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10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写作思路。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够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2)能根据统计表在格子纸上画出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知道在统计图中,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3、4……。
过程与方法:创设实际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经历数据的整理、分类以及数据呈现等统计过程,初步渗透统计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统计表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知道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还可以表示2。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播放生日歌)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歌吗?(生日歌)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师生交流)那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每个月有几个小朋友过生日,比如这个月(10月)有多少人过生日?你有什么好办法?
(10月份生日的小朋友站起来数一下举手)
师:我们班本月过生日的人都有谁呢?(师生交流)
师:大家的想法真不错,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班级每月过生日的人数分别记录下来,小丁丁也是用月份分类的方法对小朋友的生日做统计的。
前情复习,引入课题
师:像这样同一个月份的小朋友站在一起,就能很清楚的知道每一个月份到底有多少人过生日了,那我们要用到我们学习过的哪个好朋友来记录呢?(统计表)
出示记录表
信息收集与整理
信息反馈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数字比较)
师:从这张完整的统计表上,就能很清楚的把月份和人数一一对应起来,但我们要通过观察、比较数字的大小才能得出过生日人数最多和最少的月份,那有没有一种统计方法能一眼就得出结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统计方法——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特征
师:观察这张图,你能看到些什么呢?
(每个格子大小一致,横轴上表示月份,纵轴上表示人数)
师:下面看老师是怎样在统计图上表示出1月份过生日的人数的?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课件演示)
问题1:对准横轴的哪一位置开始画的?
问题2:画了几格?对准纵轴上的哪一个数?
师:那现在你知道在这幅统计图中1格表示几呢?(1格表示1)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1格表示1呢?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
根据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问题1:几月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问题2:11月过生日的人数比10月的人数多几人?
小结
师:今天学的统计图都是用直条的长度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这样的统计图我们称之为“条形统计图”(补充课题)
巩固知识,拓展练习
师:小胖和小丁丁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他们分别带来了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小胖的条形统计图
小胖统计的是什么?
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1格表示几人?
问题2:参加哪种兴趣班的人数最多?
问题3:参加数学兴趣班的人数比参加绘画兴趣班的人数多几人?
根据统计图学生自己提问题,当小老师。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小丁丁的统计图。
师:小丁丁统计的是什么?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呢?
师:喜欢蛋筒的有几人呢?(通过此题让学生意识到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还可以表示2。)
请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想一想,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样预定下次冷饮的数量呢?
五、精彩小结,展示自我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自主探究,作品展示
出示上节课师生共同整理的统计表(本班最爱吃的水果的统计表)
同桌讨论,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作品展示
根据统计图学生自己提问题,当小老师。
板书:(条形)统计图
标题
横轴条形统计图:直条长度数量的多少
纵轴
每格代表1每格代表2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并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 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 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几何模型各一个;各种几何形体的实物。
学具准备:
小长方体、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三单元(板书:引导学生读一读)
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老师叫我们看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老师坐在小板凳上,分别请三位学生站在老师的正面、侧面和高处拍照。
在电脑上展示刚才拍的照片。
生:这些都是老师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习,肯定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也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小结:刚才我们用相机当成自己的眼睛让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一看。
二、观察、交流(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1)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
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活动。
注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如,可以先引导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再帮助他们调换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
么样子的?
生:我站在左侧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这里(指了指侧面)
师:哦。看到了两个面,这是左面。
生:我站在讲台的前面,也看到了两个面,是上面和前面。(让学生指一指)
生:我观察到的讲台的形状和某某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站在这边(指了指右侧面)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还有哪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学生可以从一个角看到三个面,或者趴在上面看到一个面,又或者在每个面前蹲下来,看到一个面。)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三、巩固练习。
1. 出示课本的观察讲台图。
2. 说一说图上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个面?
3. 想一想,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图中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面?
生:我先说图上的老师。我认为老师可能看到讲台的上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老师很高,他只能看到上面。
生:笑笑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气是站在右角边,他可能看到上面、前面和右面三个面。
师:为什么?
