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精选7篇)(数学打电话问题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7篇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一

一、勤奋敬业,不懈地追求探索

该同志,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女教师,一名从96年开始就一直战斗在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说她普通,是因为暑去寒来13载,她依然站在三尺讲台,依然饱含着不倦的激情,依然对学生、对教育充满了拳拳之心,不同的只是眼角多了些许皱纹;说她骨干,是因为她热爱教育,勤奋敬业,与时俱进,从不懈怠地追求和探索。从1996年的“优秀班主任”到2007、2009年的“我最尊敬的老师”,从2006年的“市青年骨干教师”到2009年的“市优秀教师”,这些荣誉都诠释着她对教育的热爱。在Google搜索栏中输入“印刷学院该同志”,不到一秒钟就可以搜到几百条结果,东+西大学生国际海报双年展、中国印象主题招贴、奥运主题招贴大赛等赛事,这都记录着这位优秀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各个赛场拼搏的英姿,也是她探索教育教学和辛勤工作的最好注解。

二、轻名薄利,过硬的素质能力

在13年的教学工作中,该同志获得过很多荣誉,在2009年还被评为“市优秀教师”,这些荣誉无不诠释着她对教育的热爱,而面对这荣誉,该同志却非常淡定从容,连被评为“市优秀教师”这个消息还是同事和学生打电话告诉她才知道,当时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校园网,在验证一切属实时后才露出喜悦的神情。每次大赛结束后,该同志都会在网上找学校的名字、找学生的名字,一行一行地看,唯恐遗漏任何一个奖项,接着就会打电话给学生、同事,和他们分享快乐,因为她觉得这些荣誉不仅属于她一个人,更属于与她共同探索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关心她们的领导。十几年如一日,该同志至始至终地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理念,自觉体现在日常工作中。

三、热爱学生,化作春泥更护花

“如果学生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教师的职责就是让他们在生活这片温暖的阳光里绚丽绽放”。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必须是普遍而广泛的,不应该以社会原因、家庭背景及平时表现而有所偏爱,应该一视同仁。“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该同志来说很真切,她热爱学生,热爱三尺讲台。有好多学生看了她上传到网上的教学视频后都跟她说,老师您讲什么都特别有激情。是的,有了热爱才会有激情,才会为之去探索和努力。尽管身体疲惫,但这并不能打消我内心的渴望。每次知道比赛结果时,她都会挨个给获奖的学生打电话,放下电话时才知道已是深夜或凌晨,她的激动与兴奋一点也不亚于那些获得大奖的学生。也正是这一次次的激动和兴奋,激励着她和更多的学生一起去探索和努力。在课下,该同志也经常和学生们以朋友相称,与他们共站在同一条线上,共同来渡过难关,享受荣誉。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感到教师是一个热情和蔼的人,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教师,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爱。面对性格迥异的学生,即使爱如潮水,教师也要化作细雨精心浇灌。

四、重视培养,打造高素质接班人

有一句话说,宝剑锋自磨砺出,这7年来该同志非常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一方面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几十次的比赛,不仅有省级的奖项,还有部级的,甚至有国际性奖项。学生提交的任何一幅参赛作品,无论稚嫩、偏执,还是玲珑、张扬,都是为某一特定的主题在创意。这种创意不仅赋予文字、图形、色彩以生命,更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再创造的思想结晶。该同志相信学以致用,灵活地应用知识和技法,远比掌握知识和死记硬背重要的多。另外,不断地有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对获奖学生来说既是激励也是提高,对其他学生也有影响。要提高实践能力,需要一大批练就的兵到社会的大舞台上去拼搏。如2009年7月份组织学生参加的中国印象主题招贴大赛,学生利用自己的创意,将中国的灿烂文明展现出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也给祖国献上一份生日礼物,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另一方面,将社会课题引入课堂中,对该同志来说,更期望的是胜任和能力,就是说首先能胜任未来的工作,再者有能力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再创造,给自己一个结果,给工作一个结果,给同学们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近年来该同志同志共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赛事73项,取得了部级奖项115个,省部级奖项315个,获奖人数达1589人次。在这些简单的数字背后映射的是该同志同志的心血与汗水。

五、甘洒青春,做优秀设计师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83-02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开展数学教学。下面,我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从数学的本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呢?还得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亲身感受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1.合理选取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自己学习的内容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以积极主动的“我想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如教学时、分、秒时,可以让学生把时、分、秒跟自己的日常起居联系起来;教学小数的认识,可以让学生把小数与自己的身高及生活中的测量、物品价格等联系起来。

