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小学数学教案免费下载)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10篇小学数学教案,希望在小学数学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一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内容:

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小学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有关“6”和“7”的加减法。

2.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积极思考,并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发展他们的数感。

教学重点

掌握“6”和“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师生进行猜数游戏

(一)猜数“2”或“4”

1.教师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数游戏好不好?(教师出示一个磁珠,让学生看看它的大小)猜一猜老师的两只手里一共抓了几个这样的磁珠?

2.学生猜数,并说出简单的理由。

3.教师提问:

(1)老师的手里到底有几个磁珠哪?想不想知道?

(2)看看老师的左手有几个?(教师把左手的4个磁珠贴在黑板上)

(3)右手哪?(教师把右手的2个磁珠贴在黑板上)

(4)有谁猜对了?你怎么知道一共有6个磁珠呀?

(左手有4个磁珠,右手有2个磁珠,合起来一共有6个.)

(5)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2+4=6 4+2=6

4.教师谈话:还想不想再玩一次?我们还用这6个磁珠,(教师把这六个磁珠摘下,重新握在手里)老师的两只手里都有磁珠,如果告诉你一只手里有几个,你能猜出另一只手里有几个吗?(教师按照学生的意愿出示一只手中的磁珠的数量2或4)谁能猜出我的另一只手中有几个?

5.教师提问:

(1)你猜对了吗?你怎么那么肯定你猜对了?

一共有6个磁珠,老师左手有2个,右手一定有4个.

(2)能把你的想法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2+4=6 4+2=6 6-2=4 6-4=2

6.小结:你们猜得有理有据,所以都猜对了,快为你们的胜利鼓鼓掌吧!

(二)猜数“3”

1.我们还用这6个小磁珠,换个玩法好不好?(教师用手捂住3个)猜猜老师用手捂住了几个?

2.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3+3=6 6-3=3

(三)猜数“1”和“5”

1.还是这6个磁珠,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玩一玩,(教师悄悄地引导请上来的学生捂住1个)猜一猜他捂上了几个?

1+5=6 5+1=6 6-1=5 6-5=1

2.你们是不是都很想玩猜数游戏?那同桌的两位小朋友就来一次猜数大赛好不好?

二、活动二:生生进行“猜数游戏”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数出7个小珠子,看谁数得快!

(二)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一个同学捂,另一个同学猜,并说出算式.如果猜和算式都说对了,就可以从学具盒里拿出一个小珠子,放在盒盖中,表示得一分.比赛结束时,谁得的小珠子多,谁就获得了胜利.

(三)小组活动.

(四)你们俩是怎样玩猜数游戏的,结果怎样?

0+7=7 7+0=7 7-0=7 7-7=0

1+6=7 6+1=7 7-1=6 7-6=1

2+5=7 5+2=7 7-2=5 7-5=2

3+4=7 4+3=7 7-3=4 7-4=3

(五)小结

我们一起玩了猜数游戏,玩得高兴不高兴?我们今天又结识了许多算式朋友!这些朋友可以帮助我们做许多事,信不信?

三、活动三:口算抢答

3+4= 7-4= 7-3= 7-5= 1+6= 2+5=

6-3= 7-1= 7-7= 4+2= 3+3= 1+5=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长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观察和探何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4.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1、引导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保健箱、牙膏箱、建筑用的砖块等,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长方体实物。并说明:“像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

2、谁还能说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

3、出示反例

教师拿出一个不是长方体的实物(四棱台),问学生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如果答不出来,教师趁势说明:要判断一个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用长方体的特征来进行分析、判断。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师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启发引导,探索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

1、巧切萝卡妙引思路。

引导学生切第一刀得到一个面,切第二刀得到两个面,一条棱,切第三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

引导谈话: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2活动一:

拿几个长方体的物品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将小组同学的发现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通过以上的观察和讨论可以知道: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以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未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活动二:

用细木条核橡皮泥,小组同学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

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指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

多少厘米?

