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颜色》是艾芙·居里写的传记文章,出自她的作品《居里夫人传》。本文通过艾芙·居里的视角形象地描述了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的过程。快回答分享了9篇《美丽的颜色》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美丽的颜色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一
教案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传主是先后两次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居里夫人。作者艾芙·居里是居里夫人的次女。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内容主要记述了居里夫人和丈夫比埃尔·居里在棚屋中通过艰苦努力,终于在沥青铀矿里提炼出镭,见到镭的“美丽的颜色”的过程。
文章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6段),集中描绘简陋、恶劣的工作场所环境。第二部分(7—19段),记述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的科研工作。第三部分(20—26段),描写居里夫妇发现镭的场景。通篇文章用含蓄委婉,富有情味的语言,既为我们再现了居里夫妇提炼出镭的科研过程,也为我们展现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忘我奉献的人格魅力。
学情分析:
一般学生都对本文的传主居里夫人有所了解,知道传主的主要科学成就和人格品质,所以,学习起来有一种心理上的亲切感。另外,八年级学生已经阅读过较多写人散文,具备阅读写人散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比如知道要以事写人,要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融入作者的情感等。同时,通过对前一篇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的学习,对于传记类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传记的特点,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适度想象等,已经形成基本认识。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2.探究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3.品味语言,发现人物内在美。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2.品味语言,发现人物内在美。
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创意:
因文识人,因人析文;揣摩品味,体会情感;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教学流程:
一、我知道:印象中的居里夫人
(一)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巾帼不让须眉”,把这句话用在法国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那么,关于居里夫人,同学们了解多少?
(二)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居里夫人科研和生活的资料或小故事。
(三)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这些资料或小故事,用“我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的人”评价居里夫人?
学生自由回答。
(四)今天,我们来学习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为自己的母亲所写的传记《居里夫人传》的节选部分,看看她笔下的居里夫人形象和我们印象中的居里夫人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传主、文章的心理和情感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不必做过多过高要求,主要由学生言其所知,为下面的学习做心理铺垫。)
二、我印证:文章中的居里夫人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文中能表现居里夫人科学精神或个人品质的句子。
(二)小组内交流。
(三)班级内交流。
示例:我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例如文章第9—11段写居里夫人选择男人的职务,她的工作虽然艰辛,但她一直坚持往下做,可见她对科学的热爱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打破固定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人物特点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引导学生找出具体事件印证自己对人物的评价,既引导学生重新关注文本,加深对课文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我发现:多角度的表现手法
(一)教师置疑:一般的传记作品都是由作者对传主进行客观地叙述,但是在本文中,却有多处由居里夫人自己来说,如文章第5、6、11、14、15段引用的居里夫人的信札、日记,这是否合理?
(二)学生朗读上述段落,小组讨论。
(三)班级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大量引用传主自己的信札和日记中的话,既为读者补充了未知的历史细节,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大大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使人如临其境,仿佛随传主回到了历史现场。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理解文中大量引用传主自己信札和日记中的话的作用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但不能由教师生硬抛出结论,而要引导学生先读再思,教师在关键处加以点拨。)
(四)除了引用传主自己的信札、日记,文章还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讨论明确:侧面描写(如第2、3段),通过写棚屋的简陋和条件的艰苦,侧面表现居里夫人不畏艰辛的科学精神。正面描写(如欣赏“美丽的颜色”部分),写出了居里夫人在巨大的成功面前的谦逊、低调。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特点,而非单一的以事写人、正面描写。)
四、我品味:含义隽永的语言
(一)师:文章在正面描写居里夫妇想象、欣赏“美丽的颜色”时,语言特别有味道,人物形象和场景特别令人印象深刻,是全文的华彩部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二)学生朗读,注意重读、语速、标点符号。
①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②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③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④“看哪……看哪!”这个青年妇人低声说着。
(三)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美读课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逐渐深入到语言赏析,从而突破另一个教学重点,教师要做好示范。)
(四)赏析课文标题“美丽的颜色”的含义。
明确:“美丽的颜色”既是指镭的颜色,也比喻居里夫妇对待科学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快乐。
2.分析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
3.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一、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篇消息,题目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荣誉。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谁?对,她就是的居里夫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丽的颜色》,了解居里夫人提炼出镭的过程,感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的语句,概括环境的特点。
明确: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是娄蒙路的棚屋,这里夏天燥热,冬天寒冷,下雨漏水,下霜可以把人冻僵。她大部分工作,要在院子的露天地里完成。由此可以看出,居里夫人工作环境简陋、艰苦。
提问2: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他们是怎样分工的?
明确: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之后,他们进行了分工,提炼镭的工作由居里夫人一个人来完成。
提问3:居里夫人是怎样工作的?
明确:她做的是壮工的工作,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在烟的刺激下,用铁条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着的材料。长年累月的工作,一个人搬运容器,移注溶液。
提问4:怎样理解比埃尔说的“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明确:“它”指放射性物质镭,从“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对实验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5:细读课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前倾”“热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居里夫人对镭的迷恋。
居里夫人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
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了镭。
提问6:“美丽的颜色”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二是指居里夫人热爱科学、不懈追求、淡泊名利的态度和精神。
目标导学三:品读赏析,体会引用作用
提问7:课文大量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找出来读一读,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样写,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使文章的叙述节奏有所变化,使行文更加生动。
小练笔:学习本文引用传主的话的写法,为自己的同桌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传。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本文先从诺贝尔奖来引导学生认识居里夫人,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使得居里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由抽象变为具体。
不足之处 由于进度问题,对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并未花太多时间去研究,以后应注意。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
《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它是新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传记,单元导读中要求培养学生阅读传记的能力。关于传记,我们需要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读传记,因为传记不像小说可以虚构,具有真实性;为什么喜欢读传记,因为传记不仅真实,而且很生动。
如果我们把关注的点放在“传记的特点及写法”上,也就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一种“知识系统课程观”,反之,如果我们把关注点放“传主的生平及思想”上,我们其实也就在有意无意中选择了一种现在比较流行的“主题核心课程观”,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教材就是以一个个的核心主题来组建单元的。在这种课程观下,《美丽的颜色》主要的学习目的不在这一文章中所体现出的传记的特点及其写法,而是感受人类历一颗为科学执着的探索之心。
仔细阅读《美丽的颜色》,我发现这篇传记能体现真实性特点的地方很多,比如传记作者的事迹介绍、别人评价、具体场景的逼真描写等等,这些特点一般传记也有,要把握这篇课文的真实性似乎还不够。再细读就发现,作为居里夫人的女儿,大量引用了母亲日记中的文字,让传记对象自己站出来说话,这种真实的感染力是其他传记所没有的。这种引用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却消失了,代之于生动的描写、叙述和抒情。因此,本篇文章在本单元中重点是要把握传记也能刻画灵活生动上。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传记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传记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教学目标】
接下来谈谈我的教学处理想法,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对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的语句的品读和具体事例的分析来概括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2.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教学难点】
3.学习居里夫人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书写自己的阅读心得。
文章的写作特色是生动细致的描写叙述,如对残破的顶阁小屋的描写。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和简陋的设备进行细致的描写,从而反映出条件的艰苦,衬出人物热爱科学、沉醉痴迷科学,甚至献身科学的精神。再如对人物深入细致的描写。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做深入细致的描写,从而反映出人物的伟大性格。故通过对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的语句的品读来概括人物形象并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法分析】
根据我班学生情况以及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讨论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思考,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
【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3)“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幻灯片——居里夫人肖像,刺激学生的视觉,猜猜我是谁!
