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中化学教学辅导【最新10篇】(高中化学授课)

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10篇高中化学教学辅导,希望在高中化学辅导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高中化学教学辅导 篇一

关键词:辅导员;角色冲突;专业化;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8-0020-04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虽然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但其被赋予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以及现实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辅导员这一“特殊教师队伍”必将受到比普通专业教师更多的角色冲突的困扰。

一、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辅导员的界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24号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的界定是“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高校教师队伍和党政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学校党委、行政委派到基层院系并接受所在院系党政领导的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

1952年10月28日,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明确指出: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处并配备辅导员,其主要任务是,在政治辅导处主任领导下辅导一个系或几个系学生的政治学习和社会活动,组织和推动教职员工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活动。[2]政治辅导员制度经过试行,然后在全国高校得到了逐步推广。为此,1953年,清华大学向高教部、人事部请示设立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报告,开创了工科高校之先例。以后,全国高校普遍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家经济和高等事业蓬勃发展,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也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二、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进一步得到稳定、健康的发展,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从单一走向多元。

为适应辅导员工作的新形势,在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2006年7月,教育部又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针对辅导员身份尴尬的问题,明确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针对专职辅导员职业前景不被看好的问题,明确了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专业技术职务;针对部分高校不重视辅导员工作的问题,明确了高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并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等。

三、高校政治辅导员教师与管理人员身份的角色冲突

(一)通过访谈调查,进一步了解辅导员教师与管理人员身份的角色冲突。

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基础上,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结合作者本人工作感受,编制了访谈提纲。根据不同的工作年限,作者分别在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抽选了在辅导员岗位工作年限不同的辅导员,共30名,其中18男12女,本科学历8人,研究生学历22人,工作5年内的有10人,10年内的有12人,10年以上的有8人,所学专业涉及思想政治、历史、管理、医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涉及师范及非师范专业。根据访谈提纲,我主要通过面谈和辅导员进行问答式谈话,个别辅导员因为工作太忙无法面见,只好采取实名网聊的方式进行。所访谈的辅导员中有4人曾获得省级专项奖励,其中1名辅导员,在访谈后不久调离辅导员工作岗位转入学校行政岗位。经统计,访谈结果如下:

1.选择辅导员职业的动机差异

动机决定行动的方向,积极向上的动机会促进工作的积极性,消极应付的动机会减弱工作的兴趣,影响工作成效。因而在访谈中我提出了“当初是如何走向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被访者当初选择辅导员工作时的动机各不一样,有从专业对口或相近,喜欢高校工作环境、个人价值体现、个人能力优势、留校、好奇或无奈的现实选择等。男辅导员和女辅导员在选择职业时考虑的出发点有明显的差异。

男辅导员多从价值体现、专业对口、能力优势方面来选择辅导员岗位,动机较为理性;如:“我觉得既然辅导员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存在的一个职业岗位,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责任是重大的,而意义也是重大非凡的……看到学生的笑靥,自己也会自豪与满足,这是促成我选择这一职业的初衷。”“找本专业对口的收入低,实现不了人生价值……从各方面综合考虑最后选择了辅导员这个职业。”

2.辅导员工作压力状况

半数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承认工作对家庭生活有一定影响,但都还能承担。

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决定了辅导员大量的工作会安排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进行,个别活动还会安排在周末、节假日进行。半数辅导员承认辅导员的这种工作方式对自身的家庭生活安排会带来一定的不方便,有些影响。

一半被访者认为自己现在的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压力来源最主要的是来自学生,吕老师说:“压力是学生问题严重和自己事业如何提升” ,王老师认为现在的工作压力是“对高危学生思想状态的担心”,谭老师说:“主要的压力担心学生出事”,胡老师讲得更为准确:“最大的工作压力是学生发生事情后的责任问题”。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辅导员的认同。其次是来自对自身技能、事业发展的自我要求,辅导员在访谈中也谈到了因为工作量、工作时间较长以及学校对辅导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的缺失等原因,毕业后获得的学习机会不多,导致有知识老化,技能不够用的担心,对自己未来事业发展的担心。

从性别来看,女性认同辅导员工作压力大,对生活有影响的比例比男性高。被访者都认为自己对目前的工作压力尚能承担。

3.辅导员职业认同中的矛盾心理

在工作满意度方面,辅导员中对目前工作满意的8人,基本满意12人,明确表示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5人,其余对工作满意度表示一般。但是在被访者中有12人明确表示曾经有过转岗念头,明确表示如果现在有转岗机会会选择专业教师的有10人,选择行政人员的有6人,选择辅导员的10人,还有4人没有作明确表示。同时,被访者反映身边的同事也有不少有转岗的想法,大多是“有机会就转”,大多数辅导员认为目前辅导员队伍不甚稳定。反映造成这种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还是:发展前景不明朗、职责不清。即所谓的“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被访的辅导员都不认同“辅导员是吃青春饭的职业”,但是又都认同辅导员工作应该有个年限,认为合理年限在5年以下的14人,5年以上10年以下的10人。认为应该有工作年限的理由与辅导员的工作特点、性质有关。

(二)高校政治辅导员教师与管理人员身份的角色冲突分析

1.目前辅导员的工作现状造成了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角色冲突

被访谈的辅导员中有22人认可“辅导员在高校中地位尴尬,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编外人员’”,认可“现在很多辅导员大量的精力都被迫浪费在学校一些无关思想教育工作的事务性工作上”,均认为这两项都是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造成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被访谈的辅导员中有14人在工作中“曾经因为现有的一些工作机制和要求,在处理协调学校和学生正当利益冲突时,不能协助学生维护正当利益而受到学生质疑,工作形象受损”。辅导员常常要出面处理、协调学校某些管理部门工作的疏忽、失误所造成的师生矛盾,被访谈者承认: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职业倦怠情绪的产生。

2.现行的辅导员工作考核现状造成了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角色冲突。

被访谈的辅导员中有16人认可“现行的辅导员考核评定制度对辅导员职业倦怠情绪的产生造成影响”。大部分高校将辅导员放在行政系列,按照行政人员考核方法进行考核,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使得辅导员在考核中无法感受到“认同”、激励,与行政人员工作相比反而产生“不平衡”心理。

3.辅导员工作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社会认同度不高是造成了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角色冲突。

被访谈的辅导员中有17人在谈到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原因中,提到是因为“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没地位、没前途”。8人提到“学校管理中责任分工不明确、不合理问题”、“辅导员不务正业”导致辅导员工作内容“变味”是造成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因素之一。

被访的辅导员中有24人认同: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十四号文、十六号文,能有效地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问题,推动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并有效地调节辅导员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角色冲突,提高高校辅导员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功感。

四、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是解决角色冲突的根本路径

辅导员职业角色模糊、混乱,职业前景不明确、工作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工作现状是造成辅导员工作成就感低,也是造成辅导员双重身份角色冲突的主要原因。认真落实中央十四号文、十六号文,明确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要求,给辅导员看到工作发展的前景,感受到作为高校教师队伍所应有的社会认同和尊重,是解决角色冲突的根本路径。

1.转变思想认识,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自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基层的团队。高校辅导员是自主发展的个人,应该有自。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对高校辅导员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予生命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人与人之间“悟道”的本真。应转变过去对辅导员队伍的认识,确立辅导员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合理的定位,辅导员由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开拓型的定位转变,由事务性工作人员向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应该允许高校辅导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把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这样才能使辅导员在工作中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实现,才能更好地调动辅导员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学生教育活动。