2.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享受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教师抓住学校创建常规管理达标校园的机遇——学校把教学楼重新用涂料粉刷,让学生帮助校长和财务人员设计粉刷方案,制订工程预算,学生分小组进行实地测量,并了解涂料的价格、人工费等。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获得成功后,通常处于积极的状态,容易对所从事的事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1.遵循认知规律,科学安排教学。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并按从易到难、从因到果的顺序组织教学,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分步推进:初步感知——数方格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验证公式——应用知识。在初步感知阶段,利用书中的插图,让学生找一找有哪些学过的图形。学生会比较容易找到。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在一种成功的体验中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再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两个花坛哪个面积大一些?”学生就会带着探究问题的积极心态进入下一个环节——数方格。数方格又是学生比较容易做到的,很快得出了数据,并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引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边的方格数×高的方格数。“如果这个猜想真能计算所有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该多好啊!”进而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剪、拼的验证过程中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验证了这一猜想,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积极的评价,学生的大脑是多么地兴奋!教师利用这一兴奋点自然进入应用练习。这样,整节课学生都在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学习,循序渐进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2.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有研究表明,那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设计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本课开始的生活中的问题:学校长方形花坛面积的计算。教师在屏幕上打出长方形花坛的几何图形,就让学生进行计算。当学生提笔要进行计算时,却发现没有计算的条件——长和宽。二是进行课堂上所用电脑屏幕大小的计算,其中有单位名称的变化。三是让学生计算自己身边的长方形物体的面积。比如,课本、练习本、铅笔盒的一个或几个面积,还有课桌面、椅子面等。四是让学生在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方格纸片上设计一张邮票,看看有几种设计方法,哪种设计美观、大方、合适。这些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使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形成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动力。

三、让学生在乐中学

1.情境法。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及各种影音资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就可以充分利用书中第38页的插图,创设“乌鸦喝水”的实验,让学生扮演乌鸦投石子,创设活生生的情境,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从而发现体积的内涵,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自然能学得开心。

2.故事法。

小学生大多数都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能激发儿童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可以将有趣味性又符合知识要求的小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就利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帮助学生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a÷b=(b≠0)“小乌龟慢慢跑,站上了领奖台。小白兔睡啊睡,只能坐在下面掉眼泪。”

3.表演活动法。

利用小学生好动、爱表演的特点,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让他们想学、乐学。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时,就可以让学生表演打电话的过程,让他们在打电话的活动中找到最优的方案。

4.将数学课堂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数学体验。

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书中实验。(教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

(2)至少选择一个圆锥形物体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圆锥的体积。(课外进行)

(3)课堂汇报: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在团队合作活动中,不仅学到了基本的知识,还获得了成功的数学体验。下面是学生的“发现”——

用水做书中的体积实验,在倒水时,水容易流出容器外,就另找来一个盆子盛流出的水,最后一起倒进去,这样实验的效果更佳。

在实践中还发现像沙堆、谷堆等底面与其他面相连时,可以先用软绳子和尺子量出底面的周长,再用公式r=C÷π÷2求出半径,最后求它的体积。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三

(四川省威远县严陵镇河北街小学 642450)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数学知识的产生本来就源于生活实践,经过总结形成理论,最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教育的定位也应是让所有的学生接受大众化的普及教育,得到数学思维方式和实践运用的启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然而,数学教育曾偏离了这一轨道,数学教育只限于书本和教室,教学内容远离儿童生活,远离社会实践。数学课堂教学把丰富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明算理,重练习”的特殊认识活动,成了抽象说教,偏重于机械计算,从而导致数学课机械、沉闷和程式化,使本身具有厚实的文化生活底蕴的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成了枯燥的演练,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个性压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另外,数学教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还表现在忽略了对数学学习审美化、艺术化的价值导向,令数学教育乏味,审美情趣欠缺。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为了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地结合,充分挖掘数学的文化生活底蕴,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体现新的课改理念。为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有以下体会与收获。

1、激趣生活化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创设生活情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计算而言,如果不精心设计,就会变得空洞而枯燥,机械而沉闷。如:在“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教学中,要进行相应的口算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学生们很熟悉的生活情景——打电话。就是从每组中选一名学生,分别是1 号、2 号、3 号、4号,从老师开始,打给1 号,依次往下打,4 号打给全班同学,互相问好后,就由前一位说算式,后一位回答得数。游戏之前,先用计算机传导出日常生活中两人打电话的情形,然后问学生:“同学们,现在我们把打电话用到口算中,喜欢吗?”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答道:“喜欢!喜欢!”在计算机传出悦耳动听的电话声之后,游戏打电话便开始了。整个过程,同学们兴趣盎然,热情洋溢。打电话这一游戏,贴近学生生活,把单调乏味的口算练习变成了有趣有益的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点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内容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如:在教学百分数的知识前,布置了这样的调查任务:明天我们要学习百分数,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现过百分数。学生们在商标上、报纸上……找到了百分数,在找的同时掌握了百分数的读法及意义。课堂上让学生们汇报,气氛十分热烈。这样课堂就再不是老师照本宣科,而是成了学生们展示自我的舞台。

