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考状元作文(最新9篇)(高考状元作文素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为了让您对于高考状元作文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9篇高考状元作文,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高考状元作文范文 篇一

因此,面对这群经历一样的高考而产生出来的不一样的“状元”们,我们还是有必要走近他们,探询“状元”这二个字的背后到底站着怎样的一群人,探究他们究竟为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思考。

第一章:高考“状元”,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最全才的“状元”:山东理科“状元”张云霄

就读学校:山东省泰安一中

高考成绩:711分

“状元”语录:我仅仅是我,无论是金榜题名时的得意,还是旗靡兵败时的狼狈。

张云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全才!

高中三年,他参加全国计算机比赛获得过两次一等奖;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二等奖;参加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获得二等奖。他既是班级的学习委员,也是校学生会学生部部长,高三上学期还被评为山东省“优秀三好学生”。学校老师和同学无不称赞张云霄是一个“全才”!

最具爱心的“状元”:贵州理科“状元”邹基伟

就读学校:贵州省都匀一中

高考成绩:708分

“状元”语录:成功来源于认真+自信!

邹基伟在自我评价中曾经说过“两个不”:一个是不爱和陌生人说话,另一个是“不会花钱”。

18年以来,他除了买书、过生日时和同学聚聚外,平时开销微乎其微,很少超出100元。可就在前不久,邹基伟却有了平生最大的一次开销――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了400元。而且,这次“开销”, 邹基伟的方式非常低调――在学校捐钱时,他捐了100元,随后,又通过手机短信捐了300元。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不一次性捐”时,他说:“在学校捐那么多不太好,毕竟一些同学家里经济不太宽裕,那可能是他们一个多月的生活费,捐款尽力就行了!”

最会劳逸结合的“状元”:浙江理科“状元”陈琨

就读学校:浙江省镇海中学

高考成绩:703分

“状元”语录:不懂的知识点要当天解决,不然就会越积越多。

平时的学习中,陈琨非常注意“劳逸结合”。高中三年,他严格遵守学校规定作息时间,从不给自己增加额外学习任务。

陈琨有两个爱好――看动画片和散步。动画片从小就伴随着他,直到现在还情有独钟。在陈琨眼里,看动画片是另一种思维的过程,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观察力和敏锐度。

每当遇到困难或情绪低落的时候,陈琨会选择散步。他说,特别喜欢镇海中学的环境,在校园里边散步边思考,烦恼很快就消散了。

最专才的“状元”:江西文科“状元”陈宇缘

就读学校:江西省新余四中

高考成绩:638分

“状元”语录:无论是遇到挫折或是取得成功,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当大家为陈宇缘取得2008年高考江西文科“状元”而感到兴奋的时候,或许他们没有想到,陈宇缘的小提琴也过了10级。不过,这个10级小提琴手却为人低调,只在家里拉小提琴,从不喜欢外出表演,也很少和人提起自己的小提琴成绩。

不仅如此,陈宇缘还从小学就跟着姑姑学习炒股。中学后,家中的股票一直由他经营,也算是个有年头的炒股高手了!

最低调的“状元”:北京文科“状元”丁艺莎

就读学校:北京市第四中学

高考成绩:667分

“状元”语录:不以物喜,心有定力

丁艺莎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而且很稳定,是被学校看好的“种子选手”。当得知自己是“状元”后,丁艺莎却是异常的平静,客气地谢绝了各大媒体的采访,不回答任何问题,也不提供自己的照片。有记者问她有什么学习方法可以分享,她称实在说不出来;当记者问到她报考什么学校时,她推托说和大家差不多。至于暑假安排、庆祝活动、个人爱好等,那就更只是她自己关心的事。

最爱阅读的“状元”:河北理科“状元”马欣然

就读学校: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

高考成绩:695分

“状元”语录:学习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外表文静的马欣然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她母亲也认为,正是她爱读书,涉猎广泛,才让她有了一个好的语文成绩。

马欣然最喜欢看的书是《红楼梦》,一些有关“红学”研究的专著她也读了很多。她说,《红楼梦》是一本百科全书,从中能学到很多知识。

第二章:不一样的“状元”,一样的“特质”

特质1.良好的心态

代表:北京文科“状元”丁艺莎

河北文科“状元”韩欢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对待考前是否想过拿到“头名”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状元”的回答只有一个:“从没有想过”。并对此发表了大致相同的意见:其一,保持良好的心态,急功近利反而会无功而返;其二,状元是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可强求;其三,“状元”仅仅是个称号,并无多大实际意义。看来,这些刚刚成年的十八九岁的“状元”们,确实有着过人之处,不仅学习好,基础好,心理素质和看问题的角度更是成熟。“状元”的光环并没有冲昏他们的头脑,良好的心态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结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一心想着当“状元”的学生,往往当不上“状元”。

特质2:多才多艺,全面发展

代表:厦门理科“状元”李振榉

江苏文科“状元”杨清嘉

顾名思义,高考“状元”就是高考成绩最高者。那么,除了考试成绩,这些“状元”们是不是一无所长的书呆子呢?

2008年各地“新科状元”陆续出炉时,新浪网高考站对这些“状元”们进行了盘点。调查发现,除最会考试这一共性之外,大部分“状元”是多才多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结论:高分的学生未必高能,但是高能却总是与高分紧密相连的。

特质3:最适合比最好更重要

代表:重庆理科“状元”刘薇

北京理科“状元”胡梦萦

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当了“状元”,自然要选择最好的学校读书。按照以往的经验,所有的“状元”都逃不出这三种选择:理科多选清华,文科多选北大,有条件的读港大。

同样,最好的学校之间,“状元”之争也是又起硝烟。除北大、清华等内陆学校外,以优质的教育质量、优越的教学环境、良好的发展前景闻名的香港大学,甚至给予数十万的奖学金吸引“状元”。

只是,最好的学校未必是“状元”们所选择的,因为他们更明白一个道理:最适合比最好更重要。

结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特质4:学习环境宽松

代表:浙江理科“状元”陈琨

河北理科“状元”马欣然

都说“严师出高徒”,又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然而,在谈及成功的因素时,绝大部分“状元”都会感谢父母和老师给了自己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父母不看重名次,老师不看重分数,给考生营造了良好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了他们积极向上的考试心态。没有了包袱,没有了压力,他们轻装上阵,自然能发挥超出平时的水平。但是,话又得说回来,“状元”们之所以会得到家长和老师如此的态度,都是因为他们“不须扬鞭自奋蹄”。

