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教材范文 篇一
??
关键词:校本教材 有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所农村普通完全中学,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不感兴趣。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校组织高中英语老师编写了校本教材。目前校本教材已经全面进入我校的选修课堂。然而,在实施校本教材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地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进入高中后学生的自我中心感更强,他们一直觉得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经常受到他人监视”的感觉,从而不大愿意抛头露面。因此,学生选择英语校本教材作为他们的选修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我校高二级实施校本教材一个学期后,教与学方面均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分析如下:
(一)教学内容机械固定,学生缺乏竞争性
校本教材教学内容模式单调,学习方式不够灵活。在编写校本教材过程中,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作业的设置都统一按照固定的模式来编排。在教学时基本是按部就班,先教后练,一灌到底,少有变通,学生积极性也就调动不起来。例如:要求学生就某个词组造句,学生就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没有创造性。由于学生的水平都不高,基础更差的学生不知怎样模仿运用,于是没有竞争性,兴趣也难调动起来。由于课时相对较少,在校本教材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把重点放在完成教学进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技能等方面的指导,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也降低了对校本教材的学习兴趣及信心。另外,课前设计的“想教学生什么”,课堂反馈的“学生学到什么”和课后反思的“学生还想学什么”三个环节没能做到完全统一。
(二)教师课后练习布置随意,缺乏可操作性
在校本教材编写时,没有严格的作业量化标准。有的章节后面甚至没有具体练习。这就造成了在使用校本教材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布置课后练习较随意,缺乏针对性。学生对作业没有心理准备。有的教师对作业的难易程度分析不够透彻,布置作业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能力,造成任务太难,学生只是敷衍了事,甚至不了了之。这样不仅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而且还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对校本教材的学习热情恐怕也会消失殆尽。
(三)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完成
教师在使用校本教材教学过程中,由于手中教参资料少,完全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教师难免会出现教学内容没“吃”透,重点和难点不突出等问题。如:有些内容不需要进行操练的却进行反复操练;有些需要详细操练的却草草了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情,使得任务缺少梯度,不能确保人人有事可做。课前准备缺乏“备学生”这一必要环节,在知识点的处理和把握上,没能有效地取舍、组合、拓展,学生原有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适时地活化,学生参与机会少,参与面小,课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导致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完成。
(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效率低
有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低,独立思考的能力有限,加之校本教材权威性不够,这些学生把校本教材学习课当成了自由活动的“避风港”。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优生和差生的距离越拉越大,结果优的更优,差的更差。表面上看起来课堂很热闹,实际上学习效率不高。
二、如何提高校本教材使用的有效性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作为教师,该如何提高校本教材使用的有效性呢?
(一)改进完善校本教材
改变校本教材教学内容模式的单一性,严格作业量化标准,改进评价方式,同时给老师足够的教学参考资料。
(二)及时关注学生动态,因材施教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习的过程应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主张“体验、实践、参与”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进行校本教材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教师一定要做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做到动态的管理,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加以指导。如:期
[1][2]
中考试后,本人根据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成长记录,为学生选择校本学习内容,和学生一起制定校本学习计划。本人在所教的不同班级里,理科班的目标生和非目标生,文科班的目标生和非目标生,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别制定了不同教学计划。分配各学生独特的任务,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校本教材学习任务。本人在这四类学生中各选了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召集管理本小组的学习进展,同时把学生的学习动态反馈给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任务设置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操作性强且富有趣味性。如小组讨论、互评作业、采集信息、小组互查、小组竞赛、角色表演、演讲、复述等,这样可进一步促进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及时指导到位
在进行校本教材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任务都要合理制定,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明确重点和难点,注意知识的整体性,顺序性。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水平来制定任务,让学生“从各自不同的实践经历,不同的结论”的展示过程中来发现问题,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实践完成任务。因为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为此,我为这部分同学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例如在进行第四章《英语五种基本句型》的教学时,我根据理科班学生的英语水平,把他们分为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惰不愿动脑筋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就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满足了获取知识的需要,启迪思维,培养学习能力,获得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
