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长春版论语八则教学教案【优秀12篇】(统编版论语十二则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这里的12篇长春版论语八则教学教案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论语八则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论语》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论( )语 不亦说( )乎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诲女(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 弘( )毅

松柏之后凋( )也 其恕( )乎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积累通假字:

(1)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知”通“智”,聪明。)

4.解释加点词语:

时习 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 温故 学而不思则罔

殆 诲女 是知 弘毅

后凋 其恕乎

5.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6.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结合注释试着翻译。思考本文内容

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

并写在下面。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 ),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简介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

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词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

⑵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⑶读后讨论: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后,你对这篇文言文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共7页,当前第1页1234567

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

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⑴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⑵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⑶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⑷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⑸从《论语十则》中,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则,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

小结:《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

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

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

己的情操。

4回读课文,根据你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则读一读,要求读准语气、节奏。

长春版论语八则教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了解孔子的价值取向;

2、引导学生以现代观念理解、评价孔子并获得生活启示。

一、导入新课

说到孔子,你们的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形象?他的身份是什么?

思想家、教育家。作为历史上头号教书匠,他教育出了许多在当时和后来纵横各国政坛的学生,比如打仗专家子路,道德完人颜渊,赚钱专家子贡,理财专家冉有,那么,他本人是不是政治家呢?

如果不是,为什么不是呢?

可能有三类情况:一是主观上不愿做,像庄子钓于濮水,谢绝了楚王的卿相之位,追求绝对的人生自由;二是客观上没法做,缺乏行政所必须的能力,或者像赵括一样,只会夸夸其谈,不会干实事;三是事实上没机会做,才能像美玉被石头包住,不被世人所知。那么,孔子是哪一种情况呢?

二、研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粗通文意。如有不解之处,对照译文加以理解。

2、分组讨论:

A、孔子是否有从政热情?

B、孔子是否有行政能力?

C、孔子是否有施政机会?

3、解答疑问:

A、孔子的政治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

一是以天赋使命自居

二是疾没世而名不称

三是对待贾而沽的自我表白:

中国古人向来有“比德于玉”的传统,文人怀瑾握瑜,既是品格的写照,又是才能的隐寓,更是德才兼备者的自况。但遗憾的是买家只有一个,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每一个中国人生来就是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理想,只有出仕才能带领百姓谋幸福,才是文人体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补充:除此之外,论语里边还有一些传神的细节描写,也能让我们窥见孔子的政治热情。

朱熹形容孔子“三月无君则吊”,意思是闲居三个月,孔子就心神不宁,寂寞难耐。

“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听到国君召唤,没等车准备好,就急冲冲出门。

上朝表情: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与与如也。

你看,上朝时,他温和欢悦,中和正直;国君在朝时,恭敬谨慎,郑重其事。

从这些句子里,你读出了什么意思,又读出了哪些意味?

对理想的执着,对政治的狂热,自我实现的急切心理。

B、孔子是否有足够的行政能力?那些话有没有吹捧和吹牛之嫌?)

一是仪封人的评价(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木铎,金属铃铛中间的那个木舌,官员用它来宣达政令。仪封人认为某子有着某种神圣而伟大的使命,这可以理解为外界对孔子的社会认同。

二是夫子自道(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除了这句明白表示自己有能力在短期内让一个国家蒸蒸日上之外,另外还有比较含蓄的表白,如刚才提到的“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表明自己是上天文治与德治的代言人。

孔子做官到底行不行,事实胜于雄辩。司马迁在《孔子世家》里提到这样几件事:

链接文字:①孔子在鲁国的政绩: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定公十三年……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妇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②孔子弟子的能力:

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无有。

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无有。

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无有。

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无有。(楚令尹子西与楚王的对话)

小结:孔子曾经是一个颇为杰出的公务员,称得上政绩卓著,一度官至鲁国代理宰相;他还是一个懂得“文事者武备,武事者文备”的颇有侠义风采的外交官;一个激进的、动真格的改革派;一个直接指挥过战斗,并取得战场胜利的前线指战员。还培养出了一大批代表那个时代最高施政能力的各国抢手的官员学生。

C、那么,到底在那个时代有没有人用他?读本课7/8/12章,哪些执政者聘请过孔子?最终为什么没去成?

鲁国的公山弗扰,晋国的佛肸,鲁国的大夫阳货都曾向孔子发出邀请函。前两次邀请,孔子都动了心。“召,子欲往”,但最终为什么没去成?