结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自觉无须太多管教,宽松的环境往往孕育成功。

特质5:注重方法,讲求效率,劳逸结合

代表:黑龙江理科“状元”符迪

江苏理科“状元”祈明怡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在“状元”身上,这句话就可以改成为:“‘状元’性非异也,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也。”

为什么“状元”们大多既能玩又能学,还能兼顾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不耽搁学习呢?原因是讲求效率。为什么“状元”们学习起来得心应手,考试起来左右逢源?理由是注重方法。“状元”们普遍认为,上课认真听讲,紧跟复习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认真做笔记,课后有效复习是得高分的必要条件。

结论:勤奋是路,方法是灯,劳逸结合,方结正果。

特质6:喜爱读书,博闻强记

代表:广西文科“状元”黄迪舟

江西理科“状元”周廷

书,是前人智慧、经验的结晶。有人说:“世界上每个人就像一只纸飞机,而喜欢读书的人,就像是给这只纸飞机插上了一对翅膀。”因为有了翅膀,所以喜爱读书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有着更高的目标。读书,可以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取前人几千年的精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

高考“状元”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让人瞩目的学习成绩,与他们平时喜欢读书的爱好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平时的阅读量带给他们的点滴积累,想取得超人的学习成绩,估计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结论:多读书,可以让人更加充满智慧。

特质7、立足课本,紧跟老师

代表:黑龙江文科“状元”纪宇

陕西文科“状元”郭薇

树大因为根深,笑傲考场源自基础扎实。

高考“状元”的手里都有两样宝贝:一是课本,二是错题本。几乎所有的高考“状元”也不会脱离老师而自己另辟奚径,老师们丰富的经验成为了他们高考成功的利器。深刻理解了课本,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也就打牢了基础,扎稳了根基,就像一个内功深厚的武林高手,在高考的“江湖”里游刃有余。

结论:吃透课本、基础扎实,才能在考场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三章:高考“状元”对社会的影响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科举时代对中举者的表述。作为我国目前最公平、最公正、最大规模的人才选拔制度,社会对高考的关注程度和其对社会影响力,是国内其他考试无法比拟的。高考“状元”的出现,是一个学生的天赋、情商、志向、勤奋,家庭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教育方式,以及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水平和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

高考“状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每年揭榜后,“状元”们都能引起考生、家庭、中学、大学、商家、媒体和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状元”们在影响着我们这个社会。

影响之一:考生及家长

“能否成为(培养)高考‘状元’”,似乎已成为了衡量考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与方法、考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具有独创性的一个显著标志,“状元”本人及其家长也必然成为了众多高中生和家长仰慕、学习的榜样――“状元”成功秘诀和“状元”家长的育才之道是众多考生家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也成为了我国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与专家重点研究的对象。

话题引申:2008年6月8日,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批学生结束高考,走出考场。而他们如今正值中年的家长,多是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60后”们。两代人对高考的态度会有多大的差别呢?

下面是1971名考生和3851名家长参与的“‘90后’考生VS‘60后’家长的高考情结”的调查结果。

1.高考会对孩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吗?

42.9%的家长认为高考会对孩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持相同观点的考生只有28.6%。

2.高考过程中,你(愿意让家长)在外面等候吗?

10.5%的考生愿意家长在考场外等候,51.1%的考生认为家长完全没必要等候。53.6%的家长认为只要接送就行了,没必要全程陪同。分别有65.9%的家长和65.8%的考生表示,考试期间家长没有在考场外等候。

3.备考阶段,你给自己的孩子(家长)打多少分?

81.3%的考生给父母打了80分以上,有25.3%的考生给父母打了100分;给孩子打80分以上的家长占81%,有16.3%的家长给孩子打100分。

影响之二:高校

高考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了依据,高考“状元”也历来是高校重点争夺的对象。“能否赢得高考‘状元’的青睐”,反映了高校在考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大学“社会声誉”的体现,也是衡量是否名牌与一流学校的指标之一。

影响之三:中学

“能否培养出高考状元”,是体现中学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对其“争夺”优秀生源、赢得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认可、扩大社会影响至关重要。目前来讲,高考“状元”已成为中学招生宣传的“亮点”,吸引优质生源的“闪光点”。

影响之四:企业

“能否充分挖掘与利用高考‘状元’的商业价值”,反映了企业的市场营销水平与能力。拥有强大社会影响力和备受关注的“状元”,已逐渐成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重点争夺的对象。每年高考揭榜后,国内诸多企业会通过重奖高考状元来提高企业知名度;也有不少企业出于商业目的考虑,抓住机会重金邀请“状元”为其产品代言。“状元”成为企业赚钱的道具,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状元经济”。

话题引申: “状元”沾染铜臭就是一场闹剧

最近几年,高考“状元”炒作日趋商业化了。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之时,不仅是各地“状元”闪亮登场之日,更是企业利用“状元”为产品作秀的绝佳商机。企业请“状元”做广告,利用的正是人们对“状元”崇拜心理。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举,高考“状元”成为名人,被频频邀请参加商业活动,被利诱着成为商业广告的主角,甚至成为虚假广告的“托儿”,为自己从未使用过的产品“歌功颂德”,什么诚实守信、什么社会责任,统统抛到了脑后。

沾染浓郁商业气息的“状元秀”,实际上就是一场利益驱动下的闹剧。

发言人:高小生(中学教师)

影响之五:媒体

“能否及时、深度地报道高考‘状元’”,反映了新闻媒体的市场竞争力,是新闻媒体社会影响力的直接体现。“状元”特有的新闻价值和广泛的关注程度,成为了近年来新闻媒体重点报道的对象。在“状元”报道中取胜,将大大提高媒体的影响力、知名度,提高报纸、杂志发行量、电视收视率和网络的点击率。

话题引申:媒体宣传“状元”该不该?

在短时间内对高考“状元”集中报道,会加剧应试教育的倾向,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新闻受众都是具有最基本的理性的,高考“状元”的报道,并不会让他们产生非当“状元”不可的个人追求。如果我们认为对明星的大量报道必然带来无理性的模仿,那么,我们对刘翔夺冠也就不能报道了――因为有人会担心学习刘翔而被跨栏绊断了腿。既然奥运冠军的重奖未能刺激人们成群结队地断腿断胳膊,影视明星动辄百万千万的身价未能使演艺成为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普遍选择,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高考“状元”的大量报道不会产生都想当“状元”的恶果。

应试教育不是报道考试结果的消息能够加剧得了的。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需要的是制度创新,而非对媒体报道“状元”的行为予以制止和痛击。

发言人:刘洪波(评论员,杂文家)

影响之六:教育主管部门

早在2004年,就炒作高考“状元”一事,教育部发表意见表示:“希望各媒体和网站停止此类宣传,已在网站上公布的请立即删除。”“在下一阶段的录取报道工作中,停止对高考‘状元’和高分数获得者名单的炒作及类似宣传,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然而,关于高考“状元”的宣传并没有就此停止。

话题引申:“状元”为啥总是照炒不误?