并用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爱因斯坦的评价“••••••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来引出居里夫人
是谁得到了如此高的赞誉?——她就是获诺贝尔奖中占百分之二女性中的第一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永远不朽的名字——居里夫人。
从这段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居里夫人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名人,探寻是什么原因让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如此钦佩。
(导入新课,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二、检——用词美
检查预习情况。
(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每一篇文章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扫除阅读障碍。)
三、画——语句美
画出环境描写的人物描写句子
(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本着不将散文肢解成几个碎片,维护散文完整美的原则,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层次不同,我由浅入深设计有梯度的思考题,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审美沟通过程,把自己阅读到的句子画出来。)
四、析——人格美
通过对人物描写或环境描写的语句的品读和的分析来概括人物形象
(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通过对文本中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来理解美丽的颜色含义。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主观感情移入到课文中产生共鸣,体现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境界,以达到“归真”心理过程体现教学重点。)
五、演——情感美
演绎居里夫人的具体事例情景以及朗诵引用居里夫人的话语,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情感流动的过程,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这三位一体的情感共鸣,师生的感情随作者的感情波动而波动,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了分角色朗读、情境朗读和集体朗读的朗读形式,体会居里夫妇对镭如对孩子般的深切情感,并对传记语言的生动性特点有了切身体验。)
六、辩——选择美
居里夫人的艰苦与快乐,矛盾吗?
(教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学生在前两个问题中认识到本文的情感美、语言美、此时思考辨析居里夫人的艰苦与快乐就提升到了文本的思辩美,以达到从“归真”到“求美”的审美心理过程。)
七、总结
悟——收获美
感悟文章的美,美丽的颜色能换成“伟大的发现”么?书写自己的阅读心得。
(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关注当前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的精神,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写一点文字。)
八、作业:
1.仿写:写一篇《美丽的颜色》关于老师传记的作为教师节礼物送给老师!(设计说明: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2.推荐阅读:《我的信念》
【板书设计】美丽的颜色
镭蓝色荧光
居里夫人精神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掌握故事大概内容,能够跟随故事情节发挥想象。
2、启发幼儿寻找大自然的色彩美,并寻找周围美丽的景象。
3、加深对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认识
教学准备:
1、手偶
2、白描画(幼儿每人一张)
3、油画棒
4、挂图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手偶,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拿出手偶向幼儿介绍“小朋友们好,我们是妞妞和牛牛,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认识颜色》。”
2、幼儿一边听故事一边观看图片。
提出问题:
(1)牛牛和妞妞都认识了哪些颜色?
(2)他们在什么地方找到这些颜色的?
(3)小朋友们都喜欢这些颜色吗?还喜欢哪些颜色?在哪里可以找到你最喜欢的颜色?
3、到户外寻找美丽的颜色
老师:小朋友们我们到外面去感受大自然的色彩美,我们到草地上寻找颜色,比一比看谁找到的色彩最多,看谁找的最快。
4、幼儿说一说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哪些颜色。
学习语句:我在地方找到了颜色
5、涂色
幼儿每人一张白描画,请幼儿看一看都画了什么,让幼儿涂色。
6、作品欣赏和介绍
幼儿向小伙伴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创作自己作品的。
7、活动结束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四
一、由美导入,走进文本世界
师:同学们好!今天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美女(出示相片:年轻的居里夫人拿着装有镭的玻璃瓶),知道这是谁吗?
生1:居里夫人。
师:你怎么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美女是居里夫人呢?
生1:因为她手里拿着镭。
师:观察得很仔细!居里夫人美,镭也美!对于一个人的理解,不能仅仅限于一些外部的信息,还得要进一步走进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才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颜色》,走进这位伟大女性的美丽世界。
二、题目切入,体会美丽情感
师:课文都读过了吧?我问问大家,题目是“美丽的颜色”,这个五个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用笔标出来。
生5: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
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三个句子都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们一起先把这个部分朗读一下(“玛丽有一天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生齐读。
投影出示:
l玛丽有一天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地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l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镭有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l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
师:第一次对话,先自由朗读,然后分角色读。
学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来读,有请我们的居里夫妇。(生笑)
(两位同学起来分角色朗读,其余学生读文中的叙述语,两位同学配合默契,语调温柔,充满期待)
师:先采访一下玛丽,你觉得应该念出怎样的情感?
朗读的女生:我感觉应该是“热切的好奇”,满怀期待。
师(转身问男同学):你感受到了玛丽的热情期待吗?
朗读的男同学:感受到了(腼腆的笑)。
(其余学生也笑了)
师:那你刚才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回应你的爱人的呢?
朗读的男同学:也很期待,是理解,感觉很温暖。
师:为什么感觉很温暖呢?
朗读的男同学:感觉好像和我在谈论……(不好意思说)
师:是什么?
朗读的男同学(鼓起勇气):是即将出生的孩子长得怎么样。(生笑)因为这里的“它”加了个引号,就是说“它”是有生命的。
师:你读得很仔细!关注到了标点。是啊!居里夫妇就像在畅想肚子里的孩子长相如何?怎样漂亮?真是一种温暖美好的期待!好的,谁来念念第二次?
生6念。
教师念前面的句子:穿过院子……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营造说话时神秘、宁静的氛围。
师:你读到了什么?
生6:期待。
师:这里仅仅是期待吗?
生7:激动、兴奋。
师:她为什么激动兴奋?
生7:因为她将要看到“它”的美了。
师:你怎么知道她将要看到了呢?
生7:因为她说“不要点灯”。
师:哦,你读出了言外之意。
生8:“轻轻地笑了笑”,因为她心里已经有数了。
师:你从玛丽的神态中读出了她的内心所想。
生9:因为她问她的丈夫“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镭有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说明她已经预料到奇迹要发生了。
师:你是从玛丽的问话中读出了言外之意的,很好!总之,一句话,就是玛丽已经确信他们的孩子马上要降生了,就在今夜!居里夫妇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把最后一次写“美丽的颜色”的句子一起朗读一下。
学生齐读。
师:很好!大家重读了“不仅…还”,读出了感叹号的情感意味。看来,对于“美丽的颜色”,居里夫妇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哪三个阶段?
生8:温馨的期待、神秘的确信、情不自禁的惊喜。
师:是的,居里夫妇的宝宝终于降生了,“它”有美丽的色彩,“它”是谁?
生齐声:镭。
师:(再次出示前面的图片)对,原来居里夫人深情凝望的美丽的颜色指的是“镭”的颜色,这真是自然界神奇而美丽的颜色。(板书:镭)
三、品读词句,感受美丽人格
㈠学会概括叙事性文章的内容
师:但是,“美丽的颜色”仅仅指镭的颜色吗?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前半部分又在写些什么?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
生9:居里夫妇工作的环境和如何工作的。
师:其他同学呢?
生10: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过程。
师:很好!这位同学比前面同学进步了,我们概括记叙性的文章的时候必须要把握主要的事件,是吗?在这位同学的基础上,谁还能概括得更好一点?
生11: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艰苦过程。
师:不错,在事件的基础上加上了“艰苦”,突出了事件的中心。但是,仅仅是“艰苦”的过程吗?
(学生不能回答)
师:说明我们还没有把文章读懂,我们一起来把文章的第一段朗读一下,你会有新的发现。
生齐读第一段。
生12:应该是,居里夫妇探索镭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的过程。
师:看来大家达成了共识,叙事性文章的概括,不仅需要把握关键事件,而且需要把握能体现中心的关键词语。这是一个“艰苦”,但却又是有“微妙的快乐”的过程。
㈡品读词句,体会“艰苦”
师:那么,这个“艰苦”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阅读课文,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生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生12:“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到一点儿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我感觉他们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非常”?
