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优秀15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快回答为大家整理了15篇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一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通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提升;有效的促进学生真实的成长和进步。

现代社会中,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运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使人们清醒认识到: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学校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然而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的基础上。作为一线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较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比喻说明法

计算机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来说有时较难接受。如果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就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网络中的域名和IP地址时,我是这样讲的: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我们可以使用身份证号来唯一的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的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二、愉快教学法

众所周知,汉字输入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往往在学会了输入方法之后不愿花时间反复练习,这样就不容易再提高输入速度。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建议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首先进行指法训练。对照实物让学生认识键盘,并讲解键位及指法要求,接下来我为每一台学生用机安装打字游戏软件。各式各样的打字游戏马上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们尤其喜欢“警察抓小偷”练习指法,通过几次游戏比赛,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指法与键位。然后就可以教会学生汉字的输入方法,进入实际训练。以后可以再安装上汉字输入的测速软件,搞几次分组或全班学生的输入竞赛,调动起学习的热情。

三、表扬奖励法

当代的初中学生年龄虽小,但是已有较强荣誉感和好胜心,对老师的评价尤其在意。所以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我就利用极域广播软件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加以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被表扬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针对不同程度水平的小组同学,制定不同的标准要求,只要能达到目标,不断有进步就适时给予玩益智游戏的奖励。用“玩”这个手段,达到促进练的目的,使大多数同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促进了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把每个学习单元中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我感到,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比如有一节课的内容是powerpoint中动画效果的设置。首先我给学生展示两张生动新颖的贺卡,一张是静态的另一张是带有动画效果的,问学生们更喜欢哪一张?接着我这么说:要想给对象添加动画效果那得先找到有关动画的命令吧,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找找看吧。学生们首先找到预设动画,我就趁机提出简单要求让学生试着动手操作,接着提出较为复杂的要求引入自定义动画,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能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五、尝试让学生做小老师

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讲解的时候,学生感觉都会,热情高涨跃跃欲试,真的放开让他们自己做,却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究其原因,他们只是在课堂上依葫芦画瓢没有理解其操作的真正意义。后来我试着让学生当老师到教师机上边操作边讲解其操作含义,没想到学生的语言比我讲的更容易让学生们理解,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为他鼓掌。这说明大家很欢迎这样的小老师。我想,孩子们之间比我们与他们更便于沟通,不妨多给孩子们这样的机会!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用孩子们的语言讲解问题。

以上是我个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总之,信息技术教学还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教学,它需要我们不断地通过教学实践并结合教育理论来指导,需要我们每一个计算机教师共同努力、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二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潜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现浅谈如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构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取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简单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理解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学习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光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能够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能够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应用Front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链入班级主页。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到达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三

Word第一节课教学内容在以往都是把认识word的软件界面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在本次讲课中我只是一带而过,让学生了解即可。原因如下:

第一,软件界面的认识其实是一个过程,应该把认识软件界面的学习贯穿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学习软件的过程中逐步的熟悉和认识软件的界面。

第二,软件的更新是很快的,现在学生所认识的软件界面,在以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有极大的可能性会被改变,比如word20xx界面和word20xx界面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第三,软件界面的变化还体现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应用主题而不同,甚至于因为个人习惯而有所改变。第四,同种功能不同软件的界面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word界面与WPS界面等,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基于以上原因,我没有把认识word界面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教会学生如何保存和新建文档,尤其是如何保存文档作为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保存文档,对于已经熟练掌握软件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得事情,但是作为初学者,特别容易出现各种的错误,比较典型的就是:第一保存的位置不正确,不知道把自己的文档存哪去了;第二保存文档之后,发现没有保存对位置,不知如何“另存为”。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学习了至少3种保存的方法,并通过让学生保存不同的文档来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该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发生上述的错误了。

学生对word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就让他们自学启动这一块,如果教师一味地去讲,反倒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绝大部分学生自学以后都能打开word,接着我又让会的学生再把操作过程演示了一遍,这对于个别没有成功启动的学生也是加深了印象。在讲解“窗口的组成”这部分内容时,我变换了方式,让学生来考我,学生说出窗口的名称,我指出是哪部分,大家都非常兴奋,把手举得高高的,这样我既趁机介绍了窗口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对学生来说印象也非常的深刻。接着,我再反问他们的时候,他们也能非常快地回答出来了。在文件“保存”这一块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操作比较熟练,自己会将文件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而有的学生显然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时候,为了防止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无事可做,操作能力相对差的学生失去信心,我就让已经完全掌握的学生去教还不能顺利操作的学生。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让那些操作好的学生尝到了“甜头”,使他们更积极地进行学习与应用。对于word的退出,比较简单,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我采用让学生之间比一比的方法,看谁“退出”的方法多,让学生了解其他一些退出word的方法。

