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这里的8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数学案例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小学数学案例 篇一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利用教材内容的生活应用特性,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多向学生展示具有生活浓郁“气息”的数学问题,通过声情并茂、真实生动的数学案例,激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靠近学生内在情感“发展区”,将小学生吸引到问题解答活动中,主动探知成为自觉行动。如在“分数类应用题”问题课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分数知识过程中,对分数的数学意义和性质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但对其生活应用特性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时,教师设置“小王看一本300页的书,第一天他看了整本书的二分之一,第二天看了剩下的一半,请问小王此时没有看的部分占整本书的多少?”、“售货员王阿姨在商店同时卖出两件商品,每件各得到60元,现在知道其中一件商品赚了20%,另一件则亏了20%,请问王阿姨卖出去的这两件商店是赚还是亏?说说其理由?”等生活性的问题案例,让学生进行感知分数知识点方面的活动,获得对分数知识内容的深刻、深入认识,内在学习情感受到“调动”,主动参与解题的欲望得到“挖掘”,切实推进了此方面问题案例教学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师在生活性问题案例设置时,要贴近学生认知情况,切忌设置偏离和超越小学生认知实情的内容或案例。
二、抓住问题探究特性,开展解题探析指导活动
著名教育学家陈苏芹曾经指出:“问题是数学的‘精华’,应将问题解答方法讲解作为自身重任,坚持实践融于问题教学中,提高探究分析等学习能力。”众所周知,问题教学,不是为了解答问题,而是为了传授解题技能,“授之以渔”。新实施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要把解答问题的技能传授作为问题案例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环节,进行有效的实施和深入的开展。因此,在数学问题讲解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利用问题案例解答的探究特性,将问题案例讲解的过程变化为问题解答技能传授的过程,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功效,对解题方法运用、解题策略的设定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讲解,提升小学生探析、解答问题的技能和素养。问题:有一根长为47米竹竿,全长的16插入土中,露出外面的部分占全长的几分之几,露出来的部分有多长?在上述问题案例解答中,教师采用“先探究(学生)———在探讨(师生)———再归纳(教师)”的三段式教学法,学生探究分析问题条件,认识到该问题设计意图是:“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需要运用的数学知识点是:“分数乘除法的知识”。师生进行互动探讨,教师带领交流讨论,学生进行解题,师生归纳总结。上述解题过程中,学生在自主探究、师生探讨、教师指导等环节中,对该问题解答的方法和策略有了深刻掌握,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较好落实了新课改的目标要求。
三、抓住问题综合特性,培养综合解析问题思想
小学生处在学习能力发展的初始期,处于学习活动技能的积淀期。数学问题案例解答活动,为小学生良好学习技能的锻炼和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解析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时需要运用多种解题策略和思考方法,这就需要学生要有良好的综合解析问题的思想和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的运用问题案例的综合概括特性,设置综合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感知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化归转化思想的内容,逐渐养成和树立良好的综合分析解题思想策略。如在“路程类应用题”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置综合性的路程类应用题,要求学生借助于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解题分析活动,并有意识的向学生指出这一过程运用了“数形结合”解题思想。学生在此过程中,对数形结合思想有了初步感知和认识,对良好解题思想树立起到促进作用。
四、总结
总之,在小学数学问题案例解答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小学生完整的猜想过程,又要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做好启发、诱导和点拨工作,以“题”为媒,实现师生互动,技能传授,能力培养,为有效教学做出贡献。
小学数学案例 篇二
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教学模式就是案例导入式教学。以往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的前瞻性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随着数学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案例教学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要想将案例导入式教学模式的作用发挥好,就要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不断优化升级。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一定要将案例导入式教学模式的作用发挥好。
一、案例导入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他们对故事和童话都比较感兴趣,教师在进行案例导入的时候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一定的关注。比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就会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动起来,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也会给带动起来。在学习《分数的初步知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圣诞老人分礼物的故事:过圣Q节的时候,圣诞老人要给两位小朋友分发圣诞礼物,圣诞礼物是6个苹果,那么每一个小朋友会分到几个苹果?学生学习的兴趣被立即带动起来。学生得出答案以后,教师接着问:“假如在半路上圣诞老人将苹果弄丢了5个,只剩下1个苹果了,但是依然要给两个小朋友分发圣诞礼物,那么圣诞老人该怎么分发这1个苹果呢?”此时,学生们都满脸疑惑。教师可以紧接着将分数的定义讲述给学生听,通过设置这样的案例,使学生的注意力被高度集中起来,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二、案例导入要与实物进行结合
小学数学教材中都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知识,比如人民币、时间等。在许多时候,教师可以将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导入数学课堂,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去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实物引入其中,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学生可以真实地感知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生活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感受到,如果教师将实物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有比较直观的感知;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实物进行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非常的具体,使数学知识的难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学生掌握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
