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快回答为大家整理了7篇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篇一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

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探究性活动二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做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

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1.听到铃声;2.听到人的说话声;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闹表)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

演示:让两个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2)抽气后再放人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对声音的传播,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波: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形呢?让生自学课本世纪15页第一自然段。知道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发声停止,声音仍可以传播。

三、声速声音在每一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固休、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二

课题§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总课时4知识目标1. 知道声音事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物质3.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力目标利用声速计算距离和测距方法情感目标了解天坛的回音壁,增强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回声及其利用教具板书设计§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声源发出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被耳朵和人脑感知二。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的现象利用回声计算距离s=vt教后小结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一。新课引入我说上课,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声音的声源是什么?然后是怎么样传播的?最后大家就听到了这个声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学生阅读阅读材料“人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闭合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上面的问题总结人耳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自己说话的声音自己能不能听得到?有一次,我去登泰山,到了山顶的时候,我对这后面的人大声叫了一声,结果我听到了我叫的声音,而且听到了两次,你们有没有先后两次听到自己同样的声音过?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是因为回声阿!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时间教师 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解:340×1.5/2≈255米。总结本节课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补充习题1. 要区别原声和回声至少需要0.1s,人要距离障碍物多远才能分辨出原声和回声?2. 人站在峭壁前某处大叫一声,经过3s听到回声,求人离峭壁的距离3级1.几们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1)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级2.潜艇失事时,艇员用硬物连续敲击潜艇钢板,三声短三声长,再三声短(这是国际求救信号sos的莫尔斯电报码),救援人员如在附近,就可以知道潜艇中还有人在,为什么? 实验与探究题2级3.小明同学为了探究“蜜蜂靠什么发声?”她剪去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出“嗡嗡”的声音,结果表明:蜜蜂并不是靠___________________发声。她用大头针捅破了蜜蜂翅膀下的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小明认为蜜蜂的发声器官就是小黑点,不管小明的发现是否正确,我们应该学习她的__________________。2级4.住楼房的同学有这样的体验,一楼居民在室内说话,五层的住户是不易听到的,但一楼的人轻轻敲击水管,声音就沿铁管传播出去,各层的住户都听得很真切这是为什么?2级5.小明、小花和小强一起在实验室做了如下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头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花把发声的音*放在水中激起水花;小强在吊着的大钟下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敲响钟后,把纸在笔尖下迅速拖过,纸上便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1)他们在探究什么问题?(2)分析上面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如果由你来设计一个类似的实验,你将怎样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三

八年级物理练习题---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 把一个鼓平放后,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然后用槌敲打鼓面使之发声,这时会看到什么现象?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2、 李明在一根很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3、 通常我们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

a、有发声体存在 b、发声物体在空气中振动 c、发声物体在真空中振动

d、人看到了发声物体的振动

4、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曾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的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________(填“快”或“慢”)的缘故。

5、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________传入学生耳中的。

6、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时因为( )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时唐诗中的名句。船上的

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产生了___。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四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

目标

知识

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能力

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

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学习重点

声音产生的原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习难点

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教具与

媒体

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依据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依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出4个,然后逐个进行探究。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一)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1、先观看有关的视频(什么是声现象)。

2、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些运动”的方法?

观看视频资料(奇妙的现象)

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二)声音传播的探究性活动

1、提出问题:我的讲课声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的?

2、空气是气体,那么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3、固体是不是也能传播声音呢?

实验: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或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他们都是能够传声的介质。

4、引导学生做些小实验。

桌子的传声实验:将耳朵紧贴桌面,另一同学在桌子的另一端敲击或摩擦,会听到清晰的声音。

5、观看视频(声音的传播)

声波:声音向外传播时形成的波(与水波相似)

6、真空能是能传播声音呢?

让学生观看真空罩实验的录像。

思考问题: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如何进行交流呢?

