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教育教学文章范文(优秀5篇)(教育教学随笔50篇通用)

怎么能当好一个教育者,怎么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学习呢?我想这是任何一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这里的5篇教育教学文章范文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教育教学文章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教育教学文章 篇一

关键词:文学教育 中小学 语文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文学教育是个热点问题。人们一致认为“文学教育问题是中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1]。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现状却是问题重重,矛盾突出,与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定位不够清晰

定了位才能谈得上到位。文学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究竟应处于什么位置?有论者认为“‘语文’与‘文学’之争是现实的,也是深远的,至今还远未‘到位’”[2]。首先是人们对“语文” 名称的具体所指理解不一。“语”,大家都一致认为其所指是语言;对于“文”的理解,大家的看法不一,主要有“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多种不同观点。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是指“口头语”,文是指“书面语”。其实,我们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说“文”是指“文字”,不可能是指一个个单个分散的字,它必然少不了“文章”;说它是指“文章”,那么写文章则一定离不开文字;说“语文”是由口头语和书面语组成,这书面语当然包含文字和文章,因此这几种不同的说法,所指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有学者指出:“‘语文’这个名称太含混,不鲜明”,“对于语文教育发展史来说,是总结了一个世纪的经验,造成了半个世纪的混乱”,时至今日,语文学科“仍然没有摆脱几千年传统的综合性社会学科、文章学科(包括文学)的羁绊,没有成为明明白白的语言学科,所以造成了学科性质、目的、任务、内容以及教材和教学体系的混乱。这种混乱局面已经延续了将近半个世纪,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终结”[3]。因为对“语文”具体所指的理解不一致而造成了语文学科性质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我们从未见有将文学性作为其学科性质特征提出来。人们可以一致承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等性质,可是对于其文学性却很少有人论及。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中小学开设语文学科的目标在于训练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这个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一致认为语文是进行工作和学习的基础。提到文学性,人们要问,什么是文学?文学是以典型形象的塑造来反映人类生活、揭示社会现象本质的,具有形象的生动性、可感性特点,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文学作品是作家独特的情感思想模式和主观审美评价的反映。我们认为提出语文学科具有文学性特征,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促进学生认识和发展自身,引领学生去探索发现文学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从而养成纯正高雅的文学欣赏能力。

由于对“语文”涵义及语文学科性质的观点长期以来无法达成共识,因此人们关于中小学文学教育如何定位的问题也一直存在很大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无关”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语文还应该是语文”[4],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任务就是全力以赴集中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过于突出强调文学教育只会造成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多元化,顾此失彼,对于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观点对文学教育的意义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在当前凸显人文教育、加强语文课程人文性越来越成为大势所趋的背景下,这种观点显然具有片面性。

2.“手段”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文学教育是为语言教育服务的,从属于语言教育,即语文知识教育或语文能力教育,他们认为“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真正意义的文学教育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实施的”[5],“语文教育实质是语言教育,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一般意义上是作为语言教育的手段而存在”[6]。这种观点虽然肯定文学教育与语文知识教育、语文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关系,但只是把文学教育当作达到知识教育或能力培养的手段,实际上也是从根本上否认了文学教育独立的意义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3.“部分”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既然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选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教育也理所当然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7],质疑“文学教育能包打天下吗?”[8]这种观点固然认识到了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存在的合理性,但并没有赋予文学教育以明确的地位,也没有认识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将语文学科分设为偏重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培养的“语言”课程和偏重人文情感的“文学”课程,是解决当前“语文”涵义众说纷纭和文学教育定位问题莫衷一是的最好方法。我们需要清楚认识“语文”的真实学科面目,“语言”课程,注重它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运用等方面的基础训练及能力培养,至于涵养学生审美情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方面的学科目标内容,可以在另外开设的“文学”课程中得以实现。我们需要清楚认识“语言”与“文学”两方面不是互不相干的对立,而是都有着连接自身的丰富外延,都有彼此可资借鉴的经验,只是未能有明确分科设置的形式。当然,分设“语言”与“文学”两门课程,仍需面对各种各样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语言”课如何选择语言材料,“文学”课怎样设计,如何培养师资队伍,如何调整语文考试评价体系等等,但这一切,在分别设置“语言”、“文学”课程之后,都会变得更加明确。

