座著名设计师设计的房子里,“在各个房间进出得数次换鞋”。在一次采访中他曾说。这些年在做演出策划。但没有吐露更多细节,只说“很多知名的演唱会都是我促成的”。

遍地都是诗歌节

在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黄金时期,北岛、芒克、舒婷、顾城,这些诗人从来不独自出现。他们忙着彼此结交,四处聚会。

现在,活着的诗人偶尔还会碰头,但是多半是在受邀参加活动的时候。

尽管报纸上再也看不到诗歌的版面,也很少看到谈论诗歌的人,但是各地举行的官方诗歌节却越来越多,都以邀请到昔日的诗人明星为荣。

声势最为浩大的是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每次邀请海内外上百位诗人参加。两年一届的诗歌节如今已举办到第四届。北岛曾出席过第三届,那是他第一次回大陆参加官方的文学活动。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说起国内的诗歌节,背后往往都被无形的手所控制,一个是权力,一个是金钱。要不是某种政府行为,所谓的政绩,要不是房地产商赞助,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

诗歌是不是真的死了?

在诗歌节上,昔日的诗人们经常会被问到“诗歌是不是真的死了”之类的问题。

北岛说过,这只是一种陈词滥调,“精神不一定能转化成物质,你总不能说精神就因此边缘化了吧?”

舒婷则在去年一场讨论新诗百年的诗会上说:“诗歌离你的生活有多远,视乎个体的心情和天性吧。在当今社会,表面上诗歌似乎离我们很远,其实不过是存在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已,变成了招贴画、房地产广告。”

中国诗人俱乐部主任卧夫告诉记者,现在写诗的人比以前多很多。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收到十几包诗歌。他们经常在北京举行诗歌聚会,参加的人并不少。只是现在的诗人写了诗没地方发表,多为自印。

顾城的诗范文 篇九

关键词:顾城 ;诗意 ;言内之意 ;言外之

一、从“言内之意”看其诗意的生成

1.浓郁的情调

深冬时节,一群小鸟在胡同里叽叽喳喳,诗人用自己抒情的笔调将这个场景记录下来,然而表达的却是内心的孤苦和寂寞。诗句“雪,用纯洁 / 拒绝人们的到来 ”①描绘一个诗人眼里的下雪天,“雪”带上了人的特性,由于诗人其细腻的情感和敏感的个性,雪花的到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雪”的形成是由于气温过低时由大气而凝结成晶体,下降到大地的一种自然现象,有着纯白近乎透明的特性,可是雪怎么会有人的感情,“拒绝人们的到来”呢?又怎会“用纯洁”去完成这一行为呢?其实这是诗人展开了奇特的想象,洁白飘逸的雪花,降临时,将大地粉妆玉砌一番,而这么美丽的景象怎能让人类的践踏而变得混乱,遭到破坏呢,所以诗人说雪拒绝人们的到来,不愿意人们打扰这份安谧。这使得诗充满着浓郁的情调。

2.语言机智所传达的诗意

“雪,用纯洁 /拒绝人们的到来”不仅含蕴着浓郁的情调,还体现了语言的机智效果。“用”“拒绝”两个都是人们专用的动词,而这里诗人将这两个动作赋予给雪,使人想象到雪花飘落,大地白雪茫茫,一片空旷辽阔的景象,而人们的出现会打破这份安谧美丽的雪景,这些意象便会在读者的脑海中旋转定格。“那里 /许多小灌木缩成一团 /维护着喜欢发言的鸟雀 ”诗句中,“缩”“维护”用得很传神。可诗人为什么偏偏选择“缩“字,而不是其他的,如“抱”。由于“缩”包含“退缩,因力量弱小或受到外界威胁而收缩”的意思,用“缩”字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小灌木属于小植物,枝条小而脆弱,因此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新的强大力量,这种意象更加适合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因为从后文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敏感和脆弱,对这个社会缺乏安全感,小灌木的形象或许寄托着顾城的影子。

“一小群鸟雀叽叽喳喳 /她们在讲自己的事 /讲贮存谷粒的方法 /讲妈妈 /讲月芽怎么变成了 /金黄的气球 ”这诗句看似很平凡,但它又充满着诗意,完全是从一个小孩子的角度描写眼前的景物。小孩子是最纯洁的,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希望世俗的思想不要污染了孩子的纯真,他们的思想单纯,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很多人认为“孩子的语言就是诗家语”。小鸟雀还没成熟,谈论着妈妈,不明白天上的月牙怎么变成了最喜爱的气球,月牙是不是调皮了,还是长大了,怎么长得胖胖的?这就是诗人运用机智语言带来的诗意效果。舒婷曾在《童话诗人》中提到,顾城是一个敏感的而又多忧善感的孩子,在现实中有着对生活的悲伤,躲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缩成一团”。