(三)声速

1、提出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2、生活实例:距离不同的两个喇叭,我们听起来的声音是不同的,总感觉近处发声早。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找出传播最快的、最慢的传声介质,并总结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声速小于液体的声速,液体的声速小于固体的声速。

4、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测声速

我们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不同,如果我们能够测出其时间差,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这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了。

能听出。

学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学生动手做实验

师生共同活动

让学生回答感受

观看视频

通过空气

让学生举一些固体、液体能传声的生活实例

学生活动

不能

利用无线电信号

有的认为很快,不需要时间,有的认为需要时间

通过直观感受,提高兴趣,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亲自经历,感受才最深刻

资源的不断渗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事物观察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通过活动培养出来的

该实验不容易成功,我们用视频取代,效果也很好

速度的单位可以稍做介绍因为小学已经接触过了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现象,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其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靠介质传播的,空气、液体、固体都是能传播声音的介质,由于真空中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能传声。

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小于液体中的速度,更小于中的速度。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声音的发声和传播

一、声音的发生: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课后反思

该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我们都通过视频展示、图片观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同时一些学生自己动手的简易实验、低成本实验也可以加以体现,从本质上说,这都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五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作用和地位:

在学生了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后,学生了解了耳能够听见声音,但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声音能引起耳膜的振动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安排了几个演示实验:发生的音叉放入水中,发声的音叉轻轻触击悬挂的乒乓球,自己讲话时用手触摸自己的喉部等。对于学生来说,物体发声的现象并不陌生,然而对于发声体的振动,为此创设情景让学生对物体的发声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总结概括出结论。本节为声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有关实验进行观察,让学生概括总结出有关的结论。

难点: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3.授课思路: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能量”为知识线索,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及总结概括出结论。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液体和固体传播;3.初步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4.初步了解声音的传播就是能量的传播。

能力目标:1.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2.通过对实验现象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态度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由上课铃声、老师“上课”为题。

设问:你们为什么站起来?(声音,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振动。)

过渡: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呢?

新课教学:

提问:你能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活动1:2位同学合作,一个同学用两支笔把橡皮筋拉紧,另一位同学用手拨动它。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振动)

3.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振动)

活动2:用2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

1.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振动)

2.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动?(声带)

思考: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物体有何区别?(有无振动)

进一步验证:音叉实验(注:观察什么现象)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用手触摸正在发生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描述这个感觉。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如果迅速把发声的音叉触及烧杯器皿中的水面,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用胶带把乒乓球和线的一端粘在一起,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上,使乒乓球被悬挂起来。迅速将它与乒乓球轻轻接触,描述实验现象。怎样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呢?(对实验现象进行了放大,说明声音产生是振动的结果)

学生分析总结:(板书)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的结果。(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教师引导:“你能举出一些声源吗?”(学生回答:口哨—空气、雨声—水、音乐—乐器)

进一步总结: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过渡提问:声音是怎样从声源传播出来的呢?如:老师上课的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活动1:以组为单位a站在课桌的一端,b用铅笔敲桌面,你听到敲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2:a的一只耳朵用棉球塞紧,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一 端倾听,b敲桌面的另一端。你还能听到敲击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3:把一个正在发出声音的小收音机放在塑料袋里,用绳子扎紧袋口,再套上一个塑料袋扎紧扎紧袋口。先猜测一下当小收音机放在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这说明什么?(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板书)3.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思考:声音的传播能否离开物质呢?(真空)

活动4:实验:将一只开着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对钟罩抽气

问题:1.你听到电铃声了吗?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不能)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不能)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能)

思考: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板书)4.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过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使周围空气振动,那么振动的空气有能量吗?如果有,这个能量来自哪里?

类比声音传播活动1: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用笔点击水面后,由于笔的上下振动,引起水面的振动,水面出现波纹,而且波纹从中心向四周传播出去,引起远处的木塞浮动。但木塞只在原地附近浮动,并不向远处移动开去。)

活动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音乐时, 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跟音乐一起舞蹈)说明什么?烛焰发生跳舞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振动。(用手靠近音响喇叭去感受)

(板书)声音的能量——声波: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变化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过渡: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传播速度是否与温度有关呢?