三、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形象转变为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新课程实施中的直接参与者,正在研究者和努力学习者。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校本教材的使用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教师只要结合现代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潜心探究,寻找适合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校本教材使用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校本教材范文 篇二
一、着力开发与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同步的口琴应用校本教材。从2006年起,我校为创建艺术特色学校,将口琴作为教学乐器引入课堂。几年来,在不断反复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口琴,能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开拓音乐视野;能促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能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并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然而,在口琴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现行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教材就乐器学习的内容跟不上我们学习的进度,缺少相应的口琴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着手开发乐器进课堂的校本化研究,重新去审视课堂器乐教学实践。我们可以从课堂乐器的应用入手,提出科学的操作策略,促 www.kuaihuida.com 使乐器在“以审美为核心”的课堂上作用最大化,让乐器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我们所开展的乐器综合应用研究与实践是基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素质教育环境下的音乐教学中。因此,为促使教学的规范、有效性,必须开发口琴教材。
二、加强校本课程的培训。学校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教师进行各种模式的培训,从而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的主体,只有开展以校为本、有的放矢、优质高效的师资培训,才可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于是在校本课程教材编写之前,我校聘请上海市中华口琴学会会长刘曾源教授,每周一次来校授课。在每周例会之前,全体教师进行30分钟的训练。课余时间也不断地练习(音乐组老师具体分工到年段进行指导),学校还举行教师口琴基本功展示,全校教师学习口琴吹奏的气氛空前浓厚!很快老师们就基本掌握了口琴的吹奏技巧,为接下来校本课程在课堂上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授课分为两个层面:教师口琴团的训练及学生口琴团的训练。对学有所长的学生进行提高训练,学习更多的吹奏技巧及难度较高的作品。刘老师在课堂上精湛的演技和春风化雨般的教学风格,不仅赢得孩子们的心,更让年青教师受益匪浅。
三、校本课程的应用。本校开展口琴校本课程是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一课时,学习时间为一年,每位任课教师必须上一堂汇报课,每位学生必须在一年一度的艺术周活动中展示学习成果。在学习中必须做到六个结合:口琴教学与欣赏教学结合;口琴教学与唱歌教学结合;口琴教学与视唱教学结合;口琴教学与创作教学结合;口琴教学与律动舞蹈相结合;口琴教学与课外活动、课余生活结合。这些多种形式的结合,不仅改变了课堂教学中单一的传授模式,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增强了对音乐的感悟力、创造力。学校也不时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如班级之间组织的“小小音乐会”“比谁的乐曲多”等小型竞赛;早操课上的个别吹奏;艺术周上“我是小小演奏家”的评比等活动,都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促进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
四、建立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我们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
(1)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评价,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评价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学生、家长、教师同行,校长对教师评价,方法有调查问卷,课堂记录,案例评析。
(2)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我们建立了专职教师业务考核制度。如音乐教师必须学会并掌握口琴的多种演奏方法,还要擅长另一种乐器的演奏。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通过调查问卷、谈话等形式每学期评选出孩子们心目中“最喜欢的音乐老师”。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档案袋”。
(3)对学生成长的评价。评价时,我们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评价的方法有观察、调查、考查学习知识、成果展示等等。
小学校本教材范文 篇三
关键词:校本课程 特色 研发 地域 资源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校本课程开发细节