3、探究生活化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于理解,更能体会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在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3 元,每双球鞋99 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 元,再用23 元加上找回一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 - 100 + 1 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4、实践生活化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生掌握了“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后,组织了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三叶树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砍倒后量……显然都不是好办法。怎么办?这时,我拿来一把2 米长的竹竿,笔直地插在三叶树旁边问:“竹竿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茅塞顿开,悟出了应用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算出了三叶树的高。

5、创造生活化

数学作为一种普通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坚持引导学生展望生活美好前景,激发创造欲望;坚持建构让学生实行“再创造”的课堂,培养创新能力;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使学生树立创造的信心;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喜悦,进而发展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教学完了图形面积之后,我设计了“绿化校园”这一活动:(一)分组测量:让学生分组测量校园中已绿化地带和未绿化地带的有关数据,并填写以下表格: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四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为中心,以节水、节电、节粮、节约办公用品为重点,建立健全加强资源节约的长效管理机制。

强化节约意识,规范节约制度,培育节约行为。广泛宣传发动,把厉行节约作为加强师德教育和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广大师生员工强化节约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自觉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的良好习惯。倡导节约文明,建设节约文化,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新风尚。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管理制度,把建设节约型学校工作落到实处。

二、成立厉行节约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柯文龙

副组长:赵天生朱庆生

成员:朱桂林吴守群高延松各班主任

三、厉行节约的具体要求

(一)节约用水(督查员:吴守群)

1.用水后要随手将水龙头关紧关严,防止“长流水”,发现水龙头滴水要主动拧紧。

2.加强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防止“滴漏”现象。任何人发现设施损坏,都要在第一时间通知总务处维修,水电工每周二次定期检查水电设备。

3.避免大开水龙头,提倡节约用水,提倡废水利用。

4.涮洗拖把、抹布时不要过量用水。特别要避免人走了,还开着水龙头。

(二)节约用电(督查员:各班主任高延松)

1.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减少照明设备能耗。白天正常情况下,教室都要关灯。因天气原因白天需开灯,一定要注意到功能室上课或上计算机课、音乐课、体育课、课间操等无人时及时关灯。

2.办公室、教室、功能室明确专人负责,无人时做到关灯、关空调、关电扇、电脑、投影等电器设备,杜绝能耗空放现象。各负责人有不可推御的责任。

3.严格控制电风扇的使用。

4.下班时,要及时切断计算机、打印机、饮水机及附属设备电源。

(三)节约办公用品

1.办公室加强文印管理。能传阅的文件尽量传阅,减少打印数量。加强对文字的校对和审核把关,避免因校对失误造成的纸张浪费,要准确计算材料数量,严格按数量印制。减少纸张消耗,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能用网络的材料不再分发各室。(督查员:吴守群)

2.办公接待尽量使用陶瓷、玻璃茶杯,逐步淘汰一次性纸杯的使用。

3.教学处加强教学资料印刷管理。把好印刷教学资料的质量和数量关,各教师要严格遵守资料印刷规定及流程。资料印刷提倡双面用纸,减少纸张及耗材设备的浪费。年级办公室打印机使用由年级长负责,严格控制打印数量。(督查员:朱庆生)

4.各教职工应本着节约的原则领取、使用办公用品,平时注重保管爱护,如有损坏,应及时报修。(督查员:朱桂林)

(四)节约话费(督查员:赵天生)

在使用学校办公电话时尽量言简语短,缩短通话时间,严禁用学校办公电话与亲朋戚友“煲电话粥”。

(五)控制接待费(督查员:柯文龙)

减少公务接待费用,杜绝用公款大吃大喝。提倡教工活动的公务用餐在学校食堂安排。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五

关键词:三网融合;云计算;远程教育环境

0 引言

远程教育是一种与传统的面对面教育不同的教育方式。现代远程教育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进行跨时空教学的方式。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远程教育对信息技术具有天然的依赖性。远程教育强调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向所有有意愿、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机会和服务,远程教育的发展是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开展远程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教育资源通过各种手段投放给学习者,并通过一定的手段与学习者进行交互和反馈,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质量,使学习者获得知识和技能。我国非常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以及构建先进的教育系统和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目前我国的远程教育技术环境有基于互联网的Web-based Learning(基于Web的学习),基于广播电视网的T-Learning(基于电视的学习),基于电信网的M-Learning(移动学习)等。在我国的发达地区,主要以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在线学习为主,学习者可以通过3G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随身便利地在线学习。在我国一些欠发达地区,家庭拥有电视的比例较高,互联网普及率较低,网络带宽不高,因此基于广播电视网的T-Learning是远程教育的主要方式。在不发达地区,只能以广播和卫星电视为主要手段通过播放教育资源来开展远程教育。由此可见,我国需要一个良好的一体化的学习平台,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实现多终端接入访问,提供个性化的远程学习服务。

