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海燕教学设计一等奖(最新3篇)(海燕 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海燕教案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3篇海燕教学设计一等奖,欢迎查阅与参考。

海燕教学设计 篇一

《海燕》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初步了解散文诗体裁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训练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富有创意的活动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课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喜欢玩吗? 生:(齐)喜欢!师:那么大家喜欢学习吗? 生:也喜欢!

师:哦……玩也喜欢,学也喜欢,那么如果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怎么办?

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处理还存在一些争议和困惑。老师倒有一个主意:如果有一种方式能把玩和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好不好?

生:好极了!

师:活动课就是这样一种方式。今天哪,我们适当放松一下,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在学中玩,玩中学(板书),好不好?

生:好!(群情激昂)

师:我们今天一起在玩中学的课文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高尔基的《海燕》(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落实双基。

师:昨天已布置了预习任务,首先我将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不过,今天我们将改变过去听写的陈旧方式,而来开展第一个活动——“书法比赛”。不仅要求把字写准确,而且还要写美观。下面请三位同学上台比赛,愿意上台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教师点3人上台听写,听写后,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打分评比。)(教师出示范作,上有毛笔所书本课生字词,并已注音,教师和学生一起边齐读边以手空临。)

师:下面请大家交流课外所搜集的有关资料,内容应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体裁特点等……(生纷纷举手)

生1:作者高尔基,原名阿里克谢·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出示图片及《三部曲》著作)

师:哦,材料很翔实,还有实物呢。请大家把有关要点记到书上,课后有时间可以看看高尔基的作品。

生2:本文写于1901年,当时正是1905年革命前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反动统治的根基。

师:请大家在书上注①下关于时代背景介绍的字上打上横线。生3:本文的体裁是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兼有散文与诗的特点,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文学体裁。

师:那么,散文诗究竟是“散文”还是“诗”呢?

生:是“诗”!不然,怎么叫“散文诗”,而不叫“诗散文”呢!(生笑)

师:说得好!下一个介绍课题。

生4:(出示图片)“海燕”是一种海鸟。常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在海上飞翔,在俄文中有“暴风雨的报信者”的意思。

师:也就是说,海燕本身只是一种海鸟而已,而没有什么特殊意义,那么在高尔基笔下将赋予它什么特殊意义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探究的问题。

三、训练朗读,指导方法。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为诗,尤其要重视朗读,只有朗读才能让我们深刻理解它的意蕴。我们要开展的第二个活动便是朗诵训练。老师先来作示范,请大家边听边发挥想象,看看诗中描绘了几个场景,哪些形象?

(师充满激情的背诵全文,生热烈鼓掌)师:老师背得怎么样?

生1:老师背得声情并茂,好极了!

生2:老师背出了气势,我好象听见了暴风雨的声音,海燕的叫声……

师:谢谢大家的赞扬。还是请大家多提出批评意见。生:老师的普通话还不够标准,比如把苍(cāng)读成了chuāng……

师:谢谢你的指正,我应该拜你为“一字之师”!(生笑)师:那么大家想不想像老师刚才那样享受一下朗读的乐趣? 生(齐):想!

师:好,就请大家全体起立,象海燕一样,勇敢地、充满激情地把课文朗诵一遍!(生齐起立,齐声朗诵,甚有气势)

师:真是雷霆万钧,美哉!壮哉!(生笑)但是老师还想再听听哪个同学单独“吹竽”,请大家选读自己最喜爱的片断,哪位同学愿意试试呢?

(生争举手,教师逐一点名)生1:“海鸭也呻吟着,他们这些海鸭呀……”(掌声)师:绘声绘色!把海鸭那种害怕暴风雨的情态都读出来了。生2:“狂风吼叫……雷声轰响……”(掌声)师:我好像也听到风吼雷鸣,海浪呼啸声!

生3:“这是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在闪电之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师:(插话)大家一起来!

师生:(齐)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四、开展活动,整体感知

师:刚才大家朗读要领掌握得较好,但在朗读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书中这幅插图好像只是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之一,还不能描绘出全景,请大家就此共同探究一下,看看到底画几幅插图最合适?

生(齐):三幅!

师:对,那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开展第三个活动“画插图”,大家讨论一下,看看如何举一反三,变一为三,三幅图上该画些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些段落中作为依据?