生:我刚才在观察物体时体会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子的一个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子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个面。
小结:通过上述验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4. 连一连
(1)按照刚才讨论的结果,让学生连书上的图。
(2)交流。(让学生说说哪幅图是谁看到的。)
四、认一认
1. 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2. 交流、体会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1)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分别指着上、侧、正面,让学生说说是哪个面?同时板书。
(2)再将一个长方体不停地变换着摆,每次都让学生指出上、侧、正面,从而加深理
解:一般朝上的那个面叫上面,对着观察者的那面是正面,两侧的面称侧面,最后让学
生自己说说,只要意思说对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上、侧、正面。
(4)拿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实物,让学生指着说说它们上、侧、正面在哪里?
小结: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朝上的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自己的那一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五、完成练一练
1. 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馈:说一说你的同桌对了没有,如果错了帮他纠正过来。
2. 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3. 连一连,说一说。
4. 观察一个物体,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上、侧、正面各是什么样的?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回家观察一个物体向家长说出你看到的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的角的观察和探究,初步建立角的概念,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直角,并能用直角尺测定和判断直角。
3、通过动手制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角与直角。
2、动手制作直角。
教学过程:
引入:
1、师:今天我们的课堂里来了4位生活中的好朋友,他们都说自己的身上有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你看,他们藏在这里。Ppt
2、师:这些图形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朝上,有的朝下,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都是尖尖的,直直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之为角(板书)
3、老师在黑板上也来画三个图形,看看它们是不是角?(板书)
新授
1、认识角
①师:这个尖尖的点,直直的线在角中有特殊的名称。自学课本65页,告诉大家,角的各部分名称。看一看哪个小朋友学得又快又好。(顶点、边)
②汇报
师:你的自学能力真强,像这样由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有一个记号,画上角的符号。(圆弧)
师:看另外两个角,说一说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所以我们说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板书)
2、辨别角
师:你看一群图形来了,要我们帮忙把其中的角找出来,并说明理由。Ppt (练习一)
师:我们找到了4个角,想不想我们自己也画一个角?闭上眼睛想一想:怎样画角?角有一个顶点两个直边。
拿出练习纸,把你脑海里的角画出来和你的同桌分享,画在练习纸反面。
3、特殊角
师:其实啊,在角这个大家族里面有一类特殊的角,你看,像这样方方正正的角我们叫做直角(板书),他有属于自己的直角符号。
师:伸出手我们一起来画一画这个直角符号。横竖
4、探究直角
师:小博士听说我们的小朋友学得很棒,所以就想来考考大家了。你听,问题一、你能在学具、桌面上找到直角吗?
师:用手来比一比,我找到的直角在这里……
师:老师也找了一下,你看
拿出我们的三角尺,捏住直角,和我一起转动三角尺,现在直角在哪里,捏住他……
师:小博士又来了,听,问题二,黑板上的直角、数学书上的直角、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比较?
先验证黑板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播放PPT)
师小结:点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
用这个好方法让我们动手验证一下数学书上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师:看来直角是个乖宝宝,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师:回顾一下,刚才测定直角的过程。(点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
问:他是直角吗?(播放PPT)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黑板上画的角中有没有直角,你们说我来做。(是直角的画上直角符号)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啊?(练习纸)
汇报,媒体演示
师:量一量一开始自己画的那个角是不是直角?
师:直角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练习纸上就有4个直角,那如果是这样的一张纸,它还有没有直角了?(没有)
师:你听,问题三,如果什么工具也没有就一张纸,如何折出一个直角?同桌合作讨论
请学生讲,老师媒体播放
师:将我们折的直角打开,数一数一个有几个直角,并用直角符号标出来。
小结
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今天你的收获吧。(课堂知识梳理)
留下疑问
动手操作,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38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人数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乘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小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分。
1、把8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个。
2、把12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二、教学第36页例题。
1、谈话:假期里小朋友们开展了各种有趣的活动,你瞧,今天他们又组织了爬山。
(1)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6个小朋友)他们打算干什么?(要乘缆车)
(2)出示图下的文字,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
呢?你打算怎么办?(同桌交流)
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要坐3辆车的?
