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10篇)(大班数学测量详细教案)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这10篇中班数学《测量》教案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测量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温度,培养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

2、教幼儿学习观察、测量温度的简单技能。

3、教幼儿初步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是用于测量温度的。

4、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温度计,懂得温度计中水银柱升降的原理,让幼儿了解气温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5、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6、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每组一支气温计,其他温度计(如体温计)若干。

2、温度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幼儿认识温度计。

"你们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现在是多少度呢?""我们看到桌上的东西就是测量温度的,叫温度计。它能告诉我们气温的'变化,比如今天×度,昨天×度……""你们看看这些温度计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2、教幼儿学习怎样测量气温。

"你们知道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是干什么用的吗?"请幼儿观察,红柱子指到的数字就是温度。

"现在我们来用温度计测量活动室里是多少温度"。幼儿学习观察测量温度,教师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读数。

"你们测出来现在温度是多少?"幼儿交流。

"我们再把温度计放到外面一会儿,测一测外面的温度是多少,好不好"?

幼儿继续学习测量,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你们发现温度计有什么变化?外面的温度是多少?"幼儿表达、交流。

3、介绍其他的温度计。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温度计测量房间和外面的温度的方法。老师这里还有别的温度计,你们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出示体温计,水温计。(体温计用于测量人的体温,看他有没有发烧;水温计用于测量水的温度,了解热水瓶是否保暖,用在实验室测量水的温度等等)幼儿表达、交流。

活动延伸:

在室内外各安装一支温度计,供幼儿日常观察。让幼儿在一天种不同时间观察、记录气温的变化。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篇二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指出数学教育的新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我从小朋友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孩子常见的东西为工具,以孩子身边的实物为对象,设计了《学测量》这个活动,让幼儿用各种测量工具来学习测量身边的事物,引导幼儿在操作中体会到数学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的尝试用各种工具学习测量。

2、认识标准与非标准的测量工具,选择适合的工具去测量不同的事物。

活动准备:

尺、回形针、牙签、毛线等人手一份,测量作业单人手一张。

重点领域:

计算

设想和意图

活动过程:

一、通过故事引出课题。

1、教师讲故事一遍,提问: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来帮助这三兄弟呢?

二、认识测量工具,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请幼儿说说可以用哪些东西来测量?

2、教师介绍标准与非标准的测量工具、讲解测量的方法以及相对应的记录方法。

3、教师分配任务,幼儿自由操作。

4、小结。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测量什么的?用什么工具测量的?

三、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请幼儿讨论:测量到最后,不能正好量完,有的多出一点,有的`不到了一点,这样该怎么来记录。

2、回到三兄弟分土地这一点。问:他们的土地是圆形的,我们应该用什么什么工具来测量?

四、活动延伸。

表扬鼓励幼儿的表现,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第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故事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第二环节是让幼儿认识各种测量工具,通过自己身边所熟悉的事物进行测量,每个幼儿都能大胆的运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

第三环节主要是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知道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通过测量三兄弟的土地,让幼儿明白在测量过程中要选择适合的工具,这样才会更方便,更有效。

测 量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教学设计示例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课 题】 测力计的发展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备 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体验力的大小

