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特岗教师面试内容【7篇】(特岗教师面试内容)

特岗教师面试 篇一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分析

(一)课程定位

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是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核心领域课程,是专业必修课和核心专业课之一,是学生毕业后参加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证考试的课程之一。

(二)培养目标

课程从财务报表审计角度阐述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审计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根据审计职业对会计、审计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职责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应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将应用型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即时上岗的应职应岗技术技能,又具备适应今后职业生涯发展所具备的素质与潜能,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知应会的教学体系,以够用和实用为目标,突出应用性,强调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到最高层面。

(三)教学局限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审计岗位认知、财务报表审计流程、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审计以及完成审计等,但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材概念多、理论知识多、比较枯燥,从课本上很难体现其实践性。虽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等等,但由于知识点详细、庞杂、覆盖面宽、信息容量大,无论是对于授课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无法更好的提炼和把握,教学和学习的难度大。

二、三维立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和改革,笔者提出整合构建课堂教学审计实验室模拟审计事务所审计助理顶岗实习三维立体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运用审计工作底稿,实现课堂教学与

就业岗位工作内容零对接在审计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按照传统模式讲授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审计方法,内容乏味、枯燥,即便是增加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手段,但仍然是没有太大的突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新的教学模式设计中,选用应用型审计课程教材,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底稿融入审计理论、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和审计实务的学习中,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切入点,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教学实施中,学生以审计项目组成员的身份划分为学习小组,分角色开展协作式学习,通过分组分岗,设置项目经理、项目助理以及审计客户等角色,让学生熟悉审计岗位职责、明确岗位任务、培养岗位技能,通过体验审计业务洽谈、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编制审计计划、实施项目审计、完成审计报告等事项,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度参与审计全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完成审计工作时,所有的工作过程都体现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也是在工作底稿中完成学习的内容,实现做中学。以审计业务承接为例,把与业务承接相关的空白工作底稿预先发给各学习小组,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客户信息,完成工作底稿中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先由指定的学习小组以教学课件的形式讲述学习内容,其他小组点评和打分,再由教师提炼知识点,完成课程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零对接,激发了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二)运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实验室模拟审计,实现对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双轮驱动虽然运用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课堂教学,使得学习具有了生动性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种学习仍然只是停留在平面学习中,缺乏动态性,因此,通过在审计实验室模拟审计中运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再现审计业务场景,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双轮驱动。教学实践中,在实验室安装审计实务操作软件,与审计课程同步开课,内容包括相关数据采集,凭证、明细账、总账、报表的查询,内部控制制度评估,审计符合性测试、审计实质性测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疑点的记录与汇总,审计调整、完成审计报告等。运用审计软件可以实现审计教学和审计实训的结合,软件带有考试评价系统,方便学生更直观和动态地进行学习。通过审计实训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不仅对审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审计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更令学生锻炼了基本的审计技能,培养了职业判断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了解和认知。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顶岗实习,培养学生成为

特岗教师面试 篇二

【关键词】贴合岗位、《建筑材料》教学;教学模式;双师型;校企合作

建筑工程专业就业的突出特点是持证上岗,建筑业的岗位证种类比较繁多,除去工程师的相关证书外具体岗位证还分成管理人员岗位证及操作证,其中操作员证指特种作业人员的证有14种,而管理人员岗位证包括员:施工员证、预算员证、安全员证、质量员证、材料员证、测量员证、资料员证、统计员证。建筑行业规定建筑工人上岗作业前,必须进行与本工种相适应的、专门的安全技术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作业,其他建筑岗位也具有相同的要求。做为建筑专业职业中专学校的教学就更应该面向岗位,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尽快获得相应的岗位证书并能够很快地适应工程施工的相应岗位,尽早投入祖国的建设大军将个人价值发挥出来。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

为了能达到学校教学的目标,培养出合格的建筑专业中职毕业生,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及实践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展开教学工作:一方面是,教学应面向社会培训机构并与岗位证书考核机构相挂钩,及时对在校的教学内容作出相应调整,使学生的在校学习不会与获取岗位证书相脱节;另一方面,教学应面向职业岗位,与时俱进,适应企业对相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缩短学生学习与工作的距离,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真真成为建筑企业需要的人才。

以下我就《建筑材料》这门课的教学展开探讨,研究如何让专业课的学习更贴合岗位,让我们的教学工作更有的放矢、更吸引学生、更具实用实效性,而不是纸上谈兵、本本教学、空谈理论。

一、《建筑材料》课程特点

《建筑材料》是建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相对枯燥,理论知识较多对于没有接触过建筑专业的新手而言,知识点抽象,知识容量大,第一次拿到课本的学生可能感觉整章整章都看不懂,完全不知道怎么开始学,在经历了初斯的几节课学习后,有的学生甚至迷失了方向并失去了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这是由这门课自身特点所决定,但这门课程却又是无法拆分到别的专业课程里去的,也不能被删除,所以不论经过多少次的课程改革与调整,《建筑材料》这门课都被保留下来。