(一)成立机构,拟定方案。为使教材编写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我校成立了由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组成的领导小组及以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组长的编写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校本教材开发和实施的领导工作,明确责任到编写小组,并组织各小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编写。各编写小组以“学科”或以“专题”为单位,首先制订出详细的教材编写方案,然后由校长把关,组织研讨,形成共识。要求编写组成员深入进行研讨,实施“三个一”活动,即“一周一研究,每月一汇报,每学期一总结”,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为校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培训,提高素养。编写校本教材,培训是基础。今年以来,我校先后4次邀请具有丰富编写经验的市教科所副所长安良海来校分别就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等对参编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受训人次42人。每次培训长达4个多小时。通过培训,编写人员进一步弄懂了校本教材编写的目的与意义、方法与手段、框架与内容以及体例与结构等,夯实了理论基础,为下一步的编写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拟定篇目,搜集资料。篇目是校本教材编写的前提,它决定着资料搜集的方向和路径。篇目拟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校本教材编写的质量。鉴于此,我们要求所有参编人员按照“科学严谨、简洁均衡”的原则拟定篇目,篇目初步确定后反复推敲斟酌,有效避免了内容相互交叉重叠、涵盖不全面以及种属不分等现象。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又进一步修改完善篇目,使篇目拟定始终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
二、突出课程要点,努力打造校本课程特色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我校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形成了以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特点:
(一)全员参与。我校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打的是一场“人民战争”。参编者中既有领导,又有教师,既有学生,又有家长,真正做到了“全员全程参与”。如《少年梦昭明情》和《萧楚女的故事》》的编写,就是在全校2300名学生全员参与的基础上,经过层层筛选,精心挑选了60篇学生稿子作为教材内容。《襄阳晚报》发表了三(1)班学生家长王新春撰写的《昭明情思》一文,我们细细阅读后感觉这篇文章写得很精彩,便将其收录到《少年梦昭明情》一书中。
(二)形成系列。我们构建了“博爱”“博闻”“崇理”“崇真”四大板块校本课程体系,从德育、教学、办学特色三个方面确定了校本课程编写的内容,三条主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一是“博爱”系列――以学校深厚的昭明文化底蕴为依托,研发德育校本教材。我们编写的《少年梦昭明情》和《萧楚女的故事》,通过实施爱的教育,使昭明小学成为爱的家园、爱的港湾、爱的世界。我们编写的视频校本教材《葡萄伴我成长》,立足于“育人为本,养成为先”的理念,立足于日常教育实践,着力于开发符合本校实际的养成教育校本课程。通过种葡萄、护葡萄、摘葡萄、尝葡萄等校本课程的过程,使我校的行为养成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特色化,并以此促进形成优良的校风。我们编写的《昭明小学与世界》一书包含昭明篇,襄城篇,襄阳篇,湖北篇,中国篇,亚洲篇,世界篇。以小见大,让学生了解昭明小学与世界,从而培养孩子国际化的视野。
二是“博闻”系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编写语文校本教材。我们编写的《古老的中国神话》《美丽的汉字》《昭明娃娃学古诗》《魅力朗诵》《大家一起学楹联》《小口才大演讲》等,让孩子们充分回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积淀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讲故事、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儿童的文学素养。
三是“崇理”系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探索知识,编写数学校本教材。我们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原则,开发出《生活中的数学》等3本数学学科校本教材作为,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决心。我们编写的科技学科校本教材――《古城墙的诉说》一书,让学生从历史与科学的角度了解了古城墙,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历史热爱文化的情操。
四是“崇真”体系――与学校特色教育相结合,研发艺术校本教材。我们编写的美术校本教材――《指尖艺术校园精灵》,通过剪纸学习,学生们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感悟了剪纸的魅力,在剪纸学习中孩子们多一份体验,多一份感悟、多一分收获、多一份成功和快乐。我们编写的体育校本教材――《安塞腰鼓进昭明》,让孩子们通过学打腰鼓练耐力,练合作,同时体悟鼓声中蕴含的中国人民的刚强与勇敢。我们编写的音乐校本教材――《昭明京韵》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了博大精深的国粹艺术。
(三)确保质量。在校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科学性原则,按照规律有序推进。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三性”。一是独创性。以“昭明”为本,以学校为本,以历史人物为本,努力挖掘各种人文资源,体现“昭明文化”特色,使其具有独一无二性,不可复制性,成为真正的、地道的校本教材。二是趣味性。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并配以具有代表性的图、画,做到图文并茂,便于小学生阅读。三是综合性。吸收先进的课程理念,每一课后设计形成生动、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的练习或资料补充。
小学校本教材范文 篇四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学校资源;体育教育;场地器材
1.研究目的
我国农村中小学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9%,人数占学生总数的74%。因此,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始终应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农村学校体育对全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教育部体委司司长在谈到农村学校体育时指出:农村学校体育抓不上去,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在农村的工作难度最大,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先不谈质量。中心小学以上还有12%的学校没有开体育课,器材设备严重缺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目前,尽管中国城市化节奏越来越快,但作为一个农业人口仍占很大比例的国家,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走科教兴国之路,农村中小学的地位及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仍是不可忽视的,搞好农村中小学体育工作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上述原因,对民乐县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现状与场地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渝水区农村学校比例较大,对这种类型地区的学校体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对策,无疑对推动全区乃至其它同类型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学校体育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为适应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为教学服务,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渝水区(良山第一小学、良山第二小学、珠珊中心小学、罗坊小学、姚圩小学、南安小学、欧里小学、新溪小学、石州小学)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育场地。