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橡皮泥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橡皮泥教案,快回答整理分享了7篇橡皮泥教案。

橡皮泥教案范文 篇一

一、改进实验材料,弥补器材不足

实验材料是一切探究活动的开始,材料选取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探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是有效进行探究的基础和保证。然而,教材中一些材料本身有问题,学生实验时缺乏可操作性,浪费时间,更可怕的是挫伤学生的科学探究积极性。于是,教者大胆地把教科书中的部分实验材料更换成生活中常见、便于操作且价格低廉的材料,不仅能够代替教材中材料的功能,还能使实验的效果更直观。

[案例1]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实验一,猜测验证胡萝卜在水中是沉是浮。实验二,切分萝卜,把它切成一半、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甚至更小,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轻重和体积大小无关。存在问题:胡萝卜下端富含矿物质,密度比其他部位大,胡萝卜整个在水中上浮,而切分后下部分在水中下沉,直接误导学生,影响探究的有效性,因此不能作为探究的材料。改进方法: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把萝卜改为苹果,实验效果明显,学生不会产生歧义,且为下节课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与什么有关”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

[案例2]

《沉浮》单元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教材中要求准备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这两组材料直观性很强,但我们农村科学实验室没有相配套的装置,于是我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对本节课实验进行了改进与创新:我在学校附近的小诊所找来了一些青霉素针剂瓶子,先选了一组体积大小相同的空玻璃瓶,里面装上不同重量的水,用它来代替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那套小球;又选了一组体积大小不同的空瓶,里面装上沙子,用天平称出相同重量,用来代替那套立方体。这样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让实验操作变得更方便。学生很快就整理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有了小瓶子活动的铺垫学生对潜水艇的原理也理解得比较好。

二、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成功率

目前,教材中很多教学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很不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探寻更合适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设计实验时,尽力选用简便于操作、效果明显的方法。

[案例3]

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浮》单元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是沉是浮》,实验三:“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存在问题:测量排开水量的工作必须细致,而烧杯测量排开的水量,烧杯的刻度还不够精确,观察时很难看出排开水量的差别。改进方法:1.把烧杯装入400ml的水,为了看清楚,在水里滴两滴红墨水。2.放人橡皮泥,用带刻度的注射器抽出排开的水量,记录排开的水量,按此方法测量其他形状的橡皮泥在水中排开的水量。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重量不变,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知道了这个道理,学生也就很快理解了钢铁造的大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了。

三、创新实验设计,变抽象为直观

实验设计是科学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如果能对已有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对设定实验进行分析,找出不足,再选用新的方法,促进实验最优化,这样,会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案例4]

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浮力》这一课,主要实验是探究浮力和排开水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按照原有教材定的实验器材开展实验太难操作,实验存在很大误差,而且效果欠佳。存在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用橡皮泥固定杯底的小滑轮或者勾码,橡皮泥在水中会融化,粘贴不住,容易被拉掉。2.装水的容器也难以选择,容器大了便于直接用手操作,但水位上升不明显,不利于观察;容器小了便于读数,但杯底的滑轮不太容易安放,老师演示都难以操作,更别说学生分组实验。结合本单元教材内容和教者对教材的理解,重新设计实验:用一个塑料空瓶代替泡沫塑料块,一个1000毫升的塑料量杯代替水槽,采用往塑料瓶中加钩码的方法,改变给塑料瓶施加的压力来探究它排开的水量和受到的浮力大小的关系,该方法便于操作,简单直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和效果。

橡皮泥教案 篇二

一节科学课上老师教我们做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

实验开始了,只见老师先拿出了半瓶普通的矿泉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然后把一块橡皮泥放在矿泉水瓶瓶口上;接着将两根吸管插入橡皮泥中,其中一根吸管插置水面上方,另一根吸管插置水面的下方;老师再往插置水面上方的吸管里吹气,奇迹发生了,矿泉水从另一根吸管像喷泉似的喷了出来。老师又试途把喷泉堵住,可是水又从吸管边沿露了出来。

这时我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水会从吸管里喷出来呢?老师告诉了我们答案:因为我们往在水面上的吸管里吹气产生了不少空气,慢慢地空气越聚越多,对水产生了压力,所以水就会从另一根吸管喷出来。这就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