1 三网融合、云计算与远程教育

1.1 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打破各自界限,在业务应用方面进行融合。3个网络在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面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面互相渗透和交叉,有利于实现网络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其实质是在同一网络上进行语音、数据和图像的传输,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简化网络管理,避免重复建设。三网融合意味着来自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汇总和共享,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将不再受到载体的限制,用户通过其中一张网就能实现多种用途,也就是说,互联网只针对电脑、广电网只针对电视、通信网只针对手机的信息共享局面将被打破,用户将能够使用电脑、电视、手机3种终端中的任意一种,自由地交叉享受到3种网络系统内的不同服务,例如:民众可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剧;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可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三网融合涵盖了从技术到业务各个层面的兼容并包与融合。在技术上需要解决传输层、网络层、应用层的互联互通。本文主要讨论技术层面的问题。

在三网融合进程中,各运营商需要对自己现有的传输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有线电视运营商主要提供传统的广播式视频业务,要开展数据和交互式业务,就要进行大规模的双向化改造,例如将广播式的网络改变成能够运行TCP/P协议的数字式双向传输网;电信网络主要提供语音通话服务,通过电信网提供视频、交互服务,主要面临最后100米的宽带接入问题,现在许多家庭可以通过电信网络的DSL宽带技术、光纤入户等方式接入互联网,已经部分实现了语音通话、上网和观看网络电视等功能;计算机网的先天优势是数据异步传输和交互性,在语音和视频信号传输的实时性和服务质量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计算机网络需要通过提高带宽、改进QoS(Qualityof Service,服务质量)等技术,实现流畅的视频播放、语音通话以及双向数据传输与交互。

1.2 云计算

2006年8月9日,Google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标志着云计算被正式提出。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Technology)认为:云计算使用按量付费的模型,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例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及服务等),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和释放,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云计算有3种服务模型:①基础设施即服务(In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消费者可租用处理、存储、网络和其他基本的计算资源,能够在其上部署和运行任何软件;②平台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由提供商将消费者需要的编程语言、工具、基础性软件等进行搭建和维护,消费者只需租用这个搭建好的平台即可;③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即由提供者提供应用程序,消费者以Web的方式浏览和使用。根据云计算的部署模型,依据云的拥有者和提供服务对象的范围,云可以分为4类:私有云、社区云、公有云和混合云。云具有5个基本特点:随需应变的自助服务、无处不在的网络访问、资源共享池、快速而灵活以及计量付费服务。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云计算是IT资源和服务从分散到集中与专业化的必然发展趋势,是未来IT服务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未来IT的核心产业之一,因此受到政府、业界和学者的广泛重视和认可。

由于云计算技术可以使IT资源和服务集中化和专业化,最大限度地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无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因此云计算技术对IT和社会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现在云计算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远程教育的信息平台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通过共享资源池有效调度,保障远程教育中视频、课程资源、交互等业务的快速投放和实时性。

2 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

目前大多数远程教学环境中,多种通讯网络上的应用并没有很好的整合,而是相对分离的运行,例如通过卫星网广播教学电视节目,通过互联网提供交互,二者之间在时间上是割裂的,学习者收看电视节目的同时无法及时交互,只能事后通过BBS、电子邮件等方式交互;后台数据也没有统一管理,教师无法了解学生收看电视节目的情况;远程教学普遍存在着师生互动较少、视频资源利用率低、优质资源难以普及到边远农村地区等问题。因此,虽然现在已经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可用于远程教育交互的信息技术,但是将他们有效整合并服务于教学的过程中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献提出了基于多屏合一的连续性混合式学习系统,但是在视频传输等关键技术上未作更多研究。

现在计算机、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已经比较普及,学习者通过任意一种终端进行学习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远程教育机构有必要建立一种用户能够通过各种终端接入、有效衔接、终端间无缝漫游的交互式远程教育环境,即本文所定义的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也就是说,在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中,学习者可以通过任意一种终端接人访问,并且各个终端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和漫游,并可以利用各终端便利地开展教学活动与交互,例如,学习者可以在家里通过电脑进行网上学习,观看一段视频课程资源;在上班路上可以通过手机继续观看这段视频的剩余部分,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完全能够衔接和交互学习。

2.1 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总体设计

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需要打通多种网络,将学习环境有机地部署在多种网络环境中,并能够基于各种网络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与升级,提供有特点的服务,从而提供基于多网的无缝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的框架如图1所示。

图1所示三网融合的网络环境是指各网络运营商对自己的网络(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造,能够适应双向数字信号传输的网络环境。最左端的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终端,通过该网络环境开展远程学习。三网融合接入网关提供多网络接入的路由服务,为广播、音频、视频、点播、Wifi/WiMAX、VOD、IPTV等提供全能的接入服务。三网融合业务平台接口则可以针对不同的网络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例如,IPTV主要提供以视频资源为主的服务,对于手机等移动设备,可以提供具有较少数据交互的移动学习服务。通过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在线学习,可直接接入到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学习。

