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最新12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学科网)

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以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取胜,《水浒》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以下这12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篇一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教学目标: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体会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林冲性格的转变。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环境、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因为拳打了镇关西,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

作品及作者介绍

作者 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安,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施作罗续。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对于施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传》。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本文中 林冲是《水浒》里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被逼上梁山的典型。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而林冲无端遭受迫害、终于被逼上梁山、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的故事是从第七回开始的。故事的大致经过如下: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教头。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高俅指使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企图置林冲于死地,于是林冲被陷害充军发配到沧州。由于鲁智深、柴进的保护和帮助,林冲一路上不仅免于被害,而且到沧州后还被派到天王堂当看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林冲出身于枪棒教师家庭,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生活比较安定。正是这种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养成他安于现状,软弱动摇的性格。当然,他的思想性格里也存在着善良正直刚强的一面,这两方面是矛盾的,反抗思想与委屈求全思想一直处于矛盾斗争之中。本课正是这种斗争最激烈并发生转化的关键阶段。

分析正文 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快速的阅读或浏览课文,同时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1.按地点把课文分为几部分,同时注意体会林冲的心理变化。

(可以按地点分大致为三部分:酒店1~6,草料场7~10,山神庙11~12)

2.在酒店里都曾发生过什么事情?事和事之间有什么联系?酒店起了什么作用?

林冲在街上偶遇了曾经救济的李小二,由此就走进了李小二的酒店,开始了在困境之中的常来常往,也算开始了感情的投资。而来谋害林冲的陆虞侯和富安也恰是来到了这个酒店来商议此事。而恰好李小二于林冲相好,特意留心了这好尴尬的人,让自己老婆偷听打探消息。可惜的是听得并不清楚,却好为下文打下了铺垫。陆走后林冲进来了,李传递消息。林冲辞别也是在酒店。正是机缘巧合,正应了那句古话“无巧不成书”。李小二的出现为传递消息做了铺垫,陆富的出现为放火做了铺垫,一步一步,徐徐铺开来。林冲得了消息,发怒寻仇人,但是没几天也就懈怠了。等到分配他去看守草料场时,虽有疑惑但是也很乐意的去了。后来到李小二的店来告别,此处李小二的职责已尽,该谢场了,酒店的作用也到此为止。在酒店里为各路英雄开辟了一个战场,你来我往,同时也是信息交通的所在。在这里每个人物都露了面,出了场,开始为后文的发展打了个前锋。此处可以列为故事的前奏,事事铺垫好,紧锣密鼓敲起来,好戏还在后头呢!

3.请同学找找这一部分描写林冲的地方,看看他的性格是怎么样子的?

(逆来顺)

第二课时

在草料场又有什么事情发生,又是什么推动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呢?首先我们看,林冲是怎样发现山神庙的?

去买酒的路上。英雄喜喝酒,况且天寒地冻。于是我们的林大侠就去买酒!大家找出有酒的地方!他们去草料场的路上,标明了“又没买酒吃处”,与老军说“你若买酒吃时有市井”,遥相呼应,使小说叙事周密,同时又为林冲出门买酒发现山神庙而躲过祸事打下铺垫。转眼差错之间,就可能不被烧死,这个酒可算推动故事向下发展的动力之一!

但是只是出门打酒就一定可以躲过祸事吗?不一定!他那破草屋不塌他就还是危险的!那么我们看看草屋是怎么塌的?因为风雪!大家找出对风雪的描写!在去往草料场的路上已然“彤云密布卷下一天大雪来”,天气的确不好!林冲去买酒时候已然是“那雪下得紧”,大家注意这个“紧”它特别形象的刻画出了当时的雪势。鲁迅曾评说“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花边文学大雪纷飞》)”。等到林冲买好酒,出小店时“到晚越下得紧了”,可见,这雪是越下越大,大到足以压倒草屋,所以草屋倒塌也不会很突兀,林冲因此而躲出借住,躲过祸事也就顺理成章!此雪亦是推动故事前进的动力之一!同时请同学想想这里的雪还营造出什么气氛?(烘托环境,渲染紧张气氛,催得情节也紧张起来!)

5.草料场起火,其中有林冲的过失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大家找找看,林冲是怎样处置火的!林冲出门时,特意“将火炭盖了”,当买酒归来看到倒塌的草厅,又特意查看“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可见失火并非林冲的过失!林冲纯粹是被陷害和冤枉的!体现他的被逼。那么此火亦可算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之一!

6.在这一部分里面,我们看看到林冲的什么性格呢?

(随遇而安)

来看第三部分。请一位同学读一下11自然段!

却说,林冲安于古庙中,见火起,想要开门去救,奈何就要开门时,听见有人说话,那人因为石头挡门,就在门外说,这里因为上文的铺垫就不会突兀而产生疑问。林冲就在门里听,一场“隔门戏”就上演了!林冲听后是何反应?当然是怒气冲天!结果就该出手就出手了,手刃仇人!到这故事达到高潮就此也就结束了!

7.此处我们又看到林冲什么性格特点?

(大怒杀敌)

8.那么这样的结果是林冲想要的吗?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他们一定要置林于死地,更可气的是,还要捡几块骨头回去!那么他们为什么一定要置林冲于死地呢?想要林妻!为什么他们想要就要?因为他们是官府中有权有势之人,可以仗势欺人,林冲还不是平民百姓尚且受如此欺凌,况百姓乎?可见当朝的黑暗和腐败,英雄们都是忍无可忍,而被逼上梁山的。

林冲由安于现状到奋起反抗,完全是被一步步逼出来的,在那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下,官府黑暗,陷害忠良,怎么会有林冲的好日子过呢?本来他有一个幸福的家,但是被百般的陷害和破坏,最后导致家破人亡。“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后终被逼得无家可归而走上梁山。 小说刻画人物,鲜明生动。 首先,作者不是孤立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次,作者不是笼统地表现人物性格,而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比如林冲在风雪之夜出门沽酒时,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他一系列动作:“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这里以“挑”、“盖”、“戴”、“拿”、“拽”等一系列动作,细腻地刻画了林冲谨慎小心、安分守己,唯恐出事的心理状态。最后林冲杀敌报仇,对陆谦那“泼贼”、“奸贼”的怒骂,“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这义正辞严的怒斥,以及“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林冲觉醒后对助纣为虐、内残狠毒的陆虞候的极大义愤。

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相当成功。本文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展开情节、渲染气氛和表现人物性格都起一定的作用。在景物描写上,紧扣回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二字。林冲初到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些描写,使读者对当时的风大雪紧,留下了具体深刻的印象。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或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均起到了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引向高潮的作用,同时也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性格。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古庙,形成一种荒凉、寂寞、冷落的气氛,而草料场上那“必必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也烘托了林冲的反抗怒火。

在这篇作品中,景物描写虽然不多,但却写得恰到好处,并且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描写。

(1)直接描写风雪:1共有三处请指出来。2这三处描写中,有一个最有表现力的词,是哪一个?——“紧”,一个“紧”字,使境界全出,十分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并且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什么作用呢?我们一会儿再说。

(2)侧面衬托风雪:①指出哪些语句是侧面描写风雪。②在这些语句中能够表现风大雪猛的词语有哪些?——“摇振”“压倒”“向火”“踏着碎琼乱玉”“背着北风而行”“迎风”。③.这里的景物描写,虽然都非常简洁,但其作用却非常丰富,请大家归纳一下,这些景物描写有哪些具体作用?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2)暗示情节,推动发展:

①作品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

比如,管营差遣林冲去接管草料场,这对不知管营阴谋的林冲来说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因为这个差事既比较自由清闲,又能有一些额外收入。可是,当他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这就暗示着他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再如,作品在写雪的时候,两次用了一个“紧”字:“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个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两把汗。

②作品对风雪的描写,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天气寒冷,林冲才要出去买酒;如果林冲不去买酒,草厅倒塌就可能被压伤压死;如果他不出去买酒,就不会看到山神庙,在草屋倒塌后也不会想到去山神庙过夜。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压塌,林冲无处存身,只好到山神庙过夜;如果草厅不倒塌,林冲就可能被烧死;如果他不到山神庙过夜,就不会听到陆谦等的谈话,也就不会杀敌报仇,投奔梁山。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林冲到了山神庙后,才用石头挡住庙门;如果他不挡住庙门,陆谦等人就会直接进入庙中,他也就不会从他们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也许陆谦的花言巧语会使林冲相信这是一次巧遇呢,说不定林冲还会请他们喝两杯呢。

由此可见,作品的景物描写确实是非常精彩而传神的。

细节描写: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以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取胜,《水浒》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大致有三种情况:

(1)有的细节描写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请大家找一找这方面的例子。

——比如第八段中对林冲出门买酒时的描写,就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细节,表现出他谨慎小心的性格,同时也说明他是准备安心地在草料场度过他的流放生活的,这就表现了他的随遇而安的一面。

(2)有的细节描写则使故事情节前呼后应,使作品布局更加严谨。请大家找一找这方面的例子。

——这样的细节描写也很多,比如第七段开头对林冲离开天王堂时的描写,看起来好像是不经意的描写,但这里所写到的事物,在后文都有着落:包裹——放在床上(第八段);尖刀——剜了陆谦的心(第十二段),同时也照应了第五段的“买把解腕尖刀”;花枪——挑了酒葫芦(第八段,第十段),挑了差拨和富安(第十二段)。

再如第十段对林冲来到山神庙后的描写,通过他掇石头靠住庙门为下文写陆谦等三人进不了庙埋下伏笔。

有道是名家笔下无闲文,从本文来看,确实如此。

(3)有的细节描写同时兼有以上两方面作用。请大家找一找这方面的例子。

——这种细节描写也不少,如第五段写林冲听到店小二报告的消息后,立刻大怒,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这一细节既表现了林冲刚烈的性格,也为下文写刀剜陆谦心做好了铺垫。

再如第十段,写林冲见草厅被雪压塌后,怕火盆内有火引起火灾,就探半身进去摸。这一细节既表现了林冲的小心谨慎的性格,也为下文写陆谦放火做了铺垫。

板书设计

酒 雪 火

酒店 草料场 古庙

(1~6) (7~9) (10~12)

沧州遇旧知 接管草料场 杀敌山神庙

前奏 发展 高潮

逆来顺受 随遇而安 大怒杀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2.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4.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人物的性格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促成因素。其中后天因素和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所在的《水浒传》更是充分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介绍《水浒》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前因。

指定同学读课文[预习提示],要求全班同学标出:“《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然后补充介绍如下:

《水浒》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也可以说《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水浒》中英雄人物斗争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有的至今还展现在舞台上,如“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李逵下山”、“林冲发配”等等。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

林冲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林冲性格的转变的?

