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优秀6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快回答整理了6篇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一

一 从生活中提取实例,使数学贴近生活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收集整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问题,这样,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能通过切身的问题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

二 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率先垂范为教育对象做出示范,引导学生走向自主终身发展。教师有了自主发展的精神,才有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教师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就不能再以教师或教材为中心,而要从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的,能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课堂氛围。改变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多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可以应用传统和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开放性作业,完善开放性教学评价机制等创建开放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相关例题时,教师可以结合最近一次国际、国内或校内的体育大赛,创造情境导入教学,赋予数学知识丰富的现实背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再统计本班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利用多媒体制成统计图,让课堂“活”起来。这样不仅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还通过开发教学资源,组织实践活动,将教学活动与社会、自然、家庭生活紧密结合,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自主构建知识,自主发展。

三 注重过程,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想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道的知识或结论直接讲给学生听,而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大胆地再创造、再发现数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示自我,体会思维的乐趣,建立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都有其内在的发展需求,都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教师必须重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认真进行探讨和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撑起一片自主发展的空间。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时,学生已经有知识基础:四年级学过单式折线统计图、五年级学过复式折线统计图,以及统计的一些基本常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再在小组内交流,共同探讨,最后全班达成共识:例题中两个折线统计图标准不一,不能进行比较,所以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这一结论。合作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只有部分同学参与而被动学习的状况,以同龄人组成的小组成员更容易形成和谐、愉快的探究讨论氛围,学生拥有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学习变得更主动了。随着探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角色,并在小组中自愿承担一部分学习任务,责任感得以加强,学生的思维也在讨论交流中得到提高,做到自主发展。

四 实践运用,让学生感悟知识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习统计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折纸飞机等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习用画“正”的方法记录调查获得的信息。通过“从图里你知道些什么”“你还发现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感知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获得的信息,从而做出判断。这样,学生在经历简单统计的过程中,既培养了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又巩固了知识,发展了思维。

五 学会反思,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费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对于数学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反思,通过反思,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课堂上,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来分析自己的优缺点,讨论自己对学习的态度,设定学习目标,确定该如何达到这些目标。通过自我评估的过程,学会该如何评判自己的功课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自己的学习目标什么时候能够达到,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才算满意等。学生的自我评估应当是正常教学的一部分,一节课中可进行多次,在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进行,使教学过程与评估过程同时进行,及时测查出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学习结果。评估内容不仅包括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的知识获得,还应包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过程等,使学生能够全面、清楚地认识自己各个方面的真实水平,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 篇二

[关键词]知识点;思维线;教学效率

教师备课要备什么?显然仅仅“备教材”是不够的,还得“备学生”,认真研究学生,“站在学生的思维线上”,研究学生的所思所想,这样课堂上才能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

一、清楚学生的“认知起点”

有的教师不喜欢学生先预习新课,认为学生课前预习不利于教师课堂上掌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对新知的理解认知程度不一,确实给老师带来更大的挑战。如果学生是一张白纸,想在上面画什么就画什么,但是学生并非一张白纸,即使对新课没有进行预习,他们也会有或多或少的知识经验积累,怎么可能是一张白纸呢?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展开教学,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形成知识系统。比如在学习《24时计时法》时,虽然学生对24时计时法这个概念有些陌生,但生活中不乏24时计时法,比如“24h”的牌子在商店门口随处可见,24时计时法在商店作息表、电影票、飞机票等处都常见到,可见学生对24时计时表的认知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来开展教学呢?课前,老师不妨收集一些店辅门口写着的“24时”的招牌,问学生“24时”指的是什么?24时在钟面上要走几圈?第二圈的时间如何表示?电影票上的13:00是下午几时?这样的设计,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学习串连起来,不仅能降低新知的难度,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读懂学生的“求知点”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预习,课堂上教师可以请学生说一说,通过预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课上短短几分钟的对话,老师能清楚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这不仅是对作业的检查,更重要地是老师能从反馈中读懂学生的“求知点”。