引导学生联系平均分的含义想到:因为6可以分成3个2,所以要坐3辆车。并由此要求学生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根一份,动手分一分,看结果是不是分成了3份。
如果学生不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提示: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个一份,动手分一分吗?学生操作后,进一步提问:6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几份?那么,每辆车坐2人,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呢?
2、教学除法及除号。
指出: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上面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那么怎样写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6÷2=3
除号
介绍除号以及写法,说明算式的读法。
带领学生练习写除号,指名学生读算式。
提问:这里的6、2、3各表示什么?你来说,你再来说,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说。
三、教学第36页试一试
a)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读一读图下的文字,提问:你能填上答案,并把
除法算式写完整。
b)学生完成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可以分给4只小熊的?12÷3=4这道算式
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个小朋友按2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把12个苹果按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成了几份?看来,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四、教学第37页例题。
1、出示情境图。要求学生想办法填写出答案。
2、学生填出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每人分得2枝的?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支铅笔并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吗?
学生操作后,追问: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根?这个结果说明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应该分得几支?
3、指出:上面的问题也可以用出除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写。
根据学生口述板书:6÷3=2。
说明:在“6÷3=2”中,6叫做被除数,3叫除数,2叫商。(板书)
同桌互相说说,教师再指着其他几个算式让学生来认一认。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你再来说?
4、教学第37页试一试
(1)提问:你能把除法算式写完整吗?
(2)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每组有4人的?在这里“8÷2=4”,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枝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枝?8个小朋友平均分成几组,每组是几人?看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教学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到“需要5人才能搬完”,指名说说除法算式的意思。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并重点说说为什么是“每筐放3个”。同桌互相说说算式的含义。
3、想想做做3
(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这两道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表示的意思相同吗?除数呢?各表示什么意思?商呢?
(3)讲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还是平均分成指定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4、想想做做4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5、补充:
(1)回到复习题,学生列除法算式。
(2)被除数是16,除数是4,商是4。
(3)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3。
(4)思考:一条马路15米,在一边种树,每3米种一棵树,最多种(树。
六、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
6÷2=36÷3=2
除号被除数除数商)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除法关系应用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些常见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通过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加深学生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铺垫准备。【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
根据24×6=144,列两个除法算式。
144÷6=24,144÷24=6
根据230÷5=46,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46×5=230,230÷46=5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乘法各部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出示:被乘数×乘数=积
积÷乘数=被乘数
积÷被乘数=乘数
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有哪些?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探索新知。
1.【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师结合课件问:动画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用,可以估算一下,还可以先算出买鼓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结合课件演示叙述题意。
出示:(1)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问: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98×8=784(元)
解决动画中“钱是否够用”的问题。
2.根据“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谁能联想出两道除法计算的应用问题来?
学生讨论编题,然后口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2)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一共需要784元,每个鼓多少元?
(3)学校鼓乐队买鼓需要784元,每个98元,一共可以买几个?
分别读题,列式解答,订正并板书:
(2)784÷8=98(元) (3)784÷98=8(个)
3.观察三个算式,联系题意,推出数量关系式。
(1)观察98×8=784(元) 784÷8=98(元)784÷98=8(个)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想784、98、8分别代表哪一数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除了有乘法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提炼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应用“总价÷数量=单价或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例子。
发散迁移。【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讨论74页“做一做”,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
问:根据“工效×时间=工作总量”这一乘法数量关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推理得出这三个量间的除法数量关系。
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课内容,从具有乘除法数量关系的三个数量间的紧密联系中体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思想。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抽象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在操作活动中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会直观比较角的大小。
3、让学生认识直角,能在物体的表面找出直角。
4、形成角的正确表象,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及抽象思维的发展,感悟抽象的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仔细看大屏幕,根据照片来猜猜这是什么?( 出示冰箱照片)学生猜测。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学生相应的照片。
再猜猜(出示捐款箱图),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你们要是看见哪个面的照片你就能猜出来呢?
刚才同学们看得都特别仔细、特别认真。用眼睛仔细、认真的看这就叫“观察”。
二、授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瞧!就是这只玩具小熊。小朋友们,喜欢这只小熊吗?它可爱吗? (出示试一试1) 小朋友想一想:男孩站在玩具小熊的哪一边?
