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阅读,生命的对话,人性的流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最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法二例 篇一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上仍存在的不太平的硝烟*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3.学习课文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酌情感。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你们看: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

无虑……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屈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不少

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可爱的孩子们。(引导

生结合国际形势发育,例举目前的国际战况)

2.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什么?(引导生发言)

3.好‘还有许多孩子也跟大家有相同的语言,我们的烈士的儿子雷利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呼声吧。(板题,读

题:2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自学课文

1. 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做上记号。

(2)边读边想:雷利这是说给谁听的呼吁?都说了些什么?

2.学生根扼要求自学,允许讨论。

3.汇报自学情况。

(1)生字学习情况。(生字卡抽查)

音: 卓(zhuō)越 素(sù)质 蓝盔(kuī) 凯(kǎi)旋 手腕(wǎn) 硕(shuó)士 弥(mí)漫 硝(xiāo)烟 灵柩(jiù)

形:弥 碗 盔 硝 柩 你 腕 炭 峭 疚

义:卓越;杰出的,有才能的。

京质:指人的综合素养。

灵柩:装进了死者的棺材。

呼吁:呼求援助、支持、同情等。

丧钟;教堂为教徒死亡敲的钟。比喻死亡或灭亡的信号。本文指

让战争停止的信号。

(2)请一学习小组开火车读文,正音。

(3)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这是’个个曰孩子写给联合同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信,信个用极富

情感的语言呼出了自己的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再渎课文,按老师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1.怀念为维和而牺牲的爸爸。

2. 通过加利先生向全世界呼吁。

四、指导朗读,读出情感。

1. 在读第一部分时要读出对爸爸的崇敬、思念。

2.在读第二部分时,语气要加强,读出孩子心中强烈的渴望。

五、小结。

世界需要和平、让我们为和平出自己的一份力吧!

六、作业。

1.抄下来印象深刻的语刘。

2.试着背诵最后三段,加上感情后作为演讲词在早会时演讲。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听写

卓越 素质 维和 执行 联和国

给予 凯旋 手腕 弥漫 硝烟

2. 指名上前就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作演讲,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情绪。

二、继续学习课文。

1.自巾读文,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

(找句展开教学。)

因为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

少地区还弥漫苦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投影)

(1)这句话不太好理解,你读懂了吗?(引导生理解“娇嫩的,和平之花”,并找山具体事例来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2)讨论:这些战争是必须发生的吗十(引入学习下一句)

2.面对这些不必要的战争,作者说应该怎么做呢?(引读—我们一定要向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那么我们呢?

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每组派一代表做记录,将想出的办法记下来。然后派代表上前汇报。全班综合后,由班委执笔,向全校同学发出一封倡议书—号召全校小朋友为维护和平出力。

3.梳理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信的格式,准备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

(1)写信格式的复习。“称呼、问候、正文、祝语、署名、日期”这是一封信的基本部件,注意他们所在的位置。

(2)想想体要对这些孩子说什么?

a.鼓励他们不要灰心,要勇敢地维护和平。

b.告诉他们有许多人关心他们、爱他们。

c.谈自己对他们的帮助。

(3)可单独完成,也可几人合作。

三、课堂练笔。

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

四、小结。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号召更多的人为和平出力!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继续写信。

3.收集有关世界(伊拉克)战争的资料,为维和收集证据。

4.写一写,为了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22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和平!!

和平!!!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拓展阅读—国际维和部队 篇二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在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16年中,共派遣维和人员6000余人次。已有8名中国军人在维和行动中殉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雷润民联合国驻伊拉克———科威特军事观察员。1991年在伊科边境因车祸牺牲。

刘鸣放联合国驻柬埔寨军事观察员。1992年5月在柬埔寨执行任务时,感染脑疟疾,医治无效不幸牺牲。

陈知国、余仕利中国赴柬埔寨维和工程兵大队1中队战士。1993年5月21日一枚火箭弹落入驻扎在磅同省斯昆镇的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营地,陈知国、余仕利不幸牺牲。郁建兴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机构化学视察组组长。2003年3月13日14时许,在乘车返回巴格达途中发生车祸,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付清礼中国赴刚果(金)维和工兵连建筑分队3班班长。2005年5月3日中午,付清礼在基武湖畔一个临山半岛上洗刷装载机上的污泥时突然晕倒,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张明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士官。2005年10月24日,在执行任务时,被子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