《初识word》这一课使学生了解了计算机更多的用处,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能用计算机写作文、写日记,对于这种非常实用的工具,我会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并能进行实际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四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会常常遇到一些突发事件,但可能有部分老师的处理可能和我一样,这样就有意或无意伤害了学生。如有的学生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就批评他,或就直接让他坐下,而不进行分析他错的原因。久而久之,这个学生肯定不会再在上课时举手回答问题,这样就出现一堂课上没有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样教学气氛就比较差,影响我们的教学激情,同时我们也不能及时得到学生掌握程度的反馈信息。另外一些差生,每次考完后成绩大部分是不理想的,我们就要说他成绩怎么考得这么差,拖班级后腿而不注重他的进步(如总是错的题会做了,粗心的毛病改掉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更加产生厌学,导致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自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过:“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所以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对学生有无伤害。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分析,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语,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诸方面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供日后参考。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语言说话不当,或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冷尝不能很好掌握知识这方面的原因。另外我们每个学期至少会有一次全市的教研活动,那至少我们可以听到一些优秀的课例,我们也可以取他们的成功之处用之自己的教学中。所以我们应该在每一堂课后都要进反思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舍弃糟粕,避免在今后的教学中犯同样的错误,取其精华用之以后的教学中,从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1、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备好课

我们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强调就教材而备教材,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新课程理念提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求在上每次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

⑴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

高中信息技术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共有6大模块。高一上学期我们上必修课内容。根据新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因此,在研究教材过程中,我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信息技术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⑵备好每一节课的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节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例如:在学习第一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时,在学习了常见的信息技术外,结合日常生活,补充说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也日益猖獗,由此引出信息安全问题。从网络犯罪,安全漏洞难以堵塞,当前信息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3方面加以说明,拓展学生知识。

⑶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要求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储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第二章《信息获确时,整合第二章内容,布置3道实践题,分别是国庆3日游,泉州3日游和自配电脑(高中低)3种方案,学生分组任选一个题目,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主题内容,最后以作品(作品形式自定)的形式呈现,要求各组学生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效果甚佳。

⑷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中,我经常是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任务驱动,课堂讨论等等,目的在于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⑸写心得体会

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过要把课上好,首先要把课备好。陌生的教材要求备课,熟悉的教材也要求备课,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自己立一条戒律:“不上无准备的课”。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五

刚踏入岗位就接任初二信息技术老师,我怀揣着热情与信心走进了我的课堂,近距离接触了我的学生。我们师生刚接触,对于我来说,学生是新的;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很让他们好奇。这些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学生表现的热情很高,最突出的表现是愿意上计算机课,他们认为上计算机课从中他们可以去玩。但是作为学校的课程项目,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信息技术课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与其他科目不同,信息技术是一门及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我记得在我上第一堂课时,我准备了好多天,为了能把这堂课上好,我请教我的同事,怎么样才能算是上的好?我把教学过程一遍遍的演示给他们看。上课时自顾自己展现,却少了我们课堂的核心——学生。课后我指导老师范老师说,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我那时才意识到计算机课,不是教师一味的讲解,如果少了学生的参与,课堂就没有实在意义了。我的教学过程只是使学生变成了一个听者,就像听评书,只是单纯的去听而没有了自己表现的机会。我想接着仍延续这样的课堂,学生们对于计算机课的热情会被我抹杀,把他们高昂的兴趣抚平。

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我针对我的课堂,我施行讲练结合,教师先讲解,学生根据任务有针对性的练习。就这样课堂氛围提上来了。可是问题又来了,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相同的,可我们的学生操作实践能力千差万别,有的学生自小就接触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这就导致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比如玩游戏,浏览与课堂内容无关的网页内容,上网聊天等;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实践操作过,对课堂上的练习感到很茫然表现出不知所措。抱着计算机不知道从何下手。对此我深有感触:当时我们在学习默认主页的设置时,要求同学们把百度,设置为IE浏览器的默认主页。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当我说完操作要求后,有些学生已经在Internet选项…对话框里,在常规选项卡内,将地址框的内容修改为了:www。bxxxu。com。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可有些同学不知道百度的网址,在输入中不是少了字母,就是输入汉字;要么就是找不到Internet选项…等等。

