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歌颂教师的散文3篇(歌颂教师的小散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这里的3篇歌颂教师的散文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歌颂老师的散文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歌颂教师的散文范文 篇一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了解惠特曼与《草叶集》,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生于长岛。他曾在公立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干过送信,排字等杂务,后在报馆工作,成为编辑。他喜欢大自然的美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讲演术,喜欢阅读荷马史诗、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青年时期,他帮助父亲承建房屋,经营小书店、小印刷厂等,他性格自由散漫,喜欢游荡并和船夫、舵手、渔民、杂役、马车夫、机械工等结交朋友,自称是美国的“吟游诗人”。1855年出版《草叶集》第一版,收诗12首。南北战争期间,他自愿到华盛顿看护伤员,战后曾先后在政府部门供职多年。1873年身患瘫痪症,以后始终没有恢复健康,直到逝世,卧床达20年之久。但他的乐观主义,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民主理想至死不渝。在他生前,《草叶集》再版多次,每次都有变动,现在通用的全集,是所谓“临终版”,即1892年出版的第九版,收诗383首。1865年,诗人还出版了《桴鼓集》及其续集,内有一首悼念林肯的名篇《最近紫丁香在庭院里开放的时候》。1882年,诗人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典型的日子》,其中包括《民主远景》一文。《草叶集》中最长的《自己之歌》,表达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草叶”象征一切平凡普通的东西和平凡普通的人。诗的背景是纽约的街道和长岛的海滩,反映了劳动阶层人民的生活。诗采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人的肉体、灵魂和宇宙间关系的认识。他的泛神论思想,他对无罪的肉体的歌颂,在当时都是惊世骇俗的,而他的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以及像大海波涛一样气势豪迈的诗歌节奏,都是对传统诗体的创新。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诗人胸襟开阔、勇于进取的个性。除《自己之歌》外,《草叶集》还收录了《通向印度之路》、《从永不休止地摆动着的摇篮里》等佳作。惠特罗为建立美国自己的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写作背景介绍

这是诗人惠特曼为纪念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农奴。他在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反动势力雇用的刺客杀害了他。惠特曼为此极度悲痛,写下了许多诗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这首诗是最著名的一首。

三、文本研习

1.教师范读。

2.分别请几位同学朗读。

3.师生齐读。

4.诗文赏析。

(1)在这首诗中“船”、“船长”、“航程”分别象征什么?

明确: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维护国家统一和废奴战争比作一段艰险的航程。

(2)课后问题探讨(第二题)

明确:普希金把自己的诗作称作“自由的歌声”,并不是因为他在牢狱之外,而是指他在诗中所表达的反对专制,歌唱自由的理想追求。在本诗中诗人用“他的嘴唇惨白而僵硬”、“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是为了突出林肯悲壮的死,胜利的钟声响起,而带领人们战胜惊涛骇浪的船长却死去了,这就突出了悲痛的气氛,同时表明了诗人对领袖的憧憬怀念之情。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不同,《致西伯利亚囚徒》写给受难的战友格调高昂,豪迈奔放。充满对战友的鼓励。《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在胜利到来之际悼念死去的伟大领袖,充满了悲痛之情。

(3)课后问题探讨(第三题)

明确:在第1节中,诗人呼告“我的船长哟”,用的是第三人称“他”(“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而第2节中在呼告“我的船长哟”后,用的却是第二人称“你”(“号角为你长鸣”),在第2节中,反复出现的“你”表现出诗人的极度悲伤,既为胜利而欢呼,同时又为船长的倒下而悲痛,时而叙述,时而呼告,喊出了自己的悲伤。第l、第3节用第三人称,而第2小节换为第二人称,在人称的转换中,诗人纵情地倾吐了自己对领袖的崇敬怀念之情。

问题探讨:

1、你认为这首诗歌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对南北战争的领导人林肯的崇敬和赞颂)

2、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诗歌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运用象征的手法“国家—航船,林肯—船长,南北战争—可怕的航程,港口—胜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象征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这样构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现人物的伟大崇高。在航船到达港口时,船长却到下了,具体可感地表现了诗歌的悲壮的情感。)

(运用场面的对比。航船即将到达港口的时刻,万众欢腾喜庆胜利,而为搏击风浪而顽强奋斗的船长却在此时到下了。这种场面的对比,在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反差,也更能体会到诗人心中的那种悲痛欲绝的感受。)

3、诗歌为什么每一节的末尾都写“他已浑身冰冷,停止了呼吸”?