二、《建筑材料》教学内容的调整

既然《建筑材料》这门课必不可少,那我们不防将这门课的内容进行修改,使它重点突出又不失专业性,将这门课展开并加入相关专业知识让内容更丰富,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到它与专业课程及专业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触决部分学生学习失去方向失去兴趣的弊端,也为今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安排中加入实训操作的内容,让教学形式多样,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教学内容调整举例:

水泥部分教学内容可将这部分教学分成个两个模块包括理论知识部分和实验部分,其中理论知识部分可分成四个任务分别是①通用水泥基本知识;②通用水泥的选用;③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技术要求;④水泥取样方法及保存。

实验部分包括①水泥细度试验;②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③水泥凝结时间试验;④水泥安定性试验;⑤水泥胶砂强度试验;

这种内容调整是将《建筑材料》与《材料检测》两门课相结合并揉合在一起而成的。

又如砼部分教学内容中在理论知识模块中将砼的养护与《砼的施工技术》相结合,将砼的工作性与《砼结构》相结合,将砼质量技术指标与《材料检测》相结合,让本课程内容丰富,让学生学习更有的放矢,明确学习《建筑材料》与专业课的关系。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应由原先的停留在课堂的灌输式、单一的模式向动静结合、形式多样转变;经研究适合《建筑材料》的教学模式有如下五种。

1.合作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小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每组5-7人,学生以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学生之间相互探讨互相帮助完成学习。目前我们学校的《建筑材料》课就是以这种模式为主要模式展开教学的。

这种模式必须具备五大要素①个体积极的相互依靠;②个体有直接的交流;③个体必须都掌握给小组的材料;④个体具备协作技巧;⑤群体策略。这种教学模式遵循任务教学法,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完成教学任务,上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不仅动脑还要动嘴同时更要动手,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课堂中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操课,均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讨论、自主操作,由每组推出代表将讨论的结论及操作的结论表述给老师及其他组,教师可根据情况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相互督促相互帮扶的学习氛围,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和动作技能,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加涅模式[1]

加涅・罗伯特是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他认为学习的条件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其中学生的“学”才是获得学习结果的内因,而教师的“教”只是外因,不同的学习结果需要具备不同的学习条件即教学事件。另外,不同的学习类别也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并能产生五种类型的学习结果,分别是①言语信息、②智力技能、③认知策略、④动作技能、⑤态度五种学习结果。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可按照电脑加工信息的步骤进行,分别按环境──接受器──登记──编码──反应器执行监控──效应器──环境九步教学法。

具体在课堂教学中可遵循以下流程设计教学:①引起注意;②告知目标;③刺激回忆先决条件;④呈现刺激材料;⑤提供学习指导;⑥引发业绩;⑦提供业绩正确程度反馈;⑧评价;⑨增强保持与迁移。这九个阶段归纳可粗分为三大环节即准备、操作和迁移。在《建筑材料》的教学中我认为如“水泥试验”、“砼试验”都可以按这个模式来设计教学。通过对已知相关铺垫知识的复习回顾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上新课前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试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随后通过播放试验视频刺激学生观感,使学习内容由抽象变成直观,在学生了解试验的相关知识后,由自己操作试验并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操作成果的评价确定学生学习情况并给学生打分作为学习成绩,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互评也可加入自评来促进竞争并加深巩固学习成果。

3.巴特勒学习模式[2]

这种教学模式是由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的,他提出教学的七步骤分别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情境创设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因素,通过对学生具体认知的了解为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内部及外部条件将学生引入学习环节中,并在教师构设的情境中通过新知识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新旧知识的关联组织教学,并通过操作实践检验学习情况,再以练习的方式巩固知识点,最终根据知识的特点做延伸和拓展。

这是一个比较普适用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转化为不同的教学法,只要教师灵活驾御就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4.探究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同时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这种教学模式一般适用于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学时间的安排及教师上课的掌控,课堂氛围民主平等,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结果而不能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

教学流程可按提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设计,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也可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这种教学模式对很多的试验操作课程也是很适用的。

5.学―辅导式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一些难度不太高的教学内容可设计成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设计中应具有自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问题或练习让学生自我检验自学习的情况,教师可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讲评启发学生并判断学生自学的情况,再最终将不足重点点出,再进行练习巩固。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觉能力,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但为了防止部分学习有惰性的或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混日子,教师需要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启发和调动,针对不同学生进行讲解和教学。所以这种教学模式也比较知县于小班教学中开展。

四、教学配套的改进

要想做到教学贴合工作岗位不仅是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一致还应做到让学生体验工作,实训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转化为具体工作,同时验证知识的有效手段,通过这一环节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实训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真实工作岗位上的训练,获得真正的岗位技能,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融合,达到毕业即就业的零过渡的目的。