4活动三:

剪下附页1的图样。

(1)把图样中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同样的颜色。

(2)用这个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3)量一量所作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二)认识正方体

1、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2、剪下附页2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3、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正方体

长方体

正方体具备长方体所有的特征,

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

们可以用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培养能力。

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6个面都是——(也可能2个相对的面是——),相对的面的面积——,长方体有——条棱,每组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长方体有——个顶点。

(2)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也叫——),正方体是——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6个面的面积都——,12条棱的长度都——

2.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到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3)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3.如图,这是一个纸巾盒

4、这个粉笔盒是什么形状的?它的棱长时多少?有几个面完全相同?

(1)这个纸巾盒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

作业:

1、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从生活中找一个长方听或正方体包装箱,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课后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四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与一位数、整十数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奠定基础。本课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中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很多学生对这类计算有过尝试,但对于算理的理解比较模糊。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借助学具,直观操作,建立对减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为学习下一课时退位减法最好准备。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之上,熟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能区分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减整十数算法的不同。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

(一)拨一拨。(在计数器上拨数,比较每组数表示的意义。)

1.7和70

2.45和40

3.82和2

(二)口算。“开火车”形式进行练习。

90-70= 80-40= 70+5=

34+4= 5+32=

4+( )=66 60+( )=68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情境引入,初步体会算法

(一)结合情境图,了解信息 提出问题

1.小小图书馆(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一(1)图书馆开馆了,小小图书管理员正忙着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呈现)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信息。

(1)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还剩下多少本故事书?

(2)有35本动漫书,借出20本。还剩下多少本动漫书?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并选择性板书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可让学生结合信息完整把问题叙述出来。

(二)列出算式,对比分析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35-2= 35-20

教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都是减法算式,第一题是减一位数,第二题是减两位数,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三)猜测结果,引发探究

学生互相说说算式结果。

教师追问:同学说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一起来验证。

(四)借助学具,直观感悟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计数器和小棒帮助计算。

预设的方法有:

1.直接数数方法:35-2往前数2个,就是33;35-20是10个10个地数,往前数2个10就是25、15。

2.小棒操作,直观呈现过程。

3.计数器拨数,位值思想渗透。

(五)回顾交流 理解算理。

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过程,在算式中体现过程和方法,数形结合,由抽象向具象过渡。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要束缚学生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选择性进行操作,自主探索性学习,通过学生汇报不同方法,进行互相学习,交流,相互补充,既尊重学生个性的展示,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则利用课件将直观地操作图口算过程对应起来,多途径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对比感知,明确算理

(一) 简化思维突出重点(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摆小棒和用计数器计算的过程。

先让学生思考片刻,再利用课件把摆小棒和计数器拨数的过程动态演示,根据学具操作过程,课件出示算式计算过程。再次让学生感悟算理。

(二)回顾比较,认识本质

1.比较“35-2”和“35-20”计算有什么不同?

2.同桌交流,相互讨论,回忆操作和计算过程。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小棒和计数器操作过程中的捆数(几个十)、根数(几个一)及十位和个位的计算顺序表述,突出算式的区别,同时内化位值概念。

3.概念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加、减。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再结合学具,课件辅助,回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过程。再将两个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区分,在对比中感知算法和对算理的明确认识。】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一)我来试试。(分组拨数计算)

78-5= 65-4=

78-50= 65-40=

要求:分为男生、女生两组,都先拨出“78”,男生组计算“78-5=”;女生组计算“78-50=”。汇报结果,比较两组分别是在什么数位上拨去珠子,再次明确算法。

(二)选苹果。(改错题)

出示苹果算式,判断各题计算是否正确。

同学们交流汇报,分析错因。

师生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课件出示)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算法。

(二)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的“解决问题”。

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创造算式。

出示卡片

教师:从中任选2个数创造一个算式。根据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可能会有:

56+30= 56—30= 30+3=

56+3= 56-3= 30-3=

以“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口算。

最后一题是退位减法,为下节课学习做孕伏。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设计,既让学生在计算过程逐渐熟练算法,明晰算理。又关注全体参与度,整体反馈,汇报结果。并把学生自评和互评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相互交流,创造算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算法,又为下节课学习退位减法做孕伏。】

六、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数除法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二、小结。

三、作业

1、口算

分数除以整数通常是怎样计算的?

2、复习第(1)题

学生口答算式与结果。

这一题已知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求?

出示数量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

3、口答填空

4、引入新课

1)教学例2

这一题已知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根据数量关系式怎样列式?