(生开始研读教材,分组讨论)

师:为了大家画得更快更好,老师来作示范,画上一些简笔画,大家就仿照黑板上老师画的来画。(师示范画“大海”、“乌云”、“海燕”、“海鸥”等形象)画好后请大家上台进行解说。

(生分组热烈讨论,动笔画画,然后争着上台演板并作解说,师相机点拨。)师:大家画得很不错,解说得也较清楚。不过,我又产生了一个疑问:课前介绍资料时不是说高尔基是社会活动家、革命家吗?他怎么在文中尽描绘些“奇趣大自然”“动物世界”呀?

生:那不是“动物世界”,而是社会上的事情。师:哦,是“社会风云”,对不对?

生:对。应该是“20世纪初俄国社会风云图”。

师:你概括得既准确又新颖,那么那画里面的“大海、乌云、海燕”等形象是代表社会上哪一类人呢?大家不妨把它当谜语来猜猜。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第四个活动——“猜谜语”。

(生分组合作讨论,教室里热闹非凡,很快便纷纷举手)师:哦,真快,请大家说说这些景物到底暗指社会上什么势力或力量?

生:海燕是革命者。师:何以见得?

生:你看他一直在奔走呼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是呼唤革命尽快到来。

师:对,那他应该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是胜利的预言家了。(在黑板上“海燕”简笔画下板书)海鸥呢?他也在飞呀,叫呀!他也是革命者吗?

生:它虽然在飞,但只是在“飞舞”,而且“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可见不是真革命行为。师:对。那它们就是“假革命分子”啰,这种鸟,不,这种人在革命到来时估计有什么表现?

生:可能开始也很积极,投机钻营,但一到紧要关头便会暴露出本来面目,当逃兵,当叛徒……(生笑)

师:说得好。大家一定看过不少这方面的影视,完全能作些联想。那么海鸭和企鹅呢?

生:他们根本不喜欢革命,甚至害怕革命,躲避革命风暴。师:为什么?

生:大概过惯了那种安乐的生活,害怕革命到来使它失去安乐窝。师:课文中哪些词语体现这一点呢? 生:“胆怯”“躲藏”“呻吟”。

师:说得好,大家能不能象刚才那样联想一下一些影视作品,看看他们象社会上什么人的形象。

生:身体肥胖,穿着黑皮大衣,戴着眼镜,正象地主老财形象(生齐笑)。

师:那么乌云呢?狂风呢?闪电、雷声呢?

生:乌云肯定是沙皇反动势力。至于闪电、雷声、狂风大概是他们的帮凶。

师:应该是镇压手段,大家看闪电象什么? 生:象剑——是镇压人民的反革命之剑。师:对。文后也有这样的句子:“大海抓住闪电的剑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看来这些镇压手段在人民面前最终也不灵了。哦,“大海”指什么也该明白了吧!

生(齐):人民群众力量!

师:很正确。那么“波浪”自然是指革命达到高潮时的人民群众的力量了……大家刚才把这些谜语全猜对了。实际上这里面正是运用了一种文学表现手法,那就是——

生(齐):象征!

师:对。大家再合作探究一下,从刚才的猜谜语活动中大家能发现“象征”是什么回事,又具有什么特点吗?

(生热烈讨论后,教师请小组的代表回答并明确。)

师:象征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往往着眼全篇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意义,与比喻是有区别的。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第五个活动:当翻译!

生(惊异):“当翻译”?

师:对,当翻译。不过既不是把中文译成俄文,也不是把俄文译成中文,而是把本文的文学语言译成直白的语言。这样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和象征手法。

生:(恍然大悟)是这样啊……真新鲜!师:大家是不是觉得有些难? 生:有点。师:那好,还是老师先作示范,开个头:“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要译成:“在大革命风暴来临之前,人民群众还没有觉醒,反动势力喧嚣一时。革命先驱在顽强自信的奔走呼号,宣传革命……”好,大家接上来!

生1:我翻译这一句:“海鸭也在呻吟着,他们这些海鸭呀。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他们吓坏了”。意思是:“一些假革命者在唉声叹气,他们这些人,享受不了革命斗争生活的欢乐,敌人的淫威早把他们吓坏了。”(掌声)

生2:“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应译成:“沙皇反动统治越来越黑暗,对人民群众的镇压越来越残酷,但人民群众没有被吓倒,而是积极、乐观、勇敢地同反动派展开斗争……”(掌声)

师:你的悟性真高!这样高难度的句子也能译出来!那么“下面雷声轰响……摔成尘雾和碎末”又如何翻译呢?

生3:这反映了斗争的艰巨性和残酷性——人民群众暂时被敌人镇压了,革命暂时陷入低潮。

师:那么海燕——革命先驱者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就害怕了、退缩了呢?