我发现后把网页地址写到黑板上,同时要求做完的同学展示给大家看,而后去辅导其他同学完成学习任务。对于表现优秀的同学实行加分政策,鼓励他们的积极性与自信心。这样我们的班级计算机小组顺势便成立了。

我们的课堂虽然每天都在进行,我希望学生们每天或者每节课都学有所得,一堂课下来能有所收获。为什么会出现课堂中以上的问题?作为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又该怎样做呢?怎样才能使学生们课堂效率提升呢?又如何将学生真正地吸引到学习当中,解决课堂出现的这些或者那些突发现象呢?我在思考……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认真了解教学对象

我所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首先,这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目的并不是非常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那么,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来培育的,在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课堂上要从思想上加强灌输,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让学生放弃信息技术课程就是简单的“网上冲浪”、“游戏网络”的思想,要充分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将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其次,由于受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和家庭环境影响,他们计算机能力又各有不同。有些学生实际操作熟练,有些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怎么操作计算机。针对教材,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再经过他们进一步的研究,能够学到一些小技能。无疑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其他问题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认真了解所教科目

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后,我要了解的便是信息技术课的总体目标。信息技术课的总体目标是:(1)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2)培养学生采集、加工、发布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3)使学生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4)能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这就要求我一定要认真备课,将信息技术课本读细读透,设计好每节课的教案,难易适当,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稳固基本操作。根据四步导学编写要求,精细每一个细小环节,使学生在忙而有序的课堂中有所收获。第一学期主要讲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Frontpage软件操作,同时,我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三、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发挥新教师的自我热量

信息技术课作为学校开设的科目之一,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总是会忘乎所以,故在课堂管理中决不能放任学生胡来。毕竟信息技术课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所不同,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跑班较多,每个班一周一课时。学生上课的地点在微机室。学生面对计算机,而且又有网络诱惑的时候,听课效率极低,而且他们的识记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弱。所以,我必须先从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态度着手,先要纠正他们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的错误理解,让他们明确信息技术课开设的意义,不是为了让他们沉迷于网络世界,而是让他们能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综合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学生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才能使教学有突破,才能使教学有生命力。

虽然我要面对的是整个年级的学生,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有一定难度。我就以一个班级为单位,将14个班按操作熟练、一般和不熟练三种类型分开。在此基础上,又通过上机操作来检查每个班的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我发现重点班的同学整体的上机操作熟练度和听课效率明显高于普通班的学生,而普通班中,上课纪律较好的班级又比其他班的成绩相对要好。在每个班里,总会有些学生的操作能力强,有些学生操作能力弱。但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又比整天只想玩游戏的学生学得快,学得好。所以,我首先要保证这些态度端正的学生的学习质量。让这些学生强化计算机操作能力,再想办法让学习中等的学生迎头赶上,让那些操作能力弱的学生树立信心,稳固基本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对教材有个总体把握:

(1)以任务为驱动,不一定要求其知识的完整性,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学会计算机的应用;

(2)让学生举一反三,以学习计算机知识为主,不要把教材变成软件说明书;

(3)在章节编排上,充分体现任务驱动的思想;

(4)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使学生能灵活应用计算机,不是单纯指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而是指某任务怎样用计算机完成;

(5)教学中,不应对软件进行高难度的学习,而应让学生明白怎样用这个软件解决问题;

(6)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的放矢地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富有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适应新课程理念,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更应该多想点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其中学校的导学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向学生抛置任务,在任务驱动法下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巩固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首先要认真设计好一节课的任务,能充当好“向导”的作用,让学生明确做什么并知道怎么做,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来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最后将小组作品展示出来,让其他小组同学欣赏,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老师点评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同时,为了实现新课改的理念,还注意将一些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资料结合到课上,使学生在学习实际操作的同时也能学习别的有用知识。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求知若渴的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坚持有重点地进行教育训练,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健康的个性特长,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能力,使学生学有所成。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体,他们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思想每天都在更新,他们的想法会变得越来越成熟,这就要发现学生生身上的亮点,并引导他们,有利的劝说他们,真的使学生爱学习,爱上信息技术课。