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个角度选取指标进行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50m跑,立定跳远,800m跑,以及坐位体前屈进行问卷调查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九所小学中随机抽取问卷调查对象,学生900份(男540,女360)体育教师60份(男40,女20)。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根据本课题需要,参考教师意见,设计了2套调查问卷(见附表),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起结果符合社会学调查的要求,问卷详情见下表: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2.2.2访谈法
访问有关专教师,听取教师对本研究的意见;就有关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制作,参考教师们的建议。
从被调查的学校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认真记录访谈结果,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
2.2.3实地考察法
在渝水区小学进行实地考察。
3.结果与分析
3.1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活动场地按国家规定,城市中小学人均建筑面积达到5.6平方米,初中达到7.35平方米;活动面积城市中小学达到4.8平方米,农村中小学达到7平方米。[2]经统计和调查的学校体育器材与《标准》要求的配置器材相差甚远,现被调查学校中有76.5%的学校因体育器材缺乏而不能按大纲的必修教材开课,同时,现有体育器材大部分陈旧破坏,其中不乏由于保管不善修理不及时等人为因素造成,一方面器材匮乏,一部分人为浪费,同时也给正常的体育教学埋下安全隐患。由于地方经济的原因,制约了学校的发展,有些学校没有正常的经费来源,还有的学校因经费有限,不能对体育进行投资。
3.1.1体育教师数量不足
根据大纲要求,按六个班配备一名专业体育教师。[3]据调查,九所小学中,小学专业体育教师不足,体育课都由班主任或其他老师兼任,有些贫困山区连文化课老师都没有配备全,更不要奢求体育教师了。因此,农村中小学体育专职教师平均不足一人,普遍未按要求配备,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体育师资是学校体育工作能否很好开展的关键,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师资数量不足,兼职比例过高。体育教师的年龄、学历情况。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达标情况较好。本科学历占总体的42.1%,专科学历占31.8%,中专学历占26.1%,基本达到国家关于学历的要求,说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狠抓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工作已初见成效。但教师的年龄结构和职称不太合理,中年教师人数和高职称人数比较少。25岁以下26-35岁36-45岁46岁以上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重。有62%的中学教师和66%的小学教师每周课时量16~20课时,体育教师除了进行正常的教学外,32.4%的教师还要负责课余训练,79%体育教师要带早操、课间操,除此之外,92%的体育教师还要兼任其他事项。体育教师的待遇情况。85%的学校不把早操、课间操计入体育教师的工作量,87%的学校不能按规定发放服装。体育教师的思想状况。调查发现68%的农村体育教师思想不稳定,原因是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低,工作条件差。体育课开课情况。调查显示,能按教学大纲正常开设体育课的占调查学校总数48.5%,部分年级正常开设的占47%,全部不开设的占4.5% 。
3.1.2体育课随意性大
大多数农村学校把体育课纳入了教学计划,列入了课程表,但名副其实,开课率相当低,往往把体育课当成室外活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或者把体育课当成“自习课”,玩一玩,放松一下,有一名老师监护就可以了。学校场地不达标,上体育课操场尘土飞扬,学生拥挤不堪,教学任务不仅完不成,安全也无法保证。学生对上体育课兴趣不大,不仅女生在一起说说笑笑,男生也斯斯文文,和女孩子一样,聚在一起你拥我挤,尤其是村级学校,开课随意性大,上体育课随心所欲,拿一个篮球就行了,学生自己玩,“放羊式教学”占多数,这不是体育课,没有强度,达不到锻炼身体的要求。
3.1.3体育课开课率低
如果遇到雨雪天气,体育课只好中断,教学进度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五·一”,国庆节,学校其他活动),也不找空闲时间给学生补上,据统计,按一学期20周计算,除去中期和终期两次考试,正常开展体育课的时间有14周(不包括风雨天气),这样的体育课根本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缺乏是事实,但实践证明,体育教师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体育器材不足的。然而,教师过分依赖领导,不主动想办法,也不积极争取。
3.1.4体育活动方式单一
学生场地不达标,学生跑步你撞我,我推你。做广播体操,连胳膊腿脚都伸不开,有的学校干脆取消早操和课间操。一些学校即使开设体育活动,也并非向全体学生,而是培养少数几个体育尖子,以培养几个体育尖子为学校体育活动,仍然是应试教育的一种表现。早操,课间操及课外活动上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身心教育与个性发展十分重要的环节,从两操(早操、课间操)总体来看,农村学校课间操开展最好,课外活动次之(场地短缺),早操最差。从总体来看,镇中心优于中心中学,中心中学优于农村。
3.1.5体育经费不足
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且不平衡,59%的中学和66%的小学体育经费严重不足,12%的中学和18%的小学根本没有专项体育经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基本达标,但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太合理,中年教师和高职称的人数较少,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比例过高,工作量大,待遇低,思想不稳定;体育课开课基本正常,但执行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使用等情况较差;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建设处于目标模糊和放养式管理,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体制,经费严重不足;这些情况严重制约和限制了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加强对体育师资队伍的规划和管理,确保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加强体育师资培训的步伐,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师资的素质水平,加强对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重点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以保障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而提高青少年学生生长发育机制,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有用人才。