请大家头不要偏,手不要动,仔细观察玩具小熊,思考一个问题:仔细观察,站在女孩的位置上,又能看见玩具小熊的什么?
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向全班学生说说?
结合学生发言,让学生进行描述,同时教师进行板书:前面、侧面。
为什么观察的是同样的玩具小熊,大家刚才说的却不一样呢?
结合回答,教师归纳:由于位置不同,所以观察角度就不同,看到的玩具小熊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
活动一:照片找位置。
老师出示图片(试一试2)学生想一想:这张照片上,小猫、小猴分别看到的是大像的什么?
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找到那个面,并连一连吧!
活动二: 老师再出示试一试3(1)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想想淘气、兰兰、小红分别看到茶壶的哪个面?
刚才他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都看到了茶壶的一个面。如果能让小朋友全面地看到茶壶的上下两个面,那才好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看到它的上下两个面吗?请大家开动你们聪明的脑袋想想吧!请看幻灯片试一试3中的(2)。
大家发现了:要全面的`观察物体可以围着它转,从四处看;也可以让它给我们转一圈来进行观察。 如果是一些较大的物体,同学们想一想,那应该怎么办呢?对于一些较大的、不能动的物体,我们就要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角度观察,才能看得更清楚、更全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观察方法!
三、拓展运用 激励创新
老师准备了一些练习题,大家一起拼一拼。
课件出示图片。
看一看,你知道他们分别看到木箱的哪一面吗?
请小朋友积极动脑,猜一猜吧!
学生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四、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处处留心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感受,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这是本节课的学习的支撑点。本课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先把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按边的数量统一命名为四边形,并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图形边的数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作准备。
在想想做做教材安排了折、剪、拼、搭等多种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特点,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图形的折、剪、拼、搭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往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在折、拼、剪、搭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每人若干根小棒、一个信封,内装一套四、五、六边形纸片(地砖纹样)、一张正方形纸,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情景图:小朋友,新年里小狗史努比盖了一座新房子,看多漂亮!可惜还没铺地砖,史努比正为该铺什么地砖发愁呢!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它去挑选一下吗?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一)认识四边形
1、引导观察:
⑴让我们先来看看地砖样品吧(多媒体出示)请小朋友把自己信封中的地砖样品拿出来放在桌上。
看,这些地砖的形状可真多。你认识其中的哪几种图形呢?把它们找出来放在一边。
⑵学生独立操作。
⑶指名汇报:你找的是哪些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
⑷引导发现:观察一下,这几种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四个角,四条边)
(评:巧妙设计贴近生活的情境,使抽象的几何图形的认识建立在已有的经验上,使新知的展开显得十分自然。)
2、建立概念
⑴认识边:真不错,你们已经认识边了!谁来把正方形的边指给大家看看?(指名板演)
⑵揭示边:象这样直直的一条,我们就叫它边(板书:边)
⑶数边:
①先拿起自己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边,再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教师根据学生数的方法强调:数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注意首尾相连)
②小结:正方形有四条边,我们就说正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演示:围成)
③那么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由几条边围成的呢?先自己数一数,再告诉同桌。
⑷小结:通过数一数这些形状的边,我们发现它们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板书:4)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给他们取个共同的名字,叫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找一找,数一数,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边的数量,并体会到可以根据图形的边的数量来命名,为后面学习五、六边形巧设伏笔。)
3、巩固认识:
⑴再找一找,你们桌上还有四边形地砖吗?(指名展示)
其他同学判断:你们认为他找得对吗?为什么?
⑵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是的在( )里画。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说说剩下的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评:抓联系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这里让学生继续找出其他的四边形,使学生能用联系的眼光来认识四边形有四条边的共性,并通过使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二)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1、分类、探究
⑴提出要求:观察桌上剩下的地砖,你能把它们按照形状分一分吗?
⑵学生操作:先分一分,再告诉你的同桌,你是根据什么分的?指名板演。
⑶汇报分法:你是怎样分的?(五条边的分在一起,六条边的分在一起)为什么要这样分?你能分别给他们取个名字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五边形、六边形)
⑷验证:他说得对吗?让我们一起拿起自己的地砖数数看。
⑸小结: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什么名字?由六条边围成的呢?