橡皮泥教案 篇三

关键词:科学;教材分析;案例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常常以独特的魅

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验需要,作为长期在农村小学任教的我,对教材的部分实验材料进行了适当改进,并且通过实践获得的效果不错。下面以六年级下册第三章《宇宙》中第六课《在星空中一》实验材料改进为案例,就自己在教学中实验材料的改进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章《宇宙》中第六课《在星空中一》实验材料改进案例

1.教材分析

(1)《宇宙》这一章节是小学六年级科学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一个章节。从《在星空中一》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展开对星座的认识。涉及星座的教学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三部分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第四部分开观察交流会,第五部分制作活动星图。本课主要是开展“了解星座”和“建一个星座模型”这两部分的教学。

(2)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建立起“北斗七星”这星座的正确概念。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其实这七颗星,离地球有远有近,远的离地球有近150光年,近的距地球也有50光年。在模拟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在一个纸板上挂七个橡皮泥球,投影出北斗七星的图形,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建立起星座的正确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2.教材中现有的实验和可利用的实验材料

(1)实验目的。①在模拟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在一个纸板上挂七个橡皮泥球,投影出北斗七星的图形,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建立起星座的正确概念。②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就不同,这样培养了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2)建立星座模型可利用的实验材料。给每组学生准备50厘米正方形:纸板、细线、橡皮泥,给全班学生准备:全天星空图、投

影仪。

(3)建立星座模型的实验步骤。①引入:出示星空图,同学们,在观察月相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天空中闪烁的星星。看看天空中的星图,你能说出星座名称来吗?星座又是什么呢?②教师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中的大熊星座。③制订实验方法:请学生按要求在纸板上打7个小孔,按长短要求把细线剪好挂在小孔上,再把橡皮泥球挂在细线的下端。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立模拟图。

⑤把模型放到投影仪光中,转动模型,让光从四个角度照射模型,请学生分别将橡皮泥球的影子画在本子上。⑥交流发现:从橡皮泥球不同的影子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又领悟到了什么?若将这些影子想象成天空中的星座,你对星座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3.实验的局限性

(1)按教材要求,在学生建立星座模型图前,我为每组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是50厘米正方形:纸板、细线、橡皮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按教材要求在纸板上打7个小孔,又要按长短要求把细线剪好挂在小孔上,还要把橡皮泥球挂在细线的下端。

(2)有一部分男生很少用过这种细线,笨手笨脚的,每个实验组花了20分钟也没有把实验模拟图安装好,这样花费时间长,效

率低。

4.实验材料的改进

给每组学生准备50厘米废旧的正方形KT板、细铅线、泡沫小球,给全班学生准备:全天星空图、投影仪。

5.实验创新之处

(1)仪器更容易。改进后装置简单轻巧,做成后又便于长期保存。

(2)操作更简单。操作简单是改进实验的最大亮点,给每组学生准备50厘米废旧的正方形KT板、细铅线、泡沫小球,学生仅用8分钟时间就完成了制作过程,而且实验效果明显。

(3)现象更直观。因为细铅线改成了细线,“北斗七星”不再缠绕在一起,所以,可随意将装置移动,学生更能看清实验投影效果,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材料改进的几点策略

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深知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要克服困难,在改进实验的材料上,我还有一些自己的做法:

1.实验材料的改进,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那些包装使用的泡沫、瓦楞纸箱、饮料瓶等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垃圾,但稍加改进,可成为科学课研究抗弯曲能力、浮力、气体热胀冷缩的好材料;还有像一些我们教师用剩的粉笔头,可能平时我们不会发现它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却可代替岩石,帮助学生做“岩石磨圆实验”,而且效果明显。

2.实验材料的改进,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材料不足、教师工作量偏大的情况下,如果教师能改进材料准备方法,这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面且还能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3.实验材料的改进,要以提高实验效率为目的

总之,科学教材只是给了我们教学的基本目标,作为一线的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并不断地改进实验教学材料,这无疑也是一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橡皮泥教案 篇四