记得在2005年,教育部曾经了高考宣传“八不准”通知,明确规定:各地各高校不得对高考成绩进行排队,不围绕任何高分考生个人进行宣传。规定虽然出了,可是却执行不下去,炒作之风依然不减。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就在于整个社会风气。

看看现实社会,大学有大学的排名,中学有中学的排名,企业也有世界五百强的排名,更别提这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高考“状元”了。

发言人:钱有林(律师)

第四章:大学后,“状元”风采是否依然

高考作为学生结束中学阶段学习的标志,体现的仅仅是对中学基础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能力与水平,“状元”的价值也仅体现在中学阶段。进入大学阶段,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果说读书、升学是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那么,对高考“状元”来讲,高考的胜利只是一个新的起点,重要的是如何在接下来的大学阶段,保持中学阶段的领先优势。

只有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甜。

关注焦点:据《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通过对1977年~199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高考第一名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大部分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都销声匿迹了,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能见度”偏低与当年成为“状元”的“高曝光率”形成了鲜明对比。

观点交锋:考场“状元”≠职场“状元”

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

学历只能证明你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力怎么样,则要靠打拼和实践来证明。我们都知道,高考“状元”所取得成绩,体现的是其中学阶段的学习能力与成就。要想成为高考“状元”,必须做到门门功课优秀,只有各科学习都比较均衡和优秀,才有可能取得优秀成绩,否则不可能成为高考“状元”。但是,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各门学科都保持优秀,就可能无法深入探究其中的一门学科;同时,进入大学后,由于各科发展较为平衡,“状元”们因而很难做出一个选择,精通一门学科。

虽然他们都能顺利地毕业,且几乎都有机会留校或出国深造,但也只能是从侧面证明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正因为如此,他们几乎都有能力成为普通的教授、科学家、商人、医生、律师、工程师,但他们却很难成为一流的企业家和科学家。

冯用军(青年学者)

观点交锋:既不“捧杀”,更不“棒杀”

状元不是神童,“高考状元”未必是“职场状元”,能在各行业职场做出突出成就的,未必是学业上的前三名。这个现象是科学史上的共识,我国的高考“状元”也未必能够走出这个定律的阴影。但“状元”也不一定就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因此,对“状元热”应该泼冷水,而对“状元”则要客观认识,既不要“捧杀”,也不要“棒杀”,要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

卢荻秋(评论家)

高考状元作文 篇二

其实,如今的高考状元,已经与过去不大相同了。因为招生渠道的多元,经由高考进入大学,已经不再是千军万马必过的独木桥。别说海外高校吸引了不少尖子生,国内升学也有保送、直推、特长生、自主招生、加分政策等诸多途径,需要全力以赴拼高考的学子,在很多省市的比例日益缩减。有些重点中学,“裸考”生只占一半左右,甚至更少。

那么,一边是三令五申,一边是“状元”缩水,何以这一年一度的状元炒作仍然热火朝天呢?

往远了说,中国的状元情结,持续上千年了,岂是说断就能断的?状元及第、“天子门生”,一登龙门便身价百倍,可以立马改写省志、县志、族谱、家谱,足以辉映千秋。除了功名利禄的现实诱惑,状元情结中也不乏正面的导向作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草根百姓而言,崇拜书香,往往就朴实地落墨在了状元头上。

往近了说,在今天,除了骨子里断不了的状元情结,更有极其诱人的现实利益。状元出自哪里,就标志着哪里拥有“美妙”的升学率,也就在来年拥有可观的生源和财源。据媒体报道,一个省级状元,竟然有可能带来高达百万元的直接经济利益,让状元本身、状元所在中学甚至状元所在县市一夜之间名利双收。更不要说由此而带来的高昂间接收益,在有些县市,培养出状元的学校领导或县乡教育部门的领导,也能由此得以升迁……

试问,这样一本万利的状元利益链,焉能不让人心动?还不单是养成状元的一方,炒作状元的一方如媒体也能收获眼球、发行量甚至广告,这种种岂是一纸禁令所能约束?

其实,偶然报道个把状元的成才经验,也不算什么了不得的错事儿。如果将状元背后的利益链彻底斩断,就算有状元报道又能掀起什么风浪来呢?

高考状元作文 篇三

莫思多,目前定居瑞士,她曾以创历史纪录的文科最高分665分成为1998年重庆市乃至全国文科状元。数学满分。她的分数之高后来者无人超过。她几乎是高考史上的一个神话。

而多年以后,回望那一幕,这个别人眼里的“最成功者”,一直拒绝被放入这套价值评价体系之中,拒绝进人“高考状元”这个外表华美的套子。

一份2009年出炉的调查报告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编制者称,“调查表明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

这份报告传递的“高考状元理应成为职场成功者”的社会情绪让曾经的高考状元刘进很不舒服,“高考状元其实也是平常人,我们只是抓住了一次机遇,社会没有权力把‘优秀’的紧箍咒套在我身上。”他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仇智心理。

在莫思多看来,那个结论本身的假设就错了,“高考状元为什么就一定要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莫思多觉得,调查报告用一个排名来评判成功与否,其逻辑其实和高考无异。拿这样一个小概率的身份因素去衡量一个人是否杰出。“没有意义”――“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参加考试,也许他根本不喜欢这个考试,也许他适应的那个考试跟这个考试的规则已经不一样了。”

并不是所有的高考状元都能轻易摆脱社会强制赋予的那个“优秀”的紧箍咒。

刘进曾为一个高考状元难过――1979年湖北状元蒋国兵2008年在多伦多自杀。刘进曾开车路过蒋自杀的那座桥,泪水情不自禁就流了下来。在他看来,蒋或许就是因为戴上了社会强制赋予的“必须要优秀”的紧箍咒而不快乐,最终因为不快乐而离开。

这么多年,究竟是谁将高考状元装进了套子?究竟是谁比状元自己更在乎状元这个标签?一个状元如何才能挣脱社会握造的这个套子?谁是最后留在这个套子里的人?