三、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引子,第1节):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作用: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

第二部分(开端,2-5节)::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陆虞候密谋策划,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

矛盾的展开: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没有平铺直叙,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三部分(发展,6-9节):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

本段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表面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三个自然段::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

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主题。

四、分析林冲的性格

①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②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明确: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③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④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明确: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⑤ 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从林冲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卑劣、阴险、狠毒。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虽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也被逼得走投无路,愤然而起;至于广大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他们所遭受的迫害,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唯一出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体现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

板书

林冲性格发展示意图。

逼上梁山

杀死陆谦

听说陆谦到沧州 (奋起反抗)

(复仇怒火燃烧)

心下慢了

沧州遇旧 接管草料场

(善良安份) (随遇而安,得过且过)

第二教时

一、 复习巩固

指名复述故事情节及林冲性格变化过程。

二。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师介绍关于细节描写的知识: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1、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总之,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提问: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1)直接描写风雪。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两处的两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清楚。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问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则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2、 提问: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林冲怀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情节逐步向高潮发展时,风雪也随之而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朔风卷着鹅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上,天地茫茫,前途难卜。林冲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难以安生。为了御寒,出门沽酒,“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踽踽独行,“那雪正下得紧”,正是雪借风势,风助雪威,天地昏暗,原野寂寥。待沽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因为风大雪紧,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没奈何只得去古庙栖身。他在风雪中奔来奔去,天地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处。林冲进入山神庙,为了抵挡风雪,掩上庙门后又将旁边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由于雪大天寒,使林冲外出沽酒,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造成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发展。当陆谦等看着草料场的大火踌躇满志,林冲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场的烈焰升腾,翻卷,终于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手刃仇敌。朔风呼啸,大雪铺地,火光冲天,天地间站立着一位英雄好汉。我们可以说风雪把情节推向高潮,风雪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风雪映衬着人物形象。

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渲染了浓重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风雪似乎一直伴随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忧,为他庆贺。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描写的确具有“神韵”,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亦如我国传统的写意画,寥寥数笔,仿佛是信手点染,却意境深远,景中有情,并且留下大片天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去补充,去发挥。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该认真体会、反复咀嚼的地方。

二、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水浒传》的精彩章节,或阅读全书。

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 渲染浓重气氛

风雪 推动情节发展

侧面衬托 烘托人物形象

一、施耐庵与《水浒传》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一些有关材料,如《施耐庵墓志》《施耐庵传》等。《墓志》说他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曾中进士,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做过两年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乡,从事著述。由于材料相互矛盾之处不少,这些材料的真伪问题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

《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二、《水浒传》的结构和语言(茅盾)

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如杨志的故事。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在结构上,杨志的故事和林冲的故事是不同的。林冲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故事却是用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了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权贵高俅那里,杨志触了霉头,但在另一权贵梁中书那里,杨志却一开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风顺了,但在权贵门下做奴才也并不容易。奴才中间有派别,经常互相倾轧。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同时也就注定了黄泥冈上杨志一定要失败。故事发展的逻辑是这样的,但小说结构发展的逻辑却从一连串的一正一反螺旋式地到达顶点。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读者此时急于要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或是“硬取”?如果“软取”,又怎样瞒过杨志那精明的眼光?这谜底,直到故事终了时揭晓,结构上的纵横开合,便是这样造成的。

……自然,《水浒传》也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人物的对白中常用当时民间的口头语,因而使得我们如闻其声;又如动作的描写,只用很少几个字,就做到了形象鲜明,活跃在纸上……

(节选自《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鉴赏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七十一回本《水浒传》第十回。《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作品,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生活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非常激烈,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年代。传说他和元末的农民起义军有一定的联系,甚至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军。明王朝建立后,他在史实、民间传说、话本、剧本的基础上,编写创作出这部文学巨著。

《林》,写的是林冲终于被逼走上梁山的故事。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超群。其父做过提辖,岳父也是教头,家有贤妻,生活美满。这样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使他安于现状,软弱妥协。妻子遭人调戏,他正要怒打歹徒,一看是高衙内,提起的拳头又自行放下,慑于权势,忍辱息事;对头布下陷阱,赚他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他仍逆来顺受,不想反抗。两个解差在途中百般折磨,他甘受凌辱,“野猪林内几乎丧命,他反劝鲁智深勿杀解差,仍然幻想能够“挣扎着回来”;他一直委曲求全,但总是得到对头更加凶恶狠毒的迫害。节选部分着重表现林冲由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飞跃。

①《水浒》,在统治集团腐朽凶残、官吏土豪无法无天、广大人民苦难深重的典型环境中,描写各个英雄人物走上梁山的不同道路,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典型性格。《林》这个节选部分,则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由陆谦奉高俅之命追到沧州狠毒谋害林冲,又具体地揭示出统治阶级凶残永无止境、善良人民委曲不能求全的社会环境,揭示了促使林冲思想性格产生飞跃的典型环境。

②本篇开头写出林冲发配到沧州以后遇到李小二的情景,表明了林冲当年救过李小二,小二不忘相救之恩,常常往来。这不但增强了作品的生活实感,而且为后文描写陆谦、富安在小二的酒店出现,小二夫妇窃听谈话,告知林冲,作好了捕垫。叙写这些,看似脱离故事主干,实为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的必要的情节安排。

③本篇从李小二的视点,描写陆谦、富安在酒店出现的情景,写出二人在沧州的出现。通过描写二人鬼鬼祟祟地让小二去邀请管营、差拨,他们之间交头接耳地诡秘交谈中泄露出“高太尉”这个名字,差拨还表示“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似明又暗地表明了二人奉高俅之命,追到沧州来谋害林冲。这样写出二人在沧州出现,不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而且自然地引出林冲听小二述说情况后,断定二人来害自己,突出了尖锐激烈的矛盾,过渡到描写林冲对二人追来谋害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既揭露了高俅及其爪牙的阴险恶毒,又给具体描写林冲的反应提供了条件。

④本篇多次描写朔风大雪,虽然着墨不多,很好地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林冲得知陆谦买通管营、差拨谋差他性命后,反被“抬举”去看管大军草料场。他带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寒的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满天低压的乌云,凛冽呼啸的寒风,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渲染出天地茫茫的环境气氛,烘托着林冲前途未卜的心情。

林冲来到草料场,那“四下里崩坏了”的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寒冷难耐,只得出门沽酒,“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沽酒后,“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肆虐的狂风,飞扬的大雪,茫茫的原野,渲染出险恶凄凉的气氛,烘托着林冲踽踽独行的凄惨心情。

朔风大雪,林冲才难耐寒冷,只得出门沽酒;大雪压倒了朔风摇振得动的草屋,林冲才只得到古庙栖身,并且为免风雪侵袭,掩上庙门后,又用大石头“靠了门”;因而得以免被陆谦等人放的那把火烧死,并且隔门听到陆谦等人自己说出恶毒用心、凶狠行径。这样一门之隔,仇人相遇,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矛盾斗争达到了顶点。

⑤本篇细致描写出了林冲由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飞跃过程。

林冲被屈衔冤,饱受折磨,被发配到沧州以后,本来安心作囚,希望能够再回东京。但高俅并不因林冲遭际悲惨、逆来顺受、安心作囚而放松对他的迫害。陆谦、富安又奉高俅之命,追到沧州,必致林冲于死地。听到李小二述说陆谦等人鬼祟情景后,林冲为对头追踪而至、继续迫害而既惊且怒,脱口说出“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并且“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他心中燃起了反抗的怒火,带上了武器,急欲报仇了。但“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反抗怒火已经不像前几天那样猛烈。他对派他去看管大军草料场,起过疑心,还是“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去了,而且准备修理草屋,好度严冬;虽然未忘携带武器,却也又想安心作囚。寒冷逼得林冲到市井沽酒,风狂雪骤,天地茫茫,英雄困厄,可悲可叹。雪压厅倒,林冲只得到古庙栖身。草料场起火,他“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一门之隔,仇人相遇,陆谦等人不打自招,和盘托出了恶毒用心、凶狠行径。烧了大军草料场又是个死罪。仇人逼得林冲想安心作囚也不可得,统治阶级的恶毒凶残打掉了林冲对他们的幻想。林冲奋起反抗了。他一扫以前的委曲求全之态,思想性格发生了质的飞跃。他大喝“泼贼那里去”,石破天惊,鬼蜮丧胆,陆谦等想跑却迈不开步;他略施武艺,如虎搏狗,手刃仇人,陆谦等都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才显出了他那英雄的本色。从此,林冲坚定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成为梁山一员叱咤风云的大将,以他那超群的武艺歼丑除恶了。

