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灯笼》教案【最新6篇】(灯笼最新教案)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为了让您对于灯笼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6篇《灯笼》教案,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灯笼》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将已穿好孔的瓶盖一个接一个的穿在绳子上。

2、激发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瓶盖。

2、连接瓶盖用的线、剪刀。

3、做好的灯笼的范例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师出示做好的灯笼,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知道这是什么吗?(灯笼)好看吗?(好看),那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呢?(瓶盖)

2、你们想来做一做这个好看的灯笼吗?(想)

二、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制作过程。

1、请幼儿挑选多个同样大小的瓶盖,用绳子穿成一圈打结。

2、上下两端另用两个瓶盖固定。

三、幼儿操作。

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四、展示幼儿作品。

相互欣赏,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效果分析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的灯笼幼儿都表现得很感兴趣,在老师讲解时幼儿都听得很仔细,都很想跟马上动手制作,操作时大部分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较好,但有几个动手能力较差的幼儿经过老师的帮忙也完成了,最后在作品评比中幼儿对今天制作的灯笼都很满意。

《灯笼》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使用剪刀的技能。

2.培养幼儿心灵手巧、动作协调的技巧,并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

3.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手的灵活性、协调性。

活动准备

彩色卡纸、纸杯、安全剪刀、竹筷、牙签、双面胶、毛线。

活动过程

1. 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当你家里过新年的时候,你家门口会悬挂什么东西呢?

让我们一起来制作纸杯灯笼吧!看看谁制作的最美、最好看呐!

2. 老师指导幼儿制做灯笼

⑴分发制作材料;

⑵指导安全制做,小心使用剪刀、牙签;

⑶制作方法:

第一步:把彩色卡纸粘贴在纸杯的外面作装饰;

第二步:把在卡纸上画好的耳朵、眼睛、鼻子、胡须和嘴巴,分别剪下来,然后贴在装饰好的纸杯上;

第三步:在纸杯底部的中间用牙签钻一个小孔,穿上毛线,并在杯里将线头打好结。将线的另一头系在竹筷的一端,灯笼就做好了。

3. 师生一起念儿歌:

小纸杯,

真好玩,

剪好图形上面贴,

在钻一个小小孔,

系好绳子成灯笼。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现有资源设计的,幼儿对活动非常感兴趣,在这次活动中,孩子都在情感互动、技能等方面都体验到了乐趣,制作了比较精美的纸杯灯笼,达到预定的活动目标。

《灯笼》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剪、折等方法制作灯笼。

2、让幼儿正确使用剪刀的技能。

3、培养幼儿耐心做事的习惯,并体验做纸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活动用书纸工第8页。

2、幼儿人手一把剪刀。

3、范例一幅。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家里门口有没有挂灯笼呀?灯笼是什么颜色的?

2、教师出示制作好的灯笼: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自己做的灯笼请你们看看用什么做的?是什么样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并学习新年树的'制作方法。

1、今天杨老师就来教小朋友们来做这个好看的灯笼吧。(请幼儿观察图示)

2、你们觉得最难做地方在哪里?(解决难点问题——沿虚线折叠的地方,采用同伴解答与教师重点示范的方法)。

3、教师示范讲解灯笼的制作方法。

(1)教师:小朋友们知道这灯笼是怎样制作的吗?

(2)教师一边示范制作一边讲解:

①先沿着正方形的外轮廓把正方形剪下来。

②将正方形纸对折后打开再向中必线对折。

③将短边沿虚线向后折,并翻过来。

④将四角沿虚线折叠,

⑤再沿虚线向后折叠。

⑥撑开两边口袋,即成灯笼。

三、分发材料,交待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提出要求:要求幼儿先看看制作图示,再动手制作;桌子地面都要理干净;碰到问题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小朋友。

2、幼儿操作,教师对能力较弱的孩子进行指导,请能力强的孩子帮助别的孩子(语言及动作),提醒保持干净。

3、重点指导幼儿小朋友要先把正方形剪下,要求幼儿要剪平整,再按步骤折成灯笼。制作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比一比谁制作的灯笼最漂亮。

