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6篇教学案例分析,希望在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教学案例分析 篇一
【关键词】法学 案例教学法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045-02
一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基本特点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是通过对典型事件和问题的分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案例,分析研究、了解相关的法律问题和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的思维习惯,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真实典型性案件的。一个案例就是在实际情况中,包含一个或多个复杂和困难的问题,但也可能包含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民主式教学等特点。
二 现行案例教学的主要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1.现行案例教学的主要方法
第一,案例枚举法。这种方法又分为两种:一是案例例证法,比如教师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后举例,然后通过理论进一步验证;二是案例导入法,教师先利用案例作为开端,再讲述基本理论,然后引出所要讲的法律概念或问题。
第二,案例讨论法。一般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系统讲授相关法律知识,老师针对法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体或分组讨论分析,这种方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案例的选择一般选用法律关系较为复杂,涉及很多法律问题,需要运用多种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
2.现行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现行案例教学法被认为是总讲授教学方法。教师采用案例枚举法时,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陈述事实、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和时间等方面,都由老师控制。在实际的课堂教授过程中,教师一般会选用真实案例,学生更感兴趣,而且方法本身也是学生易于接受和富有启发性的。“听案例”与“听讲课”并没有质的区别,教师将命题、推理、判断的思维全过程都一手包办了。但是教师对案件的分析都是事先搜查资料准备好的,而对学生来说则是未知的。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性,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
第二,现行案例教学法不适应司法考试的需要。我国法律院校毕业生要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必须要通过司法考试,取得合格证书。由于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案例往往是围绕一个理论或法律规定讲的,学生不用认真思考,就可以知道教师所讲的案例与刚学过的法律理论知识有关,所以很自然地就会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直接推断出案件的结果。而在司法考试中,考试的案例涉及法学学科的诸多领域,而且没有很多思考的时间,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学生根本不知如何入手。这样的案例教学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方法。
第三,现行案例教学法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目前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分析案例时,一般会引导学生相继展开,即按照法律关系的先后关系,即从案件事实出发,理清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以确定适用的法律条文。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在案例分析或讨论时,通常的做法是先明确案件的基本事实,然后再考虑是否有法律规定,如果有的话,就会直接按照法条的规定处理。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形成一种定性,会认为教科书或教师所讲的理论肯定是正确的,现行法律是完备的。学生一般不会去主动认为法律规定或案例引用的法律可能存在的漏洞,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倾向和方法,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拓展。
三 案例教学法实践
案例教学法的成功与否需要通过教学来检验。要实现教学目标,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应做好以下工作:
1.课前的准备,包括学生和老师的准备
在教学中,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准备,首先对本节课准备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预习,并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回顾,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挑选有代表性的案例,要对案例反复阅读并熟练掌握其中的内容,并做好笔记,要精心构思教学的内容和环节,还应考虑到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前安排好讨论问题,合理分配案例讨论时间,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对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可能得出的几种结果,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和总结。
2.课堂上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先介绍几个案例,或者利用多媒体将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点的思考角度不同,很可能会产生多种方案,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恰到好处的点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将学生的思路、讨论中心放在教学内容上。