作品细致地描写出林冲思想性格飞跃的过程,反映了当时“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这也正是林冲这个典型性格深刻社会意义所在。

选自《培养高中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 1370),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名子安,一说名耳,江苏兴化人。曾中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与当道不和,弃官回乡,从事著述。其生平大致是:元末明初(约1296─1370)人。传说为船家子弟,中过秀才、举人和进士。曾在钱塘(今杭州)任官,因与当权者不合,任期不满便辞官回苏州,著书于家。张士诚占据江苏时,曾征召,开始时辞免,后入幕府。但不久离去,往河阳山(今江阴、常熟)一带做塾师。明朝初年,北归兴化,居白驹镇(今大丰);刘基来访,欲举荐为官,辞而不就;卒于淮安,约70岁。

2、作品《水浒传》: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水浒》最早为100回本,后来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回以后的内容,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成书过程

故事原形:北宋末年宣和年间爆发的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规模虽然不太大,但一度声势很盛,后来却接受了“招安“,也就是向官方投降,而宋江等人也最终被杀害。

起义社会原因:《水浒传》是描写古代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农民起义的原因在这里得到了在这里得到了深刻的揭示。那就是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特别是上层统治者的罪恶,造成了“官逼民反“。

黑暗腐朽体现:小说中具体描写的“四贼“:高俅、蔡京、童贯、杨戬。

在其下面,有一大批贪官污吏,如梁中书、蔡九知府、慕荣知府、贺太守等。

再往下则是地方上的土豪恶霸,如西门庆、毛太公之流。

人民群众在层层压迫之下忍无可忍,纷纷造反。而这种反抗更进一步促进他们走上造反的道路。

作品价值(主题思想):《水浒传》在我国小说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在于它深刻的思想价值。小说把草莽英雄推进了历史舞台,写的是“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过程,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描绘了宋元之际的社会生活。作者以梁山一百零八将为重点,以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高潮、衰落、失败为核心,上至昏君佞臣,下至村野佃民,从城市到农村,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反映了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尖锐激烈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作者热情歌颂了人民群众的抗暴斗争,通过英雄好汉走上梁山的不同道路,反映了这场斗争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艺术特色:

(1) 深刻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2) 善於描写人物

(3) 情节引人入胜

(4) 人物性格的对比、多用对比手法

(5) 语言明快洗练、生动准确、个性化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

三、理清文章思路:

1、理清情节。

序幕(1自然段):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开端(2-5 自然段):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发展(6-9 自然段):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林教头山神庙复仇。

2、分析文章线索

明线: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

暗线:敌人对林冲的陷害

3、板书设计:

逼上梁山

杀死陆虞侯

情节 林冲接管草料场

陆虞侯密谋害林冲林

林冲沧州遇旧知

四、课文分析:

(一)、根据情节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1、林冲沧州遇旧知:

本段中主要插叙回顾了林冲的哪两件事?分别表现林冲什么性格特点?

(1)、资助李小二——正义感,侠义精神。

(2)、得罪高太尉,高俅生事陷害,刺配沧州——忍受屈辱、善良安分、不愿反抗、软弱动摇。

2、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沧州,远离京城,高俅又指使人密谋陷害。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得知情况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什么性格?

(1)、那泼贼敢来这里害我……骨肉为泥。——怒火中烧,性格也有刚烈的一方面

(2)、买把解腕尖刀……“三寻”——当迫害在眼前时,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

(3)、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失去警惕性,反抗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3、接管草料场:

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阴谋,欲置林冲于死地,但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

(1)、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心有疑虑

(2)、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放松警惕、随遇而安

(3)、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充满幻想

4、山神庙杀敌:

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当草料场起火,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时,他才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也只有到了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死路一条。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5、小结人物性格,引入问题:回看林冲走过的道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大原因使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杀人反抗的路?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水浒传》的作者和内容;了解与林冲故事有关的其他情节内容。

2、 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3、 掌握运用景物和细节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的技巧。

二、 过程与方法:

1、 把握情节,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抗争的思想性格转变过程。

2、 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形象地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是一场不可调和的生死斗争。

2、 学习鉴赏古典文学名著,诱发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 鉴赏“风雪”“山神庙”的景物和细节描写,并体会其推动情节、渲染气氛、刻画形象的重要作用。

2、 理解随着情节的展开显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 教学难点

1、 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从情节线索走向看人物性格发展。

2、 掌握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案设计:

一、学法点拨:

本单元学习鉴赏小说,鉴赏小说最主要的是关注人物形象,因为小说的主题思想总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达的。欣赏人物形象,则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因为人物形象是在一定环境背景下,在一系列事件、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刻画的。

二、 学习过程、要求:

1、 查找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水浒传》中与林冲被逼反相关的情节内容

2、 熟读课文,了解小说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3、 思考沧州巧遇李小二与主要情节的关系,划分情节结构,拟定小标题

4、 熟读文本,思考林冲性格在文中如何变化,为什么会有变化,变化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5、 收集问题,组内交流讨论或班内交流讨论

学习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 《好汉歌》中的一句歌词,也是梁山好汉的作风。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况自己受了委屈?但是梁山好汉也有人曾经有不平不能吼,举起的拳头打不下,一忍再忍。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认识的“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豹子头林冲”。

二、施耐庵与《水浒传》

1、施耐庵(1296—1370)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施耐庵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2、《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施耐庵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加工定型。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英雄形象。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3、《水浒传》中与林冲被逼反有关的回目:

第7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8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9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10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11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12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三、把握小说主要情节,分析小说情节结构(交流讨论)

1、小说情节结构主要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有的结构复杂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2、节选部分情节围绕中心点林冲反抗高俅、陆谦等邪恶压迫展开。林冲沧州巧遇李小二一节详细交代了林冲与李小二的关系,为下文写李小二帮助林冲埋下伏笔,作好铺垫,是故事的前奏,应归到情节结构的序幕部分。

3、小说情节结构:

结构 段落起止 大意概括

序幕 ( ): 沧州遇故人

开端 ( ): 酒店闻密谋

发展 ( ): 接管草料场

高潮结局 ( ): 杀敌山神庙

四、整体感知林冲的性格(交流讨论)

归纳:

五、文本探究

(主要围绕学生预习中理解粗浅,有难度的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以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集中力量突破,深化。方式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加深认识,得出结论)

1、 同学们通过预习认识到林冲性格中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一面,说简捷点,就是他特别能忍。请问林冲的忍表现在哪些地方?

归纳:

2、 林冲为什么一忍再忍?

归纳:

3、 最后为何又不忍了?

归纳:

4、 林冲由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奋起反抗对我们认识当时社会有何意义?

归纳:

六、 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提问: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1)直接描写风雪。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2、 提问: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林冲怀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情节逐步向高潮发展时,风雪也随之而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朔风卷着鹅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上,天地茫茫,前途难卜。林冲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难以安生。为了御寒,出门沽酒,“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踽踽独行,“那雪正下得紧”,正是雪借风势,风助雪威,天地昏暗,原野寂寥。待沽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因为风大雪紧,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没奈何只得去古庙栖身。他在风雪中奔来奔去,天地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处。林冲进入山神庙,为了抵挡风雪,掩上庙门后又将旁边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由于雪大天寒,使林冲外出沽酒,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造成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发展。当陆谦等看着草料场的大火踌躇满志,林冲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场的烈焰升腾,翻卷,终于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手刃仇敌。朔风呼啸,大雪铺地,火光冲天,天地间站立着一位英雄好汉。我们可以说风雪把情节推向高潮,风雪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风雪映衬着人物形象。

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渲染了浓重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风雪似乎一直伴随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忧,为他庆贺。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描写的确具有“神韵”,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亦如我国传统的写意画,寥寥数笔,仿佛是信手点染,却意境深远,景中有情,并且留下大片天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去补充,去发挥。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该认真体会、反复咀嚼的地方。

七、评价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水浒传》这一古典名著在塑造人物性格时,总是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遭遇,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表现来刻画人物。因而人物形象才那样栩栩如生,才那样深入人心。

八、布置作业

林冲在迫害面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一忍再忍,他能算个英雄好汉吗?根据课文,谈你的认识。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篇五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与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迤逦不想来到沧州:(yǐlǐ)曲折连绵,文中指一路走去,绕来绕去的意思 。

b我因恶了高太尉:(ě)厌恶。

c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bù gān gà)鬼鬼祟祟,不正派

d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yāng měi)恳求,请托。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葱茏 绊脚石 怨天尤人 一如既往 b.迄今 名信片 提纲挈领 老成持重

c.幅射 照相机 有恃无恐 竭泽而渔 d.气概座右铭满腹经纶 世外桃园

3.句中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选项是:( )

(a) 现今社会流行犬马之养,饲养宠物大行其道

(b) 动物园中的无尾熊,一见到尤加利树,就立刻行将就木,准备饱餐一顿

(c) 老高不务正业,行抢为生,儿子又克绍箕裘,掳人勒赎,终至父子同时锒铛下狱

(d) 绯闻缠身的影星,提起自己的拍片计画,说得头头是道;一询及绯闻事件,立刻闪烁其词,显得讳莫如深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

b.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说实话,那些越足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大了,就越是不愿承认自己老了。”

c.大李慌忙站起身说:“小米你千万别再‘李大爷李大爷’这么叫了,我听着不自在。哟,找你李大爷有什么事……嘿,你瞧,把我也绕进去了。”

d.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她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因为和家里赌气才跑到北京打工的,接着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来。

5、对下列环境描写,判断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那雪下得正紧。

③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④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

a、全部的环境描写,为小说人物的活动设置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背景,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

b、环境描写中风雪的变化层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情节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c、第①句描写风雪初起,照应了本文的回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它与后面的环境描写相互照应,使全文的结构更加紧密。同时,典型的环境描写也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d、第③句称这场大雪为“瑞雪”,暗示了林冲的命运的转折,表现了作者的态度。