【课 题】 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

【备 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测 量 篇四

教学内容 第1~3页,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知道1毫米和1分米的实际长度。  2.知道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会进行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化聚。教具学具 投影仪,投影片,米尺。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是长度单位,并且知道用直尺可以量一条线段的长度。这里有一条线段,我用直尺量它的长度,谁知道这条线段的长是多少?(投影片)  (1)    (4厘米)(2)我们再看这一条线段长度有多少?(在投影片上用直尺度量)师:有的说这条线段大约长4厘米,有的说大约长5厘米,这就是说用厘米不能精确地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我们怎么办呢?  二、新授  师: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演示投影片:一个学生在制作飞机模型的情境图。问学生做飞机模型要看图纸吗?制作时对尺寸的要求高不高?它需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一)毫米的认识。  1.请学生观察直尺,找一找1厘米的刻度,1厘米有多长呢?  2.教师在投影仪上映出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数一数直尺上把1厘米又平均分成了几个小段?  师:我们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10个小段,每一小段的长度我们就把它叫做1毫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mm)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刚才我们量的这条线段长多少呢?(4厘米5毫米) 3.让学生举例说明1毫米有多长。  4.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和五分硬币的厚度各有多少毫米。  师:刚才那条线段长4厘米5毫米,也就是几毫米呢?(因为1厘米=10毫米,4厘米=40毫米,所以4厘米5毫米=45毫米。)  (二)分米的认识。 1.出示一根米尺后提问:这根米尺长多少?把1米平均分成100小段,每小段长多少?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小段,每小段长多少?  师:(出示学具长1分米的小棒)我们把这条长10厘米的线段叫做1分米,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板书:分米dm,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举例说明1分米有多长,并用米尺画1分米的线段,再说说自己的一拃约长多少厘米。  师:1根学具小棒长1分米,把10根这样的小棒连起来,接成的一长条长度是多少呢?1米等于多少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让学生用1分米的小棒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宽各约有多少分米?  3.练习,课本第6页第1题。  填哪个长度单位最合适?  (1)铅笔的长约是17(  )。(2)墨水瓶的高约为60(  )。(3)文具盒的长约是23(  )。(4)大头针的长约是(  )。(5)教室的高约是(  )。  4.练习,课本第3页第2题。  在正确的答案上打“√”。并请说一说为什么?  (1)铅笔刀的长度约是:①80分米②80厘米③80米④80毫米。  (2)芳芳身高是:①135毫米②135厘米③135分米④135米。  5.练习,课本第6页第2题。  量线段的长度。  师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和分米,用毫米和分米来表示长度。以前还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厘米、米)并且知道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三)长度单位的化聚。  1.出示例题:3厘米=(  )毫米。怎样想?  师:因为1厘米是10毫米,3厘米就是30毫米。  试一试,口答:  4米=(  )分米,    5分米=(  )厘米。  2.50毫米=(  )厘米。怎样想?  师:因为10毫米是1厘米,20毫米就是2厘米,所以50毫米就是5厘米。  试一试,口答:  80毫米=(  )厘米,  70分米=(  )米,  20厘米=(  )分米。  师:刚才在课本第2页图上看到的钥匙的长4厘米5毫米,就是45毫米。想一想,为什么?  三、练习填表。米(m)分米(dm)厘米(cm)1 440 5 30   四、总结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把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化成较小的长度单位,只要想它们的进率是几,如3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因为1厘米=10毫米,所以3厘米=30毫米;反过来30毫米改写成较大的长度单位厘米时,就要想10毫米等于1厘米,所以30毫米=3厘米。

测 量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

2.会用卷尺、测绳等工具,在地面上直接量出较近的距离。

3.能用标杆测定直线并沿着直线量出较远的距离。

教学重点

使用工具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标杆三根,卷尺(或测绳)一条,木桩若干个。

2.课件。

3.印制直线测定记录。

组长( ),小组成员( )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宽。

说明:因为黑板的面积不太大,所以可以用米尺来测量它的长、宽。

2.如果要修建一个长150米,宽100米的长方形操场,工人叔叔也用米尺一段一段地量,大家想会出现什么结果?

学生回答:浪费时间、结果不准确、形状不规格等。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在工农业生产中,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建造房屋时都需要测量土地。测量士地的知识对于我们将来参加工作是非常有用的。这节课就学习的有关知识。(板书:)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较远的距离时,用来做标记。可以自制。通常把标杆表面每隔10厘米涂上红白相间的颜色,目的是看起来明显。提问:为什么标杆的一端是尖的?(便于插入地面)

(2)卷尺、测绳。测定较近的距离时用的工具。测绳可以自制。制作时以米为单位量好(第一段划分出分米,并做出标记)

提问:自制测绳选什么样的绳子比较好?为什么?(弹性小的好,便于测得准确数据)

(3)小红旗:测量时,做为指挥信号。

3.测量较近的距离。

(1)指名两组学生分别用卷尺或测绳测量教室的长、宽。

(2)提问: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和观察,得出:测量时卷尺或测绳要自然拉直,不要用力绷得过紧,也不能放松使卷尺弯曲。

4.测量较远距离。

(1)说明测定直线的意义和作用。

当需要测量较远的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时,只用卷尺和测绳就不行了。需要先在要测的距离之间测定一条直线,然后沿着这条直线分段量出这段距离。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使学生知道如果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距离,就可能分段测时出现曲折,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2)测定直线。

请同学们看课件。互相讨论:测定直线分几个步骤?总结。

①把所测距离的两端(A、B点)各插一根标杆。

板书:(1)确定起点、终点。

②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叫第三个人把第三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三根标杆在同一直线上。B点标杆与C点标杆的距离应略短于卷尺或测绳的长度。

拔出标杆,钉上木桩并编为1号,起点为0号。

板书:(2)立第三根标杆。

③用同样的方法再把第三根标杆插在D点……,钉桩,编号,使第三根标杆逐渐接近第二根标杆,它们的距离短于卷尺或测绳的长度。

板书:(3)反复立标杆。

④把第三根标杆插过的各个点与A、B两点接起来就定出一条直线。

板书:(4)连点成直线。

(3)测定直线后,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A、B两点的距离。

(4)小结。提问:测定较远的距离时,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测定直线?