2.优化制度,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

从访谈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辅导员都认为现在的工作量大,事务性工作占了大多数,并且认为其中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本不应该由辅导员承担的,而应由学校相应的专门的行政部门所承担,很多辅导员认为自己在“不务正业”。学生工作虽然涉及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三大块,但是将所有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往高校辅导员身上放,导致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重,无法专心从事学生教育工作,自我评价低,是造成辅导员职业倦怠和角色冲突的主要原因。高校管理部门应该进一步优化辅导员工作制度,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避免工作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确保辅导员专注“人生导师”角色。

第一,明确辅导员工作范围,促进事务性工作信息化进程,减缓辅导员工作负担。

严格区分辅导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与学校行政部门的管理、服务工作,将原属行政部门的涉及学生的工作归还给相关部门,不能将凡是涉及学生的任何事都让辅导员参与,不能再让辅导员去做如:催交学费、水电空调费、医保资料等本应由相关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积极推进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进程,进一步规范学生事务管理,明确辅导员从事事务性工作的时间、程序、要求等,尽可能使事务性工作“简单化”、“信息化”、“机械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第二,可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个人专业喜好和优势,细化学生工作。

辅导员多重身份,工作角色模糊,角色冲突是造成辅导员工作胜任感低、自我评价低的重要原因。辅导员多重身份、角色冲突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滞后于学生发展需要的主要阻力,要改变这种学生事务规律滞后的现象,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和有效管理,必须减少辅导员的角色担任,适度减缓辅导员的工作量。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学生事务管理的先进经验,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分类进行。当然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首要职责,也是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必备职责,所以在学生工作细化、分化中不能将思想教育单独分化出来。在事务管理、服务工作中,我们可尝试将学生工作系统内的如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学习指导、生活指导等工作依据辅导员的个人素质优势作进一步细化、分化,如辅导员甲善于做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辅导员乙善于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学校可以安排甲辅导员承担相应学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由乙辅导员承担相应学院、系学生的就业指导、生涯规划。这种分工将使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将更加准确、科学,角色责任也能进一步明晰,也将会有效地缓解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减缓职业倦怠。

第三,重视队伍结构, 建立具有一定专业分工、专业梯队、合理流动的动态平衡的辅导员工作队伍。

高校应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吸引高层次、高质量、多学科人员的加入辅导员队伍, 并在辅导员队伍内部按照专业方向适当的分层,实现人员配备的最优化;通过考核、晋升、流动等制度,按照辅导员工作业绩和本人选择,使辅导员队伍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保持适度的流动, 按专业方向形成工作和专业梯队,在提高辅导员整体的素质的基础上,走学科化和专家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积极创造条件,为辅导员解决出路问题,采取“重视使用、促进流动、相对稳定”的办法: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和教学科研的后备力量来培养,满足辅导员自我实现的需求。鼓励有志于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优秀辅导员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成为辅导员队伍骨干,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把专业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党内党政管理工作岗位输送高校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要重视辅导员的经历。从访谈中了解到,广州大学在选拔干部时,特别关注辅导员健康成长,在近两届的新中层干部提拔中就有二十名党员走上领导岗位,在新提拔的80%的副书记都是来自辅导员,这对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领导岗位毕竟不多,能顺利走向领导岗位的毕竟只能是少数;学校还必须为辅导员的未来事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进一步调动绝大多数辅导员的积极性。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为辅导员解决出路问题,这样才能建立起一支质量高、责任心强的学生辅导员队伍。

3.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促进辅导员“归属感”的形成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加速,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高校的传统管理、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适应学生需要的发展。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失衡和专业水平的不足,难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有实效的服务和指导,从而导致辅导员工作受挫,自我价值实现评价低,产生倦怠情绪。以生为本,做好新时期学生工作的需求呼吁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第一,构建“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发展平台

如果没有自身发展的专业平台,没有自身理论体系,即使有作为也难以在当前我国高校“重理轻术”的现实环境中确立地位。辅导员是注重实践的教育人员,与思政教师侧重理论不同而是偏重实践,其专业化、职业化特点日益明显,已逐步显示出“学生教育与管理”这一新专业特点。这应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举,尤其强调实务的新专业。“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可下设心理咨询、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民族精神教育等方向。

第二,加强辅导员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业务培训实效性。

近年来高校招聘辅导员学历层次提高了,目前辅导员队伍已基本达到硕士学历,甚至也有不少博士从事辅导员工作。但是辅导员的学科背景不尽相同,与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不尽符合,因此应该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综合要求,在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政治学、党史等方面,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辅导员的学科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辅导员工作。要把辅导员的教育培养纳入学校教师培训总体规划,着重加强职业能力培养。顾明远教授曾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定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都可以担任的,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3]在以专业教育为背景的高等学校,辅导员专业归属感、身份归属感失落是影响、形成职业倦怠的因素之一。按照学生工作细化、分化原则,经常组织辅导员参与与其工作紧密相关的某一学科领域学习、培训,按照工作分化原则,让辅导员发挥自主性,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促使辅导员从经验型向研究型发展,使其专业成熟程度不断提高,真正成为既是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将辅导员分别培养成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指导等方面的“专家”“学者”。

第三,单列“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技术职务系列

虽然目前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但辅导员由于偏重德育实务,绝大多数总是因为“理论欠缺”而难以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致他们容易出现目标缺失和职业倦怠问题。构建契合辅导员岗位特点,偏向实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技术职务系列非常迫切。该系列应面向辅导员单列职数与编制,并将高级职务评审权有条件地下放高校。目前在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多数省市和高校实行了“岗位单列、序列单列、评议单列”。上海市已有123位辅导员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41位辅导员定为副处以上职级。[4]

只有通过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使辅导员向“专家型”发展,把辅导员培养成为学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才能解决好辅导员角色冲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 (2006年9月l日)

[2] 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4

高中化学教学辅导 篇二

【关键词】高中化学;自学;辅导;训练

高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衔接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初中所学的知识能否有所体现和运用,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否取得较好的甚至于优秀突出的成绩,关键就是看高中阶段的学习了。对于实验性和探究性都非常强的化学学科,高中的学习更为显得重要和必要。初中阶段学生只学习了一年化学,对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都不太确切,因此让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其将来的化学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辅导训练,在此基础上加上学生自己的摸索,相信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会与日俱增。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不断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呢?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们可以分别通过对学生的自学、教师的辅导以及师生的共同训练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索,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学生自学

学生的化学自学能力指的是在没有教师直接作用的条件下,独立地学习化学的能力。化学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包括注意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等一般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以及化学观察能力、化学实验能力、化学思维能力等特殊学习能力,此外,化学自学能力还包括化学阅读能力、化学语言能力(化学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和学习元认知能力等重要成分。那些传统教学中由教师“喂出来”的和“抱着读书”的学生,很难想象他们会具备以上提到的那些化学自学能力,更不用说有较高的能力水平了。

高中阶段如果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严肃死板的课堂为生动活泼的课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针对自己学习化学时所存在的问题去学,自然也就有兴趣学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1、化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化学阅读能力是感知、理解、掌握、贮存由化学符号系统表达的化学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学习者用已有的化学认知结构同化,顺应新知识、构建新认知结构的过程。阅读理解过程包括知觉、注意、推理、假设等多种认知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以心智活动为主的过程。