6、本文揭示了林冲从委曲求全到被迫反抗的转变过程及原因。下列各句是林冲不同阶段的语言描写,反映出林冲什么样的内心活动,从句后的答案中分别选择恰当的项:

①我是罪囚,可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

②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

③泼贼!我日来又和你无什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

a、心地善良,为人正义  b、安分善良,认识糊涂  c、忍无可忍,感到不平  

d、奋起反抗,报仇雪恨  e、委曲求全,得过且过  f、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7、这一段里几次写到风雪,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写风雪为后文草厅倒塌,林冲只得去住古庙的情节做了铺垫。

b、因风雪而寒冷而沽酒,情节发展顺理成章。

c、风雪的环境描写激发了英雄的壮志豪情,林冲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反叛之路。

d、古人云“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大风大雪正为坏人作恶陷害林冲提供了客观条件。

8、对这段文字中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冲还想在草料场过一冬,表明林冲屡遭磨难,此时却并无反心,一心只想逆来顺受,以待出头之日。

b、林冲雪夜沽酒不忘带上花枪,说明他对奸人陷害已有防范。

c、盖火的细节暗示草料场失火并无林冲半点责任。

d、拽门、锁门、带钥匙的细节描写,说明林冲办事精细,小心谨慎。

(二)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当晚无事。次日天明起来,洗漱罢,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牢城营里,都没动静。林冲又来对李小二道:“今日又无事。”小二道:“恩人,只愿如此。只是自放仔细便了。”林冲自回天王堂,过了一夜,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9. 林冲为什么带刀寻找了几天仇人,为什么后来也自心下慢了?反应了他什么样的性格?

10. 这把解腕尖刀最终派上用场了吗?

11. 作者的行文构思对你有什么启示?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胆怯(qiè)鞭笞(tà)塑造(sù)削(xiāo)铅笔 b祈(qǐ)祷 难堪(kān)怂恿(cǒng)

c讥诮(qiào)怔怔(zhèng) 撮合(cuō) 孤僻(pì) d 滑稽(jī)辖制(xián)鲜见(xiān)周济(jì)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战战兢兢 滑稽可笑 听信谗言 下缀题名 b.哀声叹气 吃荤吃素 噩梦连连 消遣娱乐

c.没精打采 通霄做梦 安然无恙 令人难堪 d.兴高采烈 性情孤癖 心神不定 周济穷人

3.下列哪组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 ( )

a.开口三个代表,闭口为人民服务,这位正人君子台上一套,背后又是一套,实在令人讨厌。

b.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高三同学安然无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王老师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书,深受学生爱戴。

d.班主任告诉我们,下学期我们班的语文将由特级教师王军来上,这真是大快人心的消息。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

b.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c.祈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d.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

5、下面一段话①──⑤句最合理的排列顺序是:(c)

①于是山跟山也对语起来了,②船跟船打了招呼,③对面要是有船,也鸣笛示意,④船一声接一声地响着汽笛,⑤声音辽远而深沉,像是发自大地的肺腑。

a、④⑤③②① b、④③⑤②①

c、④③②①⑤ d、③④②①⑤

(二)阅读下列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吏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答: 。

2、别里科夫“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对这句话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别里科夫胆小多疑,生活在沙皇血腥统治之下,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以求保险,这既和他的性格有关,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b、别里科夫是教古代语言的教师,他歌颂的只能是过去的东西,或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

c、别里科夫怀旧、封闭、胆小多疑,害怕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用今不如昔来安慰自己,甚至虚妄地歌颂从没有存在过的东西。

d、别里科夫表面上是一个中学教员,骨子里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当然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3、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 “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

答:

4、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在表达上收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答:

2、“从墓园回来,我们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而且生活很快“又恢复了旧样子”,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

3、“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前文却说“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4、关于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别里科夫是个极其胆小的人,他把自己缩在套子里,是怕遭到不幸,但最后他还是不幸地死去了。

b.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行为鬼祟,是个虚伪守旧的伪君子,思想麻木僵化。

c.别里科夫不但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要把别人套在套子里,拖住前进的生活步伐,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沙皇卫道者的代表。

d.别里科夫的孤僻虚伪和惶惑不安揭示了他维护沙皇统治的反动立场和变态心理,他是一个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维护专制制度的奴才典型。

《边城》

基础知识题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涎(xián)船舷(xuán)角隅(yú)   b.火镰(liǎn)埋(mái)怨 结(jié)子

c.莞(wǎn)尔 焖(mèn)菜 竹篁(huáng) d.胡诌(zhòu) 茶峒(tòng) 傩(nuó)送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忌讳 悲悯 硬扎 黑黝黝 b.滨水 挪移 弛名 荧火虫

c.甬道 逢场 烟杆 草荐 d.笼罩 碧溪岨 翘起 大拇指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且想象她出走以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来   地躺在船上。

②翠翠,你人乖巧,爷爷笨得很,话说得不温柔,也莫生气。我   说个笑话给你听。

③她   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④老船夫见他眼神冷冷的,不明白他的意思,就用眉眼做了一个可笑的记号,表示他明白大老的冷淡处是装成的,表示他有好消息可以    。

a.无可奈何 信口雌黄 确实 宣告  b.无能为力 口若悬河 似乎 报告

c.无可奈何 信口开河 似乎 奉告   d.无能为力 滔滔不绝 仿佛 忠告

4.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课堂上有人大笑,有人微笑,有人莞尔而笑,听杨老师上课真开心。

b.有些同学写作文从来不打草稿,笔一拔就在纸上信口开河,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凑足800字了事。

c.湖南省在XX年4月7日进行的素描、色彩考试中,一共查出90多名舞弊考生,除了少数是夹带外,其他都是张冠李戴的枪手。

d.这个故事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因为一幅假画就使那情天孽海的爱在转眼间变成了咬牙切齿的恨。

5.选出下列句子中语义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

a.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已经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的爱情故事,我们听得唏嘘不已。

b.他很后悔,不该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分道扬镳。

c.这本杂志主要是面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d.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

6.选出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项( )

a.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的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

b.老船夫回到家中时,见家中还黑黝黝的,只灶间有火光,见翠翠坐在灶边矮条凳上,用手蒙着眼睛。

c.愿意参加革命的,我们欢迎;愿意回家的,我们发给路费。一切由大家自己决定。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7.对下面各语段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其天真纯洁性格。

b.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口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这是环境描写,为祖孙俩夜晚讲故事渲染安宁静谧的气氛。

c.“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

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她的纯洁天真,对美好爱情的朦胧的憧憬。

d.“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

这是爷爷的语言描写,表现祖父对孙女的爱情的关心。

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1)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8)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11)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1.第(2)段中说“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翠翠成熟的生命中缺少的是什么?为什么在这一段中多次用到“好像”一词?

2.第(1)段和第(8)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3.写父母的爱情故事对表现翠翠有何作用?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为什么不把这很长的故事写出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一、说教材。

(一) 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一个必修3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属于后者。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者蕴涵的 感情,了解作者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方面进行分析。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作用。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此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1、 梳理文章的情节结构,学习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 赏析课文中“风雪”描写的作用,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 了解封建社会“官逼人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三)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1、 理解作者在起伏的矛盾斗争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2、 赏析课文中“风雪”描写的作用,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说学法

(一)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老师要适时采取情况,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 学法及确定依据

在第三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个小说单元的小说,已能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并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能大体把握。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停留于对课文的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的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若能够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分层阅读,则能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曾记得去年在教学本文时,课堂上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山神庙中,林冲用一块“大石头”顶住了庙门,使陆虞侯等三人不得进庙,为林冲最终识破奸贼的险恶用心从而走上反抗的道路提供了契机,可是林冲一个人“掇”得动一块大石头吗?怎么陆虞侯三人却推不开呢?这个细节真实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就议论纷纷,我也一时乱了分寸。因为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小说嘛,无巧不成书,情急之中,我想起苏轼的一句诗:“竹外桃红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我说道:“苏轼为什么非写成‘春江水暖鸭先知’不可呢?难道‘鹅’就不能够先知吗?小说和诗歌一样都是文艺作品,阅读文学作品是不能死抠的。”听了我的解释后,有的同学笑了,可不少的同学脸上仍旧带着疑问、困惑。我的解释为什么不能使学生信服呢?为了彻底地解开这个疑团,我想不如在课堂上主动地把“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发表看法,各抒己见。

三、说教法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小说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以“导”为主,从感觉人手,灵活运用评点法,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鉴赏和评价。它的具体要求是:综观全局,抓住关键,创设问题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探索,在此基础上,据点作评,教师在关键处作灵活而简明的评说点拨,启发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文的精髓。

这种评定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是通过感受、点拨而产生顿悟,而不是教师塞给他们某种现成的结论,因而学生会为自己的不断发现和新解而欣慰不已,无形之中学习兴趣大增。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718页、第72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要使学生的思维之水常“鲜”常“活”,教师就必须在“导”字上下苦功夫,切不可居高临下,以自己的一知半解来堵塞学生的思维之泉。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好以下两点:第一,要比学生站得更高、更远,避免与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平面上;第二,要知己知彼,懂得学生的阅读心理并设法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一显身手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教学,我大胆地进行“问题导入,以导为主,读议结合”方法的尝试。

关于本课教学情景的创设的一点说明:我在上课前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而没有采用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其意在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强烈的音乐节奏感驱使学生急于去领略英雄好汉们的悲剧故事。教学过程中还适时穿插入了录像片的欣赏,有助于学生对主人翁性格和成因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包含“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两个层面。认知过程沿“感觉——思维——知识”一线走;情感过程沿“感受——情绪——意志”一线走,二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一不可。

(一)组织教学时,我认为不妨让学生先睹为快,教师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享受”文本。因为只有当学生与阅读文本产生共鸣后,才会激发起探求的欲望;而只有当学生感受的触角一直深入到与作家的感受触角相交时,才有可能进入认知的阶段。所以学生的自主感受是极其重要的,是深入理解作品及产生顿悟的前提。为此,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道预习题: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提炼课文的情节或就作品某方面写一点自己的阅读感受。(总结小说情节的五个部分)。

课堂上应力避学生一看就“懂”、一“懂”兴趣就无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突破口,设计好教学环节。

(三) 具体把握情节,怎样鉴赏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故事情节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托,优秀小说的故事情节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紧密结合,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也就是塑造典型性格的过程。故事情节越典型,越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就越有利于典型性格的塑造,那么怎样来把握故事情节呢?

