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立体几何教案精选8篇(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立体几何教案,快回答整理分享了8篇立体几何教案。

立体几何教案 篇一

关键词:几何画板;立体几何;函数;解析几何

数字化与信息化已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流,计算机已经在各

个领域都得到了普及,我们的教学也不例外。计算机在中学各个学科中所体现的共性为:极强的控制性、极大的容量性、快速灵活性等。而在中学教学中一般运用的是PPT软件,有时运用Flas软件等。就数学学科特点,几何画板软件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有较强的效果,能够使数学中很多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想象的东西具体化,一般软件中粗略、估计的地方准确化,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本人就自己在高中数学运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谈谈以下心得。

一、几何画板在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的作用

立体几何在实践上大致就是我们的生活空间,所以有时候研究空间中立体图形的一些定性定量的问题主要靠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直观感知能力,这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有时候学生能够想象出具体的实体,但是如果去画一个具体的图形难度是相当大的。下面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和大家一起感受一下。

案例一:有三个球,第一个球内切于正方体,第二个球与这个正方体的各条棱都相切,第三个球过正方体的各个顶点,求这三个球的表面积之比。

这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具体问题,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

想象。案例中的第一个球和第三个球,学生比较容易能够想象,但是对于第二个球,学生就较难想象了。于是,我通过运用几何画板把图形一做出来,他们就觉得问题较易解决了。如下图是我运用几何画板给学生做的图形。有了这个图形学生就容易知道第一个球的直径就是正方体的棱长,第二个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面对角线的长,第三个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体对角线,这样他们再计算这三个球的表面积就不是问题了。

二、几何画板在高中函数教学中的作用

几何画板在函数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因为它有极强的动感和变化功能以及准确的计算功能。

案例二:在讲三角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时,如果不用几何画板,只用粉笔和直尺的教学只能代入A、ω、φ有限个值,观察各种情况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我们都有体验,会显得比较麻烦且不是非常精确,花了很大力气但是学生听完后效果却不一定很好,并不能得到本质上的认识。而利用几何画板则可以拖动点去改变A、ω、φ的值,当拖动三个点时分别改变了三角函数的A、

ω、φ(如图,拖动点A时改变A值,拖动点B时改变ω的值,拖动点C时改变φ的值),同时图象就在画板中进行变化,学生会有非常直观的感受。这样教学的话既快速灵活,又能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三、几何画板在高中平面解析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平面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数学学科。它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是:根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借助形和数的对应关系,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把形的问题转化为数来研究;再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把数的研究转化为形来讨论。而曲线中各几何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导致点、线按不同的方式做运动,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比较抽

象,学生不易理解,显而易见,展示几何图形变形与运动的整体过程在解析几何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几何画板又以其极强的运算功能和图形图像功能在解析几何的教与学中大显身手。如它能做出各种形式的方程(普通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的曲线;能对动态的对象进行“追踪”,并显示该对象的“轨迹”;能通过拖动某一对象(如点、线)观察整个图形的变化来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曲线的位置关系。

案例三:已知A为圆x2+y2=4上一顶点,P为圆上的动点,求线段AP中点的轨迹方程。

我们借助于几何画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圆x2+y2=4,在圆上任取点P(如图)然后选准点P和点A在作图下拉菜单中选择线段,紧跟着继续在作图下拉菜单中选择中点,再在显示下拉菜单中选择追踪中点,即达到了目的。这下你拖动点(当然点P只能在圆上跑动)时就会看见红色跟踪点M即所求的轨迹。即先给学生以直观和动感的印象点M的轨迹就是圆,再经过分析求解它的轨迹方程,轨迹方程为:(x-1)2+y2=1。

案例四:如图,O的半径为定长r,A是圆内一定点,P是圆上任意一点。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l和半径OP相交于点Q,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点Q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我们还是先可以在几何画板中作出这个图形,选择点Q,在显示下拉菜单中选择追踪点,然后拖动点P(当然点P只能在圆上跑动),学生就会看见如图(红色轨迹是个椭圆)所示的效果,让学生先有了直观和动感上的认识,然后再给学生做理论上的解释(因为直线l是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这样很容易得到QP=QA,于是QO+QA=r>OA,符合椭圆的定义)。