(183/10)

画出一条线段,并提问:如果把这条线段看做1小时行的千米数,怎样来表示3/10小时行的千米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用颜色线画出。

师边述说边画线段。

问:从图伤看,3/10小时行驶18千米,就是几个1/10小时行18千米?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求几个1/10小时行多少千米?

要求10个1/10小时行多少千米。先要求出什么?图上哪一段表示1/10小时行的路程?

根据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

讨论:按这样来想,你认为第一步求什么?怎样求?

(1)1/10小时行的千米数是:183

为什么要用183?183能不能转化成用乘法来计算?

讨论:1/10小时行的千米数已经用式子表示出来了,你觉得第二步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2)1小时行的千米数是:181/310

(3)为什么要用181/3的积再乘10?根据乘法结合律,181/310还可以怎样乘?

问:183/10求出的是1小时行的千米数,1810/3也表示1小时行的千米数,那么183/10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从上面的推想过程看出,183/10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了?

比较这个等式里的算式,在等式两边,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是怎样变的?

2)小结。

练一练1

练一练2整数除以分数是怎样计算的?

练习八2整数除以分数和整数乘分数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4、练习八3

分组练习

做完后问:每一组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地方?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说一说在整数除以分数时,要乘哪个数的倒数,在分数除以整数时,要乘哪个数的倒数。

课后感受

此节课的教法与前一节类似,更多的在于在学生昨天学会分析方法的前提下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寻求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流程

流程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段: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二、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暂停)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暂停)

第三段: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三、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师布置操作要求: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但这些只能算作初步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请同学们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PPT出示:下图)

2、师提问: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暂停)

3、师归纳长方形边的特征:(课件演示:长方形对折)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的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的长短是相等的,但是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相等。

4、师提问:再来看看长方形的4个角?这几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暂停)

5、师归纳长方形角的特点: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PPT图片演示)

6、师提问: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你从操作中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

7、师归纳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四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流程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你们能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特征吗?与你的同桌相互交流交流。(暂停)

2、师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课件的演示:

3、你们说的和屏幕上显示的一样吗?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师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师: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常把………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1、2、3、5、6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1

(注:钉子板改为点子图,由现场老师上课之前给每位同学准备好)

师:你会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暂停)

2、师:你画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暂停)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2

1、师:大家刚才已经能利用点子图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了,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一起用两幅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在拼之前,请同学们先想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拼。(暂停)

2、师:同学们已经拼出来的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互动工具软件演示拼的过程)(右上图)

3、师提问: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中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为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暂停)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3:

1、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折纸活动。你会把手中的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吗?(暂停)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你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折的?

2、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这样子折了以后得到的就肯定是正方形了呢?(暂停)

3、师小结: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剪去长比宽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5:

1、师:刚才我们折出的是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小呢?(暂停)对了,只要告诉别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别人就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动手来量一量。做书上想想做做5.(课件出示)(暂停)

2、看看你填的结果是否正确,和电脑老师对一对。(暂停)

流程九:教学“想想做做”6:

师:我们的数学书是什么形状?(暂停)你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再来量一量,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暂停)

第六段:全课总结及拓展

流程十、课堂总结。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征的?(暂停)同学们,只要你乐于探索,还可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里面更多的奥秘。瞧,老师这里就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案,非常的有趣。(PPT展示:)

2、如果你们有兴趣,回家自己也可以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创作更有趣的图画。

流程十一、拓展延伸:想想做做4(选做)

1、师:我们来讨论想想做做第4题,你们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大家来交流。

2、师:(结合PPT演示)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想到几种拼法?是这样的两种吗?一种是将这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

3、师:将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如果将这些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也有下面的两种拼法。一种是将这1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1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1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8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暂停)二次备课

小学数学课教案 篇七

一、教学准备

(一)课标研读深入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深化对数学课程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探索数学课程应承担的立德树人具体任务与路径方法,形成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育人观。

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性质,领会课程理念,熟知课程目标,明晰课程内容,弄清学业质量要求,明确课程实施建议。

把握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理解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的主要表现,要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基本要求全面落实。

(二)教材分析理清教材的基本结构、编排特点和逻辑关系,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来源、结构与关联、价值与意义,强化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保持教学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建构起数学学习主题统整下的脉络清晰、条理分明、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加强课时教学内容研读,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蕴含的知识点,关注例题与习题的匹配和关联,挖掘知识背后所对应的思想方法和承载的核心素养。