2、巩固认识:(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①提问:你会用小棒搭一个五边形吗?
②尝试操作:每人独立搭一个五边形
③交流汇报:搭一个 五边形,你用了几根小棒?(指名板演)
思考:搭一个五边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为什么?
搭一个六边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呢?请你搭搭看。
(评:通过组织分类、取名活动,使学生利用认识四边形的经验自主迁移,从而建立五、六边形的概念,并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课堂小结,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把这些地砖按形状分成了几类?在分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真了不起,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图形,你们都已经认识啦!(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①提出要求:先数一数这些图形各有几条边,照样子写在图形上,再填表。
②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①先电脑演示折法,让学生说说折出的是几边形。
②让学生照样子折,边折边自己填空。
③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①尝试练习:先自己试着动手分一分。
②汇报交流:(指名展示)你是怎样分的?
③小结:分的时候可以从一个顶点开始,每次分出一个三角形,就能使分到的三角形个数最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拓展思维(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⑴提出问题: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⑵小组交流、合作:先动手剪一剪,看看和你猜的一样吗?再互相交流。
⑶全班交流,互相展示
(评:在巩固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折、剪、拼、搭等实践操作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更深刻、更清晰,而且也使学生对图形间的联系和变换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在动态中认识事物。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探索和尝试,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实际上,从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要获得的是试商的经验。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把30名学生分成6组,分别是两个4人组,两个5人组和两个6人组。)
活动一:介绍每组人数。
(通过了解各小组的人数情况,复习平均分的含义。)请小朋友介绍自己所在小组的人数,要求是:不能直接说出人数,但可以出一道与平均分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大家算出你们小组的人数。
根据每组小朋友介绍的情况,大家思考:今天我们班的分组是平均分吗?为什么?如果平均分组,每一组有多少人?
活动二:分20块糖果。
1.提出问题。
展示一包糖果请小朋友观察,猜猜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2.动手分一分。
请小朋友用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每次分几块?几次分完?然后,动手分一分。
在分的时候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展示表格)横着第一行表示5位小朋友,竖着第一列表示分的次数,中间表示每次分的结果。
(学生在分的时候,教师巡视辅导,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展示。)
3.交流分糖果的方法。(既要体会分法的多样性,更要体会平均分小数目的物品时应用乘法口诀的简便性。)
小朋友都分完后集体交流。先看黑板上展示的分法,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可以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格。对每一种分法,都要引导学生边分边估:每次分了多少块糖果,还剩多少?几次分完?
发现一次就能分完20块糖果的,请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把平均分与应用乘法口诀结合起来。
活动三:分100块糖果。(大数目的平均分)
1.提出问题。
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的问题解决了,如果糖果再多一些,小朋友还会分吗?
拿出一大包糖果,让小朋友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估计它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
2.分组分一分。
用100根小棒代表100块糖果,这么多糖果怎样分呢?第一次分几块呢?希望第一次分了之后,剩下的更少一些,便于更快地把糖果分完。因此小组首先要商量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再进行分工(有人负责分,有人记录,有人检查),最后再动手分,在表格中认真记录分的过程。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分几根,要用去多少根,还剩多少根,第二次可以怎么分)
3.汇报小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在各组汇报时,要关注是否有以下两种有价值的分法。
(1)第一次每人分10根,要追问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在够分的情况下,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一共用去几根,还剩几根。如6人小组,第一次每人分10根,6个10就是60,还剩40根。
(2)在一边分一边估算的过程中,用上乘法口诀的。
对于6人小组的分法,还要着重引导思考:剩下的4根为什么不继续分。
4.小组讨论。(给学生再次机会,调整或改进原来分的策略。)
让你们重新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本组的每一位同学,你们会怎么分?至少要分几次才能分完呢?