立体几何教案范文 篇二

【关键词】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有效教学越发令人关注,目前,教育界对有效教学的解释也有很多种。如何理解有效教学的概念及内涵呢?有效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

首先教师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应该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而激活思维的最有效手段是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使他们产生认知不平衡。如在圆锥曲线定义教学时变换代数方程形式,理解圆锥曲线定义:

案例1: 已知A(-2,0), B(2,0),动点M(x,y)满足,则点M的轨迹是

答案:以A、B为焦点的椭圆(若学生平方化简,肯定其可以得到答案,只是还需要一定时间,相信他一定能成功!)

教师:问题:同学们动手改改条件,还能得到什么答案?

学生给出的几种方案:

方案1:6改4,轨迹又是什么呢?

方案2:4改3轨迹又是什么呢?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概括椭圆、双曲线定义的文字语言,点评问题:代数语言是利用什么转换成几何语言了?板书:代数方程语言 几何语言

面对这个情境,学生认知上产生了冲突,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师引导下,他们展开了寻找轨迹的探索活动,在探索过程中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

有效学习的启动是从学生的独立学习开始的,如果没有从独立学习中储备一定的经验,那么后续的合作交流就落不到实处。当学生通过有效数学情境的激发,已经具备主动学习数学的欲望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开展独立尝试学习。当然,独立学习不是简单的“自由学习”,而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有效独立思考过程。如在圆锥曲线定义教学时自主几何探究、深化定义认识:

案例2:设点Q是圆C:=25上动点,点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教师: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探究1:设动圆M与圆A:外切,与圆B:=16内切,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

探究2:设动圆M与圆A:外切,与圆B:内切,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

教师:归纳点评:由静及动,动态理解圆锥曲线的形成过程,华罗庚的话: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板书:代数方程语言几何语言。

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之前适当引导,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引方向,扫清障碍,避免“瞎子过河”。具体的方法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基于问题思考的“数学自学提纲”,启发学生进行初步的独立探索,为下一步开展合作交流或进一步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数学课程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模式和“原型―模型―应用”的知识呈现形式。因此,当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建立数学模型之后,教师接着要进行解释与应用。这是由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主要利用学习效果的反馈和强化,巩固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有效迁移,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再创造、再发展的机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数学教材,挖掘学生自主训练的“深化点”,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前后联系适时地为学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自觉地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从而在数学练习中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如在圆锥曲线定义教学时运用圆锥曲线定义,化归解析几何问题

案例3:已知动圆P过定点B(-3,0),且与定圆C:=100相内切,

(1)求PBC面积的最大值。

(2)若点A的坐标为(-2,2), 求PA PB的最小值。

(3)若点A的坐标为(-2,2), 求PA+PB的最小值。

探究1:若点A的坐标为(3,4),F为抛物线的焦点,点P是抛物线上一动点,求PA+PF的最小值。

探究2:若点A的坐标为(3,2),F为抛物线的焦点,点是抛物线上一动点,求PA+PE的最小值。

探究3:若点A的坐标为(3,2),F为双曲线的右焦点,点P是双曲线右支上一动点,求PA+PF的最小值。

教师:归纳点评:如何根据已有的经验并结合数学模型,自觉地去寻求解决方案,所有这些方法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定义”,我们每一次借助定义的感觉,那就像踏上和谐号动车一样被快捷准确的送达目的地。

立体几何教案 篇三

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我认为教师上课其实就是一门表演艺术,关键是要让学生能来听你的课,看你表演。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然后才会喜欢你上的课,这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而且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一进教室不应该立刻侃侃而谈,不知学生在不在听,只管自己讲,也不注意学生有什么反应,所以要让学生来听你的课,一进教室在讲台上立定,目光循视全体学生一遍,确定学生都进入角色了才可以开始讲。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课本第二册第3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本课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a)

