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教育教学(优秀7篇)(教育教学美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的7篇教育教学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教育教学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教育教学 篇一

小学体育学科落实德育教育的要求,必须要结合小学体育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教给学生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的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合理锻炼,同时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和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纪律观念、团队意识等。这里更为关键的是根据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时期小学体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使学生们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锻炼理念,要求学生从小就能够掌握一定的健康卫生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重视体育锻炼,并且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的提升,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就可以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利于学生使体育锻炼成为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认识。

二、注重德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的体现

德育教育作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要把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每一部分,所以,在体育课上,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把德育教育工作渗透进来。在教学内容中,如一些长跑项目的练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在团队项目中引导学生们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而在教学形式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安排来落实德育教育,如上课整队要迅速,队列纪律要严格,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在学生在进行运动项目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相互保护,心中有他人;在利用器材进行活动时,要注意对于器材的合理使用,养成爱护集体公物的品质。总之,小学体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从细节着手,对小学生进行反复、细致的引导,这样非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无形之中也就能够落实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三、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因材施教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强调要以生为本,即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一定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教学历时六年,学生的学习时间跨度大,也意味着学生们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在小学体育课上的德育教育也要客观上尊重这种变化,从学情出发来因材施教。总体来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因为学生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认识方面还未成形,这时教师要注意循序善诱,耐心的、反复地予以引导,这样他们才可能把一种行为上升到一种好的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发挥其喜欢表现自己的优点,教师一方面要对其行为认识予以引导,同时也要利用好“表扬”这一有利武器,对于学生的进步及时的予以肯定,这样既能够鼓励一部分学生,同时也能够树立榜样的作用,起到示范的效果。

四、紧抓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马卡连柯认为:“制度越明确,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行为习惯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按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上课,不得随意缺席或擅自离队;分组做练习时,必须按规定排好队等。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行为是非的界限,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良好思想。

五、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实施德育渗透

教师在实施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时,如果能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其中,既能提高课的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如进行课前的动员和课后的总结能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性的认识,进行队列队形的调动能训练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组织纪律性,整齐优美的动作陶冶学生美感;在教法上采用游戏或竞赛形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协作进取的精神;在准备、放松活动或练习时要求学生相互保护、帮助,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教育教学范文 篇二

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的成因。研究发现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成为了家庭、学校、国家的集体意识,在这种集体意识的权威驱使下青少年个性完全被淹没,没有了剩余精力怎么去进行体育游戏,青少年个体完全处于失语状态,个人意识只能依附在集体意识的权威代表家庭和学校身上,剩余的也只能是无耐。研究结果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是社会问题、生育制度、招生制度、教育制度、家庭观念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单单的改变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模式等只是纸上谈兵、南辕北辙,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就去行动只能是缘木求鱼。所以提出研究学校体育教育应该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向“教育制度、招生制度与国家政策”转移。

关键词:

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体〖www.kuaihuida.com〗质测试;边缘化

所谓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是指学校体育教育在教育系统内成为非主流、非中心,被主流教育所排斥,已成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集体意识。但是在17世纪、18世纪西方教育就把游泳、赛跑、爬山、跳跃、打猎等列为学校教育,到了19世纪英国在公立学校把橄榄球、板球和足球设为学校的主要运动项目,正如裴斯泰洛齐主张“:体育是教育的基础和初级形式,进行教育首先要进行体育教育。”[1]斯宾塞在西方教育史上认为“:德育、智育、体育应该作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1]福泽谕吉提出“:健康的体魄比智力更重要,它是一切的基础。”[1]

现代体育之父托马斯•阿诺德强调“:没有身体运动的教育就不能成为教育。”中国早在先秦时就有礼、乐、书、数、射、御的教学内容,其中御与射就是早期的学校体育教育形式。后来武术、体操成为了学校体育教育科目,统治阶级希望通过学校体育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具有战斗力的领导者,这也说明了早期的学校体育是一种军事训练,如荣禄在《请给武备学堂奖叙折》所说“:所学兵法、战法、算法、枪法、炮法、操法等,都能洞悉窍要”[2],这里讲的是一种军事兵操,这也是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历史渊源和理由。现在和平年代学校体育教育成为了一种健身强体的功能,已经远离了军事的意义。但是从1985年到2005年的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发现“中国青少年体质一些重要指标正在下滑”[3]“,到了2010年大学生的体质还在下滑”[4]。就此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颁布以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再次为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出重要的要求“:加强体育课和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但是新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降低了青少年锻炼标准,进20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形式严峻[5]。为什么国家在提倡减负、阳光体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观点后,学生的体质一再下滑,学校体育教育一如既往的被边缘化?