四、讲评,展示作品。

1、请幼儿都把自己制作的灯笼放在桌子上,全班幼儿一起看看,谁的灯笼最漂亮。

2、整理用具,结束活动。

效果分析:

《灯笼》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要求认识的生字有:婆、骤、坠、亏、瘦、恰、盲、援;要求掌握的生字有:婆、杂、幕、溜、亏、瘦、恰、卡、盲、肢;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外婆、杂活、雨幕、滑溜溜、幸亏、瘦弱、恰恰、卡住、杂草、盲目、四肢。

教学重点:

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从作者童年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或者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语,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灯笼吗?为什么会有满山的灯笼火把呢?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1):讲我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生活。

第二段(2—5):讲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救援。

第三段(6—8):讲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

2、你读懂了什么?

五、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1、出示自学提纲

(1)我回家时的天气怎么样?

(2)我坠入土井里,先是怎样的表现?后来又是怎样的`表现?用“——”划出我内心活动的句子并体会。

(3)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亲人们援救我的急切心情?

(4)课文中哪些情景使你感动?

2、教师巡回辅导。

三、学生舆论,互解疑难。

四、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完成提纲(1)。

2、完成提纲(2)。

(成长的启示:一是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二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

3、完成提纲(3)。

五、品词品句,质疑问难。

1、完成提纲(4)。

2、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灯笼》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目标导学三: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⑩○11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以第③段和第○11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第○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明确: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小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三、板书设计

灯笼小孩子爱火天性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感悟历史沧桑纱灯上描红,承载传统文化联想爱国名将,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燎原的火把首尾呼应,寄寓淳朴情感,抒发爱国热情

可取之处:运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集中概括文章内容,迅速让学生了解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这篇文章回忆的事,因为所写年代距离当代初中生太遥远,他们理解起来有时代上的隔阂。授课时应该加强对背景的介绍,以便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

《灯笼》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要求认识的生字有:婆、骤、坠、亏、瘦、恰、盲、援;要求掌握的生字有:婆、杂、幕、溜、亏、瘦、恰、卡、盲、肢;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外婆、杂活、雨幕、滑溜溜、幸亏、瘦弱、恰恰、卡住、杂草、盲目、四肢。

教学重点:

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从作者童年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或者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语,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灯笼吗?为什么会有满山的灯笼火把呢?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1):讲我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生活。

第二段(2—5):讲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救援。

第三段(6—8):讲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

2、你读懂了什么?

五、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文中的“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遭遇挫折和意外。那么在遭遇意外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去应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满山的'灯笼火把》。

二、勾画批注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

1、师出示课件,提出自学要求勾画出文中可以表现出“我”心理活动的词句作批注,思考“我”产生这种心理活动的原因。

例: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净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从“抠”这个词可以看出“我”坠井后紧张,慌乱的心情。因为当时在那茫茫雨幕中只有“我”自己一个人。

2、学生反馈并指导朗读,板书心理活动:害怕。

3、学生再反馈并指导朗读,板书心理活动:镇静

4、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坚信着,坚信着?(出示课件,学生联系前文的理解补充)

指导学生读出这心中的信念,板书心理活动:坚信。

三、讲解6—8自然段

听:

1、亲人是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给予我们力量的,“我”会坚持下去,直到听见?(接读)

夜好黑,“我”的四肢已经发麻直哆嗦,但我会坚持下去,直到听见?(接读)

2、我听到了呼唤,多么渴望的声音啊。结合课文内容用“渴望”说一句话看:

3、看到了,“我”看到了火把,瞧————————(出示课件第6自然段三,四句读)

一线,一片,一大片,漫山遍野这些加点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完成课件填空,理解这灯笼火把里蕴含的爱,再读第6自然段三,四句说:

5、寒雨之夜,当泪落下时,“我”分明感觉它是热的,同桌互读7和8自然段说说你从这热泪中体会到了什么心情?

6、反馈、指导读

四、评点概说

说一说你认为“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并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五、拓展,回归文本

1、师配乐朗诵《小小的巢》,生谈感受

2、齐读课文,整体情感的回归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6篇《灯笼》教案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灯笼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