活动四:制定乘车方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乘车的意见。)
有3种车:限乘4人,限乘6人,限乘11人,50位小朋友出去郊游,怎样乘车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1.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引导学生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的人数,体会人数不同不是平均分,把抽象的平均分的意义蕴含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
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在解决分10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在分100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
案例点评
教师结合教材与当时的讲课情况,开展了介绍小组人数和两次分糖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在分糖果的活动中,教师在尊重学生分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分法的多样性,体会分大数量物品时哪一种分法比较合适。另外,在这节课中,每次分糖果前,教师都让学生先估计有多少块糖果,再开始分,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只是课堂有些超时,教师是否应该根据当时课堂的活动情况,及时地调整和取舍教学环节。最后一个活动租车方案 可作为备用活动,有时间则进行,没时间则舍弃,这样的课堂才更自然、鲜活。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西师版第四册P100~10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思考过程中学会探究图形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探究图形特征的方法。
教 法:演示法、归纳法、启发法。
学 法:操作法、总结法、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法。
教 具:钉子板、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课件。
学 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纸个一张、方格纸、直尺、三角板、小棒、彩笔。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思
1、创设情景: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智慧树前做游戏,欢乐多又多。(师唱前一句,引导学生拍手跟唱后三句。目的在于创设学生熟悉的智慧树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智慧树栏目。)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智慧树栏目吗?
生齐答:喜欢!
师: 红果果姐姐给我们出了一道数学题(课件出示):机器人身上有哪些平面图形?
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师:请同学们具体说一说哪部分是长方形?哪部分是正方形?生回答:嘴、脖子、胳膊、身子、腿是长方形。头、手、脚是 正方形。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1:桌子、凳子、黑板是长方形。
生2:地板砖、手帕是正方形。
生3:铅笔盒的面。
生4:教室窗户上的玻璃表面。
师重点强调某一物体的面,例如桌子的面、凳子的面、黑板的面等。有些学生找的物体的面是近似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应强调有些,例如有些铅笔盒的面是长方形的等。只要学生回答的正确或接近正确就应给以不同方式的鼓励。例如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眼力真准,你表述的很完整等等。
2、小结导入: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长方形、正方形,其实数学就在我们周围。前边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按要求操作:(课件出示)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生: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
2、用直尺量一量长方形的边,你能发现什么?
生1:上边、下边都是8厘米,左边、右边都是4厘米。
生2:上边、下边都是7厘米,左边、右边都是3厘米。
生3:上边、下边相等,左边、右边相等。
师:上边、下边我们叫做对边,左边、右边也叫做对边。所以我们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接着课件出示:你能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刚才的发现吗?
生独立操作后上台演示。
师再演示一边重点强调两边重合。(接着课件演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3、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的角,你能发现什么?
生1:4个角都与三角板(或直尺)的直角相等。
生2:4个角都相等。
生3:4个角都是直角。
接着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二)归纳自主探究的方法
1、学生自己归纳探究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的?
生:用数一数的方法。
师:我们又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的?
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
师:我们又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的?
生:用比一比的方法。
师:我们刚才用数一数的方法可知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用量一量或折一折的方法可知长方形对边相等,用比一比的方法可知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师边总结边课件出示)
数一数:4条边4个角
量一量:对边相等
比一比:4个角都是直角
(三)合作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用刚才的方法来探究正方形有什么样的特征,好吗?
生:好!
1、(课件出示要求)
探究方式:小组合作交流。
探究方法:数一数、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
探究时间:三分钟。
探究内容:①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②量一量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你能发现
什么?(折一折)
③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正方形的角,
你能发现什么?
2、小组合作交流。(4人一组,由组长负责)
3、小组代表汇报。
生1:我们组认为: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4条边都一样,4个角都是直角。
生2:我们组认为: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师:(对于以上答案都要给予肯定)谁能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生上台演示。
师再演示一遍重点强调4条边都重合。
接着用课件进行演示,进一步验证学生们合作探究的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四)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数一数、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谁能完整地告诉大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 学生总结。
2、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
长方形:4条边,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4条边,对边相等(并且4条边都等);
4个角都是直角。
3、 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 过渡语: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绿泡泡哥哥也想考考你们了!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好,请同学们勇闯第一关: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二、 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我会填:(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强调学生把题读完整,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答案)
1、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1、 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师对回答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予鼓励,例如你真棒!第一关你已成功闯过!你真是小勇士等。接下来请同学们巧夺第二关:慧眼识图,眼疾手快!(课件出示)
第二关:慧眼识图,眼疾手快!
