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8篇幼儿园小班《跷跷板》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跷跷板的写作思路。
跷跷板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跷跷板》,感受音乐的高和低以及音阶的旋律。
2、能设计相应的动作,能跟随音乐做相应的游戏,喜欢与同伴互动,喜欢参加音乐活动。
3、初步掌握学唱儿歌的技巧,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游戏快乐。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音乐及伴奏、图谱、娃娃、玩游戏用的道具。
活动过程:
一、游戏律动:高人矮人
1、带领幼儿听音乐玩“高人矮人”游戏进场。
2、幼儿跟随老师在教室以圆圈队形转圈,随音乐变换动作,高低起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发声练习
玩吹气球游戏,练习用“呜”发长短音、高低音。
教师示范:双手空中比划气球,一边发音,一边变化气球大小,运用音阶,“123”,“12345”,“1234567”逐步由低到高音,气球变大,由高到低音,气球变小。幼儿学习模仿,达到初步练声效果。
三、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认识了解跷跷板。
1、谈话引出游戏内容。
指导语:小朋友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是怎样玩的?
教师用动作讲解跷跷板的`外形和玩法,用身体动作表现跷跷板。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跷跷板,体现出跷跷板高低不同的变化。
2、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表演玩跷跷板的游戏。
引导幼儿学会两人合作找朋友,共同表现跷跷板的样子,在游戏过程中,初步导入儿歌内容。
四、幼儿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说说听到歌里唱了什么?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1234567i天上摘星星。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i7654321一下碰到地。
教师先示范演唱一遍,让幼儿感受歌曲旋律,了解歌词内容,对儿歌有初步的认识。
2、教师示范演唱第二遍,出示图谱熟悉歌词。
教师对照图谱讲解歌曲内容,让幼儿在认识图谱的过程中熟悉歌词,并激发幼儿对图谱的记忆。
3、帮小娃娃唱出音乐台阶。
指导语:小娃娃上的这个台阶叫做音乐台阶,每一步台阶都有不同的发音,请小朋友跟随小娃娃边上音乐台阶边唱出来。引导幼儿学唱并认识音阶的从低到高,及从高到低。
4、完整的学习演唱歌曲。
教师一边唱一边教,引导幼儿带上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五、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歌表演。
幼儿在初步熟悉歌曲的前提下,加上跷跷板的动作,进行歌曲演唱。
六、两个小朋友合作,加上跷跷板的游戏进行歌表演。
游戏:跷跷板。玩跷跷板的游戏结束活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8篇《跷跷板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跷跷板》 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感知并理解儿歌内容,感受“高”与“低”对比产生的情趣美。
2、尝试运用合适的语调和肢体动作进行儿歌朗诵与表演。
【活动重点】
感知并理解儿歌的内容,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和情趣美。
【活动难点】
辨认并区分红色直箭头和绿色弯箭头,理解这两种不同箭头小图标的含义。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曾有过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
2、物质准备:PPT教学课件;幼儿座位布置成半圆型。
【活动过程】
一、回忆生活经验,感知跷跷板的游戏乐趣。
师:孩子们,你们有谁玩过跷跷板?跷跷板是怎么玩的呢?
二、尝试念诵儿歌,理解儿歌的内容。
1、教师完整念诵儿歌《跷跷板》,幼儿感知儿歌的内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儿歌,名字叫《跷跷板》,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内容?好吗?
指导重点:辨认“向上、向下”的小箭头标记。
2、教师分段念诵儿歌——第一段,集体感知并理解第一段儿歌内容。
师:跷跷板,翘翘翘,翘的高,翘得低。翘得低低,我是鱼哟,鱼儿游游到河底。
指导重点:辨认图谱标记“鱼儿游游到河底”。
3、教师分段念诵儿歌——第二段,集体感知并理解第二段儿歌内容。
师:跷跷板,翘翘翘,翘的低,翘得高。翘得高高,我是鸟哟,鸟儿飞飞上树梢。
指导重点:辨认图谱标记“鸟儿飞飞上树梢”。
三、尝试运用身体动作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情境。
指导重点:尝试运用“手臂舒展、侧身摆动、下蹲和起立”等身体动作,匹配教师和幼儿集体进行念诵儿歌的速度,合拍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情境。
【活动延伸】
1、尝试将《跷跷板》的儿歌念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进行复习和巩固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念诵儿歌的节奏、速度和韵律美。
2、在幼儿能够完整、有表情地朗诵儿歌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学唱“跷跷板”的歌曲,并在班级表演区投放“小鱼、小鸟”的头饰进行分组表演,有的放矢地提升小班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
《跷跷板》教学设计 篇三
在通过户外跷跷板活动,我们可以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目标:
1、 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杠杆尺、钩码、等。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1、 观看课件,看看小猪遇到了什么麻烦?