本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听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初一学生比校难理解,通过演示创设情景把题目改为木散为器,帛裁成衣较易理解)其实也比较容易,指是将原有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全新的形态。这两个看似独立的步骤却是现代图案设计中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叫变异过程,是现代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这个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的练习能基本了解图案设计过程,为后面学习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b)

前后知识联系:本课内容是在第一章"人类生活需要美的装点--基础图案"中学习图案设计的一个重点,从第一课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欣赏,到第二课图案设计的基础点、线、面的构成,再从点、线、面的构成原理转入本课内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结合后面的色彩的调配与运用原理,为最后的"写生、变化与构成"图案设计作铺垫。(形成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学习图案设计过程。)

c)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分割和构成的概念,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先临摹,再通过分割与构成独立完成一张作品。

d)

至开本课的教学目标: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分割与构成",以及它在图案设计中的意义。②通过"分割与构成"练习,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构成能力和创造能力。③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案的装饰美的审美能力。

e) 我认为教学重、难点最能体现课题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分割与构成的规律,为构成图案的需要而进行合理的分割。

教学难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

二、 说教法、学法

学生分析:初一学生心理刚开始成熟但又不成熟,思维习惯于对客观事物进行摹仿、再现。而且对图案在头脑中还没有正真形成图案设计过程的观念。为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实现从再造思想到创造思维的跃进,尝试着用分割与构成的创作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创造过程的甘苦。

为了使学生激起更大的兴趣与热情,由被动变为主动,既锻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脑),构成能力,创造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手);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眼)。真正体现眼脑手的协调并用的原则。

根据学生情况,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创设教学法:

学生总是在一种情境氛围中接受知识效果最好,通过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在导课的时候创设"桌面整理"的活动,看谁分块布置合理,使桌面既美观又便于使用,使学生初步了解分割与构成的观念。

2、 观察、发现法

观察、发现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体会象科学家那样探索发现真理的滋味。让学生观察"花瓶与人头"的图案画,使学生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画面,激发学生进行分割练习的欲望。

3、 演示、练习法

这是在美术课中最常用的方法,演示"人"的图案分割构成,教师演示只是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分割构成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抄袭教师的想法,给学生建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学生练习,根据教师指导,对所学的知识用实际,先选定要构成什么图案,再划分为几块,概括成几个几何形或自然形,分割裁剪,最后拼合成预定的图案。可以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节有三个高潮一开始导入和中间讲解

(以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引入)师生问好后,教师巡视学生桌面上的用品,桌面上只有书、作业本、文具盒、尺、笔、圆规等用具,让学生在再短的时间内整理好,使"桌面"上即整洁、美观,又要便于使用方便,看学生怎么布置这个桌面。(学生准备教师巡回指导讲评)这是桌面的分块与布置,再结合教室的布局,最后引申到课桌以及家具的制作方法和衣服的裁剪与缝纫。

同时板书: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5分钟)

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割与构成。

板书:--形块的分割与构成

1、请学生先自己来说说什么是分割,(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分割是将一个形分成若干等分;结合事例:如田地的分割、教室内部的分割,房子的空间分割,关键是怎么分,)分为随意分割也就是--自由分割(出示范画讲解,分割成自然形、几何图形。)相对应的还有规则分割(把形按一定的规律分割,等量分割、等比分割等等),再是功能分割(就是刚才作的练习按各自的功能分割)。

2、 构成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指将各分散的元素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形态。

把这两个的步骤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现代设计中的过程被称为是变异过程,它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板书:分割与构成指将原来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新的形态。

3、出示几个简单的构成图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得出它们的构成方式:

① 衔接的构成方式,几个相同或相似的单元形左右或上下相接。

② 重叠的构成方式。

③ 减缺的构成方式。

④ 错位的构成方式。

⑤ 转换的构成方式。

⑥ 渐变的构成方式。

⑦ 分离的构成方式。

让学生能通过自己创造思维,通过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全新的一幅构成力案,采用剪裁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眼、脑相协调并用。

教师以课堂直接示范:

