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精选7篇)

教师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下面的7篇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初二物理下册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一

整体设计说明

通过复习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的压强产生的原因,提出新问题:液体也受重力,在容器中的液体对容器底有没有压强呢?继而用实验来直观地观察液体产生的压强,再对液体的压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展开讨论与探究,最后进行整理总结。这样的安排使知识学习过程过渡自然,不是突兀地提出液体的压强,并能自然地了解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探究中学习的过程,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压强在液体中的表现。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较少,已有的感性认识少,使得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加上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用到密度和重力的知识,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液体压强是固体压强知识的延深,并是浮力产生的原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而要重视本节的教学。

教法建议

探究、实验、分析讨论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固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压强的因素,并具有密度知识,这为学习液体压强打好了基础。

在我们的生活中,能体验到液体压强的事件很少,就是游泳,由于水不会太深,也难以觉察到水的压强的存在,造就了液体的压强这一知识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中多用现象比较直观的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就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学法引导

自学与互学总结归纳实验探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

(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2)能运用实验法、数据分析法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实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接受科学态度的。培养。

(2)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3)通过船闸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利用物理模型推导公式。

难点:液体压强与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约2分钟)

1、如下图所示,木块放至杯底,木块因受重力作用,对杯底有压强;若向杯中倒入水,水对杯底有压强吗?__________,方向,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杯子中的水,如果杯壁突然消失,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水具有性。有杯壁的存在为什么水就不流散呢?说明杯壁对水力的作用,同时水对杯壁力的作用,即,水对杯壁压强,产生的原因是。

3、如果水的压强只是向下或侧向的,如下图所示,那么浸在水中的物体(“一定”或“不一定”)向下运动而不向上运动,浸在水中的物体都是下沉的吗?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合理推理出结论,使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又为学习浮力打下基础。

二、新课讲解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探究液体是否存在压强(约4分钟)

教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或装置,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液体有没有压强。提示:利用力的作用效果。方案1:利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方案2:利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分钟左右的讨论,学生有没有设计出方法或装置不要紧,关键是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对有效思路给予以表扬)

讨论过后,展示老师采用的装置,如下图。玻璃杯的底是用橡皮膜来制作的。倒入水后,如果有压强,橡皮膜将发生形变(侧橡皮膜先不提及,实验时将它背向学生)。

老师演示,倒入水后,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方向向哪?为什么?

然后老师假装不经意将侧膜转向学生:这个玻璃筒侧壁也开了口,让我用橡皮膜堵住了。

如果有学生发现此处橡皮膜外凸,就势引导提问,如果没有学生发现,老师故作才发现,引导提问,引发思考与讨论。

问题:里面的水所受的重力是竖直向下的,对容器底部有向下的压力,底部的橡皮膜向下凸出理所当然,这侧橡皮膜怎么也外凸了呢?说明什么?什么原因呢?(如果学生想不到,提示比较固体液体有什么不同的特性)

【实验结论】

A.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B.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液体具有流动性。

【设计意图】各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连贯性强,同时增加了趣味性。

2、探究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约2分钟)

提问:液体对容器底的容器壁都有压强,液体的内部有没有压强存在呢?比如我们将一个物体浸在液体中,

这个物体受不受液体的压强呢?

【实验探究】(1)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

(2)液体内部的各个方向是否存在压强。

【实验器材】

【探究步骤】

(1)介绍压强计:先观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然后让学生用手轻轻压一压探头的橡皮膜,观察U形管中液面出现的高度差有什么变化。小幅度地变化压力大小,观察液面高度差的变化。由观察可知: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越大,或者说,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越大,说明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转换法)

(2)将探头浸入水中,观察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3)随意变换橡皮膜的朝向,观察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还存在。

【实验结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约8分钟)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讨论猜想: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将合理的猜测写到黑板上。提示:依据生活经验及相关知识猜想,不可乱猜。

①浅水潜水戴水镜氧气瓶就可以,深水潜水就需要穿防护装备→→深度

②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受到重力,相同体积条件下,液体密度越大,所受重力越大→→液体的密度

③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方向

(2)讨论实验方法:经讨论、引导,得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3)保持探头浸入水中的深度不变,将橡皮膜朝向不同方向,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有什么变化。

(4)将探头浸入的深度逐渐加深,在不同的深度停留一下,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有什么变化。

(5)保持探头浸入深度不变,分别将探头浸入清水和盐水中,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综合以上三个实验)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同种液体中,深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设计意图】将课本的实验拆分开来,使学生对液体压强的认识由少及多,逐步掌握,而不是一股脑全涌出来。

(二)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约7分钟)

【问题】我们知道了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密度有关,到底和深度、密度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能否找到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呢?