1家庭、学校、国家的体育教育集体意识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其中,妈妈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爸爸的高度决定孩子的方向,家庭就是复印机,孩子就是家庭意识的复印件。家庭对于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的贯彻落实(尽管现在可以生二孩),使得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飙升。从传统的“超生游击队”到“4-2-1家庭”,孩子的重要性可见有多重要。他已不是单单仅属于亲生父母的孩子了,他是几代人的唯一希望。幼小的肩膀生下来,就肩负着成龙成凤的任务,肉身就赋予了“龙体、凤体”的意义。对“龙凤”的教育自然很是重视,要上最好的学校,要找最好的老师,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扩大家庭教育的功能,延长“学校教育时间”进行课外各种“培优、补优”。从周一到周五,星期六、星期天比工作日学习的任务还有重。再看学校升学的压力,从幼儿园到高中每个阶段,每个学校无不面对着升学的压力,因为升学率就是招生率就是学校和老师生存的生命线。所以学校、老师每时每刻都不敢对学生成绩有所懈怠,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根本就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常常体育课被其他课占用。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各个阶段好学校招生不考体育,其根源因为“高考不考体育”。而走进大学发现,少了监督和管制,而本身在高中阶段没有形成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一般能力,更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认真对待体育的态度。突如其来的“自由”犹如“灾难”。大学的就业压力时刻就是头上的“紧箍咒”,20多年寒窗苦就在找工作上。拿来的体育锻炼激情,更何况就业单位面试又不看你的体育成绩。国家对于青少年体质下降进行了关注,尽管在2007年中共中央领导就有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提出“要争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同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于是中国进行了“阳光体育运动”,同时制定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了“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政策方针,于2011年实施新版的《体育与健康课标准》,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7]等,这些政策要求学校体育教育也要深化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扭转学校体育教育的不利局面”[8]。

在个体受教育阶段,来自家庭父母、学校、老师、社会、国家等,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误识形成了对体育教育边缘化的集体意识,淹没了个体的个性和创造性,完全沦为他们的工具。而集体意识下的学校体育教育被过度工具化、形式化,学校体育教育已经失去了教育意义,体育教育的方式“体育课”早以边缘化,早就被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和集体意识合法的淘汰了。只不过体育课的形式还在,但实质的功能全无。在这种情形下,进行体质测试,也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受教育阶段的个体听从于家庭父母和老师,而家庭和老师迎合学校的意识,学校又只能受命于教育制度和高考招生制度,所以教育的宗旨就是“高考”。即使国家高喊教育要“减负”,提倡“阳光体育、终身体育”,主张“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也只能成为“口号”。学校(指大学教育一下)也是无奈,家庭只好一搏,去“迎合”学校和教育制度以及考试制度,牺牲的只是青少年个体的“身体”和“话语权”。我想“在过去的20年,中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6]这一结论,家庭、学校、国家都应该明白什么原因所致,这恰恰也是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的原因。正如福柯所说“:在这个巨大的机器系统里,每个人无论他是施展权力者,还是被权力控制的个体,都被套在里面”,就像牧羊犬和羊一养,在教育制度系统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亦是如此。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被国家、学校、家庭固化认为成了“纯粹的体质教育或者体能教育”完全忽略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拼搏、竞争、公平、激进、自由、智慧、超越以及成功与失败感”等的教育功能,只看到了“技术整体、技术要领、技术环节、技术细节、练习方法和步骤”等,表层的体育教育功能。这完全毁灭了体育教育的完整性,以至于导致了学校体育教育的边缘化,但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边缘化问题,如果单单从体育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改变是南辕北辙。没能看到产生的实质是招生制度问题,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对于现在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2个体的状态:失语