1、先让大家来回忆一下牛的头部大致有几个部分,角、眼等。再进行简化为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有计划的在一张方块的纸上表示 出来,教师示范在纸上画出牛头的几个部分的几何图形,然后直接剪裁,最后构成一幅完整的牛头的形象。

2、其次出示知了和狗的头部图案,教师要强调的是:先确定好你所要构面的是什么图案,再在纸上进行有规律的,合理的分割:"要根据图案的需要进行有目的地分割"。

3、通过教师的演示,范画的出示:打开学生的创作天地,都事先定好了图案,鱼、树、狮子、小丑,再确定为几个体块,概括成几个图形,合理的分布到一张纸上,这有一定的难度。

4、之后教师给学生

总结分割的几种方法:

① 两等形分割,产生正负形。

② 多等形分割,产生对称群。

③ 不等形分割,组成意象形。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自由分割--自然形、几何形

1、分割 规律分割 + 功能分割

2、构成--重新组合

立体几何教案 篇四

五、两点体会

(一) 算三次方程对文科学生计算能力要求偏高

本题的解法1、2、3都涉及解一个三次方程,对文科生来说要求还是高了一点,在初中阶段对立方和、立方差公式:a3±b3=(a±b)?(a2±ab+b2)已不作中考要求。尽管是一个填空题,看不出学生的思维痕迹,但解法1、2、3学生还是很容易想到的,是一种通性通法。如果学生按这样的思路做下去,最后通过变形,一定会碰到解一个三次方程的难题。因此,尽管起点底、入手易,但落脚难、计算烦,此题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要求偏高。有人通过调查了解及现场演练,发现大部分学生在5分钟、甚至10分钟之内也无法完成。[1]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学生如果能想到解法4,就能很快得到答案,这种解法对运算的要求相对较小,但对他们的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二)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学生若具有良好的数形结合意识,有些题目可以很轻松地加以破解。譬如这道文科题,如果学生将几何问题代数化,会陷入烦复的代数计算过程不能自拔。但是若学生能画出背景1、2的草图,通过简单的推理,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不需要太多的计算,正所谓“图象一见,答案出现”。这也许就是命题者最想让学生想到的吧!同时也体现了浙江数学命题的一贯理念:多考点想,少考点算。但这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由此可见,我们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将几何问题代数化,使得问题通过运算有效解决,而且还要教学生学会分析几何关系。解析几何毕竟还是几何,必要的几何分析还是必须的。所以,解析几何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几何图形特征的分析,重视运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做到几何方法与代数方法的有机结合,这也是解析几何这一学科特点决定的。

立体几何教案 篇五

论文关键词:工程制图,基础知识

《工程制图》对工科学生来讲,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构思力,进而能很好的读懂和绘制工程样图,为后续课程,相关的课题、毕业设计,以及日后工作打好基础,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教师怎样教好,学生怎样学好,这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知道要学好一门课程,打好基础,学好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没有基础的学习是不牢固,是经不起实践考验的。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想《工程制图》课程的基础知识应包括,1.中学几何基础;2.投影基础知识;3.制图基础这几部分。有了这几方面的基础知识,才可能将《工程制图》学懂学好,并深入的学习好专业制图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些基础,下面对这几方面的重要性和认识谈谈我的切身体验。

一、中学几何基础知识方面

通过中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对中学几何知识要了解掌握诸多几何特性,学会一些几何作图方法,建立起二维平面、三维立体思想观,这是最起码是中学几何教学要求。

我们知道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他们是具有很好的中学基础知识,当然也具有较好的中学几何基础知识。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生源的扩大,各校各专业等级层次不一,踏入高校门槛的学生,他们的水平能力相差很大。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学几何基础知识很差,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学不懂,跟不上,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以及教学的质量。

下面我就实际教学中出现的几个问题来谈谈中学几何知识对《工程制图》学习的重要性。

案例1:几何特性问题。在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中应用投影知识进行作图求解时,常常要用到诸如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梯形等几何特性,可是实际教学中则发现同学们的这些基础很不扎实,投影知识是清楚的,不清楚的则是中学几何知识,比如说,等腰三角形的高垂直平分底边这样的几何特性也有同学不知道。