二。从“言外之意”看其诗意的生成

1.“观照”背后蕴含的“观感”

《叽叽喳喳的寂静》是顾城早期典型的朦胧诗,在诗中,我们首先可以感受到“雪”“ 小灌木丛”“鸟雀”“谷粒”“月牙”“气球”等意象所呈现出来的直观世界。这是纯真的自然景象,它们给我们带来的观照是:诗人心里也存在自然界一幕唧唧喳喳的寂静。但是诗人心中究竟存在怎样的一片唧唧喳喳的寂静呢,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这个“观感”,使读者自己去创造去想象诗人当时的主观感受,这也是朦胧诗的一大特点,充满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张力。诗人自己的心中也有自己的一片唧唧喳喳的寂静,有着一个既无声,远离人群的世界,不受打扰的安静世界,即“寂静”。而又充满自己的想法,包括诗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诗意般童话的世界,没有虚伪没有黑暗没有犯罪和堕落,包括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黑暗的批判,有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卧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追求,即是“叽叽喳喳”。这背后的观感就是预示着诗人在心理上对现实世界的逃避,想在一片绝无人迹的地方思想,这也是诗人的悲哀,因为逃离不了现实的苦闷而转向诗歌。从顾城的生平介绍,我了解到他是一个孤僻的人,喜欢远离人群,但有渴望别人了解他的想法,因此在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心理拉锯”中,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也许在我心里 /也有一个冬天”的想法了。诗人就是在这种纯真自然中解剖了自我的内心,读起来既充满诗意有令人回味思想,很有表现张力。

2.比喻义、象征义的分析

这首诗通过一个非直接的比喻来使诗人的情思或感觉具体化,通过隐喻创造的意象,将诗人的主观情感藏得很深,只能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诗人那种朦胧的情绪。诗人借一群小鸟雀在下雪后静寂的早上,一起叽叽喳喳的场景,概括成“唧唧喳喳的寂寞”,并将这个特性转移到诗人自身,比喻成诗人内心那片“绝无人迹的雪地”,有着躲避现实的矛盾心理。试想像,大雪纷纷飞扬的早上,地上、屋顶、灌木丛都被大雪覆盖了,辽阔空旷的大环境更加衬托了鸟雀的“小”和“寂静”,诗人沉醉于自己的想象之中,有着淡淡的忧伤,他是一个内心孤独的人,不愿意接近人群纷扰,可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注定了他的悲剧。为什么诗人选用“小灌木”“小鸟雀”作为抒情的意象,而不是其他。“小灌木”“小鸟雀”都有一种细小的特征,这体现了诗人不成熟的像小孩子一样的内心世界,由于他的思想单纯,常常幻想着童话般的世界,有“童话诗人”的称号,这些意象恰好契合他的气质。整首诗的意象象征了诗人想躲避现实钻进童话世界的情感,同时又希望能保持自己理想,两者矛盾使得诗人处于长期的内心煎熬。

3.联想义的分析

这首诗包含着丰富的想象。诗中“走向许多地方 /都不能离开/那片叽叽喳喳的寂静”让我想到诗人忧伤的内心世界,他一直在寻找什么,似乎想抛下这种复杂的“唧唧喳喳的寂寞”,可又总与他相伴相随,不仅使人想到他敏感的个性和独特的思想,这种情绪已化作诗人身体的一部分,不可分开。“也许在我心里/也有一个冬天/一片绝无人迹的雪地”,由雪地想到寒冷的冬天,想到冰冷的内心世界,想到缺乏关爱孤独的诗人,一股悲凉的情绪就会浮上心头。

诗中“叽叽喳喳”指状纷繁的鸟声,形容声音杂乱细碎,而“寂静”指没有声音,非常安静。将两者连接起来,构成定中结构的短语,岂不是矛盾?这就是诗人的妙用之处。用动来形容静,一方面,更突出了“静”,因为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可以如此清晰的鸟雀声,诗人甚至听懂了鸟雀说的话,那叽叽喳喳的声音在诉说关于妈妈的故事,关乎生计的问题,也关乎生活。另一方面,这“静”渗透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情绪,它投射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为没有人可以真正理解他而苦闷,使他也想逃离这个社会。再且,这种“唧唧喳喳的寂静”宣扬了诗人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他既想逃避现实远离人群,又渴望自己的想法得到认同,他并没有在寂静中沉落,他还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对人生的看法,“缩成一团 ”努力地“维护”。这是顾城早期的作品,诗里行间还流露了对生活的追求,并没有后期那种灰色的死亡气氛,可见,诗歌总与诗人当时的主观情感、情绪和遭遇密切相关。这首朦胧诗意蕴很丰富,读起来诗意浓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这9篇中班音乐滑稽的脚先生教案含反思是来自于快回答的顾城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