[关键词]强化体验提升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42

在物理探究教学中,我们经常先让学生猜想:因变量跟哪些自变量(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然后教师针对各个因素设计实验进行逐个验证,排除无关因素,最后找到与因变量相关的自变量。但是,由于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加上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往往出现学生不着边际的“胡想乱猜”,弄得教师“手足无措”,最后不得不以“自说自话”来圆场。为讨论方便,文章结合“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进行适当的分析探讨。

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是“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前的重要探究活动,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天马行空般的猜想,常常让一线物理教师感到难以把握。笔者记录了建湖县汇文实验初级中学物理课堂中的这一教学环节。在这个课例中,教师不仅设计了多个实验,一一检验学生的各种合理猜想,同时通过这些师生、生生活动,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探究实验设计

1.浮力跟物体本身的重力有关

在学生的前概念中:“轻”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重”的物体会沉入水底。导致有学生认为物体重力越小,浮力就会越大。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探究实验:在一个玻璃瓶中,分两次装沙,让瓶浸没在液体同一深度(也有同学猜到“浮力跟深度有关”),如图1所示用称重法,观察测力计示数,比较两次玻璃瓶所受浮力的大小。

2.浮力跟液体的多少(质量)有关

在学生的前概念中,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液体对它向上的“托力”,那么液体越多,产生的“托力”越大,众人拾柴火焰高。探究实验设计如图2所示:把装有沙的密封玻璃瓶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下,浸没在液体中,观察测力计指针位置。再慢慢地注入更多的液体,观察测力计指针有没有变化。

3.浮力跟物体底面积大小有关

在学生的前概念中,底面宽大的物体受到的“托力”更大些。探究实验设计如图3所示: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挂上锥形重物(用锥形瓶灌沙做成),分别测出锥形重物的锥尖向上和向下时,浸没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并比较其大小。

4.浮力跟物体形状有关

实验设计如图4所示:将球形橡皮泥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橡皮泥浸没在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改变橡皮泥形状,再测其浸没在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

5.浮力跟物体表面积有关

在学生前概念中,扁平宽大的物体比“团缩”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要大。学生有了第4个实验的经历,先让学生进一步推理,寻找答案,再利用上述橡皮泥重复图4中的实验进行验证:首先将橡皮泥揉成球形,测一次橡皮泥浸没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再将橡皮泥压扁,测一次橡皮泥浸没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认为,压扁的橡皮泥的表面与液面平行放置受到的浮力最大,压扁的橡皮泥的表面与液面垂直放置受到的浮力最小。教师可以根据第3个实验的结论进行推理,再用实验证明:不管被压扁的橡皮泥如何放置,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

6.浮力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在学生前概念中,物体浸入液体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探究实验如图5所示:让锥形重物浸没在液体内不同深度,测出它受到的浮力,学生发现锥形重物受到的浮力都相等。

但是,生活经验告诉学生:在涉水时,越往深处走,“漂浮”感会越强,人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由此推断浮力跟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也常常把浮力大小与深度的关系分成两段述说。探究实验设计如图6所示,将锥形瓶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第一次让瓶底浸入液体,第二次让瓶口浸入液体,前后两次浸入的深度一样(但物体均未浸没),结果测得瓶受到的浮力不相等,学生一下子就发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浸入的深度无关。

7.浮力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因为语文课上学过“死海不死”这篇文章,加上浮力导入时,教师可能用到清水、盐水等,所以自然会联想到物体受到的浮力跟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这个探究实验,教师都是有备而来。如图7所示:只要让同一个物体,浸没在清水中、盐水中、酒精中分别测一下浮力,马上可以验证学生的猜想。

8.浮力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在学生的前概念中,浮力跟物体体积有关,物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探究实验设计:如图8所示,选择一大、一小两个玻璃瓶,在瓶里灌沙,既要让他们全部浸没在液体中,又要保持两只瓶和瓶中沙的总质量相等。首先让两个瓶浸没在液体中,测出它们各自受到的浮力,发现大瓶受到的浮力大于小瓶受到的浮力,学生的猜想似乎是“正确”。慢慢从液体中提起大瓶,发现当大瓶露出液面后其受到的浮力在减小,再往上提,大瓶受到的浮力还会小于小瓶受到的浮力。实验验证:浮力跟物体本身的体积是无关的。