3.案例教学的成绩评估与考核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评价机制上,无论是静态考试(如案例分析的卷面考试),还是动态考试,评判时教师必须要克服理解主观随意性和对案例理解分析的局限性,考虑是否是电压与电流的乘积。(2)There are a few common arrangements for using hydraulic power. 有几种常见的使用液压能的装置。(3)The complete electrical plant on board ship is made up of power generation equipment,a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many power utilizing devices. 船上的整个电力系统是由发电设备、分配系统和许多用电设备构成。
上述例句中,根据句(1)中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可以很容易推断出power应译为“功率”;句(2)中根据hydraulic 和power连用,也可以推断出power应该译为“能量”;而句(3)中的power generation equipment和power utilizing devices有的译者可能会译为“功率产生装置”和“功率使用装置”,但是这与句首的complete electrical plant on board ship不符,顺应专业知识,我们应该知道整个电力系统是由发电设备、分配系统和用电设备构成,因此可以得知power应译为“电”。这三种意义也是power一词在轮机英语中的常用语义。译者需顺应轮机专业知识,符合轮机英语的科技语境,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其正确的词义。
2.语境顺应影响译文的表达方式
在轮机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在知道句中所有词汇意义的情况下,仍不能将其翻译成顺畅的汉语,这是因为没有掌握恰当的轮机英语翻译技巧。由于轮机英语多层次的语境效应和原文作者的心理效应,语篇中的语言中存在着很多潜意识信息,即语言现象。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特点、表达潜意识的方式都不相同,这自然会影响译文的表达方式,因此绝对对号入座式的翻译是不可行的。这也是学生知道词义却不能顺畅翻译的原因。
为了使原文作者和译者的逻辑思路和心理效应一致,使原语和译语在信息内容、交际功能和审美效果等方面接近或相等,通常可顺应语境,采用以下几种基本翻译方法:
第一,语境顺应增词译法。为了使译文顺应原文的语境,更容易被理解,译者可通过增添解释性词语的方式补足原语信息。在大部分情况下,增词译法实际上是显化原语中的潜意识信息。例如:When the two voltage supplies are in phase the pointer is stationary in the 12 o’clock position.译为:当两台发电机的电压同相的时候,指针静止在12点位置。
上面示例译文中的增词部分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轮机专业知识的制约、潜意识和逻辑思维得到的翻译方式。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采取减词翻译。
第二,语境顺应减词译法。减词译法是指根据译语语言规范有意隐去或省略翻译源语文本中的语言成分。在大部分情况下,减词译法实际上是潜化原语中的显意识信息。例如:
The crosshead and crankpin bearings are made of cast steel and each consist of an upper and a lower part secured to the connecting rod by means of fitted bolts,the nuts of which are secured.译为:十字头和曲柄箱轴承是铸钢制成的,都由上下两部分构成,通过紧配螺栓和螺母固定在连杆上。Oil is supplied to the cylinder liner wall and the piston rings by means of mechanical lubricators giving a carefully controlled oil feed,through injectors or quills.译为:油通过机械注油器供给汽缸套和活塞环,供油量可精确控制。
虽然翻译时省略了以上示例英文中的斜体字部分,但它们的含义仍潜在译文当中。
第三,语境顺应代换译法。代换译法是指按照目标语的行文习惯,将原语的说法用另一种说法代替,其实际意义不变。例如:Centrifugal or radial flow pumps give regular delivery,and are quiet in operation.译为:离心泵或轴流泵的排放有规律,运行没有噪音。Also the metal of parts forming the combustion spaces must be kept at a temperature low enough to avoid losing mechanical strength.译为:还有构成燃烧室的金属部件必须保持在足够低的温度,以维持机械强度。
第四,语境顺应转换译法。由于原语和译语的语言特点和词的搭配关系的不同,原语中的语法成分在译语中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语法成分。几乎原语中的所有语法成分在译语中都可以译成另一种语法成分。如:Oil is supplied to the cylinder liner wall and the piston rings by means of mechanical lubricators giving a carefully controlled oil feed,through injectors or quills.译为:油通过机械注油器供给汽缸套和活塞环,供油量可精确控制。(补语中,宾语主语,定语谓语。)
第五,语境顺应反译法。通常说的反译法是指将肯定表达译成否定表达或将否定表达译成肯定表达。这里探讨的反译法是指广义反译法,是语境顺应代换译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轮机英语的翻译中十分常见,因此掌握反译法就更加重要。如:The fuel oil is then passed through a fine filter before being supplied to the injection system.译为:接着,燃油通过细滤器,然后被供给喷油系统。In a common sea water cooling system,from the sea suction one of a pair of sea water circulating pumps provides sea water which circulates the lubricating oil cooler,the jacket water cooler and the piston water cooler before discharging overboard.译为:在常见的海水冷却系统中,一对海水泵中的一个从海水吸入口处吸取海水,海水循环滑油冷却器、缸套水冷却器以及活塞冷却器,然后被排出舷外。
三 结束语
根据语境顺应论,翻译中译文语言的选择应有个动态顺应的过程,这种顺应应根据不同的语境而做出变化。翻译的过程必然涉及目的语的重构过程,目的语的重构是译者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译文语言的选择应动态地顺应文化语境。译者应顺应轮机英语的科技语境来选择词义,注意词语在翻译中的同化、异化、融合和隐化现象,从而有效地指导和促进我们的翻译和教学。
参考文献
[1]H. Leo.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李锦、廖开洪。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5(2):49~52
教学案例分析 篇二