拓宽教材研读视角,倡导参阅不同的教学材料,围绕拟定的课时目标,结合教学现实,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选择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

(三)学情分析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科学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等因素。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适时进行分层教学。平时作业、学生访谈、课前调查和教师经验等都是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解决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教学矛盾提供依据。分析学习活动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为找准教师组织、引导教学的发力点和提高教学预案设计质量提供保证。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始终把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作为课堂学习的高阶目标在教学中给予落实。要把“四基”“四能”“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的目标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目标能全面反映教学活动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要求,体现数学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保持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整体一致。

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内容特点规划单元教学目标,再围绕单元目标细化具体课时的教学目标,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体现目标要求的阶段性。

教学目标设计要着眼于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落实,要充分发挥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对数学教学的指导作用,在整体分析所学内容本质和学生学习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可操作、可检测、可达成。

教学内容:

围绕教学目标用好教学内容,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核心素养要素,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服务“四基”“四能”“情感态度”等各方面具体目标的达成。

教学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学段和课时任务分解要合理、有体系;要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准确无误。教学容量适当,难易适度,符合学生学习实际,体现现实性与挑战性。

内容呈现要有层次结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数学知识的结构与关联,要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处理好“过程目标”和“结果目标”的关系。

教学方式:

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元构建、选择与运用。善于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出发,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探索开放式教学,开展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不断改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倾听、阅读、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表达、练习等过程,通过实践、思考、探索、感悟、交流、运用等获得数学“四基”,发展“四能”。

坚持“以学为中心,以教促学”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而教,让学习与思考在课堂上真正发生。教师的教要全力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活动设计要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突出数学知识获取和素养形成双主线,让学生经历数学发生发展的“再创造”过程,促进素养培育的整体性、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

注重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设计教学活动,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活动设计要重视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能够基于课堂教学目标任务开展学习评价,并能运用评价结果及时诊断教学、调整预案,提升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平。

资源开发对于课前能够获得的资源,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精选或深度加工、设计,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体验数学、理解数学、欣赏数学、应用数学,使之能更好地为实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服务。

教师要在解读教学内容、调研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疑难、易错点或模糊不清的认识,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见解和新颖想法等,并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二、教学实施

新课导入有效导入要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触发学习动机,引出学习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知识、思想、方法、生活经验,为学生有意义地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可以采用情境创设、复习旧知、问题提出等方式导入教学。有效导入应具备真实性、学科性、联系性、精准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点。

新课学习基础知识学习基础知识学习,应注重数学思想的把握,体会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及其蕴含的核心素养,厘清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探索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进行基础知识学习。

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关注数学知识的结构和体系,把课堂教学内容置于完整的教学体系中,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整体性,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学习知识、从不同层次理解知识。

注重数学基本技能的操作程序和步骤,经历数学技能形成过程。基本技能训练要适量、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落实。

重点难点突破

组织引导学生在发现探索、归纳概括、表达交流、迁移运用等学习活动中突出教学重点。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出现的错误,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举出恰当例子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在反思总结、不断改进中逐步突破教学难点。

典型例题解析

倡导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讲授式等方法进行例题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进行例题学习,引导学生在回顾反思中完善例题解决方案与解答过程,发挥例题学习的示范作用。

通过展示交流、反思评价、质疑问难等活动,分析归纳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总结提炼解题方法,使学生感悟典型例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优化问题解决策略,积累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落实“四基”“四能”和“情感态度”目标。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要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与课程目标保持高度一致。除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显性目标外,还要落实核心素养发展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表达等学习活动。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学习活动始终围绕学习目标展开。

(3)学习活动设计要突出数学学科特征,凸显数学本质,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学习活动环节紧凑、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随堂自测反馈

(1)随堂巩固练习要适量、适度,难度适中,形式多样。自测反馈任务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核心素养的检测。

(2)课堂反馈要及时、全面,并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合理调整教学目标或调控教学进程。要善于筛选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尤其要重视典型错误资源的利用,及时进行教学指导。

(3)课堂小结课堂小结要条理化、结构化,通过回顾课堂学习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整体把握数学知识脉络,逐步学会学习。