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了,那种学生理所当然的依赖教师,上课记笔记,回家复习笔记的方式抹杀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化学新课标要求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广,能及时了解新科技、新知识和重大的社会新闻。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所有的信息、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阅读成了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渠道,通过阅读可让学生掌握上课无法接受到的知识。所以,学生在课后要多渠道地搜索各种化学读物,包括化学教科书籍、化学课外读物,还有网上的各种化学信息等。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CO2分子中为什么是两个П43,而不是一个П33,一个П53?学生查阅了很多资料,最后从网上看到一个课件中找到了答案,知道是用分子轨道理论计算两种情况的键级可比较出两个П43更稳定。这就表明阅读在学生自学化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2、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思维能力是在对化学事物的感觉、知觉、表象基础上,间接地概括地认识物质及其组成、结构、性质和相互转化、以及运用获得的化学知识经验来构思、拟订化学实践计划、方案的能力。

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培养自身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我们在讲摩尔质量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化学式量记得很清楚。殊不知,这个推导出来的知识害苦了我们。当原子量的标准减小1倍,变为12C质量的1/24时,化学式量变为原来的两倍。摩尔质量如何变化?不变!摩尔质量是指一摩尔物质的质量,单位是g/mol。而一摩尔物质含有NA个物质的微粒,只要NA的值不变,摩尔质量的数值就不变。学习概念时我们应从“源头”开始,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3、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实验是化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实验技能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要重视实验的基本操作,重视实验严谨性,做实验时还要不断地思考。

二、教师辅导

辅导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辅导,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弹性。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事实上,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辅导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教师辅导正确,学生的自学才能如鱼得水。而问题式的辅导是教师最常用的辅导方式。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与氮的氧化物》的“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教学中, 教师只须提出问题--N 2、NO、NO2 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自主地在教材中找寻答案。再如, 高中化学必修2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整章教学要求不高,知识点也比较少,均可采取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教材中自主地找寻出答案。这样就切实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节约了教学时间。

三、重视训练

训练是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化知识为能力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思维训练,温故知新,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发展思维、磨炼意志,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同时,训练的过程也是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评价提升的过程。

高中化学教学辅导 篇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辅导员 职业能力标准

辅导员职业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对提升辅导员专业素养、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起步晚,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内涵建设都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问题。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上都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所以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也有其特殊性。

1.高职教育的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特殊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要适用岗位、职业需要,突出实用、技能性;高职教育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技能上强化职业训练,通过工学结合等实习方式,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顺利过渡,这就要求在教学上与本科不同。

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其特殊性。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占相当重要地位,包括实践教学手段、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高职教育实行两种成绩考核方法,即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高职教育要求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即要求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教师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或工艺美术师之类的双证书人才。

高职教育在学习模式上有其特殊性。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的特殊性要求学习模式也随之改变。高职教育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市场要求为准绳,就业市场需要突出专业技能,学生要去学习实践掌握;高职教育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多的是要到企业中去实践,锻炼职业技能,以求毕业后直接上岗就业,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

2.我国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研究的现状及辅导员需要的职业能力

2.1职业能力标准研究的现状

提高职业地位,加强职业能力,都需要明确该职业的能力标准。关于职业能力标准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文献。相关研究的现状综合如下。首先,职业能力静态标准研究。例如,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把教师的职业能力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分别进行了能力细化,并提出了二级标准的具体内容。其次,职业能力动态标准研究。例如美国新墨西哥州因其教师、学生及其学习的多元化,建立了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教师能力标准,按照教师身份的不同而分为临时教师、专业教师和高级教师三个级别,分别制定了三个级别的能力标准与要求,并注意三个层级之间的连接。

综合国内外各种职业能力标准研究,可以看出,该研究类别主要涉及两大问题:其一,职业能力的维度研究,主要涉及能力领域、能力单元、能力指标等内容;其二,职业能力内容研究,在层次上是维度研究的细化与具体化,涉及许多操作层面的规定。这些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2.2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的职业能力

2.2.1职业化素养

辅导员职业化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应该兼顾理论素质和综合素质,包括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崇高的思想道德、丰富的人文和科学知识、良好的心理状态、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

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是辅导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描述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公正公平、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承担责任、追求卓越。辅导员的职业意识表现为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识、积极的职业情感和优良的职业品质。新时期,辅导员应具备学习意识、实践意识、敬业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效率意识和诚信意识。

2.2.2职业化技能

辅导员职业化技能包括专业职业能力与通用职业能力。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思想教育引导能力、学业指导能力、心理健康辅导能力、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能力、就业指导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高校辅导员的通用职业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即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和协测能力;管理能力,即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制度管理能力和行为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2.2.3职业化行为规范

辅导员职业化行为规范体现在遵守辅导员职业要求和学校有关规定,包括职业化思想、职业化语言、职业化动作。辅导员职业化行为规范要求辅导员在进入职业角色后,严格按照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语言、动作符合辅导员的身份。

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根据目前高校的工作实际,辅导员职业能力可朝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四个方向纵深发展。

3.1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性要求很强。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目前在高职院校,在辅导员的本职工作中,思想教育占了很大比重,而政治教育几乎很少。学生对于政党、政治思想的了解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及党团的教育,对政治的敏锐性差。在学院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有一题:近年来你印象最深刻的活动是什么?从学生的反应看,这是活动中党团活动的比率仅为7.5%。这充分说明了对学生政治教育的缺乏。

3.2班级管理

辅导员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教学、教育活动的协调者,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教育的得力助手,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辅导员应该具备的品质中,以沟通交流能力强,具有亲和力为第一,53.9%的学生认为老师应首先具有这一品质。30.7%的学生认为阅历丰富,能够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这一品质也很重要。工作能力强、主动帮困助学也是应有的品质之一,认可这一能力的学生的比率分别为27.8%和18.9%。这说明在辅导员工作中,沟通交流能力占重要地位,沟通能力是衡量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调查问卷中26.7%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应经常性地深入宿舍开展谈心,每学期至少2次与学生沟通,应采用面谈、电话、网络等形式,其中建议面谈的学生达到52.11%。说明在班级管理中,直接面对面地交流是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直接途径,也是辅导员应该提高的职业能力之一。

3.3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调查问卷中38.2%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应加强就业指导、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训。48.5%的学生希望辅导员协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给予就业指导,在面对诸如转本或出国等人生重大选择时能提供参考意见。

时代的发展要求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引导者和辅导者。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深化“自我”理念认识和加强经营自我的观念:运用各种激励措施,促进学生的成材;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力求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个体辅导。同时,辅导员应定时定点对毕业生进行系统、实用的就业指导教育,使毕业生对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就业形势、就业程序、具体求职方法与技巧,以及本专业在就业中所处的位置有全面而准确的了解,并及时指导毕业生打印出体现其特点优势的,诚恳、真实而又科学的中英文对照的自荐书,使其在思想、心理和技术上有充分的准备,保证就业工作顺利开展。辅导员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中紧贴社会需求,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变,为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3.4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在从事这项工作中,既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觉察能力、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又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掌握新的策略。辅导员应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特点,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级需要层次,把握心理工作侧重点,采用多样化的工作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调查问卷中,40.3%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该多加强心理疏导能力的培训,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及实际问题,在最困难时候给他们以鼓励,并组织各种专题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抱负等。由此看出,如今的学生更注重内心世界的修养,在辅导员工作中,给予学生心理资助已上升到一定的程度。

4.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4.1辅导员职业能力是弥补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现实需求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的素质与能力通过日常工作传递给学生,短期内不仅影响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长远看还会影响到日后学生能否背负家庭、社会责任。就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所以迫切呼唤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

4.2辅导员职业能力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辅助环节

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高职学生文化素养略逊于普通高校学生。高素质的辅导员通过组织学生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4.3辅导员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为保持高职教育蓬勃发展这一势头,做基础工作的辅导员群体责任重大。高职学生文化层次有其特殊性,这无疑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教师在侧重专业课程传授时可以兼做思想工作,但辅导员工作才是学生工作的核心。他们要教授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处理人际交往,如何选择职业,如何分辨大量的社会信息等。通过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消除一些学生的心理障碍;通过辅导员的关心和帮助,让学生体会温暖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屈朝霞,齐秀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我国辅导员制度的改进。教育探索,2008.

