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9篇)(寻隐者不遇诗配画视频)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这9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 篇一

课时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为大家介绍一首古诗,诗的名字就叫《寻隐者不遇》我们一起来写出这首古诗。这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教师提醒有些字的写法:寻、遇、松、)

二、读。(读通古诗)

1、以往拿到一首古诗,你们会怎么去学习?

学生交流方法,教师肯定:的确,拿到一首古诗,首先要读,把诗读通顺了。(板书:读)

2、先自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开始。生自读。

3、指名检查读诗。

4、齐读古诗。

三、解。(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过渡:读这关过了,那接下来如何理解这首诗呢?你们有好方法吗?(板书:解)

2、教师引导学法:使用工具书,同座互相探讨,借助插图。

3、交流:

重点解决:

(1)“隐者”,层层递进理解。(这里的“者”就是指?的人。那隐者仅仅指隐居山中的人吗?这种人还?像诸葛亮那样很有?对,所以隐者是隐居山中的学者;而且这种人不想为官,想过清净悠闲的。生活。)

(2)“童子”指儿童,在这首诗中,童子的身份其实就是隐者的:徒弟。

(3)“云深”:云会有深浅吗?看看书中的插图,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半山腰处地云雾怎样?这里的云深指什么?对呀,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云雾吗?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读。(云雾缭绕。云雾飘渺,云雾深重,云海茫茫,云遮雾罩,云雾弥漫)出示,学生读。

(4)“只”:教师提出:“只”字你们理解吗?我们来看看工具书中的注释:

第一声:量词;单独的、极少的;

第三声: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唯一,仅有;

这首诗中读第几声,是什么意思呢?在诗中可以说成是“就在这座山中”。

出示:这些诗句中的“只”又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5)寻:仅仅指寻找吗?寻访更好。

5、师:现在请同座位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6、学生练说古诗的意思。

7、指名说古诗的意思。

四、悟。

1、教师引导:古诗会读、理解了,是否就学完了呢?(板书:悟)

其实,我们还要学会感悟诗歌背后做隐含的东西,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

2、来,请学生闭眼,听老师读古诗,边听边想象、边感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1)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师引导。

师引导:看到的还真多,有景有人。

再走进些,能将看到的情景描述地更生动清晰些吗?你们看,这是老师来到林间看到的松:走进山间,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我抬头远眺,是一棵棵古朴苍劲的松树,枝干遒劲,松针密集,满眼苍绿。(课件出示)老师看到的松怎么样?(颜色、形态描写具体了,仿佛眼前就是一棵棵苍松。)试着写写你眼前看到的某个情景,可以是高山,可以是云深,也可以是人,可以采用老师的这种短句,用上学过的四字词。

生写,交流。师评价:围绕松苍、山高、云深来评价。

总结:

同学们,此诗虽平白如话,但诗中包含的情境却如画般美妙,真是“诗中有画”啊!(悟诗境)

(2)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多有情趣啊,真是生机勃勃,别忘了还有诗人和童子两人的?)

教师引导:

同学们说听到说话声,谁和谁再说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对照古诗,同座位试着说一说,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

指名交流。

看着这图,老师给你们起个头啊:诗人在山间小道上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一座茅草屋,正巧一个童子从小木屋蹦蹦跳跳地跑了出来,诗人忙走上前去问道:??

说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了,诗中只有童子的回答,诗人的话在哪啊?诗中找啊!

聪明,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悟出了诗人的问话,无问只答,这叫“寓问于答”,这就是老师喜欢这首古诗的第二个理由。

3、老师课前也做了功课,将问答全呈现在诗中,自己放声读一读,再与贾岛的这首诗比较,你有何感觉。

山中访故友,松下问童子,

汝师在何处,言师采药去。(汝:你)何处采药去,只在此山中,山中何处寻,云深不知外。

此诗寓问于答,凝练简洁啊。来,为这“寓问于答”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

4、师导:

其实,这首诗不仅“寓问于答”,伴随着这三问三答,还有诗人的心情变化呢?把自己当作诗人,再次走进那个情景,相信你肯定能感悟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用心完成作业纸中的第二题。(把诗人内心想的和他的心情写出来)