2.2 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环境

云计算可以带来动态、弹性、快速交付等便利和优势。利用云计算技术建立的远程教育环境,可以为教育机构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教育空间和学习空间服务(图1中SaaS层实现此服务);同时云计算技术在视频资源的采集、处理、存储、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资源池针对不同类型终端自适应的视频格式与大小(包含在图1的PaaS层和IaaS层)。

SaaS层的远程学习平台、教务管理平台、资源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了远程教育的核心功能。该部分平台除了具有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等功能外,还要建立针对移动终端以及电视等开发的后台系统,例如,远程学习平台中包括了为智能手机开发的后台程序,能够与手机的前端应用软件配合,完成移动教学功能,同时通过三网融合中的移动网关联通手机和服务器端软件,并自动将用户的行为和教学过程记录到后台数据库,供各终端调用,实现不同终端间的衔接和融合。

PaaS层包括中间件、数据库、系统软件、Web服务器、云平台自动化监控和管理工具以及视频采集制作与管理、视频自适应、课程资源制作和管理等平台与软件。通过PaaS平台能够有效地管理IaaS平台,并为SaaS提供有效支撑。中间件、数据库、系统软件、Web服务器、云平台自动化监控和管理工具是平台层的基本内容,关于视频和课程资源方面的软件与平台是远程教学平台所特有的。视频采集制作与管理、视频自适应是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中视频部分的采集、管理、制作与,是三网融合中融合式学习平台的重要部分。

IaaS层包括由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构建的海量资源存储系统(云存储)、计算资源池(计算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基础设施,是远程教育环境的IT基础支撑。其中网络环境将电信、互联网和电视网进行了接人融合的网络环境,能够统一运行TCP/IP协议。在搭建基于云的远程教育环境时,基础设施部分可以采用租用或者托管的方式来获得,应该将重点放在SaaS层和PaaS层中的重点业务部分。

通过上述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的建设,可以实现实时远程面授交互,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接入方式、交互渠道、参与途径和资源传输渠道,提高远程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能够适应我国信息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特点,为不同区域提供统一平台下的有针对,以期解决目前远程教学中师生缺乏充分的互动、视频资源利用率低、面授课到课率低、优质资源难以普及到边远农村地区等问题。

2.3 远程教育视频资源云

利用三网融合网络环境,可以有效解决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分发问题,但是对于远程教育领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利用云计算技术和三网融合可以搭建包括教学视频的采编、制作、管理、版权保护、播放等功能的远程教育视频资源云,同时与学习平台配合共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交互和多终端访问教学资源,如图2所示。

图2所示最下层为三网融合的网络环境,也就是说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已经在运营商端进行了融合,利用其中一个网络即可完成三个网络的功能。视频云IaaS层是视频云的基础设施层,其中包括了存储、计算和网络资源池供上层使用与调度。在视频云PaaS层是视频云的平台层,在平台层,具有视频生产服务、视频编播管理服务、版权管理服务、各类型平台播放服务以及视频调用打包接口服务等,在左边是具有视频采编服务。当然在平台层还包括对IaaS层的调度和管理,例如视频生产时,需要大容量存储保存原始视频资源;在资源编辑时,需要通过非线性编辑系统对视频资源进行多层处理;在播放时,需要针对多终端类型和网络状况,利用各类型平台播放服务将原始码流转化为适合的码流并通过视频播放服务器播出。在进行视频处理时需要通过版权管理服务对视频进行版权保护,利用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平台进行版权处理并在播放时进行版权保护。视频调用打包接口服务为课程资源包的制作提供视频资源的调用与打包服务。视频云SaaS层是视频云的应用层,为终端用户提供视频的生产、播放、版权应用等。视频资源云是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的远程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三网融合环境中,多种终端(如有线电视、PC、PAD、智能手机、家庭信息机等)通过视频资源云可以有效地观看视频资源并实时交互。但是在某些环境下只能实现单向通信(如通过卫星电视收看视频资源),可以利用传统电话呼叫远程教育机构的呼叫中心,通过语音实现双向交互,并及时解答学习者问题。

3 针对不同地区的应用场景

在目前我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下,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可以有效解决开展远程教育遇到的一些问题,形成适应不同地区和城市的教育和教学组织模式。下面探讨如何利用这种远程教育环境在几种不同类型地区开展远程教育。

3.1 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应用场景

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终端,方便接入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学习者可以获得实时交互和参与性更强、音视频质量更高、接人条件更灵活的远程教育环境。也就是说发达地区的用户有条件通过图1中的所有终端接入远程教育环境,进行高质量的、实时交互的远程在线或非在线学习,充分体现了“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理念。