二。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实践问题突出

上述中小学文学教育理论研究、课程设置方面的不到位,致使中小学文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诸多矛盾

由于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没有科学明确地加以区别,两者至今仍然混杂在一起,致使当前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矛盾。

1.语文课“包打天下”,兼职太多,耗时低效

语文课除了语言听说读写运用能力训练外,还要进行思想道德、政治伦理、情感态度、个性人格等这一类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但是,由语文这一门课程来承担这么多教育教学的任务,只能是不堪重负,是不能够完成的,所以要分设课程,每门课程承担各自的任务。各门课程互有联系与各司其职、各有特定任务是并不矛盾的。当前的语文教育,把文学教育和语言训练搅合在一起,实际上只能是互相削弱,所以要把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任务并列开来,否则,“只能使这门课两不像,两不沾,两败俱伤”[9]。

2.语文教育目标与语文教材不协调

一方面语文教材选文要选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要选经典的文学、文化名篇,其中占很大比例的是优秀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有论者警示语文教师“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事实上,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中的文学作品,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进行读写训练,连古典作品也不例外”,“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做法”[10]。

3.语文教师处在两难矛盾境地

语文教师处在以上两种自相矛盾之中,切实无奈地感到语文教学的艰难处境,既无法利用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名正言顺地进行现代科学语言知识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运用能力,因为要张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无法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教育,因为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内容制约着方法,语文教师按两不靠、两不像的方法在耗时低效中摸索。广大的语文教师无奈感叹:语文课越来越难(www.kuaihuida.com)上了。

(二)功利化阐释盛行

我国的教育价值观长期趋向单一、片面的功利化思想,具有“重集体轻个人”的教育文化传统,这决定了我国的教育价值追求把社会、国家、集体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考虑的较少,这种价值观积淀于人们的心中,无形中控制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单一片面的功利化思想在当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无处不在,它使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方法、文学阐释话语、教育评价等都被刻上了功利化的烙印。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文学阐释话语系统的片面功利化。

首先是对文学作品纯知识的肢解分析。文学作品成了语文考试的附庸工具,成了一只只被解剖的青蛙,语文教师也成了肢解高手,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解释词语、划分层次、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技巧等几大块切分下来,就算万事大吉。有的教师甚至按照考试的出题模式把文学作品分解为几道题,让学生去背记标准答案,这种对文学作品的纯知识化分解从根本上损坏了文学作品形象具体性、情感感染性、审美愉悦性的基本特性,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僵化、冰冷的讲解分析中,无法获取对作品情感的整体感受,更谈不上获得审美愉悦,结果学生原本可能产生好感的文学作品反而变得枯燥无味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本无法感受到文学作品整体的形象美,不能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与审美的体验,既不可能培养起丰富的想像力,又不能训练语言运用的能力,这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的“采摘花瓣的人,得不到花的美丽”。

其次,对文学作品主题的阐释评价过于单薄。教学参考书本来只是用来教学的资源之一,但是却助长了许多语文教师的惰性心理,有的老师甚至视教学参考书为“圣旨”,进行知识的机械传输,成为教材知识的“搬运工”。由于长期受单一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的语文教材、教参的阐释话语系统本身就显得单薄而功利,比如《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化身,《孔乙己》是反对封建科举的代表作,《红楼梦》被解读为反对封建制度的政治小说,《项链》的主人是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主人公受宗教信仰的感化被认为有思想局限……这种种单一片面的理解带有明显的政治化说教意味,它无视文学作品中丰富与复杂的人性,忽无视文学语言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导致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严重扭曲或者丧失。“文章阅读讲究‘笃行’的时效,而文学阅读着意陶冶情操,并不急于追求立竿见影的近效,可以陶冶于主观世界的感染”,而对文学作品的单一片面化解读正是违背了这一规律,走向急功近利。同时,“文学阅读是对文本许多‘未定点’构成的‘召唤结构’所做的想象性充实、填补和建构,呈现出形象、含蓄、空灵的特点”[11]。可见,单一片面化的阐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解读,忽视了文学作品阐释的多元化空间。