5、完成填空: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诗人

指名交流,师随机板书。(失望、一线希望、无可奈何)

还有一处诗句诗人的心情又是如何,你悟出来了吗?师读:松下问童子。(板书:希望)

不知不觉当中,大家又体悟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板书:悟诗情)

了不起!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情感的变化,感情诵读。师:读得更有韵味了。

6、小结:

你们看,平白如话的诗词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美妙如画的情境,有有声有色的对话,有深远悠长的情感,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三个理由。

7、小结:

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有遇到,这本是一件失望的事。可是,因这一件憾事,作者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平白如话、寓问于答、词约旨丰的千古名诗,虽不遇,但也无憾。

8、最后,让我们将这千古名诗一起背诵于心。(板书:诵)也希望大家记住这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

五、布置作业。

1、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小练笔。

2、搜集贾岛的一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希望)言师采药去。(失望)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无奈)

唐贾岛

读解悟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平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陈毅《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分析:

《寻隐者不遇》写作者去寻访一位隐士没有见到,通过和童子的对话,反映了隐士游踪不定、无羁无绊的生活。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该诗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教学设计思路:

以往对古诗的学习是通过查字典及参阅注释来理解古诗中的字词,体会古诗的意境。本课的教学试图改变这一模式,根据以往学古诗的方法自主探究。通过网络资源,学生可以了解作者的情况、理解难解字、体会古诗的意思。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对意境的感悟融入朗读之中。理解了古诗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诗人的作品学一学。然后运用介绍、诵读、背诵、表演等形式与同学交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设计理念:

整合课程,改变以往对古诗的学习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作者的情况、理解难解字、体会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教学要求:

1、学会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古诗的意思,能准确说出诗句中部分词语的意思。

4、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准确说出诗中包含的三问三答。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首古诗,请大家读题目《寻隐者不遇》。

2、声音真响亮,来,看着翟老师在黑板上写写这个题目,边看边想,从诗歌的题目里你能读到什么?你又读不到什么?

师板书题目。

3、哪个孩子来说说,从诗歌的题目中你能读到什么,怎么写?

读到的:访的意思就是拜访,诗人去拜访隐者,结果是没有遇到。

读不到的:隐者是谁、名字、寻者是谁、为什么没有相见隐者。

4、你想知道他不遇的原因是不是这样?看来,同学们很会读书,带着问题去学等一下你会学的更明白,那么学的时候能不能把你心中的疑问都解答了。

二、读诗悟情:

过渡:好,下面我们来进行学习的第一步。想把这首诗学好、学懂,首先我们要把它的字音给读准。好,跟着翟老师说,读准字音。

(教师板书:读准字音)

1、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互读,个别生读全诗。

个别学生读的过程中对生字正音。

2、同学们会听了,说明在读的时候也能够读准读好了,咱们就这样一起来齐读一遍,徐老师走近你们听一听。我看到有的同学呢,他已经把该注意的音都标出来了。

生齐读。

3、第二步,我们还要继续再读一读,这一次,读什么呢?古诗古诗,就要读——(板书:读出节奏)

指导:

这是几言的古诗?

用笔画一下间隔符、节奏符,看看应该怎样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生边自读,边画间隔符、节奏符。

指名读全诗,评价。

师范读全诗,学生用古人读诗的方式来读。

师:如果你认为用摇头晃脑加上手势能有助于你读得更好的话,你可以自由发挥。

生齐读。

4、同学们,读出了节奏,不等于把诗读懂了,所以我们下一步接着还要再来学一学、读一读,读什么呢?我们要读懂诗意。这首诗写什么我们还不知道,怎么能读出感情来呢?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刚才我们读了好几回,现在有机会你再读,读完之后,如果你觉得意思掌握的差不多了,跟你旁边的同学讲一讲。好,现在开始。

生自读,同桌讨论。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答案,重点理解个别关键词。

5、我们刚才初步读了一下这首诗,大概的意思了解了,那么,他这个意思是怎么样——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呢?想想,“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是什么样的形式?(对话的形式)

从哪里看出了问?哪里看出了答?