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多年,始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和完善教学质量。平时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懂得怎样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和每一个学生。教学中发生过很多难忘的案例,这其中下面两个案例的发生与处理给我带来深深地思索,在我的教学成长过程中给了我太多的启示。
案例一:让民族音乐悄悄走进学生,走进学生心灵。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以前不止一次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欣赏民歌、民乐时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一听到京剧唱腔直摇头,我想这样如果长此下去,没有了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与发扬光大,那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话没有一点夸张的成分,应该引起我们所有的教师都来重视的普遍现象。于是在实践中,我经常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和教学改革,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让学生走进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特色的乡音和方言拉近了学生与民族的距离
在进行民歌音乐欣赏课时,曾经让学生搜集过有关赵本山的小品,尤其是二人转表演的合作编排小品,并让同学们共同欣赏。最有特色的是学生们自己创编了小品,他们将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断重新编排,用剧中优美的二人转唱腔和形体来表演,将他们的学习生活、业余生活、心理愿望等都表现出来,虽然表演有些稚嫩,但却很受学生欢迎。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东北的“音乐特产”二人转,更从中让他们了解了黑土地的民俗民歌,灵活地演唱形式、演唱内容和蕴含的情感。
(二)、挖掘教师、学生和网络资源,通过多种活动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心灵
要让学生喜爱民族音乐,就要给学生一个民族音乐的氛围,我平时注重开发各种资源,搜集大量的民族文艺作品。比如: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了解了《梁祝》的创作背景和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让他们知道在国外曾被誉为东方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在民族舞蹈《孔雀舞》的欣赏中,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民族乐器的伴奏从而仿佛身临其境。中国民族广播乐团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演奏的中国经典民族乐曲,外国朋友那经久不息的掌声以及演出成功结束的画面出现时,我明显感到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进行民族、民歌知识抢答时,学生展示的作品、演唱的歌曲之多,对民族乐器的了解之广,出乎我的意料。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就学到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知识,在抢答和介绍音乐作品时,这些知识又形成相互交流,不知不觉中,他们与民族音乐又近了一步。
另外,我在合唱兴趣小组活动中,也会经常排练一些民歌,如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牧歌》等,来巩固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一次对音乐欣赏课问卷调查中,学生写到:“民歌好听,里面有很多动听的故事”;“民歌有的听起来壮观,有的又象是心曲的婉转诉说”;“民歌民舞民乐透露出的是乡土气味,让人感到是那样亲切”;“通过民族音乐的欣赏,让我知道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真正理解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案例二: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有一次教唱新歌《青春舞曲》时,我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了一段舞蹈,同学们马上就说出这是维吾尔族的舞蹈。然后,我让学生说了一些他们所了解的民族舞蹈,学生回答的也丰富多彩:西藏舞、傣族舞、蒙古舞等。接着提问:“根据大家所了解掌握的知识,说说看维吾尔族舞蹈在动作和音乐表现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都积极发言,最后我概括结论:“不管音乐还是舞蹈它们的起源都离不开劳动······维吾尔族不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一个勤劳的民族,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维吾尔族的歌曲”。欢快的歌声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做着律动,很认真的听了一遍,然后,又一起开始学唱歌曲。接着,我说我们试着唱一唱乐谱,就在大家唱的过程中,忽然听到教室后面的一个角落冒出一句“一点都不和谐”,随之,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声。我一听这腔调就知道是李同学耍的“洋相”了。说起来有趣,在课余时,他经常在走廊上将会唱的歌曲用口哨吹出动听的旋律来,并以此为傲。整天穿着比较脏的衣服,行为习惯也不是很好,所以同学们都有点看不起他,我从同学们的哄笑声中感觉到在嘲笑他。
在这瞬间,我想了许多关于如果处理这种突发事件的方法,如果不制止这种行为那么整个教学效率就会降低。如果像以前一样,对于违反了课堂常规的同学进行严厉批评,那么原本轻松的课堂气氛就会变的很不愉快。正当我打算插点有气氛的话题时,发现他低下了头,还用课本挡住了自己的脸在等待“挨批”。我的心被触动了,在刹那间把他的行为反思了一下:这到底有没有闪光点?“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应该“鼓励创造”。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讲可能他是属于“捣乱”,但至少这也是他的一个特长,我何不借机鼓励他和其他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呢?“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不能扑灭本能的“创造火花”,更不能歧视他行为上的偏差,相反,我要利用好这次难得的机会,挖掘学生音乐创作潜能的开发。于是,我心平气合的对李同学说:“刚才,我们被你突然地“袭击”吓了一跳,这是你的不对了,但我觉得你吹得口哨很优美动听,否则,同学们怎么会被你逗笑了呢,你能再为同学们吹一遍吗?”他羞涩得站了起来,又吹了一遍,而且吹的音准、节奏完全正确,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我笑着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小看李同学的吹奏,其实很多好的歌曲也是这样哼唱出来的,但要哼得好听,也有一定难度的。不信你们也来试一下”。经过同学们的哼唱尝试后,大家进行了展示,看哪位同学哼唱得好听。这时,课堂气氛一下子非常活跃起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要求哼唱,李同学也更加有了兴致,积极参与到了表演行列。结果可谓丰富多彩,有情绪欢快的,也有抒情的,这都充分展示了同学们多彩的个性和丰富创造力。我及时的对同学们进行了鼓励,让他们能体验到创作的乐趣,体会到创作并不是可望不可及。这时的大家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看着他们自信和喜悦的脸庞,也看到了他们体验到的成功与快乐,我知道他们创造思维的大门正在被悄悄开启!