要想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岗位应做到以下两方面。

1.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不断改进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争取将企业工作岗位引入校内,力争做到“校中厂,厂中校”并在此教学平台上实行“做中教,做中学”,达到这一目标的首要环节是抓好校内生产性实习。首先,建立与工作岗位相一致的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可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训中体验岗位的工作内容,由于合作的深入,企业的工作人员可在校内实训基地办公,学生可通过实习完成企业相应岗位的工作,双方根据需要加深渗透,这不仅可帮助企业培养人才,还可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其次,保证生产实训的过程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八类要素合一:教室与生产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3]从而保证学生实训的实际成效,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过渡、零适应。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可通过与社会检测机构的合作,引进一线的检测设备,也可通过与建筑企业的合作了解建筑施工中材料检测的工作流程,以此来保证学生所学的是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不过时从而缩短学生毕业就业的适应期。

2.加强顶岗实习,让学生下企业体验岗位工作

顶岗实习是让教学贴合岗位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实现学生学习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最直接形式。学生在企业可以以学徒的身份跟随师傅,完成师傅指定任务,学校可为学生指定企业师傅,让学生在企业中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整合并实践这为学生就业后独立在一线工作打下基础。在建筑行业的岗位实习中所用到的知识有时并不是单一的所以除了象材料检测员这种岗位是完全应用到《建筑材料》这门课的知识外,其它岗位则是综合应用到几门专业课,因此学生的顶岗实习的岗位应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轮流实习,这非常有利于学生今后在这个行业的就业。当然学生最终的实习成绩可通过企业师傅及带队的老师综合评价来确定,这成绩综合了学生在实习其间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业绩及学生。

五、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学包括两个方面:“教”与“学”,现在虽然不提倡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但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的引导作用却是相当重要的,保证学生的学习能贴合岗位除了外部条件具备以外更应重视的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方式、理念与岗位贴合。因此重点应加强职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强调“双师型”,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不仅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本课程的实践操作技能,应能象一个技工师傅一样熟练操作相关技能,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这对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技能水平要求比较高。要想作到贴合岗位教学教师应具备“双师型”,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教师要真做、会做、做好,才能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中赢得主动权、话语权,才能真正实现与学生零距离互动,也才能使教出来的学生具有上岗的能力。

另一方面是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让教师与企业岗位不能脱节。教师应保证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当前流行的、不过时的,这就需要老师经常性地参加企业相关培训或到企业实习,第一时间掌握更新的内容与行业要求,由于社会在进步,行业也在不断进步,会有许多的新工艺、新技术不断的出现,建筑材料的品种也会层出不穷所以对于从事《建筑材料》教学的教师更应该不定时的到企业,到市场进行学习,以保证教学内容的不过时。

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具体方向,让学生的学习能够贴合岗位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ISBN9787532087204.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12-01

[2]高岚岚。《教育游戏与教学研究》.ISBN

特岗教师面试 篇三

1.会计行业已经形成规范、明确、社会高度认可的岗位分工制度。会计职业岗位分工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分明,岗位操作规程已经成熟,岗位绩效考核指标基本确立。总体上看,规模大的企业、上市公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三种类型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会计监管要求严格,也由于业务复杂业务量大等原因,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细,相对而言,规模小的企业,尤其是小规模民营企业,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粗,但岗位划分粗细程度并不改变岗位工作流程和内容,为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可行性。

2.会计行业已经形成体系完善、管理规范、考试常规化的资格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证书考试和管理制度,另外,一些国外的财会证书也逐步引入我国,尽管高职学生并非适应所有证书,但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终极目标来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当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初级会计师证书考试,另外,还有一些会计职业所需的技能类证书也已经开设,有些比较成熟,如珠算、中文输入、电脑传票、点钞,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证书,但为证书培训提供了可行。

3.校企合作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平台和保障。高职院校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办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产学研道路的背景下,依据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从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办学特色等方面入手,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外部保障、内部共同需求以及合作机制的分析,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以实现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共赢,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开发基础+培训、课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的岗位能力课程和证书培训课程,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形成课岗证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岗位要求、证书培训等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整合课岗证一体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涵盖会计职业资格考证大纲、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整合和序化,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创设具有职场氛围的教学情景,构建互通互融的教学内容体系。

3.课岗证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基于基础+培训与岗证互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选取,与行业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项目教材、实训教材以及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讲义,满足项目教学、资格考证、岗位技能训练的应用型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综合需要。

4.践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教学与工作结合,课程与岗位结合,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和教、考、训零距离。

5.制定适合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应岗位培训、证书培训、课堂教学、学训指导要求,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建设方案,形成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学团队。

6.基于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原则和实现课岗证一体化培养目标,实践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项岗实习基地建设融通的校企组合运行模式,培养三项业务联结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一体化,提升岗位实训的仿真度和职业性。

7.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

三、高职会计专业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1.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并重