我认为,作为新教师我们现在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从实际工作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初中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懂得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作用和重要价值,让他们自觉地认真地上好信息技术课,掌握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大,信息渠道的拓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奠定前进的方向。信息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功效,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六

本节主要知识是

1、插入自选图形,

2、组合旋转自选图形;

3、幻灯片浏览视图;

4、幻灯片的移动,插入和删除

经过教学我反思如下:

1、导入部分不够自然流畅,没有很好地贴近生活,结合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教学,节奏较快,有部分学生接受不了,没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性,老师讲得过多,难点有欠突破,重点不突出。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匆忙,没来得及对学生作品进行更多地展评。

2、学生对重新组合图片,旋转和翻转掌握得不够熟悉,对文字的'处理还不够娴熟。排版还要加强训练。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 篇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各方面的协调能力,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探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任务驱动”法来实现教学任务

单从“任务驱动”字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在老师布置的“命令(任务)”驱动下完成某些学习,如果这样的话,那学习过程就不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而是被动积极的学习了,学生主体仍然没有从被动的去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我们这里所说的“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讲画图中的图片翻转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任务:画出一个倒“福”字来。学生得到这一任务后,他们就会主动的思考并学习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用到“为图画添加文字”这一旧知识和图片翻转这一新知识,学生就可以通过完成该任务学习并复习新旧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把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二、使用悬念手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往往喜欢上上机操作课,对课堂理论性教学则感到单调,尤其是在学习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时表现较突出。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如果采用电视节目预告中使用的“悬念”手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循环语句时,我手举一张纸,设其纸厚0.5mm,接着提问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此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出来。()这时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个疑问,一张纸和珠穆朗玛峰有什么联系呢?接下来话锋一转说道,就用这样的纸(足够大),对折若干次后,就可以达到或超过世界最高峰的高度!学生马上会瞪大眼睛、张开嘴发出惊讶的声音。此时悬念已产生,兴趣也调动起来了,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要编出程序来验证一下这个问题,教师这时恰当地点出编这个程序的几个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操作,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达到了。

三、注重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不再仅仅作为信息而被简单传递,它应该成为引发学生思考的对象。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促进者,指导者,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尽可能地去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结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 篇八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中学阶段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势在必行,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学校目前正在着手在各科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互动性的特点,让学生主动地、活泼地选择吸收新知识,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摒弃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我选择,我喜欢”。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整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生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而且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二、整合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学生则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运用任务驱动原理,将学生置于网络的海洋中,给学生布置一定任务,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一旦明确后,学生会积极地、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获取信取、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整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新课程中特别提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语文教师在教学一般文章时可能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不大,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语言来创设情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但是有些课就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来创设意境,比如,有图片,有动画,有音乐等等有使内容更加形象逼真,使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及曲子的理解和想象中情感得到培养、丰富和升华。

我们作为培养跨世纪新人的老师,要在这一领域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做出我们的贡献。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九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经过一段时光的教学,我发觉孩子们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在挑战困难,增强自信心与创造潜力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一、重组教材激发兴趣。

在中低年级段,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潜力的知识为主要资料。这样做,贴合儿童阶段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理解老师教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己的潜力。为此,我把教材中最容易的资料——《用计算机画图》提到最前面教授,新授之余也教学生玩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游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机操作课中,我通过学校的多媒体展示系统,将有必须电脑基础的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幻灯片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学楼一楼电视屏幕上播放,学生们顿时沸腾起来,纷纷举手询问,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必须能成功。于是就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知识

作品做好了,如何输入汉字给自己的画取名或将自己的大名也写在画上呢?这时我顺势让学生认识键盘,用键盘练习卡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同学们最后能找到26个英文字母的位置,汉字也会输了,我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己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己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十分高兴。对自己的创新潜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己,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针对学情化繁为简。

给中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学生刚刚认识键盘上的字母,却不熟练,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比较好。

三、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潜力强,抽象思维潜力差。如果仅仅口头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务必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纯讲解,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搞笑的图形。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能够反复演示方法,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完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到达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排除了心理障碍,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由于我这种新理念、新意识,学生们对电脑的学习兴趣逐日增强。