教学案例分析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案例研究;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97-01
目前我国探究式教学发展的状况是,80年代以来我国在探究式教学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没有从根本接受以学习为根本的传统式教学方式。一味的注重探究式教学的花样,忽略了学生的动手,主动探究寻找答案。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经历和经验,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到真正的快乐。
一、转变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学生到九年级才接触到化学,刚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是学到化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常感到会抽象难懂,感到难懂会使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化学知识的难点,使原有的兴趣转变稳定的,持久的兴趣?那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探索隐藏在化学现象背后的化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新鲜感转变成持久性的动力。
二、转变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探究:
长期以来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动手的培养。新课程理念就是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实验才能更有效的。那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问题设置出来,方法引导出来,然后让学生亲手以实验的方式把答案寻找出来。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的方案,参与设计。实现自主,体验,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为终生学生打下基础。在整个的实验的环节中,学生始终能带着问题学,并且总是处于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的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断的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动手实验的能力,合作与交流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的调动,注意力的集中有促进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初中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一课时酸碱指示剂 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的时候就发现,滴加之后溶液红色出现后立刻就消失了,这让学生很纳闷。如果老师只讲一讲具体原因学生肯定印象不深刻,不如设计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索寻找答案:“让学生准备两瓶NaOH溶液一瓶比稀溶液,和一瓶浓溶液,分别滴加酚酞试剂观看现象”,学生就会从实验中找到答案,溶液太浓红色消失的较快,溶液稀红色消失的较慢。从而增加了学生的成功感和探索实验的欲望,培养学生不能完全依赖于课本,要有永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1、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学生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动手实验,讨论交流,形式假设一系列的活动,创造能力 观察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 交往能力 推理能力 归纳演绎能力等等都得到了全面的训练;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观察 分析 思考 抽象 综合 概括 推理 归纳等种种思维活动,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分析到概括的转变,让学生开阔思路,训练思维。
3、教会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强调探究的过程,注重探究的方法引导。有利于学生学会探究的思路与方法,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典型探究教学案例与分析:【案例实录】:对一包干燥的白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教师提醒】:它由碳酸钙、碳酸钠、氢氧化钠三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提出猜想】:白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①只有碳酸钙;②只有碳酸钠;③只有氢氧化钠;④是碳酸钠、碳酸钙的混合物;⑤是碳酸钙、氢氧化钠的混合物;⑥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探究思路】: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设计实验加以甄别,先分别探究其中是否含有碳酸钙,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其组成。
【查阅资料】:①碳酸钠俗称纯碱,溶液呈碱性。 ②CaCl2、Ca(NO3)2、BaCl2等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把班级同学分为甲 乙 丙 丁 四个组,分别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组探究实验:甲组同学:取适量白色粉末装入试管中,然后加入足量的水,振荡。结果白色粉末全部溶解,本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得到结果。学生代表回答:“经过小组实验发现溶液全部溶解因此排除猜想①④⑤”乙组同学:在甲组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乙组同学另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后再滴加2~3滴酚酞试液,振荡后观察,溶液变成红色。学生代表回答:“溶液呈碱性只有猜想是③正确的”教师:全体同学共同讨论提出不同的意见