1、 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

一般来说,故事情节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情节线索。除了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外,作品中的基本矛盾冲突也可以是情节的发展线索。本文以林冲和高俅为代表的官民之间的冲突就构成了故事的主要线索。

2、 以事见人,透视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买刀前后的表现。

3、 见微知著,细节描写的内在含义。

如见到草料场的房子破了想修一修。如见到古庙,想“改日来烧纸钱”。枪不离手的描写。

4、 品味技巧,领会情节的艺术匠心。

每篇小说的情节铺设都有讲究,小说情节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和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著特点。伏笔、照应都巧妙的暗藏其间。如他出门将火扑灭,给后边有人纵火埋下伏笔。进庙住下时,用大石头挡住门,才会听到实情。带上解剜刀。

(四)导入新课时,我从释题开始,提出“文题中‘风雪’仅仅是人物活动的一个环境吗?”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问题,以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有关环境描写语句的关注。这一步就称之为“释题生疑”。

第二步则叫“趁热打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张志公语)我让学生把课文情节理清楚之后,再进行重点问题的讨论。在让学生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时,我问了这样两个问题:如果用不足20字概括呢?如果用4个字概括呢?有意识地插入语言表达的训练。

然后教师点拨小结:概括故事情节要注意三点(1)准确;(2)顺畅;(2)简练。出示情节发展的脉络图和对联(演示),结束这一步教学。

接下去是进行课文难点问题的讨论。实施这一步要尽可能避免“注入式的回答”——把结论先塞给学生,使学生的认识只能局限于教师所定的框框里。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设计出一两个“出其意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我把教学中的那个“困惑”在这个时候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谈谈各自的看法,以此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并适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例如:找出有关风雪描写的句子(课文中有六处写到风雪)再组织学生逐一讨论分析,小结后明确: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深化主题等。

例如:课后可结合文中 十二次提到“花枪”的有关语句让学生自行作分析。

为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变化的理解,把握“风雪”的特点以及对情节、人物的作用,我在重点问题讨论时插入影视片段欣赏,以加深直观效果。

课堂总结这一步我以板书形式来呈现。

(五)探讨“官逼人民反”的主题。

最后说一说作业的布置。

题目有两个:(1)人物绰号考证:《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记录着人物的性格,并且各自都有一段来历,引导学生考证,以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2)人物分类点评:自己确定标准,将小说的人物分成若干类别,撰文点评,以文解文。

我的意图是学生课内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外可通过上述活动促发其自读《水浒传》原著,开展拓展阅读,加强读写训练,以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

五、板书

三、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沧州遇旧

发展:买刀寻敌

接管草料场

高潮(结局):山神庙复仇

(补充)林冲在柴进的指引下投奔梁山泊,为白衣秀士王伦不容。晁盖、吴用劫了生辰纲上梁山后,王伦不容这些英雄,林冲杀了王伦,把晁盖推上了梁山泊首领之位。林冲武艺高强,打了许多胜仗。在征讨方腊率领的起义军胜利后,林冲得了中风,被迫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年后病故。

四、由情节发展看人物性格的转变

情节性格

开端 沧州遇旧侠义、委曲求全、安分善良

发展 买刀寻敌刚烈 反抗并不坚决

进一步发展接管草料场 随遇而安

高潮和结局 山神庙复仇奋起反抗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篇七

课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重点:

1、领会本文“官逼民反”现实。

2、理解随着情节的展开显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古典四大名著引出《水浒传》。

二、新课:

(一)文学知识:

1.作者:

施耐庵(1296-1370),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祖籍兴化,生于平江(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他在教书期间根据民间传说与话本戏曲,编著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

2.关于《水浒》:

《水浒》又名《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它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的长篇古典小说。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庸无道,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外族入侵,结果弄得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许》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水浒传》最早为一百回体,后来出现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七十一回以后的内容,添上了“惊噩梦”的结局,成为七十回本。七十回本《水浒》结构安排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其艺术价值。

明代高儒的《百川书志》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所以,一般认为《水浒》为施耐庵与他的学生罗贯中合著。

3.有关情节:

禁军教头━━起义英雄

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二)词语:

赍发:jī资助

赏赉:lài赏赐

玷辱:diànrǔ使蒙受耻辱

迤逦:yǐlǐ曲折连绵

官司:1旧时对官吏和政府的泛称;2指诉讼

恁:nèn这么,这样,那么,那样

浑家:早期白话小说中指妻子

按酒:指下酒的肉菜

理会:1照料,处理;2注意,理睬;3交涉

髭须:髭,嘴上胡须;须,嘴下胡须;髯,两颊上的胡须

絮烦:xùfán因过多或重复而感到厌烦

庇祐:bìyòu保祐

掇:duō搬,挪动

酒馔:jiǔzhuàn下酒的饭食。

(三)情节结构:

1.课文的标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请将此标题加以扩展,写成一句话,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被发配沧州的林教头开始时随遇而安,后来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得知了奸贼要加害自己,于是在山神庙前手刃奸贼,投奔梁山。

2、本文的情节由四部分组成,文后的“课文简析”中有具体分析,请大家根据这些分析,分别用七个字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1)林教头沧州遇旧知(1-1)  序幕

(2)陆虞侯密谋害林冲(2-5)  开端

(3)林教头接管草料场(6-9)发展

(4)林教头杀敌山神庙(10-12)高潮结局

3.线索:全文以林冲思想变化为线索,通过四部分情节表现了林冲思想性格的变化过程。

4.情节特点:小说情节曲折巧妙,张弛相间,故事性很强。

(四)人物性格:

林冲是《水浒》里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被逼上梁山的典型。

林冲出身于枪棒教师家庭,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生活比较安定。正是这种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养成他安于现状,软弱动摇的性格。当然,他的思想性格里也存在着善良正直刚强的一面,这两方面是矛盾的,反抗思想与委屈求全思想一直处于矛盾斗争之中。本课正是这种斗争最激烈并发生转化的关键阶段。

从课文情节可以看出,林冲的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谁能用比较简练的句子,概括一下林冲的思想性格的变化?

——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大怒杀敌,逼上梁山。

让我们来根据有关情节看看林冲思想性格的变化情况。

1、提问:林冲刺配沧州,邂逅李小二,从言谈中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在情节安排上这部分起什么作用?

他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仍存有幻想,违心地说自己是由于冒犯了“高太才落得如此。他安于刑徒生活,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并无反抗复仇之意。课文开头一段,为以后情节发展作了交代。

2、提问:陆谦、富安来到沧州表明了什么?林冲的反应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从故事情节上看处于哪个部分?

提示:陆谦、富安来到沧州表明:(1)当迫害到眼前时,林冲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2)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矛盾冲突起而又伏,情节由张而弛

杀敌复仇

┏━━━━━━━━逼上梁山

┃(奋起反抗)

┃亲

┃闻

买刀寻敌┃阴

┏━━━━┓自心下慢┃谋

┃┃┃

沧洲遇旧┃┃管草料场┃

━━━━━┛┗━━━━━━━━┛

(善良安分)(随遇而安)

林冲的性格就是在这种情节的变化中,随着矛盾冲突的不断加剧面发展变化的。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是《水浒》的突出特点,作品对人物思想性格不加任何评点,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自己随着情节的发展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对林冲的描写是如此,对其他人的描写也是如此。

三、小结:

复习这篇作品要注意把握:

1.情节结构。

2.人物性格随情节发展而出现的变化。

3.精彩的人物描写。

四、作业:

抄写第五课到第十四课课文注释中有关常用词语的解释。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提示作业。

二、新课:

(五)景物描写:

我国古典小说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善于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而较少使用其它手法,特别是单纯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如果有的作品使用了景物描写,也是运用白描手法,以极为简洁的笔墨来达到特定的目的。《西游记》是如此,《水浒》也是如此。

在这篇作品中,景物描写虽然不多,但却写得恰到好处,并且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描写。(读有关描写)

1.找出所有景物描写。

2.多角度的景物描写:

(1)直接描写风雪:

1共有三处请指出来。

2这三处描写中,有一个最有表现力的词,是哪一个?

——“紧”,一个“紧”字,使境界全出,十分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并且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什么作用呢?我们一会儿再说。

(2)侧面衬托风雪:

1指出哪些语句是侧面描写风雪。

2在这些语句中能够表现风大雪猛的词语有哪些?

——“摇振”“压倒”“向火”“踏着碎琼乱玉”“背着北风而行”“迎风”。

3.这里的景物描写,虽然都非常简洁,但其作用却非常丰富,请大家归纳一下,这些景物描写有哪些具体作用?