例如,学习者可以随时通过智能手机接人3G网络开展在线学习,可以将课程资源尤其是其中的视频资源下载到手机、PAD中进行非在线学习,回到家中可以通过PC在线学习,如果有问题,随时可以拨打语音电话实时求助,也可以通过电视点播视频资源进行学习,或者通过电视录播功能,将视频节目录播后再反复观看学习。同时融合式远程学习平台实时记录用户的学习行为,用户开展远程学习时在不同终端切换时可以实现学习内容和过程无缝衔接,比如,学习者在户外通过智能手机学习,到家后打开电脑开始学习时,学习内容将无缝衔接,不用从头开始查找学习内容就可继续学习。这种融合式的学习环境实现了学习过程在远程学习终端之间的无缝迁移,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平台体验和学习体验,也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3.2 欠发达地区的应用场景

欠发达地区的网络普及尚有一定距离,实时的交互和高质量的视频教学较难保证,家庭中大多具有电视、计算机和手机等,拥有带机顶盒的数字有线电视,但是家庭接人互联网比例尚不高,学习者可以通过数字有线电视进行视频资源的点播,但是实时交互性较差。因此在欠发达地区,重点解决视频资源的播看以及一定的教学交互,此时的教学手段以非实时异步为主。图3所示为欠发达地区进行远程学习的系统示意图

在欠发达地区,教学资源可以通过数字电视系统把视频资源云中的视频高质量的播放,用户可以在家庭实时收看,也可以通过具有录播功能的数字电视预约并录播教学节目,然后反复观看学习;学习者可以到教学点或者在有网络条件的地方一次性将教学资源包打包下载到智能手机或PC中进行非在线学习;学习者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选择到面授的教学点或者通过打电话到呼叫中心获得帮助和解疑答惑。在多终端使用方面,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或者PAD等,借助2G网络等获得与学习平台间的小数据量的交互。

3.3 边远落后地区的应用场景

在我国的边远落后地区,互联网、有线电视网基本没有,在这些区域开展远程教育,只能利用有限的卫星电视和电话开展远程教学。教学点可以通过卫星集中下载IP课程资源包,学生利用电视集中收看教学节目,如果有教师,可以在现场实现面授辅导教学。此外,有的边疆哨所等,可以通过卫星电视接收教学节目并实时收看,如果有疑问,可以通过语音电话获得一定的答疑和互动。在边远落后地区开展远程教学,由于网络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而缺少基本设施,只能最低限度地保证教学视频资源的投放,学习中的交互比较难以进行。

4 结语

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的搭建需要利用更多的新技术来不断完善升级,如全面的基于移动设备的解决方案,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学习者的临场感,完善远程教育环境的生态系统。此外要深入研究如何在欠发达地区和边远落后地区开展高质量的远程教育,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并能够实时交互,有效互动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解决教育的盲点和教育不公平等问题。通过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构建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聂瑞华。因特网与远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中发[2010]12号。

[3]杨志坚。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12)[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115.

[4]徐国飞,沈连丰,陆雪萍,等。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通信与广播电视,2010(3):1-10.

[5]维基百科。云计算[EB/OL].[2013-06-01].http:∥/wiki/%E4%BA%91%E8%AE%A1%E7%AE%97.

[6]Mell P,Grance T.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ring[EB/OL].[2011-09-01].http:∥-145/SP800-145.pdf.

[7]王璇。基于多屏合一的连续性混和式学习模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16-28.

[8]董晓霞,吕廷杰。云计算研究综述与未来发展[J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6-81.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六

“打电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的内容,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

教材的主体结构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创设情境,分析问题”。这部分并没有让学生画图,但有逐一通知和分组法的图示。教材还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越少”。第二部分“数形结合,优化方法”。教材明确要求学生动手画图,还规定了图例,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使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观化。第三部分是“总结规律,拓展延伸”。通过“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这个问题,让学生把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抽象出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教材解读】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烙饼问题”和“统筹原理”,后面又有了“找次品”。本课既能用到前面的优化思想、模型思想的经验,又能对“找次品”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课中蕴含的主要数学思想有化归思想、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优化的思想、对应的思想。化归思想本课体现为化难为易;模型思想体现在1、2、4、8、16……n这个等比数列中,此数列的和为2n-1,2n表示得到通知的总人数,1表示老师,2n-1表示减去老师后通知到的学生人数;数形结合思想体现在通过图示的方法表示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一个抽象到直观的过程;对应思想是指时间和人数两个变量有着重要的对应关系,比如10分钟的时候对应1024人,如果不进行对应,学生就会把等比数列的尾项与数列的和搞混掉。最后优化思想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

本课当围绕这些数学思想进行设计,教师应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处在最高位,数学活动是传达数学思想的手段,活动本身不是目的,形成经验才是目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为让学生将来能够自动自发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最后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还形成一些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独立思考、对比、画图、模拟、讲解分析、小组讨论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案。

2.渗透化难为易、数形结合、优化、对应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感受几何倍增的神奇魔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做好准备

教师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纸,请学生把纸对折一下。猜一猜,为什么要对折。

其实很简单,对折后就有2个半张,可以用两次了(合理用纸)。

(设计意图:“猜一猜”使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并且没有猜对猜错之分,调动学生举手表达的积极性。另外,可以和结尾相呼应,最终学生会发现打电话和多次对折一张纸,是同一个数学模型。)

(二)创设情境,去情境化

题目:A老师有一个通知要传达给1000名学生,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1分钟通知1人。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全部通知到要1000分钟。

补上问题:怎样打电话省时间?