(1)建立基础+培训课程体系。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建设基础+培训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发会计实务培训课程、会计证书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审计实务培训课程和银行实务培训课程。同时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融会贯通于《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后,有能力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融会贯通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主干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几门专业主干学科,掌握会计岗位的操作技能,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实际工作后,有能力通过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2)建立实训教材体系。围绕课程建设开展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编写突出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融财税审三大业务、银税企三个行业,从文音像三个维度表现职业操作流程和场景,服务于项目教学和实训练习的特色教材《财会实务情景专题》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程》。

2.建立适用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团队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适合岗位培训、证书培训和订单培养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是践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1)加强教学队伍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形成专职教师从事基础课程讲授、实践课程设计、聘请兼职教师、开展教学监控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

(2)加大行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工作机制,打造专兼比例不低于1 ∶ 1 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提高职业会计的教育教学能力。

3.建设实训实习功能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1)以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为原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先进开放、覆盖面广、兼具资格培训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服务于以四化为基础的实验课程体系。重点建设财税审和银税企实训室,通过财税审平台实现财务、税收、审计三项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项业务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银税企平台实现企业、银行、税务三个模拟单位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个单位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我院按照实践课程的内容,将会计专业的实验实训室构建成三个技能培养平台:即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包括手工账会计实训室3 个;专项能力实践平台,包括电算会计实训室1 个、税务实训室1 个,审计实训室1 个;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即进行财会综合模拟实训的场所。目前,这些实训室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完成对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任务。

(2)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校内仿真的模拟实训基地。设置会计模拟教学系统、会计岗位模拟系统、会计业务模拟系统、银行结算模拟系统、纳税申报模拟系统等,让会计各岗位的业务都能在会计模拟实训中体现,并能提供相应的模拟操作训练,还可以将各个环节进行组合,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校内模拟实训应聘请企业兼职老师提供实训指导。与此同时,可以运用校内师资的优势,组建会计服务机构,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承担社会记账、会计咨询、审计等业务,组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在会计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和审计基础工作实践课程体系。

(3)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校外顶岗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力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

(4)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会计实践。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学识、能力、兴趣方面的差异,同样的实训内容和要求,完成情况却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为了满足不同个体的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时间之外,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来。积极探索公共实践、岗位实训、综合实训、暑期工学结合、综合实习等多种形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

4.开展学生技能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会计技能大赛是实现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实践要素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鲜明的类型特点。将高职会计技能大赛融入会计专业教学,探讨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的协同性是当前会计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深水区的关注热点问题。组织竞赛的内容,包括专业基础技能(珠算、点钞、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中英文打字、会计书法)大赛;专业单项技能(出纳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等)大赛;专业综合技能大赛;手工业务处理技能大赛和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大赛。还要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有关单位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5.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障。从课程、教材、考证与竞赛、师资、学生管理、实习实训、就业指导、项目教学、毕业设计、工学交替等方面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编写《会计专业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制定精细化管理措施,开展项目教学和精细化质量管理培训,力争成为精细化管理的示范。

四、会计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1.从总体效果上看,推进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提高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服务模式的成效,基本实现了以会计职业资格为框架弥合会计职业教育与岗位能力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之间的距离,提升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实践型、职业型和开放性水平。

特岗教师面试 篇四

一、面试

(一)面试原则

面试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坚持综合考核、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坚持回避的原则,面试考生与评委有直系或旁系亲属关系的,评委要主动回避。通过面试测试应考人员的学科知识、教师基本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仪表举止,确保特岗教师招聘质量。

(二)时间和地点

面试时间:2017年8月13日

面试地点:新县第一初级中学。

(三)面试对象

报考新县2017年特岗教师并经笔试取得面试资格的考生,依照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按分学段、分学科岗位设置数的1:1.2确定面试人选。

(四)面试内容

面试采取说课方式进行,说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说课内容为新县小学、初中现用教材。报考初中教师岗位的考生,选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化学学科选九年级教材内容。报考小学教师岗位的考生,选五年级上册教材内容。

(五)面试程序

1.资格复审。面试前对考生个人信息进行资格复审,复审时间为2017年8月11日(上午8:00—11:30,下午15:00—18:00),资格复审地点:新县教体局六楼会议室。资格复审时考生需携带准考证、身份证、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往届毕业生携带)等原件及复印件参加资格复审,并现场填写《2017年xx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招聘登记表》。通过资格复审的考生方可参加面试。考生如缺少有关材料或没按规定时间参加资格复审,取消其面试资格,责任自负。复审合格后,复审人员在考生提交的《2017年xx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招聘登记表》上签署面试资格复审意见,并在面试准考证上加盖新县教体局公章。

2.面试命题。2017年8月13日之前,由考务办公室组织命题。

3.面试抽签。2017年8月13日上午7:20分开始,考生必须在7:20分以前到达面试考点(凭身份证、面试准考证进入),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分学科抽取面试顺序号。