【质疑】:丙组同学却不是这样认为,他的理由是 Na2CO3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丁组同学: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的组成,在甲同学所得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结果有气泡产生,于是丁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③
【小结】:教师分析以上各个小组的实验探究和激烈的讨论,总结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归纳分析利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现象进一步完善。
案例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次设置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并且合作做实验探究问题所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从而获得成功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课堂气氛得到很好的活跃。但是也有一些遗憾,学生对实验操作能力不是很好,从而在使一些实验现象不是太准确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究。 孙小兰。 成功(教育版). 2009 (1)
[2] 新课程下初中化学实验改革初探。 任晓丽。 科学咨询。 2009 (10)
教学案例分析 篇四
Firstly, analysis of the lesson
I Teaching contents
Studying the pronunciations of combination “or”[?: ]/ [?: ]
II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Demanding of the students to revise the pronunciations of the combinations from Unit 1 to Unit 3 .
2 Studying the pronunciations of or ,and master how to read the words with or.
3 Be able to find out the regulations of pronouncing a word with or through working together.
4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II 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focuses
1 Im: Master the regulations of pronouncing or and read the words with or.
2 Diff: Understand and use the pronunciation rules of or.
IV Teaching methods
1 Play some games; 2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think and discover the rules; 3 Tell a story.
V Teaching steps:
Step I Warm-up
1 Greetings.
2 Play a game: Whack-a-mole game(Reading the words with the letter combinations er ir ur ar and al)
Step II Presentation
1 showing a funny boy. Teacher says: ‘I am York…’
2 Let them read and judge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of York. If yes, they say ”Yeah Yeah Yeah” If no, they say “NO No No” .Of course, the students are allowed to read the sentences quickly at first.
My name is York. (Yeah)
I’m not forty years old. (NO)
I have short hair. (Yeah)
I do sports (\动)in the morning.(Yeah)
I’m not a weather reporter. (No)
3 Encourage them to read the words with or and find out what features are in these words:
York forty short sport morning reporter
4 Read again and again, then write down [?:] on the whiteboard, teach them to read.
5 show the other group of words: homework world map work worm
6 Discuss in pairs: What’s the same in these words? Let the students find out how to read the words with or after w.
7 Write down the Pronunciation [?:] and teach them to read.
8 Ask the boys and girls to read the words again and again, then draw a conclusion by themselves: ⑴ Normally the combination or is pronounced [?:]; ⑵ It’s pronounced [?:] after the letter w.
Step III Teaching practice
Making a breakthrough
1 Read the words with or by themselves on Page40.
2 Read, listen and number on Page 40.r
3 Look, listen and write on Page 40.
Step IV A funny story
York’s Horns Tell the story for them. if possible ask them to read the story that tells us helping others is a good virtue.
Step V Summary
Demanding of the students to summarize what they studied in the lesson.
Step VI Homework
1 Read the words with or.
2 Copy the four words with or and the sentences on Page40
VI Blackboard writing design
Unit 4 At the farm
Let’s spell
or [?: ] horse fork short The rules of pronouncing or
or [?:] work world map 1 Normally or sounds [?: ] 2 or is pronounced [?:] after w.
