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优秀8篇】(短歌行曹操教案百度文库)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作品,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下面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8篇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短歌行的写作思路。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短歌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能力目标: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领会诗人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个人大家认识吗?大家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经常见到他。

《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以汉乐府旧题来写时事。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许还记得在第四十八回有段关于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自率八十三万大军,兵临赤壁城下,想要一举扫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大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船头,慷慨而歌,即《短歌行》。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 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三、听范读,齐读,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歌

(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四、合作探究,诗句解析:

你认为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慷慨悲壮。

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忧。

他忧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在此感叹什么?明确:光阴易逝、人生短暂。人生的短暂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就没了。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朝露: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有特定意义,即生命短促易逝。

③杜康——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不是的。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所以这个“忧”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实际上在这里作者有意无意也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你们也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运用典故。诗人在此借古人之语,抒发的是自己的何种情怀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出自《诗经·子衿》,原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由思慕情人变为思慕贤才,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我就像思慕情人一样思慕你们贤才啊。

呦呦四句出自《小雅—鹿鸣》本是周代朝廷与民间宴请宾客的诗句,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诗人运用这四句诗表明只要贤才来投奔我,我曹操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

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诗人将这几句诗,信手拈来,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心愿,与全诗融为一体,显得巧妙和谐。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存,看望,问候。相,偏指一方,这里指曹操。契阔:久别重逢。旧恩:老交情,老朋友。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四句仍是作者想象大家在一起畅快交谈的情景。

第三层写出了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人才的欣喜。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巧用这一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同时,在这里,诗人也是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总结:作者忧的是什么?一忧人生短暂;二忧贤才难求;三忧功业未就。

五、小结: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文。

总结:

《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

《短歌行》 篇二

一、教学内容分析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同时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另外,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此外,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与能力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在本单元学习开始之时,我已经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在这样一个知识背景之下,加上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2、个性特点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力水平较为平均,学生有着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前自觉预习、课上积极学习。他们善于思考,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贴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各更充分参与课堂学习。

三、设计思想

1、围绕语文素养核心

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内涵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关怀,以更完整和更丰富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展开文化思辨和生命探询,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坚持课堂开放性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课堂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发展要求。这就要求高中的语文课堂是充分开放性的,让学生可以以课堂为平台,获取更多的知识。

首先,课程内容是开放性的,能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文化信息,引导学生吸纳和辨别各类文化。

其次,学习思维是开放性的,不局限于引导学生获取有限的、固定的知识,而更多地引导学生锻炼思维、开拓思路,为获取更多的知识做准备。

最后,教学形式是开放性的,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但不片面追求形式,而是从实效出发,选择最恰当的手段和形式。

3、文学阅读是一种再创造

对任何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审美都是一个读者再创作的过程,因此,对于作品的理解可以是多样化的。教师不应该限制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应该剥夺学生的再创造权力,把阅读异化成被动接受教师的理解,而应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正确地、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得富有个性而又不偏颇的个体理解。

4、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为各个对话主体(教师、学生、作品)创造合适的对话情境,使他们实现较充分的对话,从而使教学产生意义。结合本课内容,教学可以针对以下几点做努力:

(1)学生与文本对话:挖掘此诗的“诗眼,”领悟诗的感情基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思”贯穿全诗,抓住此诗眼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2)与曹操对话:首先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把握曹操的思想感情;接着分析诗作,把握曹操的“忧”,从诗歌中直接感受他因何而忧,从而进一步探掘出他的忧不是简单消极悲悯,而是有一股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最后得出结论: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

(3)师生共同对话:在充分的独立阅读的基础上,阅读者间进一步对话,有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使对作品的阅读产生现实意义。教师可以让大家一起简单地评说曹操,探讨曹操独特的“忧”,说说曹操的求贤观给现代生活的启示。

四、教学目标

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体会曹操诗歌的风格,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反复诵读,疏通诗意;小组合作,讨论鉴赏。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引导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深入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难点:领会作者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背景音乐: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

学生回顾和交流。

(说明:学生对已学诗歌的简单回顾可以帮助其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和理解作好铺垫。)

教师点明主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说明:激昂的背景音乐加上老师的慷慨陈词,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心目中的曹操被唤醒了,他们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2、比较鉴赏

请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剪辑,同时给学生布置两个思考练习。

【幻灯片展示】:

(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并反复诵读,以体会把握。

(说明:将曹操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场景与课本中的诗歌原作进行对比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本课力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开拓学生的思维,虽然是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对比,但是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附)诗歌原句与电视剧歌曲唱词的不同之处(如下):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何枝可依?——无枝可依。

海不厌深。——水不厌深。

3、合作探究

在学生充分阅读了诗歌之后,师生共同就影视作品中的诗句和原诗做比较,讨论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问题集中于: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它反映了曹操当时的怎样的心境?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①首先从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义。

②接着讨论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③最后明确两个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曹操的不同心境。

(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如:“掇”和“辍”分别是什么意思?“掇”和“辍”分别造成了什么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又可以体会什么不同的心境呢?分别讨论完两个文本的三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结合文本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附教师理解参考:可以说电视剧剪辑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显然,这是剧作者为剧情需要所塑造的;原诗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

4、深入探讨

(1)朗读体悟。在学生自主阅读、探讨的基础上朗读体悟诗人在诗歌当中体现的思想情感。

(说明: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2)整理归纳。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大体感受到了曹操的“忧思”,现在结合原诗进一步明确:①曹操有哪些“忧思”?②曹操是如何解忧的呢?