——如下: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2)暗示情节,推动发展:

1作品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

比如,管营差遣林冲去接管草料场,这对不知管营阴谋的林冲来说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因为这个差事既比较自由清闲,又能有一些额外收入。可是,当他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这就暗示着他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再如,作品在写雪的时候,两次用了一个“紧”字:“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个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两把汗。

2作品对风雪的描写,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天气寒冷,林冲才要出去买酒;如果林冲不去买酒,草厅倒塌就可能被压伤压死;如果他不出去买酒,就不会看到山神庙,在草屋倒塌后也不会想到去山神庙过夜。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压塌,林冲无处存身,只好到山神庙过夜;如果草厅不倒塌,林冲就可能被烧死;如果他不到山神庙过夜,就不会听到陆谦等的谈话,也就不会杀敌报仇,投奔梁山。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林冲到了山神庙后,才用石头挡住庙门;如果他不挡住庙门,陆谦等人就会直接进入庙中,他也就不会从他们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也许陆谦的花言巧语会使林冲相信这是一次巧遇呢,说不定林冲还会请他们喝两杯呢。

由此可见,作品的景物描写确实是非常精彩而传神的。

(六)细节描写:

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以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取胜,《水浒》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大致有三种情况:

(1)有的细节描写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请大家找一找这方面的例子。

——比如第八段中对林冲出门买酒时的描写,就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细节,表现出他谨慎小心的性格,同时也说明他是准备安心地在草料场度过他的流放生活的,这就表现了他的随遇而安的一面。

(2)有的细节描写则使故事情节前呼后应,使作品布局更加严谨。请大家找一找这方面的例子。

——这样的细节描写也很多,比如第七段开头对林冲离开天王堂时的描写,看起来好像是不经意的描写,但这里所写到的事物,在后文都有着落:包裹——放在床上(第八段);尖刀——剜了陆谦的心(第十二段),同时也照应了第五段的“买把解腕尖刀”;花枪——挑了酒葫芦(第八段,第十段),挑了差拨和富安(第十二段)。

再如第十段对林冲来到山神庙后的描写,通过他掇石头靠住庙门为下文写陆谦等三人进不了庙埋下伏笔。

有道是名家笔下无闲文,从本文来看,确实如此。

(3)有的细节描写同时兼有以上两方面作用。请大家找一找这方面的例子。

——这种细节描写也不少,如第五段写林冲听到店小二报告的消息后,立刻大怒,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这一细节既表现了林冲刚烈的性格,也为下文写刀剜陆谦心做好了铺垫。

再如第十段,写林冲见草厅被雪压塌后,怕火盆内有火引起火灾,就探半身进去摸。这一细节既表现了林冲的小心谨慎的性格,也为下文写陆谦放火做了铺垫。

(七)语段阅读:

1.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本文是长篇小说节选,好像应该从第二段开始选起,因为第一段与本文的主要故事看起来好像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为什么不从第二段开始,而非要选上第一段呢?第一段有什么重要作用吗?

这一段实际与课文部分的故事有着直接的联系,无论对人物还是对情节都有着重要作用:

①这段描写表明了林冲是个乐于助人,济危救贫之善良之人。

②这段描写详细交代了林冲与李小二过去的关系,为下文写李小二帮助林冲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如果没有这段描写,下文写李小二向林冲报告消息就会显得突兀。

3这段描写也表现了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他被发配到沧州,并没有向陷害他的仇人报仇的想法,反而与李小二你来我往地过上了平静的日子,表现了典型的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2.阅读第二部分(2-5段),讨论:

(1)这一部分,情节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陆谦来到沧州,密谋杀害林冲,使情节陡起波澜。

(2)作品为什么不直接描写管营、差拨等四人的谈话?作者通过李小二夫妻的所见所闻所疑所思来交代情节,这种手法有什么效果?

——在这一部分中,作品不是直接写出四人的谈话,而是通过小二夫妻所见所闻来写他们的怀疑与推测,这就使情节若隐若现,扑朔迷离,造成了强烈的悬念,使作品情节更加曲折生动,更加引人入胜。

3.阅读第八段,讨论:

这一段中除了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之外,还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这一段中除了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外,还用了独白式的心理描写,这里的心理描写通过写林冲想等雪晴之后修理草屋,说明他是准备在这里安心长住的,这就反映了人物随遇而安的性格。

4.阅读第十一段,讨论:

在这一段中,作品详细描写了庙外三人的对话,为什么要详细描写这些对话?

━━这是促使林冲思想性格发生剧变的关键,因此要详加描写。通过这个描写,对以前的情节进行了巧妙的补充,并交代了整个阴谋的策划过程,并由陆谦等人亲口说出,这就比别人介绍更易于使林冲认识到敌人的凶狠残忍,更易于激起他满腔怒火,从而促使他毅然做出了手刃仇敌的壮举。

三、小结:

《水浒》是优秀的古典小说,未读过的同学应读之。

四、作业:

预习下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篇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2.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4.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人物的性格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促成因素。其中后天因素和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所在的《水浒传》更是充分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介绍《水浒》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前因。

指定同学读课文[预习提示],要求全班同学标出:“《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然后补充介绍如下:

《水浒》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也可以说《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水浒》中英雄人物斗争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有的至今还展现在舞台上,如“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李逵下山”、“林冲发配”等等。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

林冲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林冲性格的转变的?

三、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 引子,第1节):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作用: 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

第二部分( 开端,2-5 节)::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陆虞候密谋策划,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

矛盾的展开: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没有平铺直叙,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三部分( 发展,6-9 节):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

本段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表面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三个自然段::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

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主题。

四、分析林冲的性格

① 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②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明确: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③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④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明确: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⑤ 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从林冲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卑劣、阴险、狠毒。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虽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也被逼得走投无路,愤然而起;至于广大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他们所遭受的迫害,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唯一出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体现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

板书

林冲性格发展示意图。

逼上梁山

杀死陆谦

听说陆谦到沧州 (奋起反抗)

(复仇怒火燃烧)

心下慢了

沧州遇旧 接管草料场

(善良安份) (随遇而安,得过且过)

第二教时

一、 复习巩固

指名复述故事情节及林冲性格变化过程。

二。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师介绍关于细节描写的知识: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1、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总之,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提问: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1)直接描写风雪。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两处的两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清楚。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问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则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2、 提问: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林冲怀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情节逐步向高潮发展时,风雪也随之而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朔风卷着鹅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上,天地茫茫,前途难卜。林冲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难以安生。为了御寒,出门沽酒,“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踽踽独行,“那雪正下得紧”,正是雪借风势,风助雪威,天地昏暗,原野寂寥。待沽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因为风大雪紧,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没奈何只得去古庙栖身。他在风雪中奔来奔去,天地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处。林冲进入山神庙,为了抵挡风雪,掩上庙门后又将旁边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由于雪大天寒,使林冲外出沽酒,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造成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发展。当陆谦等看着草料场的大火踌躇满志,林冲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场的烈焰升腾,翻卷,终于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手刃仇敌。朔风呼啸,大雪铺地,火光冲天,天地间站立着一位英雄好汉。我们可以说风雪把情节推向高潮,风雪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风雪映衬着人物形象。

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渲染了浓重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风雪似乎一直伴随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忧,为他庆贺。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描写的确具有“神韵”,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亦如我国传统的写意画,寥寥数笔,仿佛是信手点染,却意境深远,景中有情,并且留下大片天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去补充,去发挥。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该认真体会、反复咀嚼的地方。

二、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水浒传》的精彩章节,或阅读全书。

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 渲染浓重气氛

风雪 推动情节发展

侧面衬托 烘托人物形象

【补充资料】

一、施耐庵与《水浒传》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一些有关材料,如《施耐庵墓志》《施耐庵传》等。《墓志》说他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曾中进士,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做过两年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乡,从事著述。由于材料相互矛盾之处不少,这些材料的真伪问题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

《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二、《水浒传》的结构和语言(茅盾)

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如杨志的故事。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在结构上,杨志的故事和林冲的故事是不同的。林冲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故事却是用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了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权贵高俅那里,杨志触了霉头,但在另一权贵梁中书那里,杨志却一开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风顺了,但在权贵门下做奴才也并不容易。奴才中间有派别,经常互相倾轧。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同时也就注定了黄泥冈上杨志一定要失败。故事发展的逻辑是这样的,但小说结构发展的逻辑却从一连串的一正一反螺旋式地到达顶点。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读者此时急于要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或是“硬取”?如果“软取”,又怎样瞒过杨志那精明的眼光?这谜底,直到故事终了时揭晓,结构上的纵横开合,便是这样造成的。

……自然,《水浒传》也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人物的对白中常用当时民间的口头语,因而使得我们如闻其声;又如动作的描写,只用很少几个字,就做到了形象鲜明,活跃在纸上……

(节选自《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鉴赏】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七十一回本《水浒传》第十回。《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作品,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生活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非常激烈,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年代。传说他和元末的农民起义军有一定的联系,甚至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军。明王朝建立后,他在史实、民间传说、话本、剧本的基础上,编写创作出这部文学巨著。

《林》,写的是林冲终于被逼走上梁山的故事。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超群。其父做过提辖,岳父也是教头,家有贤妻,生活美满。这样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使他安于现状,软弱妥协。妻子遭人调戏,他正要怒打歹徒,一看是高衙内,提起的拳头又自行放下,慑于权势,忍辱息事;对头布下陷阱,赚他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他仍逆来顺受,不想反抗。两个解差在途中百般折磨,他甘受凌辱,“野猪林内几乎丧命,他反劝鲁智深勿杀解差,仍然幻想能够“挣扎着回来”;他一直委曲求全,但总是得到对头更加凶恶狠毒的迫害。节选部分着重表现林冲由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飞跃。