Secondly ,I briefly talk about my teaching reflection. In this lesson the main teaching content is to study and use the regulations of pronouncing or. In fact the teaching of phonics is boring. In order to make the clas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On the one hand I brought some games into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n the other hand a funny story for the children, It’s called York’s Horns that tells us helping others is a good virtue.
I always think that English class should bring students happiness, make them enjoy English activities. Further, study English effectively.
教学案例分析 篇五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错账更正;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71-03
一、案例背景
1.教材
在记账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差错,如重记、数字颠倒、数字记错、科目记错等,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应及时找出差错,并予以更正。《错账更正方法》是“账簿登记规则”的深入和延续,是后续会计学习的基础,是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也是江苏省对口高考的重要考点。无论从学科角度还是从整个专业教学计划的全过程来看,该内容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错账更正方法中的“划线更正法”、“红字冲销法”和“补充登记法”成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2.学生
作为财会专业的学生,“错账更正方法”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但学生往往会忽视错账更正过程的学习,以至于考试时优秀学生才能套用更正模式,成绩平平的学生则无法判断使用哪种方法,更谈不上错账更正方法的具体应用。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加强“错账更正过程”的教学力度,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得出错账更正方法。另外,如何将书本的假设错误与更正知识转化为现实的会计问题,对学生来说仍是一大难题。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设置必要的情景,积极引导、鼓励,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认识与分析错账的类型,增强判断能力;正确理解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掌握各种错账更正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及要领。
(2)能力目标。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进行错账更正的操作能力;通过各种错账更正方法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务实的职业意识,增强责任感。
2.教学重点
(1)根据错误正确判别应使用的更正方法。
(2)3种更正方法的具体操作。
3.教学难点
红字冲销法的判别和操作。
4.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凭证、日记账、总账账簿、黑水笔、红笔和签章等。
5.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法。
(2)通过趣味性的启发式讲解,结合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总结式教学。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分析
1.复习检测,引入情境(发现问题)
首先,通过课件展示一张“提现备发工资的现金支票存根”的原始凭证,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复习检测结果后,引出学生可能出现的四种错账情境(这四种情境囊括本节课所要传授的知识),要求归纳出错误的类型,并提出问题:上述账务处理错在哪里?应如何更正?由此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归纳错误类型、罗列更正方法的基础上引出新课,展示重、难点。如此一来,既明确了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一举两得。
2.案例分析,探究新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借助多媒体课件,围绕上述“提现备发工资”业务设置的四种典型错账情境,作为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师生共同寻找每种错账的最佳更正方法,并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每种错账更正的业务操作流程。
(1)情景一。
判断:结账前,发现记账凭证正确,登账错误。
选择方法:画线更正法。
具体操作:画线,划红色横线;填写,填正确的数字或文字;盖章,经办人员在更正处盖章。
设计目的:本节课学习的第一个知识点“划线更正法是“错正更正”的一部分,也是错账中最常见、最容易操作修正的。
(2)情景二。
判断: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中的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有错误,引起账簿错误。
选择方法:红字冲销法。
具体操作:用红字金额填写一张冲账凭证,并用红字金额登记入账;蓝字金额填写一张正确凭证,并用蓝字金额登记入账。
设计目的:让学生掌握错账中最繁琐的红字冲销法,前后顺序不能颠倒,先用红字冲销错账,然后用篮字填写正确的凭证再入账。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接感受形象逼真的错账更正效果,可帮助学生快速接受知识。
(3)情景三。
判断: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和账簿记录中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无误,但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