学生通过小组的进一步合作和交流,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说明:要求学生结合诗句作细致的分析,不得脱离文本。)

【幻灯片展示】

忧 解忧

人生苦短 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 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 天下归心

(3)深入开拓。

换角度思考并讨论:从贤才们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会他们看到这首诗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涵和魅力。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曹操礼待贤才的诗句,体会曹操良苦用心,以达到培养学生结合文本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结: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鉴赏,学生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

5、总结提升

(1)探讨诗歌的感情基调

请学生结合诵读自由发表看法,教师作有效引导,但不限制学生的答案,鼓励个性化的解读。

阅读参考:慷慨激昂。

学生在理解感情基调时会联想到初中学过的《龟虽寿》和《观沧海》,可以辅助理解本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师引导:我们在前面就曹操的“忧思”作了充分的解读,是否可以因此认定此诗的感情基调是低沉的?

提示:从忧的内容、诗的语言格调和营造的意境考察。

6、个性解读

学生自由品味鉴赏喜欢的诗句。

(说明:此环节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丰富对本诗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品评鉴赏能力。)

7、作业与拓展

【幻灯片展示】

(1)背诵《短歌行》

(2)以下两题,任选做一题:

①阅读鉴赏李白的《将进酒》,品味其与《短歌行》在情感上的异同,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②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忧 解忧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八、教学反思

对比初中学生,高中的学生阅读积累更丰富了,理解感受能力提高了,个性发展更完全了,因此高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更有活力的了。然而我们面临的问题却往往是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参与意识逐渐减退,继之而生的现象就是学生的参与能力停滞甚至减退,语文课堂失去活力。

这是为什么呢?这固然与学生成长特殊阶段的心理特质有关,但我们教学的不适应是更重要的原因。我们以往的教学目标被异化了,形式被固化了,因而学生的活力也退化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可以说是回归到了教学的本质。本设计就是依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高中的特殊学情设计的,力图设计出一堂充满活力的、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课。

八、点评

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本设计较好地体现了高中新课程这一理念,重点突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合理、恰当,可操作性强。

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度的把握。课标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有关曹操求贤的事例和资料很丰富,然而引用过多,则可能喧宾夺主,强化了曹操,淡化了《短歌行》。本设计利用视频手段,巧妙地解决了“知人论世”的问题。度的把握同时也体现在量的控制上,有限的课时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解读、研讨文本,因为课堂上解决的毕竟是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历史人物评价。本设计在时量控制上亦显得适量、合理。

(二)理的解析。《短歌行》结构分布匀称,内容层层递进,大量使用典故,是文本解读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设计注重运用比较、联系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从不同的层面来探究文本。影视《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所赋之诗与课本中的诗歌原作进行对比是一大亮色,既体现文言教学中字词的积累,如“明明”与“皎皎”、“掇”与“辍”的比较,又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了对作品的理解。

(三)情的感悟。通过视频手段的导引,通过反复阅读,通过对已学过的同作者不同作品的联系,形成“读——品——悟”的完整脉络,学生对诗人求贤若渴的领悟更加贴近。

(四)诵的落实。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本设计很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仅一课时的教学就安排多次诵读并要求背诵,确保诵读和背诵能落实到位。

对本设计的建议:

对于古代优秀作品的阅读,课标要求学生“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教学设计的“拓展”部分,倘提供诸如曹操《求贤令》之类的史料,让学生结合课文“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更容易落到实处,也由于问题有明确的指向,不致使“拓展”流于空泛。

《短歌行》 篇三

1、下列加点汉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pì) 慷慨(kǎi) 青衿(jīn)b、笙箫(shēng) 阡陌(mò) 契合(qiè)c、周匝(zā) 哺育(pǔ) 鼓瑟(sè)d、沉吟(yín) 拾掇(duō) 呦呦(āo)2、下列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青衿”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愿望。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于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于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3、默写填空(1)曹操的《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 ”被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化用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千古名句。(2)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4、回答下面的问题(1) 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2)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5、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就诗歌的主题、表达技巧两方面任选一个方面进行简要赏析生 年 不 满 百《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长 歌 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参考答案】1、a 2、a 3、(1)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4、(1)、人生短暂、人才难求。(2)、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短暂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者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是积极昂扬的精神。5、略

《短歌行》 篇四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曹诗的写作风格;

2.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艺术魅力,在初中的基础上提升鉴赏水平。

教学设想

1.从初中学过的曹诗入手,解读本诗;2.抓住“忧”字作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曹的思想感情的理解;3.反复进行朗读,帮助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步骤

1.引入

(幻灯1:封面)同学们在初中学过两首曹操写的诗,谁还记得呢?谁可以为大家背一背吗?(背完一首后分别切入幻灯3、4:《观沧海》《龟虽寿》)

2.展开

(1)这两首诗是曹操在早期写的,正当壮年的他,雄心勃勃,要实现他统一中国的梦想,诗中表现了他为实现伟大理想的坚定决心。

问:那么,这首《短歌行》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呢?