生12:“差不多”、“才能”,说明非常寒冷。
师:能从一些修饰词语的角度去品读,很好!还有吗?
生13:“完全”、“一点儿”、“立刻就”这些词语也能说明天气寒冷。
生14:“寒带”也能说明天气冷到了极点。
师:这些都是从修饰词语的角度来品读的,还能不能从其他地方读一读呢?
生15:“即使……也”说明炉子再热也没用,冷到了极点。
师:很好!还能从关联词的角度去品读。
生16:“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一般工厂人都是很多的,但是这里玛丽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说明人手缺乏。
师:工作负荷大。大家还有没有发现,这个段落只有一句话,我们称之为“单句成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17:强调,看起来醒目,印象深刻。
师:嗯,工作环境差、工作负荷大,还有吗?
生18:“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用了数字,还有反问的手法,说明沥青铀矿残渣中镭的含量特别低,从侧面反映出工作量非常大。
师:好的,镭的神秘难发现,这位同学既从词语的角度,又从修辞的角度进行了品析。
生19:“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做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从“而且”、三个“没有”中可以看出他们条件简陋,工作艰难。
师:关注了关联词“而且”,三个“没有”,关注了句式,强调一无所有,但他们却创造出了奇迹,文中用了一个词,叫什么?
生齐声:“由无中创出有来”。
生20:“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从“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和“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看出工作条件艰苦。
师:这位同学是从细节中看出了条件的艰苦。有意思的是他没有提到“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这个细节不能说明条件艰苦吗?
生21:能,说明风大,因为是院子里。前面说到如果不在院子里,在棚屋里的话,也要打开窗子,否则就会“被烟窒息”。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上文来分析,很有道理。看来居里夫人不得不让长发飘起来呀!
生22:“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可以看出居里夫妇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提炼镭越来越困难,但是对镭的探究却坚持不懈。
师:能不能改成“过了一年或两年”?
生23:不能,原文可以增加文章的字数。(生笑)
师:看来你写作文经常用这样的方法增加字数的,是吗?
生23(也笑了):不是,开玩笑,我觉得改了后就看不出时间的漫长和工作的艰难了。
师:是啊,本来估计几天就可以提炼出镭的,却一个月还没完成,想想几个月应该可以完成了吧,但一年还没完成,漫漫长路,何时才能有结果呢?如果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增加字数,那值得表扬!(生笑)好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探索镭的艰苦,工作条件的差,工作负荷的大,镭的神秘难以发现,这些都让我们读出了一个“苦”字。板书:苦。
㈢品读词句,体会“快乐”
师:但这样的“苦”的岁月,在居里夫人看来,却是怎么样的?
生齐声:“最美好而且最快乐”。板书:乐。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美好”与“快乐”?
生24:“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过日子一样。”“像是在梦里过日子一样”说明他们的日子很愉悦。
师:为什么“愉悦”呢?看看这个句子,关键是哪个词?
生24:“专心”,没有干扰,能够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美好而快乐的。
师:嗯,这个句子中还有其他词让你觉得他们快乐吗?
(生不能回答)
出示投影:
感谢这种意料的发现,……像是在梦里过日子一样。
师:哪一个人称代词特别多?
(生恍然大悟):我们!
师:是啊,几个句子放在一起,就很明显了,“我们”说明什么?
生25:说明他们很相爱,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互相扶持做事是美好而快乐的事情。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26:“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再苦也是快乐的。
生27:“感谢这种意料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科学家就是要不断地探索新的领域,当他们被某样事物“吸引住了”的时候,那应该是快乐和美好的事情。
生28:“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笼罩着极大的宁静”,对于科学家来说,宁静的环境能让他们专心工作,这比任何豪华的居室都要宝贵。
师: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居里夫妇的快乐是“微妙”的吗?
生29:因为他们的快乐来之不易。
生30:因为他们的快乐是两个人的快乐。
生31:因为他们的快乐常人是无法体会到的快乐。
师:是的,这种快乐只属于居里夫妇。因为-----
生32:居里夫妇相亲相爱的美德。
生33:居里夫妇乐观奉献的精神。
生34:居里夫妇坚韧顽强的探索精神。
师:一句话,因为只有居里夫妇经历了别人没经历过的艰难,在艰难中表现出的高贵人格,所以才能体会到别人并无法体会的快乐。所以“美丽的颜色”还指----
生35:居里夫妇的美好的人格。
师:这是人类世界最美丽的颜色。板书:人格。
四、比较体会,读懂美丽“这一篇”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个部分里,写传记的人好像有点偷懒,文章中大段大段地“抄袭”了居里夫人的生前笔记中的话,这些段落可否删去?
生36:不能,这些是真实的写照。
师:为什么是真实的写照?
生37:因为这些都是她母亲自己的话,更真实。
生38:母亲的话也证明作者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师:哦,相互印证,能否举个例子?
生38:比如第12节中作者写道“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而下面13节中居里夫人自己也说被“吸引住了”,也写了对科学的的热情和互相扶持。
师:好的,我们把这两节连起来读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生齐读)
师:我们再把13节这个部分改成作者的叙述来读读看(“我们”改成“他们”)。
师:面对玛丽的诉说,你感觉怎么样?
生39:我在读的时候,就在想作者他怎么什么都知道,有点陌生,感觉还是让玛丽自己说更真实可信。
师:是啊,让居里夫人的女儿来说毕竟隔了一层。板书:真实性。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种“玛丽后来写道”的话,在课文的后半部分都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老师把后半部分改了。
投影出示:
玛丽后来写道:“那天晚上,我们又去实验室了,打开门,看到了镭在发光,我们终于找到了。”
(学生朗读比较)
生40:不行,这样我们就不知道居里夫妇的对话细节了。
生41:原文的描写更具体生动。
师:也就是说,这些具体的细节还是需要的,它让我们能具体感受到居里夫妇的幸福与快乐,是吗?板书:生动性。
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吗?
生42:传记。板书:传记。
师:知道大家为什么要看传记吗?
生齐答:因为真实。
师:不像小说都是虚构的是吗?那为什么传记看起来不枯燥,还可以吸引人呢?
生齐答:因为真实又生动。
师:同学们,这就是传记的美丽和魅力!
四、再次朗读,升华美丽人格
师:最后让我们再次读读后半段的“美丽颜色”,体会其中的幸福快乐。(“‘看哪……看哪!’”至结尾)
师:是的,“永远记得”,因为镭不仅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自动发光的仅仅是镭吗?
生43:还有居里夫人的光辉人格。
师:是啊,这种光辉的人格是最美的色彩。事实上,镭射线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全身无力。投影出示居里夫人衰老的相片。她还美丽吗?
生齐声:美!
师:镭的美丽,更是人格精神的美丽,这种美将是永恒的!再见!