加大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各地要按照《学校体育器材配备目录》要求,积极进行场所和器材的配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资源,开展农村学校体育。可结合地方特色,人文环境创编方性体育教材、自制器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要求。学校体育应有重点地推进这些有本地特色运动项目在学校的发展。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农村中小学80%的没有合格的场地、器材、设施资源匮乏,导致资源开发受阻;体育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60%的达不到资源开发的需求;学校的领导对体育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多数只重视升学,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身心健康考虑;体育资源开发往往只停留在内容资源的开发,观念落后、资源开发意识淡薄,教材成为唯一的开发对象,没有真正开发出适合本校的资源;已开发的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利用和推广。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应结合本地实际,沟通社区,建立校内、外体育资源的转化机制,多渠道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加强对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督察和指导工作,加大对体育教师、领导的培训力度,把体育资源开发作为评价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转变教师教学角色,增强开发意识,树立整体课程资。
3.2学校场地与器材使用情况
相对器材而言,多数农村学校场地尚有保证,在被调查的学校中,69.3%的学校有150m以上的田径场(大多是土场地),民乐县中小学都有篮球场,其中,60%的农村学校篮球赛球场是水泥场地。现有23.5%的学校体育器材基本达标(指基本能适应大纲必修教材教学需要),但还有71.4%的学校只有少部分体育器材,而5.1%的学校几乎没有体育器材,校与校之间差距较大。农村学校体育场地普遍狭窄,学生活动范围小,达不到教育部对中小学人均占地面积的要求(3.3平方米/人),[4]体育器材数量少,品种单一,大都是一些球类(篮球、排球、乒乓球),而活动又往往不配套,有足球而没有场地,有篮球没有篮球架,而这些器材质量较差,易坏、易损,有效使用期短,器材陈旧,篮球有包,足球和排球脱皮。体育活动以跑步,打球为主,内容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远远不够。学生体育“三基”普遍较差,达标率低。学生对体育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普遍掌握较少,能力较弱,尤其是中小学生,平时对体育项目接触不多,对很多体育项目根本不懂,不会看,见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做,农村学生的体育成绩大都不是经过测试得来的,而是班主任根据平时的观察估计而来,实际的达标是很低。
3.3农村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
调查显示,缺乏体育活动是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几次全国学生体质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不断下降,肥胖儿童和超体重儿童比例不断增加,学生近视率屡高不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不够,另外,学生在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弱点,如抗挫折能力较差,意志品质薄弱等农村中小学生身高普遍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发育比较缓慢,这既与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密切相关,又是课业负担过重,体育锻炼不足所致。[5]
4.结论
4.1目前渝水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普遍不足,致使教学大纲规定的一些教学内容无法进行教学,正常的教学活动得不到保障,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4.2各个学校近几年都没有修建体育场地和购置体育器材的计划,而在校人数却迅速上升,体育场地器材显得更加紧张缺乏。
4.3体育专职教师的缺乏、科学锻炼身体素质的方法单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除了跑步之外,其他技能、技术根本没有。
4.4体育场地器材不足,有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重视度不够,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5.建议
(1)学校领导要端正对体育教学的态度,既要中德育、智育,也要重视体育,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进一步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宣传力度,学校校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中华民族伟大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意义,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让学生从小有体育”,最重要的还是各级领导和学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只要重视了,就能克服困难,想方设法使学校体育工作生机勃勃地开展起来。
(2)要争取社会的支持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多拨一点体育专项经费,同时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自己动手制造一些土制器材(可在麻袋里装上麦秸秆,然后几个缝在一起,做成简易的海绵包,又如制作土杠铃等)。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体育教学中应强调身心健康,淡化竞技体育要求,农村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充分挖掘乡土教材,民间体育项目,比如:沙包,铁环等,形成农村特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状况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3)总之,只要我们采取积极态度,努力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农村小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促进广大农村青年身体的正常的发育和健康成长、提高生活质量、调剂学习和生活节奏、增添学习兴趣发挥重要作用,并将成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邓宗琪主编。面向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教育事业改革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朱杰。我省部分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调查与分析[J].六安师专学报,2000.16(2):99-100.