被忠勇耿直的子路拦阻了。事后孔子说,哼,只要有人用我,我一定不让他失望,我定能帮他搞得像周朝一样。多像梦话。“佛肸以中牟畔”。当时孔子正在周游列国的流亡途中,听说佛肸想叫自己过去帮手,居然又动了心,结果还是被子路给搅黄了。这回老夫子很有些情绪,冲子路说,他是反贼怕什么?不是有种坚固的东西,怎么磨也磨不碎吗?不是有种洁白,怎么染也染不黑吗?难道我就合该像只匏瓜,光挂着,不能吃?活脱脱一副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模样。

当然,他还有把持得住的时候,读第十二章,当阳货送给孔子蒸熟的小猪时,孔子为什么偏要趁他不在的时候去回礼?不是冤家不聚首,孔子想逃偏偏逃不开,路上还是遇见了阳货。阳货一番话似乎说动了孔子,孔子也在口头上答应了“诺,吾将仕矣”。那么他出仕了吗?

落实“畔”字和“待”字。

D(待定环节)孔子的想法是否自相矛盾?

三、延伸讨论

打不开的政治情结,实现不了的政治理想,对孔子来说,是应该悲哀,还是值得庆幸呢?

学生可能认为很不幸,理由如:一颗富于激情的心灵永久处于痛苦之,并导致长达十四年的漂泊劳顿;

鲁国更加衰落;标志着以仁爱之心构建和谐的人文理想终告破灭;春秋之后是战国,中国历史迎来了一个更黑暗、更荒诞的时代等等。

也可能有学生认为值得庆幸,并摆出诸如这些理由:

政治理想破灭的孔子,走出了另外的人生之路,取得了更大的人生成就:

文化上: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历史)

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音乐)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教育上: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精干者甚众。

影响: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天子,可谓至圣矣。

四、总结全文

综观孔子的求仕之路和人生之路,真是成就因为政治,困窘也因政治;喜悦因为政治,忧伤更因政治。透过这篇文章,我们读到了孔子丰富而矛盾的内心世界,看到他的雄心,也看出他的气节;看到他的激情,也看出他的颓废;看到他的原则,也看出他某种程度的妥协,但终究,在那个动荡变化的时代,他选择了“君子固穷”,而不是“苟且取容”。他留给我们闪耀光辉的思想和黯然神伤的背影,也给我们留下一个真实自在的、活生生的孔子形象。

《论语》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

1、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同学们知道“四书”指的是那四书吗?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书中的《论语》。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什么是“论语”,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注解1,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很好,把它画出来。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就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作者简介

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作者:孔子,请同学们看到注解一,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么信息?很好,用笔画出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其中,孔子被称为“圣人”。

(三)整体感知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检查作业(扫除语言障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①读音 :论( )语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罔()殆( )而内自省( )也 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 )

“女”通②字词的解释(投影字词与重要句子的翻译) a.要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通假字(“说”通“悦”(愉快)

“汝”(你) “识”通“志”(记住))

“知”通“智”(智慧)

b.总结“而”的用法

“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明确: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③重要句子的翻译

④全文的翻译

⑤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精读品味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4.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

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五)讨论交流

1、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六)总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2.背诵课文。

(八)板书

《论语八则》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论语八则教案 篇四

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义

3.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4.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5.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难点

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教学方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

点拨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过程

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

七、活动广角:第4页

八、成长阶梯:第4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学生们早对论语有所熟悉,所以学起来挺轻松的,说的又是与学生的学习、做人很紧密的事,所以,学生们学得很高涨。

论语八则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二、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论语》的体裁:语录体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内容: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语》中是指孔子。曰: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常常。

习:动词,温习,复习。

说:通“悦”,形容词,愉快,高兴。

乎:相当于“吗”。

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翻译: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好好学习,享受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友互相激励,探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风度。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习。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动词,喜爱。

乐: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是“以??为乐”。意动用法。

翻译: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从:采纳,听从。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听觉。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论语》教案 篇六

课 题: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导语:

在学习上要“温故而知新”,还要不满足,不厌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下一节内容。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初读感知

1、识记:默而识( )之 悱( ) 行( )彀( )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4)束修:修,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修”。

(5)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6)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7)隅:角落。

(8)文:文献、古籍等。

(9)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10)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11)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12)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13)弥:更加,越发。