预设:打电话通知学生的同时,请他帮忙再打给别的学生。

(设计意图: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去情境化,去情境化才能帮助学生自觉地建构隐藏在情境后面的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本题通过老师虚假的名字、巨大的学生人数以及又去掉了“紧急”2字的题目,让学生感到这不是一个生活问题,而是一个虚拟的、数学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去情境化。如此一来,想到短信群发,请家长帮忙、一个人用10部手机等生活化想法的学生少了。同时,通过1000的人数和“怎样打电话省时”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到解决策略上。)

(三)独立思考,初步尝试

1.化难为易。

题目:A老师有一个通知要传达给15名学生,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1分钟通知1人。请你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算清楚花了多少分钟。

把你的想法表示在纸上。(展示学生的3种方案)

2、反馈交流。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文字、算式或者图示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取3种典型性的分组法,投影给全体学生看。在师生的互动分析中,教师边分析边把3种方法画在黑板上。

3.对比优化。

为什么方法2、3比方法1多节约了1分钟?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就越少?为什么分三组和分五组都花了7分钟?帮忙的学生到底在第几分钟才开始帮老师打电话?你觉得还有缩短时间的可能性吗?你觉得怎样打才能最省时间?

4.情景模拟。

教师现场展开让学生模拟用倍增法打电话的过程。

(设计意图:从1000人到15人体现了化归思想,也为学生学习六年级上册的“鸡兔同笼”积累了化归的经验。在反馈交流时,教师允许学生表达形式的多样化,无论是文字还是算式,教师都把它们图示化,动态地画在黑板上。让每个学生都能理清分组法打电话的过程,为下一步对比分析做好准备。另外,通过3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并不是分的组越多越快,抓紧每一分钟“人人参与”才是最快的。最后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类型,再给学生创造一次理解的机会。)

(四)数形结合,再次探究

1.经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头脑里一定有了新的认识。请你把新的打电话过程画在纸上。

2.展示学生的成品,课件动态演示画图过程。

提问:接下来要画几个圆圈,每个圆圈上再长出几个圆圈?

3.你怎么知道已经通知到15人了?

预设:数出来,1+2+4+8=15,8×2-1=15。

4.如果再给你一分钟,会出现几打几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学生对倍增法有了一定的感觉,但是想要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必须亲身实践,画图是最好的办法。之后教师再二次用课件呈现画图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再通过“你怎么知道已经通知到15人了”一问,使学生从图示过渡到算式,达到更高的层次。)

(五)运用经验,二次挑战

1.题目:如果用上述方法,7分钟最多能通知多少人?通知100人最少需要几分钟?

预设:图示法,1+2+4+8+16+32+64=127,1×2×2

×2×2×2×2×2=128,128-1=127。

2.加法中出现了几个加数,乘法中出现了多少个2,为什么都是7个?7代表什么意思?

为什么128还要减1?通知100人最少需要7分钟,还是6分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主动运用刚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同时再一次经历从图示到算式的过程,毕竟在100人的前提下,图示不再那么好画了,算式的优势以及必要性突显出来了,什么时候放弃图示转用算式,就看学生的个体差异了。)

(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1.学了这节课的内容,你知道怎样打电话最省时间了吗?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

生活中还有类似打电话的事吗?

第几分钟 1 2 3 4 5 6 7

得到通知的总人数(含老师) 2 4 8 16 32 64 128

预设:折纸、折绳子。

通知1000名学生最少需要多少时间,留到课外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总结形成表格,用纯数字的方式再次总结规律,并让学生感受对应思想。同时帮助学生把本课所得经验迁移到别的事物上,又和课前谈话呼应,最后还留给学生继续思考的空间。)

【课后反思】

(一)通过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问题情境的设计除了要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思考的起点要低,开放程度要大,人人都能参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累完整的立体化的数学活动经验。

试教时,笔者把问题情境设置成“通知7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7是一个质数,可以分成2组,用时4分钟;也可以用倍增法,1+2+4=7,用时3分钟。本以为把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控制住,不要有太多的策略,就更容易到达数学本质。但恰恰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少,缺少了策略之间的对比,使得学生对倍增法的优势感觉不强烈,甚至有的学生虽然用了倍增法,但只是被他碰巧这么做了,头脑里没有形成用倍增法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以至于在解决“通知50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的时候,反而不用倍增法了。