[3] 邬宝国。浅谈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2006.19(1):140-141.
[4] 蒋丽农村学校体育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8(8):58-60.
[5] 李华生、周绍忠、李凯。我国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发展目标预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5(1):121-123.
[6] 曲宗湖。2000年中国学校体育卫生发展战略目标及对策研究[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
[7] 管水法。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2(2).
小学校本教材范文 篇五
一、指导思想
校本培训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学习、研究新课程教材为重点,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教师参与研究培训为主要形式,以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方向,以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培训目标与培训原则
1、培训目标
通过开展校本培训,促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培训原则
校本培训的指导原则是:(1)针对性原则: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现实的和未来的问题。(2)实效性原则:避免形式主义与空洞说教,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3)系统性原则:以学校整体发展为本,注重培训的系统性,以达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4)自主性原则:学校自主培训、自主管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5)开放性原则:注重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校外与培训机构有机协同与结合,在校内实行教学、教研、培训的有机协同与组合,教师之间互帮互助,寻求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开放的校本培训方式。
三、培训内容
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新教材能力这一目标,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教师教育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师德培训
以活动为载体,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2、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以教研组为单位,不断探索研训一体化,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信息技术培训
通过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提高教师熟练操作多媒体及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提高教师借助电脑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4、教育科研能力培训
教育科研能力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要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培训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要注重教师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育科研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培训形式
1、自主学习:教师自学,学校每学期推荐书目以及教育教学有关杂志,组织教师认真读书学习、交流研讨。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教师的浓厚兴趣。2、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学校共性“问题”,聘请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3、小组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研讨学习体会、研讨教学体会、研讨课堂教学评价、研讨教学管理等。4、教学观摩:学校内部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组织教学观摩,形成制度。5、参观考察:组织校内、校际之间教师教学交流,传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外出考察学习,取长补短。6、专项培训:根据不同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应急任务,集中进行短期培训;对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水平突出,有培养前途和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与研研室合作,重点培养,研修提高,培养研究型、专家型的骨干教师。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领导
学校是校本培训基地,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依托校内教科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工作。认真制定校本培训发展规划与年度培训计划,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和教师需求这个中心,探索符合学校发展特点的校本培训模式,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完善校本培训的管理体制
学校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实施。对培训质量、培训效益要及时进行考评、评估与反思,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培训的考核与期末教师考核结合起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的5篇小学校本教材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小学校本教材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