杜照宇联合国驻黎巴嫩军事观察员。2006年7月25日,以色列空军对黎巴嫩南部边镇希亚姆进行了袭击,击中联合国观察员哨所。杜照宇与其他3名联合国观察员不幸遇难。

[链接·资料]中国维和行动大事记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委会成员。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1989年,中国首次派人参加了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帮助纳米比亚实现从南非独立的进程。1990年,中国军队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军事观察员。

1992年4月,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

1997年5月,中国表示原则同意参加联合国“维和待命安排”。

1999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派遣维和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2000年1月,中国首次派遣15名民事警察到东帝汶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

2001年 12月,中国正式成立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统一协调和管理中国军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工作。2003年4月,中国首次派遣一支由175人的工兵连和 43人的医疗分队组成的维和部队赴刚果(金)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并于同年12月顺利组织了第一次轮换。2003年7月,中国决定向利比里亚派遣一个包括运输连、工兵连和医疗分队在内的共550人的维和部队,将分批前往任务地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

至2004年5月,中国已参与1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共派出约2300余人次的军事人员和253人次的民事警察。

2004年9月,联合国授予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全体官兵“和平荣誉勋章”。

2004年10月17日凌晨,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95人乘联合国专机,前往海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这是中国第一支赴国外执行维和任务的防暴队伍。(本组稿件均据新华社北京19日电)

关注维和资料 联合国维和行动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指联合国根据安理会或大会决议向冲突地区派遣没有强制力军事人员以恢复和维持和平的一种行动。

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可以通过下列两种方式制止国际冲突:一是纯外交方式,即通过斡旋、调解来解决争端;二是强制方式,通过封锁、禁运、经济制裁乃至派联合国军等强制措施阻止冲突。二战后,由于美苏对抗和两极格局的制约,联合国很难采取上述手段履行其维护和平的职责,于是,维和行动这样一种所谓“第三种方式”便应运而生。

敬爱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

您好!

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我和妈妈却接到过您的问候。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您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军事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对此我和妈妈向您表示深深的谢意。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五十一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五十一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我们一定要向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

敬爱的加利先生,在此,我代表我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您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祝加利先生身体健康。

敬礼!

中国北京二中 雷利

1996年11月8日

这是雷润民烈士的儿子写给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阅读,生命的对话,人性的流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 篇三

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对两课时的教学过程的回忆,自我总结一下,进行教学反思。

进行第一课时时,首先通过让学生看战区孩子们的悲惨生活,使其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尤其是给孩子带来的灾难,让学生很快进入状况带着悲壮的心情来学习。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各抒己见、小组合作学习等几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体会感受深刻的句子时,让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的度没有把握太好,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没有进一步给与提示使其自我思考得出答案。最后指导学生怎样有感情朗读课文,效果还算不错。

进行第二课时时,由于教学时间设计不合理,以至于后面的内容无法按时完成。因为这篇课文的一个重点是有感情朗读课文,所以在这节课伊始,便点名让四五个同学起来读,用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忽略了本届课的教学重点是课文的7—10自然段、划分文章层次及总结中心思想。由于时间浪费在朗读上一课的内容上,本节课只讲到划分层次,占用了下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本节应该完成的任务,实属不该。

今后一定总结经验,接受教训。

最后感谢老师的宝贵意见!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拓展阅读—国际维和部队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中国小男孩雷棣在得知父亲雷润民为维护世界和平捐躯的消息后,自强不息、发奋图强,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决心完成父亲为完成的事业——为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感人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3)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4)体会雷棣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     合作交流、引导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雷棣自强不息的动力,学习雷棣热爱和平、发奋图强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重点:理解雷棣内心的情感。

难点:学习雷棣热爱和平、发奋图强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小黑板等。

学具准备:查找有关维和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课件,导入课题

1、播放战争中的画面。

(学生说——)

师小结:战争是残酷的,它夺取了许多人的生命,使许多家庭妻离子散,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爱好和平、企盼世界和平成了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我们来学习发生在一个企盼和平的中国小男孩儿的故事,相信你们能从他的身上学到更多做人的道理。

2、板书课题: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师:看到这课题大家肯定会想这孩子是指谁?