6、他是通过问答这种形式把拜访不遇的经过写下来的。孩子们,我告诉你,里面呢,贾岛写了三问,童子分别答了三答,你能不能找出来?来,互相小组之间谈一谈,说一说。

生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贾岛隐藏了那么深的三问三答就找出来了。看来呀,贾岛写这首诗还挺有意思的,我们就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读一读。

7、贾岛就是这样,只用了一个问题,,但是他把其他答案都写下来,让我们自己去揣摩。贾岛真不愧是一个推敲诗人呀。好,我们学完了这个诗意。翟老师在学的时候遇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我发现原来像贾岛这样访而不遇的经历很多诗人都有,你看,李白、邱为、皎然、岑参,你看看这么多不遇的诗,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8、同学太棒了,想到了那么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还有一些问题让你留在心中。等一等,等一等,我们来看看,读清了诗意原来还要看看为什么他们要把不遇写下来?看来这不遇大有考究呀。我们现在就来读一读。这一次,我们要读出诗情。探究一下什么样的感情使得那么多的诗人都把他们的不遇写了下来。(师板书:读会诗情)

同学们,我这个“会”是指“学会”?这个“会”是体会,这个会是意会,有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我们要会一会,体会体会,意会意会。那么回到这首诗,我们还是拿贾岛的诗看一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遇的诗流传了下来,再来读一读,再来想一想。好,请你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读全诗。

9、我看到只有一个男孩子举手,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这样吧,翟老师来帮一下你们。在这三问三答里面,始终有一个人没有出现在对话中,他是谁?(隐者)

可是这首诗里又处处提到,从题目上看,他是去——寻找隐者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问什么?(隐者)

问隐者,言师采药去,师指何人?(隐者)

只在此山中的是谁?(隐者)

最后云深不知处的又是谁?(隐者)

师:孩子们,想要体会这首诗里面的情感意会它,非得要把这个隐得那么深的隐者找出来,才能够体会。到底这个隐者为什么要居住在那儿隐得那么深,贾岛访而不遇呢?在唐朝啊,隐逸之风非常地浓厚,有很多人都跑到山里去隐居了。我们很熟悉的诗仙李白,也曾经作为隐居中的一员。(课件出示《山中问答》)

有一天,李白在山中接待了一个访客,这个访客就是来访隐居的李白的,于是,李白跟他展开了一场山中问答。在这个山中问答中,他把自己的情感,自己隐居的心情,隐居的原因都写了下来,同学们,请你们去发现,按刚才那样学,把字音、把节奏、把诗意粗略地弄懂,去找找,去看看,开始。

师:悠闲自在地在隐居,多美的生活呀,回过来看看我们访贾岛的这个隐者,这时候你能不能揣摩一下这位隐者,他也许就像刚才的李白一样,他在这里山上生活,心里也是——非常悠闲。你呢?

他很开心,很悠闲,因此他隐居在那里,我们看到了隐者之情。寻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访这位山中隐士呢?来,看看这个字(师指着寻字)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而去——

师:对,他觉得这样无忧无虑地去采访一位悠闲的诗人。好,他访但是却不遇,不遇的心情又如何?来,读读这首诗,不遇的心情又如何?

生自读

师:谁来说说,他访而不遇的心情是如何的? 如果你去好朋友家里,但是他不在,你心情会怎样?

于是他在一首诗里,是这样把他的心情记录下来的(师边说边板书)“一川风景好,恨不有吾庐”

师:你明白他在表白什么样的心情吗?

他羡慕,羡慕得,恨不得住在那里,有吾庐就好了,有个草棚就好了,他住在那里。请原谅徐老师刚才很激动,这个字写得不太好。贾岛也是那么激动,看到了这里的风景,他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激动?来,大声地把情感读出来

生边写边吟诵。

师:贾岛写了这首诗,是不是丢在那里不管了?请坐。他会怎么样?我们前面说过他写了一首诗要反复地——吟诵。

同学们,吟诵声中我们的推敲可以延伸到课外,今天留作业给大家就是再推敲贾岛的诗。好不好?

