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这里的4篇《悯农》教案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悯农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幼儿园《悯农》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尊重家民伯伯和他们的劳动成果
2、学习古诗《悯农》
活动准备:
米饭、馒头、花卷等幼儿常见的食物;农民伯伯和他们的劳动成果
基本过程:
一、 导入活动
教师通过出示多种食物的图片引出活动的。主题
出示图片后,教师请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
二、 关键步骤
1、教师请幼儿观看农民耕种的FLASH的动漫,告诉幼儿粮食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
2、教师大志地、有韵律地朗诵古诗《悯农》
3、幼儿学习朗诵古诗《悯农》
三、 结束活动
师生共同朗诵古诗,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泥塑区
在泥塑区投放采泥,指导幼儿学习团、搓、压、捏的技能,练习制作好吃的面食
2、其他活动:比比谁最节约粮食
制作一张大表格,写上小朋友的名字,谁吃的最干净就给谁盖上小印章
活动反思:
1、孩子对哪些活动最感兴趣?为什么?、
2、你认为这个活动的成功之处是什么?
3、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该如何改进?
幼儿园《悯农》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是“一颗星”的“颗”。
闲:里外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木”。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宽窄﹑高低﹑长短一样,“果
”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闲、夫、饿、死”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xx拉xx一颗
夫xx粒xx一棵xx
3、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六、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七、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悯农》教案 篇三
〔解题〕
《悯农》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县丞、国子博士、常州知州、秘书少监等职。杨万里在南宋诗坛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在文学史上引人注目。杨万里一生写诗逾两万首,现存四千余首。
本诗诗题中的“悯农”,“悯”是可怜的意思,“悯农”即可怜农民。本诗是杨万里写的反映农民生活的诗。诗人描述了农民的不幸遭遇:由于天气不好,农作物没有好收成,只能准备忍饥挨饿过残冬了。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结构分析〕
全诗共4句,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描述田地里农作物长势不好的情景。农作物长势不好的原因是气候不好,风不调,雨不顺,又过早下了霜。
第二层(第3、4句),写在歉收之年,农民只能忍饥挨饿了。先写因歉收必定受饥寒,再写今年是闰年,又多了一个月,受饥寒的时间也更长了。
〔语意理解〕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花白色或绿色。子实叫稻谷,碾去壳后叫大米。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不雨”,不下雨,指天旱。无论水稻还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难以生长的。如果夏天时节,雨水不足,稻便难以成熟。“不多黄”,稻穗黄的不多,说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会多。“荞麦”,子实磨成粉供食用。荞麦也是一种农作物。“空花”,不结果实的花。“早着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却无雨,田里的稻子黄的很少,丰收希望不大了。而荞麦只是开了不结果实的空花,并且已经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没有什么希望的。这两句诗,勾画出遭灾图景,为后两句表现农民的疾苦与忧愁打下基础。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已分”,就是已经料到。“岁”,即“年”。“残岁”,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时间。“堪”,是忍受的意思,本诗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闰”,指闰年,农历有闰月的一年叫闰年。每3年一闰,5年两闰,19年7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有闰月这一年为13个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诗指农历的闰年。“添长”,增加了一个月,这一年变得更长。这两句的意思是:农民已经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饥挨饿去度过残冬了,然而,更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闰年,更无法忍受延长了的。艰难岁月。
〔写作特点〕
1.展现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
杨万里是一个刚正廉洁和爱国的儒者。他自诩“谁言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因此,他的诗虽多从自然景物吸收题材,但他也写下不少表现忧国忧民情感的诗,本诗与他的《插秧歌》《竹枝词》等都对农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诗先写年成不济,谷物歉收,继而用农民的语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饥挨饿。诗人为强化“悯农”之情,又设定这一年是“闰年”,天数长,因而痛苦更甚。“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字里行间渗透出诗人的忧民之情。
2.于平淡中见新奇。
诗中没有写重大事件,也无慷慨的愤世嫉俗的语句,只写一个极为平凡的农村现象:雨水不调,庄稼歉收,农民生活会更苦。写庄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写稻子不黄,荞麦空花。但细一读,就能体会到诗人愁苦的情绪及对统治者不关心农民的愤懑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诗人正望着歉收的庄稼叹息。
3.活泼自然的语言。
杨万里继承了民歌的朴实之风,以及白居易、张籍和杜荀鹤等人的语言传统,写诗时力求语言浅近,并大量吸收俚语谣谚入诗。给当时诗坛注入了新鲜的空气。本诗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涩外,其他都平白如话。
《悯农》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字,1个多音字“没”,会正确书写6个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背诵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要爱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7个字,1个多音字“没”。
2.理解古诗内容,会背诵两首诗。
三、教学难点
1.正确书写6个字。
2.学习古诗,理解内容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激发学生喜欢诵读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数
2~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一说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2.我们吃的粮食就是农民伯伯这样辛勤耕种出来的,有位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有很多感慨,他就写下了一首诗。你们知不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写的是什么诗?(板书课题)悯:当同情讲。悯农是同情农民的意思。
3.这首诗大家并不陌生,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二)朗读诗句,自学生字。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悯农》,标画生字。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
3.教师反馈。
汗滴——滴,滴为什么是三点水旁?