三、案例导入要与教学问题相结合
教师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可以将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进行充分运用,在导入案例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设置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案例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运算定律与简单运算》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单独的四则运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除了这种计算的方式,还有一种混合型的计算方式,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将这四种运算混合在一起,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都会感觉到比较疑惑,此时教师接着说:“下面我就给大家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要加油思考哦!然后看能不能将四种运算都运用起来。”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的好奇心被带动起来,使其在认真听举例的同时,还能带着问题思考。此时,教师可以将带有四则运算的例子讲给学生,并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其思考,这样教师设置教学问题的目的就达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如此一来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非常集中,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效果也就会比较理想。
四、案例导入要加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使用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在讲授小学数学知识时,基础知识没有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他们比较愿意去解决那些具有较强难度的习题,这样的做法其实是有缺陷的。要想将难度系数较高的数学习题处理好,就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教师一定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使用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牢固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有全面的认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不断培养,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进行案例示范之后,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及时给予解答,或者通过案例让学生自己设置相似案例进行叙述,然后让其他学生解答。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教师一定要积极进行引导,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技巧,从而能够独立地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发现问题的意识都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得到较好的提升。
小学数学案例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式课堂 自主学习 创新意识
在现代化的小学教育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越来越流行,能否在竞赛脱颖而出,就需要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是否学到解答问题的方法,是否感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享受这过程,就需要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创新的教学方式。然而老师根据课本单独地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所以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发展“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在我国教育界不断发展普及,引起人们对它的研究。
一。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解答问题,寻求答案,创新思维,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这不仅仅是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了解掌握探究正确答案的过程,是活动实践的过程,是创新发展的过程。小学老师在数学课堂中,不应麻木地要求学生强行记忆“1+1=2”的公式,而是应该引导他们去思考、探讨“1+1=2”的形成过程,并能让学生们自主推理出“1+2=3”的结果,这就是新课程教育中提出的探究性课堂教学的优点。
二。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2.1课堂探究形式化,效果不明显
案例:老师:80÷2=?大家思考思考。学生:等于40。老师:100÷5=?大家再思考思考。学生:等于20。老师:以上两道题是尾数为零的除法运算,大家会做了吗?学生:会做。老师:好的,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48页,完成课后练习《做一做》。
本案例中,每位同学都参与了探究,和老师之间都是有互动的。但是完全是在老师的指令下完成探究的,没有自主去发现问题,发散思维,再解决问题。这样只会加强学生对数据的记忆,不利于独立创新思维的启发。
2.2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较短
案例:老师:16的2次方等于多少?三秒钟后,老师:有同学知道答案了吗?某两三位学生:等于256.老师:“那18的2次方是等于多少呢?”同样,大约三秒后,老师询问学生答案。
本案例中,老师为了赶进度,整节课下来,教学速度紧凑,虽然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但思考的过程短暂,极少数学生能寻求到正确答案后,老师就立马跳到下一题。有些学生还在探究中,或者是直接跟随同学说答案。过短的探究时间,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乐趣,在探究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3探究随意性大,浪费时间
案例:在讲解《分数的意义》时,老师:“同学们,有谁能把这圆片平均分成三等分呢?”学生:“不能。”老师:“那你们会把一个圆折成三等分吗?”学生:“不能。”老师:“这样,你们会折了吗?”(老师边说边折)学生:“会了。”老师请某一位同学折叠。老师:“折得非常好,同学们是否沿着折痕剪开就把圆片平均分成三份了呢?”学生:“是的。”
实质上,分数每个部分的名称都是人为规定的,老师只要直接告诉学生就行了,不必进行操作性的探讨。在非关键性的环节,随意性地进行探究,浪费大量的时间,导致主次不分,理论和探究的时间分配不可理,降低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成果。
三。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建议