4.培训评委。2017年8月13日上午7:30分,对评委进行集中培训。

5.面试抽课。

(1)面试抽签排定顺序后开始抽课。8月13日7:30开始,各组联络员按照抽签的顺序,带领面试考生进入候考室抽说课内容,并开始备课。其余考生按序号每隔15分钟抽课一次。

(2)抽课方法:为防止课题难易相差过大,体现公平,每人可抽取两个课题并从中自选一个课题说课。

(3)面试时的备课教材、教参教辅资料由考生自备。

6.面试准备。面试考生在候考室内备课时间为30分钟。备课过程中,考生可使用教参、教辅资料。30分钟时间到,由各组联络员带入面试室。

7.面试进行。面试考生进入面试室,开始说课。说课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时间到评委提示停止说课。说课过程中,考生可使用小黑板、备课稿和课本说课,但不能携带教参、教辅等。

8.成绩评定。每位评委根据考生的面试情况,按照评分标准打分。面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分值控制在80—95之间。记分员根据各评委所评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求出的平均分即为该考生的面试最终得分。每个学科开始时,各组要对前三名的考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定,以确定评分尺度,对比打分,确保宽严适度,前后一致。

9.公布面试成绩。每位考生面试后,评委小组当场将面试成绩通知考生。

(六)面试评审组织

按学科成立8个面试评审小组,即:语文组、数学组、外语组、历史地理劳技组、政治信息组、物理化学组、音乐美术组、生物体育科学组,每组评委7人,由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骨干教师组成;每组另配3名记分记时员。评委的抽调由县特岗教师招聘领导小组确定。

1.评审组组长职责:负责该组的管理,控制好面试时间与进度;准确登记各应试考生的面试顺序号和说课内容;对工作人员所统计的成绩进行审核并签名负责;即时公布该组考生的面试最终成绩;负责将该组所有面试考生的成绩汇总上报。

2.评审组成员职责:充分认识面试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树立保密观念和公正意识;按联络员提示准确登记面试考生顺序号;按既定的评分标准独立评分。

3.联络员职责:负责做好场内外联络工作;负责应试考生资格确认,按时引领应试考生入退场;帮助考生代管随身所带物品;向评委报告应试考生顺序号和课题。

4.记分记时员职责:负责分数汇总、计算,记时和提醒,通知考生面试成绩。

(七)面试组织

为加强面试工作,成立面试巡视组、考务办公室、保卫组、后勤组等相关组织。

1.面试巡视组职责:负责面试工作各个环节的指导和监督。巡视组由县政府办、监察局、人社局、财政局、编办、教体局各派1人组成。

2.考务办公室职责:负责面试的各项准备工作、资格复审、成绩登录上报、公示等工作。办公室成员8人。

3.保卫组职责:负责面试考场的安全保卫等工作,维持面试室秩序和场外秩序,面试期间面试室保持相对安静,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考场;督促完成面试的考生离开,不得让其再次进入候考室。保卫组成员5人。

4.后勤组职责:主要负责面试考场的布置、茶水伙食等后勤服务。后勤组成员5人。

(八)纪律和要求

面试评委和工作人员在面试期间应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保守工作秘密,遵守相关规定,认真履行职责,提醒注意以下事项:

1.上缴通讯工具,由保卫组集中保管。

2.所有面试评委和工作人员早晨、中午均在考点统一就餐,不得外出。面试结束后方可离开。

3.不得从事与面试工作无关的事务,绝对禁止打招呼走后门。

二、体检

(一)确定体检人员。按照总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参加体检人选,参加体检人员数与岗位设置数的比例为1:1,体检后出现缺额的,将依次递补。

(二)组织体检。组织体检时间:初中为8月17日上午7:00;小学为8月18日上午7:00。体检标准参照《xx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试行)》执行。体检在新县人民医院进行,要求空腹体检。体检工作人员由县监察局、人社局、教体局相关人员组成。

三、岗前培训

特岗教师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师德教育、新课程理念、教材教法以及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等,培训时间为8月24日—28日。岗前培训采用网上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地点在新县第二高级中学。

四、工作分配

根据乡镇学校实际工作需要,将220个特岗教师岗位设置到农村学校,分学段(中学、小学)、学科,根据录用人员总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自主选择岗位。如学科出现综合成绩并列者,选岗序号按面试成绩从高到低顺序确定,如面试成绩也出现并列,按笔试成绩从高到低确定。

五、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特岗教师招聘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决定成立新县特岗教师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特岗教师面试 篇五

导游实务课程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课教师应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同时还需要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革。本文拟从课程的改革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导游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有益的探讨。

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密切联系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突出导游业务技能培养

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始终立足旅游市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国家旅游局颁布的职业标准为要求,密切结合各类导游员、旅行社计调等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导游服务流程、导游讲解、团队散客旅游服务技能和意外情况的预防处理四大知识模块为体现,突出导游的材料组织、讲解和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