(14)钻:钻研。

(15)瞻:音zhān,视、看。

(16)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17)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18)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19)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0)兼人:好勇过人。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4)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6)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27)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29)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30)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31)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33)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34)所谓‘学海无涯’!别人向自己讨教,不得已而回答是必要的。如果喜欢随意指点别人,就会自以为是,甚至产生自满而不再进去、追求。这是阻碍我们自身发展的一大忧患!现在很多人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对别人的举动、言论横加指责。其实,不知道别人他们的举动都是经过考虑的。这种立场上的区别由于出发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是应该理解的。

(3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小至手工技巧,大至治国安邦,凡事都有法可依,有规矩可循

(36)不屑而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30、31段文字

3、整理特殊句式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⑤、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六、教后感悟

《论语》教案 篇七

[创新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教案 篇八

教学目的

子曰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子曰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子曰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子曰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子曰愠 罔 殆 谓哉 焉 诲

子曰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子曰3.熟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子曰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子曰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子曰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子曰三、文言文入门:

子曰教师讲解:

子曰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子曰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子曰3.通假字

子曰4.朗读与背诵

子曰5.四种特殊句式:

子曰四、朗读指导

子曰1.教师范读课文。

子曰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子曰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子曰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子曰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子曰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子曰(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子曰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子曰处理方法:

子曰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子曰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子曰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子曰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子曰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子曰七、指导背诵

子曰八、小结

子曰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子曰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子曰九、作业

子曰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子曰2.背诵全文。B类

子曰3.默写全文。C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子曰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子曰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子曰4.朗读与背诵。

子曰教学重点:目标2

子曰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子曰教学过程

子曰一、三分钟演讲

子曰二、检查复习

子曰朗读全文。

子曰二、导入

子曰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子曰三、翻译课文6-10则

子曰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子曰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子曰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子曰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子曰(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子曰(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五、片断写作:

子曰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子曰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子曰五、小结

子曰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子曰六、背诵指导:

子曰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子曰七、作业

子曰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论语》教案 篇九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得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得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得基本情况及孔子得教育思想。

二、学习要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得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得用法。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得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得“为学之道”。

三、作者生平

1.孔子图片(参见本课PPT)

2.孔子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得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得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得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得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得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得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得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得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得赞誉,唐代得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得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得需要,也一再得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得曲阜得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得宫殿建筑,也是著名得旅游名胜。

四、作品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得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得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得话,不写出说话得环境(包括说话得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得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得问题所作得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得原话,但没有写谈话得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得话为主。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得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得弟子们得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得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得《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五、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得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得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得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得《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得何晏集汉儒以来得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得最早得《论语》注本。

有得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得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得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得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得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得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它所记载得孔子得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得内容包括学习得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得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论语》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围绕“乐”,解读孔子的快乐之道,从中获得些许人生的感悟、心灵的快乐体验。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朋友”

2、我们三类人都是“朋友”

3、热情洋溢地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这句出自《论语》(第一则)

二、由“乐”引出的读音解困

1、“乐”字,读音有疑问

明确:多音字,解释为“快乐”,读“le”

2、再次齐读这一句

3、自由朗读《论语十则》再看看还有哪些字,在读音上要引起注意的。

明确:多音字、通假字、生字等。——顺带把一句的意思都理解了。

(结合意思能更好地确定读音,确定了读音也能更好地理解意思)

4、再次齐读全文(注意:已经疏通的读音)

三、孔子的快乐之道一:向一切人学习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什么样的 )朋友? 来( 干什么 )?

明确: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2、背景:《史记》中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多,至远方来”。

明确:既然来的都是跟他学习的人,可见学问都不如他,那有什么好快乐的?

3、引导诵读:第七则(第六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释义这句话(注意:三、必、择其善者、从、改)意思

②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个别读)

明确:肯定的语气(必、从、改)重音

③齐背这一则、个别背

④小结板书:孔子之所以“快乐”,因为可以“向一切人学习”。

四、孔子的快乐之道二:坦然面对无知

1、因此,孔子拥有了弟子3000,其中有72贤(贤能贤德)人。

2、仲由便是其中一个,让我们看看孔子是怎样将“快乐”传递给他的学生的。

3、齐读第五则。

4、这里你读到“快乐”了吗?这则说什么?

明确:学生很可能是没有读到的,没关系,先理解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的。”

5、孔子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一读)

明确:学生自由想读。生气、温柔、严肃……

6、为什么孔子这么强调分清“知与不知”?