问题的根源来源于青少年学生,但是整个过程都没有听到学生的声音。假如学生消失了我想这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但是现实是否定的。集体意识完全涵盖了个体意识,个体失去了个性,失去了自由,没有了剩余精力,怎么去做游戏去进行体育锻炼。个性的淹没、认同的被建构、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理性,在外力的驱动下演变成工具理性,在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个体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展演。受教育阶段的个体完全处在“自由的监狱”里,即“高考工厂”或者“高分加工厂”“。监狱”的全景为“家庭和学校”,管理模式为“全程监控”,一切与学习有关的活动趋势都在监视之中,如李彬认为“:河南省邯郸市广泰中学实行‘教师全程随班办公’的管理模式,并且班主任通过办公室的窗口可以零距离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动态和规律”。受教育者“个体”沦为工具,成为家庭的“希望”“未来”以及与别人攀比、炫耀的砝码,也成为学校的“升学率”“就业率”和老师的“奖励”等。虽然官方提出“减负”和“素质教育”,但是,高考的门槛和录取方式没有改变,还是“分数”定“学校”,比拼的还是记忆力不是能力,所以,可以说中国的教育还处在应试教育层面。并且达到了极致,这时我想到了“:为了中‘状元’和‘考上大学’,中国的教育发展从孔子的‘各言尔志’到头悬梁锥刺股,再到民国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以至今天‘自由的监狱’中国教育进入了奇葩时代!”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分数被认为成“生命线”,原本是无生命的数字被建构成了:父母的希望、家庭的希望、学校的升学率和生命线等,成为中国人的面子和事业,已形成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受教育者被教育机构加工成“高分工具”,这一点在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得到了完全的演展,一个是“高分工厂”,另一个是“亚洲最大的高考加工厂”。爱因斯坦强调“学校的目的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应该始终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主雷米杰瑟姆在《圆形监狱》里主张“社会生活中权力成为双眼,在个体透明的地方,畅通无阻”;法国哲学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出“注视的目光、监视的目光,在目光的压力下,个体建构了自我监禁”。我想学校教育的伊始不会是这个目的,那么是谁篡改了他,使其沦为“监视网”。那些监视者们高高在上,有无限的权力,他们不是别人,就是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尽管受教育者个体已经被集体意识湮灭了思想和个性,但是他自己也是建构者,他们也被编织进了学校教育罗网的一丝一线里。集体的意识毁灭了学校教育的真谛,同时也摧毁了青少年的体质,展演过程就是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形成过程。

3结语

不是单纯的从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改革就能解决体育教育边缘化问题,要转向国家政策、教育制度和招生制度上以及家庭面对买学区房压力、高考升学压力、孩子的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上来研究。简单的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看是只与体育教育有关,事实不然。体育教育边缘化是社会问题、生育制度、招生制度、教育制度、家庭压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改变体育教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模式等只是纸上谈兵、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白费功夫,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就去谈改革只能是缘木求鱼。好比谱写了一首优美的曲子给一个聋哑人听,效果可见如何。如果你费劲有牛二虎之力进行改进演出的方式和声音的高低以及参与的乐器多少等,也是无用的。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工作也应该如此,应该从“压制型行政模式”向“回应型行政模式”转型,受教育阶段的个体学校体育参与行为应该由“工具性”向“个性”转变,实现学校体育教育从“工具理”向“价值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孙士杰,冯喜英,仝瑞。外国教育思想精粹[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93,166,189.

[2]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M].上海:山海教育出版社,1992:508-509.

[3]张绰庵。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的理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8):2-3.

教育教学 篇三

九十年代以后,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和蓬勃发展,应用己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特别是由于多媒体的特点,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多媒体教育能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提高人的创新意识,所以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就要让孩子受到创造环境的熏陶,创造力并不神秘,人人都有创造的潜力。创造能力,创新意识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起来的,必须从长计议,从小打好基础。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良好氛围。

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期在知识经济时代能有大批创新能力的人刻苦研究,占领科技的制高点。现由应试教育向索质教育的转轨,必须改革“应试教育”下形成的课堂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改造传统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时空限制,把那些无法感知的世界在课堂上活生主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现代教学法注重激发学主的学习兴趣他们认为具有这样一种能力对于培养能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材是至关重要的,而基子1nternet的教育肉络则丸培养这种信息能力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

21世纪对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我国教育将成为实现“两个转变”和国际竞争的依靠者,教育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科学技术的革命,信息将成为重要的资源,开发信息资源将更加依靠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要迎接21世纪的上述挑战,就应在培养什么样素质的人才上进行探索。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教学,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是教育思想,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的先导。我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深深体会到:

1.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

实行这个转变的实质,是要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车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教育的任务,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相联系的,面向未来的变化速率更快的信息社会,对其成员的创新精神的要求是更高的,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缺乏创新,是我国科技界的关键弱点,这是与我国教育的弊端紧密联系的。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越来越突出地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但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是以继承前人的知识为中心的,这种教育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学制度和管理方法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教育哲学和评价人才标准等。

我国的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过分注重演绎法,忽视归纳法。演绎法的缺点是不引导学生去创新;归纳法是进行探索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教育方法。我们的升学考试制度,特别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也是一种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制度,我们的管理制度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有意无意中,扼杀了青年人的创造精神。很显然,不转变这种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不树立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念,就不能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当然,这种转变,并非要把传统的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统统丢掉,构造一个创新性教育,而是要通过对继承性教育进行选择、继承、改造和发展来实现。

2.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

这个转变的实质,是要从以学科为中心进行分割知识教育,转到进行整体化知识教育,

3、转变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

要重视“做人”教育。如果忽视“做人”教育,把“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不仅给社会造成种种严重问题,也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很大干扰。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负面作用的影响下,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方面所引发的问题是不能忽视的。在严酷的事实面前,有远见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都大声疾呼,学校要强化“做人”教育,要把“做事”和“做人”教育结合起来,要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重视德行的培养。只要我们认真探讨、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提高,我们完全有可能创造出一套在新的形势下把“做人”教育和“做事”教育结合起来的宝贵经验,、为高中教育的全面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在实践中对多媒体电子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现实性我们认识到:(1)从学生学习知识与人的生理器官的关系来看,味觉为1%,触觉1.5%;嗅觉3.5%;听觉11%;视觉83%;听力、看可达94%。从认知心理学看,经专家实践表明,读过文字可记住内容10%,听过语音可记住20%的内容,视频图像可记住30%的内容,又听又看可记住50%的内容。从信息论角度看,人的信道特性触觉信道带宽为1,听觉为100,视觉为10000,所以要交换信息,就要充分利用视觉信息。正如美国电脑科学家“捷拉尔德、埃斯特林所说:“电脑能使一个青年在几个月内达到如果没有电脑就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的水平”。当前软件市场中的ca1软件,为各校制作自己cai软件提供了便利。利用cai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1)学生从被动状态变成主动操作式的教学。(2)可以实施因材施教。(3)教师可以摆脱重复性的劳动,减轻教学强度。(4)教学课件可以集中全国优秀教师的智慧,共享资源,(5)cai软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它的实施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ca1是学校创立,书面语言应用,印刷技术发明以后的第腺四次教育革命,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是了个强有力的有效载体,开展多媒体电子计算机教学有其必然性,它是当今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变革。信息时代中教育改革是以推行多媒体教学为其本质标志,它综合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实施多媒体电子计算机教学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改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它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扩大卸识的传输量,增大教学容量和密度,可用声、光、形、色多种信号使人类积累的知识再现。高度的可变性。可控性的特点,可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多种感官,充分开发大脑的认识功能,发展形象。抽象思维的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它的必要性更加凸现出来。发展多媒体电子计算机教学是实现教学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多媒体电子计算机教育为广大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向广大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不抓紧学习现代化教育理论、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方法,就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利用多媒体电子计算机实施教育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有着其他工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为迎接21世纪至到来,应用多媒体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信息时代的知识结构不再是单纯的线性联接,而是呈综合网状性。未来的教育将是,无“网”而不胜。“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地区的儿童都应该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将来才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美、克林顿。人们常说计算机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掌握网络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能力才算是拿到21世纪的免签证,“控制与掌握甲络的人,将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网络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网络将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赶快学会在网络海洋中冲浪,否则将被信息的海洋所淹没。

利用因特网辅助教学我们作了尝试并收到明显的效果。我校从1995年开始购置多媒体电子计算机并开展学生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四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普及“二机一幕”的前提下,在多媒体电子计算机的管理、教育、教学,取得长足的进步,学校开设了三套网络,即给学生使用的novell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的网络;intent网络。学校开辟了四个多媒体电子教室,既有联接29寸彩电的教室,也有大屏幕投影仪教室。1998年我们利用普通投影仪与电脑联接,成功地进行了大屏幕投影教学。(费用不超一万元),现在四个教室共开了近30堂多媒体电子计算机课。如已开设的多媒体语文、政治、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化学、电脑课等。利用多媒体活教活用internt网资源开展政治课教学,获省有关领导的好评。