(人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在反复的咏叹中加剧了悲剧气氛。)

4、第二节的诗的称代为什么突然发生了转换?这种转换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人民对林肯的崇敬,“船长,亲爱的父亲”,表现了人民对总统高尚人格的敬重。)

5、你认为本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

(悲壮的基调,表达出对总统的崇敬和赞颂)

6、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两位诗人都是有正义感的战士。诗人都抒发了英雄的敬重之情,他们的诗歌都在赞颂高尚的人格。《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鼓励战友的诗篇,悲壮中充满了乐观;《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是悼亡,基调是悲壮而忧伤的。

7、谈谈你对“燃烧的心”的理解

(既指诗歌中所写人物的心,也指作者的燃烧的心)

四、小结

这首诗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讴歌人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比喻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了创造了丰功伟绩的林肯总统,在万众欢腾中,以一曲悲歌赞颂一位伟大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领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领袖深深的崇敬之情。

五、作业

歌颂教师的散文范文 篇二

许多人只知道曲作者、“军歌之父”郑律成,而词作者莫耶因为特别的人生经历,则少为外界知晓。

当年的词曲作者不曾想到,这首激情澎湃的颂歌仿佛长出了翅膀,从延安飞向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甚至飞到海外,传唱至今。

在韩国光州有条郑律成路,两侧是五线谱音符造型的路灯,路一侧是长长的纪念展示墙,墙上除了用韩文介绍的郑律成生平事迹,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用黄铜材料制成的《延安颂》五线谱。

《延安颂》诞生于1938年,充满着对圣地延安的满腔热爱。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唱着这首歌投身革命洪流,更有人因为这首歌而奔赴延安。

郑律成这个名字很多人是知道的,但对《延安颂》的词作者莫耶却是闻所未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声乐教员

与文学才女的激情表达

1914年, 郑律成出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现韩国光州),原名郑富恩,因为喜爱音乐将名字改为“律成”。他的父亲是个爱国者,三个哥哥先后为朝鲜和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

1933年春,郑律成和一批朝鲜爱国青年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他一边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于1937年10月奔赴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起,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

据郑律成的女儿郑小提介绍,父亲去延安的时候,“是背着小提琴、曼陀铃和《世界名曲集》去的,到了延安,给他一个全新的感觉,他说自己的家乡已经是沦亡的国家,延安那个氛围就完全不一样了。”

延安从早到晚充满歌声,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是歌咏运动的主力,每逢听报告、开大会,大伙儿提前半小时或一小时来学唱抗日歌谣和组织抗日歌谣大合唱。诗人贺敬之回忆说:“当时延安是一个歌唱的城,大批的青年、学生和战士包括开会啊、包括业余啊、生活啊,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唱歌。如果开会的话,那么就是互相拉歌。整个的延安那个时候的革命生活非常生动,人们的精神状态很年轻、很热情。”

虽然延安的生活很苦,但青年们精神上的浪漫让延安沸腾起来。起初,只会唱外国歌的郑律成显得有点不合群。可没过多长时间,郑律成在延安似乎发现了巨大的能量,那是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他的乐思毫无预告地降临了。

莫耶原名陈淑媛,笔名“白冰”,也曾用笔名“椰子”、“沙岛”。1918年12月,她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溪傍村,自幼聪颖好学,被乡人誉为才女。

1932年,莫耶随父居厦门鼓浪屿,就读于慈勤女中。在校时,其习作散文《我的故乡》,曾被国文老师推荐在《厦门日报》上发表,由此引发她的写作热情,开始向上海《女子月刊》投稿,作品多被采用。

1934年秋,16岁的莫耶到上海女子月刊社当校对、编辑,后来曾一度任主编。而恰在这一年,20岁的沈醉化名为陈仓,伪装成湖南湘光通讯社记者在上海活动。一次偶然的机会,沈醉结识了正值妙龄的莫耶,不禁一见倾心。而在莫耶看来,“记者”陈仓也是文采风流、潇洒俊逸。两人随之热恋起来。

但是,这桩婚事遭到戴笠和沈醉母亲的极力反对。不久后的一天,沈醉在一次追捕行动中摔伤,左眼差点失明。莫耶不顾一切,到沈醉身边进行照顾。一年之后,莫耶为沈醉生了一个男孩。但两人仍然不知道彼此的真实姓名,莫耶更不知道丈夫是一个特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莫耶在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救亡演剧第五队”任编剧,投身抗日宣传和救济难民工作。当年,热血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莫耶也动员沈醉一起去。沈醉此时才向莫耶说出他的秘密职业。不过,他没有说出他的真实姓名。

一天,莫耶扔下儿子,趁丈夫外出时,离开了他们的爱巢,于1937年10月顺利到达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在延安,她以《搜神记》和鲁迅小说《铸剑》中那一锋利的宝剑为名,更名“莫耶”。