生:不,他一样勇敢、乐观、顽强。你看,“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这说明,反动派只能喧嚣一时,而不能阻挡美好的社会理想的实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是无法战胜的,对此革命先驱者充满自信。

师:你能否在课文里找几句话“翻译”一下作为证明吗? 生:能。“大海抓住闪电的剑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黑就消失了。”就证明“人民群众的力量一旦觉醒,革命高潮就会来临,就能最终战胜反革命的势力。”

师:好!很准确。那让我们一起来译最后一句—— 生(齐):让革命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五、拓展迁移,体验升华。

师:斗转星移,逝者如水。转瞬间,一百多年过去了,俄国革命的风暴早已降临,又早已过去。而今,俄国的现状与百年前相比早已面目全非,就连政权名称也经历了“(沙皇)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独联体(含俄罗斯)”的变化,真是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但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形象仍有不朽的生命力。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让海燕积极、勇敢、顽强、乐观的精神在我们和平时代发挥作用,我们尤其应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暴风雨。下面,请大家以“暴风雨”为话题,来讲讲自己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遭遇过哪些暴风雨,又是如何面对,并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的。

(生分组热烈讨论、交流,师点1人示范,并作点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时铃声响了。)

六、学法总结,布置作业。师:大家回顾这节课,是采用了什么方法完成学习的?兴趣如何?收获如何?

生:活动——收获很大!

师:对,学中玩趣味无穷,玩中学收获多多!(板书)这节课到此结束,今天的作业是:

(一)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合作探究,“翻译”全文。

(二)以“暴风雨”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作文。

[点评:教学应体现“与时俱进”精神,应充满现代意识,要使所学一切均能为我所用,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所升华。作业的布置是对这节课探究成果的积极巩固。在课堂上已经过了充分探究,完成起来应该十分轻松,这就是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变革带来的效果]。

[教 后 反 思]

这是在武穴市首届校本教研开放周中荣获特等奖的一节公开课,上完后,有一位老教师发自内心激动地对我说:“这篇课文我从读书到现在教书,不知道学过、讲过多少遍,可唯独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教法,还能上得这么好……”

老教师的话不乏溢美之辞,不过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的确下了一番功夫。我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贯穿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在每个环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都作了精心设计,因而取得了成功,总结起来有三条—— 其一,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最主要的设计宗旨。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爱玩是少年的天性,这“天职”与“天性”是一对矛盾。但如果能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既完成学习任务,又激发学生兴趣,岂不两全其美?给学生一个球场,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踢球;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表演。基于这一认识,本课一连串的设计了七大活动。即:格调高雅的“书法比赛”,独具一格的“朗诵训练”,别出心裁的“画插图”,引人入胜的“猜谜语”,极富创意的“当翻译”,还有贴近生活的“口头作文”……这些活动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把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探究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些活动,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使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理解象征手法及其运用这样复杂枯燥的教学任务变得简单而又充满了趣味,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务,这不能不说是课改精神的胜利。

其二,多学科渗透带来教学内容的无比丰富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动用了大量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艺术积累,书法、美术、表演、文学、政治、历史、生物各学科的知识交汇在一起,拓展了课堂空间,加强了教学辐射,组成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万花筒世界。这也是体现教学设计个性化、创造性的一个成功尝试。

其三,课堂评价以激励为主。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者牢牢把握住一点:自己只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热心的促进者,机智的引导者。因而处处循循善诱,凡对学生稍有创意之探究即予以热情鼓励,课堂上掌声不绝于耳。更可贵的是教师能将自己当作学生中一员,处处为学生着想,经常与学生同读、同练、同议;在学生可能遭遇困难之处,充分预测后率先示范而不包办代替……这都是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行为。

总之,课堂教学的成功,缘于对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刻。本课最成功之处在于以精心设计的活动为载体来完成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但接受性学习仍有较大市场,由探究性学习取代接受性学习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来促进探究可以算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海燕》教学设计 篇二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其深刻的内涵。

2.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品味文章的语言。

4.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设计思想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悟作品的内涵及海燕形象。

2.创设自主学习探究情境,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象征手法的理解。

2.作品的内涵及海燕形象的典型性。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自主预习:

1.搜索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2.读文自主扫清文字障碍。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散文诗《海燕》。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介绍作者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柯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第一个伟大代表。二十世纪初,他的著名作品有《海燕之歌》《底层》《敌人》《母亲》等。还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以《海燕》(1901)迎接了二十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这首革命颂歌是他参加彼得堡示威游行后写成的。他用象征和寓意的艺术手法,热情歌颂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海风呼啸,阴云笼罩,波涛迎着轰鸣的雷声向上冲击。

