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6篇】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减法之后的又一种基本运算。有理数乘法既是有理数运算的深入,又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的基础,对后续代数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6篇有理数的乘法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有理数的乘法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篇一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追问 技巧

加德纳指出:盼望教师能够有“引人入胜的切入点”。“追问教学”正是利用一个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参与新的学习活动中去。

一、 精心设计练习,及时追问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案例一、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及乘法口诀之后,学生理解了乘法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知道求几个相同的加数可以用乘法计算。在本单元的复习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1. 4+4+4=( )×( )

2. 1+2+3=( )×( )

3. 2+4+6=( )×( )

4. 3+4+5+6+7+( )×( )

5. 6+6+6+9=( )×( )

学生第一题都能达到要求,第二题有的填( 6 )×( 1 ),有的填( 2 )×( 3 ),在教学中我并没有否定谁的对,谁的错,而是马上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甲说,我把3里面拿一个给1,这样三个加数相同的,就可以用乘法计算,所以 1+2+3=( 2 )×( 3),学生乙说,我是这样想的,1+2+3这三个数不一样,不能用乘法计算,我就想他们的和是6,那一共就是6个1,所以 1+2+3=( 6 )×( 1 );学生丙说、 1+2+3=6,我就想乘法口诀中积等于的6的口诀是一六得六,所以我就写 1+2+3=( 1 )×( 6 );尽管学生的想法不一样,但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二次追问,你们认为谁的想法好?学生的意见大多数支持前两种答案,那为什么丙的答案支持的人这么少呢?第三题中我让学生说说想法,大多数同学都把要求加数必须相同这个重点讲的很到位,我再次追问,这一次用丙的方法,你们看可行吗?学生纷纷计算起来, 2+4+6=12,积是12 的乘法口诀有哪些呢?学生有的说( 2 )×( 6 )=12;有的说( 3 )×( 4 )=12;有一个学生说( 1 )×( 12 )=12;根据学生回答,我继续追问,( 2 )×( 6 )=12表示什么意思,生:表示2个6,或者6个2相加,这道题中有2个6吗?有6个2吗?有3个4吗?有4个3吗?有12个1吗?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这些答案都是可以的。接下来的几题,学生的答案就多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通过精心设计练习,有效追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增强学生对一些变式运用乘法计算的技能;抓住数学本质,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把握追问契机培养学生严密性思维

在学生学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知识之后,学生知道了真分数和假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特点,也知道了假分数的组成。教师提问:“如果将今天学过的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进行分类,你是如何分类的?学生的班级中绝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三类,即真分数一类、假分数一类、带分数一类,教师接着提问:“请说说你分类的标准时什么?促使学生必须进一步思考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这三个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他们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他们与整数、小数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学生的思考,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掀起思维高潮,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三、跳出常规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方法又称辐射思维法,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然而,教学中,学生往往受他人影响,容易出现“思维定势”,造成算法单一、不能举一反三。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发散性追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思考。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进而类推出“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笔算中的进位法则.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教学难点

分清进位与不进位的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全班口答):

2.用竖式计算: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做,4名同学板演.

(二)指导探究:

1.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一位数乘法.(板书:一位数乘法)

2.师生共探讨的算理算法.

(1)学生自己探索: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算式,请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相互商量一下.怎样计算都可以,不限制方法.

a.汇报结果

学生汇报:有可能得92,有可能得72,还有可能得612……等等,让学生充分汇报,教师把答案依次写在黑板上.

b.师:究竟哪一个答案对呢?先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各自发表见解,讨论得92或612的同学答案对不对,然后让得72的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可能)生1:我是这样想的,3乘4得12,3乘20得60,60加上12得72.所以.

教师板书过程:

(可能)生2:,,所以(教师板书)因为

表示3个24连加.所以我把3个24连加就可以算出的积.

(可能)生3:我是想:

教师板书:

(可能)生4:我是笔算的,先用3乘被乘数千位上的4得12,写2进1,再用3乘被乘数十位上的2得6,6加1得7,十位上写7.

教师板书:

c.这时4种方法都摆在黑板上,大家讨论哪种方法好,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第4种方法好具有普遍性.而前3种方法有局限性,这时大家把共同的学习目标转向笔算竖式.

d.操作演示:

师:那么个位满十为什么要向前一位进一呢?我们不妨用小棒图来帮帮忙.

教师边说边出示小棒图。

师:现在图中应该有几捆?为什么是7捆?

生:因为原来有6捆小棒,3个4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又可以扎成1捆,6捆加进上来的1捆,共7捆.

师:进上来的1捆就相当于这里的“1”(教师手指笔算竖式中个位满十进上来的1).所以应该用2乘3再加上进来的1.

师:为了避免漏加1,我们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教师用彩粉笔写)

3.尝试练习.