套里乾坤

1998年9月,顶着“全国高考文科状元”的光环,莫思多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获得高考状元专项奖学金,每年4000元。

莫思多班上有好几名高考状元。中学时都被逼着去竞争,争到了状元;到了大学,各自的价值重心发生转移。有人致力于出国;有的更多发展个人兴趣。也有人迷失,好几门功课不及格,面临退学。她受邀参加高考状元聚会时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团体,虽然都带着“高考状元”的标签,但每一个人却如此不同。

莫思多刻意抹淡高考状元这个身份,有人和她相似,还有些人热衷提起它,有的人则很善于利用这个身份的光环去谋利。

比如她的几个北大政治系的师兄毕业后创办了一家“象牙塔公司”,其中一项业务就是利用暑期让高考状元巡回演讲。演讲的报酬是1000元从次。莫思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不想去扮演那个宣扬分数竞争的人。

张宇则签下了合同。之后,他跟随这个北大学生组织的“高考状元报告团”连去了太原、成都、大庆、长沙四个城市。众星捧月的感觉让张字印象深刻,“挺满足虚荣心的”。

令湖南长沙市状元李佳不齿的是,班里一名高考状元明明家庭条件很好,却把自己的出身包装成卖包子的贫苦人家,以此换取各种活动和演讲。从中获得了丰厚回报。

2000年,北大第一次出现了状元墙。从这一年起,在著名的三角地,北大每年录取的高考状元的照片都贴满橱窗,供全校师生“瞻仰”。

对高考状元的物质奖励也水涨船高。从地方政府、中学学校到商家企业也都以各种名义给予重奖。

2007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陈默,一个月就获得各方奖励68万;2009年,四川省巴中中学董伟夺得理科状元,当地政府重奖学校100万。加上清华为争夺董伟付出的奖学金和学费全免,以及有地产商给予的数万元奖励,围绕董伟产生的经济效应高达110多万元。相形之下,仅一分之差,成都市理科状元却只拿到几万元奖励。

谁打造了华美的套子?

2002年,莫思多大学毕业。这一年,市面上开始出现大量打着“高考状元”名号的书籍。比如《高考状元牢骚书》、《高考状元阅读书系》、《高考状元演讲录》等,作为一个成功者的符号,高考状元热方兴未艾。

此时,整个社会对于分数冠军――高考状元的崇拜进一步强化。资源的倾向性分配也在高校间产生了严重的“等级分化”,高校间原有的均衡被打破,引发了激烈竞争。

其中一个表现,便是高校对高考状元和高分考生的争夺。能否招到“高考状元”、其数量多少,成为衡量大学是否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

据中国校友会网统计,1998年-2004年,北大清华录取的状元比例高达93%。

社会对北大清华的推崇也传递到中学教育。在许多地区,北大清华的考取人数与教育部门的政绩直接挂钩。

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却始终只落得一纸空文。2007年,重庆市曾试图将“禁止学校炒作高考状元”写进《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最终因为争议较大,“管不了,也管不好”而取消;2009年,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下令禁止公布高考排名,却引出了一堆“疑似状元”;2010年6月,海南、广东、江西、江苏等省市的教育部门又先后规定。禁止宣传炒作高考状元,效果并不乐观。

走出心魔

王广宇说自己彻底从高考状元的心理光环中走出来,用了15年。1991年,他以黑龙江绥化地区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但状元的光环反而让他陷入了心魔。

在当年的同学眼里,大学时的王广宇孤僻寡言。每天早出晚归,只在教室和寝室的两点一线间穿梭。那时王广宇把学习本身当作“精神寄托”,“实际是扭曲的心理”。

2003年李佳进入北大经济学院,在这个状元扎堆的学院,一个“状元”女生不管冬天夏天,总是一件大棉袄一条长围巾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一点也不想跟外界接触。

刘进当年进入科大后,也曾遭遇类似的心理困境。他所在的少年班八十多人,大都是奥赛优胜者,“状元”刘进“突然发现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是第一了”,陷入恐惧。

而王广宇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则是源于一堂课。当时,他被老师叫上去答题,答完后,下面同学都说他答错了。老师很诧异,明明做对了,你们怎么说他做错了?同学全都不语。这个细节暴露出他的人际关系有多“紧张”。

大学最后一年,他拿自己做了一个“实验”:试着减少学习时间,和同学更多交往。他每天跟同学一起踢球,在寝室和澡堂里与同学吹牛;结果发现。成绩平均只下降了五分,却找回了久违的存在感。

更深的领悟则发生在工作后。有次在大学给学生上课时,他 重提当年给他启示的那堂课,他跟学生感慨,学校里,至少还有老师为你主持公道;进入社会后,社会评价没有标准答案。

在王广宇看来,当年“高考状元”留给他的另一个心理阴影是什么事都“太追求完美,放不下”。一个表现是,每次开车违规,他都会第一时间去缴纳罚款,否则心里就过不去。

1996年湖南省高考状元凌云毕业后一直在几个媒体间辗转。不久前他再次离职。当记者与他联系时,情绪低落的他婉拒了采访。他不愿再提起当年有关高考状元的往事。他说这个十多年前的称号已无意义,“状元是别人的看法,跟我没关系”。

当记者问及此前为何会接受采访时,他解释道,对方想找高考状元中的失败者,而自己符合对方的报道定位。那则报道最后选取的角度是“高考状元3年换了5个工作”。

虽然不愿提及高考状元这个称号,但凌云心里仍然接受了社会对高考状元的价值评价体系,相对社会过高的期望值而言。他默认自己是高考状元里的“失败者”。

而莫思多、刘进、王广宇,他们都是竭力要摆脱高考状元套子的人。但不论他们自己如何低调,周边的许多人却都被这个套子所左右。

王广宇见到老乡,相互介绍时,只要他主动提起当年的“状元身份”,对方就会立刻想起来,并肃然起敬;如果想不起来会对自己的健忘向他连连道歉。

直到现在,高考状元的身份似乎还是刘进最醒目的标签。已经结婚生子的朋友,带孩子见刭他,也会让孩子叫他一声“状元叔叔”。’

就连莫思多,每次回国,亲朋好友见面,也依然会拿她12年前的高考状元身份打趣。

“这一切没什么意义”

毕业后,身边的同学不少都选择了出国。成绩第一的莫思多放弃了保研,进入了一家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

虽然工作在北京,有着令人羡慕的薪水,但莫思多却渐渐感到疲惫和厌倦。工作很累,经常加班,对身体健康透支很大。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自己只是成为了一名“会计”,这和她大学选择学习经济学的兴趣相去甚远。

让她更感慨的是,身边很多人虽然顶着高学历高工资社会艳羡的光环,不过,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屈从和顺应现实,就像高考一样,在工作中完全丧失了追求自我兴趣的动力,成为一名只是“不停比较薪水”的技术工人。