案例2:几何作图问题。在钱可强、何铭新主编的《机械制图习题集》中有这样一制图作业,让学生在A3图纸中绘制一起重钩,这其实是一个抄图练习,其中有这样的一些作图要求,用一圆弧与一直线和另一圆弧相切,求出圆心,画出圆弧;用一圆弧与两圆弧外切,求出圆心,画出圆弧;用一圆弧与一圆弧外切和另一圆弧内切,求出圆心,画出圆弧。像这样求圆心画弧最基本的几何作图很多同学都无从下手。

画图是《工程制图》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可以说画图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作业,进行相关设计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图。会画图,画好图,除了要有很好的《工程制图》知识外,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掌握好中学所学几何作图方法,如果最基本的几何作图能力都不有,要学好《工程制图》将是很困难的。

案例3:三维空间问题。在中学通过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建立起二维平面、三维立体的观念和思想。有了二维平面、三维立体的观念和思想才可能有很好三维空间想象能力,也才可能学懂、学好画法几何知识,进而学好《工程制图》后续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是看到部分同学三维观念三维想象能力很差,在个别同学头脑中几乎就建立不起三维空间思想,这大大影响了整个教学。

从以上三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学几何知识对《工程制图》学习的重要性。

二、投影基础知识

在具有很好的中学几何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好投影基础知识是学习《工程制图》关键。点线面、基本立体、组合体的投影,这些基础投影知识是整个《工程制图》课的基础知识,只有把这些投影知识学懂学好才可能学懂学好《工程制图》课。我们知道有了点的投影知识基础,才能建立起线的投影思想;有了点、线的投影知识基础,才能建立起面的投影思想;有了点、线、面的投影知识基础,才能建立起基本立体的投影思想;同样有了点、线、面、基本立体的投影知识基础,才能建立起组合体的投影思想,这基础知识是环环相扣,是整个教学的基石。

《工程制图》学习的最基本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怎样画图以及怎样读图。画图是将具有三维空间的形体画成只具有二维平面的投影图形的过程,读图则是把二维平面的投影图形想象成三维空间的立体形状。要读懂图和画好图必须具有很好的空间想象力和构思能力,空间想象力和构思能力建立和培养则是通过这些投影知识学习能达到的。有了这些投影基础知识,我们的思维才可能做到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三维立体到二维平面,由物到图,由图到物,这样的构思和想象能力。

三、制图基础

在《工程制图》中,制图基础部分主要是学习国家和相关部门标准的基本规定,训练用绘图工具绘图,培养绘制和阅读投影图的基本能力,学习标注尺寸的基本方法。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几乎没有什么难度,只要把相关规定和方法了解记住会运用就可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同学还是做不到学不好,该了解的没有了解,该记住的没有记住,自己不清楚也不翻书查找一下。具体地情况如下:

a、各种绘图工具的正确使用。

b、绘图比例选择。

c、图线的绘制。粗、中、细线的线宽关系;虚线、点画线等各种图线怎样画;绘制圆的中心对称线时点画线又该怎样画等等。

d、标注尺寸时,怎样规范地画尺寸界线、尺寸线,标注尺寸数字。

立体几何教案范文 篇六

关键词: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翻转课堂;微视频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对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为此教师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这种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之外对教师制作的相关视频进行重复观看,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改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且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课堂氛围比较活跃,使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进而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二、翻转课堂如何更好地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中进行应用

1.制作微视频

教师制作的微视频是否合理对翻转课堂能否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数学教师在课前需要根据讲述的立体几何知识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制成微视频,在课上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直观地对立体几何进行观看和学习,对相关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时根据相关内容需要制作如下几个微视频:其一,使用空间向量对空间中的点、平面和直线进行表示;其二,使用空间向量对空间中的点、平面和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演示;其三,使用空间向量空间角和距离进行表示;其四,如何使用向量方法去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在课前数学教师将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述,让学生对立体几何向量方法的知识有所了解,之后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将课前制作的微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建立一个QQ群或者共享平台,将制作的微视频进行上传,让学生在课下或者回家自行观看。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对立体几何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三视图”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全班32名学生平均分成8组,每个小组4人,将相同的立体几何分发给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对其三视图进行观察,并且将其三视图画出,小组内的学生将各自的答案进行讨论研究确定唯一的答案,之后教师让学生对自己的三视图进行展示和说明,在8个小组说明完成后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总结和分析,将正确的三视图在黑板上画出,这样会使学生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使其对于立体几何的三视图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数学教师需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一定夸赞或者奖励,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为小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数学教师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课前问题