实验到这里,教师追问:物体受到的浮力除了跟液体密度有关外,还跟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可以回答: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即液面下的体积有关。因为有量筒测不规则物体实验的经验,学生能接受浸入液体中的物体的体积就是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二、教学反思

1.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没有想到的,就认为是“生成”;凡是教师想到的、准备好了的教学内容,就是“预设”,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师都希望学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其实,生成性学习与预设性,不是针对教师是否有准备而言的,恰恰

是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自然产生的学习动机,这些动机需要教师的引导、激发,所以对教师的教学,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是“预设”的。上述案例,教师根据她的教学经验,几乎准备学生会猜到的影响浮力大小的所有(相关或无关)因素,通^教师“预设”的实验,探究学生当场“生成”的问题。学生经历一个个实验,去伪存真,为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构建起生动的物理模型。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因课前准备不充分,无法应对“生成性”的问题,常常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探究,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全方位、多角度认知,而且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也许有教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初中课程标准中,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已经降低了难度,我们花这么多的精力去探究,值不值得?阿基米德原理的演示有专门的器材,当重物浸没在液体中时,测一下受到的浮力大小,再测一下溢出液体的重力,马上就可以得出阿基米德原理,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去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呢?我们教师经常犯的错误就是“站在终点看起点”,用我们有经验的成人观去看待学生当前的学习,教学过程能简单则简单,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忽视了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价值。孙子兵法有一个主张,叫“以迂为直”,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看似走了点“弯路”,实质上学生除了收获知识与技能外,还可以体验更多的过程与方法,从而收获严谨的态度、丰富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橡皮泥教案 篇五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步,新课导入。老师说:“这节课我们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前老师已经批改了大家的学案,并进行了批注。请对照学案,把你的想法和组内的伙伴们交流一下,交流的同时并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学具动手操作来验证你的想法。”学生组内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对“学案”的先学过程,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感知。教师在课前对学案的批阅,知道了学生的 “疑惑处”,使教学真正达到“目中有人”“以学定教”。让学生带着问题在组内交流,尝试同伴互助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提出新的困惑。

第二步,全班交流释疑。①完成“学案”1题: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如:橡皮泥、土豆等,它们的形状是: 。(填“规则”或“不规则”)②完成“学案“2题:想办法求出它们的体积,并记录下来。

组1:我们认为橡皮泥、土豆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全班都正确)。

组2:我们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数据,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a×b×h”(板书公式)算出橡皮泥的体积。这是我们小组的想法,请问哪个小组还有补充?或者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组3:在捏橡皮泥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保证捏成标准的长正方体,否则测量它的长、宽、高数据时会出现偏差,体积算不准确。

师:你的建议非常好(指组3)。在把橡皮泥捏成长、正方体的过程中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形状改变了,体积没变。

师:在数学中,这叫“等积变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演示计算橡皮泥的体积,学生学会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体会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分别达成了学习目标①③。

师:这个土豆能变形吗?怎么办?

组3:我们把土豆放进水中来测量它的体积。先看好原来水的体积是600ml,土豆放进去,水面上升了,这时水和土豆的总体积是750ml,用750ml-600ml=150ml(板书),就是土豆的体积。

师:像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水法”。你知道有和这个方法类似的故事吗?

生:“曹冲称象”“乌鸦喝水”。

师:在数学中,是运用了“等量替换”思想(板书)。在刚才测土豆体积中,谁的体积等量替换了土豆体积?

生:上升水的体积。

师:在“曹冲称象”中谁的质量等量替换了大象的?

生:石头的质量。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三类,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用“排水法”求体积的操作中,能让学生学会用不同方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体会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并能联想到“曹冲称象”“乌鸦喝水”故事,体现了思维的层层递进。分别达成学习目标②③。

巩固知识,拓展应用

第一步,完成“评价检测单”1题:求玩具小鱼的体积吗?老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检测单上,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完成情况。全班交流。组4学生说:450-300=150ml=150cm3。全班正确,达成学习目标②。

第二步,完成“学案”3题:你的方法还可测出 、 和 的体积?(选择一个物体操作验证)

生:石头等可以沉下去的物体的体积,如苹果(边说边演示)。

师:能准确测出吗(边说边演示)?