四、精讲多练加深印象。

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光。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操作技巧。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也给别的同学树立了学习电脑的好榜样。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他们在一点点进步,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最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经过实践,这些同学都有了必须的进步,有的还提出要参加电脑兴趣小组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计算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仅书本上的知识是没办法教好学生。而且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新的软件,一些网络知识。为此,我们能够在上课前花3—5分钟时光,讲些计算机信息方面的新知识,信息新动态和大家一起分享。或是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并且告知学生们光凭单纯的兴趣是不够的,要有一种意志力,要把所学习的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明白这些道理,学生学习时有了目标,有了动力。

以上只是我平时教学的几点体会,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出来,计算机教育必将能在良性的轨道上阔步前进。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十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四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四年级教授的是计算机入门知识,。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习特点,我现将本学期以来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打好扎实基础,养成良好习惯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本学期刚开始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大部分学生接触过电脑但没有系统的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觉得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开展教学工作。

对于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有较浓厚的兴趣,积极性较高,但较迷茫,不知从何处学习。此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计算机的发明、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我以打比方的方式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用我们人身体的各个部分来类比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接下来,我用玩游戏的方式介入键盘的操作知识的讲授。对于刚学习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练习键盘本来是一件单调枯燥乏味的事情,如何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选择了金山打字通软件,该软件里面有打字练习游戏。从此入手,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键盘操作。

二、合作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乐趣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本学期的幻灯片制作课程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自的主题制作项目。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制作项目,自己搜集制作所需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素材,完成各自的创意设计,然后制作完成各自的主题项目。在此过程中,我主要是讲解关键的制作技术,同时辅助各小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学生基本上能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掌握各种幻灯片制作技术,而且提高了大家互相协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当然,项目完成的质量还不算太高,诸如创意设计还有待提高,我相信经过进一步努力学习,学生会有长足的进步。

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如何进一步组织好学生、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将一如既往的扎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十一篇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担负着“使学生在建立对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及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等重要责任。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课程,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培养,是所有教授此门课程的教师要努力研究的。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几点体会。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情景创设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开课“导语”的设计,快速而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

中学生的心里特点是主观能动性强,对各种事物,尤其是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着求知欲望;但往往耐性不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兴趣不足。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扬长避短,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出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导课情境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

为了能够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创设出形式各异的导课情境,用实例展示代替无趣的语言介绍,用声情并茂的动画代替单一的图形,用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兴趣,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自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乐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书本知识最终都要体现在对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上,也就是说要“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

中学生的知识和阅历都比较浅显,这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教学内容脱离他们的实际生活太远、理论性太强,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从而使学生乐学。例如“画图”工具可以用来描绘校园;word可以用来制作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可以用来介绍班级、老师、同学、校园生活;e-mail可以给同学发贺卡等。

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操作使用的,有了“用”的目标,“用”的需求,学习就有了动力。因此每节计算机课教师都要给学生设计应用练习以目标驱动学生对信息技能的学习。

三、鼓励“尝试创新”,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观点

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能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计算机课上,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不是很认真,有的只是为了完成应付任务,有的只是机械的重复老师的示例。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自然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尝试创新”,让他们明确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树立“求新”“求异”观点。比如在我给四年级上“画图”课中,在掌握各项工具使用技能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创作,这时有的学生就很兴奋,有的作品却没有新意,还有的只是单纯的复制书本。我仔细观察学生的作品,从中找出闪光点,展示给大家看,再让同学分析制作思路,接着大家一起尝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体会到了大胆尝试的乐趣。

四、全方位互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新课标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动手、和应用的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只起指导、启发、总结的作用。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时,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

比如指法练习时,通过打字竞赛,学生大多获得了好成绩。另外让学生互相检查手指位置、眼睛,评出打字小能手、助人小帮手、优秀合作小组,追求多层面的成功。

五、以“评”促“学”,让学生体验成功

评价作品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相互的信息交流中取长补短获得进步。在评价课中我们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从而激发持久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教师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作品,敢于直言不足,也能赏识他人的闪光点。以“评”为动力,鞭策和鼓励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上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真谛所在。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十二篇

初中《信息技术》不是中考科目,在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好坏的今天,基本上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每周只有一节课;同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原因是可以玩游戏,并且机房相对教室在纪律要求上显的宽松自由,所以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一旦面对枯燥的技术学习时兴趣就会大减。因此, 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是摆在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通过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及自己在实践中的探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同行参考讨论。