三、小结全文,下课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岛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会诗情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会松童药深4个生字。

教学重点: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研题

1、寻?隐?遇?

2、想想题目的意思

3、引导质疑

二、研读课文

1、反复读

读准音,读通句。

2、哪些词不懂?

3、议:什么意思?

回到句中读读。

4、背背

三、探究问句

1、出示答句

2、想问句

3、分组汇报

4、对话

5、体会古诗用词的精炼:言、此、云深、处

四、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药、深

五、填诗,练字。

(  )下问童子,

言师采(  )去。

六、课外作业

给古诗题画

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3.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人的心情以及隐者形象的理解。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黑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文。 二、品语言。 三、悟诗情。 四、写诗意。 五、小结作业。 1.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文体,它用语简洁,意境深远,琅琅上口。这么多年的学习,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能吟诵一些吗? 根据学生吟诵古诗的特点启发其他学生,并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2. 揭示学习内容: 出示古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目。 这首诗的题目你能读懂吗?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字词分析。 3. 简介作者贾岛: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贾岛,大家对他一定不陌生,能谈谈吗? 师补充:贾岛被世人称为“苦吟诗人”。他所写的每一首诗中的每句话、每个字都经过他反复地推敲,所以才能被千年吟诵。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这种品质,认真研读他的这首诗。 过渡:首先,让我们先读好这首诗。 1. 诗的朗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我们来听一听课文的录音。 说说古诗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1读准字音;2注意节奏,正确停顿。 2.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尝试读一读,记住我们刚刚提出的要求。 检查。 3. 这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读懂,有疑问提出来更好,记得在文中注上记号。 教师相机巡回指导。 1你读懂了什么?结合诗句说说。 2你还有什么疑问。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云深”。 播放视频,结合视频理解。 3谁能用完整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4.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过渡:诗是语言的精华,它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无尽的,只要我们乐于寻找,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1. 今天诗人怀着无比高兴的心情拜访隐者,随着他和童子的对话一波三折。请同学们把古诗再读一读,以作者的身份走进古诗,体会一下诗人贾岛的心情变化。 2. 结合诗句说,教师引导。 3. 这首诗中,只有诗人和童子的对话,而两人对话的中心——隐者却始终未出场,我们只是从他们的对话中对隐者的言行略知一二。这正好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隐者到底是何方神圣,诗人为何不辞辛苦来寻他? 请同学们自己先思考一下,把你想到的和组内的其他人商讨一下。 交流。 引导学生结合“松”“采药”“云”理解。 4. 多么了不起的隐者啊,贾岛怎么能不对他仰慕呢? 过渡:短短的古诗让我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如果我们能动手把作者今天所发生的事情写下来,那就更好了。 1. 一件事情的发生,总离不开起因、经过和结果。 2.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样的顺序说说作者一天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引导学生多角度想象。 3. 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口语有很多的随意性,下面我们就来试着写一写。 时间原因,我们小组内分分工,按起因、经过(可分为两个部分:一路上山间的景色和与童子的对话)、结果分四个人写一写,写好的人帮助其他同学共同完成。 4. 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鼓励,没写完的部分以说代写。 1. 今天我们从品诗句、悟诗情、写诗意,三个方面学习古诗,钟声的敲响并不意味着一节课的结束,课后仍需要同学们多读、多悟、多写,并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课内外的古诗。 2. 作业:1朗读并背诵古诗。 2.继续完成小练笔。 板书:寻隐者不遇 品诗句 悟诗情 写诗意 指名学生吟诵。 师生齐读。 讨论交流。 学生说通顺连贯的话。 指名学生作答。 齐读。 认真听。 多角度说。 自由练读。 指名读,评价,齐读。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尝试探讨。 用自己的话理解。 自由练说。 集体交流。 齐读。 自读自悟。 指名学生说。 小组讨论学习。 指名汇报。 齐读古诗。 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集体交流。 小组内合作写作。 指名学生按顺序读。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

1、 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 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 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 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 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 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 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5、 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 引导想象: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七

一、概述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 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 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 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 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 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 以感促读 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7-2 寻 隐 者 不 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八