生:不能,因为不能全部浸入。假如把苹果恰好完全浸没在水中,就可以。

师:乒乓球呢?

生:不可以,可以把乒乓球放进装满沙子的杯中测量,这叫排沙法,对吗?

师:正确。图钉的体积怎么求?(把一个图钉扔进水中)水面有变化吗?

生:看不出来,可以先求100个图钉的体积,再算出一个的。

第三步,完成“评价检测单”2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评,最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评教学的一致性最易被教师忽略,一节课学什么(学习目标)、怎么学(学习过程)、学得怎么样(学习结果),必须从始至终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练习检测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堂完成、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逐一对应是否达成学习目标。

反思总结,深化理解

师:回顾这节课,同学们总结内容?

生1:学会用“等积变形”或“排水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生2:知道了“等积变形”“等量替换”数学思想。

生3:我通过动手操作学会了怎么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生4:我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橡皮泥教案范文 篇六

1.描摹画

准备一些描摹纸。教宝宝把描摹纸放在他喜欢的一幅图画上,把这幅图描下来。然后再给描好的图画涂上颜色。

适合年龄:3岁以上。

2.把刚经历的事画下来

宝宝看到的小动物,玩过的一件新鲜的玩具,看过的一段动画片,或者留在记忆里的印象最深的事物,都可以让宝宝试着画下来。这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对具体事物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适合年龄:3岁以上。

3.制作蜡板

把纸放在一件表面凹凸不平的物品上,然后在纸上涂蜡。当显出物品的图形后,再往纸上填色。

适合年龄:3岁以上。

4制作硬币拓本

将一张薄一点的纸垫在硬币上,用蜡笔轻轻地在上面涂抹,硬币拓本就做好了。制作拓本可以帮助孩子理解阴、阳纹线的关系。

适合年龄:3岁以上。

5.自制图书

把宝宝看过的已破旧的图书收集起来,和宝宝一起找出其中一些还完整的图案,将它们裁剪下来。和宝宝一起将这些图案贴在纸上,组成新的画面。如果图案比较多,还可以多贴几张,组成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画面,这样就制成一本新书了。这不仅可以旧物利用,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创造性。

适合年龄:3岁以上。

6.制作“小点心”

准备一些橡皮泥。教宝宝用手纸芯当滚筒,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压扁,再把手纸芯竖起来切出一块块的“饼干”。最后,在饼干上加一些小豆子。还可以找一些瓶盖,把橡皮泥填进盖子里,摁平,再用牙签、筷子等在橡皮泥上戳一些小洞,或者直接在上面点缀几颗小豆子。好看的“曲奇”就做成了。

适合年龄:3岁以上。

7.做“糖果”

将彩色纸剪成糖纸大小的纸片儿。教宝宝取一块橡皮泥,揪成许多小块,再捏成小圆球,作为糖豆。把“糖豆”放在剪好的纸片上,包起来,就做成漂亮的糖果了。多做几个糖果,还可以用来玩过家家游戏呢。

适合年龄:3岁以上。

8.给家人画像

给宝宝一张纸,让他给家人画一张像。画完之后,拿出一张家人的照片贴在旁边。开始时,宝宝很可能画得并不像,但他会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所以你要鼓励他大胆地去画。

橡皮泥教案 篇七

【关键词】美工教学;智障学生;精细动作

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精细动作缺陷明显,在精细动作的发育上要较同龄的普通学生迟缓得多。中重度学生刚入学时在美工方面表现出来的缺陷犹为明显,例如,涂色方面:有的学生不会握笔,基本上都是先围绕着一个局部重复地涂,然后又开始在整张画纸上乱画;剪纸方面:能用手拿着剪刀,但姿势不协调,纸张剪不开;撕纸方面:能用手拿着纸张,但不能按照教师的指令完成简单的撕纸活动;折纸方面:折叠时对不齐,容易将纸撕坏。这些能力不经过训练,可能长期不具备。精细动作的缺陷严重地影响与阻碍了智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但是经过美工教学,这些能力是可以得到有效的康复和提高的。