(三)文学理念滞后

多年来,我们中小学的文学教育教学实践与文学理论界的文学研究处于一种相互“隔绝”的状态,当代文艺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对中小学文学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首先是文学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当前,文学观念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变革鼎新之中,人们开始从多个维度诠释文学的内涵:“文学是世界的一扇窗口”,“文学是心灵的绚丽之花”,“文学是奇特的语言之果”,“文学的创作过程由读者完成”等等,这些新的文学观念使我们重新认识文学的价值,填补了我们理论视野中的一些空白盲点。文学是一种开放的多维语言结构,涵盖着关于文学的历史的和当代的有益认知,并且这些观念还在继续发展演变之中,而现实的语文教育却看不到这种变革,把文学看作认识的工具和载道之器传统的观念仍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在语文教育中具有深刻的影响,制约着人们对文学的认识,这些旧的传统观念把文学作品变成了思想道德的载体,无视文学作品的审美艺术特质,致使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观念不能同时革新,对于文学作品的感知、领会和理解自然也不能与时俱进。

其次是缺乏文学鉴赏知识。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小说,除了被反复循环利用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知识点,事实上已没有其它更多可教的理论了;诗歌,在整体感知、朗读背诵以外,只有体式特点(如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几种词牌名称)、对偶、押韵等为数不多而且极为肤浅的知识;散文,只是翻来翻去地强调似知识又似套话的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说法,以不变应万变;戏剧,除了简单介绍“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以外,也不见有什么知识更新。我们在指责当今语文教学流行的“知识泛滥”的同时,需要作更加理性的具体分析。我们所说的“知识泛滥”的本意,应该是指从小学到中学,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知识点就在这么狭窄的框架里来回折腾,这种低水平的重复,我们还美其名曰“螺旋型”。在西方国家的语文课程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紧密地联系中小学文学教学,语文课程标准编排了丰富多样的关于文学、文学鉴赏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例如美国一个州的课程标准中八年级“文学反应与分析”所吸纳进的“文学鉴赏”的知识如下[12]:

3.1决定并清楚地表述不同形式的诗的目的和特点之间的关系(如ballad民歌、couplet抒情诗体、epic对句、ode颂歌、sonnet十四行诗)。

3.2评价情节的结构要素(如亚情节、平行片段、高潮)、情节的发展及冲突是怎样表述和解决的。

3.3比较与对照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学人物碰到同样的情境与冲突时的动机和反应。

3.4分析背景(如地点、时间、风俗习惯)与文章情绪、语气、意义的联系。

3.5识别与分析传统和当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如好的与邪恶的)。

3.6识别体现一个作者的风格的文学手法(如暗喻、象征、方言、讽刺)并用之解释作品。

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语文教师并不一定直接去灌输这些知识,学生去机械背记这些知识,我们在进行具体的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时,可以对知识的处理和呈现方式作多种多样的选择,而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文学教学的最迫切的问题,正是缺乏真正有用的文学鉴赏知识即知识的除旧纳新,也正如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出的令人泄气的结论:“文学鉴赏能力如何具体化,理论界还缺乏研究”[13]。

当前我国中小学文学教育中还有其他诸多问题,如语文教师群体的文学素养有待提高,语文教材内容、教材编写体例、教学内容设计有待创新以更加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文学作品的性质等等,针对以上现实状况,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限于本文篇幅,将另文撰写,在此不展开论述。

注 释

[1]陈弦章。文学教育问题论争的分析与思考[J].龙岩师专学报,2002(12).

[2]周云汉。让讨论健康地继续下去[J].语文学习,2000(5).

[3]王文延。语文教育学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33.

[4]梁信德、梁学连。语文还应该是语文――兼与《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等商榷[J].中学语文教学,2001(2).

[5]薛川东。论文学教育的含义与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1999(2).

[6]曾洁。“文学教育热”透视。中学语文教学,2001,(2):16.

[7]甘其勋。文学教育面面观[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1-2).

[8]任富强。文学教育能包打天下吗――对文学教育定位和作用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0(6).

[9]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67.

[10]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67.

[11]曾祥芹。文章阅读和文学阅读的同和异[J].语文教学通讯,2000(6).

[12]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7.

[13]顾之川。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9(8).