2、 学生交流小猪犯的错误,想办法帮帮小猪。
3、 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观看课件,看看小猪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4、 怎样帮它改正呢?
5、 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提出问题,水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平衡? 你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 师生互动探究
1、 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部件。
2、 学生观察交流杠杆尺的特点。
3、 提出问题:我在左边第一格挂一个钩码,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
4、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操作演示。
5、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验证?
6、 交流实验注意问题。
7、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下来。
8、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 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有没有发现规律?假如我在左边第四格放2 个钩码,你能不动手直接说出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吗? 假如在左边第五格放2个钩码呢?
10、 你找到规律了吗?
11、 应用规律在杠杆尺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你自己提出问题,让小组 同学直接说出结果并进行验证。
三、 生活中的平衡
1、我们已经知道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用平衡规律解决问题,大家看课件。
问题1、爸爸和小朋友怎么玩跷跷板? 问题2、3个小朋友呢?
2、生活中用到平衡规律的。地方还有很多,继续观看课件。
(1)杂技演员走钢丝
(2)介绍天平
四、拓展活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揭示课题。
2、我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做什么? 出示杆秤,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制作。
14、课文《跷跷板》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在多媒体上出示跷跷板的图片。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想到自己的玩的跷跷板的经验和发现。在学生回忆中,我提出问题:你在玩的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就是对于自己玩的经验在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的之后,我出示本课的板书,今天再来研究跷跷板了。
然后就是根据学生刚才的发现,就是验证学生的发现:怎样用轻的物体翘起中的物体,两边的怎样时候才能平衡。
在下面的学习活动中,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杠杆尺,怎样调平杠杆尺。然后让学生按照他们提出的问题自由的去探究。在学生自由的探究中,学生们去发现问题,发现真相。
在整个的活动的过程中,虽然耗费很长的时间,但是学生发现了很多的方法,他们的方法可以使杠杆尺平衡或者是将重的一端翘起来。甚至个别小组的同学在进行活动时候,竟然发现了杠杆的平衡原理。虽然这是比较深的理论的内容,但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操作竟然发现了。这说明,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只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再予以他们一些指导,他们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我想不能够轻视孩子。
在介绍杠杆尺的应用的时候,我采取比较的快的方式介绍了天平。这是因为我在探究问题的时候,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时间的安排再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就不会太紧张了。
跷跷板教案 篇四
设计意图: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知识,充分体现科学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让每一个小朋友体验成功的欢乐。
活动目标:
1、根据音的高低变化做相应的动作。
2、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感受诵读童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诵读,爱上音乐。
4、让孩子感受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趣味。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根据仪的高低变化做动作。
难点:同伴间的默契合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小朋友,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在哪里玩过?和谁一起玩的呢?请你模仿一下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听出音的高低变化。
1、播放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2、你听出来音有什么不同吗?
三、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
音高的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音低的时候呢?
2、音高的时候应该是跷跷板一头高,音低的时候应该是这一头又变低了。
3、教师和幼儿合作示范游戏玩法。
四、全体幼儿自由结合按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相应的'动作。上下起伏做压跷跷板状,两人配合要默契。
提醒幼儿,最后一小节蹲下的幼儿做从跷跷板上跌倒地上的动作,站立的幼儿滑向蹲下的幼儿,互相拥抱。
五、幼儿自由玩游戏。
游戏:“我们来玩跷跷板”两人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
回家和你的爸爸或妈妈一起来玩“我们来玩跷跷板”游戏。
教学反思:
小朋友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科学学习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跷跷板》这首童谣采用“三字式”结构,节奏明快活泼。内容从儿童心性出发,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对唱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诵读的乐趣,感受游戏的快乐。
《跷跷板》 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了解三个物体之间轻重关系,具有初步的轻重守恒能力。
2、有一定推理、比较的能力。
3、能用完整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感受过物体的轻重。
物质准备:
教具:实物鹌鹑蛋、鸽子蛋、鸡蛋各一个,天秤一架。
学具:《幼儿用书》(P32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可爱的蛋宝宝。
——教师:爸爸带宝宝出去玩,他们在小河边发现了一些可爱的蛋宝宝。你认它们吗?