后来,笔者把问题情境改成了“通知15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学生想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再通过不同策略之间的对比,揭示出快的方法之所以快的根本原因,学生终于在充分展开的过程中,积累了良好的、可以运用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不像事实性知识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表述是唯一的,不同的学生获得经验的时机和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的活动适合不同的学生,在前一个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不清晰、不完整,通过后一活动可能就变得清晰和完整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力求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都能参与到活动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累丰富的、完整的、立体化的数学活动经验。以本课为例,所涉及的数学活动有独立思考、对比分析、情景模拟、画图、观察、填表格等。有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或许他在情景模拟时,突然顿悟;有的学生抽象能力不强,无法列出算式,或许他在填表格时,豁然开朗。并且这些活动也是有层次性的,就算是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能在每个活动中积累不同的数学活动经验。

并且,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同一数学对象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即使外部条件相同,每一个学生仍然可能具有不同的理解,获得不同的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尊重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以本课为例,在独立思考时笔者允许学生通过计算、文字、图示等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抽象成算式时允许学生用加法算式或者乘法算式,允许他们用综合算式或者分步算式,也允许学生不形成算式一直用图示法或者数列解决问题。

总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不是一句口号,更是学生获得智慧的途径。智慧不体现在问题的答案里,而是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过程,关注每个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智慧。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数学;教学设计;价值取向

一堂课怎样才算是有效?有效的标准是什么?这里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所谓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就是教学目标的方向性问题。我们把根据学生状况、教学内容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而选择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称作“课堂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离开了价值取向讨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模糊的,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应立足于儿童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开放思路

往往我们的数学课呈现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常规思维,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日益失去应有的灵活性,逐步刻板、缺乏想象力,解题方法雷同且单一,甚至于不管生活实际,又是甚至荒谬的结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比如在《打电话》中渗透倍增知识,通过对这一课实际可操作性的分析、研究来体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数与形》一课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本身数形结合的理性魅力;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速算》中提供开放的平台,让学生探索更多、更巧妙的简算方法。我们在继承传统数学教学,让学生“接收知识”的同时,开放思路,为学生提供更多说、听、读、写、做数学的机会,不拘形式,学活数学。1.规范数学语言的表达:包括学生解释思考问题的过程以及克服思维阻碍的策略和有待明晰的疑点。2.聆听后学会批判老师与同学的发言:直观列举、深入挖掘以求得透彻的理解。3.阅读数学资料:建立良好的数学系统知识库。4.积极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活动课、实践与运用,多引进一些有应用价值的开放性题型,让孩子充分体验写数学和做数学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猜想验证、动手操作

比如,教学1平方米=100平方厘米时,1平方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这个猜想要有一定的根据,建立在学生空间观念基础之上。你愿意用你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吗?去验证才更科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目标达成,不能走过场。让学生动手操作,应注意:1.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带着思考去操作。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2.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适量是指:不要动辄就操作,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适度指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到抽象转化。

三、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小学数学合作交流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交流中主动得到对数学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性思考的基础之上。比如《打电话》一课,在让学生独立将(下图)表格填写后再进行交流:1.通知6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2.老师通知了哪些人?3.当老师打给4号时,这一分钟一共有几个同学在和老师同时打电话?他们分别打给了谁?4.当老师打给8号时,这一分钟一共有几个同学在同时打电话?他们分别打给了谁?5.9号同学应该打给谁?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孩子善于思考勤于归纳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分析、归纳、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合作交流过程中:小组的构成、探索的内容、达成的目标都是值得老师推敲的。由于课时的局限性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需要教师的适时介入,有效引导,才能使交流合作探究性学习真实有效。过程中切不可让一部分学生就此习惯等待结果,关闭思维的闸门。

四、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优化方法改变

“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听”,让学生经历收集、归纳、分析、整理这样一个知识“再创造”过程,去理解一个理论的形成过程。比如,在探索“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什么有关?”这个问题时,首先要搜集信息: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否与最简分数有关?是否与真假分数有关?然后辨析: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排除迷惑人的假象和陷阱,排除干扰因素,最终归纳出正确的信息:原来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只要去看一个最简分数分母的质因数。这一过程无疑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当然任务的设计,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能力,学生不仅完成不了任务,久而久之还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设计教学过程时,有一句老话:“跳一跳,摘果子。”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与此同时,还要强调在整理归纳过程中讲究方法的最优化。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就是教学目标的方向性问题。也就说,在一节课上,在有限时间内,师生做什么最有价值。做有价值的事才是有效的,价值越大效益越大。孩子在一年级初始阶段,自学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不如老师讲授学得快,但经过一个阶段甚至两、三年的时间,孩子自己的学习能力一旦形成,会成倍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正是从这些意义上,新课程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所以课堂教学还有长效和短效的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图一时的效果而忽视学生终生发展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7篇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