教师出示,同座互相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动笔计算.

反馈练习:

订正时,重点提问第3题的计算过程.

4.进一步探究算理,明确算法:(十位满几十向百位进几)

(1)教师出示例4,

(2)全班动手试做:

(3)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写?

重点提问:90乘4得多少?该怎样写?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完整的竖式.

(4)反馈练习:

(5)观察对比:

师问:例4与例3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

反馈共同归纳:

相同点都属于进位的笔算乘法,都从个位乘起,用乘数依次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

不同点:例3被乘数是两位,例4被乘数是3位;例3在计算时是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例4是十位满几十,向百位进几.

(6)师生共同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先由学生说,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最后总结出:

1.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

2.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巩固练习.

1.用竖式计算:

2.改错练习:

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法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篇三

关键词:猜想;探究;规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涉及乘法运算和加法运算的混合,理论算术中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二、案例描述

(一)观察猜想,切入探究点

课件:小丽去买衣服,售货员告诉她裤子45元,夹克衫65元。小丽买了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应付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

方法一:先算买夹克衫和裤子用多少元

65×5+45×5

=325+225

=550(元)

方法二: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65+45)×5

=110×5

=550(元)

教师引导:这两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互相转化,用一个等式表示。(65+45)×5=65×5+45×5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规律

教师提示学生观察猜想:指导学生结合所观察算式的特点。

1.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算式的数学意义及运算顺序,并比较两个算式。

2.让学生体会两式的关系:(65+45)×5和65×5+45×5中“5”的特殊性,并进行描述。

(三)探索练习,让新知在运用中内化

举例验证:根据算式特征,练习课后1~5题。

讨论交流:

1.学生举例是否符合要求:两数和与一个数相乘;两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

2.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两数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

3.有什么发现?

总结:两数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之积的和。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

课中小结:使用乘法分配率目的是为了凑整,简化计算。通过对实例的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切实理解乘法分配率的算理,并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拓展延伸,让能力在训练中发展

师:很高兴你们能从中发现规律。但这个规律普遍存在吗?如果一个因数对于两个加数能进行分配,那么对于三个加数能进行分配吗?完成(a+b+c)×d形式。

教师进一步推广:

1.一个因数对于两数差的推广:(a-b)×c。

2.一个因数对于三个数连减的推广:(a-b-c)×d。

3.一个因数对于加减混合的推广:(a+b-c)×d。

4.辨析:能否一个因数对于乘法或者除法进行分配?让学生尝试运算。

明确:一个因数只能对加减法进行推广。

(五)自我反馈,让全课在总结中回味

从课题和课本知识出发,又不拘泥于教材和常规教学模式,既加强了课本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训练,又引导学生拓展了思维,全面认识和掌握了数学规律,培养了学生推广、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能力。

三、案例分析

叶澜教授提出:教学成功的前提之一是“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鲜活的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凸显知识的活性。由此想到了三个问题:

(一)将“死”的教材变“活”

要摒弃“照本宣科”的方法,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依据大纲、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建立良好的学习空间。

(二)激发探究欲望,不断生成与解决问题

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才能转化为自己的。在探究发现过程中,不能采用简单的问答方式,只展示知识规律,而应适时指导学生:从算式中发现规律,举例验证,并抛出问题进一步拓展;让学生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三)激活辩证思维,拓宽思维空间

以前教学模式是学生死记规律,辩证思维没有激活,思维空间没有打开。本案例中教师潜心挖掘教材内涵,深刻体会新课程标准理念,摒弃旧教学观念,接受辩证教学观,使得学生思维变“活”,更有创造性。

本案例有成功之处,也有缺陷,比如课堂上学生沉浸在规律探究中,对新规律的实践应用少。课堂上没有完成必要的对比、深化、加深练习。教师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超越、创新,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2000.

[2]潘小明。乘法分配律案例。黑龙江教育,2004(3).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篇四

在学校课堂教学比武的初赛上有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乘法的初步认识》,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写加法算式:

师:3个4相加

生:4+4+4

师:5个10相加

生:10+10+10+10+10

师:9个8相加

生:8+8+8+8+8+8+8+8+8+8

师:写得累不累?

生:不累;和平常一样……

老师只好自己说加法比较麻烦,我们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案例2:

第九册数学《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写法》的其中一个片段:

1、写出下面各题的算式。

(1)一本数学书的价钱是6.05元,10本数学书需要多少元?(6.05×10)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6.5千米,t小时行驶多少千米?(86.5×t)

(3)电视机厂每天生产a台电视机,2天生产多少台?(a×2)

(4)一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v千米, t小时飞行多少千米(v×t)?

(5)一种奶糖每千克是b元,买c千克应付多少元?(b×c)

(6)小红每天吃1个苹果,n天吃几个苹果?(1×n)

2、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点?