——教师分别出示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请幼儿辨认。
2、谁轻谁重。
——教师:宝宝想知道它们哪个轻哪个重,你知道吗?
——请幼儿猜测、比较蛋的轻重,并讲述理由。
——教师分别引导幼儿比较鹌鹑蛋和鸽子蛋、鸽子蛋和鸡蛋的轻重,请幼儿将蛋放在天平上称一称,了解它们谁轻谁重。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鸽子蛋比鹌鹑蛋重,鸡蛋又比鸽子蛋重,那么鹌鹑和鸡蛋谁轻谁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启发幼儿从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三者的轻重关系上进行推理。
3、幼儿操作活动。
——给重的打勾。观察画面上小动物坐跷跷板的情景,感知动物的轻重,认读字:轻、重。目测下面的三个动物,请你给最重的动物打勾。
——观察数字天枰,感知两边的数量,并填写二、<、>符号。
——观察天平称上的水果,感知水果的轻重。目测旁边三个水果的重量,请何最重的水果打√。
4、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大家检查,并引导幼儿讲述理由,进一步巩固推算轻的能力。
《跷跷板》 教案 篇六
设计意图
综述这首歌曲表现了玩跷跷板的情景,幼儿在学唱中体验着玩跷跷板的快乐,加上幼儿对玩跷跷板的情景很熟悉,因此创编动作有一定的经验基础。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重点难点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的感觉,并创编表演动作。
教具准备大鼓,音乐磁带。
活动流程:
一、玩一上一下跷起来并欣赏音乐。
1、请幼儿用动作来表演坐跷跷板。(两个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起。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以在强拍时击鼓。
二、学习歌曲《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幼儿回忆歌曲的内容。
2、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念歌词,并在重拍处拍手或跺脚。教师在重拍处敲鼓配合。
3、听歌曲摇动身体,每三拍摇动一次,幼儿也可以用身体的其他动作(手臂摆动、双脚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4、轻声跟唱歌曲几遍。边唱边摇动身体。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怎样才能玩得更和谐?
3、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4、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跷跷板》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原理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德育目标)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准备:
根据教科书给出的探究指向,动员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并准备进行探究的有关材料,如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根据教学设计,教师还应相应地为学生准备其他探究材料,如设计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流程:
一、回忆、交流玩“跷跷板”时的过程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交流,发现跷跷板平衡的特点。
二、探究怎样使杠杆尺平衡。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来研究平衡现象。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预测。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 4.进行探究实验。
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6.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动: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六、拓展活动:
1.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2.课下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衡现象,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篇四:
《跷跷板》 教案 篇八
活动目标:
1、用等量代替法理解物体重量间的关系。
2、用判断推理法灵活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教具:天平一个、塑料水果、实物图片
学具:人手一份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天平介绍原理
1、天平干什么用的?
2、介绍原理:指针在中心时,左右两个托盘平衡时说明什么?
左边高右边低说明什么呢?
右边高左边低又说明什么呢?
3、示范用天平称塑料水果
称一个苹果和一个草莓,苹果那边的托盘低,草莓那边的托盘高,说明谁重谁轻呢?
称一个苹果和两个草莓,两边的托盘平衡,又说明什么呢?
小结: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草莓的重量。
二、出示实物图片了解重量关系
一个西瓜等于两个菠萝的重量
一个菠萝等于三个苹果的重量
一个西瓜是几个苹果的重量呢?
幼儿先索,教师介绍用等量代替法换算。(用图片演示)
(即把西瓜和菠萝全换成苹果的数量)
三、出示跷跷板图片进一步换算
图片:一个长方体积木等于两个正方体积木等于三个圆柱体积木的重量。
1、跷跷板左边放两个长方体积木右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平衡呢?
2、跷跷板右边放四个正方体积木左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平衡呢?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可有多种方法,让跷跷板平衡。
四、操作游戏“我是小小天平”
老师出示图片:一棵白菜等于两个萝卜等于三只茄子的重量
要求:幼儿的身体做支点,左右手做托盘,到操作蓝里找两种蔬菜,要使左右手托盘中的蔬菜种类相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8篇幼儿园小班《跷跷板》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跷跷板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