国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建议在《教育课程标准》等文件中,明确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要求,不仅注重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寻到答案的过程,更要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养成他们自学学习的思维,创新发展的眼光,实践动手的能力,把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渗透落实到小学数学每个章节中。
营造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老师和学生间有良好的沟通,让学生讨论、发言,激发学生探讨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多进行认同赞扬,鼓励他们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允许不同想法的存在,在不断的探究中寻找得出正确的结论,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师的总体素质,以及数学科的专业素质,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熟悉掌握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技巧,以应对探究式课堂教学开展的实际需要,培养更多在数学界有成就的学生。
探究式课堂教学在我国处于初级起步阶段,是新课程教学中的重点推广,怎样把这一理念落实到每一间学校,落实到每一节课堂,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探究。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做好在探究中促进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掌握知识,获得乐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小学课堂的教学效果逐渐能达到最佳境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艳明;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小学数学案例 篇四
关键词: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新课;导入
一、引言
新课导入作为教学环节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这个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网络体系中。有效的新课导入,能够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可以达到让学生更加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新课的状态中,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增强其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适当的新课导入也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把握和安排,同时也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新课导入的问题以及如何在新课导入过程中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进行相关的分析。
二、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需要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方面的投入;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良好情感学习的体验,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模式。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也有相关的说明:“数学教学属于数额学活动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其中,重视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该标准不仅仅重视了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新课导入,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体检,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取,为学生们努力打造一个更加轻松、安全、平等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处于一个更为轻松欢乐的情感体验下学习数学知识。
案例1:对于10的认识
师:同学们,请问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字呢?
生:0;1;2;3;4;5;6;7;8;9。
师:让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数字游戏。让同学都来猜猜,有一个最小的数字,可以表示什么都没有。也有一个数字是靠近0的,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学中最大的是哪一个?
生:0;1;9。
师:我们所学过的数字最大是9,9在其他数字里面发生了一段小故事,大家想不想知道呢?
生:想!
(通过多媒体播放)
师:听了相关的故事后,大家认为数字“1”说的话对吗?再看看1和0分别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多少?
生:对!变成了10!
师:答对了!大家都很聪明,今天我们就从认识10开始进行新课的学习。
案例分析:
老师的定位不应该是居高临下,而是应该能和学生相处融洽,案例中的这位老师通过与学生一起做游戏,把自己看做是学生中的一员,与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相处,这就充分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如今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新课程理念。此外,从教师利用随和的话语和亲切的交谈方式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学生的极大尊重,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学生们在数学体验过程中的愉快性,其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极大的,因为通过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思维不再仅仅再局限于数学学科的领域内,而是偏向于更为广阔的领域方向进行延伸。
三、开拓开放空间,注意学生个性化差异
《标准》解读(2011版)支出:“数学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不同的活生生生命,它必然要面对个性化的差异。我们认为,因为不同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勤奋度不同,因此,在数学发展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只是希望能够通过数学教育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适应每一位学生对于数学的需求,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潜能,为学生开拓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此,笔者建议,新课导入应该重视对每一位学生的培训,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要尽力对不同层次能力学生的培养,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加强对每位学生掌握新课导入的适应性。
案例1:两位数作为出书的口算除法
师:在这节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一位数作为除数的除法运算,那么我们首先进行复习。
通过多媒体展示。
生:80表示8个十;160里面有20个十;90个2是180;3个80是240。20个3是60。
教师出示口答题,并通过多媒体演示,依次找了一组学生来回答。
师:有90个气球,每个班可以分到30个,那么可以分给多少个班?我们应该怎么样列式,怎么样算出准确的结果?