3、根据乘法式子中因数的特点分类。

6.05×10 86.5×t v×t

a×2 b×c

1×n

4、谈话出示课题:第2类和第3类还有简便的写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5、学生尝试:用简便方法写出第2、3类的式子。

86.5×t = 86.5t a×2 = a2 1×n=1n v×t= vt b×c= bc

86.5×t = 86.5·t a×2 = a ·2 1×n=1·n v×t= v·t b×c= b·c

a×2 = 2 a

6、问:这样简写对吗?请看书第91页。

7、看书后学生自我纠正刚才的写法,并说明理由。

a×2 = a2,因为数和字母相乘,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1×n=1n,1与任何字母相乘,1省略不写。

8、四人小组讨论简写的条件和规则。

9、反馈

简写的条件: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才可以简写。

简写的规则:(1)乘号可以记做“·”,或省略不写。

(2)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3)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

10、乘号可以记做“·”或省略不写,你更喜欢用哪种简写方法为什么?

生:我更喜欢省略不写,因为这种方法更简单,记做“·”会和小数点搞错。

反思:

学习数学在于体验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案例2中的这一片段,10个环节每一环节都是一种体验,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体验中发现问题,在体验中新旧经验不断地发生碰撞,在体验中找到简写的条件和规则。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地教学时,老师要做到三不讲:学生通过自已阅读教材能弄明白的,老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已思考能弄明白的,老师不讲;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能弄明白的,老师不讲。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体验的材料要典型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篇五

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教材中的习题安排对对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的练习设计不仅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更是凝聚了教材编写者的智慧,但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却发现有的教师对教材习题设计的意图把握不准,练习的形式简单,没有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达不到应有的练习效果。下面仅从本人平时听课中收集的三个案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案例一:教学《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独立计算,填写每组里各题的得数。)

师:谁来说说得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交流得数,教师呈现结果,指出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反思:这里教师对习题的处理不够深入,学生的学习活动比较简单,没有发掘题组的习题意图,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说一说每组算式中,哪一个乘数没有变,哪一个乘数变化了,分别是怎样变化的,积应该怎样变化。

改进:

(学生独立计算,填写每组里各题的得数并交流得数,呈现结果。)

师:每组题你是怎样算的?也可以怎样算?

生1:先算30×2=60,再算30×20,因为30不变,2×10=20,直接用60×10=600,所以30×20=600。

生2:因为30×2=60,2×100=200,直接用60×100=6000,所以30×200=6000。

……

生:计算30×400,先算3×4=12,再在12后面添3个0。

师:每组题里都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而且每组都是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按上面第一个乘数乘几在变化,所以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按第一道的积,看乘数每次乘的几,把原来的积乘几得出结果,也可以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一共有几个0,在乘得的数末尾添上几个0。

案例二: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反馈。)

师:32+50等于多少?怎么想的?

生:32+50=82,先算30+50=80,再算80+2=82。

师:82+7等于多少?怎么想的?

生:82+7=89,先算2+7=9,80+9=89。

师:32+57等于多少?

生:32+57=89

师:做得全对的同学举手。

……

反思:教师对习题的处理停留在简单的练习、反馈、对得数,忽视了题目本身蕴含的数学思考价值。即通过对每组三道算式的比较,认识到口算第三题时,要按前两道题的顺序进行思考,同时结合第二、三组中对口算过程的分解,引导学生体会口算过程中进位的处理方法。

改进: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反馈。)

师:比较每组的前两题和第三题,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口算32+57就是先算32+50=82,再算82+7=89.

生2:我发现口算每组第三题时就是按前两题的顺序进行计算。

生3:我发现每组的前两题就是第三题的计算过程。

……

师:同学们真厉害,其实每组的前两题的口算就是第三题的口算过程,也就是说口算第三题时,可以按前两题计算过程来算。

案例三:教学《两步混合运算》

(学生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

师:17×4+20,先算什么,再算什么?17+4×20呢?

生:17×4+20,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31+5×30,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1+5)×30呢?

生:31+5×30,先算乘法,再算加法;(31+5)×30先算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乘法。

师:大家做的全对的举手,有谁错了,错在什么地方?还有什么问题?

反思:习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结合计算,回顾在混合运算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说说计算时各应遵循哪些运算顺序,即算式里全有括号的,应先算括号里面的;算式里没有括号时,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应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而案例三中教师在处理习题时,只是让学生就各组题目分别说说运算顺序,缺少引导学生总结两步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教学的思维层面仍然比较浅,同时也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改进:

(学生独立练习,板演,集体评析)

师:为什么每组中两题的得数不一样?