[2]范诚梅。职业化发展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

[3]张文强。职业发展阶梯:辅导员职业化之设计与展望。河南教育(高教版),2008.

高中化学教学辅导 篇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路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对自己未来的工作职业以及职务发展方向和路径进行设计和规划,并为实现职业目标而付诸行动的过程[1]。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然而一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调查报表显示(下表1),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高校辅导员岗位流动性大,缺乏稳定性,这是当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普遍现象。很多毕业生因为学历不够而将辅导员这样职业当成进入高校任职的垫脚石,而且入职后的主要精力和心思都没有放在辅导员工作上。相关调查统计显示,超过半数以上的高校辅导员任职时间不到5年,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其次,职业定位不明确。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不仅要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就业等等方面,另外还要参与行政和教务管理工作。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骨干力量,但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被认为是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万金油”。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扮演着“勤务兵、调解员、救护员、心理辅导员”等各种各样的角色,一天到晚都奔波于学生的各种琐事,似乎就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担任的“打杂角色”。第三,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性不强。日益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让很多毕业研究生不得不从事辅导员工作,而且辅导员工作又及其琐碎,很难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缺乏自我提高意识,再加上进修机会少,导致岗位专业性不强,职业水平低,无法满足学生管理需求。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是改变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必经之路。首先,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国际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国家的和平发展强大需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作为支撑,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了给祖国的崛起提供思想政治保障,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要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国家的改革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培养一批思想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进一步反应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其次,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改革以及高校发展必然要求。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以教育为基础,以人才为核心,以科技为手段,所以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提出了要求,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重要保障,更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切实需要。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切实需要。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知识学习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所以高校辅导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是推进高校“三结合”,引导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的目标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高校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高度重视,尤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提出了更高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并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方法途径和要求”等纲领性文件,同时着重阐述了“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形成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的问题,所以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要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需要。其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是通过选聘、能力评价、激励等制度引进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当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二是解决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的问题,不让辅导员再被认为是一个过渡性岗位,建设制度和政策保障。再次,辅导员个人发展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一是要提高自身素质,激发职业潜能,以便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明确发展方向,实现自我价值,高校辅导员结合自身条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路径,可以让辅导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持续增值。从下图1所示,高校辅导员有着非常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的的路径分析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一是政府要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政策支持,为辅导员职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从业氛围,充当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靠山。二是各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可行、有效的辅导员职业化实际方案,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条件,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三是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认真的态度对待个人职业发展。

1、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政策保障

要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国务院在早年前就对高校辅导员的培养以及职业发展给出相关指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要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并且提出专职辅导员要纳入学校教师培训计划,为辅导员提供在职攻读学位以及业务进修机会,并鼓励辅导员参与科学研究,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此可见国家对高校辅导员培养的重视。高校应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制定、措施,已推进高校的改革发展。首先,高校应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提高准入条件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提高职业素质。辅导员招聘过程中要对应聘人员的专业、职业素质严格要求,避免出现专业不匹配的现象,以免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高校要对辅导员的培训管理给予高度重视,适当增加培训时间,并采用多样化培训方式,保证培训内容的全面化、系统化,同时让辅导员享受各项鼓励政策,为辅导员提供在职学习、进修、加薪、晋升的机会。

2、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1)专业化建设

专业化建设是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明确专业定位,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学校应制定完善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管理制度,同时确定辅导员的社会地位。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但当前很多年轻辅导员没有思想政治专业背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所以高校辅导员再部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专业配套问题,辅导员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提高工作效率。高校方面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加大经费投入,为辅导员提高学习和进行的机会。在学习和培训方法,学校要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互动平台以提高学习效果。为了培养辅导员职业素养,学校应鼓励辅导员参与课堂教学以及科学研究,为辅导员的能力提高创造机会。

(2)职业化建设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要求辅导员具备从业条件,并且有专门的培养和管理制度,同时也被当做是一种可以获取薪酬的经济来源[6]。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有职业标准以及职业道德两方面要求,要求辅导员热爱学生工作,具有一定人格魅力,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离不开职业规划,高校应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创作有利条件,组织职业规范方面的交流,并加强培训,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具备对本职业的规划能力,同时还要有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能力。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是实现辅导员职业稳定性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为辅导员创造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让辅导员清晰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工作积极性,以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3、辅导员要进行自我管理

高校辅导员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端正工作态度,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从业能力进行分析,找到自己与辅导员职业自己存在的差距,并根据学校和职业的发展目标制定发展策略,注重自学性、终身性学习,将学习当成一个长久性、终身化任务,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加强各方面能力,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为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做好准备,同时这也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论

以上从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目标以及实施路径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简单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需要学校制定职业化实际方案,同时还要辅导员进行自我管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稳定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满足了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炳辉。高校学生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78-80.

[2]孙延。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21):281-282.

[3]谢云锋。整合多种优势,发展自身特色,提升育人能力——对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30(30):231-233.

[4]高国希,刘承功,陈郭华等。如何认识辅导员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115-119.

[5]曹青。浅析高校学生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位[J].东方教育,2014,(z1):88-88.

高中化学教学辅导 篇五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教育管理 职业化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这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非职业化”的现状

1.选拔与管理缺乏规范化,业务能力不强

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学生工作主要包括:党团建设、心理咨询、奖贷困补、就业指导等。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具备较强的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职业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在选拔中存在着“非专业化”误区,注重强调思想素质,对于所学专业有所忽视。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缺乏规范的管理。由此导致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方法简单、缺乏创新,工作效果也不佳。

2.职业定位不准确,职责不明

1987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提出:辅导员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对大学生有针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现实工作中,高校的相关领导部门,如学生处、团委、就业中心等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在所在的院系中同样承担了众多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的事务,工作中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

3.职业资格制度不够完善,归属感不强

职业资格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就现状而言,由于缺乏完善而又严格的职业资格规定,辅导员队伍人员来源复杂,专业背景各异,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素质良莠不齐,难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给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管理体系尚未形成,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高校辅导员在参与考核、评优时,将被放在行政人员或教辅人员中进行考核时忽略了辅导员的特殊性, 这就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影响到对辅导员职业的归属感。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定位分析

1.高校辅导员是高校育人的先锋

教育部颁布的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应在教书育人方面下功夫:一是拓宽知识结构,提高自我综合素质。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参加培训、进修和各种业务学习,掌握多学科知识。二是研究现代教育教学工作,掌握教学规律高校辅导员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三是注重在实践中强化育人工作。高校辅导员在指导学生工作中要注意加强教育和引导,寓道理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