围绕着课题,你有什么想提的问题吗?(师:雷棣为什么要企盼世界和平?为了世界和平雷棣做了哪些事?┉┉)板书重要的问题

3、很好。老师一直都很欣赏你们这种有疑而问的精神。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请同学们浏览全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三)解疑、学习第一部分

1、“雷棣为什么要企盼世界和平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一问题,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一段,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谁能来说一说,雷棣为什么企盼世界和平?

(1)维护和平是爸爸生前的理想。(“记住,孩子,你爸爸是为维护和平牺牲的。”)

板书:生前的理想。

怎么《www.kuaihuida.com》朗读?用什么语气读?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概括妈妈此时的心情。(如悲痛欲绝等。)个别读、齐读。

(2)维护和平是家人对雷棣的希望。(他对我说:“孩子,登爸爸回来,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板书:家人的希望(或雷棣的希望)(根据学生回答写板书。)

这句话是爸爸临上飞机对我说的,用什么成语概括?应该有什么语气读。

全班齐读。

4、什么是蓝盔?有关维和部队资料,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去查找,现在请各小组汇报一下。

(各小组汇报)

5、小结:是呀,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那样,维护世界和平既是爸爸生前的理想,也是家人对雷棣的希望,雷棣怎么也忘不了爸爸那亲切的音容笑貌;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他和妈妈说的话;更忘不了他与爸爸之间的约定,可是现在,蓝盔回来了,爸爸却牺牲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雷棣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这封信,共同感受一下他对爸爸的思念,对和平的企盼。

(三)观看插图、启发想象

1、爸爸牺牲了,望着爸爸的遗像,他会怎么想呢?(挂出插图)

2、指名说。

3、刚同学们都说得很好。

(四)再读课文,解学生疑(大略了解课文第二段)

1、师:残酷的战争夺取了父亲的生命,却使雷棣一下子长大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段,找一找,父亲牺牲后雷棣成长经历了哪几件事从哪儿可以看出雷棣一下子长大了?(并概括一下,?)

板书:(1)关心他人

(2)关心政治

(3)努力学习

(4)谢绝帮助

2、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对世界强烈的责任感使雷棣一下子长大了,了解了这些事情后,你是否对雷棣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呢?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是呀,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依然弥漫着硝烟,还有一些国家处在残酷的战争中,还有许多孩子正饱尝战争的苦难,请同学们拿出笔,记录下你对远方处在战火中的小伙伴、对自己或者对周围的人最想说的话。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交错叙述了几件事。

三、精读课文学习第二段

雷棣成长经历的哪些事,将相关的句子在书中标出来。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你对雷棣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并结合具体句子谈一谈为什么?

(1)关心他人:想象一下,他还会从哪些方面来照顾妈妈?

小结:雷棣不再是那个淘气的小男孩,他已经懂得为别人着想。

(2)关心政治:他可能从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事情?如果你是雷棣,了解了这些事情后,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小结:雷棣正在为成为一名维和战士而努力。

(3)努力学习:是什么在时刻激励着雷棣?

小结:父亲的牺牲、维护和平的心愿激励着雷棣自强不息。

(4)谢绝帮助:雷棣为什么会这样做?(出示爸爸的话)

雷棣明白爸爸的话了吗?从哪儿看出来他明白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小结:雷棣现在还小,他还不能进入联合国,不能参与维和行动,但是,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努力着,为今后维护世界和平打下基础。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和平的企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声音。

四、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最后一段)

说说最后一段的中心句。“我一定要去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竟”什么意思?

