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快回答分享了10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画角。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揭示并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引导探究
1、(1)演示动画直线、射线、线段
(2)启发提问:手电筒、太阳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呢?
(3)小组讨论: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联系: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区别:端点数不同,线段的测量长度直线、射线是无限长的,无法测量)
2、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从一点引出4条射线)
提问:①你能从中找出多少个角?(最多6个)
②如果只想得到一个角?该怎么办?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
(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教师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①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
②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
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3、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全班进行比赛,看谁的角最标准。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
(3)观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请同学们排出顺序。
(4)当学生在叙述顺序语言表达困难时,适时出示角的表示方法。(强调和的不同)
4、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通过故事,引出问题。
(2)同学讨论、尝试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3)继续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
(4)由学生小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
5、体验画角。
(1)由学生尝试用尺子画角,教师巡视。
(2)小结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画两条射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26页第1题。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
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质疑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射线、线段、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
名称、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画法)
课后总结。教师出示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后画边。
五、布置作业
从一条射线的端点开始,截取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列式计算。
(1)3个4相加是多少?
(2)5个2相加是多少?
3.师:大家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学会了计算相应的式子题和文字叙述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看谁能够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4.教师板书课题:应用题
新授
1.出示例8(教师板书)
同学们浇树,每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1)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各是什么?用小圆片摆一摆,表示出题目中的意思。
学生可以答出:每个人浇4棵,有了3个人,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贴小圆片。)
(2)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树应该怎么想?(学生回答:每个人浇4棵,也就是1个4棵,有3个人浇树,就是浇了3个4棵。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4是多少。)
(3)问:要求3个4棵是多少,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该怎样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3=12(棵)
口答:一共浇了12棵。
3.进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义。
师问: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中的4表示每个人浇了4棵树,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个人再浇树,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个人一共浇了12棵树,也就是3个4是12.)
4.讲解例9
(1)出示例9(教师板书例9)
小明买了3个扣子,每个5角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2)师:读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贴:
(3)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应该怎样想?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列式?说说为什么? (分小组讨论)
(4)汇报解答方法。(小组同伴分工完成下面的任务:一人负责口头列式,一人负责板书列式,一人负责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5)再次说明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里的5表示每个扣子5角,3表示买3个扣子,一共是3个5角,要求3个5角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
教师要求:
(1)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能完成几道题就完成几道题。
(2)如果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所有的题目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乘法解答的;这几道题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这几道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果每一道题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归纳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迅速的计算。
2、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
3、求几个几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但是用乘法计算起来比用加法计算更简便。
4、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几个几” 的文字叙述题和应用题。其实把文字叙述题加上不同的事情就是不同的应用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课本54——55页。有关0的除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会用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除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3.学生说自己的做法,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0÷5。
4。小组讨论学习: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讨论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三、自主练习
1。先让学生看图自己列式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套用规律进行计算。
2。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讲解。
3。第三题只给出了条件,让学生在自己提问题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列式计算。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讲解再让学生完成。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猴子捞月
教后反思: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难点:理解每句乘法口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课件显示)
二、教授新知
1、情景
一、玩翘翘板
1个翘翘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1个2)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板书2×1)说明1个2就是2所以2×1=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2个翘翘板上坐几个人?(4个)现在有几个2?乘法算式怎么写?(2×2=4)联系乘法算式2×2引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想想:2×1= 你用哪一句口诀?
2、情景二、玩荡秋千
1只秋千上坐3人。两只秋千坐6人,1个3是3,2个3是6,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谁能编2句乘法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3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你能编成一句乘法口诀吗?(小组互相说一说)板书:三三得九
想一想:3×1= 3×2= 你用哪一句口诀?
小结:上面编的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都叫3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表示求几个3相加得多少。
3、情景三:小朋友坐火车
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小组合作,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
车厢的个数 1 2 3 4
人 数 4
1个4 2个4相加 3个4相加 4个4相加乘法算式怎么列?