2.高校辅导员是高校管理的战将

《规定》中同样指出:“高校应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高校辅导员要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管理,指导院系学生党、团支部的活动,领导院系学生会、社团工作。从工作上说,辅导员从事的学生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以学校的一名管理战将的身份才能处理好各种事情,或者说,其所发挥的正是学校管理战将的作用;从自身发展来说,辅导员通过充当各个方面的管理员,可积累丰富的经验,为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管理干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方略探究

1.严格把关,建立职业准入制度

高校辅导员要严格职业准入标准,科学选拔。在具体操作上,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纳入正常的学校人事管理系列,建立健全辅导员选拔制度,坚持高标准选拔,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原则,选拔拥护党的领导、思想作风正派、热爱学生管理工作、有志于探讨大学生教育管理方法的年轻人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最终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2.科学分析,明确定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组织科学的职业规划,明确定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任职资格体系,有利于明确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下的工作职责。主要的工作任务有:第一,组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规范大学生行为准则。如大学生的文明行为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档案材料、奖贷困补等工作;第三,学生班级建设。主要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学生社团的建设,班委会的建设、学风班风、班级工作制度等建设。结合当前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组织科学的分析,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职责,有利于建设一支高效率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3.统筹规划,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方位、整体性的思考和规划, 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作保障。第一,建立长效机制。教育部相关主管部门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措施。构建人事机制,实行“双轨”制职务晋升原则;在专业技术职务上,可以和教师一样考评各级教师职务;在管理职务上,可以设立非领导职务职员岗位,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考核结果,晋升正、副科级处级非领导职务职员;第二,健全奖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制度,定期评比表彰,加大在职务聘任、津贴发放等中的权重,从而在制度上保证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

4.提升素质,拓展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培训工作是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型辅导员的重要措施。高校要按照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要求, 制定实施专门的辅导员培养计划和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体系, 有计划地按照职业化标准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不断完善辅导员自身的素质结构和辅导员队伍结构, 努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高校要积极推行“专、提、派、转”的工作体制;鼓励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辅导员骨干向专家化、职业化发展;根据本人条件及志愿、工作需要有计划的定向培养,具备条件者逐步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有科研教学潜质的辅导员,可以输送到教学科研岗位。

参考文献:

[1]邢润歧。试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J].新西部,2008.

[2]彭红艳。高校辅导员的定位与队伍建设的探索[J].企业家天地。

高中化学教学辅导 篇六

[关键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 专业化水平 双重身份 新型教学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黄平(1980- ),女,四川遂宁人,内江师范学院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内江 641112)陈广旭(1963- ),男,吉林浑江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江苏 徐州 221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86-02

加强和提高高校政治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已成为全社会共识,辅导员队伍建设逐渐步入良性运行轨道,然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发展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针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教学管理职能普遍得不到应有重视这一困境,高校可尝试以构建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为突破口,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一、构建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称“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他们作为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干部,要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这一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员队伍可以建立一种与传统专业课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及管理运行机制。专职辅导员的工作不应只管理学生日常事务,还应承担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实行“双肩挑”。它有别于传统的辅导员“双肩挑”模式,既体现了对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充分认可,也有利于实现“两条腿”走路。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没有得到重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令人担忧,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构建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以此促进辅导员队伍的成长和发展。

1.强化辅导员教师身份的需要。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尤其是教师身份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同和落实。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根据队伍建设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担任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教学工作。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引进的辅导员大多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综合素质较高,经过培训和学习后,基本能胜任学生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但是,各院校对辅导员并未像普通专业教师一样有任课的严格要求,辅导员被置于教学、科研工作之外。很多高校在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时,很少考虑辅导员。辅导员长期远离教学科研工作,缺乏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各院校有必要统筹安排辅导员教学工作,让辅导员真正进入教学领域,直接体现其教师身份。

2.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需要。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令人担忧。按照规定,辅导员选聘应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关学科专业背景,但是,地方院校在辅导员选聘上,因各种原因,注重学历层次、政治面貌,却无严格的专业门槛限制。新聘任的辅导员大多仅仅通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后就承担学生工作,不具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对于绝大部分辅导员来讲,非专业的出身却需面对专业的辅导员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面临重重困难。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资金及影响力有限,在岗辅导员不能获得足够的专题培训、日常培训和对外学习考察机会,这使得本就身处困境的辅导员倍感无助,疲于应付各种事务,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因此,让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工作的课程教学,并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可以促进辅导员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科学、全面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领域:一是专业教育与科研;二是高校学生上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扮演后一个角色,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若辅导员进行课程教学,他们将会比思政专业课教师更注重“教学与学生管理引导紧密结合、理论与行动结合,知行统一、师生心灵沟通”理念的运用。他们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教学与工作结合,理论指导工作;在教学途径上,注重教学与管理结合,理论指导行动;在教学互动上,注重心灵与心灵沟通,真诚启迪学生;在教学特点上,注重理论与行为结合,目标知行统一。辅导员进入课堂,有利于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更科学、系统地思考“以德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深入课堂,是辅导员深入到学生群体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有助于高校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格局。

二、新型辅导员教学机制运行管理

在新型教学理念指导下,高校应建立一种科学的辅导员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包括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统一管理学生工作相关课程、健全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

1.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各院校对专职辅导员无严格任课要求,将辅导员置于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这是辅导员教师身份得不到应有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杨振斌司长指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成为集教育、管理、服务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教师。”①辅导员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承担教学工作,尤其是学生工作课程教学。专职辅导员的成长,需要有专业教学的支撑。辅导员长期缺乏专业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恐慌”②。专职辅导员担任学生工作课程教学,是对学生工作知识的积极“充电”。高校有必要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规定专职辅导员必须与专业教师一样有授课任务。

辅导员除了讲授教育部所规定的学生工作课程,还可将日常教育管理的内容归纳总结为教案,如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社团指导、基层党建、安全教育等,以讲座或者授课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③辅导员任课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搭建辅导员教育教学平台,推动辅导员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为辅导员“两条腿走路”提供现实条件。

2.统一管理学生工作相关课程。据调查,目前各院校因各自管理体制及学校发展特点不同,辅导员承担的学生工作相关系列课程教学归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部、学生工作部、武装部、招生就业处等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在现实课程设计、安排和管理过程中难免不尽如人意。如课程管理部门在考虑课程安排时,一般优先考虑有教学任务的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不够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辅导员。辅导员仅仅是专业教师的补充,更谈不上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和培训。有高校认为,专职辅导员就是做学生工作,不能搞教学科研,导致辅导员教学工作无计划、无保障,随意性较强。有学者提出,应将辅导员的教学科研纳入各系、部教研室进行管理,要求它们重视辅导员教学业务水平培训工作。④但一些部门对辅导员并没有人事管理权,对辅导员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很难将其与专业课教师同等对待。因此,各院校有必要统一管理学生工作课程。高校可由学生工作部来统一管理这些课程教学工作。一方面,学生工作部作为辅导员直属管理部门,对他们具有人事管辖权;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它必须做好本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学生工作部对辅导员有较全面的认识,它能以辅导员为中心,更有效地进行课程管理,包括课程安排、教学培训、任课考评等系列工作。学生工作部应在不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情况下,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分工及个人志趣、研究方向,统筹协调各部门,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