工作3年后,当她申请去北爱尔兰读教育学专业时,对方问,从未学过教育的她为何会选择教育专业,莫思多回答,自己虽然是中国的高考状元,上的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但所接受的教育却并不能塑造一个很好的人格,她感到迷惑的是,为什么被这个教育体制证明是最优秀的人,却丧失了选择自己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她想找到问题出在哪儿。

2005年,莫思多离开中国留学北爱尔兰。

没想到,她最先从外国男友麦克身上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和本质。打动莫思多的恋人麦克,只有瑞士高中学历。麦克并不急着上大学,工作了三四个月挣了一点钱,然后到欧洲旅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途中,麦克与奠思多相逢。

干净俊朗、思想成熟的麦克打动了奠思多。麦克在思想人格的成熟度上远远超越了中国的高中毕业生。麦克看见莫思多刚高中毕业的侄儿竟然还坐在母亲的膝盖上玩妈妈的头发,大为惊讶。

从麦克那儿,她了解到瑞士的教育体制。高中毕业考核会根据全部学年的综合成绩进行计算。最后还有一个综合考试。如果成绩合格就可以拿到高中毕业证书。有了毕业证书,不需要考试,国内任何一所大学,任何一个专业都可以申请就读。

但大学会有更严格的考核。每一年都会淘汰。第一年淘汰率基本在50%左右,接下来每年还要淘汰20%~30%。如果被淘汰,可以换到其他专业;也有些人读了一半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可换专业。

麦克的弟弟初中毕业后选择了当学徒工,学的是花匠。每周除了上课,会有两天在工作。相比于刚进职场的大学或高中毕业生,有着更丰富工作经验的学徒工,在社会上也不会受歧视。在很多行业,技术工人甚至比大学生更重要,同样有机会做到管理层。

而学徒工参加工作后,职业教育也不是终点。如果愿意。只要通过考试,也可以重新进入大学就读。在瑞士,教育是终生的。

在莫思多看来,现行的教育制度,是把大学设定为改变社会层级的一道门;为此而生的高考,执行的是社会分层的功能,而不是塑造一个人,只是在一味以竞争标准去评价一个人的价值,“黑猫白猫,逮着耗子就是好猫,我们只是追求比别人逮得多逮得快,却忘记了为什么要逮耗子。”

在莫思多看来,对高考状元这一小概率事件的宣传和奖励,和宣传中无异,给社会和他人的所谓激励,不过是一种幻觉,“真的要改变人们的命运并不是给他们一种幻象,宣传这个社会上个别的人一夜之间改变了命运,而是改变一个社会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莫思多曾半带戏谑地告诉麦克自己的教育经历。她跟麦克说,中国有高考这种东西,大家都要考一份考卷,要上一所大学就靠分数排名来录取,差0.5分就不行,“说到这,他就觉得已经像笑话一样了,很荒谬。”

莫思多接着说,自己曾经是分数最高的那个,麦克瞪大了眼睛,也半带戏谑地回应:“你可真了不起!”两人一起哈哈笑起来。“以我现在的价值观,让我重新去考一次高考,绝不会成为状元,”莫思多,这个被高考体制鉴定为最优秀的人说,“这一切其实没什么意义。”

高考状元作文范文 篇四

所谓的高考状元,或考上一所名校,就等于平民教育的神话?教育的目的被扭曲成分数和状元,这样的眼界和头脑,岂不贻笑大方!可怜无辜学生化身“神话”。

网友猫叔叔思密达:

高中生考出好成绩,就像清洁工扫好地一样,都是自己的本份。况且,当上高考状元,也只是人生的开始而已,最终能否在社会上立足还真不好说。过度关注没有必要。

网友枪聆弹语:

学生成才的途径很多,不是只有考上名校这一条路。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为成绩好的学生树立雕像不可取,过度关注高考状元也不可取。

网友天星追梦:

学校培养一个高考状元确实不易,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媒体和社会过度关注甚至消费状元的做法,是对教育本质的歪曲。我国教育改革主张“品学兼优,立志成才”,不应一味追求分数,才能和品德应该两者兼备。特别是在学生成长教育的过程后期,更应该注重品德教育。

网友我为歌狂: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寻求的是人才多元化发展,因此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不是只有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才是人才。社会好比一台机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状元只是考试成绩排在第一个位置上的考生而已。不值得关注。

网友小木头:

社会是一辆疾驰的列车,它需要能量的驱动。”负能量“如同劣质的汽油,会对列车造成致命的伤害,甚至引发故障而抛锚。只有创造更多的”正能量”,列车才能安全地驶向远方。当今社会,我们固然需要高考状元来激励学子们努力学习,但更应该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困境中顽强拼搏的贫困学子,在帮助他们圆梦大学的同时,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社会的进步加满正能量!

网友绿野仙踪:

高考状元只能说明他在高考这场考试中考了最高分,并不能说明其他问题。对“高考状元”的“炒”,不免有些宣扬应试教育的嫌疑。这一“炒”,不仅容易让“状元”本身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极为不利,还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考录取的公平性,甚至还会影响和制约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

网友大河上下:

过度炒作高考状元,有可能“捧杀”某些高考尖子。高考“状元”都还很年轻,缺乏人生历练,“状元”之名说不定就已让有些人飘飘然不知所以了,又何堪一顶又一顶“高帽”的重压?此时对许多高考“状元”来说,可能更需要的是“冷水”而非盛名。

网友没有结尾的开头:

过度关注高考状元,有可能助长中小学教育的功利化、商业化。大搞“状元”崇拜,本质上便是大力宣传“分”中自有黄金屋、“分”中自有光明途。这必将加重全社会对分数的迷信和依赖,而这正是当前中小学教育弊端的症结所在。

网友周董的粉丝:

我们在关注高考状元时,是否想过一般考生?与“状元”相比,那些考试成绩平平者或不如意者才是数量庞大、更值得关注的群体。近几年来,每年都有高考成绩不理想者制造出一些悲剧,一定要防止“状元崇拜”增加此类悲剧的发生几率。

[]

1997年,《光明日报》报道浙江取消高考排名的做法,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对高考进行排名,是错误的、不合理的,

2007年,重庆试图将“禁止学校炒作高考状元”写进《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最终因为争议较大而取消。

2008年,山东省提出不宣传所谓高考“状元”。

2009年6月23日 江苏省教育厅提出中高考成绩“三不原则”――“不宣传高(中)考成绩,不宣传高(中)考升学率,不炒作高(中)考状元”。但却引出了一堆“疑似状元”。