(二)实行“双证书”教学

导游实务实践教学将课程教学和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结合,以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在相关课程学习结束后,将参加由省旅游局组织的全国初级导游资格证书考试,使本课程的重要性得到极大体现,学生在导游综合知识、旅游政策法规和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讲解训练、导游口试培训等实训方式,逐渐获得导游的基本业务技能。

二、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为实现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我们构建了“一条主线、三段式实训、五个结合”的“教学做”教学模式。

一条主线为: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特点构建课程体系。三段式实训为:校内实训、工学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校内实训-课堂模拟教学:将导游带团规范、讲解技巧在课堂、校园内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对带团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工学实训:采用的是景点模拟带团教学。在完成校内实训基础上,到校外实训基地和本市旅游景点进行实景教学、现场带团训练,培养学生讲解能力和应变能力。毕业顶岗实习:在旅行社、各景区景点进行实践教学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导游带团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带团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五个结合为:学做结合、工学结合、校企结合、技能训练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实践技能培养与岗位需求相结合。

三、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1.明确目标岗位与相关工作任务的对应关系

根据分析,我们依据现代旅游企业的各类导游的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导游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在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发展中遵循了以下流程:市场调研确定就业岗位群职业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开发实训项目专家论证课程实施企业反馈、修改完善。

(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课程实践性突出。教学组织上,以导游工作任务为导向,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了以导游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块,形成了模块化课程结构。严格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每个教学模块都设计了具体的项目任务

2.课程的重点、难点分析

课程的重点是导游人员的讲解和服务技能培养,如导游带团的组织、协调、交际和应变技能;导游带团工作规范及技巧;出入境知识和交通知识;四川七大线路沿途讲解和五大精品旅游景区的景点讲解能力训练。课程的难点在特定的导游工作情境中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的正确判断和规范处理及相应的应变能力;如何开展针对性的导游服务和导游讲解特色技能的应用。

3.课程考核

课程评价实现了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三方面的全面改革。评价标准立足社会需求,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和企业组成,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重点突出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体系。考核重点是实践环节,具体做法是:按模块进行考核,每个模块从课前准备、服务流程、规范服务、应变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五个方面进行考核,参与评分的是在职导游、教师和学生;结业综合技能考试占50%,采取口试和模拟带团的操作考试进行。

四、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

1.现场授课法

现场授课法就是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旅游车上和旅游景区,利用本地旅游资源进行现场教学。教学现场感强,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专业技能。例如在校外实训中,组织学生赴小平故居、阆中古城、万卷楼、张澜故居等地进行导游模拟带团实地演练;先由教师或资深导游做示范,演示带团程序,如致欢迎词、途中讲解、景点讲解等。

2.情境模拟法

我院地处嘉陵江中游东岸,2007年新校区落成后,校园风景秀美。教学中的情境模拟法则充分利用新校区各类建筑、整体布局、校史陈列室等为模拟环境,通过情境模拟方式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自我演练,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将所学抽象知识具体化,同时也对学生理解导游工作具有独特的实践意义,从而使传统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枯燥为生动。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一大特色,指教师在某个专题教学中设定场景,首先分配不同的职业角色和任务,让学生搜集典型案例,以获得对导游工作内容的深刻理解,逐步培养导游讲解技能,养成职业态度。例如机场地接服务,全陪与地陪的接站、沟通和合作等内容进行角色扮演。

4.案例分析法

由于课堂教学特点,力求学习与岗位的零距离,我们也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所选案例,均来自企业一线的典型鲜活案例。教学中,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最后由教师对案例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5.示范教学法

该课程教学由于实践性特色突出,我们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这样教师在言行举止、动作规范、操作程序、讲解技能等环节都有示范教学能力,教学结合,再反复练习检验。使教师的身份由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向教练的角色转变。

6.假日实践法

为了更好更快地与岗位对接,我院与北湖旅行社、凌云山风景区、万泰大酒店等旅游企业达成长期稳定的学生实习协议,每年节假日(周末、五一、十一)组织学生前往并进行顶岗实践;寒暑假正逢旅游旺季期间,鼓励学生成为兼职导游。这样,可以获得对导游工作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工作技能的提高。

7.竞赛激励法

我们在全院范围内已经连续组织了四届“导游风采大赛”,与北湖旅行社、果州旅行社合作,由学院组织、企业冠名并对获奖者进行奖励、校企共同评议,获得前十名我们将授予“校园十佳导游”的称号,专业技能大赛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专业技能。

8.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特岗教师面试 篇六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特点,实践教学,对策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类型,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它在层次上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一致的,但在类型上有其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决策,并使之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人才。

二是课程构建模式。在构建课程模式时,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按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容和时间及其相互关系。

三是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以现场教学、实习实训、实际操作为主,在教学上以实训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现场经验法为主,课堂教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实例分析,使学生学会实际操作、使用、维护保养

四是师资队伍。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队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职业理论知识,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际训练的新型的“一体化”教师,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以上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就要突出高职特色,培养“实用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广博,实践能力有效差,而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