2.写作背景

这首散文诗写于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前夜,当时人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也加强对人民革命运动的镇压,当时身在彼得堡的高尔基,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1

目睹沙皇政府镇压行为的残暴,为了热情地歌颂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及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

三、感情朗读,初步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生听读。

2.生自由朗读模仿,体会情感。

3.指生朗读,生生评价,师适时指导。

4.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完后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四、自读分析,感受形象

1.请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应该怎样加?(勇敢的斗士,革命的先驱,胜利的预言家,无畏的革命者等)

2.作者通过几幅画面来展现海燕的形象的?这是一个怎样的形

象?

五、本课小结,课下思考本文通过暴风雨来临的三幅画面,塑造了一个勇敢、高敖、自信、顽强的海燕形象,这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力量。结合背景想一想,高尔基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赞美海燕吗?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暴风雨海燕

来临←────────→渴望勇敢大

逼近←────────→迎接自信无

到来←────────→呼唤顽强畏

第二课时

一、激情朗读,引入情境

我们上节课初步学习了解了高尔基的《海燕》,下面我们有感情

地朗读这首诗,要激越,要有气势,在阅读中让我们可进一步认识一下那勇敢、高傲的海燕吧!(指生读)

二、合作探究,挖掘主旨

1.高尔基写海燕的目的是什么?(渴望革命风暴的到来,赞颂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2.本诗中借海燕形象赞美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这种是什么手法?(象征)

3.文中还有许多事物,是否也具有象征意义?

海鸥、海鸭、企鹅──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

乌云、狂风──反动势力

大海──广大人民群众

4.本诗主要塑造了海燕形象,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企鹅?(对比,烘托海燕形象)

三、分析揣摩,深化理解

联系背景,分析领会,仔细揣摩,想象一下,海燕在展翅飞翔时,会有怎样的想法,它会对海鸥、海鸭、企鹅说些什么呢?请模仿海燕,用饱含激情的语言,表达出它当时的心理。

四、精读欣赏,品味词句

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并说明看法(可以从修辞,表达效果,营造意境等几个角度分析)。

例: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是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习翔。(比喻、拟人,形象传神地展现其矫健勇猛雄姿以及藐视反动势力风貌。)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他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拟人,赋予了人的性格行为,写出了其猖狂气焰)。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拟人、反复,写出其勇敢智慧及敏锐,表达坚定信心。)

五、联系实际,迁移写作

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既有温煦的爱和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么做?

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话,表明自己的想法。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按理来说,在一节课内围绕目的组织教学,并顺利完成任务,这才是一节好课,甚至优质课。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事与愿违:教学设计难以实施,致使不能顺利完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如执教《海燕》时就很不如意:一是,预设的三维目标中“对象征手法的运用”没能成行;二是,分角色朗读没能进行。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主要调控力度不够,随机应变的灵活性不强。

当示范性朗诵结束后,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赐教”。不少学生给予“高度评价”:有的认为有感情,表达了对海燕的赞美;有的说有气势,显示的海燕的英雄气概„„其中一个学生嬉笑着征求我的意见:“老师,你想听实话还是假话?”此时此刻,我是既惊喜又担心。惊喜的是,他专心听课了;担心的是,处理这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势必影响任务的完成。既然学生提出来了,怎能不让他说?得知我“听实话”的态度,他得意地说:“老师,你读错了一个字:你把‘它们这些海鸭啊’的‘啊’读成‘呀’了。”在对他“认真听讲、关心老师”精神当众表扬一番之后,我还固执己见,自以为这是在朗读实践中的变音现象。不假思索地当众解释,并随机板书:“啊”如果出现在句末,其读音随着它前一个字尾音的不同而变化。在这里,“啊”前边是“hai”,尾音是“i”,与“a”连读就是“呀”(其实,它前一字“鸭”,下课闲暇一看,羞得一头露水)。接着,从前一篇课文《雷电颂》中找了几个例子,比较说明“啊”的变音规律,简直是“胸有成竹”,“振振有词”。

这一拓展不要紧,五六分钟过去了。也许,学生学到了一些朗读知识,但下面的环节得灵活处理才是明智之举。可我依然按部就班。

在让同学从正面分析海燕的形象时,又节外生枝。一个女生突然提到,文中写“狂风紧紧抱起„„尘雾和碎末”对海燕起到反衬作用。当她说明理由,我跟她一块交流:“这是直接写海燕吗?”她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侧面描写。当我刚说出“待会儿再讨论侧面描写作用”时,又突发奇想,欲趁机品味语言:“摔”PK“甩”(因为老教材一直沿用“甩”)。学生倒是热情高涨,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摔”字有力,更能表现出狂风的狠毒、残忍。这样一来一往,六七分钟又过去了。