一、涂色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美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依照样本进行涂色。学生第一次学习绘画技巧是从涂色开始的,运用正确的方法动手涂色,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观察和肢体协调能力。

第一步,通过儿歌和示范手把手教学生学习绘画姿势。在教授绘画姿势时,我先做了示范,同时讲解绘画姿势的要点:头要正,背要直,胸部离桌要一拳。眼高画纸一尺远,才能画出好图画。然后辅助学生练习绘画姿势。

第二步,边示范边讲解握笔姿势:“使用铅笔画图画,拇指中指握住它。指离笔尖一寸远,眼不近视又好画。”“蜡笔质松易折断,握笔需要靠笔端。涂色用力要均匀,涂出色彩才好看。”手把手,一遍又一遍地辅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握笔,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拇指、食指和中指的位置及体验手指使用的力度。

第三步,进行平涂练习。当中笔者安排了三项平涂方法的练习。例如,在长方形里练习横线平涂;在三角形里练习竖线平涂;在苹果图形内练习斜线平涂。学生虽然学会了绘画姿势和握笔姿势,但是假如只是重复地练习姿势,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这样,让学生运用不同的平涂方法在不同的图案里用不同颜色的蜡笔涂色,增加了涂色的兴趣。同时,在辅助学生进行平涂练习的同时也要提醒他将图案涂得均匀、饱满而且不超出线外。

经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学生的涂色能力提高了许多,从最开始的围绕局部涂色甚至常常将画纸弄破到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地较为均匀地将一个图案涂满颜色了。同时,肢体协调能力和手指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二、绘画

智障学生的绘画基础差异很大,在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详细了解后,笔者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绘画练习。在绘画里,画线是基础。学生学会涂色了以后,已经掌握了握笔的方法,对于画线也有一些基础。笔者采用了下面的训练步骤教学生画线:

第一步,给学生定好两个点,然后请学生把点连起来,连好后,引导学生认识竖线、横线、斜线。

第二步,让学生在点线里连各种线:直线、折线、锯齿线、波浪线、螺旋线等。

第三步,描画。在图案中连线,图案由简单到复杂。

经过了连点、描画线段、描画图形几个步骤的训练,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手的灵活性也得到了锻炼,绘画技能也有所提高。运用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对画画有了更大的兴趣,增进了学习信心,提高了绘画能力。

三、泥工

苏姆霍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泥工活动在小学美工教学中,对培养学生技能技巧、提高素质,开发智力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加强泥工教学,并同时使之与绘画相结合,从而逐步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全面发展。

泥工是以粘土(黄泥、白泥、橡皮泥、面团等)为主要原料,用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捏塑成各种物体、动物、人物形象等。在泥工活动中,学习泥工的技能主要是搓条、团圆、压扁、粘合等。

在训练中,分成以下几个步骤:(1)让学生自由随意地捏橡皮泥。每个孩子都对橡皮泥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没经过教师指导前,有的学生会自己将橡皮泥分的很碎的泥,然后凭借经验给他们命名:豆子、苹果、香蕉等,虽然从外形看来一点都不像,但是学生们还是玩的很开心。(2)在捏塑简单的泥工作品中学习基本泥工技巧。①筷子(搓条)将适量的橡皮泥置于双手掌心,通过双手摩擦,将橡皮泥搓成长条,用同样的方法再搓一个长度相同的长条,就成一双筷子了。②汤圆(搓圆)将适量的泥放在右手掌心,左手逆时针搓,直至搓成圆。在搓圆的技能掌握后,加入新的学习内容――制作冰糖葫芦,将做好的圆串进小棒里。刚开始时,学生们很容易将圆捏变形,或者串偏了许多,需要耐心地指导与示范:一手小心翼翼地拿着圆,一手轻轻地将小棒对准圆的中间。③水饺(压扁、粘合)将搓好的圆放在桌面,利用工具将圆压扁成水饺皮,在水饺皮的中间放入几颗豆子,将水饺皮粘合起来。

在泥工活动中,不仅仅制作出了一些渗透其个性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得到自由广泛的运用,训练了学生的手指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极大个性化发挥,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创造,拓宽了视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的7篇橡皮泥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橡皮泥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