一、课前复习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强调了知识复习的重要性。初中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间隔时间长、课后作业少,学生课后也没有时间进行复习巩固,导致很多学生学了下节忘了上节,很难将知识连贯起来,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课前复习就显得十分必要。

为此,课前我会精心设计“课前小练习”作为“课前复习”之用,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经过一个阶段的实施,效果很明显。

“课前小练习”对于教学的促进,主要表现在:

1、“课前小练习”是一种复习

通过“课前小练习”可以对上一节课的内容甚至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加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的记忆,是第二次记忆,就记忆理论来说,第二次记忆可以使遗忘的机率大大减少,从而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课前小练习”是一种补充

通过“课前小练习”可以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要善于从学生的练习中找出所存在的对知识点的模糊和错误的理解,及时进行纠正,以免“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3、“课前小练习”是一种铺垫

“课前小练习”是一种“承上”,也是一种“启下”,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尤其是对涉及到与新课知识点有关知识点的复习,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进一步培养寻找知识点之间相关关系的能力,会整理、梳理知识点,在自己的头脑中学会逐步建立知识框架。

4、“课前小练习”是一种缓冲

何为“缓冲”,即缓和一下学生激动的情绪,经历了10分钟的课间休息,特别是如果上一节课为体育课或课外实验课,那么绝大多数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心思很难一下子就收回来,他们有一个稳定情绪,调整注意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讲授新知识,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施行了“课前小练习”这一措施,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缓冲”,让学生在做小练习的同时调整一下情绪,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接下来的教学必会事半功倍。

在实施“课前小练习”应做到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小练习”的内容不要过多,但覆盖的知识面要广。

2、“课前小练习”题目不应该太难。

3、“课前小练习”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二、课堂板书

参加教研活动听信息技术课,发现很多老师不写板书或者很少写板书,主要依赖课件和投影。在传统的教学中视“板书”为“老师的责任田”,师范院校一直将“三笔一话”列为学生必修科目,由此可见“板书”的地位。

诚然,“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学科,它出现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背景下,但是我个人认为“板书”不可或缺。

三、丰富的资源

我们学校位于城郊,学生中还有很多是外来打工者子女,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家里基本上没有电脑,平时除了上信息技术课就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更不要说上网搜索素材、观看作品,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在制作电脑作品时品位不高、流于表面、内容干瘪。

因此我在课上尽可能提供丰富、贴切、方便的教学资源,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品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评价的反馈

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但评价的反馈更为重要,把评价沦为形式对课堂的破坏力极大。在学习中,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

以上是我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几点反思,当然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方法还有很多,要注意的也很多。总之,我们要不断思考,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只要我们用心探索,因材施教,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 第十三篇

随着全世界技术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特别是我国的软件业,更是急需大量的人才,所以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学习必不可少的模块,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虽然只是在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的第四章用一节的内容来学习《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但是从各兄弟学校的教学反馈,学位水平测试的题目以及各级竞赛的要求来看,程序设计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一信息技术课的教材中增加了程序设计的内容,使得我们的中学生也接触到了程序设计,这对今后我国软件业的发展肯定会起一定的作用。我在进行这一章节的教学时,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比较难,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呢,自己分析了一下:一方面程序设计本身枯燥、严谨,难以理解,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教师在组织程序设计教学中缺乏针对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由此,我改变了书上的知识结构,内容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

一、重新梳理教材,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关于程序设计的内容放在了第四章第一节,所占篇幅很长,采用的是VB语言,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采用6课时完成,由于课时比较短,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将影响到一部分高中学生升入大学后是否愿意选择IT方面的专业。所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对于这一章节的教学,应当仔细、认真钻研出好的教学方法,在授课模式上避开就技术而教技术的状况,而采用任务驱动性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的实质是使人获得一种能力,一种选择、接受、加工、转换输出信息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上,我们必须解决几个问题:谁在学、学什么、为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只有在明确了这些要素之后,我们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所以VB的教学我就没有从算法、对象属性、画流程图等来讲解,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难懂的术语学生会丧失学习的兴趣,首先,学生在相关知识完全空白的情况下,很难理解这些概念。其次,学习难度太大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案例的选取要贴近生活,符合认知规律。所以我首先把要学习的VB知识点分成一个模块,一是认识VB,二是分支结构,三是循环结构,然后对于每一个模块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实施完成,达到知识结构的完善。案例的设计有梯度,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课堂反应力动态增加或减少知识点,让学生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引导学生在案例练习的过程中,总结归纳所学知识,思考的程度逐渐加深,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熟练掌握VB程序设计的方法。