(5)室外操作:在校园里先确定两点,插上标杆,并通过这两点测定一条直线,再用卷尺或测绳量出这两点间的距离。

①宣布测量小组,指定组长,明确要求,提出评比条件。

②教师带领一个小组做示范。结合具体步骤讲注意事项。如标杆必须立直。让学生随着分段测量,把有关数据填入记录单。③各小组分别测定直线,量出距离。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④总结评比情况。

三、巩固发展(1、2题室外分组进行)

1.用测量工具测量篮球场的长、宽,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篮球场地的面积。

(1)使用工具有( )

(2)篮球场地的长( )米,宽( )米。

(3)篮球场地的面积是( )平方米。

2.在操场上或田地里先选一点,再选一个目标(如树或旗杆),然后在这点到目标之间测定一条直线,再沿直线量出这个点到目标之间的距离。

3.华光农场有一块土地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如果一台拖拉机一天可以耕地2公顷,3台这样的拖拉机几天可以把这块地耕完?

可以让学生分两步来做。先求出这块土地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再求出3台拖拉机几天可以把这块地耕完。

4.工厂到海港的公路长120千米。一辆汽车从工厂运货到海港用了3小时,返回时每小时比去时多行10千米。返回工厂用了几小时?

四、全课小结

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五、板书设计

测量工具:标杆、卷尺、测绳等。

测量较远距离:1.测定条直线。2.分段量这段距离。

(1)确定起点、终点。

(2)立第三根标杆。

(3)反复立标杆。

(4)连点成直线。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篇六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首尾相连的自然测量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或距离的远近。

2、知道在测量同一物体时,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明白测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在生活中比较远近或物体长短的经验。

2、学具:水彩笔、记号笔、吸管、丝带、积木、小木棍等;记录单。教具:大记录单;各类尺子。

3、环境创设:布置能进行立定跳远空地,并有起点线。

活动过程:

一、游戏“跳远比赛”导入活动。

1、请几位幼儿进行立定跳远,问“谁跳得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2、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测量桌子的边长。

1、幼儿自由选择工具测量桌子边,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探索测量方法。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方法,集体讨论。小结:测量时要一下挨着一下量。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并记录结果。

1、幼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再次测量桌子的边,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说出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在大记录单上进行统计。

3、讨论并分析:为什么同一物体的测量结果不同?小结:用自然测量法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四、集体讨论:生活中除了可以用木棍、丝带以及我们的手、脚等来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帮助我们得到最准确的测量结果?

1、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各种测量工具名称。(如: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小结:生活中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尝试用测量工具再次测量桌子的边。

《测量》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2,完成练习五第3,5—7题。

【教学目标】:

1、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毫米,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张课桌宽约4( )

3、一张课桌宽约( ),填什么长度单位呢?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8毫米就更不行了,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4、揭示课题:当长度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课题:分米)

二、教学新知

(一)认识分米

1、谈话:同学们,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的。长度就是1分米。

2、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

3、1分米有多长?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同桌两人互相比一比,另一人可以用直尺量一量,看比的准确不准确。(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4、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二)体验1分米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如:开关板的边长大约是1分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粉笔盒的长大约是1分米,左外眼角到右外眼角的距离大约是1分米,钢笔的长度、黑板擦的长度……等大约都是1分米。

(三)分米与米的关系

1、拿出米尺,提问:你能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吗?

(挑3—5名学生上台对照米尺给全班同学指一指。)

2、数一数,1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分米?