我校是1997年10月9日上因特耐特网的,二年来利用网上信息进行教育教学,尝到了甜头。一是利用网上远程教育网,下载有关例题和试卷,二是下载打印有关与各科教学密切联系的新资料。三是利用网上信息量大,快的特点,作为教学的补充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把教学改革信息和中共中央最新信息传达给教师。四是让学生直接上网,浏览世界,体会信息高速公路滋味。指导学生对教育信息的内容筛选,要有较高层次地分析,教师要以思维心理学取代记忆心理学,重点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校还采用电子表格对学主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排队。98届高中学生从95年三合一入学考成绩开始,将三年统考、会考。高考成绩进行排列。最后将估分,填报志愿学校均输入。高考成绩揭晓后,又将成绩,录取的学校输入,形成了一届完整的教学资料。(例表)采用电子表格对教师个人资料、学校的师生奖惩作了明确的记载,我们还将学校图书目录,光盘目录均输入电子表格,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显示电子表格的强大威力。99届高中毕业生统计表[例]1

教育教学 篇四

【关键词】数学 教学 德育教育

一、数学课程中的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注意情怀,从而进行思想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正确评价我国优秀数学家的伟大成就,体会数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通过研究发掘数学史的教育功能,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独特的教育价值。例如,学习圆周率时,向学生介绍这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的人。儿子祖暅、孙儿祖皓都继承了祖冲之的事业,刻苦研究数学和历法,都取得很大的成就。这能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从这些例子中鼓励学生学好本领,为社会为国家服务。

2.意志品格的教育

现在的学生中很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和顽强的毅力,意志脆弱,经不起打击。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在教学中,可以实施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给学生鼓劲打气。让他们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受支持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自信。而且多介绍中外数学家刻苦进行研究数学事例,从而引导教育他们只有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精神与奋发图强的学习态度,才能取得成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多给学生鼓励,使他们不轻易放弃,而在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指导他们不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本身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如正与负,连续与离散,有穷与无穷,已知与未知,实数与虚数,他们之间互相矛盾却又对立统一,在转化中促进数学的不断发展。如数学史上三次危机的出现,角的概念的发展等反映了事物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例如,在函数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天地之间的万物都在时间长河中流淌着,变化着。从过去变化到现在,又从现在变化到将来。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却是永恒的!天空中星星的移动,地面上大地的震动,火山的喷发,人类的变化……由此可见,这个世界的一切量,都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说时间是最原始的自变量,那其他量则是因变量。根据此,我们有了函数的概念:如果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对于变量x在研究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变量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变量x就称为自变量,而变量y则称为因变量,或变量x的函数,记为:f=(x)。通过数学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而且意识到在无限的时空中,人的生命是有限,因此必须善待人生,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转贴于

4.集体主义教育

人不能脱离集体,小到班级、小组,大到社会,我们要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集体观念。数学有时是枯燥的,很多的规律、定律、公式等,如果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效果不好,因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提倡合作学习时,引导学生相互尊重与帮助,尊重别人的意见和劳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集体精神。例如,我在实习时,引导学生探究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四个人共同操作,利用教具三根小木棒拼成一个三角形后与同伴比较后,得出了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全等的结论。学生在与小组其它成员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学习上的成功,从成功中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的。让他们懂得在往后的学习中,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要懂得自主学习,又要懂得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

5.审美观培养,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张奠宙与木振武两位先生在《数学美与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美分成了4个层次:美观、美好、美妙、完美。其中,如美观是指数学对象以形式上的对称、和谐、简洁,总给人的观感带来美丽、漂亮的感受。在学正余弦定理时,我们感叹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可以用如此简单对称的式子来表达,也惊叹千千万万的凸多边形它们的外角的和总等于360度。美好是指数学上的许多东西,只有认识到它的正确性,才能感觉到它的“美好”,从而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正义感和是非感。美妙是指美妙的感觉需要培养,美妙的感觉往往来自“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事物。而完美是数学总是尽量做到完美无缺,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追求尽善尽美。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使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培养他们的审美造美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也使学生树立做事尽力而为,争取做到自己能力以内的完美。

二、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1.直接的德育教育。比如,针对数学的学习,教育学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踏踏实实才能有好成绩,掌握扎实的知识基本功,这是任何一个伟人成功的先决条件。

2.以启发式教学为手段,进行德育教育。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体会获取成功的快乐,培养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时,提倡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问题,并且要开动脑筋,多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最后再做到解决问题。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返过来作用于实践的。