教育教学文章 篇二

【关键词】教师;灵魂;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理论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215-01

“德高为师,学高不范“,搞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思想品德教师更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因此建立一支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要求的高素质思想品德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我想新时期思想品德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 思想政治素质是政治教师的灵魂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一个老师的整体素质的优劣,决定了其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态度,政治教师要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准确把握党的大政方针,思想行动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社会变革中经受住考验。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精华引导和教育学生,达到由此来影响和塑造学生品德的目的。

2 道德素质是政治教师素质的根本

政治教师的道德素质影响到青少年的素质及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可以说师德兴,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因此一个优秀教师既要具备严谨治学、乐教敬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传统美德,又要有意志坚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同时还要拥有健康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以其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教育和培养学生,使他们能从教师真善美的人格示范中有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引起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用政治教师的言传身教来润化学生的心灵。

3 科学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是政治教师素质的基础

有才无德不能当人民教师,有德无才当不好人民教师。坚定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政治教师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而坚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的教育教学技能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新时期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更需要教师有渊博的常识,高超教学技能。为此新时期政治教师要不断转变自身教育观念,自觉地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善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认真接收继续教育,真正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新时代要求每位教师不仅要具备把自己知识转化为让学生熟练掌握的教学艺术,而且要具有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高超技艺,通过得心应手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综合技能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4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政治教师素质的精髓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很好的政策性、科学性,如何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学进去,有兴趣,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准确深刻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实践知识,了解社会生活的细节与典型事件,把自已平时积累与生活感悟同教材各种原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诠释方针政策。如我国的基本经常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利用平时阅报积累的数据:“到08年,民营经济已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5%左右,占经济增量的70%,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来源。现在已是解决中国社会就业问题的主体。在增加民众财富、壮大地区经济等方面民营经济也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些形象的数据给学生直观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理论联系实际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解,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5 综合利用信息的素质是政治教师必备的素质

新世纪是一个集知识和信息为一体的时代,各种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新的职业及相应的技能要求将层出不穷。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核心,这一性质决定了政治课教师不同于其他科的教师,时代要求政治教师应具备更高更全面的素质,因此提高教师综合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迫在眉睫,政治教师要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站在信息时代的高度,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去获取信息,分析综合信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此教师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并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丰富教学实践,将英语知识、政治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科普知识、文学艺术知识等综合利用起来,以一个博学多才,又红又专的教师素质,成就自己的事业。

教育教学文章 篇三

专业知识素养理应包含教育教学理念、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等素养。如果说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源泉,那么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则是教学工作的无限动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实施,对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经验型”教师逐步向“学者型”、“科研型”教师转变,最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合作者和学习者。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必须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设计。未来教师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也不同于今日的教师。因此,对师范生的培养也不能局限在“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为此,师范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必须落实在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

(1)全面规划课程设置,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实现课程应有价值。要把师范生教育理念的树立、教学思想的形成和专业知识的构建融于专业课程之中。师范生教学理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影响,当然教育类、心理类课程也应该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观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的现状如果说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师突出了“讲”,学生的学习突出了“记”,那么闭卷式“记忆性”考试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多处于“非运用”状态,学生所学的知识难以活化成专业素养。因此专业课教学不仅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而且应该关注现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进展,增加了解和研究,强化教学课程的结构调整,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和后续的教学实习紧密结合。

(2)落实师范生专业基础知识。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首先要学“活”,其次是“深”。要深刻理解知识的理论体系和知识背景;要高屋建瓴,兼顾对中小学教学的指导性和针对性。通过学术报告、校园网络、校报专版等形式帮助师范生了解和研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缩小与中小学教学研究之间的距离,为教育实习以及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做好充分的专业素养准备。

(3)强化教育实践课程,促进师范生实践知识的获得,亲历“教学教研”过程,提升专业能力。提高对教学实践重视程度,更新观念,把教育实习不仅仅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应用和检验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与知识,而且强化其作为实践知识来源的功能。协调教育实践时间,将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克服形式单一的做法。丰富教育实践的内容与形式,可采用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连续实习与阶段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扎实推进微格教育、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包括国培顶岗实习)。通过挂牌教育实践基地,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师教育实践基地,与中小学建立一种“共生关系”,保证师范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教育、教学的真谛。