(1)挑几名学生数给全班同学看。

(2)全班同学一起数;1分米、2分米、3分米……9分米、10分米。

3、提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呢?(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读一读,记一记)

(四)实践活动。

1、现在同桌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分米”这位新朋友,并探索出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3、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4、完成“练习五”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学生独立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2)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有了分米,我们测量物体的时候就更方便了。

五、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篇八

活动目标

1、能用回形针、吸管、雪花片测量小鱼的长度,尝试记录测量结果。

2、了解物体的长短是相对的。

活动准备

课件、回形针、吸管、雪花片若干、卡片鱼、记录单若干。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图,引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1)出示课件。

师:夏天的池塘真热闹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今天池塘里举行运动会,青蛙、大白鹅、小乌龟都来了,我们小朋友就做鱼宝宝也去参加吧!大家想请我们小鱼作裁判,愿意吗?

2、探索测量工具、测量方法。

(1)比赛开始前,先量一量鱼宝宝有多长吧!

(2)你准备用什么来测量?从哪儿开始量?

(活动实录:幼儿一:我想用铅笔。

幼儿二:我想用回形针

幼儿三:我想用牙签。

幼儿四:用吸管。从鱼头开始量……)

(评析:孩子们都能想到用自然物来测量,可能看到老师为他们准备的操作材料才想到说的,但这并不影响活动效果,孩子们的表现欲望特别强烈。)

3、幼儿操作

(活动实录:幼儿一:把回形针一个搭一个连在一起量。

幼儿二:量鱼的周长。

幼儿三:虽然把回形针一个接一个,但没有按一条直线量。

其余幼儿的`方法基本正确。)

(评析:本环节我没有把测量方法抛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自由探索测量方法,然后再纠正改错。有的幼儿方法不正确在情理之中。)

4、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小鱼。谁愿意来试一试?让我们看他量的对么?有没有从头开始量?回形针之间连接的好吗?

5、老师示范。

6、继续操作

师:瞧,青蛙和龙虾比跳远,大白鹅和乌龟比游泳。比赛结果出来了,那谁是跳远冠军、游泳冠军呢?请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7、展示测量结果

(1)谁是跳远冠军、游泳冠军?

(2)为什么同样的长度,用不同工具量,结果不一样呢?

:同样的物体,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因为工具不一样长,所以结果就不一样。

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手、脚或者身边的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活动室的面积、桌椅的高度。

2、玩“量身高”的游戏。请幼儿两两结对,互相为对方描画出身体的轮廓,然后再用回形针测量出各自的身高有多少个回形针的长度。

测 量 篇九

第二章观察和测量

第六节温度的测量

教材分析

温度测量在自然科学中是最基本的几种测量之一。教材首先明确温度的含义,然后要求学生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掌握体温计与温度计的异同。特别是对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和体温计的特点作了重点阐述。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⒈采用学生探究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体会水的冷热程度,来明确温度的含义。在动手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通过对体温计和温度计的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⒉采用对比、讨论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答辩和对比,然后教师小结,得出结论。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其中学生实验占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⒈了解温度的含义,掌握温度计的读法及使用方法。

⒉明确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异同。

㈡技能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讨论、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写方法和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⒉教学难点:常用温度计与体温计的正确使用。

三、教具准备

温度计一只、体温计一只。每组学生准备:温度计一只、体温计一只、三只烧杯(内分别盛有开水、冷水、温水)。

四、教学过程

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冷、热、烫等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让学生把这些词填入空格中:

⑴冰很( ) ⑵从火炉中拿出来的铁球很( )

⑶今天天气很( )

指出温度的含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学生举例说明温度跟人类的关系很密切。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学生探索实验一:每组学生先把两只手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把左手插入温水中,体会左手的感觉,然后再把右手插入同一盆温水中,体会右手的感觉。

学生探索实验二:用水摸一下自己的额头,然后摸一下同桌的额头,体会冷热感觉。在两个探索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井水“冬暖夏凉”的原因。

小结:光凭感觉不能客观反映物体温度的高低,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等。

㈡温度计与摄氏温度

⑴用途:测量物体的温度。

⑵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温度计,描述它的构造。

⑶构造:一根内径很细而且均匀的玻璃管,管的下端是一个玻璃泡,在管和泡里有适量的液体(如水银、煤油等),管壁上标有刻度值。

⑷刻度方法: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然后分成100格,每一格为1度。当然还可以扩大到0度以下和100度以上,这种刻度最初是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提出的,为纪念这位科学家,我们就把温度的单位规定为摄氏度。

⑸温度单位:摄氏度,用符合“℃”来表示。如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写成37℃,读作37摄氏度。对0℃以下的温度,就在度数前加负号,如-12℃,表示零下12摄氏度,或读成负12摄氏度。