【提示】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处,各上方向的压强都相等,那么只需要计算某一个位置竖直向下的压强就可以了。

【探索过程】按老师设计的问题探索。

液体某深度处竖直向下的压强是由于该位置受到上方液体的压力产生的,压力大小等于上方液体的重力。要计算压强,需要设上受力面积。设液体中深度为h处有一受力面积s,液体密度为ρ,如下图所示:

1、s上方液体柱的体积是多少?

2、s上方液体柱的质量是多少?

3、s面受到的压力是多少?

4、s面受到的压强是多少?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是?

注释:这种方法是模型法。

加强理解:1、公式中各个字母代表什么物理意义?(强调h的含义)单位分别是什么?

2、根据公式说出液体压强的特点。

3、根据公式说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用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模型,让学生自主推导公式,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掌握,并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提升教学效果。

(三)连通器(约6分钟)

【实验演示】将U形管从压强计中拆下来,让学生观察里面的液面特点;然后将U形管倾斜再观察;向里加一点水,减一些水,观察两侧液面特点,将水倒入连通器后观察。

【实验现象】两侧的液面总是相平。

【分析论证】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引导着做出解释:如果不相平,液面高的一侧产生的压强大,会把水压到液面低的一侧,如果相平了,两侧压强相等,达到平衡。

【实验结论】(这种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应用】先试着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连通器,然后介绍几例典型,最后介绍船闸。

【设计意图】由一系列演示所观察到的现象,激发学生好奇心,学会认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

三、课堂小结(约2分钟)

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最后由教师系统地总结。

四、课堂例题(约5分钟)投影

1、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拦河大坝为什么修成上窄下宽的形状?潜水员潜水的深度不同,防护装备有什么不同?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内部没有压强

B.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侧壁没有压强

C.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D.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无关

3、如图所示,拦河坝高30m,水库水位23m,距水底7m处的A点所受水的压强是多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掌握主要知识点,第3题强化“深度”的理解。

五、达标测试(约8分钟)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达标测试的8道题,对学易错题进行重点讲解。

六、布置作业(约1分钟)

动手动脑学物理。

学生对液体压强自身体验比较少,在教学安排上做了大幅度的重新设计,并在讨论和实验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分析论证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与讨论,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动手能力;课堂安排通过简单现象发现液体压强的特点,然后利用控制变量法,对知识进行了定性的研究与分析,经历了实验探索和分析论证阶段,这是科学研究所经历的一般过程。连通器的学习是从实例抽取模型,再应用于实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历程及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

初二下学期物理教案有哪些 篇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目标

1、知道音色是声音的特性之一,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能根据声音的特性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

二、知识回顾

1、用笛子、二胡、小提琴不同乐器先后演奏同一首乐曲,你能区分开这些乐器吗?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班级里的同学在讲话时,即使他们的响度和音调相同,我们仍能区分开是谁的声音,这是因为他们声音的 不同。

3、请你仔细辨认,P14图示四种乐器发出声音的波形不一样,但它们的波形都具有规律性。

4、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叫做声音的三要素。

三、例题分析

例1、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中的“乡音无改”主要是指声音的什么特性没有改变?

A .音调 B . 响度 C . 音色 D . 方言土语

例2、人们对一套音响设备赞不绝口,说它如何保持逼真的效果,这主要指它的 (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三者都是

例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表示的物理意义分别是什么。

①、小孩子的尖叫声刺耳,说明声音的__________。

②、你的声音真好听,说明声音的__________。

③、雷声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__________。

例4、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声音的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音色和音调 ( ) 例5、我们平时所说的 “女高音”、“男低音”,这里说的“高”和“低”指的是 ( )

A .音色 B .音调 C .响度 D .速度

例6、①、一阵低沉的闷雷震得人心里发慌;②、远处好像有人在拉二胡;③、一声刺耳的尖叫声使喧闹的人们陡然安静下来。上述三种现象中所强调的声音的特性物理量依次是 、、。

四、巩固练习

1、在班级进行的物理知识抢答赛中,坐在前排座位的同学,不用回头,根据说话的声音就能判断出是谁在抢答,这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

A .振幅 B .频率 C .响度 D .音色

2、盲人仅凭听觉就能分辨出交响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的( )

A. 响度不同 B. 音调不同 C. 音色不同 D. 演奏方式不同

3、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 )