读一读。

五、深化主题

1、齐读课题: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2、学了课文,说说你对企盼的理解。能不能换成盼望?为什么?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七、概括中心思想

八、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九、作业:

课下搜集一下有关中东问题的材料。

板书设计: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关心他人

企盼和平      生前的理想 关心政治

家人的希望 努力学习

谢绝帮助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法二例 篇五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育才二小 王高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写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重点让学生通过美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本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谈战争和战争的危害。我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才能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让他们也由衷地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而本文对战争的描述仅仅是这样几句话。“他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他们在课前就了解战争,为课堂朗读酝酿感情基础。这一点做得还是很及时、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谈起战争滔滔不绝,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太可怕了!”“我们要远离战争!”这发自学生内心的呼唤是那么强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当然得益于课前的准备。

但是,课堂上学生朗读并不“美”,仔细想想,原因有二个。一是,开始时老师的范读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总是处在模仿状态,没有去认真体验、感悟。因而朗读时缺乏感情,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二是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的主人公缺乏同情心,没有将自己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qing,因而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看来备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而且要充分的备好学生,只有“以学生为本”的课才是最成功的课。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实验小学 廖丹云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写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重点让学生通过美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本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谈战争和战争的危害。我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才能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让他们也由衷地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而本文对战争的描述仅仅是这样几句话。“他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由于学生对于战争的资料了解的太少,所以并没有真正激起学生的思想的火花,这也与我的备课有直接关系,如果能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更多的关于现代战争的图片和信息,就会更助于课堂效果的实现。可是,在回首想想自己又知道多少关于战争的内容呢。课下我又查了资料,这些现代战争有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课堂上学生朗读很是入情,但似乎还缺些什么,我细细思考原来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的主人公缺乏同情心,没有将自己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qing,因而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 赵飞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通过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通过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所以,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用 “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雷利的呼吁” 部分,我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 “读”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马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已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这两段话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已的感想。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们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我想,当时,我如果能重视学生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资源,再让他们自由选择伙伴,合作讨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局势,畅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效果会更好一些。课堂应该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这一点。如:我设计了“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收获;小组探讨学习,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把板书的使用权留给学生;等等。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的捷径。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上海市福山外国语学校 王 怡

本文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后,他的孩子──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在极度悲伤之余,提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情感真挚而又充满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我在执教本文时重点落实在“悟读交汇”及“情理交融”两方面: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交流后指导朗读。

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

另外还有:过渡: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这是谁的呼声?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

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

同时在这堂课上,我通过播放收集到的战争场面的画面及课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但语文课只有“情”的激发,没有“理”的启迪,师生的“情”往往会失去依托。

因此,在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配乐讲述《和平鸽》的故事。过渡:和平鸽就这样诞生了,它有没有把和平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和平永驻人间呢?揭示课题。

如何让学生深切感受战争的残酷呢?我是这样设计的:你是怎样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可以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谈)。看课件,亲身感受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吧!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时,我的设计是:过渡:雷利用信发出了他的呼声,一位记者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发出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欣赏课件后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又能够做点什么?

在情理交融中,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自然升华为“战争之恨”这种“理”;因为情理交融,学生的“情”因“理”而更震憾人心,学生的“理”因“情”而更发人深省。

上完本课,感觉在落实本单元教学目标中的“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方面做得还不够。如果能在导入部分,设计一个质疑的环节,效果或许会更好。

阅读,生命的对话,人性的流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 篇六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但是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却感受到孩子们没能真正走进文本,没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与孩子们远离战争有关,更与老师的引导有关。反思自己的课堂,该如何加以改进呢?我们强调对文章的“感悟”,“感”是对文章的感受,“悟”是对文章重点词句的理解。怎样让学生感悟呢?就应该让学生去读,从文本中感受作者的心声。老师首先要悟,“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不会读书的孩子去悟”,去寻找文章中的字眼,比如文中作者三次提到了鲜花,两次提到“蓝盔”,我都没有加以引导,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教案匆匆地进行,这样学生就没有情感上的变化,由悲转化为恨,也就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呢?