盘中餐——盘,盘子是干什么用的?盘中餐就是盘子里盛的饭菜。
辛苦——辛
4.再读古诗巩固识字。
(三)诵读古诗,自学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观察图画想一想,这首诗写的什么意思?
2.小组里互相讨论,大体讲解诗句的意思。
3.带着理解,再次诵读。
(四)教师指导,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请学生再次观察农民耕作画面。
(1)结合插图读一读第一句,说一说什么意思。
(2)再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头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间锄草。中午的太阳挂在空中,天气十分炎热,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农民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3)练习朗读第一句。
2.联系生活,想一想,我们每天都能吃到哪些食物?这些食物是怎么来的?
(1)读第二句,小组讨论,说说读懂了什么。
(2)分组汇报。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饱含辛酸的农民用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3)理解词语的意思:“盘”指吃饭的碗;“餐”指饭;“皆”是“都”的意思。
(4)练习朗读。
(五)朗读练习。
采用多种读书方式,如范读、领读、指名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六)练习背诵。
(七)拓展交际。
学习了《悯农》,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
(八)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悯农》,谁会背诵?
谁能说说诗的意思吗?
(二)出示诗题。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哪位同学知道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三)教师介绍作者。出示课题,认读生字“者”。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初读诗文,自学质疑。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生词。
(2)同组互读,读准字音,注意易读错字。
(3)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交谈、互相解答,有困难的在全班讨论。
2.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往来——往,这个字和哪个字长得很像?“住”。
出示词语,读准字音:出没没有
3.观察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1)学生边读边看边议,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2)反馈学习情况。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如:
鲈鱼:是一种常见的鱼,鲈鱼的味道鲜美。
渔者:打鱼的人。
往来人:来来往往的人。
君:(尊称)你。
出没:指出出进进,时隐时现。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都喜爱吃味道鲜美的鲈鱼,可是请你看看那像一片树叶一样在水面上颠簸的小船,在波峰浪谷中上上下下,时隐时现。
4.练习朗读,想想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5.拓展想象,渔民在这样的环境中捕鱼会遇到什么困难?
6.小组交流。
7.汇报。从中体会为了让人们能品尝到鲈鱼的鲜美,渔民每天要与风浪搏斗,付出了无数的艰辛,甚至有生命危险。
8.带着新的体会,反复诵读,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看谁读得好。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两首古诗。
1.练习朗诵,边读边体会古诗的意境,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2.检查背诵。(可采取多种形式:如个人练习,同桌互练,集体背诵。)
(二)背诗比赛。
学生自己选择会背的古诗接龙背诵,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复习生字。
1.自学会认字。
大声读,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读出“没”的两个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四)自主记字。
1.分组交流记字方法。
2.请学生说说要记住这些字有什么好办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指导。
(五)指导书写。
1.分类指导。
(1)请学生观察6个字,练习书空。
(2)选择你认为难写的字,认真观察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练习书写。
(3)反馈、纠正。
2.重点指导。
(1)观察六个字,请学生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辛”,第五笔是“横”写得最长。
(3)学生练习书写。
(4)反馈纠正,注意让学生认真观察范字,对比发现自己的字哪儿写得好,哪儿写得还要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
3.练习书写其他汉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这4篇《悯农》教案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悯农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