附板书设计:
《美丽的颜色》的课堂实录20xx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镭
美丽的颜色
《美丽的颜色》的课堂实录20xx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美丽的颜色》的课堂实录20xx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美丽的颜色》的课堂实录20xx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人格
苦乐
传记:真实性生动性
【执教感言】
共性与个性齐飞内容共形式一色
---------我教《美丽的颜色》
贾龙弟(平湖市黄姑中学,浙江嘉兴314203)
20xx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采用的是现场抽签,12小时独立备课上课的形式,没有后援,这更能考验一个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虽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日常工作,但这次就是面对一篇课文,还是让我有些心慌,幸运的是我最终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解读的依据是文体,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教学就是一种文体思维,我们不仅要把握文本的共性,更要把握文本的个性,把共性和个性有机地融合起来,做到共性与个性齐飞。《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它是新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传记,单元导读中要求培养学生阅读传记的能力。关于传记,我们需要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读传记,因为传记不像小说可以虚构,具有真实性;为什么喜欢读传记,因为传记不仅真实,而且很生动,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和生动性是传记的特点。这是所有传记的特点,是共性,落实到《美丽的颜色》“这一篇”传记,这种“真实性和生动性”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这就需要把握这篇传记的个性。仔细阅读《美丽的颜色》,我发现这篇传记能体现真实性特点的地方很多,比如传记作者的事迹介绍、别人评价、具体场景的逼真描写等等,这些特点一般传记也有,要把握这篇课文的真实性个性似乎还不够。再细读就发现,作为居里夫人的女儿,大量引用了母亲日记中的文字,让传记对象自己站出来说话,这种真实的感染力是其他传记所没有的,这就是这篇传记的独特个性。再读文章,我又发现,这种引用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却消失了,代之于生动的描写、叙述和抒情,这又是属于这篇传记的个性特点。在共性中发现个性,在个性中不忘共性,这是依体解读应遵循的原则。
基于文本共性和个性的教学设计,必须聚焦文本的语言形式,做到内容共形式一色。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教学设计的核心。这篇传记的题目是《美丽的颜色》,自然要读懂“美丽的颜色”的含义,一般的学生读过之后就能说出“美丽的颜色”的表层含义是指镭的颜色,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能说出它的深层含义。即使这样,学生也仅仅是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对于语文学习来是远远不够的,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言:“语文教学既然本质上就是语言(言语)教育,那么我上课时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文本的?是通过浮光掠影的阅读、一知半解的猜测,还是通过对文本中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于是,我就聚焦文本语言,“通过对文本中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来理解美丽的颜色含义。
设计中首先关注的是文本的后半部分,这是因为这个部分三次出现了“美丽的颜色”,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这是指镭的颜色,是自然界中的美丽颜色,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个部分集中体现了这篇传记语言的生动性特点。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了分角色朗读、情境朗读和集体朗读的朗读形式,体会居里夫妇对镭如对孩子般的深切情感,并对传记语言的生动性特点有了切身体验。
其次,关注了文本的前半部分,这是因为这个部分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居里夫妇的人格光辉,而且这个部分的语言大量引用居里夫人的话,又集中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学生自主批注的方法进行品读,同时注重品读方法的提升,引导学生关注句式、程度副词、关联词、标点、前后文关联等,学生沉入文本语言,读出了居里夫妇无私无畏、乐观奉献、坚韧顽强、互相扶持等品质,这些崇高的品格集中表现了人性的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颜色。
最后,在前面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关注比较前后两个部分在语言表达的明显不同,以互换的方式体会不同表达形式的作用,体会传记的共性特点---真实性和生动性,引导学生读出“这一篇”传记是如何用自己独有的语言形式来体现这些特点的,从而读出“这一篇”传记的个性魅力。
在课堂的最后,我再次投影居里夫妇因为镭射线而变得未老先衰的相片,和课堂开始投影的居里夫人的美丽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我问:“她还美丽吗?”学生异口同声的一个“美”字,让我深受感动。是的,自动发光的不仅仅是镭,还有居里夫妇的人格魅力,还有被这种人格美深深感染的可爱的学生!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了一幅天水相接,浑然一体的美景,同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做到“共性和个性齐飞,内容与形式共色”,才会是美的!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五
中学生学习传记,不仅了解名人的故事,而且还要汲取精神营养,启迪人生的智慧。学生自己读传记不能只停留在故事情节上,而应该撕开语言文字的缝隙,探寻文字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如果满足于浅阅读的层次,那么无疑是对优秀传记的最大浪费。本文以肖培东老师的《美丽的颜色》为例,阐述了人物传记的几个教学策略:
一、在猜读中调查学生的自读
作为自读课,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自读感受,并以此作为学情评估,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自读感受是语言文字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的模糊画面。学生往往“为读而读”,毫无目的,“泛泛而读”,不知“为何而读”,甚至抱怨道“这本书与我何干”。表面看似没有疑问,实际上是没有真正读懂文章,或者说没有真正读进去。因此,教师有必要从语言文字上找准阅读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精读细读,进入文章内核,培养学生主动而独立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请看肖培东老师教学的片断:
师:同学们,猜猜老师会问什么问题?
生:本文写了什么?
生:居里夫人有什么精神?
生:美丽的颜色是指什么?
生:哪些句子表达了主旨?
(上述问题老师都要求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中熟悉了文本内容和传主的精神品质)
老师公布谜底: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生: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传记,注解中有。
师:许多人都喜欢读传记。读传记要读什么呢?
生:故事,思想,精神,成就,好词好句……
师:好的传记,不仅故事,还有写法,还有思想感情。
学生初读本文的感受就是那些表现居里夫人精神品质的词语。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那么学生高阶思维(分析能力)就无法提高。如果自读课的教学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分析。那么如何让学生从浅阅读这个层面突围呢?肖老师巧设“猜一猜”的学习活动,既调查了学生自读的情况,又激发学生对传记文“到底读什么”的思考,紧扣文体特征展开教学。以文体作为切入点,确立阅读的方向,指引阅读路径,培养学生阅读的高阶思维能力。
旨在培养高阶思维的分析阅读就是“特别在追寻理解的”。传记文阅读的方向不是追寻传主私生活的真相,而是读“人生的经验和语文的经验”。“传记就是跟历史一样,可能会导引出某个实际的、良心的行动。传记是有启发性的。那是生命的故事,通常是成功者一生的故事——也可以当作我们生活的指引。”阅读传记可以充实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传记文体类纷呈,写法独特,往往将纪实和虚构有机结合,精选素材,合理想象,刻画细节,以小见大,真抵心灵。阅读传记可以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丰富语言学习的经验。
二、于反复处读出人物的情感
作家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意义,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这是体现作者表意匠心的地方,也是学生浅阅读常常忽视的地方,需要格外关注的“语文的经验”,更是帮助学生指明了阅读的路径。请看肖培东老师教学《美丽的颜色》的片断:
师:这篇文章有你读不出来的东西。请划出文中出现“美丽的颜色”五个字的句子,看看作者如何将故事与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生:共有三个句子,分别是第18节、第20节和第22节。
师:请读一读。(学生个读。第18节分角色朗读,一个女生扮演居里夫人,一位男生扮演比埃尔,老师读旁白)(第二次再演读,无老师旁白)
师:你对居里夫人的朗读满意吗?
生:满意,因为他读得感情很丰富。
师:哪个词丰富?
生:“它”这个字很有味道。
师:读出什么味道?
生:好奇心,兴奋感。
生:读出居里夫人对镭的期待与热爱。
师:(请居里夫人再读一遍)大家觉得她的语速比以前快了还是慢了?快好还是慢好?
