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这4篇化学教学案例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化学教学案例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化学教学的案例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构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经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经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经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明白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期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日教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资料)
教师语言:今日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能够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能够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确定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一样,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教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能够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3.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上讲台用教师供给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适宜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能够经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一样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经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提议。
五、板书设计
化学教学案例 篇二
案例背景:本单元知识内容在必修1中,讲到了很多的关于电能的生活实例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知识概念。教材利用活动与探究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出两极的反应方程式,通过上面知识的构建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提出原电池的概念。
学情分析:学习者为高一学生。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础实验技能,但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此外,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直接感性的事物接触能较快的接受,而对于较抽象的概念则存在理解模糊或概念不清晰的问题。对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主要知识点中,构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涉及到较多需要想象的抽象思维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费力。因此,采用实验结合课件模拟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相关概念。
另外,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化学反应中存在能量的变化和转化,是学习本节重要的知识基础。
设计与思路:
1、基本流程:
2、教学过程:
首先根据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及火电能量转化示意图分析火力发电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奇妙趣味的硬币电池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在新课中指导学生按照发给学案内容完成书上的实验内容,并记录现象,做完实验交流结果,引出原电池的概念,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且抓住反常的实验现象――铜片上产生气泡,及时提问,气泡的成分可能是什么?如何产生?并借助于多媒体动画演示分析,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后追加提问,究竟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构成原电池呢?设置分组的探究性实验,注意指导学生如实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巧妙的利用对比实验寻找答案。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汇报、总结、归纳并内化抽象得出规律。让学生体验分工协作和共同分享实验的结果,从而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最后设计两类习题加强知识巩固:一类是巩固知识的习题。另一类是原电池知识的应用习题。
总之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微机为手段,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通过化学史的引入和实验模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案例设计:表1
板书设计:
一、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负极:(较活泼金属)
正极:(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导体)
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锌片--Zn2+(Zn-2e-=Zn2+发生氧化反应)
失去电子
经外电路流入 阴离子
阳离子得到电子
铜片--析出H2(2H++2e-=H2发生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Zn+2H+=Zn2++H2(氧化还原反应)
电子方向:由负极经导线到正极
电流方向:由正极到负极
三、形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自我评价和反思:
本节课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引课的环节学生都跃跃欲试,给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实验探究原电池理论时,学生在自主探究铜锌原电池实验中,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再结合Flash形象地理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又进行了分组试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较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各种能力。通过硬币实验的探究又呼应了课前提出的问题,同时进一步运用原理,再通过生活实例巩固原理。这样层层递进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探究是学习新课程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本节课上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化学教学的案例 篇三
一、主题
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本事的最关键的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本事最有效的**。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设计力求突出科学素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所喜爱,并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所以,怎样在化学课堂中更好的处理好“知识点的落实”与“充分运用探究**”的关系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化学总体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
二、案例描述
《氯气》是人教版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的资料。这个教材中氯气与水的反应,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如何用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价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学尝试,理念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效果各异。
第一种教法:
1、思考:氯气能否溶于水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请设计实验来对这点性质进行探究。
2、因为问题较空泛,所以学生较难着手讨论。对于氯气的水溶性,学生作如下实验设计。方法一:将少量水滴入装有氯气的试管内,看颜色有无变淡;方法二:将一支充满氯气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看看试管中液面有无上升。
3、对于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因为学生对这个反应还没有什么概念,所以无从下手,讨论很难展开。最终个别学生经过书上潮湿氯气漂白实验的启发,提出这个实验。
4、教师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实验后,推测出结论一一氯气与水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并且这种物质有漂白性。从而引出了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之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总结出氯水的其它性质。
第二种教法:
1、对氯气的水溶性经过讨论后,学生总结出上述几种方案,立刻经过实验验证。
2,实验验证后,指出氯气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给学生三种药品:新制氯水,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请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来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将氯水分别与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反应,发现硝酸银中产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总结出氯水中有C1一和H+,还有漂白性。
4,教师再**:漂白性是干燥的氯气就有的性质,还是别的物质有的性质呢怎样证明
5、学生想到将红纸条分别放入干燥氯气中和氯水中,将这两个实验作比较就可得出结论。
第三种教法:
1、教师**:氯气与水有无反应如果有反应,能够得出结论一一氯气能够溶于水。
2、教师指出:我们暂时假设氯气与水的混合物叫氯水。此刻利用现有试剂:镁条、NaHC03(aq)、AgNO,(aq)、HN0,(aq)、红纸、pH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氯水。经过实验验证你们自我的推测。
3、学生四人一组相互合作设计实验推测成分,并自我经过实验来验证。然后将实验过程记录在《学生实验报告》上,填写资料包括:实验资料、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和解释三部分。最终由学生发言,得出结论——氯气与水有反应,并且产生了Cl一和H+,有个别组的学生提出氯水还可能有漂白性,因为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4、教师将红纸打湿一小部分后放入氯气中,证明了氯气是与水发生了反应,并且氯水具有漂白性,再结合前面的结论,总结出氯水还具有酸性。
三、案例分析