二、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不少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硬件建设不到位、软件跟不上等问题,与国家提出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 标相去甚远。

一是硬件不足。我国的高职院校多数为上世纪90年代后新建或改建的院校,其中大部分是由专科学校、职工大学、教育学院、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升格而来的。这些学校原有的办学条 件是按中专或成人教育目标的要求配置的,显然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软件跟不上。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安排依然遵循传统的分段式课程设计的做法,对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各门课程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能力考虑不够,从而影响实践教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三是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一些院校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或没能真正落实。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学生对实训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又没有必要的压力。

四是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不一,影响实习效果。有些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有的甚至还误导学生,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五是在当前评估热潮的推动下,许多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前所未有的实践教学,但受诸多因 素(例如经费少、指导老师少、场地有限)影响,大多浮于表面,实践教学深度不够,还不 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六是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说,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各学校都建立了 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由于缺 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各行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对策

一是转变观念,走全方位的产学合作道路。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深入研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产教结合、产学合作的意义,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特色。学校要通过产学结合这个重要途径,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办学活力,积极开拓教育服务市场。使产学结合渗透到教育全过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体现。要建立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即力争通过合作,实现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多赢”。

二是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从社会、行业、学院三个层面,构建招生、专业培养、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岗位分析,科学构建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针对岗位工作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就业培训机构,构建就业网络体系。就业指导人员要经常深入研究地区、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和职业岗位要求,以敏锐的市场意识捕捉就业信息,并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全面指导。

三是紧密结合“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为保证“零适应期”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配套改革。

1、跟踪企业,编写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特色教材。学校应根据各专业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吸收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能反映岗位实际工作特点,能力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在教材使用上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2、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高职人才要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就必须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企业需要什么,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练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的特点。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企业培训模式,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采取仿真模拟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技能在对话、交流中得以提高,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了“无缝连接”。

4、进行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已越来越不适应以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应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试制度。第一,要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第二,要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突出职教特色;第三,要建立起职业资格考核鉴定体系,实现学生的“多证制”。

参考文献:

1裴建平 有关高职课程设置的几点看法 [J] 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2月

特岗教师面试 篇七

(一)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指示精神

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领导部门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尤其是就业指导实训教学做出了详细、具体的指示。学校要依据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指示精神,除了在实训课程设置、实训教学时段安排、实训平台建立、指导教师配备等方面,为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提供条件外,特别要重视开展对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内容的研究。一是要充分认识实训教学内容构建的重要性,认识到内容问题是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是制约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认识到科学、实用的内容体系,能够成为学校联结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专业课程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校的永续发展产生助推作用。二是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内容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研究资金、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及提供研究条件等形式,规定研究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推动内容研究的顺利进行。三是提供内容体系实施的条件,如课时安排、实训场地与设施配置、实训基地建立、实训过程的人力物力支撑等。

(二)大学生职业教育规律

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在考上大学之前,职业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职业素质较低,职业技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要根据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特点,科学制定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内容计划,笔者认为,学校应在实施全程化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强的阶段实训教学计划,实行模块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阶段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训,在新生的一、二年级开展。主要进行职业匹配认知与测评、职业世界认知、职业定位与职业目标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实训;第二阶段进行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实训,在大学生的二、三年级开展。根据大学生的职业定位与职业目标,进行职业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实训;第三阶段进行职业获取实训,在大学生的毕业年级开展,主要进行职业信息的获取与选择、求职简历的撰写与使用、求职面试等实训。这样的实训内容规划,构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内容体系。

(三)理论研究成果和高校职业教育实训经验

长期以来,各高校高度关注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它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训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实训比较系统、科学。据笔者调查①,部分学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在25—30个课时设置中,一般安排6—8个实训课时,主要开展职业匹配认知与测评、目标职业调研、生涯人物访谈等实训活动。而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实训中,各学校都安排了课时和指导教师,一般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求职面试实训;在大学生职业技能的研究与实训方面,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在这方面的成果比较显著,如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安排学生职业体验、进行顶岗实习等,形成了较为实用的内容体系。

二、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分析

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高校在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内容体系的构建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

(一)缺乏系统性

目前高校实施的职业教育实训内容,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内容体系,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训练和创业指导实训内容的研究相对滞后,内容链在板块之间出现断裂,而断裂部分恰恰又是大学生职业发展最关键的部分,使内容体系在应用过程中不系统、不科学和不实用。这种情况不仅制约着实训教学效果,也使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课时安排、师资配置、资金投入等方面,很难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

(二)存在孤立性

据笔者调查,不少学校就业指导课的实训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游离于专业教育的教学计划之外,缺乏与专业教学内容的衔接,也很少顾及学生职业发展的个性化特点,仅把职业教育实训看作是一般课程的实践性环节教学,使内容体系在应用过程中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1]