明确:不知道装作知道会让人很烦恼(庸人自扰)

7、你有过这种“不懂装懂”的经历或者见过“不懂装懂”的人吗?当时有怎样的感受?(联系自己谈谈)

明确:让学生体验到孔子看似责备的话语,事实上是将一种生活态度与“快乐”情感带给子路。

8、齐背这一则,个别背

9、小结板书:孔子告诉弟子要正确对待知与不知,学会“坦然面对无知”(如果你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了,你也便可以活得更快乐)。

五、孔子的快乐之道三:学会宽恕他人

1、然而,我们知道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和令人气愤的时候,比如:下面出现的几个场景:

①场景一:语文课上,我和同桌轻声讨论书中一个生字的读音,老师发现了,当众点了我的名字,此时我心想: 。

②场景二:下课期间,我的同桌小明垂头丧气地从老师办公室回来,一道仇恨的眼神,直射我的脸上,然后恶狠狠地丢下一句:“我今天偷带漫画书到学校的事,你告诉老师的吧!”“谁说是我干的!”我冲他大喊,他却当做没听见,不予理睬,这时候我 。

2、面对这些我们可能无力改变的事实,一味地生气好吗?我们来齐读第十则,看看孔子是怎样看待类似的问题的?

①先解释意思:关注“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为什么要宽恕别人的错误?(结合第一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和尚背女人的故事)

③学会“宽恕”,你能获得什么?

明确:快乐

3、重新回归场景联想,这时你的言行会有变化吗?

4、齐背第十则,个别背

5、小结板书:学会放下包袱,“学会宽恕别人”,该放下时且放下,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六、总结送赠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值得高兴的事或者令人困惑的麻烦,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就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学会“快乐”的生活,就是孔子以及《论语》想要传递给我们的真谛!

今天我们学习了仅仅才三句《论语》,却已经有这么多的人生感悟了,可见《论语》是一部蕴含孔子大智慧的好书,我们一定还能在阅读其他几则中获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齐声读全文,然后给你的好朋友或者同学选取一句你觉得最适合或者最能表达你期望的《论语》篇目作为赠言送给他们。

明确:学生背送的句子,谈谈理由。

论语八则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态度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

3.掌握“与、友、谅、责、斯、数、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迁《史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ppt①)

《周而不比》记录了孔子说的14句话,这14句话讲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交友。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见孔子之为人”。

二、探究文本

(一)交友目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请问你最好的朋友是谁?你为什么会和他成为至交?

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本,来看看孔子交朋友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以友辅仁”,其中“以”表示“用、凭借”。孔子认为交友的目的是“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那么孔子说的“仁”又是指什么呢?

南怀瑾《论语别裁》:“所谓‘仁’就是爱人,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自处的高度修养,也可以说是做人的艺术。”(ppt②)

(二)交友对象

古往今来,人们对交友一事都很重视,战国时期苟子就曾说过:“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友者,所以相有也。”意思是说朋友是相互信任、拥有的对象,所以选择朋友要慎重。那么交怎样的朋友才能帮助我们提高仁德修养和做人的艺术呢?

明确:“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其中“友直”“友谅”等中的“友”是意动用法,表示“以一…为友”。“直”指“正直”,“谅”指“诚信”。孔子认为交朋友应该有一定标准,那就是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博学多闻的人交友。

同时孔子又指出了三种“损友”——有害的朋友:便辟(谄媚逢迎)者、善柔(假装和善)者、便佞(巧言善辩)者。整句话可理解为:“与谄媚逢迎的人交友,与态度伪善的人交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为什么和这三种人交友是有害的呢?

明确(结合历代名家的注解加深对“损友”的理解):

①便辟:巧避人之所忌以求容媚。(马融《论语马氏训说》)

②善柔:谓面从而背毁者也。(皇侃《论语义疏》)

③便佞:辩而巧也。(皇侃《论语义疏》)(ppt③)

孔子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试想。连自己都很少具备仁德修养,又怎能辅助朋友呢,只能让人“近墨者黑”。所以和这三种人结交有弊无益。

(三)交友态度

北师大教授于丹曾说过:“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智慧的世界,能够让我们的人生具有光彩。”在和朋友交往方面,大圣人孔子有一位自己的“偶像”。此人和孔子同时代,长得又矮又小,而且相貌猥琐,叫晏平仲。孔子赞扬他“善与人交”,而且达到了令别人“久而敬之”的程度;甚至连司马迁也说:“如果晏平仲在世,我给他挥挥马鞭赶赶车,也是很高兴和向往的事。”