二、案例选取从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程序设计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特别是程序设计中的算法,老师在教学中应巧用生活中的实例,把枯燥的变成有趣的、把难的变成简单的、把不易说明变为一点即通的,这才是教学的艺术。

刚接触程序设计的高中生,对程序设计充满了好奇,而VB中概念多,语法又枯燥难记,单纯理论学习效果肯定不好。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好案例,以一个个鲜活的具体实例为切入点,在每个例子中适时、适量渗透一些相关的概念和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地、很自然地去体会对象、属性、方法、事件等概念,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语法的应用。

在学习“文本框”的时候,利用学生到银行取钱的经验,设计了一个“密码校验”程序,在文本框中输入密码,3次输入错误,将退出程序。这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事情,学生学习起来既直观又易理解。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将文本框的Password属性由抽象的概念变为形象的应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很快就掌握了它的用法。再如,设计两数交换程序时,学生无法理解需要引进一个变量,可以引入平时生活中的实例:现有一瓶醋和一瓶酱油,如何使得两个瓶内的液体互换?学生容易想到借助于第三个空瓶子即是该代码中的临时变量z(即第三变量),通过以上的生活实例的形象比喻,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和记忆这个知识点,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案例与数学内容结合,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兴趣,我觉得关键要消除学生们对程序设计的畏难心理。这实际上涉及到了中学生信息素养中的一个要求。要求中说到“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应该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程序设计语言要求逻辑思维能力强,特别是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面,算法和数学的关系比较紧密。数学是每个人从小就接触、最熟悉的学科之一,而程序设计语言往往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数学问题。所以案例的选取上我主要通过学生学习过的数学知识作为切入点,这样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就不会感觉乏味。

例如:在学习到分支结构时,应用了常见的一个数学问题——“求三角形的面积”,过去,学生基本上用“底×高/2”来计算,如果只告诉三边长,就无从下手了。用VB来解决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利用海伦公式sqr(q*(q—a)*(q—b)*(q—c))((其中q是半周长),配合IF语句的判断,很快就能求出任意三角形的面积。还有很多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回文数”等都可以用VB程序很快的求解出来。通过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学生不仅熟悉了语法结构,还觉得比他们害怕数学简单多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而言之,教学讲究方法,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程序设计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编程基础知识,培养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该目标要求,关于VB程序设计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程序设计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十四篇

学生最爱上什么课,就是我所教学的:信息技术。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这种爱好往往表此刻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到达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我的教学资料中,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让学生理解电脑独特的思维;不仅仅要会使用电脑,还时常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个程序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

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处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知识的结构和学习学习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潜力的迁移,使这些结构具有适度的灵活性。让学生成为主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入主体主角,主动地去发现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这就要求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赋予学生自主选取的权力,选取方法是自由的。建立多向的交流环境,学生能够问教师,也能够互讨论,还能够查资料来解决。我们能够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室是你们的,电脑是你们的,老师只是你们的学习伙伴,能学到多少知识,全看你自己的了。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堂课下来,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状况,根据自己的选取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真正成课堂的主角。学期末我还让学生尝试,自己给自己的作品打分,学生的诚实、信心也是我所教学的体现。

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而且这门艺术又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即教师又要赶进度,又要尽量把课上得生动,的确很不容易。你能够尝试着课前先告诉他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把这个结果通过实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调足他们的胃口,然后再上课,这样他们也许会更有兴趣,同时,听课时也更有方向感。还有,可能的话课下跟学生多交流,可能会更明白他们的想法。其实,有时候学生对信息课不重视,也不完全是课业负担的问题。

总之,我觉得只要付出总是有回报,看到学生获奖的高兴,也是我的成绩的认可,当然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做,有更多的学生正渴望老师用知识去浇灌。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 第十五篇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将上课地点放在机房活动教室,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过程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有条不紊理文件”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得课本上移动文件的方法变的简单。学生们更能在自主探究中找到学习得乐趣。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通过自己的方法建立自己的档案,并且将文件存入档案中。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建立的档案中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15篇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的相关认知。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