3.健全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各院校在对辅导员课程进行统一安排的基础上,还需着重做好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管理工作。辅导员一旦被纳入教学工作,各高校就应将他们与其他专业教师一样同等对待,并建立相应的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实行“教学―考评―使用―待遇”一体化。因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各院校还应尽可能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辅导员进行教学培训,是辅导员开展课程教学的基础,因此,各院校学生工作部应认真思考、合理安排辅导员教学培训。以教学目标引导的培训,由传统“要我培训”变成“我要培训”,更具实用性和内推力,成效将更突出。教学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形式政策等。可让辅导员根据各自专长参与不同专题的培训,待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考试达到一定标准方能上课。二是教学方法培训。由于长期将辅导员置于教学工作以外,辅导员的教学技能不足。高校应聘请优秀教师集中向辅导员讲述教学方式、方法,并为每位辅导员配备一名导师,开展“传、帮、带”工作,试讲合格后方能走上讲台。

建立辅导员教学考评管理机制,是辅导员做好专业教学的重要推动力。为促进辅导员教学工作长效化,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建设考评管理机制。第一,建立课程淘汰机制。辅导员应在一定年限内取得专业资格证,如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等;若未能取得,将取消其讲授相应课程的资格,待取得资格证后再上课,从而实现持证上岗、持证上课的良性循环,真正达到教学工作专业化。第二,由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学生构成评议小组,在课程结束时对辅导员的教学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将成绩好坏与年度考核挂钩。第三,定期举行辅导员教学评比大赛,比赛成绩的优秀者方有资格评选年度优秀辅导员。科学的教学考评管理机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学生工作课程的良性运转。

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和任务,他们拥有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需要同专业课教师一样走专业化道路。从动态的角度来说,专业化是一种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达到专业标准,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由非专业、准专业、半专业向完全专业转变的过程。⑤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过程艰巨而漫长。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切实实现专业化目标的路径,对强化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教师综合素质以及专业化水平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专职辅导员需要通过学生工作的教学和实践,督促自己不断成长,努力做到术业有专攻,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职辅导员和专家型辅导员。

[注释]

①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

②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2.

③彭仁芝。辅导员兼课现状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2(6):158.

高中化学教学辅导 篇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G641

虽然在现代化教育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逐渐偏向于年轻化方向发展,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与辅导员建立友好的关系,但是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来说并没有较大的实际作用,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制约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所以笔者就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以及观察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内涵

1.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是现实实效与潜在实效的有机统一

对思想政治内容的了解要求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意识,才能在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现实实效的一种具体表现[1]。而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意思,只能形成潜在的思想道德意识,而不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学习中,这种现实实效与潜在实效的有机统一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意味着低成本和高效益的有机统一

虽然现有的辅导员专业团队的建立还不完善,从实际角度来说,建立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需要投资大量的教育资金成本,高校现有的教育体制还不能实现这个目标,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取得较高的效益,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所以在现阶段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低成本投入是其正在努力发展的重点。

3.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是内在实效与外在实效的有机统一

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体现主要就是大学生通过对学习能够树立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其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内在以及外在实效的结合与统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较大的作用,能够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1.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的缺陷

高校辅导员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担任组织者的角色,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大多是根据辅导员的品质进行学习的,但是部分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对所有的专业知识有具体的理解,并且其自身素质的缺陷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多高校在招聘辅导员的过程中没有对应聘者进行专业知识的考察,甚至聘请刚刚毕业的在校大学生担任辅导员职位,没有教学经验使得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力不从心,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

2.工作方式的滞后性

部分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接受所学知识,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限制,缺乏大学生该有的活力,虽然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接触现代科技的机会增多,并且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以及增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但是辅导员并不能对其进行较好的监督管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严重滞后。

3.大学生理性信念的淡化

由于现代化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导致学生对金钱、物质以及权力有一定的向往[2]。大学生的理性信念开始淡化,即使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但是并不能阻止大学生物质思想的泛滥,大学生对自身的要求不严格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得不到提升。

三、增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1.提高辅导员的自身素质

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在工作当中规范自身的行为,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榜样作用,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加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创新

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以及策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会让学生感觉疲惫,失去学习兴趣,所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工作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很多大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有较大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制定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目标。

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水平

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目标,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相关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3]。高校辅导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形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园艺术节,在其中设立相关的活动,在发展校园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4.重视辅导员专业化团队建设

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高校要使得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较好的监督管理就要重视辅导员专业化团队的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对辅导员专业化团队的建设,意识到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对于一些教学资历比较年轻的辅导员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高校可以组织辅导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并且通过组织活动增强辅导员之间的讨论交流,从而确立更加符合现代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需要对辅导员以及大学生进行严格的规范,辅导员作为教学的主要人员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大学生也要规范自身的行为以及思想意识,这样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而形成高水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发展。

参考文献:

[1]汤旭波。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

[2]陈晓璐。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4.

[3] 韩鹤。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探讨[J].才智,2015.

高中化学教学辅导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专业化

21世纪,经济、文化都经历了大爆炸式的发展,紧随其后,教育业走上了改革和发展的新时代。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具有服务意识的高级应用人才的重任,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而高职院校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发展,即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生活服务的人员,其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多,是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最为密切的服务人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应受到重视。

1.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教育工作的先头兵,活动于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是学生管理和教育的中坚力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1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有助于改变目前辅导员质量不高的现状

当代高职院校辅导员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素质良莠不齐,难以出色地完成辅导员的各项工作。辅导员相对于大学教授,所要求的学历比较低,所以辅导员的学识水平并不能与大学教师相提并论。辅导员的职称名额少,级别低,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另外,高职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基础还是性格自律等方面,与一般高等院校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辅导员所要付出的努力也更多。这些原因造成了辅导员群体的困境。辅导员的工作需要丰富的经验,但是现在许多人只是将辅导员作为通往梦想职业的跳板,所以往往在这个职位上呆的不久。辅导员专业化一方面可以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使辅导员这一职业成为一个专业性质的独立于教师系统的职业,从而使辅导员这一职位更能吸引人才,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辅导员群体①。

1.2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有利于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最重要的是做好学生工作。现实中的情况是一些辅导员由于缺乏教育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屡屡碰壁。我国高职院校正是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专业化的辅导员来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可以有效提高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工作中的技巧和策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就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稳定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1.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人生中一个丰富而纷乱的阶段,受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这就要求学校更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更全面的帮助和指导。辅导员职业化可以有效地提高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并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为学生提供学业、生活、心理、就业上的帮助时游刃有余。

2.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功能作用

2.1教导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品德的教导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的首要职责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完善的人格②。

2.2指导

辅导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高职院校学生组成较为复杂,更加需要辅导员的指导。辅导员应该积极地观察学生,根据学生的发展愿望和实际能力,指导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清晰的职业规划,从而帮助学生达成职业愿望。

2.3帮助

学生喜欢将生活、学习和就业等情况同辅导员进行交流,希望能得到帮助。所以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往往扮演着帮助者的角色,在日常工作中仔细观察学生的动向,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走出生活、学业及心理上的困境,实现健康发展。

2.4沟通

辅导员是学生沟通的最重要的桥梁,有利于学生与学校、教师的沟通工作,如果没有辅导员的细心工作,学校的日常教育工作将无法进行。

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之途径

3.1改进高职院校辅导员选拔机制

辅导员的职业化要求学校形成更完善的辅导员选拔机制。这就需要学校工作中的各个部门积极参与,由各部门协调组成选拔小组③,按照高职院校的要求来选拔专业辅导员。可以在选择中加入对应聘人员各项能力的考核标准,例如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还应该加入实践科、心理科等实用性技能的考核,从而保证辅导员的基本素质。

3.2确立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责

辅导员的工作不同于同一般高校老师,辅导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辅导员主要承担的就是教导、指导、帮助及沟通这四种重要的功能。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时时做到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配合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做好份内事,架好沟通桥梁,从而扮演好学生工作中的四种角色,完美的完成工作职责。