生:90÷30
师:今天我们将进入两位数作为除数的除法运算。
案例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各种形形式式的四边形,我们谁能举个例子说一下平时生活中的四边形。
生:梯,垃圾桶,伸缩门。
师:都是什么形?
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所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那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课的主要内容。
案例分析:
案例1利用学生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通过设计不同层次和形式去解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同时还鼓励学生开拓新的思维,掌握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无形之中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一方面促进学生潜移默化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在各方面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案例2通过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们相对熟悉的校园画面,以学生在校园内随意寻找四边形为切入点,在看到图形的时候能够让学生顺利理清图中的四边形;老师的授课也不太拘谨,随机提问,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自由回答,而多媒体上所出示的图画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来。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的导入应该要尽可能设计和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四、设置问题情境,关注思想方法的运用
对于新课导入问题的设计,笔者认为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浅到深,采取阶梯式地逐步发展。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掌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略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
案例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有一种这样的游戏,我现在大体上对一个物体进行描述,看看谁能够猜出他的名字。我现在拿出一个图案并将其贴所在黑板上,大家认真看看,并准确地描述图形,猜出图案的形状。
生:它有四条边,两长两端,而且是互相平行的。是长方形。
师:正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应知识。
案例4:有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师:同学们,请问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有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样推到出来的吗?
学生一边思索着,老师一边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剪拼。
同时,老师板书:转化。
师:转化的思想在数学中应用十分广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数学解题方法,“转化”的思想还能运用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上。我们在这节课上一起进行探讨。
案例分析:小学数学老师在传统的新课导入上往往只会注重学生关于知识点的了解情况,并不重视学生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还有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选择上多下功夫。从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获取,已经不再是以往单纯的以“接受数学知识”作为核心,同时也应当注意对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获取。为此,笔者建议对于新课的导入,可以结合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得到方法来实施,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过去只是点的复习。上面的两个案例就足以证明了这点。
参考文献
[1] 高巧英。小学数学新课改的几个问题与建议[J].学周刊,2013(18).
[2] 刘先惠。试论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J].安徽文学,2011(08).
小学数学案例 篇五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案例
现如今,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国中小学教师也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作为主科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着学生未来对数学知识的看法。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案分析教学案例,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一、重视探究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实际上,我国教育界之所以选择探究式教学方法,创建探究式教学课堂,其主要原因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主对教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索,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研究显示,探究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起着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而学生则是通过教师的帮助逐渐找到答案,并开始学会动脑思考。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上,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途径,学生可以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确定答案;也可以自己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无形中就会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这也充分说明,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探究式课堂教学,在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寻找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悉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课堂,然后出示教材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再次提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什么是梯形的面积乘以2?”出示第2题,通过不断的提问,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解决教师出示的习题,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同时也能提升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为学生讲解数学习题时,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理解掌握数学概念知识,进而让学生得到更大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对学生提出问题:“放学后,小花和小明、小美他们三个人一起玩游戏,小花赢了2局、小明赢了5局、小美赢了1局,那么他们三个人一共赢了多少局?”小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在完成提问之后,教师应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这样才会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归纳探究教学内容,展开综合教学评价
总结教学知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总结教学知识的目的是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巩固知识。因此,在完成探究式教学之后,教师要能归纳探究教学内容,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观察探究式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归纳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学习知识,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能采用多种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在教学20内的数的分成时,首先让学生认识个位、十位,才能进行分成,让学生回忆总结10以鹊氖分成的规律,比较与20内分成的不同,如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学生在总结和对比中就加深了认识,明白了数的组合。
其次,教师要对探究教学展开合理的评价,从而探索出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探究教学方式,教师要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以学生为主体,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教师必须要结合新课标提出的教学方法和要求,利用探究方法对学生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确保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完成商的近似值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提出类似于“0.666是循环小数吗?”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这样学生既可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也能学习新的知识点,以便于日后的运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教师要能找到评价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教师要能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尉丰。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8):41.
[2]宋永利,丰伟霞。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0).
[3]祁晓锋。小学数学课堂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8):73.