2职业技能素养:师范生职业素养的核心

教师是专业化的职业。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应该储备好充足的职业技能。语言文字技能、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作为师范生,要历练“教学基本功”,锤炼“教学设计”,提炼“教学思想”,使各个方面的技能得到应有的充实。

(1)师范生的语言文字技能。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篇精彩的文章,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直被认为是师范生的“看家本领”。

(2)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基本技能。教学技能的训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以下五个过程的循环,即学习技能———观察技能———练习技能———评价技能———改进技能,逐步熟练提高。

(3)现代教育技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媒体广泛应用,使得电脑在处理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熟练运用应该成为一个师范生的基本职业技能。

(4)班主任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关键是要有一颗真诚、炽热的爱心,乐于奉献。爱不能偏心,问题学生更需要爱心。不仅要在讲课中表现出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师范生的实习教育环节,班主任工作安排要细致,措施要具体,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工作小结要落实。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5)其他技能:教研技能(校本研究,论文写作,实验研究,社会调查等),非艺术生体育生的文艺技能和体育技能培养。文艺体育技能往往是老师开展学生工作必不可少的粘合剂,是师生沟通的一座重要桥梁。

3科学文化素养:师范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成分

科学精神与科学品德。坚持实事求是、不懈探索真理的求真理念,百折不挠、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自我、开拓创新的勇气,无不融合着伟大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品德,是科学文化素养的核心要素。理性思维与科学方法。就数学而言,数学中蕴藏着大量朴素而深刻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抽象与具体、联想与类比。数学中体现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不仅适用于数学本身,同样适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的各个领域。科学文化素养是当代师范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成分,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才能适应茁壮成长的青少年的成长需求。一个民族只有崇尚科学,才能告别愚昧,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4综合素养:师范生职业素养的目标

师范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要突出其作为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师德师品素养、专业知识素养、职业技能素养、科学文化素养等只不过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师范生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的描绘,各个方面的素养是相互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的素养必须融合为个人的综合素养,内化成为一种崇高的职业精神,才能造就一个合格的未来中小学教师。

教育教学文章 篇四

我国的书法教育教学可追溯到“始制文字”,书法艺术伴随着汉字的诞生而产生。历经千百年来的沧桑变化,字体、书写材料、书写工具不断变换更替、创新、丰富,在几千的文明史中铸就了辉煌的一页。文革时期书法被引入歧途,大字报歪斜倒正的异端,歪曲和亵渎了书法;标语口号的美术字冲击了书法……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1984年10月陈云发表“从小要练好毛笔字”的题词及对书法教育的重要指示,教育部也在同年发出通知《切实加强学生的写字训练》,全国各级教育部门开始重视书法教育教学,使其得以恢复和发展。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键盘的冲击下书法又一次被淡化。书法教育教学,呈现出与时代严重脱节的现象,可谓悲哀。从小学到大学,除少数艺术院校、艺术专业外的学生,会使用毛笔的堪称凤毛麟角。对于更多的学子毛笔等于刷子。再看其书写的汉字,无论软笔硬笔实在不敢恭维,正如有的同事在批改作业时的慨叹――“伤目啊”!一代文学巨匠鲁迅曾对以潦草字迹示人的行为提出严肃的批评“这是浪费别人的生命”。在此把字写好的重要可见一斑。

2011年以来中小学的书法教育教学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从领导决策到各类媒体报道宣传都体现出整个社会对书法教育教学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真是一件大好事。笔者以为对于书法,从实用价值来说,每个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人都应该予以重视,特别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更是如此。掌握利用好书写工具,不但可以便于各类学科科学文化的知识学习,同时也必将为书法的艺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艺术角度看,恰似“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给别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情操得以陶冶,培养自己的意志和美德,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其作用不可低估。

我国对书法教育的再度重视是一个必然。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全世界影响力的逐渐加大,我国的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重视和学习。作为我国优良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更是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作为中国人如何让我们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每一个汉语言文字使用者要考虑的,因为这是中国文化的“水源木本”。笔者以为,要做到这一点,书法教育教学必须再次真正走进课堂尤其是义务教育的课堂,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让更多的青少年在普及教育阶段了解、接受、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这将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起到一个推动作用。因此,在实施新课改的现在,这一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进一步的受到重视,纵观历史这是对学生成长有益、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科目。