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时,老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一上课,老师抛出问题“关于扇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到了扇形统计图的形状、扇形与整个圆的关系,还发现了扇形里标的数据不是具体的数量,而是各部分与总体的百分比。在汇报中老师知道了学生已经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还知道了学生绘制受条形统计图、拆线统计图的知识迁移影响,学生们对如何绘制扇形统计图很感兴趣。绘制扇形统计图虽然不是本课时、单元的教学要求,但学生们的思维已经到“门口”上了,只要跨一步就进去了。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扇形的画法,再迁移到如何确定圆心角的大小,扇形统计图就这样不露痕迹地、自然而然地画出来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这一知识点。学会画扇形统计图,对读懂扇形统计图这一教学目标也有很大的帮助。课堂上,老师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学生有话愿意说。学生愿意说,老师认真听,知道学生的需求,老师就可以作一个好的引导者,引领学生大步前进。

三、明白学生的“困惑点”

作一个好的引领者,不仅要知道学生的“求知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困惑点”。如何能知道学生的“困惑点”?找到学生的困惑点,这对于年轻老师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比较简单的办法是当学生遇到困惑时,不是告诉学生怎么解答,而是请学生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我是怎么想的?”这看似简单的方法中有玄机。学生在“说一说”的过程中再次梳理思路,老师在听学生“说一说”的过程中能明白学生的“困惑点”。明白学生“困惑点”的所在,引导起来更有针对性,学生听得也更明白。

例:修一条路,甲队单独修2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30天完成。两队合修这条路,中途甲队因另外有事停工5天,修完这条路乙队用了多少天?

在完成这道练习时,大部孩子这样解答:

1÷(+) =12(天) ×5= ÷ =7.5(天) 12+7.5=19.5(天)

学生是怎么想的呢?先求出如果甲乙合做完成,一共需要12天,甲有五天没做,也就是少做了这项工程的1/4。思路到这还是正确的,错误点在这个1/4不是全部由乙来完成,如果这样的话,甲用了7天,乙用了19.5天,差了12.5天,不符合题目5天的条件。如何顺着学生的思路给予帮助呢?全盘否定学生的方法,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何顺着学生的思考进行引导呢?这一题可以先假设他们先一起做了7天,接着乙单独做5天,然后再一起完成,分成三个时间段。这样顺着学生的思路还是先求出如果一起完成12天做完。列式是:

1÷(+)=12(天) ×(12-5)= ×5= 1- - =

÷(+)=3(天) 7+5+3=15(天)

这一题分析到此,如果就此结束,以后遇到这一类的题学生还是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会解答,大部分学生还是处于云里雾里,没有真正明白。怎么办呢?需借这一题讲透彻,才能触类旁通。这一题还可以这样思考:

方法一:把乙单独做的部分先去掉,算出合作的天数,再加上单独做的5天,就是乙队修完这条路所用的天数。

(1- ×5)÷( + )+5= ÷+5=10(天)

方法二:假设甲没有停工,把甲5天做的工程量加到总量里,这样工作总量就变成了 ;再用工作问题除以工作效率和。

(1+ ×5)÷( +)= 1÷=15(天)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与学生思维上产生共鸣,老师的引导才更有针对性,能更轻松地“扶”学生一把,让学生的思维更进一层。

四、掌握学生的“认知盲点”

知识上的“盲点”是指因对题目中的条件视而不见或者考虑不周,从而导致出错。如何针对学生的“盲点”开展教学呢?如求半圆的周长学生们常出错,这个知识的“盲点”是什么呢?是把圆周长的一半当成半圆的周长,漏加直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可以先请学生画出一个圆和一个半圆,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在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辨一辨的过程中真正区分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们常借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做文章”,如“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圆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会有大半个班的学生答不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的重心放在了面积的推导,忽略了周长的对比。如何“一箭双雕”呢?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剪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其中一个圆按教材的要求把它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再尝试拼一拼。课上老师让学生彩笔描出圆的周长,这一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描”,把拼成后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一半建立起了联系,明白πr就是长方形的长。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之后,教师再次让学生观察对比圆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通过对比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长,多了两条宽的长度,也就是多了两条半径。有了这一个不经意间的对比,学生在解答类似“把一个圆割成若干个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量得长方形的长约为6.28cm,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这样的题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作为教师要备好一节课,如何“备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备课时应站在学生的思维线上,多想想想学生的“认知起点”“求知点”“困惑点”和“认知盲点”,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既认真研究教材,又用心研究学生,这样,教师在课堂才能游刃有余,学生在课堂才能如鱼得水。

参考文献:

[1]刘德武。根据学生需求设计教学内容[J].走进名师,2009,(10).