《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可以说是唐诗的一张名片,诗人贾岛记叙了自己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诗中的问答形式,既告知了我们“寻”,亦告之了我们“不遇”。通过分析学情,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这首诗已是耳熟能详,为了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蕴美。在备课过程中,我采用前勾后连的形式,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 引荐《推敲》,走近诗人。

《推敲》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古诗,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所以和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时候,我把课文《推敲》的故事引荐孩子们进行阅读。孩子们对课文有了了解后,我出示了韩愈和梅尧臣的评价。

唐代诗人韩愈这样称赞贾岛:————

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北宋诗人梅尧臣这样评价——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贾岛本人也这样评价自己————

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所以,贾岛被称为著名的“苦吟”诗人。这个环节中,我结合文本资源进行调整,既体现了对教材的创新使用,又巧妙地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贾岛。

二 抓住意象,激发想象。

在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了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后,我觉得这只是处于一种表面状态的学习,为了更好的走人诗中,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因为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有过关于诗的描述,他说:每首诗都自成境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象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了。古人还说,诗言志。一首诗,代表一个诗人的情怀,没有纯粹的对景或物的描写。

鉴于对古诗以及古诗教学的理解,在学生对这首诗大意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几种意象——山,童子,松树,白云。展开了这样一段教学情景:

师:同学们,在这首五言诗中,贾岛描写了四种意象,你能都根据山,童子,松树,白云,来想象一下隐者所居的环境是怎样的。

生:这儿有着巍巍高山,潺潺溪流淙淙而下。

生:这儿松树成林,郁郁葱葱,林中百鸟争鸣,犹如仙境。

生:这儿白云缠绕山间,忽聚忽散。

生;隐者的童子天真可爱,领着一只斑点小狗看守门户。

师:隐者居住在这样清幽高雅的环境之中,远离世俗的喧嚣,这儿没有机器的轰鸣,没有汽笛的鸣叫,没有噪音的干扰,没有空气的污染。请结合青山、白云、童子、松树自身的特点,舍身处地的想一下这是一位怎样的隐者?

生:隐者有青山的性格,坚忍不拔。

生:由白云我想到,隐者喜欢自由自在,清逸高雅的生活,他喜欢白云的圣洁,不愿沾染生活中的污点。

生:由童子,我想到隐者一定有着小孩子天真的性格,说话无拘无束,生活简简单单。

生:松树四季常青,不怕严寒,我想隐者一定有真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性格。、

学生的发言精彩极了。

师:是啊,同学们,学习古诗,我们只有理解了古诗中的各种意象,才会走人诗的境界。在这首诗中,由隐者居住的环境我们走入了隐者的内心世界。古人往往借助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怀。所以,隐者的生活也是诗人贾岛向往的生活啊!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一起诵读这首古诗————

松下问童子,言诗采药去。

不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师:假如诗人贾岛真的有这么一位朋友,当他寻而遇时,你能否描述一下贾岛此时的心情。

生;贾岛虽然没有遇到朋友,但他看到朋友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每天生活的很幸福,所以他无憾而归。

生:贾岛心中有些失望,因为他太想念自己的朋友了。

生;贾岛有些抱怨朋友不讲义气,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不早些叫我来分享呢?

生:贾岛心中不愿,他对童子说,我要在这儿借宿一晚,等你师父回来。

各种版本的说法带给我这位老师无限的喜悦和惊叹。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给你多少精彩!所以说,精心的备课,师生双方的精神都因此而成长啊!

三 联系前文,大胆仿创。

积累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课行至此,意犹未尽。我对学生们说:孩子们,在第一课中,我们认识了当代作家刘绍棠先生的老师,在刘绍棠先生上一年级的第一天的时候,他的老师把一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变成了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刘绍棠的心中整整装了一辈子,记了一辈子,感恩了一辈子。现在,请你也来学学刘绍棠先生的老师,把这首《寻隐者不遇》变成一个动听的故事。