判断下列各图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
形式:采取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同桌一人回答是或不是,一人判断正确或错误,个别地方教师适当要求学生说:为什么?例如图5为什么不是长方形?等。
师在学生回答完毕后,说:能独立闯过这一关的同学给自己以掌声鼓励。生拍手说:嘿!嘿!我真棒!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胜利闯过两关了,还想不想继续闯关?
生:想!
师:那么请同学们接着挑战第三关:手脑并用,心灵手巧!(课件出示)第三关:手脑并用,心灵手巧!
1、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
形式:找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判断。
2、我能用小手摆出漂亮的图形。
用同样长的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①学生独立用小棒拼摆。
②上台演示,并说说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③评价:小手真巧!思维真明了!
3、我能用小手画出美丽的图形。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①学生独立用彩笔在方格纸上画。
②上台展示作品。
③评价:色彩多鲜艳!大小多匀称!线条多专业!
4、我会动脑折出最大的正方形。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①学生独立折。
②互相帮助折。
③找个别学生演示折的过程。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智取第四关:团结协作,智中取胜!
(课件出示)
第四关:团结协作,智中取胜!
长方形有( )个,正方形有( )个
形式:小组合作交流。
要求:先具体指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再数一数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有几个?
生1:长方形有4个,正方形有3个。
生2:长方形有6个,正方形有3个。
师:同学们到底哪组数得对呢?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数对的同学给自己以掌声鼓励!
过渡语:同学们真聪明!连闯4关,小刺猬咕咚都想问候大家了:你们学的快乐吗?
生:快乐!
师:为什么快乐?
生1: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生2:我学会了用数一数、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学习数学知识。
生3:
生4:
四、总结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的收获真不少!老师从你们那里也学到很多知识,我也很快乐,谢谢大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十
设计说明: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第三阶段,但它的基本原理始终是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抽象概念理解的能力还没有形成,因此在学生已有的对“个、十、百、千”四个数位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从具体的形到抽象的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并掌握“10个一千是一万”这一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1、数形结合,层层递进,加深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从情境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的应用,接着让学生以正方体木块为素材,一千一千地数;再以计数器为素材,一千一千地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原理,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最后引导学生整理并制作数位顺序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与作用,探索数位顺序表的应用价值。
2、由直观到抽象,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教学注重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通过数星星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数数,在活动中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计数方法的理解。再通过正方体木块、计数器逐步抽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计数器数位顺序表
学生准备计〈WWW.JIAOXUELA.COM〉数器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体会“大数”。
(1)导入: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你们看,这是我们的校园,请你们来读一读校园里的这些数吧。
(2)学生尝试读数。
(3)引导学生观看南京长江大桥图,并读数: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
2、揭示课题。
师: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很多比千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产生认识万以内数的需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探究新知,引导发现
(一)教学例5。
1、复习数数的方法。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学过哪些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学生集体汇报已经学过的数数的方法。
2、引导学生数正方体木块。
(1)引导学生先观察例5中的正方体木块,然后数一数。
(2)学生集体交流数数的方法。
(先十个十个地数出一百,再一百一百地数出一千,正好是一个大正方体木块,然后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3)师生归纳: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万”也是计数单位。(板书)
3、在计数器上从一千拨到一万。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数位。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拨一拨,并思考:当拨到九千时,再增加一千是多少?又该怎样拨珠呢?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同时引导学生边拨边数,使学生明确:9个一千再加1个一千是一万,我们拨到九千后,再拨一千,应该把9去掉,并向前一位进1。
(4)小结:计数单位“千”的前面是“万”,万是更大的计数单位。
4、整理数位顺序表。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数位。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借助计数器想一想这些数位的排列顺序。
(从右往左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3)组织学生制作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制作的数位顺序表,并说一说制作数位顺序表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数位顺序表要从右往左,从低位到高位依次排列)
(5)指导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表示568和302,并读出这两个数。
(6)小组讨论数位顺序表对写数、读数有哪些帮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的10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