2010年6月,海南、广东、江西、江苏等地的教育部门先后相关规定,禁止宣传炒作“状元”,但效果并不乐观。

2010年6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提出了高考成绩的“十不准”原则。主要内容就是不准宣传或变相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及高考成绩排名。

2011年6月23日,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也真诚地希望大家不要炒作高考“状元”。

[链接二]

2013年5月,高考前夕,杭州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叫做贴身侍卫的内裤,内裤包装盒上印的正是五个2009年各地的高考状元,凡购买内裤者便附送一本由状元们高考经验汇总而成的“夺冠秘籍”。

[链接三]

近七成高考状元流失海外

作为高考中的大赢家,高考状元的未来似乎更加光明,但是,当年状元今何在?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2年的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选择出国留学,据保守估计,全国状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相对而言,出国的理科状元人数远高于文科状元人数,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是状元的留学首选,而且学成归国的状元仅占少数,

[链接四]

八成状元就读北大清华

恢复高考36年来,约有八成状元扎堆就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2007-2012年全国高考状元争夺战中,清华四次战胜北大,成为中国高考状元的最爱。

高考状元追捧热门专业,其中,经管专业最受高考状元青睐,甚至已成高考文理科状元首选,农学等冷门专业至今无状元问津。

2000年以来,全国高考状元“阴盛阳衰”,女状元总比例为51.84%,男生高考竞争力下降,男孩危机日益凸显;其中,湖北男状元比例最高,福建女状元比例最高。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考,不过是一场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入学考试。它同其他任何一种考试一样,仅仅只是一场普通的考试。不同的只是,这场考试是许多孩子从中学走向大学的一场考试,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选拔性考试。仅此而已!

如果说高考状元含有正能量的话,充其量也不过是给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带来面子,给学弟学妹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小范围内适当地宣传一下也无可厚非。但是,在现实中,过度宣传甚至娱乐、消费高考状元则无疑是弊大于利:唯考分论英雄、唯成绩论成功。这是与我国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况且,过度炒作高考状元,也会给那些成绩一般或没有考好的大多数高考生带来心理压力,而娱乐、消费高考状元则会让身心还未成熟的状元们很受伤,很无奈,对他们将来的大学生活、社会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显然是负能量。

高考状元作文范文 篇五

[关键词]状元文化旅游文化建筑设计休宁

千百年来,钟灵毓秀的安徽山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数学家程大位、戏曲家汪延讷和汪士慎、丁云鹏、胡正言、海阳四家等书画艺人。七八年前,“徽学”的概念被提出来,建议应当把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作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来对待,加以研究。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徽州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剧、徽派建筑、“三雕”、徽菜等等。此外,徽式教育也是“徽学”的重要组成,尽管它谈不上什么流派,也极少被人提及。可是,曾经辉煌到它有“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县。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特殊产物,考取状元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据资料显示,从唐武德五年(622)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科举的1300年间,有案可查的有名有姓的状元为649位。其中,从宋嘉定十年(1217)到光绪六年(1880),休宁籍状元有19位,居全国之首。所以,借助休宁状元文化把休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相关的经济产业发展起来才是更重要的。我们在宣扬状元文化的同时也就是在挖掘、保护文化遗产,状元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是徽州古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就要作好、发展好这个产业。比如大家一提起日本的产业都会想起他的制造业、高端产业,但是在整个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没有人会想到日本的文化产业竟占到了40%以上,这就足以说明我们一直忽视的文化产业的价值。

如何来打造状元文化品牌、丰富徽州文化内涵,增加旅游资源呢?首先要分以下几部分:在文化产业中,我们把状元文化作为一个品牌来做,因为全国状元县只此一家,要把状元这个品牌做好了,然后带动周边的道教文化及其他文化活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产业的发展;能够招商引资、能够推动茶的产业化、能够带动徽州饮食文化的发展,这样一来,整个的文化和经济会相互的提高和促进,形成一个产业链。如何来做好状元文化品牌?

一、作好状元文化产业

首先要把与之相关的建筑文化及基础建设搞好,其一建设状元文化园,集中包括状元阁、仕途阁、名士阁、现代状元厅等;其二建立“百姓公祠”这里面有大文章。建立“状元阁”,展示科举取仕的文化历史,介绍唐代科举制度及有代表性的状元生平、文章和相关的实物,展品包括状元卷等。展厅内设三个主题,分别展示:1.喜宴与殿试。拟采用状元殿试的环境,并展示相应的试卷、文稿、书籍和考试用文房四宝,来表现古代科举制度的形式和内容。2.皇榜墙。皇榜墙与殿试环境配合,设计出模拟“殿试”(智力小测验)的小游戏,吸引游客参。3.状元墙。圆弧形状元墙。在唐代一百多位状元中选取108位可以考证有业绩的状元,排列成序,写明事迹,并设计“状元卦”。游客可以参与游戏。建立“仕途阁”,展示古代官文化,以官印的等级排列成“金字塔”形,塔的顶端是皇帝的玉玺,象征皇权的至上威严。金字塔上延展平附古代辽阔的疆域地图,并把表现皇权的圆形黄色帏帐置于金字塔上方,上下呼应,成为展厅的主题核心。建立“名士阁”,徽州名士很多,选择空间很大。此展厅拟以“圣”、“贤”等多种名士为选择对象,体现后代对祖先的敬仰,不同的人物涉及的面较为广阔。展示的空间也较大。比如:贤相——宋璟、张九龄、房玄龄;展厅中部是以九宫格的形式排列的碑式灯箱,箱里展示内容是塑像人物的事迹手稿,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流传下来的图形资料。四面是牌坊,在古代有成就的人,德行高尚的人,国家和民间及后代子孙都会为其树碑立传,修建牌坊以为旌表。建立“现代状元厅”,现代状元厅之所以称为“现代”,主要着眼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建立的新的高考制度,需要特别提出的是77年以后高考制度的恢复,这是改变几代人命运的历史性变化,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将从此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这个是展厅的主要内涵。建立“百姓公祠”,使之成为世界华人的寻根问祖之地。"中国姓氏文化园"在百姓公祠内展示姓氏文化内容,包括中国家谱文化,及做现代的家谱文章等,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迎合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加强了软国力,体现了文化的力量。使百家祠堂成为吸引旅游的几个亮点。人人有姓,人人得来,使休宁成为百家姓的祭祖之地。