凝练升华课堂中的数学思想、数学精神和学习方法,对课堂学习表现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促进“四基”“四能”和“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

(4)作业设计以反馈和诊断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作业任务设计。作业内容除检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外,还要对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及表现进行检测与评价。

要创新作业内容与方式,设计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基础性、探究性、实践性和跨学科的综合性作业,增强作业的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作业批改不仅要关注结果,关注答案是否正确、问题是否解决,还要关注作业完成的过程,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

(五)教学反思基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加深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引发对教学的深入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三、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始终,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利用课堂评价服务引领学生学习,教学过程真实、有序、有效,保持教、学、评高度一致。“四基”目标扎实落实,“四能”目标得到发展,“情感态度”目标教育及时,创新意识得以培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

(二)教学过程评价学习行为学生呈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交往互动等课堂学习状态。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运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在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中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习惯、对待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与科学的探究精神得到提升。

教学行为:

教学准备充分,能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把握数学本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能通过观察学生反应、与学生互动交流等手段了解学情,并能及时调整教学、顺学而教。运用恰当的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合适的探究问题,内容讲解精炼准确,示范引领规范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得以充分体现。

(三)核心素养发展

核心素养发展是高层次的课堂目标追求。课堂上以教学内容为主线,以素养发展为目标,通过操作、演示、观察、列表、推理、想象、建模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获得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领悟数学核心思想,培养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形成理性思考、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以学业质量标准和教学目标达成为依据,构建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维度层次化、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监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全面了解和诊断数学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激励学生课堂学习和改进教师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口头测验、课堂练习、书面作业、动手实践、活动报告、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反馈,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及时发现学习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树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二、教材分析这是学生在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的基

础上,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材创设“植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准许学生用喜欢或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计算,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学生状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学形式,喜欢体验各种活动,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全体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乐于探索,积极求知。能够用喜欢的方法学习和计算。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植过树?谁知道植树需要哪几个步骤?笑笑他们班正在植树,我们到现场去看看,检验一下你们说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组有几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三人,可以分多少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36÷3,并尝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算式的含义,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体验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乐。)

2、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感受集体的智慧。)

4、拓展练习1:

60÷340÷280÷4

66÷346÷284÷4

69÷348÷288÷4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这些算式有哪些规律,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学生列出算式48÷4=12并说说计算过程。

五、教学反思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体验算法多样化,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小学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性,并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在教学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弄清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在超市看见了这样的两瓶果汁饮料,如果是你,你会选购哪瓶呢?为什么?

2、生生交流昨天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生汇报)。

3、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这么多的百分数,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让学生说说每一个百分数的意义。

(2)体会百分数便于比较的优点。

(3)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

2、教学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师:百分数和我们学过的哪一种数比较相似,那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先让学生讨论)

下面的信息中哪个分数能化成百分数。

①六(1)班的同学中,男同学人数占;

②一支铅笔长x米。

结论:

练习: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对不对?为什么?

3、自学百分数的写法。

生汇报自学结果,再让学生尝试写百分数,教师示范。

三、练习

1、练习十八第3题。

2、做“做一做”的1、2两题。

3、1%是最小的百分数吗?100%是不是最大的百分数?

4、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认识”我们班所有同学都表现得很好,你能用百分数来表达老师这句话的意思吗?

5、写出成语中的百分数。

百发百中( ) 百里挑一( )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发现的过程。

2、 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

计算和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请看大屏幕。

二、新课导引

1、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数得这样快?你是怎么数的?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图形或物体的面积(如操场),你会感到怎样?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新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新课

(一)实验,猜想

请小朋友们拿出1号纸,量一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反馈:利用面积计、长乘宽……

猜想: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长乘宽呢?

(一)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A、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出你喜欢的长方形。

B、说出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C、组长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反馈拼图情况。

探究提示: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你们小组摆的长方形,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跟( )有关系,有( )关系。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反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哪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把长方形的长缩短3厘米,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什么呢?你可以借助刚刚的小正形摆一摆。(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由此我们发现,只要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同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试一试:

小明家的方桌宽9分米,小明爸爸想给方桌划一块玻璃,请问要划多大的一块玻璃呢?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

本节课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想一想,这部分知识能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也是求其它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许多图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10篇小学数学教案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数学教案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