3.3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系统

辅导员职业化要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职业培训系统。这个系统必须是有着明确的培训目标,分为多种层次,采用多种培训方式的系统。例如,可以在每年的假期举办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可以定期开办研究班,就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进行探讨和协商,理清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查找解决办法;还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学校工作中学生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调研④。建立这样完善的培训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培训的效率,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且能够加强辅导员与研究者之间的双向交流,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达到专业化、职业化的目标。

3.4建立起高职院校辅导员竞争、评聘考核机制

竞争使人努力进步。辅导员职业化要求建立起比较严格的考核机制。一方面,这样的机制可以有效的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各项工作和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这样的考核评聘机制可以实现竞争的最优化,优胜劣汰,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辅导员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增强考核的强度可以使辅导员加强对自己工作的监督评价,从而使个人更好的看清自己工作中的优点缺点,并增强工作中的成就感。

3.5提供良好的辅导员工作和发展平台

学校应该建设形成比较和谐的政策和生活环境,让辅导员在工作中有足够的资源,在学术发展上有足够的空间,在生活上有充裕的物质条件,从政策、发展、物质上能满足辅导员的需求⑤。学校应该解决辅导员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职称评审、待遇等等,从而使辅导员成为一个待遇优厚、发展前景优越的有前途的职位,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参与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这一项事业之中。

参考文献:

[1]张雷。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04).

[2]周妍。高职院校专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浅谈[J].职业,2011(08).

[3]刘文菘、任艺。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刍议[J].教书育人,2011(06).

高中化学教学辅导 篇九

关键词:层次化设计;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228-02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院校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高校将辅导员定义为:是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直接维护者,是大学精神的直接营造者和传播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从定义上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传播文化精神为使命,最高要求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可见是从导师化、专家化的立场提出的。由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对专职辅导员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支持并鼓励一批骨干教师进修相关的业务,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使其发展更加专业化、职业化。这对高校高水平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努力方向,对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困境

辅导员自身工作角色的困境、使命的困境和自身发展的困境。辅导员多从事着琐碎单调的日常工作,处于担任管理员、服务员、后勤人员和行政人员多种角色的尴尬处境,事务繁忙,没有工作激情,效率不高,大大影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降低了辅导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对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失去了激情,对前途没有信心,人员队伍稳定性差、流动大,造成责任心不强,工作应付,从而影响学生的教育、学校的声誉。

辅导员真正参与教学工作不够,作用也不明显。作为教育者参与教学实践,辅导员应指导学生进行事务管理,由学生通过自我管理去探索具体事务。当前在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仅停留在表面上,对学生的了解不深刻,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及时掌握,更不能总结出高职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和指导工作。

当前,许多高校对辅导员的测评考核更多地反映在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方面,无法真正起到鼓励辅导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工作、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目的。

二、基于专家化设计辅导员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一)初级阶段:通过定期轮岗,做好日常事务性工作

高校辅导员是一支不太稳定、流动较大,缺乏职业化的一支队伍,所以需要加强对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

辅导员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引导性,以班级为点,以年级为面,通过培养学生骨干,带动全体学生,主要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爱党教育,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在管理学生的日常事务方面,如:新生入学教育、行为规范、奖学金评定、贫困生资助、团学干部培养、宿舍区建设、毕业生离校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以及组织学生开展有益活动等。专职辅导员要树立好学风,培养和增强的学生班级意识。通过具体实践和深入研究探讨,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及规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根据学生变化,辅导员要更多地做好习惯养成、行为指导。要想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引者,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辅导员必须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指导。辅导员应思考如何科学地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习惯、制定学习计划、寻求方法;通过开展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其生存发展能力和职业规划意识等。

(二)中级阶段――通过专项积累,进行定向分流阶段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工作事务的加重,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更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召集者、就业工作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教育者以及学生日常事务的分析者和处理者。中级阶段辅导员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能力特长在某些方面进行培养,从而专门对学生某个方向进行辅导,为专家化、专业化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寻找工作方向(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生自我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就业指导、职业规划、顶岗实习指导、规范管理、文化修养、活动策划教育、健康咨询、心理教育方面、学业指导)。

在此阶段,辅导员结合中级、副高级思政职称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理论研究,以及对学生培养教育规律的分析。

(三)高级阶段――专项建设,实现专家化、专业化

进入高级阶段,辅导员在工作中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和个体发展,工作针对性强,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高,服务可以涉及学业指导、营养健康、恋爱婚姻、求职创业、企业管理等未来的职业问题,进而可以给学生提供专业的解答。通过对学生事务的服务,主要表现为个体指导咨询或是专题讲学,改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又是教师对外沟通的桥梁。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工作室的对外服务,获取经验,积累资金,把有创业才能和创业激情的教师和学生组织起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培训,选拔有实力的老师进行实战模拟或训练。

在此阶段,辅导员结合高级思政职称的要求,按专业分门别类研究和进行专题书籍的写作。借鉴咨询服务的理念,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崇高事业归属感,真正成为学生人生导师。

建立跟踪服务制,辅导员严格审核校友以及创业人员的计划书之后,对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帮扶。学生创立的企业走向正轨之后,辅导员要及时对企业的运营进行跟踪服务,使在校教育与培训发展、终生学习有效衔接,促使教育体系的完善。

三、建设措施

(一)建立招聘择优机制,选拔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担任辅导员

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各高校在对辅导员进行选拔时,坚持从业务素质、政治觉悟素质、工作作风和组织纪律等方面进行考察和选拔,以确保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入职前,学校要对辅导员进行详细规范的职业培训,集中学习有关辅导员工作和大学生政治教育的相关文件,坚定辅导员的立场和正确态度,树立岗位光荣、责任重大、使命艰巨的意识,为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敬业精神、较强工作能力、深厚学术素养的职业辅导员队伍奠定基础。

(二)加大培训力度和发展的平台,将辅导员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专家

辅导员专业上的成长是一个需要积极探索,长期积累的过程。加强辅导员培训,帮助辅导员在专业上成长。推进职业化发展,使学生问题能得到较为专业的答复和解决。定期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和交流,从思想政治、角色培训、技能和业务培训方面进行培训与指导,倡导辅导员通过案例分析找寻工作的规律性;通过工作论坛促进学校之间对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进行交流,促使辅导员在所选专业方面健康发展。这在增强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树立辅导员的职业化观念。

另外,学院应结合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有目的地将其培养为有专业素质的人才,激励他们报考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资格认证,力争将辅导员培养成学生工作专家。

(三)完善辅导员考核评价流动体系、奖惩制度,激发工作激情

对辅导员队伍的考核机制进行完善和健全,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以辅导员对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为依据,增加辅导员参加研究性学习、培训、科研活动的内容以及学术活动在考核中的比例,通过考核达到提高辅导员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目的,引导辅导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督促辅导员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学校根据辅导员工作的能力、水平和表现,对辅导员以初、中、高3个级别进行评聘。在考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依据德、能、绩、效的标准,完善一套与辅导员工作特点、规律相适应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体系。

通过表彰优秀辅导员、组织辅导员外出参观考察,让辅导员在工作中享有成就感和归属感。要充分理解和支持那些想转岗的辅导员,并尽力为其提供转岗的机会。

(四)成立学生事务管理服务中心,减少事务性工作,加大研究性工作

学校或院系应成立管理学生事务的服务中心,辅导员依然是主要的管理者,给学生提供集中的服务。勤工俭学的学生和学生志愿者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适当配以职工。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包括入学报到、勤工助学管理、宿舍区管理、贷款服务、就业信息服务及毕业离校工作等。这样,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将辅导员分离出来,而且部分辅导员还可能成为政策制定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专家。

激励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进行学生学习、生活、活动以及发展的交流和研究,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时,提高辅导员的政治教育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制定有效的德育措施和方法。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界定,职业化发展和角色定位是相辅相成的,要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准确定义,划分辅导员的专业工作,实现辅导员的专家化和职业化,走职业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夏祖英。高校辅导员专家化建设机制略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4).