3.在课后练习题中渗透德育思想。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要求学生认真整洁地书写作业,解题进行检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数学有很多一题多解,一题多证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有些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调查研究,这一点在新教材中尤为突出。比如说,在学习正弦、余弦定理后的实习作业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测量问题,要求学生自己找工具、选择测量目标、寻找计算方法。这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让学生在动手探究中掌握知识同时也明白实践过程的重要性。

教育教学 篇五

大多数高校的公共课的安排都采用大课堂的教学形式,合班学生的人数都在百人甚至更多,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采用讲授的形式,不能进行多样的教学方式,缺少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学生无法深入思考只能一味地听取。课堂上的被动吸取知识造成学生在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欠缺,在课后更是不会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和思考。这种呆板的教学形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老师尽心尽力讲解,而学生则是对老师的讲解没有兴趣,在学生没有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挫伤了教师讲解教学的积极性。有的师范类高校中,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给课堂配备一定的多媒体。但是多媒体的应用也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和减少教师板书时间外,不能对教学效果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二、封闭的教学空间约束了学生的教学技能

高师院校的教育学课程一般只是进行教师对课本知识的传授,没有相应的课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师范高校的教育学课程与其他高校的课程相比知识区别在教育学、教学法和心理学这三门学科上。教学的形式固定在一定的教学空间中,这种空间像是一种指令性的空间,学生被安排在教室中指定的位置上听课,信息只能从教师传递到学生,缺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很难实现交流和协作。由于公共类课程的教学课堂是封闭的,有一定局限性,导致“主体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很难实现。

三、课程资源缺乏,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的目的是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教师在使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开发和创新,学生在接受教学资源带来巨大裨益的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课程目标的完成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授课形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运用水平有关。要想充分发挥教学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师在对其充分利用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本,只会影响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如果教师只注重课程资源的利用而忽略对其开发,也无法凸显师范高校的教育教学特点,从而缺失应有的师范精神。

四、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考核方式不完善

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是采用考试的形式,以一次考试的形式作为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标准,这种考核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了教育的实践内容,致使学生不能在实践中应用到所学的理论成果,教学过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没有得到重视,使师范类学生不能全面而深刻地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师范教育学理论严重脱离了实际,从师范院校走出的新上岗教师很难适应实际的教学岗位的要求。

五、原因分析

(一)出现师范教育学课程问题的由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重点从高等教育的课程转向基础教育。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大多采用多元化,无法深入细化课程理论的一般性研究。致使高等教育的课程只能视自己的学科专业而定,没有统一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都具有主观性和随机性。这种设置在一方面能体现学科的特色和高校的教学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适应高校的民主化和自由化。但在另一方面,这种课程设置引发的规范化和原则化的缺失,使得有些高校的课程在设置上与教育的基本规则相违背,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重大的教学隐患。

(二)师范教育学课程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微观程度上可以分析得出导致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首先,没有统一的教学理论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理论指导,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课程实施和实践中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从事高等教育的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具有很大的主动性,不能受到国家的指导和限制,因此为了保障教育学课程的完善实施应该需要统一的规范。高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在充分享有一定的自主性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保证这种自主性前提假设实现的重要性,避免在课程改革理论中,特别是师范类的高校教育学专业,使课程设置违背基本的教学规律;其次,在课程的制定上,高校的课程设置是由学校的教务人员根据教师的课程是否冲突、教室安排是否合适等进行安排,不考虑课程本身是否直接相关,欠缺合理性和科学性。教务人员的教学素养也影响了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教师和教务人员交流的机会有限,教师大多是接受教务的通知,他们“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反应了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即“外行领导内行”。课程设置的理念没有考虑到以学生为本。高校的教育中大力倡导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以学生为本,但在课程设置等环节中却不会征集学生的意愿,课程的设置也没有体现学生的需求。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这种选择权是民主的自主而不是个人的自主,是科学的自主而不是盲目的自主。这种自主如果只是教务人员的自主,那么就无法保证教育的规律性和科学性,以学生为本才是体现教育的价值所在,我们的教育问题就是没有把教育中的警示付诸于实践中。课程的设置没有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教育学课程的设置是以培养研究性人才为主,重点没有放在师资的培训,现在的师范类高校的教师不再需要本科生,而是更高层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现在的教育学的改革导致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这样导致了应届生的就业难度加大,更多的人走向考研的道路。我们的教育学要从根本上追问导致师范类高校剩余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的问题。我们在教育学上没有明确培养的目标或者教育学的目标没有和实践很好的结合,教育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教育学课程设置成为教育学改革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六、提高师范教育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提高教育学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突出师范高校的特色