生:快。
师:读快一点,读一下。你们觉得他像居里夫人?不能太快,毛手毛脚,不沉稳。比较温和。
生:不像,居里夫人应该有科学家的沉稳感。
师:好,玛丽应该怎么读?和颜悦色。生读。
生:还要读出温柔。因为居里夫人毕竟是女人,要读出女性的温柔。
师:还有作为丈夫应该什么语气?不是绝望的,表示我也好奇,要读出鼓励的语气。“美丽的颜色”语调要上扬。比埃尔的“我不知道”怎么读?注意语气语调。(生个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不知道”不能读得太压抑,因为比埃尔也很想知道镭的模样,同样怀着好奇心。
师:语调要上扬。好,大家看一看,人物的对话中就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再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师旁白)
师:同学们,没有什么比艰难的岁月里,相濡以沫,共同研究,迎来成功更令人向往了。
读懂了传记中的对话,也就读懂了人物鲜明的个性,也就等于拥有了打开传记之门的钥匙。肖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涵咏”时间,沉潜于扮演的角色中,反复玩味和推敲对话中的语气语调,在自己的感受体验中尝试发现人物细腻的情感,培养语言的敏感性。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场景,把人物写活了,有了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躯,有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而这样的教学佳境是靠老师的精准点拨才能营造出来,才能鲜活于我们的脑海中,充满语言的魅力。
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人物的情感便逐渐沉淀在学生的心底。在真情的朗读中,真切地体验人物丰富的情感,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程度,促进学生情感与思维的发展。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在两难的复杂心理中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接下来的反复处更加精彩:
师:(学生齐读最后三小节)为什么连用四个“转向”?
生:强调当时居里夫人发现镭时的幸福感。
生:转向看时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给人以亲切感和画面感。
生:作者有个女儿,在这里抒了一种挥之不去的'复杂情感。
师:复杂怎么讲?
生:作为科学家,教研条件极端艰苦,为了科学研究,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作为母亲,她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
师:你们也是镭,不仅有美丽的颜色,还会自动发光!
四个“转向”将两难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学者梁衡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的确,居里夫人作为科学家和母亲,身份交叠,名利取舍,甘于寂寞,矢志不移,令人心生敬佩。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表明,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了精神的创造力。他们的灵魂已经抵达天国的门口,人间的好恶和批评与他们无关了。
三个“美丽的颜色”,四个“转向”,这不是语言的巧合,更不是语言的堆砌,而是语言的瑞珠,是一次次心灵的叩访。只有语言敏感的人才能拨动这根心灵的琴弦。学生只要链接个人生活经验,就能找到类似的语境,抒发同样丰富细腻的情感。
三、于细微处咀嚼作者的意图
茅盾说:“善于描写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写居里夫人发现镭这个大事固然重要,但读者可能对发现镭的过程细节更感兴趣。请看肖培东老师教学的片断:
师:(学生个读第20节对话)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这两句怎么读?
生:读轻一点,要读出小心翼翼。因为镭就像他们的孩子,不能惊扰它。
师:为什么用感叹号?难道不要点灯?要轻轻读?
生:轻读,因为确定今晚要看见镭了,要给丈夫惊喜。
(学生分角色再读)
师:“看哪……看哪!”这两句怎么读?(学生个读,声调越读越高)
师:为什么喊得那么响?
生:激动呀。
师:这里用了省略号和感叹号,能不能像刚才那样读?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都用感叹号?
生:科学家此时应该沉稳,宁静。这样表达说明居里夫人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师:同学们,如果今天镭被你发现了。你会怎么做?
生:来个新闻发布会,叫上媒体记者报道炒作一番。
师:但是这对科学家呢?她们过得平静而孤独。让我们走进这位科学家的内心,洞察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
生: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宁静朴素,普通,孤独,淡然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淡泊名利。这就是本文描写要传达的一个意图。
一个省略号,一个感叹号,很多教师都容易忽略的细处,肖老师却带着学生反复地比较揣摩,让学生联系语境,体会居里夫人为什么此时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从语言中读出居里夫人朴素宁静的生活细节,感受到传主的痛苦和欢乐,从而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体察居里夫人的微妙心理,真正带领学生“潜入文字当中”,感同身受,积累人生的经验。
语言是人类生命的吐纳与留痕,人生于世,俯仰浮沉,一切遭际离合欢乐悲苦都映射在语言中。语言便是生命本身的确证,正是语言彰显着生命最本真的精神流射、心灵律动和情感宣露。话语中往往有一些词能有效凸显说话者的表达意图,它们可以是一个副词,一个形容词,一个数词,也可以是标点符号,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精读策略就是抓住这些别有用意的语言,细心揣摩语言背后的“潜台词”,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于反常处把握文本的特质
孙绍振教授曾这样论述:“对于情节来说,它们的功能是探索人物内心潜在的情感的深层奥秘。好的情节应该有一种功能,就是把人打出常轨,暴露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与表层心理结构形成反差。”肖培东老师就是善于抓住文本中的反常处,请看下面的片断:
师:本文与一般传记不同之处是什么?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生: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有她的日记和信札,例如第5、6、11、14、15节。
师:为什么作者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日记信札中的话?
生:增加文章的真实性。
师:作者写什么,就要居里夫人的话来证明,增加文章的真实性。既然要真实,为什么在发现镭的晚上,作者不引用居里夫人的话?
生:因为那晚最能表现她们的,是她们的神态和动作。
生:因为当时居里夫妇喜悦激动,便于描写和抒情。
生:如果全部引用就显得行文单调了。
师:对的,引用也该有个“度”,不能无限度地引用,有理。传记在强调事件的真实性,也强调文章的生动性,这是传记文的两大特点。
引述传主的原话或诗作著述,能写活人物,突出性格,增强传记的可信性和感染力。但过度引述也会适得其反,影响表达效果。所以肖老师抓住本文与一般传记不同的反常处,教“这一篇”的文本特质,以疑促思,从文字出发,抓住语言的缰绳,在“发现—建构”中重新认识文章的写法,领略其中的奥妙,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理解并掌握传记中引述的写法,这是文本特质所决定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引述文字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作家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引述事件当然要求“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本来面目。但是对局部细节也可采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只要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逻辑即可。
传记中的想像往往通过人物的对话、场景描写,聚焦某一个细节,目的是给读者美的感受和思想的震撼。合理的想像是传记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想像不仅弥补了客观史实的不足之处,也让传主的形象更为饱满。“为什么在发现镭的晚上,作者不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此问切中肯綮,调动学生思考传记作品中所蕴含着“想像”的元素。这种想像“我相信那是可能有的,虽然我拿不出原始材料加以佐证。”学生也不在乎发现镭的晚上居里夫妇这番对话的真实依据,因为学生读到此处已经完全沉浸在传主的精神世界中,就像一位老者现身说法,引领读者进入传主独特的人生世界,耳提面命,同喜同悲,心心交印。
艾夫·居里拂去历史的尘埃,披沙拣金,用文字客观公允地再现父母当年发现镭的经历,也将自己对父母的热爱和思念融入传记文的表达之中。我们教师要精准解读这些文字,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历史故事,更要体验人物血肉丰满、形象生动的情感世界,保持心灵的柔软和敏感,寻找缝隙、经典、原型,用语言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期待着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产生和谐美妙的契合和共振。一旦灵魂产生共振,美乐爱觉就会被激发,阅读传记的价值才能实现最大化。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六
设计思路:
撕纸片是小班孩子较为初浅的手工活动,本次活动让原不太有目的的撕纸活动在游戏情景中进行,让幼儿在玩耍中撕纸和抛撒纸片,不仅让幼儿的小肌肉和大肌肉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且也充分体验了愉悦的心情。活动中还利用已有环境积累有关色彩和数的经验,例如“1”和许多,颜色分类等,体现了一个整合意识。
活动目标:
1、在撕撕玩玩彩纸中,感受彩纸的色彩和数量的不同。
2、在游戏中体会快乐的情绪。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彩纸
2、墙面主题:水果宝宝
活动流程:
一、 彩纸象什么?