A .音调不同 B .响度不同 C .音色不同 D .声速不同

4、下列不属于乐音的特性的是 (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5、“高声呼叫”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 ( )

A. 音调高低 B. 响度大小 C. 音色好坏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鼓膜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也越大

B. 棒击鼓面越重,鼓膜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

C. 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D. 声源离我们越远,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小

7、湖北省随州市出土了一套战国时铸造的编钟。这套编钟的制作材料一样,每个编钟的厚薄和质量有差异,乐师敲击这套编钟便可演奏出独具特色的美妙音乐。这些编钟在发声时主要不同的是 ( )

A .音色 B .音调 C .响度 D .无法判断

8、童话故事中,狼为了吃掉小兔子,学着兔妈妈的声音说:“小兔乖乖,把门儿开开。”小兔们都回答:“不开,不开,就不开!”小兔子知道这不是妈妈的声音。这是利用他们的_____和___ __不同而辨别出来的。

9、用锤轻敲与重敲同一锣面时,音调、响度、音色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

10、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做加快了录音机喇叭纸盒的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变高。

11、农民伯伯挑选西瓜时,用手拍拍西瓜就知道西瓜的生熟情况,农民伯伯主要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判断的;

12、音调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

还与 的远近有关; 是声音的特质,可以用来区别不同的发声体。 第四课时

一、复习目标

1、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认识噪声;

2、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二、课前预习新课标第一网

1、多数声音对我们有益,但是,有些声音是有害的,需要加以控制和消除,这样的声音我们就称为 。

2、乐音通常是指那些的声音,它是声源做 噪声通常是指那些的声音,它是声源做

3、调查了解一下你周围中的声音哪些是噪声?

4、噪声对人身的危害很大,人们把噪声称作“隐形杀手”。噪声对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5、人们对声音的强弱进行了分级,用

6、减弱噪声的途径主要有

7、从环保角度上说,凡是都是噪声。

8、一般安静舒适环境的声音约是dB ,特别烦人的声音约是dB 。

9、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新的反噪声技术,就是用“”的方法使声波减弱,这种方法也称作“有源消声技术”。

三、例题分析

例1、放鞭炮时用手捂住双耳,这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这是在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不仅可以打造绿色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在______________中减弱噪声。

例2、有人说:收录机播出的“歌星”唱歌的声音都是乐音,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分析:

例3、深夜时,正在播放的电视屏幕上常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电视的音量开小点”的字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______________,从声音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______________。

例4、教室里正在上课,而教室外操场正在上体育课,对上课造成了一些干扰,下列减少干扰的措施中较合适的是( )

A 、用棉花塞住自己的耳朵 B 、将正常的上课停下来

C 、将靠操场一侧窗户关好 D 、禁止在操场上上体育课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3、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4、巩固简单机械有关的知识

教学重点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2、认识定轮轴和斜面结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

1、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2、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引入新课

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

二、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自由组装)

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1) 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六、练习

1、升旗的时候,我们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旗子就升上去了,这是因为旗杆顶端有一个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改变 。

2、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是5N时,弹簧测力计B的读数是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 。

3、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和见到的情景,分别属于哪种简单机械?

a、用扳手拧上螺钉: ; b、用改锥拧下螺钉: ;

c、汽车走的盘山公路: ; d、挑东西的扁担: 。

4、下面能够省距离的简单机械是(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轮轴 D、斜面

5、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其目的在于( )

A、省力 B、省距离 C、改变力的方向 D、工作的方便

6、如图是没有组装的滑轮组,如果用它来提升重物,请你用笔画线代表绳子画出两种组装方法,并说出它们的不同的特点。

7、如图是工人师傅运重物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其中利用的物理知识有 ,其目的在于 。

8、如图中的滑轮是 滑轮,如果重物重为100N(滑轮重不计),则拉力F= N,分析一下,这样使用滑轮的好处在哪里?

11、小红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发现,所有的`简单机械“省力、必然费距离”,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如果想省一半的力,是否就要费一倍距离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她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①实验中不用刻度尺能行吗?