①《水浒》,在统治集团腐朽凶残、官吏土豪无法无天、广大人民苦难深重的典型环境中,描写各个英雄人物走上梁山的不同道路,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典型性格。《林》这个节选部分,则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由陆谦奉高俅之命追到沧州狠毒谋害林冲,又具体地揭示出统治阶级凶残永无止境、善良人民委曲不能求全的社会环境,揭示了促使林冲思想性格产生飞跃的典型环境。

②本篇开头写出林冲发配到沧州以后遇到李小二的情景,表明了林冲当年救过李小二,小二不忘相救之恩,常常往来。这不但增强了作品的生活实感,而且为后文描写陆谦、富安在小二的酒店出现,小二夫妇窃听谈话,告知林冲,作好了捕垫。叙写这些,看似脱离故事主干,实为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的必要的情节安排。

③本篇从李小二的视点,描写陆谦、富安在酒店出现的情景,写出二人在沧州的出现。通过描写二人鬼鬼祟祟地让小二去邀请管营、差拨,他们之间交头接耳地诡秘交谈中泄露出“高太尉”这个名字,差拨还表示“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似明又暗地表明了二人奉高俅之命,追到沧州来谋害林冲。这样写出二人在沧州出现,不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而且自然地引出林冲听小二述说情况后,断定二人来害自己,突出了尖锐激烈的矛盾,过渡到描写林冲对二人追来谋害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既揭露了高俅及其爪牙的阴险恶毒,又给具体描写林冲的反应提供了条件。

④本篇多次描写朔风大雪,虽然着墨不多,很好地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林冲得知陆谦买通管营、差拨谋差他性命后,反被“抬举”去看管大军草料场。他带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寒的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满天低压的乌云,凛冽呼啸的寒风,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渲染出天地茫茫的环境气氛,烘托着林冲前途未卜的心情。

林冲来到草料场,那“四下里崩坏了”的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寒冷难耐,只得出门沽酒,“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沽酒后,“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肆虐的狂风,飞扬的大雪,茫茫的原野,渲染出险恶凄凉的气氛,烘托着林冲踽踽独行的凄惨心情。

朔风大雪,林冲才难耐寒冷,只得出门沽酒;大雪压倒了朔风摇振得动的草屋,林冲才只得到古庙栖身,并且为免风雪侵袭,掩上庙门后,又用大石头“靠了门”;因而得以免被陆谦等人放的那把火烧死,并且隔门听到陆谦等人自己说出恶毒用心、凶狠行径。这样一门之隔,仇人相遇,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矛盾斗争达到了顶点。

⑤本篇细致描写出了林冲由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飞跃过程。

林冲被屈衔冤,饱受折磨,被发配到沧州以后,本来安心作囚,希望能够再回东京。但高俅并不因林冲遭际悲惨、逆来顺受、安心作囚而放松对他的迫害。陆谦、富安又奉高俅之命,追到沧州,必致林冲于死地。听到李小二述说陆谦等人鬼祟情景后,林冲为对头追踪而至、继续迫害而既惊且怒,脱口说出“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并且“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他心中燃起了反抗的怒火,带上了武器,急欲报仇了。但“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反抗怒火已经不像前几天那样猛烈。他对派他去看管大军草料场,起过疑心,还是“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去了,而且准备修理草屋,好度严冬;虽然未忘携带武器,却也又想安心作囚。寒冷逼得林冲到市井沽酒,风狂雪骤,天地茫茫,英雄困厄,可悲可叹。雪压厅倒,林冲只得到古庙栖身。草料场起火,他“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一门之隔,仇人相遇,陆谦等人不打自招,和盘托出了恶毒用心、凶狠行径。烧了大军草料场又是个死罪。仇人逼得林冲想安心作囚也不可得,统治阶级的恶毒凶残打掉了林冲对他们的幻想。林冲奋起反抗了。他一扫以前的委曲求全之态,思想性格发生了质的飞跃。他大喝“泼贼那里去”,石破天惊,鬼蜮丧胆,陆谦等想跑却迈不开步;他略施武艺,如虎搏狗,手刃仇人,陆谦等都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才显出了他那英雄的本色。从此,林冲坚定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成为梁山一员叱咤风云的大将,以他那超群的武艺歼丑除恶了。

作品细致地描写出林冲思想性格飞跃的过程,反映了当时“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这也正是林冲这个典型性格深刻社会意义所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篇九

【学习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2、分析细节描写在小说刻画中起到的作用

3、理解“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必然性和我们当前倡导的“和谐”“民生”的时代意义

【重点、难点】

分析细节描写在小说刻画中起到的作用

【学法指导及使用说明】

1、课前反复阅读课文,做好标记勾画,理解文意

2、限时25分钟,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1、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成功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具体如下一、 突出人物的性格二、 展示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为后文埋下伏笔三、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

课前自主完成

1、下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迤俪(lǐ) 玷(zhān)辱 酒馔(zhuàn ) 搠(suò)倒

b.连累(lěi) 髭(zī)须 洗漱(shù ) 剜(wān)心

c.提(dī)防 彤(tóng)云 庇(pì)佑 仓廒(áo)

d.赍(jī)发 供(gōng)桌 央浼(měi) 模(mú)样

2.下列各组词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盘缠 救济 勤谨 陷害 b.刺配 绵衣 缝补 暴响

c.胳嚓 毡笠 应承 溯风 d.絮烦 吹撼 草帚 时晨

3. 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认将进来 “将”:助词,无意 我自有伴当烫酒 “伴当”:仆役

b.但有衣服 “但有”:只要有 将出一两银子 “将”:拿出

c.不见消耗 “消耗”:消息 彤云密布 “彤云”:浓云

d.神明庇佑 “庇佑”:保佑 搠倒差拨 “搠倒”:推倒

4.《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第一部分(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它对全篇有什么作用?以下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了李小二从偷东西到自办酒店、自食其力的经历,表现林冲仗义助人的品质

b.通过插叙和对话交代了这一回中主要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c.揭示了林冲与高俅的矛盾和斗争

d.点明了林冲与李小二的亲密关系,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准备

5.林冲巧遇李小二,这一情节并未展现林冲与官府冲突,为什么一开始就写这一段?它对表现林冲性格起什么作用?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虽然落难,林冲仍然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表现了林冲性格的丰富性

b.由于林冲与李小二的关系,为后来李小二感恩图报留下伏笔

c.为了使李小二知道林冲为什么由禁军教头变成囚犯

d.表明此时的林冲有逆来顺受、忍辱苟安的软弱性

6选出词语填空正确的一项( )

正是( 1)冬天气,(2 )云密布,( 3 )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4 )下一天大雪来(林冲)(5 )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 6 )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 7 )

a.寒 浓 冷 撒 慢 银 猛

b.隆 阴 北 飘 快 琼 欢

c.严 彤 朔 卷 信 琼 紧

d.深 彤 朔 撒 慢 银 欢

【合作探究】

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1)开端部分中第2段

(2)发展部分中第8段

(3)高潮部分中第10段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

【当堂检测】

1.草屋崩坏后林冲为何不在仓廒借宿一晚而要到半里外的古庙?这表现了林冲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第7段中找一下根据

答:

2.第11段所说的“这条计好么?”“这条计”指什么?“好”在什么地方?(4分)

答:

3.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一段突出了环境都是草的特点,其作用是为后文放火无法抢救埋下伏笔

b.第二段中“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对情节有推动作用:草屋崩坏,才使林冲离开草料场到山神妙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俅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的情节了

c.“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句话,说明林冲并未识破这是一起阴谋,认为看草料这差使不错,想长住下去

d.第二段描写林冲盖炭火、拽门、上锁、那钥匙等动作,表现林冲尽职尽忠,处处谨慎仔细,对仇敌时时保持高度警惕的特点

e.第二段从草屋崩坏无法住人、身体向火也不能御寒的苦境、独自踏雪买酒的寂寞三个角度烘托了林冲“风雪落难人”的形象

【课后作业】

1、继续完成《红对勾讲与练》的习题

2、保质保量完成下一课时导学案

【学后反思】

【拓展延伸】

细节描写之片段(举例)

课堂上他如坐针毡,低着头,用手使劲揉着鼻子一个喷嚏在他鼻腔里憋了很久了要是课余时间,他非要仰起头来,打个痛快不可可这时他不敢,也不愿意打出来他知道,打出来非出事不可

他是个差生,在老师眼中似乎是“坏”的代名词尽管他平时很守纪律,也很关心集体前天,只有他一个人在班里,他看见有一条板凳腿散了,就去拾起来,想把它重新装好正在这时,一位老师走进了教室 “你干什么?好端端的一条板凳,被你弄成这个样子……”老师非常恼火他也有点气愤“不,不是……”话到了嘴边,只好硬咽下去

现在,他顾不得想这些了“真见鬼,怎么这么难憋?”他使劲揉着鼻子,头又向下压低了些越想憋住,越觉得难受“啊嚏!”他终于憋不住了笑声,似山洪般暴发

“站起来!滚出去!”平地一声炸雷,好响,好狠,他怎么不心惊肉跳?!

他出去了尽管他很想继续听课

室外,也不十分明亮,有一块乌云,遮住了又大又圆的太阳

“不好,还有!”凭直觉,他知道第二次山洪又要暴发

对,应该打,打个干净,打个痛快,这样才舒服

于是,他仰起头,等待即将冲出乌云的太阳……

高中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体会小说反映的“官逼民反”的主题。

2、培养学生概括情节的能力以及运用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能力。

3、赏析文中对“风雪”的描写,理解景物描写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4、分析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分析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

了解文中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水浒传》中,遍览整座梁山,有两人出场时手拿扇子,一是燕青出场时“腰间斜插名人扇”,潇潇洒洒地渲染了他的浪子本性。另一个是“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酷似张飞模样的人,在人物出场时“手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他就是林冲。林冲,一个武将,却要手执一把折叠扇,不禁要让人多想上三分。林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那把折扇是否可以暴露出他脆弱的内心呢?