[2]刘松。谈“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J].家教世界,2013,(12).

[3]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N].中国教师报,2010,(06).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体验式教学 有效学习

体验式教学,即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与反思结合起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此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枯燥机械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局面,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获得数学思维、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的和谐发展。下面,笔者就对体验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剖析。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体验

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并实现有效学习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不可再把学生当做机械接受教材空洞知识的死板机器,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掌握知识要点,解决疑难问题,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体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

例如,学习《位置与方向》这一节时,一上课,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张电视台播报台风警报的主题图,并提出下列问题:从图中你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谁是参照点?东偏南30°怎么确定的?如果想知道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那么需要哪些条件?在引导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位置之后,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确定台风中心位置的具体方法进行探索。如此摒弃以往向学生机械、死板灌输数学知识点的填鸭式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向,增强学生学习主体体验,实现学生对位置与方向相关数学知识点的有效学习。

二、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模型

创设教学情境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同身受,更好地理解与吸收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好地贴近于学生生活,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和参与性,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模型,从而实现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有效与深入学习。

例如,学习《百分数》这一部分内容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将其记录在本子上,课堂上让学生四人为一组,在组内交流收集百分数表示的意思,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样,通过组织学生以“信息会”的形式对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进行交流,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构建百分数的认知框架,体验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建构。

三、开展数学实践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总是将学生拘泥在封闭式的室内场所――教室中,在让学生感觉数学学习十分沉闷、压抑、枯燥、无趣的同时,学到的只是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空洞的理论知识,缺乏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能力。鉴于此,我们在完成数学基本教学任务后,应积极开展数学实践体验活动,即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数学视角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以此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学习《扇形统计图》这一节时,在学生初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后,用扇形统计图进行简单计算之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两项实践体验活动:1.记录自己一周的活动时间,并用这些数据尝试做一个个人一周活动时间的扇形统计图。然后加以分析,分析自己的时间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请老师和同学帮助自己分析和调整。2.到学校附近商场中采访消费群体,了解他们一个月的消费项目和金额,并用调查到的数据做一个扇形统计图,然后加以分析,分析消费者的消费是否合理。这样通过开展数学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统计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统计的实用价值,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对扇向统计图知识点的有效学习。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能使原本枯燥机械的灌输式教学局面得到改观,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学习能力及学习情感和谐发展。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各种切之可行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新闻。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四

教材简析:注重与学生已学的条形统计图的联系,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特点及作用的对比,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事例中,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体会扇形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以旧引新

师:老师统计了第五单元的检测成绩,我们六(3)班60人,优有30人,良有18人,中有9人,还有3位同学待及格。(师边叙述边把数据现场输入电脑)课件出示六(3)班第五单元质检情况统计表,让学生了解基本信息。

六(3)班第五单元质检情况统计表

师:为了能更直观、形象地看出各个等级人数的多少,我们把它制成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统计图?从这幅统计图中可以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师:如果我们想知道每个等级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能直接从条形统计图中看出来吗?

师:有一种统计图能解决这个问题,想知道吗?