莫耶的同学路林曾回忆说:“记得她(莫耶)刚来延安时的模样,中等身材,一身灰色的棉军装,加上一顶带耳的棉帽,一双大棉鞋,一副手套,把她装扮得圆鼓鼓的。她是南方姑娘,不大会讲普通话,加上她文静的性格,一进门未开口先笑,脸上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算是对全班同学热烈欢迎的回答……”

1938年春,莫耶进入鲁迅艺术院第一期戏剧系学习,夏天转入文学系。沈醉当时在四处寻找莫耶,最后通过在武汉《新华日报》上刊载“寻人启事”,竟与正在鲁艺文学系学习的莫耶通上了信。但沈醉的姐夫、特务头子余乐醒知悉后严厉禁止,至此两人终于割断情缘,不复相见。

这年夏日的一个黄昏,延安城里召开大会。散会后,青春洋溢的同学、战友成群结队地走出,一时间,激昂的歌声、嘹亮的口号响彻城内外。

夕阳余晖里的这样一幅景象,深深地打动了青年音乐家郑律成和女诗人莫耶。郑律成激动地对莫耶说:“写个歌颂延安的歌词吧!”

《延安颂》

既是一首颂歌又是一首战歌

莫耶与郑律成是通过音乐相识的。在此之前,莫耶写过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歌词,由音乐家向隅谱曲,后来也给郑律成写了个《肉弹勇士》的歌词。

郑律成让莫耶写歌颂延安的歌词,莫耶痛快答应了,说:“我对延安感情很深厚,我可以把这种感情写出来。”

莫耶文思泉涌,顿时掏出笔来,将所见美景尽收笔下,恣意挥洒满腔的激情:“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写着写着,莫耶说:“天色暗了,无法写下去了。我现在不给你看,待我完稿后给你,如何?”郑律成微笑着点头。

据莫耶的同学路林这样回忆莫耶创作《延安颂》的细节:“熄灯号一响,同学们敏捷地钻进被窝,不久便睡着了。然而莫耶却不入眠,而是借着残烛,以凳当桌,面对墙角写着什么。有的同学开玩笑说,可能给她南国的恋人在写情书。莫耶只是不好意思地笑笑。等同学们都睡熟了,我把桌上的烛头送到她的面前,看见她两眼含着泪花,情绪很激动,那粗糙的稿纸上有着一行诗歌形式排列的字迹,为了不打扰她,我没看写的内容,只是轻声地嘱咐她早点休息,明天还要上操。 对此,她总是微笑点头,又写到三更鸡鸣。直到第三次为她送过烛头,她把手稿递给我,并要我提点意见。接过她的手稿,这首歌词映入我的眼帘,情感立刻被其中的诗句所感动。一首广为流传的《延安颂》的歌词就是在这样简陋的土窑洞中诞生的。”

这首《歌唱延安》歌词,事实上是莫耶的所见所感。郑律成次日读完后,兴奋地说:“很好!我去谱!”

郑律成一气呵成,谱好全曲。全曲由五个部分组成,开始时是绰约多姿的优美曲调,在妩媚之中蕴含着豪迈的激情;中段转入铿锵有力的进行曲,同前后抒发性的段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两者又同具雄健奔放的气势,使全曲浑成一体。整首歌曲抒发感情的集中点,是在以六度大跳的颂歌性音调起首的部分,在这里倾注着对革命圣地无比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特别是在歌曲进入结束段落,颂赞性音调再现时,加入了二部合唱,使全曲达到高潮,仿佛把人们带到了歌声四起的宝塔山下。

几天后,延安大礼堂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音乐会,等中央领导出席。当时第一个节目就是《歌唱延安》。鲁艺女歌唱家唐荣枚唱起了这首歌,郑律成弹曼陀铃,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也连连点头称道。最后的部分两人一起唱,唱完之后,掌声再次响起,也站起来鼓掌。

第二天,中共中央宣传部来人要走了《歌唱延安》的歌片。不久,鲁艺秘书长魏克多拿来一张铅印的《延安颂》给莫耶,并转达对歌名修改的意见。莫耶高兴地说:叫《延安颂》好!