为了使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数学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下对下节课的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并且设置一些课前问题,让学生在课下预习过程中寻找答案。例如,教师在讲述“立体几何的面积和体积”相关知识时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提前预习,并且为学生设置“不同立体几何的面积和体积公式是什么?”的问题,在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复述相关公式,为这节课程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提高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效果。

4.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对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讨论和研究,通过研究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增加提问的次数,并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和观点进行讲述,在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价,使课堂氛围具有轻松和和谐的特点,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上文就如何更好地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使用翻转课堂提出了制作微视频、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数学教师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课前问题以及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措施,希望高中学校可以借鉴文中内容对现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提高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弦。新课改环境下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1):234.

立体几何教案 篇七

【关键词】几何画板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

1、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注重素质教育,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教学的重要方式”,初中教学是小学依赖性学习和高中独立自主式学习的过渡,教学模式的探究性对于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随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对学生探究性培养越来越具有独特作用,而几何画板是目前国内应用于数学探究式教学的优秀软件,已有不少研究者围绕几何画板的数学课堂辅助作用做了研究,但通过本人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几何画板”“探究学习”“案例分析”等关键词,查阅了20多篇相关文章期刊发现,前人的研究角度多针对于几何画板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或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通过在万方资源库中检索查阅发现,有研究者站在高中的角度结合案例分析了几何画板对数学课堂探究式学习的作用,却尚未发现有以初中课堂案例为主,前人所选案例类型都不太全面,本文将初中数学课程中与几何画板有关的内容举例,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如何将几何画板的优势充分利用到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究性中,通过经典案例更具体地研究几何画板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贯穿老师精心设计、巧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认真观察、乐于探究、相互协作、总结结论的探究式过程,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相当具有可研究性值。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定性研究,凭借自身的参与观察,探究等手段收集整理资料,对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的探究式学习进行整体探索;

另外,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本校的课题研究,本人还采用数学行动研究,借用资料分析、类比、归纳、访谈、调查等基本手段完成问题探究――课题探究――案例分析的研究路线,增加研究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连续性。

2、几何画板简介

2.1几何画板的介绍

几何画板是一个通用的数学、物理教学环境,提供了丰富便利的创造功能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编写教学课件。只要了解软件的简单的使用技巧就可以自己设计和制作,案例所体现的并不是制作者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水平,而是教学水平与教学思想。

几何画板提供了画点、画圆、画线与旋转、平移、缩放、反射图形变换的功能,可度量长度、面积、角度、坐标、比例、半径和斜率,也可以运用于代数与常用的十余种函数的计算,可以说初中几何的尺规作图都能完成。几何画板能根据课程要求建立直角坐标系与极坐标系,为构造函数,绘制函数图像提供了便利,也可制作表格,动态演示更方便学生观察数据变化,另外几何画板自身还带有为图形添色,编辑文字字体、大小和编辑数学公式符号的功能,使得课件更加形象,制作完成后也能直接插入Word文档,Excel表格、PowerPoint幻灯片中,可以说几何画板是最出色的教学软件之一。

2.2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中的适用范围

1、在图形变换教学中的应用: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平移与旋转、图形的相似、正方体的展开图、各种立体图形的不同视角时,都可以利用结合画板数形结合的特点把课堂生动化;

2、在初中平面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用几何画板验证一些定理和公理,如验证三角形的相关定理、勾股定理、圆中的相关定理;

3、在初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有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结合几何画板谈论函数与图像的关系;