师: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扇形统计图。

师:每个等级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学生反馈后,教师板书:

优:30÷60×100%=50% 良:18÷60×100%=30%

中:9÷60×100%=15% 待及格:3÷60×100%=5%

六(3)班第五单元质检各等级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元素,从学生学习生活中选取素材,为引出统计数据提供现实背景,并直观呈现六(3)班第五单元检测各等级人数,说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每个等级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数不能从条形统计图中看出来,怎么办?以旧引新,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1.由数及形,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生成过程。

师:如果现在用这个圆的面积表示全班学生人数,把它看作单位“1”(即100%),再用蓝、绿、黄、粉4种不同的颜色把这个圆分成四个小扇形。(课件出示)

师:根据上表中的百分数信息,猜猜看,这四个不同颜色的扇形分别表示哪个部分?

学生反馈,教师概括。

师:获优的人数最多,占全班人数的50%,就用圆中最大的蓝色扇形表示。

师:那么最小的粉色扇形就表示待及格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绿扇形表示良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0%;黄扇形表示中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5%。

师:我们看到了这个扇形统计图的主体部分,现在加上标题和制图日期,一个完整的扇形统计图便呈现于我们面前。(课件出示完整的扇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在给出扇形统计图时,先出示一个圆,说明这个圆表示的含义,再把这个圆分成四个不同颜色的扇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认识各个扇形的具体含义,由数及形,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生成过程。]

2.由形及数,对扇形统计图做出简单分析。

师:仔细观察“六(3)班第五单元质检情况统计图”,你一眼就能看出的数学信息有哪些?还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建议?

3.数形结合,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整个圆表示什么?(板书:全班人数,单位“1”的量)各个扇形表示什么?(板书:各等级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数。)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你觉得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百分数关系。

4.对比分析,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比较。

5.回顾小结,归纳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初步应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

(1)已知全班人数,求各等级人数?

(2)求一个等级人数比另一个等级人数多(少)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3)求一个等级人数比另一个等级人数多(少)百分之几?

(4)已知各等级人数及相应的百分数,求全班人数。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地设计数形结合、对比分析、回顾小结、初步应用等多个层面的学生探究活动,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一重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建构新知、学以致用,体会扇形统计图的实用价值。]

7.展示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

师:我们认识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扇形统计图的身影:(1)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扇形统计图?(2)老师课前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举例、教师展示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做一做。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牛奶所含的营养成分吗?这是一个有关牛奶所含营养成分的扇形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师:谁来说一说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各种营养成分各多少克?

2.比一比。

哪所学校的女生多?

3.算一算。

下图是六(2)班第五单元数学考试成绩统计图。已知待及格的有3人。请你算出各种成绩的人数填入统计表内。

[设计意图:设计层次性、多样性、生活化的巩固练习题,充分让学生进行思辨,引导学生对扇形统计图中数学信息进行观察、分析、计算、推理、描述,既要关注学生解题的结果,更应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知情共融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2.最后,把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与同学们共勉。

[设计意图:变师“讲”为生“谈”,让学生自主反思学习活动,不仅引导学生反思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重视对数学学习方法、数学学习情感的反省。]

作者单位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五

【关键词】 扇形统计图 关系 自主建构

“扇形统计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获得一些统计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如学生经历过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与此同时,“扇形统计图”的模型学生也不陌生,它与分数的意义所用的圆的模型完全一致,之前的教材中早已多次出现(如表1)。

由于学生已有初步的统计知识和经验,建立了用圆中扇形表示分数意义的模型,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采用以下方案,笔者亦是如此: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呈现扇形统计图―分析意义,发现关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巩固与提高。用该模式教学后发现教学仅停留于学生直觉的、粗糙的经验,课堂浮于知识表面,缺乏思维深度。学习不是“知识输入”而是“思维产出”,任一数学知识、方法都不是孤立的,皆有其“关系之网”。本课中该如何解读“关系”,如何设计课堂线索,通过数学化的处理使学生经过丰富的数学活动直抵数学本质呢?笔者作了以下探索。

一、课前研读――重对比梳理,理“关系”

新教材修订版实行后,不少教学内容与结构和原教材相比变化较大,统计也不例外。笔者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及相关知识的梳理,找出变化方向,以更好地把握“扇形统计图”的教学,落实目标。