㈢温度计的使用

让每组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讨论:如果被测物体的温度超过温度计的最高温度或低于它能测的最低温度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答:可能将温度计胀破,或者测不出温度值。

小结:温度计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所以在测量前必须先估计被侧物体的温度。

学生探索实验三:把温度计玻璃泡与被测温水充分接触,观察内液面的升降情况,确定什么时候可以读数。

学生探索实验四:明确读数时仰视或俯视所得结果与平视有何不同。

学生探索实验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温水充分接触,读出结果,然后把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杯壁相接触,读出结果,把温度计的玻璃泡一半浸入温水中,读出结果。进行比较。

学生探索实验六:温度计在温水中读数,并记录数据,然后把温度计从温水中拿出来到空气中读数,并记录数据。进行比较。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分析、讨论、小结。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读数时要等到内液面稳定下来后才能读数,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㈣体温计

学生动手用体温计在腋下或口腔中测量体温。把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进行比较,并填表:

测量仪器

测量范围

准确值

读数情况

使用注意点

温度计

0-100℃或其它

1℃

不能离开被测液体

不能甩

体温计

35℃-42℃

0.1℃

可以拿出来读数

先甩几下后测量

学生讨论:体温计测量人体体温时为什么可以拿出来读数并要甩几下呢?

教师小结:

在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的玻璃管。这种结构可以使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柱在这里断开,上面的玻璃管里的水银就退不回来了,可以拿出来读数。因此,在下次使用前应先用力甩几下,把水银甩回到玻璃泡中。

㈤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六节温度的测量

⒈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⒉温度计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⒊单位:℃。

⒋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⒌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区别。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45℃”应读作 ,“-30℃”应读作 。

⑵在非洲的索马里曾测到过高达63℃的气温,在南极大陆曾测到过-88.3℃的最低气温,两地的最大气温差是 ℃。

⑶某人用一支体温计测得某甲的体温是40.5℃,该人立即又将该体温计消毒后给正常体温的乙测体温,测出乙的体温是 。

(A)37℃ (B)40.5℃ (C)38℃ (D)40℃

⑷体温计的水银面指在38.5℃上,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分别量出生病同学的体温,测得的结果第一次为38.5℃,第二次39.5℃,第三次为39.5°。则

(A)只有第一次正确

(B)只有第二次正确

(C)只有第三次正确

(D)第三次肯定正确,第一、二次也可能正确

⑸某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的水银柱长5厘米,在100℃时水银柱长25厘米。当水银柱长为12厘米时,所显示的温度为

(A)28℃ (B)35℃ (C)48℃ (D)60℃

⒉课后练习

⑹下列使用温度计的步骤,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应为 。

(A)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B)取量程适宜的温度计

(C)取出温度计

(D)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E)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接触一段时间

(F)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⑺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5℃;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现把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墙上,它的示数为30℃。教室内的实际气温应是 ℃。

⒊参考答案

⑴45摄氏度 负30摄氏度 ⑵151.3℃ ⑶B ⑷B ⑸B

⑹(D)(B)(A)(E)(F)(C) ⑺35

⒋简要分析

⑶体温计没甩内液面只会上升不会下降,40.5℃不可能下降到37℃,所以刻度仍40.5℃。

⑷第一次的结果为38.5℃,生病同学的实际体温可能是38.5℃以下或刚好是38.5℃,第二次的结果是39.5℃,在38.5℃基础上有所上升,说明实际体温为39.5℃,而第三次为39.5℃,该同学的实际体温可能是39.5℃以下或刚好是39.5℃,所以B正确。

100℃-0℃

⑸所显示的温度= ×(12-5)=35℃

《测量》教案 篇十

这节课是测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二册的时候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学习,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一开始就让学生回忆有关测量的知识,为学生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计木条的长度做一个铺垫,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10厘米的长度。然后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接下来设计的赵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学习1毫米的时候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测量4.5厘米的木条时学生意识到大约是5厘米,但是有不够,就有学生向大家介绍可以用小数或者用毫米进行表示,很顺利地引出毫米,也从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

在学习1 dm = 10 cm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测量进行学习并利用旧知1m = 100 cm 、1分米=10厘米 和新知1 dm = 10 cm先进行目测激发学生的迁移思维,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用1分米的小木条去测量1米,较直观的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从而得到结论1m=10dm。毫米是学生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在尺子上寻找毫米,数出1 cm =10 mm,形成概念。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10篇中班数学《测量》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测量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