以上是把硬件的东西建设起来,一个文化品牌的建立不但是要有好的“硬件设备”,还要又良好的“软件”,软件就是我们围绕硬件所搞得文化活动。

二、做好现代状元的文章

现代高考制度下的高考状元也大有文章可作,比如每年请全国的各省文、理状元到休宁的状元阁祭祀游玩;每年都搞一个“闻喜宴”,“闻喜宴”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倡学”的社会风尚。通过展示进士文化让休宁体现一种“倡学”的文化氛围,形成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基地。这种探讨正是让今天的文化形成明天的经济,同时文化在今天也已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实质上是一种发展观和财富观的体现。休宁如何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既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被淹没,又不能因为今天的发展而透支未来的资源。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是实现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前提。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转变财富的增长方式,才能形成经济增长的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通过文化的塑造是一个重要途径。文化塑县工程,有利于提升休宁的整体形象,形成了对外交流的窗口,也形成了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高考状元作文 篇六

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证的驸马状元――郑颢

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与状元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郑颢一位。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有婚约,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不喜欢公主,非要迎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唐宣宗便派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郑颢娶了万寿公主。

脸皮最厚的状元――裴思谦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士良讨了帖子去找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来年非考中状元不可。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高锴对裴思谦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可!”高锴无奈地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裴思谦说:“卑吏便是。”不得已,高锴只好让他当了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相扑扑出的状元――王嗣宗

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亲临讲武殿主持殿试。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结果二人的试卷均为上乘之作。谁第一?太祖实在犯难。最后,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让二人角力(即相扑),胜者为状元。王嗣宗便与陈识在大殿上扑斗起来,陈识倒地,王嗣宗夺得了状元。

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玩。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书生,问书生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并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知县的公子一听,大笑:“此乃一瞌睡汉。”书生非常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知县的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一名及第,不输你。”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知县的公子――胡旦。纵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属第一。

身份最高的状元――赵楷

宋徽宗的三儿子赵楷偷偷地参加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试。由于他文采非凡,竟一路披靡,进入了殿试,并且在殿试中发挥更出色,夺得了头名状元。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徽宗。徽宗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当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为状元。据传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参加科举,并获得第三名(探花),但毕竟不是状元,所以赵楷便成了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

最悲惨的状元――陈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间,福建闽县人陈安于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巧的是这次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张信、陈安等十二人复查。可是又有人举报张信、陈安有意将北方考生中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这本来是莫须有的事,朱元璋却震怒,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陈安仅仅做了不足二十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下场极为悲惨。

最受人推崇的状元――康海

明孝宗时,二十八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他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被鲁铎夺去了,他得了第四名。殿试时,康海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孝宗也赞不绝口,声称:“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

康海一时名扬天下,朝野景慕。能与康海家沾上边的,都引以为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过官,南京人便声称:“康状元乃南京风水所出。”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状元――史大成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状元,在他中状元之前,浙江民间便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浙江的状元在大清朝是“始于史,终于钟。”殿试时,史大成的试卷被主考官拟为第三,而皇上御览后,十分推崇他的书法,说:“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钦定他为状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后一位状元叫钟骏声,惊人地验证了“始于史,终于钟”的说法。

最能吃的状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然而写字很慢,所以在殿试时他揣了三十六个馒头,发誓无论如何,也要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李蟠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认为李蟠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钦点他为状元。与李蟠同榜的探花做诗一首调戏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自此,“饽饽状元”李蟠传遍士林。

高考状元作文范文 篇七

但愿这次“高考无状元”是真实的,就怕隔几日,我们的视野中又“无”中生有。

有关教育部门早就提出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了,可是,此“禁”从来不灵,由于高考的主要信息出自教育部门,所以,人们有理由怀疑此“禁”多数类似儿戏般的“捉放曹”。“高考状元”的炒作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各省照样有各省的“状元”,而且各个地市县乡同样也有自己的“状元”;有文科、理科“状元”,也有因为单科成绩冒尖的“单项状元”。为“高考状元”树碑、开“高考状元报告会”及各大名校争抢“高考状元”的事情屡见不鲜。“状元文化”真是历久弥新。

在中国,“状元”值钱,在《西游记》中,唐僧成了状元陈光蕊的遗孤――以显示血统高贵。那时的“状元”不像今天的“高考状元”。旧科举考试时代,全国只有一名状元(个别年份多一名武状元),最后都必须经皇帝钦定。

即使如此,所谓的“状元”,颇有“运气”的因素,明世宗在点状元前夕,做梦听见了雷声,醒来后便点一个叫“秦梦雷”的人做状元;慈禧太后在70大寿时点状元,见一个叫“王寿朋”的名字有“我王长寿无朋”之意,就把他从名单中靠后的往置前移为状元。我国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在科考时本是第二名,由于在皇帝确定名次时正遇上大旱,而他的名字又有春雨如霖之意,于是便被点为状元。

这样,所谓的“状元”不一定都是真正的才俊。《清文稿》上称“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成一甲一名进士者,止崇绮一人。”然而崇绮之无能,却在当时人人皆知,御史刘恩溥极力参劾他。崇绮在奉天做过将军,刘恩溥参其曰:将军崇绮,除不贪贿外,别无所长。

在中国文化史上,那么多的状元又有过多少惊人的贡献?寥若晨星。现代的思想再“解放”的人,一旦崇拜起“赵公元帅”,比谁都乐意祭祀封建传统。

“高考状元”只不过是今日在一种必须的入学考试中的胜利者,高考虽说和旧时的“科考”不可同日而语,然而“高考状元”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侥幸,以在主观及其他因素影响下获得的些微几分而独占鳌头与那些非“状元”并无本质的区别,他们的智商也不见得就比落榜生高。

“状元进校不状元”,是多年来困扰重点高校招生工作的一个难题。事实证明,很多“高考状元”进了大学,便从“精英”变成了废物。探索一种有别于普通高考的、能较全面地考核与衡量考生能力和素质的人才选拔标准和机制,是当务之急。

学习并非是一味地比考试名次。炒作“高考状元”,其实是有些教育部门的私下“策略”,是强调“教育重要”的必需,它为一些教育工作者在评定职称,晋升工资等方面获取诸多实惠而大造声势,是社会上普遍的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在教育界的反映。树立“高考状元”,是对“一考定终身”的肯定,增强了“惟分数论”版本升级的趋势,是对“素质教育”的反动,它将鼓励或迫使更多的考生在如何“巧妙”地违规上动足脑筋。

高考状元作文 篇八

1.状元 唐代凡参加礼部试的常科考生(又称举子),考试之前必须到礼部投“状”(写有本人姓名籍贯及三代名讳的家庭状况表),居于首位的就叫“状头”;后来经礼部试合格后列名放榜,位居第一者称作“榜首”、“状头”或“状元”。中唐以前流行称状头,以后才多称状元。自宋代起,殿试第一名起初仍称为榜首,后来多称状元,而且第二、第三名有时也可呼为状元。到明初,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探花的含义唐宋也不同。)状元又别称为“殿元”(殿试之首)或“鼎元”(鼎甲之首)。明清的状元还常称为“殿撰”,因为状元的起步官是翰林院修撰。