鲁迅先生曾说过“视文字为美观是华夏之独特”。道出了我国书法艺术的民族特色;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园中的奇葩。而今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一个璀璨的明珠。虽然如此,究其底蕴仍植根于神州大地。中国才是湖笔、徽墨、端砚、宣纸的故乡。因此我们有责任继承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还有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了解书法艺术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书法的线条、结构、章法又是美育的需要”,而练字的过程,能够培养耐心细致有始有终的品行,磨练坚韧不拔的毅力,陶冶积极向上的情操。通过书法的教育教学活动自然而然的就会加深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汉字书法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以独特的形态、深刻的内涵享誉世界语林,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是民族的骄傲。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书法教育教学是继承汉字的文化需要,应视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学好汉字也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条件,用毛笔写好汉字应该看成是学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对民族传统精粹的传承和发扬。在认可鼠标快捷效率的同时,仍不宜丢弃笔杆的闲适优雅,两者不应当相互取代,都应该保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学校是重要的文化阵地,在这里既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同时也要肩负起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只有这样才不辱使命。

教育教学文章 篇五

摘 要 为了加深对高校体育教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认识,促进文化因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与融合,本文就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文化因子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民族文化因子、生命文化因子和审美文化因子,然后又自此基础之上,探讨了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略,希望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文化因子 高校体育 应用策略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关键,而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但是其至关重要的本质功能,同时也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一点对于高校体育教育而言亦是如此,高校体育教育同样要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服务。但是综观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却可以发现,多数高校在组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重视身体教育的层面,而却忽略了在身体教育之外,体育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类行为和特殊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忽略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让所组织开展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成为了一种没有文化灵魂的工具性教学行为。而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利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鉴于此,为了加深对高校体育教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认识,促进文化因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与融合,本文就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文化因子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文化因子

一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民族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起源并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发展过程中衍生发展出来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符号亦是如此,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专属的民族文化,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映射和反映。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之一,其也在方方面面蕴含和反映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例如:近些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太极拳、马王堆导引术等引入了高校体育教学之中,而在太极拳和马王堆导引术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就蕴含和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再如,内蒙古地区的部分高校中开设了摔跤和骑马等体育运动的教学,而在摔跤和骑马等运动中则反映了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格。由此可知,高校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因子,是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文化。之所以说,高校体育教学中蕴含着生命文化这一文化因子是因为,首先,所有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基于人的生命活动而开展的,依托于生命文化而存在,这一点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也不例外,高校体育教学不可能脱离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文化而存在,否则就会丧失其教育的本义,而反过来生命活动和生命文化作为影响体育教学的基础要素,其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成效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其次,高校体育教学从多个方面展示了生命文化。人的生命包括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种主要的表征形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但能够引导学生去认识生命、感受生命、尊重生命,向学生展示自然生命这一最原始、最简单的表征形态,促进学生自身生命的发展,同时还能够通过各种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精神追求、生命意志和社会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促进学生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发展。所以说,体育运动从本质上而言,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命文化,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生命力的完满发展和生命力的可能性”,生命教育是教育中的应有之义,因此,在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同样应注意关注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注意生命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入,体现生命教育的价值,实现生命教育的回归。

三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文化。体育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例如:体态美、精神美、服饰美等等,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与此相对应的,高校体育教学也因此呈现出了多重审美文化特征,不但能够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美、体会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还能够通过对学生个体形态锻炼和精神气质的熏陶,实现审美学生的审美追求。

二、高校体育教学文化因子的应用策略

首先,要注意理清文化与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教育的本质功能和重要使命,而教育则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要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中文化因子的有效应用,就必须要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中,通过改革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转型与发展。其次,要重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文化性的充分挖掘与展现。教学内容不但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文化的表面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载体,只有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性充分的挖掘与展现出来,让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文化因子具备了更加感性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工具性的操作以外在的形式展现于学生面前,才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最后,要注意文化传承手段的合理运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文化的传承既可以通过语言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肢体符号来进行传播,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根据文化特质和教学实际来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高校体育教学中“文化呈现”的理性审视和现代重塑[J].运动。2012(0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5篇教育教学文章范文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教育教学文章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