板书:1×4=4,2×4=8,3×4=12,4×4=16
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想一想:
4×1= 4×2= 4×3=
口算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
4、教学试一试
1×1= 1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你会编吗?
板书:一一得一。
二、形成应用
1、读读2、3、4的乘法口诀。
2、课本第27页“想想做做”。
第1题,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独立完成。
第2题,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它们用是是哪一句口诀?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
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辅导差生。
3、游戏:找朋友。
小朋友手中拿有1-4的乘法算式,老师拿出一张口诀卡,拿着相关算式的同学站起来,就是它的好朋友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玩得高兴吗?那么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说说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学生看一看,记一记,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逐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目标解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图钉、田子格本等。
教材分析:
厘米的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的测量这方面的内容,新课表对这方面的内容有明确的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经行测量。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2、介绍1拃的长度。
⑴、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⑵、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⑶、讨论
①、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②、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观察故事图片
请学生叙述每张图片的意思,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3、统一长度单位。
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⑴、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⑵、数字。
①、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②、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⑶、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2、认识厘米。
⑴、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⑵、认识1厘米。
①、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②、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③、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⑶、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②、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③、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④、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3、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①、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②、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③、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数学书的宽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1、找一找、量一量
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厘米,手掌宽约()厘米,一拃长约()厘米。
2、读物体的长度(看幻灯片)
3、判断题:对打, 错打。
①。小明的铅笔长约8厘米。()
②。教室的长约8厘米。()
③。语文课本的宽约100厘米。()
④。小明身高约1厘米。()
⑤。小红的食指宽约1厘米。()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4页做一做(例3)。
第8页练习一,第1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新课教授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子。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 ,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1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三相减:从总数14里减去分走的12,还剩2个,14-12=2,画上横线对着个位写2。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和第4页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学生独立解题,再由老师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九
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并能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认识1000以内的数。教材先安排教整百数,再教几百几十,最后教几百几十几,这样的安排遵循了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应该要密切联系生活:通过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通过学习用学具表示千以内数,使学生准确、直观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使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眼力,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的数数、写数。
教学课时:八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整百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8~1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整百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正确的读写。
3.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模型图
教学过程:
一.认数
1.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并说说组成。236596
2.数百以内数。(出示方块图)
1)一个一个的数,从1数到10。2)一十一十的数,从10数到100。
问:10个一是几?10个十呢?(板书)
这么一板,有多少小方块?
3.教学例题。
1)问:一板表示几个百?三板就是几个百?也就是几百?8个百呢?
2)师生一百一百的'数,数到九百,再摆一百。
问:九百添一百就是几个百?(板书: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一千)问:10个一百合起来就是多少?
二.写、读整百数:
1.计数器拨珠。
1)出示计数器,指名说说已知的数位排列顺序。
2)想一想: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400吗?
学生动手拨,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拨的。
3)说明:计数器上表示几百,就在百位上拨几个珠,就表示几百。
4)练习:拨出200、600、1000。
2.写数。
1)怎样来表示我们刚刚拨的数呢?
说明:4个百就是4百,在拨珠时,只有百位上拨了4个珠,在写数时,在百位上写4,十位和个位上一个珠都没有,就写0。
学生练习,问:十位和个位上的0能不能不写?
2)根据计数器上拨珠的情况,请学生写数,指名板演:300、600、700、900
3)在百位上再添一百,问:此时是几个百?也就是多少?
想一想:一千应该怎样写?
3.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做完后,请学生先顺着读一读,再倒着读一读。
问:数轴上的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讨论:200和1000,哪个数更接近700?(指名汇报)
2)完成第2题。
看图先读一读这些数,再说说是从哪看到这些数的。(指名说,要举例)
3)完成第3题。
三.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1.出示小猴图,指名说图意。
1)列算式。
2)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从中可以选出好的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练习。2)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四.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习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习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习: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10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