[2]张才君。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

[3]裴文英,王改清。构建专家化辅导员队伍―提高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之关键[J].文教资料,2012,(03).

[4]伍安春,柏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4,(S4).

高中化学教学辅导 篇十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综合素质 能力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校学生不仅在规模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学生群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情况分析

(一)辅导员队伍配备现状。

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高校辅导员队伍得到了不断充实,吸收了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队伍的学历层次显著提高,年龄层次明显降低,学科背景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一支政治素质高、作风过硬、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正在逐渐形成。但是各学校之间发展也不平衡,部分高校在辅导员的人数配备及选聘的具体操作中存在差异。

1.在辅导员人数配备方面各高校之间存在差异,就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而实际上有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高达1∶300,而有的高校只有1∶125的比例。

2.有的学校内不同院、系辅导员的配备也存在差异。由于辅导员“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观念在教师甚至部分领导干部当中还是存在的,导致辅导员的配备数量明显与学生人数不相适应。

这些问题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深入程度,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

(二)辅导员专职不专业,非专业化程度高。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24)号令明确指出:辅导员选聘要考虑“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科背景,甚至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降低标准的做法,造成辅导员队伍非专业化程度较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1.部分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存在误区。一方面要求思想素质好、品学兼优;另一方面要求专业突出,并且往往考虑相关学院的相关专业。而忽视了辅导员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或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背景,忽略了应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等。

2.有的高校在充实辅导员队伍的具体操作中存在误差。部分高校在辅导员建设的规划中,受学校局部利益的影响,认为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课教师素质抓好了,就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辅导员的配备不着重考虑专业背景、素质、能力,而且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时,常常强调“因地制宜”,操作中将本校不适合做专任教师或机关行政工作的人员转岗担任辅导员工作,造成辅导员队伍“专职不专业”的事实,出现辅导员职业要求与个人能力不匹配的现象。

(三)辅导员队伍思想的不稳定。

1.辅导员不看好自己的职业前景。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大多具备硕士及以上文凭,但有部分辅导员对辅导员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差异,表现在:对辅导员工作缺乏认同感,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学生管理中一个阶段性的工作,是吃“青春饭”的,是不值得奉献终生的职业,看不到光明的前途。往往给人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把自己担任辅导员工作看成是不得已的选择。

2.部分高校缺乏科学的德育观。有的高校由于缺乏科学的德育观,在辅导员的选聘操作中,考虑本单位编制等因素,辅导员的配备往往采取聘用制。一般具体做法是:辅导员的配备采用人事或人才租赁的方式,而单位编制用来考虑引进专任教师。这就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人为造成辅导员队伍就是“编外人员”的感觉,客观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四)多重管理体制下辅导员职责不明,缺乏科学的定位。

目前,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较多还是以应付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学生助学贷款、困难学生补助、宿舍管理等工作较繁重。表现在:工作中缺乏理性的思考,工作热情不高、计划性不强,有疲于应付的感觉,没有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容认真履行八个方面的职责,辅导员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对策建议

早在2005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几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人员的配备、学历层次、工作效能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2010—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体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跻身高等教育强国行列,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

首先,要充分认识高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国家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深层次问题。高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及教育部2006(24)号令的精神,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其次,辅导员工作是创造性很强的复杂劳动,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在辅导员的配备和选聘中要坚持标准,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来抓,不仅要配齐、配全辅导员队伍,而且要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熟悉、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方向,以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为高校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

(二)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

1.要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要克服目前部分高校在辅导员选聘中的做法,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教育部可以试点有条件的高校开办高校辅导员专业,从事辅导员工作必须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等专业背景,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把好辅导员队伍入口关。大学期间是学生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辅导员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方面接触最多、往往也是学生依赖和信任的人。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甚至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辅导员选聘中要坚持标准,着重考虑三种能力:首先,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具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勤于学习、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素质。其次,在知识结构方面既要考虑本体学科,又要考虑学科背景情况,辅导员应该是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或教育管理等专业,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如哲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最后,在职业技能方面要考虑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所以高校在辅导员选聘中,不仅要考虑选聘对象在学校期间的思想状况、表现情况、学习情况,更要认真审查选聘对象特长、爱好、组织、参加活动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等。

3.为辅导员提供发展平台。通过工作实践,选拔优秀辅导员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要让辅导员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学习再回到实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为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创造条件,切实解除辅导员既要做好现在工作,又要想方设法为今后的出路作打算的“后顾之忧”。实现辅导员队伍不仅向专业型转变,而且要向专家型发展。

(三)完善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及考核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不断完善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及考核机制。高校辅导员工作是独立性相对较强、弹性较大的工作,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绩效考评与考核,让辅导员明晰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增强责任心,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调动工作积极性,围绕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创新新的思想政治工作,避免辅导员工作的盲目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

(四)稳定辅导员队伍思想状况。

1.引导辅导员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骨干队伍,要关心、引导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校组织部、学工部门、学院要结合辅导员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将个人前途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一方面,让辅导员有目标、有方向,激发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实现辅导员队伍科学、长远、协调发展。

2.为辅导员特设职级岗位。教育部2006(24)号令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在关心辅导员成长,稳定辅导员队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辅导员作为教师身份,在职称评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明确了政工系列教师职称的评聘,必须针对高校一线辅导员等。但是就辅导员干部身份的问题,部分高校在落实中存在差异。可以借鉴推广目前有的高校的做法:对辅导员设立职级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业绩,设立科员级、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辅导员管理岗位,辅导员职级与学校其他管理岗位职级同等待遇。这样有利于明确辅导员干部身份,增强辅导员对工作的职业认同感。

3.为辅导员提供科研平台。要让辅导员像专任教师一样成为长期从事的职业,要为辅导员创造、提供科研的平台,引导辅导员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工作感悟作为科研的第一素材,从工作中找问题、寻对策,进行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辅导员学术研究水平,增强科研的实效性、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锻炼辅导员工作能力,增强做好学生工作的科学性。使辅导员工作有目标、有方向,自觉地把它作为奋斗一生的一项事业来做。

4.重视对辅导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针对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让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健康发展,要改变辅导员培训、学习及交流机会少的局面。一方面,要定期召开辅导员研讨会,开展科研成果及工作经验交流,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全校性的,也可以在学校部分学院之间交流,这样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通过交流找出差距、取长补短,促进工作。另一方面,高校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各高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辅导员开展不定期的讲座、参观等交流培训,让辅导员有更多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样有助于辅导员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是提高、促进辅导员工作效能和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

[2]关于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教育部2006年7.

[3]张泽宝。论大学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实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4]周琬馨,罗雁龙,李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存问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09,(26).

[5]张砚清。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6]陶中书,徐家林。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j].高教论坛,2009,(6).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10篇高中化学教学辅导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中化学辅导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