(幻灯2:写作背景)

要读懂除了要了解创作背景之外,也需要多读的,只有读多了,才能真切的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大家读一读全诗。读的时候总体的体会一下,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读诗,配乐)你能够用最少的字概括出来吗?(提问学生)一个字“忧”。

(2)(读1~8句)问:作者忧从何来?又如何解忧?(提问学生)

分析:是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作者说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真的可以解曹操的忧吗?曹操真的认为酒可以解忧吗?不是。分析赤壁之战的战败原因,缺乏辅助他成就霸业的人才。

落实字词:几何、去、杜康。

(3)(读“青青子衿”到“心念旧恩”)问:我们刚才读的几句诗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什么感情?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

分析:巧用两个语典“青青子衿”和“呦呦鹿鸣”表达对人才的渴慕和呼唤,然后虚开一笔,想象四海之内人才聚集到他的麾下的场面,深切的表达出他对于聚天下英才的希望。(“辍”“掇”之辨,“辍”表达的是作者忧之深,而“掇”说更能表达曹操对人才的渴求)。

落实字词:苹、鼓(一鼓作气)。

(4)(读最后几句)问:英名的领袖都懂得人才的重要,但怎样才能吸引人才“南飞”为自己以及自己的伟大事业服务呢?你看,乌鹊(人才)在举棋不定,在寻找心目中的明主,曹操怎么向天下贤才发出呼唤呢?

分析:天下贤才啊,不要犹豫了,我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来欢迎你们,也会用真诚的态度来对待你们,快来吧,和我一起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吧!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语典一个事典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态度,也印证了他在《龟虽寿》的誓言。

落实字词:厌(学而不厌)、哺、存(有子存焉)。

3.深入

(1)乐朗读全文。问:曹操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忧呢?我们又如何理解他的忧呢?我们在分析他的忧之前,不妨先看看其他诗人写的忧。在古代如海一般的诗歌中,写“忧愁”的不算少数,我们暂且粗略的把忧愁分为“亲朋离愁”“思乡之愁”“壮志难酬之愁”三大种,大家从初中学过的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来,可以吗?(幻灯5、6、7、8:愁的理解)

(2)问:我们可以把曹操的忧归到哪一类或要另起一类呢?(讨论——探讨)

分析:曹操的愁是一种心忧天下的愁。这种愁源自他统一天下的伟大抱负,源自他为实现理想而求贤若渴,源自年事已高、时日无多。他的愁之多之深正说明他的志之远之大啊!这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伟人之愁。(点击幻灯片,弹出答案)(再点出幻灯9:禤子曰

古来诗人多忧愁。他们因爱而愁,

他们因情而愁,他们因欲旺而愁,

他们因志大而愁,他们因愁而悲,

因悲而痛,因痛而产生巨大的生命能量!

所以,

朗朗长空留下了他们留传千古的绝唱!

这就是——诗人。

——禤子

4.教师配乐范读。作结(幻灯10:精华鉴赏)

(1)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抒发有机的结合起来,曲折有致的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2)用典贴切。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的主旨,并能贴切自然。

(3)毛泽东评价: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课后记】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当上完一节课,掩卷而思,总可发现许多的不足。在深入备教材时,愈发的发现课文有许多精采之处可以讲,因为总放不下“传授知识”的角色,总希望在一节课里解决许多的问题,真的搬上讲台不免琐碎,层次不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提高。本设计照顾到以下几点:一是把诗歌当作诗歌来教,那就是多开口读,借助读来领悟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美;二是解读时落实基础;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和必要的拓展;四是通过概括提高学生赏诗的水平。正如听课的专家、同行所提的,本课在师生交流、朗读的形式的多样性和对诗歌的多元解读还有所欠缺,尤其在重点中学,更应该大胆实践,把新课标的精神更多的在教学一线中体现出来。

《短歌行》 篇五

《短歌行》教案

一、简洁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三、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背诵课文

附:板书: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结语:英雄的慷慨悲歌

短 歌 行 篇六

诗三首 短歌行

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学习新课。

1、 朗诵课文。

2、 整体感知: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3、 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总结: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短歌行》 篇七

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学习新课。

1、 朗诵课文。

2、 整体感知: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3、 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总结: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作业:1、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2、阅读读本上曹植《白马篇》与曹丕《燕歌行》。

《短歌行》 篇八

陈凯歌

一、简洁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整体感知 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三、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背诵课文

附:板书: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结语:英雄的慷慨悲歌

作者邮箱:

[1]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上这8篇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短歌行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