小学数学案例 篇六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猜想、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更要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研究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积累一些学习的经验。
【教材分析】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概念以及2,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求最小公倍数、约分和通分的重要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本课之前,学生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与3的倍数的特征相比较,规律明显,教学轻松。而本课的知识点,学生较难发现规律,并且受2,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往往会从个位上去寻找规律,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材的安排是先把3的倍数找出来,再引导学生观察、猜
想、验证,逐步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意识,获取一定的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难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制造冲突,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又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如13,16,19都不是3的倍数。
生3:另外,像30,12,24,27,18等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但这些数却都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的倍数的特征产生负迁移再抛出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自然而然地将“2和5的倍数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中,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层层设疑,探究规律
1.直观感知
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的3的倍数的数表)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先进行同桌交流后,再组织班级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能被3整除。
生2:我发现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那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是0-9这10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字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2.动手实验,得出规律
师:请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几个3的倍数,看各用了几颗珠子,并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讨论:以上拨出的每个数所用算珠的总数有什么共同
点?所用算珠的总颗数与这个数的个位上的数有什么关系?
生1:所用算珠的总个数都是3的倍数。
生2:也就是说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反向思考,深入体会
师: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各位数的和会是3的倍数吗?
实验验证,填好实验记录表:
师: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各位上的书也不是3的倍数。
师:这样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研究,知道了一个数是不是3
的倍数与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生:如果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否则,就不是。
(设计意图:在打破第一环节的思维定式后,让学生通过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进一步得出,个位上是3,6,9的书不一定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通过计数器拨出3的倍数,并统计所用算珠的颗数,从而得出规律,再通过反向思考,深入地体会这一环节,揭示了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深入发展
1.下面的数中是3的倍数有哪些?
29 45 51 67 84 96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本题,目的是让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699963639669 908635664399 123456789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形式灵活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3.在“”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你能找到几种不同的填法?
7 20 12 35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发散题,一是让学生掌握这类题的思考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且是最小的三位数是
多少?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尝试探究“9的倍数的
特征”。
(设计意图:一是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二是对研究的方法进行提升。感悟方法的重要,提高探究能力。)
【教学反思】
1.导入环节,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在课始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知识的探索中。“3的倍数的特征”相对来说,内容比较枯燥,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与老师比赛的环节,让学生说数,比一比谁先判断出是不是3的倍数,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探究环节做好心理准备。
2.自主探索,得出结论
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如:在导入环节学生自己说数自己判断,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说的数进行猜想,接着小组讨论验证猜想、归纳结论,最后再一次通过动手操作,对“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合理的解释,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了这一过程。
3.重视知识,更关注方法
学数学不仅要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知识的探索,掌握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本课在猜想前,教师让学生先思考:怎样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回忆研究2,5的倍数特征的方法。另外,在探究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研究的方法:猜想、验证、合理解释。