增加教育学课程的比重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改进措施,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学课堂中的理论课时,并且避免在每周的集中开设,课时的增加使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有更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以将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在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方面的指导,从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培养学生。

(二)将大班课堂授课的形式改为小组学习

授课教师的知识传授如果只能进行大班课堂授课的形式,那么授课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特色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小组学习和探讨,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散自己的思维,将被动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不仅深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对教育教学分析和发散的思考能力,为将来的实践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时空

大班的集中授课更多的形式是教师单项授课,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协作,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后的实践相结合。在信息化教学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教学平台,这种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

(四)授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教育学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开放性。教师要正确认识并且积极进行教材、教师、学生和实践等资源的利用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拓展教学的时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实现培养出综合能力的学生的教学目的。

(五)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教育教学范文 篇六

2.中班数学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与使用张新华,潘烨

3.中班数学活动区活动的指导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任培晓

4.家园合作促进中班幼儿数学认知发展贾慧芳,黄瑾,陆宝娟

5.由数字拼板引发的思考——中班数学活动区的观察与指导潘烨

6.实施《劳动合同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王洪成

7.《劳动合同法》视野下的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刘冬梅,王洪涛

8.走进奥运(大班)沈茶琳

9.三个奥运主题活动(大班)谢鸥,刘霞,李婷

10.奥运主题活动的环境创设张向军,余森森

11.我的"2008"(大班)冷妩,吴晓梅

12.和孩子一起走近奥运沈逸珺

13.欢迎你,福娃(大班)徐卫红,卢素芳

14."小手牵奥运,我心连五环"主题活动回眸倪建瑛,顾春亚

15.《托幼班创造性课程》简介何媛

16.《教保小小孩》的魅力何媛

17.你们又捣乱了

18.三言两语/公告板

19.注重情感体验追求审美享受王台珍

20.甜蜜的家沈燕芳

21."走近小学"区角活动设计钱震

22.现在不怕了成媛

23.孩子的信任周娟

24.『你的手真灵巧吕燕

25.鹏鹏踩橡皮泥孙恩玲

26.孩子受伤之后吴邵萍

27.培养教师的沟通智慧周联

28.谁被打了王耘

29.家园沟通四部曲陈桢

30.当这类事件发生时李升琴

31.巧化干戈赵明琨

32.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教育文摘

1.那一幕冯婉桢

2.对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思考顾荣芳

3.幼儿在园发生意外伤害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柳倩

4.教玩具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王小英,王晓娟

5.严把幼儿食品"入口"关沈旭红

6.一场防骗演习带来的思考陈焰

7.发生安全事故时朱玉华

8.流动幼儿园在行动四川成都市金牛教育局

9.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园课程四川成都市第四幼儿园课题组

10.娃娃图书馆杨曦,江楠,张澜,田瑞清

11.谁可以吃巧克力——师幼互动中的关系分析鲍欣钦

12.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李建君

13.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形式及启示(上)李生兰

14.挪威幼儿教育之启迪庞建萍

15.鸭宝宝寻蛋(小班)金燕燕

16.秋叶(中班)陈茹

17.卷起报纸做运动(大班)倪莲君

18.这个"球"该不该接刘芸,冯桃,龚顺梅,任慧娟,常娟,吴勇真,阎慧茹,李静,陶小玲,张亚军,董婷,沈利民,李无媛,周经梅,倪仲娟,黄春娥,周慈慧

19.教学过程中的非预期性事件华爱华

20.由新标准引出的发展契机林剑萍

21.从"玩具超市"到自购玩具洪晓琴

22.神奇的"小火车"钱雯卿

23.小鸟飞走了倪姬凌

24."出轨"瞿卫红

25.跳跳球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瞿卫红

26.救不活的"苗"吴艳

27.我是最后收拾好的曹礼霞

28.重新开张的"美容店"官绮凡

29.不一样的感谢卡桂璇

30.阿毅的自述钱琳

31.一支红色油画棒张倩

32.丁丁笑了金意琴

1.不只是教学张博

2.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上)朱家雄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办幼儿园能否承包的问题的复函教育部办公厅