(学生讨论、交流 ,说说每组题的异同点,重点是运算顺序的不同。)

师:谁能结合这三组题完整地说一说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试试看?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学生尝试回顾总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不含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谁来说说计算两步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篇六

关键词:珠算;除法;九九口诀;乘减

随着职业学校学生生源素质的逐渐下降,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职业学校珠算教学工作的教师,深感教学中的压力、困难越来越大。尽管珠算这门技能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掌握,但内行人士都知道,学生掌握的是简单的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而实质性的计算技术则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掌握的。即使教师将最好的方法、技巧授之给他们,学生也不可能完全接受,这是因为悟性与勤奋程度之差异所致。近些年来,我感到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三指拨珠法的指法学生不能做到百分百准确,计算的准确率也下降了,尤其是除法运算,不仅速度慢,而且差错率高。经过观察分析,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现阐述如下。

除法运算方法很多,原先教授的方法是归商结合除,但由于商数是采用在被除数的本档上改商的方法,拨珠动作势必不够清晰,虽然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减少了拨珠动作,但直观性受到了很大影响,故而也直接影响了准确率。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近些年来我采用的除法计算方法是商除法。虽然它不是最理想的方法,但它学起来简单,最大的好处是运算过程的盘式一清二楚,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运算原理困难不大。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运算,学生的计算准确率较高,因此问题不够暴露,但遇到除数是两位数及以上的能够被整除的计算题,课堂练习时经常会有学生举手告知除不尽。我站在学生旁边,一边让学生重新计算,一边让学生默念口诀,经过多次观察琢磨,终于找到了错误的原因。

原因之一:原来,学生在运算商与除数相乘之积从被除数或余数中减去这一步时,若遇到这位商数大于除数中的某一位数字时,运用乘法口诀运算,习惯上只会用小九九口诀(小数在前,大数在后的口诀,如二九一十八、四六二十四),即将小数字除数念在前面,大数字商数念在后面,再将乘积从被除数或余数中减去。这样一来,有些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将这位除数误当作商数,继续与以后几位除数相乘,再将相乘之积从被除数或余数中减去。这样不正确的乘减,必然导致出现除不尽的现象。以213835÷245=873为例。学生计算时,估算出第一位商数是8,将商数8与除数245分别相乘时,一般习惯于用的第一句口诀就是“二八一十六”。头脑清醒的学生知道下面该用“四八三十二”和“五八四十”这两句口诀,但粗心的学生却会将第一句口诀中的2作为商数,分别与第二位除数4和第三位除数5相乘,运用的口诀是“二四得八”和“二五一十”,而错在哪里全然不知。我问学生为什么不按照乘数与被乘数的顺序乘,学生说按顺序乘的话口诀不太顺。我再问学生,难道你们没学过大九九口诀?学生说不知道什么是大九九,小学里教的就只有一种口诀。我找来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本,确实课本上的口诀都是小数念在前,大数念在后的。至此,对学生所犯的这种普遍错误,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为了扭转学生只会片面运用小九九口诀的现象,在除法教学中,我整理出了大九九口诀表,让学生反复朗读,要求学生做到两种口诀都要脱口而出,并能实际运用。这样既能避免计算中不应有的错误,而且又能提高运算的速度。再后来,我就在乘法教学中先作了铺垫。授课中告诉学生九九口诀有两种,分别是大九九和小九九,并举例说明什么是大九九和小九九,并多做口头练习。乘算运算中反复强调两数相乘,作为乘数,必须由高向低与被乘数作遍乘,乘数始终念在口诀的第一位,不得随性而换,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对除法运算很有益处。实践下来效果良好,准确率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

原因之二:商与除数相乘减的正确率不高是除法运算错误率高的又一原因。众所周知,除法运算的基础是减法。我在教授减法时采用的是无诀减法,即不用口诀的减法,计算时仅通过两数之间的凑数、补数关系完成减法运算(两数之和为5,这两数互为凑数;两数之和为10,这两数互为补数)。减法教学分三种情况进行讲授,分别是直接减、破五减和退位减。讲解时着重讲清什么是凑数与补数,并将每种类型的计算要领通过分析总结给学生。如破五减要领为:“下珠不够,加凑去5”;再如退位减要领为:“本档不够,退1加补”。同时,我一一例举破五减和退位减的各种情况,让学生反复练习。尤其在教学中重点突出退位减法运算的难点,引导学生罗列出退位减的45种情况,并对期中10种有难度的情况重点练习,如11-6、12-6、12-7、13-6、13-7、13-8、14-6、14-7、14-8、14-9等。回家作业通过布置打百子等练习方法,练习时间每天不少于30分钟,辅助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与速度。如果学生真正能对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不折不扣完成的话,效果肯定是好的。但课堂上的训练是有限的,而学生的自觉程度又不够,不能做到持之以恒,所以教学的预期效果还是打了折扣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这6篇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有理数的乘法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