4.二次转化,内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一件事物,需要实现两次转化。第一次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第二次是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转化。认识上的第二次转化,往往要通过练习来完成。本课的练习设计目的性明、层次清楚、形式多样。这节课练习的重点突出,紧紧围绕“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训练;层次清楚,整个训练过程体现了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形式灵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练习中,还能以新带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案例 篇七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小学数学;应用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只有在这一阶段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才能保证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顺畅无阻。但鉴于当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成效不高,学生数学综合水平不高,实践运用能力较低。因此,有教师提出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通过实际的教学案例深化知识点的讲解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掌握相关知识。
一、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其实质就是以各类型的案例作为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将所要教学的知识点融入到教学案例之中,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入、分析、讨论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案例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并深刻理解记忆这些知识点。
从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上说来,其打破了传统的板书式教学,通过案例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生和数学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流程上也和传统方法存在较大差别,其一般可以分为课前准备、小组分析、课堂讨论和总结等流程,如此不仅实现了教学活动的细化,而且凸显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运用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时,必须遵循几个基本的原则。一是案例要真实可信,切忌胡编乱造。只有真实的案例才能增强教学可信度,让学生认识到相关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二是案例要客观生动,避免单纯罗列数据、事例。只有生动的教学案例才能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在数学教学上,若是案例刻板,学生很快就会丧失兴趣。三是案例选取要多样化,避免出现重复雷同的情况。多样化的教学案例可以长时间维持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相关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入生活案例展开教学
小学数学的层次较浅,涉及的许多知识点都和实际生活存在直接关联。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时,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以此展开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否则便达不到教学效果。不仅如此,案例选择要贴合教学内容,不能和教学内容出现较大的脱节,应尽可能全面渗透所要教学的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公倍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相关概念和知识点进行预习,然后提出教学活动:“现在开始全班进行报数,报数是2和3的公倍数的同学需起立”。很快,全班学生就可以完成报数,这是老师又可以提出一个新问题:“针对刚刚的报数活动,同学生有什么发现吗”这时,就有学生会说:“我发现有的同学没有站起来,有的同学站起来一次,站起来的同学间隔数是相同的”。然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这一案例引入教学中:“站起来的同学报数都是2和3的公倍数,根据刚刚的报数活动可以看出,站起来的同学所报的数是6,12,18,24……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但是换个角度看,其也都是6的倍数,并且分别是6的1倍、2倍、3倍和4倍等,这样同学们可以想到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就能回答:“2和3的公倍数就是6的倍数,其中6是最小公倍数”。
如此,通过实际的案例,不仅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而且将所要教学的知识完美地融入到案例中,切实让学生理解了其中知识。
(二)案例引申丰富课堂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存在不少教学案例,都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但是,目前不少教师对这些课本中的案例缺少引申拓展,局限于书本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没有构建其强大的数学思维。因此,在运用课本中的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引申拓展,提升案例教学的多样性。
比如,在教学相遇类的应用题后,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延伸拓展。可以设计追击、远离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有更深的了解。有这样一道相遇问题,甲从A城出发去B城,骑摩托车每小时50公里,乙从B城出发去A城,坐汽车每小时70公里,两城相距300公里,试问两人何时相遇。这就是一道典型的相遇问题,教学完这个案例之后,教师可以将其改变为远离问题,如甲乙两人先后从甲A城出发前往B城,甲先出发,骑摩托车每小时50公里,乙后出发20分钟,那么当乙到达B城时,甲距离B城还有多远。
通过对案例教学延伸拓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透视相关知识点。如此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够掌握其在实际运用中的要点。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水平,更强化了其实践运用能力。
小学数学案例 篇八
小学数学班级教育案例
这是前年的事情了,我第一次教数学,当时我代的是二年级2班数学。我班有一名特别调皮的学生叫李清风,一小男孩儿。父母在外打工,在家跟爷爷奶奶。他长着双“贼溜溜”的眼睛,“精鼻子精眼儿”的!虽然很聪明,但生性好动,上课小动作特别多,总“闲不住”!学习成绩不怎么好!
在我的课上经常制造事端。有时是去招惹别的孩子:扯同学的衣服,在前排小朋友背上贴小纸条,拽前排小朋友头发……要么自己吃东西,拿笔不由自主的在桌上偶尔敲两声,甚至有时会蹲到下面玩“吸板”!被我发现才从桌子底下起来……如此之举,举不胜举。对此我非常郁闷,我也曾对他多次批评与教育,可都没什么效果,好两天又犯!不过,这孩子怕班主任江老师,在她课上从不敢调皮。于是,我就找江老师说明他的情况,让她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通过商议后我们决定:江老师先与李清风谈话,并告诉他这样做不好,既影响其他同学,还使自己养成了不良习惯,影响学习成绩。江老师还告诉他,其实他很聪明,江老师和我们其他代课老师都挺喜欢他,夸他聪明,只要他改正了这一点,班主任就会选他当小组数学课带表!在数学课上,我及时给他鼓励,只要发现他一点的进步就马上表扬他,给予充分的肯定。慢慢的他在课堂上没以前那么好动了,不贪玩了,学习也进步了,回答问题也积极了!
李清风小朋友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与班主任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作为任课老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会像班主任一样繁琐,所以,作为班主任,不能把任课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当成是他们自己的事,应该协助其解决问题和困难!因为,这也是班级工作要解决的问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这8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小学数学案例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