看今天jenny带来了什么?象什么呀?漂亮吗?
二、 示范撕纸,并用语言引发幼儿撕纸的兴趣
1、 我把一张纸条变成了什么?
2、 我在过节的时候和高兴的时候,就把这些小纸片抛到空中“噢过节了,真高兴”
3、 你们想过节吗?想高兴吗?jenny在后面桌上为你们准备了五颜六色的小纸条,你们也去把它变成小纸片好吗?(幼儿操作)
4、 变好了吗?我们来过节吧?过什么节呢?(和幼儿一起抛纸片,体验游戏的愉快心情)
三、 找颜色
1、 找和我手里一样颜色的纸片
2、 找和我衣服颜色一样的纸片
3、 找和小草一样颜色的
四、地上那么多纸片怎么办呀?
捡起来去打扮我们的水果宝宝好吗?(颜色分类)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七
秋阳风煦暖,碧波涌潮音。20xx年11月7日,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走进东海之滨的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执教了《美丽的颜色》一课。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笔者有幸聆听,并深深为肖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所折服。正如肖培东在自己《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一文中所说,语文课堂教学应“根植文本,紧贴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语言对话”,就是这样一堂浅入而深出的语文课,抛却繁复的花样、绚丽的多媒体、喧闹的“标新立异”,却让所有参与其中者深悟扎实、简洁、纯粹与本真的语文之美,令人获益匪浅。
一、浅问蕴智慧,轻松营氛围。
《美丽的颜色》一文,是20xx年部编版(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第三单元的第8课,是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写的传记文章,出自她的作品《居里夫人传》。本文通过艾芙·居里的视角,形象地描述了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的过程,语言虽质朴,但情感极为真挚。因为是传记单元,在课本的单元导读中就明确要求需培养学生阅读传记的能力,因此,关注传记文本的特点,并掌握阅读传记文本的方法,是本堂课学习的重要目标。
上课伊始,肖老师抛开繁复的引导环节,直截了当地问在座的学生:“自读过课文吗?自读过的举手。”当看到学生齐刷刷地举起手的时候,马上抛出了一个浅显却“引人入胜”的问题:“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读过本文后,猜猜,肖老师会问你什么问题?”
也许是在座的学生从来没有遇见过这么有意思的提问,在沉默了几秒钟后,纷纷开启了“脑洞”:
生1:“我觉得老师可能会问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这个问题你自己能解决吗?”
生1:“可以。我觉得,这篇文章写的是居里夫妇历经千辛万苦提炼镭的故事。”
师:“好,非常简单。你看,这个问题你能解决,所以肖老师会不会问?”
生齐:“不会。”
生2:“我觉得老师可能会问这篇文章所描述的居里夫妇的精神会是什么?”
师:“呵,这个问题比较大了,来,谁能说说?”
生3:“应该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好,坚持不懈,大家写在课文的标题旁。”
生4:“还有为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师:“嗯,这个是贡献,不能算是精神,我们把它换一换,这是一种不求回报的——”
生齐:“无私奉献”
师:“好,写上去。还有吗?”
生5:“淡泊名利。”
…………
师:“好了,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在你初读以后,居里夫人的精神品质,你们是可以感受出来的,那么,你们觉得肖老师会问这个问题吗?”
生齐:“不会。”
师:“再来!”
生7:“呃,这个’美丽的颜色’究竟指的是什么?”
师:“真会问问题!想到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齐刷刷地举手)
师:“‘美丽的颜色’指什么颜色,或者说文章标题为什么叫‘美丽的颜色’?你能回答吗?”
生7:“美丽的颜色就是居里夫人精神品质的光彩。”
师:“有没有补充?”
生8:“美丽的颜色本意是指镭的颜色,引申义才是居里夫人精神品质的光辉”
师:“你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就更完整了,这就告诉我们,我们读文章,也要像搞科学研究一样,一丝不苟。”
(生笑)
师:“好,大家写上去:美丽的颜色,既指镭的颜色,又指科学家的精神之光。你看,这个问题也会了。
那么,肖老师这堂课的第一问,究竟要问什么呢?”
钱梦龙先生在他的《语文导读法探索》一书中说:“要发展学生智力,研究问的艺术很有必要。……问题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的确,问题是一堂课的“心脏”,好的问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发“涟漪”效应,甚至对课堂良好、活跃、轻松、善思氛围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个简洁而高效的问题,都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层层波浪,同时也唤起学生对于文本探究的兴趣。肖老师的课堂第一问,独辟蹊径而平中见奇,以问题问“问题”,看似浅显,实则直指文本核心,用一个大问题,串起一连串的小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通过猜测、自问自答,氛围由开始的紧张拘束,逐渐变为开放而轻松,而随着自问的深入,实际上已经将文本脉络、人物品质等内容掌握得八九不离十,对文章的初步感知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完成。陶行知先生有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毫无疑问,肖老师的这一问,就是智者之问。浅问中蕴含着独特的思考,巧思中又彰显文本的重要地位,而完全靠现场的生成,不留一点预设的痕迹,也真正显示了一名特级教师在掌控课堂方面的能力,为下一步深入解读文本,预留了悬念,整个环节耗时仅7分34秒,却由浅入深,可以说妙到毫巅。
二、浅悟显睿思批文入真挚
“教什么”与“怎么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肖培东的教学思想,一直坚持认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应“遵循‘深浅之道’”,“其深浅都应该合乎学生的学习起点,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其运用都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深深浅浅教语文,是语文的内容之道,教学之道。”1对于传记的教学,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要读传记,因为传记不像小说可以虚构,具有真实性;为什么有人喜欢读传记,因为传记不仅真实,而且很生动,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和生动性是传记的特点。因此,把握这个特点,让学生了解、领悟这一特点,才是本文教学的落脚之处,也是肖培东“教什么”的出发点。在此过程中渗透“浅教”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从文本的角度去真正由浅入深,从而批文入理,由表及里。
在第一环节成功营造了学习氛围且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之后,肖老师在第二个环节,才真正抛出了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问题。
师:其实,老师要问的问题,一点都不复杂。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对,传记,那么,同学们,我们读传记,尤其是名人传记,我们应该读什么?”
生1:“先要读名人的故事。”
(师板书:故事)
生2:“我认为还要读出名人在传记故事中给我带来的启迪。”
师:“真不错,还要读出思想启迪。”
(师板书:故事
思想)
师:“这篇文章,就是把故事和思想结合起来。故事写的是,居里夫人在提炼镭的艰辛过程中看到了镭的?”
生齐:“美丽的颜色。”
师:“思想上,我们更看到了居里夫人,在科学精神上的?”