4.从中法科学教育的差异看"做中学"活动何敏

5.老师:你会说"我不知道"吗——对"做中学"理念的解读戈柔

6.如何进行"做中学"案例研究刘占兰

7.体验·探究·交往课程的特点与实施策略边霞,黄进,张金梅

8.以幼儿的方式和心情体验课程李宗玉hHTTp://

9.发挥材料在音乐教学中的调控作用谈亦文

10.延伸活动往哪延伸董旭花

11.教学活动要有梯度朱雪

12.转起来了周奕苹

13.瓶瓶罐罐总动员(中班)杨淑英

14.小鱼捉迷藏(大班)黄静

15.蒙德里安和他的格子画(大班)胡洁

16."换位思考"建和谐团队孔露苗

17.教师也需优点卡盛虹

18.化解矛盾黄翠萍

19.对献爱心活动的反思苏柳英

20."小汽车是我的"金丽君

21.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陈玲

22.失败了,更需鼓励黄梅

23.将错就错/多留些空白/换个说法

24.细节不细小事不小尤素敏

25.观摩活动意味着什么——兼议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顾荣芳

26.观摩活动为了谁赵瑜华

27.面对观摩活动,教师需要做什么吕敏萍

28.眼泪陈娇

29.灯塔妈妈王燕

30.活起来的自然角文蕊

31."丛林世界"里的故事郑丽

32.种黄豆孙为为

33.海之韵赖敏栩

34.与瓜同乐(大班)徐流芳,包亚燕

35.藏在孩子心里的话邬晓艳,梁冰

36.父子游戏方案例说徐幼波

37.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趣玩滚灯冯连英

1.儿童的思维发展:幼儿园课程的灵魂何媛

2.对"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反思朱家雄

3.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选择陈幼忠

4.幼儿园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创建与共享陆娴敏,陈慧菁,周洁,乔俊

5.数字化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郑蓓丰

6.运用数字化资源库增强师幼互动周国芸,张娴雯

7.网络资源利用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沙英姿

8.借助数字化资源库优化主题探索活动王洛丹

教育教学 篇七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特点;建议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取符合体育教学任务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在其教学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二、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所谓终身体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终身受益,促进其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树立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体育教学充分体现现代体育发展特色。同时,体育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体育实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在活动中产生兴趣,达到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特别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要把学生课余自我锻炼的习惯当作一个重要课题来开展。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三)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道德指的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可以具体化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和法律意识等。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例如,结合目前我国承办的奥运会的准备工作,通过介绍奥运知识、特别是中国、台湾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中国健儿为国争光的典型事例来阐明综合国力的强盛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集体主义教育。教师可通过一些集体项目,如拔河、接力等。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充分证明自己的力量。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再如民主和法律意识。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比赛法,并结合学生的体育课成绩考核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民主评议、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教育。同时进行自觉遵守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中的法律,即比赛规则教育,从而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适应社会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项目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的品质,克服胆怯心理、自卑意识、保守观念、封闭思想、社交恐怖症等不健康心理。

(五)加强教师素质培养,优化课堂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要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并与实际需要相结合,不断完善自我。体育教师应端正教学思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有效利用课外活动,使课堂教学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能更好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教育必须重视体育教学。各体育教师也要更好的设计课程内容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一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技术、技能,主要还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使其熟练掌握各种体育技能,锻炼其身体,增强其体质。由此可见,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一)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

学生学习体育这门课程。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建设祖国。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是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以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就决定了体育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将体育的技术经过反复实践而转化为技能。同时促使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当然,还要学习体育科学知识,以指导身体锻炼。

(二)体育教学以机体参与活动为特征

和文化课程的教学一样。体育课教学也要通过思维活动,但同时学生还要进行懈动。在机体活动过程中,通过肌肉感觉,把信息传递到中枢,经过分析、综合,去达到对体育技术、技能的认识。没有机体的参与,是不可能掌握体育技术教学内容的。机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条件刺激,建立起条件反射。掌握体育技术。这个过程既是学习体育技术的过程。同时又是增强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过程。

(三)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体育教学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青少年的身心都处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活泼好动。而且一个由几十人组成的班集体,男女生性格各异,素质水平、活动能力各有差异,还有环境的干扰和场地、设施条件等的制约,这许多因素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7篇教育教学,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教育教学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