孩子们兴奋极了,所编的故事又把本课的学习推向了一个高潮,请分享孩子们智慧果实————

范逸君:、更见松叶青翠欲滴,松枝遒劲,虽时值九月,颜色依然,在瑟瑟秋风中更显其坚忍沧桑之本色。远处,有高峰巍峨耸立于云端,翠峰点点,高不可攀。更有云雾弥漫其间,云深雾绕,似神仙攀云驾到,大有神秘莫测之感。但见飞瀑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般飞驰而下,水声喧腾,雄伟壮观。贾岛不禁心旷神怡,放目望去,不远处炊烟袅袅,松林间立有一所茅屋。屋外有良田,茂竹、以及不闻名之花草,展苞怒放,新鲜夺目,令人羡慕不已!——这位同学全文采用半文言的形式,对于环境的描写细致具体,读后倍感欣慰。

张永皓:一天,贾岛去深山中寻找一位隐居多年的朋友。贾岛信步而行,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丛林深处,只见那里的山直插云霄,山腰间云雾缭绕。松树清脆欲滴,一条小溪从山上潺潺而下。疏疏朗朗的松林里隐隐约约能看到一所茅屋,贾岛向茅屋走去,一位童子在树下,闲斗蚂蚁,贾岛上前问童子、————这位同学平日作文并不出彩,但今天他做到了文从句顺,合理想象,看到孩子的进步,我感到很高兴。

刘宇坤——、这时,迎面走来一位活泼可爱的童子,贾岛赶忙迎上去询问:你的师父哪儿去了,我是他的朋友贾岛。童子用稚嫩的目光看着贾岛,答道:原来您就是贾岛先生呀。我常常听师父说起您,不过,今天我师父上山采药去了。贾岛有些失望,急忙再问:那你师父何时归来?童子说:师父平生喜欢逍遥自在,不知何时归来。贾岛心想:虽然未能与故友相聚,但能发现这样的世外桃园,也算我不虚此行了。于是,有感而发,挥笔写下《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位学生巧妙地构思了这首诗的来历,无独有偶,班里好几位同学采取了这样的思路,写出了不同版本的《寻隐者不遇》的来历。

王浩然:悠悠白云,淙淙溪流,巍巍青山,苍苍松柏,如此高雅之所,弹上一曲听松,更显超群脱俗之雅,大凡文人,有谁不惜在此安度逸年,有何人不想观云飘雾绕的神态。

贾岛三年不约其友,煞是朝思暮盼,故踏足入路,远奔他乡,受万苦忍千辛,晓行夜宿,风餐渴饮。一路询问,游览万里河山,访名贤纵谈天文地理,好一个潇洒飘逸的浪仙。在游山玩水谈笑自如中,弹指一挥间,那云雾中的石山若引若现,贾岛不由一阵欣然大笑。再望,群山叠嶂,远近山峦高低不一,怪石林立、————有谁会相信这是四年级的孩子所写,四字词语交替使用,足见孩子的积累是多么丰富,面对我的学生,我惊喜万分,又自愧不如!

刘泉宏:锦鸡报晓天苏亮,透望一人洗漱妆。被枕齐整暗香存,粗茶淡饭几桌上。一伞数粮袱中装,肩背推门上路庄。此人乃僧人贾岛,有友隐山特叙访。

————这是刘泉宏同学的开头,充满了浓郁的诗意,这更是我始料不及的。

我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和孩子们分享他们的作品,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深邃的课堂模式是语文主题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重要课型。只有我们做老师的潜下心来走入文本之中,带着思考走进去,就会带着收获走出来。在这样的课型中,我们会因深刻而深邃,因准备充分而左右逢源,因前后勾连而丰满圆晕,因课堂生成而感受幸福。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四、教学策略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

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以感促读,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寻 隐 者 不 遇

(唐)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浅显易懂、通俗明快的古诗。那这样的一首诗究竟有何独特的魅力,会让人们传诵至今。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插图。在导入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一位年长者在向小孩打听前方的道路,有的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诗人在向孩童打听隐者的行踪。这样便很自然地过渡到对“隐者”的理解。

这首诗的诗意很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在品味朗读中,发觉歌咏的对象——隐者,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这体现出作者构思的精妙。为了让学生更易体会在这短短的四行诗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我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这样,学生便很容易走近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作者渴望见到隐者的心情。同时,也更易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另外,最后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这9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