2.解元(府元) 唐代常科先在各州府举行选拔考试,称“乡赋”或“取解试”,第一名称为“解头”、“解元”或“府元”。(参见《唐摭言》)明清省一级的科举考试称作乡试,中第者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3.会元(省元) 唐代常科最高级别的考试自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后由礼部主持,称礼部试,也称省试。宋代省试第一名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之前称“榜首”,之后改称为“省元”。范仲淹和欧阳修都曾中过省元。到明清以后,礼部试称为会试、春闱,中式者称作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贡士再通过殿试以后,才正式成为进士。如果一名考生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再中状元,就叫作“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在1300年的科举史上,获此殊荣者仅有13人。(参见拙文《漫话“三元及第”》,《寻根》2008年第1期。)

4.朝元 明代以后,在中式的进士中挑选年轻且书法文章较优者留在翰林院继续学习,叫作庶吉士。选拔庶吉士要经过朝考,而朝考第一名即称为“朝元”。《养吉斋丛录》卷九曰:“朝考一等第一名谓之朝元。”《苌楚斋续笔》卷七还说:“优、拔贡生朝考第一亦谓之朝元。”

5.馆元 清代的庶吉士留馆后要学习三年,届期要举行考试,曰散馆。散馆考试名列第一,就称“馆元”。

6.榜元(开榜) 明清乡试分五经各取一名第一,合称五经魁或五魁首。但填榜则从第六名开始,写完后再从第五名倒填至第一。第六名举人因为填榜时位居第一,故称“榜元”,也称“开榜”。

7.副元 明清乡试各省都有规定的录取名额,后在正式取额之外,再按一定比例录取若干名副榜举人(一般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而副榜举人第一名就称为“副元”。

8.房元 清代乡试按考生所习经书分房阅卷,☆www.kuaihuida.com☆各房阅卷官(称房考)所荐第一名称作“房元”。(参见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九“解元抄袭陈文”条。)

9.官元 清代的乡、会试不仅按省分配录取名额,还规定高级官员子弟参试者指标单列,另编官字号,试卷称官卷,考生曰官生,每二十人取中一名。(参见《郎潜纪闻三笔》卷十二)官生取中第一名就称作“官元”。清廷规定官生不得中解元和经魁。在江南乡试中,官元通常排在总第十九名。官卷之外的民卷平均百人才取中一名。这说明自古考试就不是绝对公平。

10.南元 这是清代顺天乡试第二名的通称。顺天乡试称作“北闱”,考生来源最广,南北各省的秀才、贡生和监生均可参加。由于清初的顺天解元往往被南方人夺得,为了维护直隶考生的利益,遂规定北闱解元必取直隶籍,南方考生的试卷均注明南皿字号,最高只能取中第二,习惯称作“南元”。刘禺生《世载堂杂忆》说:“顺天乡试解元例中北省人,第二名中南省人,曰南元。”如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顺天乡试,解元是直隶盐山县的刘若曾,南元是通州张謇。

11.贡元 明清时代,各省学政定期从府州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中挑选年资较深,或学业品行兼优者贡入北京国子监读书,统称贡生;又有岁、恩、副、优、拔五贡之别。其中优贡始于清朝,每三年一次,于学政任满时会同总督、巡抚保荐,大省不过五六名,小省仅有一二名。“贡元”即是对贡生的美称,但清代的岁贡生往往门悬“贡元”匾额,未免名实不副——因为岁贡多因年资而得,且并非名列第一。

12.拔元 拔贡第一名的简称。清乾隆以后每十二年选拔贡一次,从各府州县院试考取一、二等的生员内挑选文行兼优者,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再由学政考选后,贡入京师国子监。乾隆初对拔贡进行朝考,考入一二等者引荐录用,三等入国子监读书。后一律送监肄业三年,然后经考核用为知县或教职。“拔元”就是对拔贡考试名列第一者的美称。

13.案首 清代的秀才考试称作童试,要经过县、府、院三级,每级考试的第一名不称元而称“案首”。县试的主考是知县,要考四至五场,每场考试后都发榜,也称“出案”。最后一场出案时,取中者依名次排列,称为长案,第一名就叫县案首。府试由知府主考,院试由学政主考,第一名分别称府案首和院案首。如果县、府、院三试皆中案首的话,就叫作“小三元”。《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曾中过小三元。明代的安徽池州人黄观既中过小三元,也中过大三元,时人赞誉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据焦纮《玉堂丛语》卷六“科目”条和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二“科甲盛事”条,黄观确系大三元。)

14.担榜状元 在科举史上,可以称“元”的并不限于名列榜首者,有时倒数第一名也叫“元”。宋代即有“担榜状元”之称,是指进士第五甲的最后一名。(参见赵升《朝野类要》)《庸闲斋笔记》卷三说朱熹即为一甲进士,有人调侃道:“若使当年无五甲,先生也是落孙山。”陈其元说:“今则无五甲矣,是三甲末名即可称担榜状元也。”俞樾《茶香室丛抄》卷七也说:“今有背榜之称,背负与担荷,其义一也。”则“担榜状元”也可称作“背榜状元”。

高考状元作文范文 篇九

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郑颢

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与状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郑颢一位。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

强讨的状元――裴思谦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裴说:“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相扑扑出的状元――王嗣宗

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亲临讲武殿举行殿试。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试卷均为上乘之作。谁为第一?太祖实在犯难。最后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让二人角力(即相扑),胜者为状元。王嗣宗便与陈识在大殿上扑斗起来,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

这是文状元还是武状元?

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属第一。

最短命的状元――陈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间,福建闽县人陈安于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巧的是,这次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张信、陈安等12人复查。这时又有人举报张信、陈安有意将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这本来莫须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陈安仅仅做了不足20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下场极为悲惨。

最受人推崇的状元――康海

明孝宗时,28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他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还是被鲁铎夺去了,他仅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气,对众人说:“会试时让了鲁铎,殿试时决不再让他人!”殿试时,康海果然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送皇上审阅时,孝宗也赞不绝口,声称:“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

当初会试时康海不服鲁铎的气,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气,第二名孙清便是一个。他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叹服。跑到康海家里,对着他拜了半天,称自己甘愿为徒。皇上、首辅和同年的赞誉,使康海名扬天下,朝野景慕,争一睹其风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的9篇高考状元作文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高考状元作文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