在孔子看来,我们怎样做才会成为像晏平仲那样的“善交者”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孔子给我们的建议。

1.子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明确:“躬自”指“自我”,“责”可理解为“要求”,“厚”后省略“责”,与“薄责”相对。孔子认为和朋友相交,就应该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对待别人的过错,就不要像对自己那么严格,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远离朋友的怨恨了。

2.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3.子贡问友。子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明确:以上两句讲的是如何把握朋友相交之度。“数”读shu,可译为“频繁”,指侍奉君主或和朋友相交烦琐无度;“忠告”是指“对朋友忠言相告”。“道”意为“劝导”,“毋”指“不要”。前一句可理解为:“侍奉君主,(如果)频繁地反复提意见,就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如果)相交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后一句可理解为:“(如朋友有过失),对朋友要好言相劝,不听就作罢,不要自讨羞辱。”

朱熹《论语集注》:“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ppt④)

你能接受孔子这样的观点吗?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有一个故事叫“刺猬取暖”:一群刺猬挨在一起希望用对方的体温温暖自己。但靠得太近了,彼此的刺会产生伤害;离得远了,又不能相互取暖。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它们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互相“辅仁”,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要有一定限度,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而不应该声色俱厉。你好好给朋友提意见,但是“不可则止”,朋友一定坚持己见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

所以,和朋友交往,有时“距离能产生美”;在给朋友提意见时,应注意把握时机和火候。只有掌握一定分寸,才既能适当地提醒朋友,又能和朋友和谐相处。

4.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明确:大小多少、以德报怨是老子哲学中一种调和、化解矛盾的思想。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没有直接反对。只是在逻辑上作了一个论辩。他说:“人家对我好,我又该怎样报答呢?”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以直报怨”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嘛!……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ppt⑤)

所以“直”可理解为“正直的行为”,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只有这样,才更能弘扬正气,打击邪恶。

三、交流评述

你对交友目的、对象的看法和孔子的观点相同吗?你怎么看待孔子在交友方面提出的建议?

明确:这个问题不必有固定、统一的答案。主要是让学生在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唤起学生切身的生活感受,引导学生在生活感受中达成评判。进而化经典为经验,突显《论语》的当代文化意义。

四、结束

生活中如果我们用孔子的交友态度去结交朋友,就叫“周而不比”。“周”指“朋友相交以道义合”,而“比”指“以利益合”,整句话可理解为“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北师大教授于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pp⑥)

我想,能够结交到好朋友。能和朋友快乐地相处,通过朋友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情操,这也是一种人生真谛。

长春版论语八则教学教案 第十二篇

一、 教学目的:

1. 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 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 诵读欣赏。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2. 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 课前准备:

1.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2. 《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

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 学法指导:

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演讲,由学生的理想引入教师职业,进而介绍孔子及《论语》。

二、教师简介孔子及《论语》等有关文化常识(结合注释)

1、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三、诵读欣赏。

(一)诵读篇

1、一读文句,读准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听清字音、节奏、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3)全班齐读

2、二读文句,读懂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喜爱的文句并翻译意思,教师适当点拨,归纳总结。

a、 “子曰”——“ 孔子说”

b、逐则梳理句意

(2)男女生赛读:男生读1—4则;女生读5—8则。

3、三读文句,读出感悟。

这八则语录哪句给你的启发最大?指名学生朗读感受最深的文句。(参考句式)

“我喜爱,因为这句话让我懂得了(感受到了) ”

4、四读文句,读浓情味。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朗读,读浓情味。

(二)欣赏篇

1、这八则语录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和态度。请同学们小组探究:哪几条是说学习方法?哪几条

是说学习态度的?(学生互助完成、教师归纳)

明确: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找出文中出现的成语:

明确: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归纳文中“而”的用法。

明确:“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类:

表示修饰关系 默而识之

①表示顺接 表示并列关系 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时习之

②表示转折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三)朗读欣赏:全班齐读。

四、课外拓展

1、还有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宋·朱熹

2、你还知道《论语》里其他的名句吗?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五、巩固练习:

学生自由诵读,试背诵其中几则。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这12篇长春版论语八则教学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论语八则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