《延安颂》不胫而走,在延安传唱,并被广泛流传到各抗日根据地,甚至流传到国统区和海外华侨中去。当年在纽约每次为八路军募捐,总要演奏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和郑律成的《延安颂》。

孟于,歌唱家,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艺音乐系,曾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演员。1945年后演出《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建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团歌唱队队长、独唱演员,中央歌舞团独唱演员、艺术处副处长、副团长、党委副书记等。当年《延安颂》曾感动了无数爱国青年和进步知识分子,他们唱着《延安颂》奔向革命根据地延安,这其中就有孟于。

“我记得一次读书会请了一位从延安回来的一个男青年,忘了他的名字了。他就给我们讲延安是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地方,很多人都投奔到延安。我们一听他讲,特别向往。他在临走之前,也教我们唱了《延安颂》这歌,一句句跟着他唱,真是‘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孟于回忆说:“1940年5月,我进的鲁艺,进去以后就认识了老师郑律成先生。”

《延安颂》气势昂扬,又不失抒情细腻,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革命圣地延安的赞颂。歌曲不仅塑造出了延安作为革命中心的光辉形象,而且表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

到1940年初,约有4万名知识分子涌到延安。对他们来说,将抒情性与战斗性完美结合的《延安颂》既是延安的象征,又是一首青春、自由、希望与爱国之歌。

硝烟年代不变的赤情

从《延安颂》开始,郑律成的音乐天性逐渐显露出来。这年夏天,郑律成与莫耶多次合作,创作出《肉弹勇士》《抗战周年纪念颂》《儿童进行曲》等歌曲,与其他词作者还合作创作有《大武汉保卫》等歌曲。

1938年夏季的一天,鲁艺在中央大礼堂演出新编京剧《松花江》。马上就要开演时,有人坐到了郑律成的身边,郑律成扭头一看,原来是。

“你是郑律成吧?是朝鲜人吗?”握着郑律成的手,边问边称赞他的音乐才能,并说:“你可能不了解京剧,我给你讲一讲吧……”郑律成非常感动。

这一时期,郑律成正为陕北民谣的魅力所陶醉,其中他最喜欢的是信天游。一晃延安已经进入到了冬季,郑律成又创作了歌曲《延水谣》。贺敬之说:“《延水谣》很有民歌风味,反映了延安、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抗日的热情,很抒情。”

郑律成性格开朗积极,走到哪里都能很快交上朋友。夜晚,延河岸边散步的鲁艺学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女生们见到郑律成走过来,都一下子围过来。指挥过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合唱的郑律成在女生面前很腼腆,但他发现,女生中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直在盯着他。这个女生就是丁雪松。

1918年5月,丁雪松出生于重庆巴县,1938年1月到达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二大队女生队学习。丁雪松回忆说:“1938年初,我到了延安。那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和抗大女生队的几个同志到延安北门外散步,初次见到郑律成―来自朝鲜的一个革命青年。后来在我担任队长以后,又常常看到他活跃的身影。”

郑小提讲:“母亲当时见我父亲好像穿的是皮夹克什么的,挺精干、挺帅的。我父亲是音乐指导,到各个大队去教歌,我母亲是女生队队长,次数多了就都认识了。”

歌颂教师的散文范文 篇三

一、采用对比式教学法,使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音乐作品之所以会丰富多彩,散发着不同的魅力,就在于不同的音乐作品,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风格、表现题材等,对于高中音乐鉴赏课而言,学生只有对这些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准确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所以,身为高中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在音乐鉴赏课中通过采取对比式教学法,通过比较音乐的不同体裁、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让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准,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比如,《祖国颂》这首歌曲,是气势恢宏的大型合唱,表达的是对新中国所取得辉煌成就的赞颂之情,这时,我们就可引入其他一些歌颂祖国的音乐作品,如《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等来与《祖国颂》进行对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作品中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挚爱之情和充溢其间的民族自豪感 www.paomian.net ,对这些歌颂祖国的音乐作品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鉴赏能力也由此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高中音乐鉴赏课高效教学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对音乐作品的鉴赏中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 多媒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增加了课堂密度,更以精美的画面吸引学生,使音乐欣赏有形、有声、有色、有情,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比如,在欣赏作曲家创作的乐曲《赛龙夺锦》时,我就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投影屏幕上呈现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播放完毕后,再播放乐曲《赛龙夺锦》,让学生仔细体会这首乐曲的旋律,并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辨别乐曲里演奏所使用的乐器。这样,我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赛龙舟的视频,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了对这首音乐作品的鉴赏中。

三、张开想象的翅膀,促进学生理解音乐的意境

音乐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艺术。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既丰富、又贴切的艺术形式去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感悟。如果学生擅长绘画,可以是画一幅画;如果学生擅长写诗,可以是作一首诗;如果学生擅长表演,可以是即兴表演节目……不同的方式,相同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之美。例如在学习《独特的民族风》时,学生欣赏了歌曲《辽阔的草原》,有的学生就绘制出了一幅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作品:嫩绿的草坪,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自由地吃草,牧羊人快乐地生活着……。这说明了学生真正地理解了长调舒展悠长,起伏较大,节奏自由,从而再现音乐的情感体验,实现艺术审美的情感升华。

四、小组合作去学习,实现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3篇歌颂教师的散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歌颂老师的散文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