选择方法:红字冲销法。
具体操作:按多记金额用红字金额填写一张冲账凭证,再用红字金额登记入账。
设计目的:让学生掌握红字冲销中特殊案例的处理方法――冲销多记的金额。
(4)情景四。
判断: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和账簿记录中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无误,但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
选择方法:补充登记法。
具体操作:按少记金额用蓝字金额填写一张记账凭证,再用蓝字金额登记入账。
设计目的:让学生明确补充登记法实际跟正常所得账务处理一样进行,只是在原来记账的基础上再用字补上少记的金额而已。从整个错账更正方法来看,这个操作比较容易。
3.分层教学,巩固消化。
教学案例分析 篇六
从事英语教学的十多年以来,总是出现学英语难,前面学后面忘的现象,以至于在六年级的出现厌学的情况。身为教师的我一直想改变这悲伤的状况,当歌谣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给学生学习降低难度时,我欣喜,真心希望通过歌谣来有力地帮助孩子更好的习得语言。
教材分析:
这是孩子们开始学习英语的第一年,应该特别重视激发和保护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他们说英语的自信心。教授Unit3 story time部分的对话,要求能用“He’s/She’s…He’s/She’s my ,…”进行交流,听懂、会读、会说goodbye, my friend, he’s, she’s.能初步运用本课所学的词汇和日常交际用语与人告别,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朋友。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接触了goodbye,对文中设计的人物也已经认识。对He’s/She’s…He’s/She’s my friend.很是陌生,在my friend, he’s, she’s的语义与语音方面还需要进行学习,特别是friend的发音,往往掌握不好。
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我研究的课题《用歌谣提高三年级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进行教学改进,利用歌谣解决本课的学习问题。
二、案例主题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读、会说goodbye, my friend, he’s, she’s.
2、能听懂、会读、会说日常交际用语Goodbye,… He’s/She’s… He’s/She’ s my friend.
3、能正确地理解并朗读对话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尝试表演对话。
4、能初步运用本课所学的词汇和日常交际用语与人告别,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朋友。
教学重点:
1、能在情境中理解friend一词的意义。
2、能理解Goodbye,…这一交际用语的含义并知道如何在生活中运用。
3、能理解对话内容,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对话。
教学难点:
1、能根据性别的不同,用He’s/She’s…来介绍自己的朋友。
2、能在情境中初步运用本课所学的词汇和日常交际用语与人告别,以及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朋友。
这是一节结合我的课题研究,在本校上的一节普通的常态课。
三、案例描述
片段一:friend的学习
1、Lead-in
a.T: Let’s say a rhyme. ‘Are you Mike’. Ok?
Ss say the rhyme together
b.T: There are two students Moe and Joe. They are my friends.
ppt: Moe and Joe.
Teach: friends-----my friends
领读friend,my friend,并让学生看口型,准确发音,分男女生读,小组读
2、Say a chant:
f f (手放嘴边),friend (s);
my my (拍胸脯), my friend(s) ;
Friend(s), friend(s), my friend(s).
说三遍后,用简单的调子唱friend、friend、my friend;my friend,my friend;friends、friends、my friends;my friends,my friends。(手拉手,边唱边律动)
有前面所学的“Are you Mike?”引入新单词friend的学习,衔接自然,也便于学生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练说,能帮助不同阶段的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紧接着的chant,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说说、唱唱、动动的形式,引领学生加深了对friend(s)和my friend(s)的记忆。
教者轻松的姿态,夸张的语气,再加上灵活的教学形式,学生说唱结合,教学效果自然与众不同。
片段二:新授she’s.....he’s....
1.引入:Look, she’s Zeng Gege. I think she’s my friend.(教室走到该同学那示意其站起来,手指向该同学,看着其他同学说)
领着同学们说:she she ,she she she.问:Who’s she?This one?(教师顺手指身边的同学说She’s .....(人名)
2. 同法教学He’s....
3. 巩固she he
She she she ,she is ....
He he he, he is ....
边拍手,边说,同时用班级里不同的男女生换说(该生在教师的示意下站起来)。
结合学生们熟悉的小伙伴进行学习she 、he,便于学生理解,也显得亲近,对知识的陌生感降到了最低。偶尔会有同学将女同学说成He,或者将男孩子说成she ,大家都会哄堂大笑,学习气氛轻松,同时也说明他们都已经掌握了。
四、案例反思
针对于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He’s/She’s…He’s/She’s my friend.进行分解学习:先认识friend,再学习人称代词he、she。学习中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说、唱、动、赛的形式设计歌谣、chant,活跃课堂气氛,降低学习难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语言知识点。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6篇教学案例分析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