第一种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标,也初步进行了必须的探究,但没有为探究的深入培植肥沃的土壤,也忽视了学生的本事限制,所以使得探究的过程中途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最终还是有那么一点照本宣科的味道,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本事的培养。第二种教法已初步构成了探究的理念,给了学生自我设计实验,并且亲自实验验证自我的推测,提高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可是局限性在于:1、把问题探究过于简单化、具体化了,没有给学生供给较多的思考空间,学生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得出结论。2、实验设计上存在不严密性,比如只给出硝酸银,却没有给出对应的稀硝酸,这些对学生科学探究本事的提高及思维的严谨性都不是很有帮忙。第三种教法不仅仅给学生供给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间,并且还在实验操作中强调了观察本事和总结、分析本事,比较有利于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比较贴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
把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活动作比较: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心教学流程的程式化、细节化,有时为了赶进度,不惜**学生领会、理解教学资料的时间,从而以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学生对学习资料的认知过程,使“双边活动”变成了“单项传递”,丧失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新课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强**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等的基础上的交往、互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构成结论,从而经过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中经过感受、领悟而获得进取的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师生双方到达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经过学生思考、体验这些心理过程,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衡量人的发展的最深层的指标,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理解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垒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为了尽快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觉得教师要尽快转变自我的“意识”,虽然要立足于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之一,要从“施工图纸”式的教案向“探究”式的教学设计转变,要从知识性的备课向发展性的教学设计转变。比如在实验教学中,可将实验“观看”改为实验“观察”,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演示性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课内实验改为课外实验,封闭的实验室管理改为开放式管理,变实验知识为实践本事等多种教学处理方法。
四、问题的争议
1、传统教学是否真的应当摈弃但传统教学确实有这么一个优点:课堂知识点容量大,能够缓和化学课课时紧张的特点。
2、新课程**是否适合于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和所有学生,会不会有时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整体氛围.探究性的课在时间方面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驾驭方面会比较难掌握,从而影响知识点的落实。
3、如何把握“探究程度”与“知识点落实”两垒齐美的度教师引导探究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5、化学学科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感染熏陶”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6、如何恰到好处的指导学生实验,使他们既不会由于讲解太泛而无从下手,也不会由于讲解太细而产生预习的惰性。
化学教学案例 篇四
关键词:案例 生物化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70-01
1 案例教学法内涵
案例教学法或译为个案教学法,是一种透过案例来进教学的教育方法,1870年首先由哈佛法学院提倡应用,1889年案例教学法成为哈佛法学院的教学特色,并且逐渐扩张至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学之中。Kowalski在1991年指出案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讨论的教学方法,它除可以用来传授信息、概念、以及理论外,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推理、批判思考、问题解决的技巧;案例教学法乃是由具有多元表征与潜在价值的案例,导引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历程,透过尊重、倾听的批判思考对话,协助学习者跨建构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强化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的为及动机;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一种以案例作为教学材,结合教学主题,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的教学方法;综上,认为案教学法是运用生活中真实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以叙事体的方式呈现案,透过学生主动学习与课堂互动讨论,学习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并增进学生高层次思考与问题解决能的教学法[1]。
针对案例教学法的特质,归纳出五项要素:(1)教学材──以案例为主;(2)适用范围──教学主题或学科需能与案例进结合;(3)教学方式──主要以讨论、问答方式进教学;(4)师生角色──师生互为学习伙伴;(5)功能与价值──使学习者获得知识并培养高层次的推理与思考的能力[2]。
2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2.1 生物化学的学习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物化学领域主要研究的内容及其在医学上的作用;本课程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功能,三大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代谢过程以及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向;对细胞间信息传导规律有所了解。要求学生知道现代医学生物化学的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掌握大纲要求的内容,对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理解深刻。掌握医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相关的专业词汇和专业英文词汇[3]。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机体的代谢疾病,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打下基础。
2.2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举例
生物化学具有渗透性强、联系广泛的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 m.kuaihuida.com 师,只有学生对生物化学有兴趣,才会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知识。在课堂中的生物进化过程理论,学生对相关的概念模拟不清,知道其大概的内涵,但又不够明确,而且进化学知识零散的、抽象,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逐步说明生物拥有共同起源,生物之间具有亲缘关系。利用具体问题如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主要由什么决定的(DNA),[3]最终又是通过什么表现表现的(RNA)。物种进化在DNA和RNA中会留下证据。引导学生自主从蛋白质的分子上去思考分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最终获得细胞色素C氨基酸结构越相似,亲缘关系愈近;相应的,亲缘关系愈远,氨基酸的构成相差就愈大的论断。又可以使学生在分子层上生物存在极大的同一性,来更加深入探讨生物共同起源理论。上述观点都是生物的分子层面具有统一性的理论基石,通过教学案列,化抽象为具体,学生容易紧跟老师思路,同时使得教学课堂流畅自然,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也被触发,最终对教学的内容理解透彻,并能学以致用利用进化的理论解释有关生命现象,这样教学目标可以落实的很到位,教学效果得到最佳的体现[4]。
3 案例教学法教师的准备工作
3.1 案例的挑选
案例的选择要与本学科教学大纲及学校培养目标紧密结合,选择的案例要与主题内容联系紧密,案例要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采用多媒体等各种讲学方式,授课过程中老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引导及把我,提前布置相关学习任务,以期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3.2 提高综合素质
教室的自身素质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作用,案例的选择和编写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视野,因此,能否选择合适的案例需要教授广博的知识,教师需要针对每一个的典型案例,查阅了解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理解及掌握相关知识临床的联系,这样对一些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的老师可能会有一定困难。所以,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老师需要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水平,对案例充分准备,全面思考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做到这样,方能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互动充分,达到预定的效果。
4 结语
总之,案例教学法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抽象、复杂的医学生物化学课堂中采用此种方法,使得学生由原来填鸭式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思考,追求知识。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及热情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雅梅,韩玉英,孙丽翠,等。案例式教学法在专升本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87-188,191.
[2] 张俊河,董卫华,王芳,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2):139-142.
[3] 许红艳。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27:109-11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4篇化学教学案例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化学教学案例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