生齐:“美丽的颜色。”
师:“好,大家都关注到了,很好。许多伟人,在青少年时期,在确立自己人生理想和信仰的时候,都喜欢读名人传记,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传记,来深入地了解居里夫人。”
师:“下面请大家再次读一读课文,可以采取默读的方式,思考文章是如何将故事与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并请划出文中出现‘美丽的颜色’的句子,开始。”
……
语文课堂的本在哪里?当然是在文章的字、词、句中,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言:“语文教学既然本质上就是语言(言语)教育,那么我上课时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文本的?是通过浮光掠影的阅读、一知半解的猜测,还是通过对文本中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这就必须要聚焦文章的文本语言。但聚焦要有方法,要有策略。从初读课文,把握文意,到再次进入文本,带着明确的要求,寻找到关键语句,就能开始由“浅”慢慢入“细”,而“批文”也渐渐“入理”,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以往我们常常忽视程序性和策略性的问题,诸如“速读课文”、“再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要求顺口<www.kuaihuida.com>而出,却不知道目的是什么,具体操作为何,教师说说过,学生也就听听过,过耳不过心,导致课堂教学过程随意,目的不明,学生指向不清,只知过程,不问结果,漫无目的。“默读”,是一种重要的程序和策略,但在处理过程中却往往被人为地做泛而空的处理。通过默读,并提出具体、细化的操作要求,例如本课中“划出文中出现‘美丽的颜色’的句子”,能使阅读由“浅悟”转入“深思”,由“无目的”转为“有指向”,指哪打哪,有的放矢,也就能进一步为浅入而深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点上,肖老师的做法看似“浅尝即止”,实则体现出了极高的教学智慧。
师:“读完文章的同学请举手示意……嗯,真不错,一起告诉我,‘美丽的颜色’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齐:“三次。”
师:“很好。大家发现没有,这三次‘美丽的颜色’,都出现在课文的后半部分,确切来讲,都出现在发现镭那个晚上的相关描写段落当中,接下来,我们请同学们好好地品读一下,第一次。”
(师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一女生读居里夫人,一男生读比埃尔,师读旁白,女生较深情,男生无情感。)
师:“来,这位居里夫人的同桌,你觉得,她读出了居里夫人的味道吗?
同桌生:“读出来了,读出了居里夫人的期盼和喜悦。”
师:“居里夫人的期盼和喜悦要读出来,那几个词要读好?”
生2:“‘真想知道’这几个词。”
生3:“还有一个字,‘它’”。
师:“好,请问,它字,为什么要加标点?”
生4:“我认为,这个‘它’字加标点,一方面是强调,一方面是居里夫人把镭当做了自己的孩子。”
师:“哎呦,你太会说了,因为对孩子般的亲切,因此这个‘它’字要好好读。来,居里夫人,再来读一下。”
(生笑,速度放慢,‘它’重读,情感更充沛。)
师:”你们觉得,居里夫人,在这样的场景下,说话语速会怎样?”
(一男生径直站起来,用更慢的语速,更充沛的情感读居里夫人的话)
师:“哇,大家觉得,是原版居里夫人读得好还是男版的好?”
(生齐笑,齐声“男版”,鼓掌。)
师:“有时候性别不一定占据优势哦”
(生笑)
师:“来,接下来,比埃尔,你再来读”
(男生——原‘比埃尔’再读,仍旧没读出情感)
师:“居里夫人,你先生这样回答你,你满意吗?”
(生齐大笑)
“居里夫人”:“不满意”
师:“是的,他前面的四个字就让我们绝望了,你读读看~”
(生齐大笑)
师:“这个‘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读?其实,‘我不知道’真正的含义是我也很想……”
生齐:“知道!”
师:“另外,我们注意了,比埃尔哪个标点符号没有读出来?”
生齐:“省略号!”
师:“对了,语速太快。好,比埃尔“自我更正”,开始。”
(“比埃尔”语速放慢,开始出现情感、期待,语调上扬)
师:“你看,终于有给人信心的感觉了”
……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曾几何时,中学语文课堂上,朗读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甚至销声匿迹。肖老师的课堂,用最为浅显简单的“分角色朗读法”,使课堂呈现出了空前的活力。它的好处在于:因其在朗读时所需要对人物说话腔调和语气进行恰切地模仿,对对话双方情感和情绪的需要进行合理传达,从而达成对角色性格和性情的真实再现,并能促使朗读者更加深入地品析文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传记是一种独特的文本体裁,因其真实性的特点,人物的对话是反应人物品性特质的重要载体,而分角色朗读之后,学生自然而然会对人物的性情、性格特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经过教师的有效启发,在后续的第二次、第三次的“美丽的颜色”关键语段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反复揣摩读法,反复朗读人物对话,重点体悟对话中的人物情感,进一步熟悉了文本,融情入理,为体悟人物的性格、思想奠定了基础,特别是第三次看似简单的一段描述,却抓住了四个关键词——“转向”,教师领读、学生跟读、齐读、,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会,从而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居里夫人的宁静、美丽、淡泊、从容,展现出了科学家的人性之美,也暗中释放出传记需读出“思想”的重要信号,可以说,这一个环节,是许多老师所不重视的,或者是拿来充当活跃课堂气氛的“调料”的,却是肖老师在引领学生“浅悟”的过程中,重点进行挖掘、启发、指导、引领,并体现其教学艺术睿思的“神来之笔”。事实证明,方法之有效,效果之出众,让听课者刷新对于朗读作用的程式化认知,学生也已渐渐初窥传记阅读的门径。
三、浅教为深出博约自成途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推行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指征。在肖培东的教学思想中,浅教的老师,一定是课堂的主导,而作为主体的学生,是需要教师做好“贴地飞行”的准备的,这个“地”,就是学生的元认知。在课堂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笔者以为,浅教一定是教师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心里的肤浅,我相信,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眼里的低矮,我相信,矮到能扎根的思想,真切地凝聚起来,就是厚度。贴着学生思维推进教学,‘浅’到极致就是‘深’。”
传记教学,最终要回归到对它写法的探究上,对于初中生而言,写法这个概念过于高深莫测,也高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要求。因此,属于学生元认知范畴的记叙文写作手法分析,就成为对传记写法探究的一个“浅入”口,从这个角度来说,肖老师已经早于备课之初就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当中,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来实施的。
师:“同学们,读传记,你一眼就能读出来的东西,是大家能读出来的,你要读出背后的深意,就不能放过字词,不能放过语言。好,这个,其实就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一个秘密,它用了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段?”
生齐:“语言描写。”
师:“或者说,用描写的手段,把人物的光辉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用描写,将场景展现得如此的逼真与生动。因此,传记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
生齐:“文学性。”
师:“或者我们叫‘生动性’。那么同学们再想想看,这篇文章除了描写在起作用以外,你一眼看过去,还有什么不同于其他文章、传记的写作特点呢?”
生1:“好像这篇传记的作者是跟在居里夫人在身后写的。”
师:“哦,你看出了写传记的作者和居里夫人有很亲密的关系”
生2:“这篇文章有多次引用”
师:“的确,有5个段落,在引用居里夫人日记中的语言、或信札中的语言,这是我们在其他名人传记中很少阅读到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
师:“作者在写居里夫人工作环境的艰苦,然后就出现了一段居里夫人日记里的话来证明;作者写居里夫人工作极为努力,然后就出现一段引用,来证明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地工作,因此,这就增强了传记作品的——?”
生齐:“真实性!”
师:“所以我们说,传记的写作,既要保证它的真实性,又要保证它的——?”
生齐:“生动性!”
师:“因此,我们在读这篇的传记过程中,还要从它的——”
生4:“写法”
师:“很好,从写法上去读。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三段”
(师领读,生齐读,师动情,生动容,有生主动读四个“转向”句,有生受感染,情绪激动)
师:“这是一篇女儿写的传记,来怀念她的母亲,也是写一位母亲,来呵护她的‘婴孩’,因此,好的传记,又是充满情感性的,这个秘密,就存在于你在对它写法的探究上。”
(师板书故事思想写法)
师:“我们说,读一篇传记,要从几个方面思考?”