4、在数学实验探究活动中的应用:如今的数学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运算和推理能力,也需要培养学生参加实验、自主发现、假设验证的能力,而运用几何画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参加数学实验。

3、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

3.1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概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要求从根本上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

3.2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其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强调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具有问题性、过程性、独立性与合作性的特点,强调既要由问题引入学习,将问题贯穿学习的始终,也要将学习当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过程性就是只有让学生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分析、推理、概括等活动,才能理解掌握和巩固结论;独立性是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同时,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共同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学生既要独立思考,也要学会合作交流,发散思维,进而掌握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

4.基于几何画板的初中数学(华东师大版)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

几何画板在初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

5.结语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几何画板,将静态的图形进行动态演示,利用直观形象的图形变换辅助讲解抽象的内容,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观察实验与概括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做数学实验,揭示知识之间的连续,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发现、探索、总结数学规律,体现了分类讨论、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和类比、归纳演绎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合理利用几何画板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问题性;课堂上,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可利用几何画板自行演示,动态操作,独立思考,发现并总结规律,充分体现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性与独立性;当然,在运用几何画板的同时,也可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分享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体现出了探究式学习的合作性。

在课堂中增添了几何画板的运用,既解决了教师作图不规范,误导学生学习的问题,也通过生动的图形变换和巧妙的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弥补了空间思维能力的薄弱,还能广泛应用与各种数学试验探究,一改传统的形式化数学教学,将课堂模式形象化,民主化,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说,几何画板是辅助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得力软件,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针对几何画板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几何画板的优势最大化,本人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几何画板虽然操作简单,教师也应避免班门弄斧,弄巧成拙,仍需要教师多花心思,仔细摸索,才能熟练使用,并制作成出色的课件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程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却不是由学生主宰课堂,将几何画板与数学课堂整合,主体还是数学教学,应以数学的教学目标为主线,并且几何画板动态演示效果强,教师若使用不当,容易在课堂中喧宾夺主,使教学跟不上进度或偏离重心,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中巧妙穿插几何画板的使用;

3、在探究式学习中,利用几何画板辅助数学课堂,起到桥梁的作用,教师应当合理正确地使用,找准几何画板与数学教学切入点,只有弄清楚将几何画板辅助在课堂的什么地方,如何辅助,使它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才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主创新、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维林。几何画板实用范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傅金泉。利用几何画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J].网络科技时代,2007.(6).P38-39

[3]刘胜利。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几何画板课件制作教程[M].科学出版社,2010.(第三版)

[4]王元元。基于几何画板的高中数学探究式学校课程案例分析[P].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伍春兰。基于“几何画板”的中学数学课堂“探究学习”的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4).P69-75

[6]范文贵。利用几何画板开展探究性数学学习的案例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3.(5)

立体几何教案 篇八

老师一进教室不应该立刻侃侃而谈,不知学生在不在听,只管自己讲,也不注意学生有什么反应,所以要让学生来听你的课,一进教室在讲台上立定,目光循视全体学生一遍,确定学生都进入角色了才可以开始讲。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课本第二册第3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本课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a)

本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听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初一学生比校难理解,通过演示创设情景把题目改为木散为器,帛裁成衣较易理解)其实也比较容易,指是将原有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全新的形态。这两个看似独立的步骤却是现代图案设计中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叫变异过程,是现代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这个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的练习能基本了解图案设计过程,为后面学习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b)

前后知识联系:本课内容是在第一章"人类生活需要美的装点--基础图案"中学习图案设计的一个重点,从第一课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欣赏,到第二课图案设计的基础点、线、面的构成,再从点、线、面的构成原理转入本课内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结合后面的色彩的调配与运用原理,为最后的"写生、变化与构成"图案设计作铺垫。(形成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学习图案设计过程。)

c)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分割和构成的概念,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先临摹,再通过分割与构成独立完成一张作品。

d)

至开本课的教学目标: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分割与构成",以及它在图案设计中的意义。②通过"分割与构成"练习,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构成能力和创造能力。③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案的装饰美的审美能力。

e) 我认为教学重、难点最能体现课题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分割与构成的规律,为构成图案的需要而进行合理的分割。