比如可以让学生想象,当他们一家人手捧鲜花,满怀喜悦地来到机场迎接爸爸,看到的确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雷利,你会想什么?说什么?我想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再如,学完第一部分,可以这样问:“假如没有战争,假如爸爸还活着,他会取得哪些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到就是这样一位热爱和平的勇士、一个可爱可敬的爸爸、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生命,再也不能回来了,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我想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再去读书,学生就很容易动情。另外对于世界并不太平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自己补充了资料,还应该让学生补充资料,这样才能感悟,使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到读透。今天的课给了我深深的思索,“上好一节课真难”是我最大的感受。但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尝试,不断提高。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拓展阅读—国际维和部队 篇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雷棣自强不息的动力,学习雷棣热爱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雷棣成长经历中的五件事,体会雷棣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企盼世界和平的愿望。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生搜集有关和平的资料,预习课文。

2、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战争带来灾害的画面。

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看一个孩子为世界的和平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板书课题: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课之始,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情景视频,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读题质疑,读文感知

1、“企盼”是什么意思?读题,自主质疑。

2、梳理归纳问题:为何要企盼世界和平?怎样用具体行动实现这一夙愿?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课件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4、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拓展出充足的活动空间,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相互讨论,通过交流启发、取长补短来实现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的螺旋渐进和分化整合,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小组合作探究既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欲,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集体交流,品读感悟

1、谁来说一说雷棣为什么企盼世界和平?指名说。

2、小结:现在,蓝盔回来了,爸爸却牺牲了。让我们来读一读雷棣写给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这封信,共同感受一下他对爸爸的思念,对和平的企盼。

3、(出示信)指名配乐朗读。

4、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雷棣悲痛之深?引读妈妈和儿子的对话。

[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积极思维,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使这份“情”发自于学生内心的理解。在教学雷棣与母亲的一段对话的时候,引导学生朗读三次同样的对话,但是每次朗读之前,老师都会给这两段对话加上不同的提示语言,从一开始的悲恸,到中途的强忍悲恸,再到最后的暗下决心当一个懂事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于母亲与雷棣的内心世界就能不断深入体会,并通过朗读不同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体会,层层深入。当学生的心与母亲的心紧贴在一起的时候,那份极大的悲痛之情就完全深入学生的心中了;当学生的心与雷棣的心紧紧贴在一起的时候,那份了不起的勇气就贯穿于学生的身心了。]

5、雷棣这么说,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说。

6、齐读“努力学习”这一部分,思考:雷棣在学习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7、当学习遇到困难时,雷棣会想些什么?又会怎样做?(联系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是什么在时刻激励着雷棣?

8、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雷棣自强不息的精神。分角色读教授与雷棣的对话,思考:雷棣为什么会这样做?(出示爸爸的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9、小结:雷棣现在还小,他还不能进入联合国,不能参与维和行动,但是,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努力着,为今后维护世界和平打下基础。千言万语道不尽雷棣对和平的企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断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声音。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在班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地针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地从内心达到对雷棣的敬佩。]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学完了课文你们想对雷棣说点儿什么吗?

2、我们要维护世界和平,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班级,和谐的校园。同学们,为了建造一个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班级,和谐的校园,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使得思想教育不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

五、布置作业,积累语句

1、欣赏诗歌《放飞和平》

和平,不知是谁让和平的鸟,一个多么亲切的字眼!折断了翅膀,一个世界儿童、妇女、老人,鹧鸪不时盘旋在天空,迫切拥戴的字眼。悲惨的哀号。和平,和平的鸟,一个与战争相对的字眼!养好了伤,一个在战火纷飞的时候,被放飞在蔚蓝的天空,温暖人心的字眼。播撒幸福的种子!和平,一个难以实现的字眼!一个飞舞了几十年,几百年,都无法兑现的字眼。

2、请摘抄文中你感受最深刻的句子吧!

板书设计:

写信言志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体贴妈妈

——雷棣关心政治

(自强不息、热爱和平)发愤学习

谢绝帮助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7篇阅读,生命的对话,人性的流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就到这里了,希望在雷润民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