(生跟随师齐说)
师:“第一,要发现故事中的‘美丽的颜色’;第二,品味思想中的‘美丽的颜色’;第三,深刻礼物文章写法中的‘美丽的颜色’。”
(生鼓掌,下课铃刚好响起。)
在“浅悟”与“融情”之后,博而返约,百川归海,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浅入而深出,简练而博约,回归语文的本真,成就真实和高效。这就是肖老师的语文课堂,这就是“真实”语文的美丽颜色。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在于他对文本深刻的洞见与生本价值的唤醒。其对课堂问题的设计与引导,更是直达作者的精神核心的本质。正如王尚文先生概括的那样,作为浙派名师,肖培东老师“守正、务本、求活”,他的教学艺术,不依靠动听的音乐,不依靠斑斓的色彩,而是通过对语言的浅悟深解,将文字汇聚成一面波光粼粼的湖,映照思想,启迪智慧。希望我们有更多这样的语文教师,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八
【教材分析】:
《涂上美丽的颜色》是画图模块的第二课。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画图程序,学会了启动和关闭画图,使用矩形、圆角矩形和圆形工具以及“撤消”功能画出了一台电脑的边框,并且作了保存。本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学会利用画图打开上一课所画的“电脑”图片,学会运用填充工具给图象着色,其中穿插了控制工具栏显示和隐藏的方法,其中“填充工具”的使用也为下一课“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认识及设置做了准备。“试一试”中的练习也是在上一课的“试一试”的基础上,对打开图片和填充工具的进一步练习。根据以上分析,确定以下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进一步认识“画图”的界面;②初步认识文件名;③认识填充工具的作用;
2、技能目标:①学会工具栏的显示和隐藏;②学会在“画图”中打开图片文件;③学会“填充工具”的使用;
3、情感目标:①体验电脑画画的简洁性,培养学习电脑的兴趣;②感受“画图”颜色的丰富多彩;
4、素质目标:陶冶学生审美的情操,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打开”图片,利用“填充工具”给图形着色。
难点:对小图形的填色和未封闭图形的填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控制平台,若干彩色的卡通画和若干未着色的卡通画。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学习“打开图片”。
教师活动:
今天老师很高兴,因为昨天老师从网上找到了几张漂亮的卡通图片,把它们保存在了电脑上,现在想把它们打开来,跟大家一起欣赏,好吗?谁知道画图软件中怎样打开图片?(教师打开画图程序,广播全体,“文件”—“打开”,打开一幅彩色的卡通画。)
再用同样的方法打开第二幅)这两张图片漂亮吗?其实啊,老师已经事先把这些图片存到了我们每位同学的电脑上,下面,就请你们自己照老师刚才的方法去欣赏,好不好?(总共有五幅,请同学们一一欣赏。)(教师巡回,个别辅导)
学生活动:
(学生欣赏)(学生利用画图打开图片欣赏)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融知识技能的学习于主动的欣赏活动中。
(二)、激发兴趣,给图片涂上颜色。
教师活动:刚才欣赏了那么多的美丽图片,你们喜欢吗?还记得上两节课我们画了什么吗?(教师打开上节课画的电脑。)把我们的电脑和刚才欣赏的图片比一比,哪个更漂亮?为什么?那你现在最想干什么?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给我们的电脑穿上一件美丽的外衣(板书课题:涂上美丽的颜色)。
其实,画图软件里给图片涂上颜色还是比较简单,有谁知道用什么工具?下面先请同学们来熟悉一下颜料桶工具的使用方法,请打开“填充练习”文件按要求完成着色。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翻开课本第18页查看有关的说明。
其中第三和第四幅较难,中途进行讨论。
好,都会使用颜料桶工具了吗?下面就请打开我们上节课画的电脑,并给它涂上美丽的颜色。(教师巡回,个别指导,并留意和保留一些色彩搭配好的作品和色彩搭配不合理的作品)
学生活动:(学生打开填充练习,完成上色。学生打开以前保存的电脑,尝试给它涂上颜色。)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想给自己电脑填上颜色的急切愿望,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下一步作品展示评价作准备。
(三)、作品展示评析。
教师活动:
好都完成得差不多了,下面谁愿意把自己的画拿出来给别人欣赏一下。请大家来评一评,他画得怎么样?(教师指名评论,并要求说说为什么?)
给图片涂上颜色简单吗?虽然方法很简单,但是我们还是需要用脑子好好想一想:涂怎样的颜色才能让我们的电脑更加漂亮,美观。
我刚才也画了一下,大家想不想看看老师的画。(将老师的画展示给大家,同时把教师机上“画图”的“工具箱”和“颜料盒”隐藏)谁发现老师的电脑有什么不对劲?谁会帮我把它们找出来?(请一个同学上来操作)我们可以点击查看菜单中工具栏和颜料盒,将它们隐藏,当然也能将它们重新找出来。请大家也试试。
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打开坦克和楼房中的一幅,并进行着色。
学生活动:(学生隐藏工具栏、颜料盒和状态栏,并能将它们重新显示。学生纷纷评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及建议。学生尝试给坦克和楼房着色。)
设计意图:作品的展示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能让学生在评价、比较中技能得到提高,审美意识得到培养。
(四)、扩展训练。
教师活动:
有许多同学已经完成了任务,老师还带来了几幅卡通图给大家做着色练习,同学们可以打开电脑中的线条图1-5,给它们也涂上美丽的颜色。
学生活动:
学生打开图片,进行涂色。
设计意图:通过扩展训练,使学生的涂色技能真正得到提高,将教学内容升华,陶冶学生审美的情操,提高审美意识。
(五)、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这节课快要结束了,最后我想问大家: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活动: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发言,来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个总结
《美丽的颜色》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文件的打开。
2.学会颜料桶的使用。
3.工具箱、颜料盒的隐藏与恢复。
教学重点:学生对图画的涂色及工具箱、颜料盒的隐藏与恢复。
教学难点:学生对图形进行填色时,容易忘记图形是否封闭。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文件的打开:“上节课,我们把画好的画保存下来,我们怎样把它打开呢?”教师可演示打开上次保存文件的方法。打开保存的文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我们能不能给图画涂上漂亮的颜色”很自然转到颜色的填充这一环节。
教学颜料桶时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在进行填色时,封闭图形与未封闭图形有什么不同。
在讲清楚封闭图形的涂色后,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文例图,自己尝试对色块的更改(换衣服)。
如果要将图画中的某一特定颜色A改成另一特定颜色B,即颜色A->B,可以使用彩色橡皮,具体方法如下:
1、将前景色设为颜色A;
2、将背景色设为颜色B;
3、选择橡皮;
4、按住鼠标右键,在需要修改的地方拖动鼠标。(彩色橡皮的使用有一定难度,教材中没有介绍,但这个功能比较常用,可根据情况作为补充知识介绍。)
工具箱、颜料盒的隐藏与恢复在平常学生使用画图软件时经常要碰到工具箱或颜料盒没有出现的情况,所出学生从心理上就比较想了解工具箱与颜料盒的隐藏与恢复,在这里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暗箱,让学生碰到问题,自己去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再从总体上给全体学生一个明确的方法。本课时讲这一内容为学生以后操作标准菜单的工具栏服务。
教学参考:
如果学生把工具箱或颜料盒拖到桌面外时,可采用更改屏幕的分辨率来找到工具箱、颜料盒。
应该让学生把涂好颜色的图画保存下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以上9篇《美丽的颜色》教案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美丽的颜色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