没办法,两个没料到先后用了十几分钟。这都是预设之外的,挤占了设计内的象征手法的迁移训练。

可见,在随机应变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便根据教学目标科学调控,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海燕》教学设计 篇三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设想】

反复朗读,联系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细读品味精要文段,探究疑难问题,理解课文的写作技巧及语言特色;联系生活实际,拟写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发言提纲并在班上交流。

【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

1、高尔基。

2、《海燕》写作的时代背景。

3、关于高尔基《海燕》的其他资料。

4、。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基本常识,朗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读了巴金《日》、《月》两篇短文,巴金通过写“日”、“月”表达了什么情感?(由“日”、“月”这寻常的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表达作者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伟大情怀,……)

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散文诗),要“透过文学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今天,我们把视角投向高尔基的《海燕》,去感受作者在特定历史时代的激。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1、作者。

2、关于《海燕》的写作背景及其他资料。

3、教师归结,要求学生整理文学常识并作好笔记。

三、朗读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记准生字字形;理解生词在文中的意思。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运用工具书查正字音词义;与同学初略探讨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2、指名朗读:

方法:以意思相近的文段分段朗读,探讨重音、停顿、语速的处理。

3、听录音带朗读:

⑴静听感受;

⑵随录音朗读;

⑶模仿朗读。

方法:指名读一文段,同学评价后再听该段录音(放映相应画面),让学生在听读、模仿朗读,相互评价,观看画面过程中增强感受,正确朗读。

4、齐声朗读:

(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感情,读出散文诗之韵味。)

四、探讨感知

1、教师引导设疑:

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首方框内提示的文字并思考:

⑴作为一种海鸟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⑵你是从方框提示中哪句话看出来的?

2、师生互动探讨:

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通过对海燕的赞美,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归结板书(字幕显示):

海燕,一种善于搏击暴风雨的海鸟。课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联系背景理解、概括)

作者以海燕善于搏击暴风雨的特点,联想到敢于迎战革命暴风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以满怀的战斗激,热烈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鄙弃如海鸥、海鸭、企鹅般的怯懦自私者。表现了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五、练习与研讨

1、字音词义,常识积累,朗读感受。

2、问题研讨:

⑴课文标题是《海燕》,作品中为什么还写到其他几种海鸟?

⑵如果说“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那么课文中其他事物也应该有其各自的象征意义,请列出来与同学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象征、烘托、对批等表现手法,阅读理解精要文段。

〖教学步骤〗

一、上课时“问题研讨”交流

(对学生交流发言不作定论,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序地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技巧,在阅读探讨过程中欣赏作品,认识并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

二、朗读感受,思考探讨

1、朗读描写海燕的句段,观看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穿梭号叫的画面,加深对海燕这一形象的感受,引出象征意义。

2、朗读描写其他海鸟的语段,观看投影画面:

⑴用文段中的词句概述这些海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种种丑态;

⑵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海鸟?

教师小结板书(投影字幕):

一会翅膀碰着波浪

迎战暴风雨,象征勇猛坚强、乐观

海燕一会箭一般地冲向乌云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叫喊着

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惧怕暴风雨,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

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

海鸭:呻吟、吓坏了不革命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

比,突出海燕的形象。

企鹅:躲藏

3、浏览阅读,探讨文中其他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师小结板书(字幕投影):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气势。

乌云、狂风:象征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等。

暴风雨:象征1905年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

4、作者把海燕摆到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描写,试举例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学生探讨后教师小结;烘托。

象征、烘托、对比等手法的概念及其在文艺创作中的运用(结合本文作引导性阐述,从写作技巧方面引导学生欣赏)。

三、精要文段阅读理解

1、朗读暴风雨来临之前大海上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的句段,具体说说你对这些描写的理解。

2、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试在课文中找出几例并分析说明(从表达方式、作品语言方面欣赏。)

四、教师小结

1、充满激的描绘──间接抒情;

2、饱含激的议论──直接抒情。

描写议论结合,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

五、课文总结

1、内容:略

2、艺术特色:略

六、拓展延伸

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有时也会遇到坎坷,甚至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试以“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我该这样做”为话题,拟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上交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的3篇海燕教学设计一等奖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海燕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