②应该记录的数据除砝码和滑轮的总重外,还应有哪些?(画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③探究结论,有可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教师应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 EQ F(G物+G动,2)

初二下学期物理教案 篇四

[1]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机械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多

B、机械的效率越高,做功越快

C、机械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快

D、有用功越多,机械的效率越高

2、关于功、功率、机械效率说法正确的是( C )

A、功率越大,做功越快,机械效率越大

B、做功越少,功率越小,机械效率越小

C、功率越大,反映做功越快,与机械效率无关

D、机械效率越大,表明它做的功越多

3、如图所示,一物重为G,从斜面的底端A,在拉力F作用下,匀速运动到顶端B,若重物受到斜面的摩擦力为f,斜面的机械效率η,则 ( C )

A.f=F,η=Gh/FL B.f=F-Gh/L,η=1-Gh/FL

C.f=F-Gh/L,η=Gh/FL D.f=F, η=1-Gh/FL

4、某同学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若物重为120 N,每个动滑轮重20 N,摩擦及绳重不计。

(1)通过计算比较甲、乙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若甲挂的重物为180 N,它的机械效率为多少?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规律?

答案:机械效率为90%,同一滑轮组,所提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电压初二物理教案 篇五

光现象初二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三棱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

(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m/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问答:(1)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2)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

5、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 不透明物体:

透明物体: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本节课在怎样显示光路、光的传播上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课堂反应比较好,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究。在需要较多时间的课时上,不要只顾进度,要避免出现学生的滞后情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弹力;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你能举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吗?

二、弹力

介绍: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a、钢尺压弯反弹;

b、拉伸或压缩弹簧。

小结: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弹性形变:撤消外力后能恢复原来状态的形变。

3、弹力:物体在受力发生弹性形变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三、测力计及其使用

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

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吊环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a、观察:量程与分度值

b、检√快回答★www.kuaihuida.com√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弹簧是否灵活

c、测量:不能超过量程

弹簧伸长方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弹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

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拉测力计

d、读数:数值+单位

四、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初二下学期物理教案 篇七

第一单元 声 光 物态变化

1、声现象 复习

第一课时

一、复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什么是声源;

2、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3、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二、知识回顾

1、要使一张纸发出声音,我的做法是、要使钢笔帽发出声音,我的做法是 、等。

2、通过实验探究可知:声音是由于物体

3、做一做:你能通过哪些小实验来证明声音能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空气能传播声音例子:;固体传播声音例子: 液体能传播声音例子: ;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吗?答: 。

4、水振动能产生水波,向四周传播。同样,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以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是/秒(m/s)。

6、举例说明声波具有能量:如、。这种能量叫做

三、例题分析

例1、我们怎么做才能让音叉发出声音?

敲打音叉时使音叉发生了什么变化?

用怎样的方法才能看到音叉发生了振动?

你们有办法让音叉的声音马上停止吗?

分析:

例2、如图,把振动的音叉移近一个用细绳吊着的很轻的塑料球,音叉并没

有碰到球,球发生了运动,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音叉的__ ___通过_

___传给。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可以听到由音叉发出来的声音。当把

音叉放在真空的瓶子中,音叉仍然振动,但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了,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分析:

例3、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另一端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 传播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从 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从 传播来的。

分析

例4、把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玻璃瓶里,用抽气泵把瓶里面的空气逐渐抽空。

1. 在抽空过程中,你听到的声音将,最后。

2. 当瓶内空气抽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听不到手机的声音了,但这时我们仍能看到手机中显示接听的信号,这说明了 。

3. 声音需要两个条件:振动和传播物质。这个实验是把哪个条件去掉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巩固练习

1、你知道下列各种声音分别是由什么振动发出的吗?将答案填在横线上。

(1)人说话、唱歌声 ;

(2)吉他发出优美的音乐声 ;

(3)雷声 ;

2、我们平时听到声音一般是靠______传声的,敲击鱼缸会发现水中的鱼会受到惊吓,这说明_____

能传声,“隔墙有耳”说明______也能传声。可见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中传播,但不

能在______中传播。

3、不同物质对声音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声音通过时,_____传播最快,

_______传播最慢。新课标第一网

4、吹笛子发声的主要物体是 ( )

A 、笛子本身(竹管)振动发声 B 、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C 、演员的嘴唇振动发出的声音 D 、握笛子的手指的振动。

5、在敲响大古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 )

A .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 .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 .是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 .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6、表明固体能够传声的现象是 ( )

A .敲击音叉听到的声音 B .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 .耳朵贴在铁轨上听到火车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 D .水中的鱼听到脚步声逃走

7、下列实验与实例中, 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

A. 用电话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 手机显示信号, 却听不到声音

B. 人们先看到闪电, 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

C. 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球, 敲鼓时看到泡沫球不停地跳动

D.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声音是由声源向四处传播的 B 、物体振动也不一定能发出声音

C 、声音借助物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D 、用录音机放音乐磁带是磁带振动产生声音

10、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根据

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上7篇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二物理下册教案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