(一)新旧对比,在“变”与“不变”关系中求突破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修订版”让我们看到了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更新及对实验教材的修正。以百分数的意义引入,由数到形,体会扇形统计图表达数据的特点。这样的改变一来可使学生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真实意义,二来有利于学生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用途。

(二)前期梳理,在知识交错“关系”中找最近区

学生通过五年的学习,已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活动经验。仔细研读和梳理小学阶段的教材,对于表示两个数之间关系的直观图除了表1之外,还有其他多种方式。如下图:

由上可知,对于“用一幅图来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这一问题,学生已储备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知识通过迁移类推,进行理解和表达。

二、导图设计――重流程优化,明“关系”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虽然方案一也能使学生知其意、明其理,但直接呈现学生无疑将错失一次自己构建知识、亲历知识形成,进行个性表达“做数学”的过程。经过梳理分析和对方案的再思考,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可以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关系”,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即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各部分数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为重,尝试寻找对“扇形统计图”一课有效构建的开放课堂(如下图)。

三、课堂演绎――重思维开放,话“关系”

每一静态的数学知识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考,因此,课堂教学时,笔者紧扣以“关系的刻画与解读为主旨,各种图示的比较与融合为手段”,力求把握数学学习的本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表达,去理解,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

镜头回放1:尝试表达,表征“关系”

教师出示下表:

师:如果用一幅图表示各类图书数量与总本数之间的关系,让人一看就明白,你会怎么画?试一试。

生:我用正方形表示总本数,把它平均分成100份,童话类占总数的30%,就是其中的30小格,科普类占了20份,就画了20小格来表示是总数的20%。

生:我用长方形来表示总本数,大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这样我用一个长3厘米的长方形来表示童话类是总数的30%,用长12.5毫米的长方形表示教育类是总数的12.5%。

生:我用一条线段表示总数,根据百分比用长短不同的线段来表示,这样我们一看就明白每种书是总数的百分之几。

生:我用圆来表示总本数,用大小不一样的扇形来表示每种图书占总数的百分之几。童话书最多,就用最大的扇形来表示。

【反思】经过前期学习,对于“用一幅图表示出各类图书数量与总本数之间的关系”,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给学生一个自我创造的时空,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表达。面对问题也许有些学生会困惑,会手足无措,但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与讨论,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了然于胸。综观学生的表现: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都用自己的智慧进行着有效的探究。课后对班中50名学生的作品进行了整理,结果如下:

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给出了如此丰富的表达,每一种结果背后都蕴含了他们深刻的思考。可见,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然地去发现,去理解,去创造数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此也为他们数学上的成长积累更多的经验。

镜头回放2:各抒己见,读懂“关系”

(快回答★www.kuaihuida.com)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个圆表示总本数,绿色部分表示童话类占图书总数的30%。我还知道红色扇形表示科普类,占总数量的20%,紫红色表示其他类,占总数的22.5%。

师:其他扇形分别表示什么,你们是怎么确定的?

生:童话类和科普类共占总数的50%,所以红色是科普类,剩下三类也一共占50%,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橙色是其他类,蓝色表示历史类,黄色表示教育类。

生:这些图书占总数的百分比有大有小,扇形大的就表示占的百分比大,小的就表示占的百分比小。

生:是的,扇形大的表示占的百分比大,这里童话类占总数的30%,是占得最多的,所以用最大的扇形来表示。相反,小的扇形就表示占的百分比小,比如这里的教育类。

【反思】扇形统计图重关系的表达,因此放慢步骤引导学生读懂两层关系,即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1.理解每个扇形所表示的含义。本学段重在读图、获取信息,对于制作扇形统计图教材放在下一学段。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推以圆的模型认识分数意义的经验来解读扇形统计图,故教学重点突破绿色扇形的意义来建立模型:整个圆表示图书总量,绿色扇形表示童话类占图书总量的30%。如此突破一点,解读整体,顺其自然地让学生理解每个扇形分别表示的意义。

2.理解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表示各个数量的相对大小的关系。扇形统计图虽不能直观表示数量的多少,但它有自身的优势,即通过各个扇形的大小直观比较出各数量的相对大小。为使学生感悟到这点,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其他扇形分别表示什么,你们是怎么确定的?小问题引发思维的碰撞,有效建构模型。

镜头回放3:比较联系,沟通“关系”

扇形统计图与线段图、格子图的联系与区别。

师:同学们,这些图尽管形式不同,但它们有个地方是相同的,你发现了吗?