教学难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

二、 说教法、学法

学生分析:初一学生心理刚开始成熟但又不成熟,思维习惯于对客观事物进行摹仿、再现。而且对图案在头脑中还没有正真形成图案设计过程的观念。为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实现从再造思想到创造思维的跃进,尝试着用分割与构成的创作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创造过程的甘苦。

为了使学生激起更大的兴趣与热情,由被动变为主动,既锻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脑),构成能力,创造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手);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眼)。真正体现眼脑手的协调并用的原则。

根据学生情况,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创设教学法:

学生总是在一种情境氛围中接受知识效果最好,通过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在导课的时候创设"桌面整理"的活动,看谁分块布置合理,使桌面既美观又便于使用,使学生初步了解分割与构成的观念。

2、 观察、发现法

观察、发现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体会象科学家那样探索发现真理的滋味。让学生观察"花瓶与人头"的图案画,使学生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画面,激发学生进行分割练习的欲望。

3、 演示、练习法

这是在美术课中最常用的方法,演示"人"的图案分割构成,教师演示只是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分割构成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抄袭教师的想法,给学生建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学生练习,根据教师指导,对所学的知识用实际,先选定要构成什么图案,再划分为几块,概括成几个几何形或自然形,分割裁剪,最后拼合成预定的图案。可以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节有三个高潮一开始导入和中间讲解

(以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引入)师生问好后,教师巡视学生桌面上的用品,桌面上只有书、作业本、文具盒、尺、笔、圆规等用具,让学生在再短的时间内整理好,使"桌面"上即整洁、美观,又要便于使用方便,看学生怎么布置这个桌面。(学生准备教师巡回指导讲评)这是桌面的分块与布置,再结合教室的布局,最后引申到课桌以及家具的制作方法和衣服的裁剪与缝纫。

同时板书: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5分钟)

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割与构成。

板书:--形块的分割与构成

1、请学生先自己来说说什么是分割,(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分割是将一个形分成若干等分;结合事例:如田地的分割、教室内部的分割,房子的空间分割,关键是怎么分,)分为随意分割也就是--自由分割(出示范画讲解,分割成自然形、几何图形。)相对应的还有规则分割(把形按一定的规律分割,等量分割、等比分割等等),再是功能分割(就是刚才作的练习按各自的功能分割)。

2、 构成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指将各分散的元素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形态。

把这两个的步骤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现代设计中的过程被称为是变异过程,它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板书:分割与构成指将原来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新的形态。

3、出示几个简单的构成图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得出它们的构成方式:

① 衔接的构成方式,几个相同或相似的单元形左右或上下相接。

② 重叠的构成方式。

③ 减缺的构成方式。

④ 错位的构成方式。

⑤ 转换的构成方式。

⑥ 渐变的构成方式。

⑦ 分离的构成方式。

让学生能通过自己创造思维,通过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全新的一幅构成力案,采用剪裁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眼、脑相协调并用。

教师以课堂直接示范:

1、先让大家来回忆一下牛的头部大致有几个部分,角、眼等。再进行简化为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有计划的在一张方

块的纸上表示 出来,教师示范在纸上画出牛头的几个部分的几何图形,然后直接剪裁,最后构成一幅完整的牛头的形象。 2、其次出示知了和狗的头部图案,教师要强调的是:先确定好你所要构面的是什么图案,再在纸上进行有规律的,合理的分割:"要根据图案的需要进行有目的地分割"。

3、通过教师的演示,范画的出示:打开学生的创作天地,都事先定好了图案,鱼、树、狮子、小丑,再确定为几个体块,概括成几个图形,合理的分布到一张纸上,这有一定的难度。

4、之后教师给学生总结分割的几种方法:

① 两等形分割,产生正负形。

② 多等形分割,产生对称群。

③ 不等形分割,组成意象形。

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自由分割--自然形、几何形

1、分割 规律分割 + 功能分割

2、构成--重新组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这8篇立体几何教案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立体几何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