(三)缺乏可操作性

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是由不同阶段的各个具体活动组成的,每次活动的内容安排都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上,应由教务处进行课时安排和教学督查;由学生处或就业处安排指导教师和具体进行组织、实施及效果考评;而实训内容中的各种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应由团委参与组织,个性化职业咨询辅导应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承担等。而目前的实训内容设计,只靠就业指导教研室组织,较少联系学校其他职能部门,致使很多实训活动有名无实,难以开展,即是开展了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内容体系构建的思考

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是在全程化的基础上,根据各阶段的目标和要求,所形成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其主要内容是:

(一)第一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训职业生涯规划实训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目标职业,根据从业要求明确自身差距,根据自身差距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实训时间一般安排在学生的第二或第三学期,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同时进行,由教学管理单位(就业指导教研室)组织实施。本阶段实训应安排三次活动。

职业匹配认知实训。目的是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及自我的优势与劣势,进而选择相适应的职业方向;本次活动使用360°评估和网上测评两种手段,采用问卷调查、个别面谈、网上测评、小组讨论的形式;实训效果为两点:一是学生总结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及自我的优劣势;二是选择出3—4个相匹配的目标职业。

职业认知实训。目的是指导学生对各个目标职业的从业要求进行了解,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找出自己与目标职业的差距,进行职业定位决策。本次活动采取企业调研、生涯人物访谈、小组讨论、职场情景模拟的形式。实训效果是学生写出职业定位意见书。

职业生涯规划展示。目的是让学生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把职业目标、实施措施建立在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之上。实训采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演讲赛、辩论赛、小组讨论的形式,其效果是学生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二)第二阶段:大学生职业技能实训

本阶段实训是学生获取职业经验的主要手段,是实训内容体系中最关键的部分。其目的是指导学生根据目标职业的从业要求,积累职业的通用技能和特殊技能经验。实训时间为学生(本科)的第三至第六学期,由教学管理单位(就业指导教研室)实施,每学期安排一次活动为宜。实训以学生专业为单位组织,把目标职业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进行分组,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企业调查、职业体验、岗位见习、顶岗实习等形式进行,其具体安排为:

从业技能条件认知实训。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职业规划中的目标职业应具备的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了解用人单位的岗位聘任条件,明确自己与从业技能条件之间的差距,制定具体的职业技能训练计划。实训时间为第三学期的第4—6周,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企业调查、生涯人物访谈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如学生的职业方向是企业中的工作岗位,就应了解和掌握同类企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生存环境;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企业的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产品服务对象与质量标准;目标工作岗位在企业中的职能、地位和作用,从业必须具备的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企业外部的市场细分情况,市场用户群的特点及所处地域等。实训效果是学生写出从业计划书和岗位技能训练计划书(技能训练的目的、措施、步骤和要求)。

一般职业技能实训。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从业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实训内容为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执行力、诚信、法律意识、沟通交往技能、心理调适技能等,实训时间为第四学期的第4—8周,实训安排应结合学校相关教育计划(如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心理调适训练计划等),重点安排沟通交往技能训练(学会说话、学会倾听、交往一般礼仪等),采取专题讲座、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实训效果是学生掌握沟通交往的基本技能,纠正交往中的不良习惯。

岗位特殊技能实训。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自己所从事工作岗位的特殊技能,熟悉工作环境,积累职业经验,建立与用人单位的互信关系。实训内容应根据不同职业的特殊技能要求来确定,选择核心技能作为实训对象。实训时间为第五和第六学期的第4—10周,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企业调查、生涯人物访谈、小组讨论、岗位见习、顶岗实习等形式进行。特别强调的是,实训应根据学生目标职业的岗位要求来安排,采取针对性的实训形式,如高校教师岗的实训,主要进行教师基本素质和教学技能训练,采取备课、说课、试讲等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课堂掌控能力等。同时,要重视实训措施的策划和落实,如采取顶岗实习形式,学生和指导教师都应制定详细的实习实施计划,包括实习单位的选择与联系、实习过程的信息沟通、实习结果的评定、实习应注意事项等。实训效果是学生掌握工作岗位的特殊技能,通过不断地训练过程,具备岗位的从业技能条件。

创业教育实训。目的是让具备创业意识、具有创业潜能和拥有一定创业条件的学生掌握创业的条件、要求和程序,积累创业经验,有条件地开展创业活动。实训时间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的第4—8周为宜,与创业教育课程(选修课)同步进行,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企业调查、市场调查、生涯人物访谈、校内创业实训平台训练及创业实战的形式,实训效果是学生写出创业计划书和创业实操总结书。

(三)第三阶段:职业获取实训

本阶段实训的目的是指导毕业生掌握求职信息的获取与使用技能,熟练运用求职面试技能,及时就业并顺利度过职业适应期。实训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6—8周,由教学管理单位(就业指导教研室)实施,采取专题讲座、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企业调查、生涯人物访谈等形式。具体安排两次实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的7篇特岗教师面试内容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特岗教师面试内容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