生:都能清楚表示出每种图书占总数的百分之几。

师:今天研究的扇形统计图是怎样来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的?

生:用圆形来表示总数,用大小不一样的扇形来表示各部分的数量。

师: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那扇形统计图与线段图、格子图相比有什么优点呢?

生:扇形统计图比较漂亮,格子图看上去乱乱的,比较起来很麻烦,线段图只是细细的一条,不好看。

生:我也不喜欢格子图,画起来太麻烦了,我刚才就画了这种,用了好长时间。

生:我觉得线段图好,虽然不漂亮,但画起来很方便。扇形统计图很难画。

生:虽然线段图画起来简单,但是比谁占的百分比多没扇形统计图明显。

生:扇形统计图中的扇形都相交在一点,比较起来方便,它画起来也很方便的,我妈妈在电脑中只要一打进数据,就会出来一幅扇形统计图呢。

师:生活中人们常用扇形统计图来反映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显得非常直观、准确与形象。其实,它们还有一定的联系呢!

【反思】体现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关系的图有很多种,扇形统计图有何优势?如何让学生感悟扇形统计图的好处?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适时呈现对比材料,在激活思维的基础上沟通各种图示之间的联系。扇形统计图与线段图、格子图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挖掘其共性:都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和总数的关系,如此教学,使知识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教师抛出问题“生活中扇形统计图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与线段图与格子图相比有什么优点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感悟用扇形统计图表达数据的优点:数据表达的连续性、便于直观比较(用不同角度的扇形面的大小进行比较)等。通过动态的演示,将百格图重新排列演变成扇形图,将长方形图压缩到线段图再化直为曲成圆形,如此演示,使学生悟到尽管外形不同,但都表示了各部分与总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由线段图的长度的比较过渡到扇形统计图的面的比较,更凸显扇形统计图直观、形象、便于比较的特点。通过辩论、操作使知识进行融合沟通,让学生直接触碰概念的本质。

知识具有连续性、整体性,数学学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1加1等于2知识本身,而是学生亲历学习,使知识间上下沟通、左右采获后体系的丰厚,经验的累积。因此,教学中时刻关注各知识、方法的内在关系,引导学生经历思维输出,从而使教学更有效。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 篇六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

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常规的数学教学只是数学规律和概念的讲解。新时期下的数学教学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数学,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我用多媒体CAI进行教学。用PPT出示了很多张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进行下列问题思考:(1)这些几何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2)能否类比三角形的定义给这些图形下个定义?观察思考:两个多边形有什么不同?并说明我们今后所说的多边形是指凸多边形。

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能感受到从现实原形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进而可以由学生归纳出概念:(1)由一些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平面图形叫做多边形。(2)在平面内,内角都相等、各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

学中做,做中学是学习数学的常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数学思维的过程才能使教学更加深入。例如,在讲解《图形与变换》的相关章节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以下性质:(1)可用对折的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2)轴对称图形中互相对应的点称为对称点;(3)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之间的线段。笔者通过分发教学活动材料,让学生动手绘制对称轴的方法来开展教学。

画对称轴

例如:如图梯形ABCD是轴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方法画出它的对称轴?

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对画法进行归纳总结:方法1:过线段AB,CD的中点画直线;

方法2: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方法3:作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给学生一个充分动手绘图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摸索与实践完成了知识的内化与理解,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深化了对对称轴的认识,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过渡。

三、学以致用,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要用敏锐的思维及时了解和收集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信息,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条形图与扇形图》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了条形图和扇形图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两种图形,分析和比较两种图形的优缺点,提高比较、推理能力。在让学生初步认识频数、频率、百分比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学生能逐步认识到条形图与扇形图对数据描述的重要性,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学活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这6篇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