观察图表,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结论:(1)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0℃时大理石中的声速为3810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练习: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巴黎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13 m,两次响声相隔2.5 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求铸铁中的声速。

课外活动:制作土电话。

课堂小结:

1.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能量(声波)

2.对于声音你还想知道什么呢?(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四、板书设计:

1.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的结果。(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3.声音的能量——声波: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变化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4.声速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六

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 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七

课 题

第二节 日 期

教学目标1.学会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传播的快慢。

2.会学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会综合分析声音与光传播的异同;会把学到的知识解释各现象。

3.爱学: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把兴趣学习逐步提高到主动学习。

重点

难点

分析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声音如何传播。

难点: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 学 预 设调 控 对 策

(一)导入新课:

1.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2.我讲的话同学们都听到了吧?这些都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声音。

3.请学生翻开课本,老师板书《第二章 声现象》接着请学生看第一段书,以了解本章学习的内容。

4.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今天先讲解第二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板书)

(二)新授:第一层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

1.老师先演示实验:(1)重新用收音机播放音乐,大家听到了声音,同时请学生仔细观察机身及扬声器在——振动。(2)拨动胡琴琴弦,听到声音,看到琴弦在——振动。(3)敲击锣时,听到声音,看到锣上放的纸片在——振动。(4)敲击音叉,听到——声音,将它放在水中——溅起水花——音叉振动。(5)请学生高声朗读“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时摸住喉头,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2.总结:“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板书)

3.再请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4.老师在总结的基础上讲:“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请学生回答刚才的观察与实验中哪些物体是声源。

第二层次:“声音的传播”

1.那末声源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人耳的呢?板书:“声音的传播”。

2.先研究扬声器的振动是如何传入我们耳朵:(1)请学生看课本及一段文字解释,并请学生说明:

扬声器纸盆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波动——向远处传播。(2)老师解释:这好像铅笔敲击水面振动形成一串水波向外传播。(板书:传递声音的波叫声波)(3)老师讲解:我讲的话是由于声带的振动,引起空气疏密变化,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听到声音(4)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板书)

3.声音可否在水中传播呢?

请学生解释:(1)潜水员在水中可听见岸上人讲话;(2)鱼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风吹草动。

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板书)

4.声音可否在固体中传播呢?(1)老师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2)请学生做几个实验:①将机械手表放在桌子一端,另一端耳朵贴在桌面上听一下有什么感受,说明什么?②展示“土电话”,请几位学生演示,有什么感受,说明什么?③看课本——贝多芬听音乐的办法。(3)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板书)

从以上事例说明:声音传播需要物质(板书)

5.问: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

演示:“真空铃”实验:请学生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学生小结:真空中不能传声(板书)

第三层次:声音传播的快慢(板书)

1.老师先提二个问题:(1)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谁先让人们感受到?(2)百米赛跑时以枪声还是冒的烟作起跑标准?

(学生解答中可能正确,可能不全面)

2.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解释这里有一个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问题,因此我们一起来讨论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的异与同,请学生可以看书(特别是前一章光的传播),让学生发表各人的看法,老师适当点拨。

3.打出幻灯片,列出它们传播情况的异同:

从以上列表中可知光的传播比声音的传播快得多,因而可以解释清楚以上二个问题(请二位学生再完整的解释一下)。

4.再请学生看书,弄清在气体中声速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升高、声速增大,并且大约是每升高1℃,声音每秒钟传播距离增加0.6米。

第四层次 运用本节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老师提出二个思考题,请学生回答:(1)在一根长的钢铁管子中放满水,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2)在月球上如何通话?

让学生们尽量发表各自的见解。

2.老师在总结学生们的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传播情况如何?声音传播与光的传播情况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1.看书;2.做练习册中同步训练。

七、板书设计:

第4章 声 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3)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音在空气中(15℃)每秒钟传播距离约为340米

轶事

记录本节是初二物理“现象篇”的第二章(前一章“光”)。从知识上应该掌握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和声音的传播快慢三个问题。

但我认为教学不是为做题、解题,还必须使学生会学物理。为此我设计了综合分析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在现象上的异同(不涉及本质),让学生翻书、对比、思考,动脑得出规律。在讲清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一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要从气体、液体、固体中全面考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学完“三态”中都会传播后,学生自然想到“真空中”呢?(因为光传播中已经学到真空)。为此我把在真空中传播情况放到最后,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在知识学习中,我安排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在最后我又设计安排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为生产劳动服务。从而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这是我安排的第二个教学目的。

课后

反思我安排的第三个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爱学物理。即从新课引入的放音兴趣又点明主题。教学中间的设疑、讲故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放幻灯片等,结尾时的二个兴趣题,特别是在月球上如何通话一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爱学习物理。

另外我在整堂课的安排中,处处让学生思考、实验、复述、解释、小结、总结。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7篇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的相关认知。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