二、简介作家作品

在预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简要介绍,再由教师补充。

1、作者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 1370),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名子安,一说名耳,江苏兴化人。曾中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与当道不和,弃官回乡,从事著述。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

2、作品《水浒传》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的长篇古典小说。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和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水浒》最早为100回本,后来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回以后的内容,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

三、介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前因

明确:要了解林冲个性,我们先要对林冲的一生进行一次回顾。关于林冲的故事,主要集中在《水浒》7—12回。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

故事简介: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

从林冲上梁山的经过来看,林冲一直在遭受逼迫,所以人们说林冲是“逼上梁山”的,这个“逼”字可谓十分的贴切。总结起来,让林冲上梁山的有“四逼”。

一逼——相国寺里辱娇妻

二逼——白虎堂上设奸计

三逼——野猪林中谋性命

四逼——火烧草场断后路

从林冲上梁山的经历可以看出来,林冲的思想、性格有个发展变化过程,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

刚才我们是从大的情节上看出了林冲的性格,看出了他的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当然人物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要和他的思想性格相吻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教材所节选的这一部分文字当中林冲性格的具体表现。

四、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第一部分( 引子,第1节):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本段中主要插叙回顾了林冲的哪两件事?分别表现林冲什么性格特点?

(1)资助李小二——正义感,侠义精神。

(2)得罪高太尉,高俅生事陷害,刺配沧州——忍受屈辱、善良安分、不愿反抗、软弱动摇。

注意:一个称呼

提问:各位同学,当你们面对着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的时候你会怎么称呼他?就算不是不共戴天的仇人,而是一个你十分厌恶的人,你会怎么叫?(设置情景,假如你对我这个老师不满,你和别人说起我的时候会怎么叫我?)

明确: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我们看到林冲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性格软弱的一面。

(鲁智深骂郑关西——腌泼才、直娘贼、破落户。鲁智深骂高衙内——那撮鸟。)

2、第二部分(开端,2-5 节):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沧州,远离京城,高俅又指使人密谋陷害。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得知情况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什么性格?

(1)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怒火中烧,性格也有刚烈的一面。

(2)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当迫害在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

(3)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3、第三部分( 发展,6-9 节):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阴谋,欲置林冲于死地,但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

(1)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心有疑虑

(2)他听从了管营的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临头,却想安稳过冬,放松警惕,随遇而安、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

(3)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安稳度过星期,回家团聚,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4、第四部分(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三个自然段::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

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主题。

提问:

(1)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明确: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是可忍,孰不可忍”“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2)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明确: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从林冲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卑劣、阴险、狠毒。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虽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也被逼得走投无路,愤然而起;至于广大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他们所遭受的迫害,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唯一出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体现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

五、课堂小结

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2、理清情节,鉴赏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

3、探究林冲性格变化对认识当时社会的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及社会意义。

难点: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2、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 1370),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名子安,一说名耳,江苏兴化人。曾中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与当道不和,弃官回乡,从事著述。

2、作品《水浒传》: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水浒》最早为100回本,后来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回以后的内容,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

三、理清文章思路:

1、理清情节。

序幕(1自然段):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开端(2-5 自然段):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发展(6-9 自然段):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林教头山神庙复仇。

2、分析文章线索

明线: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

暗线:敌人对林冲的陷害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逼上梁山

杀死陆虞侯

情节 林冲接管草料场

陆虞侯密谋害林冲林

林冲沧州遇旧知

六、课后思考:

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家境殷实,生活幸福,这样的一个人,为何会一再遭到高太尉的陷害,他又是如何走上反抗道路的呢?

七、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2、分析鉴赏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与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情节导入:

二、交流鉴赏:

(一)、根据情节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1、林冲沧州遇旧知:

本段中主要插叙回顾了林冲的哪两件事?分别表现林冲什么性格特点?

(1)、资助李小二——正义感,侠义精神。

(2)、得罪高太尉,高俅生事陷害,刺配沧州——忍受屈辱、善良安分、不愿反抗、软弱动摇。

2、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沧州,远离京城,高俅又指使人密谋陷害。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得知情况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什么性格?

(1)、那泼贼敢来这里害我……骨肉为泥。——怒火中烧,性格也有刚烈的一方面

(2)、买把解腕尖刀……“三寻”——当迫害在眼前时,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

(3)、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失去警惕性,反抗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3、接管草料场:

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阴谋,欲置林冲于死地,但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

(1)、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心有疑虑

(2)、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放松警惕、随遇而安

(3)、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充满幻想

4、山神庙杀敌:

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

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林冲性格的转变。

教学重点: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鉴赏人物形象

鉴赏艺术特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者与《水浒》及节选部分的有关情节,理清情节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林黛玉进贾府》引领我们领略了《红楼梦》的艺术,令我们对文学大师曹雪芹的写人艺术感叹不已,今天,我们学习《水浒》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领略古典小说的艺术美。

二、作者及作品:

1、作者:对于施耐庵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只知道施耐庵(约1296-1370),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祖籍兴化,生于平江(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他在教书期间根据民间传说与话本戏曲,编著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明代高儒的《百川书志》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所以,有人认为《水浒》为施耐庵与他的学生罗贯中合著。

2、关于《水浒》:

《水浒》又名《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水浒传》最早为一百回体,后来出现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七十一回以后的内容,添上了“惊噩梦”的结局,成为七十回本。七十回本《水浒》结构安排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其艺术价值。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庸无道,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外族入侵,结果弄得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许》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水浒》中英雄人物斗争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有的至今还展现在舞台上,如“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李逵下山”、“林冲发配”等等。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

林冲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

三、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快速的阅读或浏览课文,同时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根据情节可以将课文分为四部分,你认为应该怎么分?

【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沧州遇旧。

第二部分(第2至第5段),买刀寻敌。

第三部分(第6至第9段),到草料场。

第四部分(第10—12段),雪夜报仇。

【活动设计2】阅读第一部分,讨论:

〖问题1〗林冲和李小二是什么关系?从二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林冲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林冲曾经救过李小二,是李小二的恩人。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林冲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慷慨好义。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问题2〗p55练习一•1题

【点拨】林冲指着自己的脸上对李小二说:“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又说“我是罪囚,恐怕玷污你夫妻两个。”这表明:

①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对仇人认识不清,复仇心理并不强烈、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板书: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②对于李小二的感激他并不十分在意,而是“恐怕玷污你夫妻两个”,表明林冲不顾自己的危难,一心为别人着想,其厚道、克己的品质跃然纸上。当然,此时的林冲,也有点自惭形秽的味道。(板书:正直善良,侠肝义胆。)

③从情节的发展来看,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揭示了林冲与高俅之间的矛盾。

教师讲解:林教头沧州遇旧,从情节的发展来看,为以酒店为活动中心的情节做了有力的铺垫。

林冲在街上偶遇了曾经救济的李小二,由此就走进了李小二的酒店,开始了在困境之中的常来常往;而来谋害林冲的陆虞侯和富安也恰是来到了这个酒店来商议此事,而恰好李小二于林冲相好,特意留心了这好尴尬的人,让自己老婆偷听打探消息;陆走后林冲进来了,李传递消息。林冲得了消息,发怒寻仇人,但是没几天也就懈怠了。等到分配他去看守草料场时,林冲辞别也是在酒店。在这里每个人物都露了面,出了场。李小二的出现为传递消息做了铺垫,陆富的出现为放火做了铺垫。酒店成为林冲和高俅一伙较量的第一个战场。

【活动设计3】阅读第二部分,概括各段的内容。

【点拨】酒店密谋⑵,小二生疑⑶,询问实情⑷,买刀寻敌⑸。

四、布置作业:

1、仿照老师的方法,概括第三、四部分的情节。

2、思考:随着情节的发展,林冲的性格有什么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鉴赏林冲这一艺术形象,理解这一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

【参考答案】营管支派⑹,老军交差⑺,雪夜离场⑻,市井沽酒⑼。投宿破庙⑽,识破阴谋⑾,奋起杀敌⑿。

二、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阅读第二部分,讨论:

〖问题1〗本篇课文在结构上是处处设伏,前后照应,可谓天衣无缝,拿金圣叹的话说就是“草蛇灰线”,一以贯之。请分析第二部分,说说如何体现了这一特点。

【点拨】“酒店密谋⑵”是林冲和高俅矛盾的继续发展,照应了林冲所说的“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也为下文写纵火草料场埋下了伏笔。“小二生疑⑶”合情合理,从第一部分的交代我们知道,李小二原居京城,又与林冲有特殊关系,所以他从酒店的这伙人的只言片语中想到“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的联想通情达理,令人信服。老婆的探听初步证实了李小二的猜想,预示林冲将有横祸临头,又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询问实情⑷”进一步证实了李小二的猜想,又推进了情节的发展,自然引出“买刀寻敌⑸”。由此可见,在结构上是处处设伏,前后照应,可谓天衣无缝,“草蛇灰线”,一以贯之。(板书:处处设伏,前后照应,“草蛇灰线”,一以贯之。)

〖问题2〗阅读买刀寻敌⑸一节,说说林冲的性格有什么变化?

【点拨】在高俅的一步步迫害下,林冲的性格有了一定的变化,作者用一个“大怒”和三个“寻”字,写出了他开始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转向了反抗。(板书:刚强,正直,性急)但这只是一时“大怒”的情况下发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心下慢了”。这反映了林冲仍不愿意使他与高俅的冲突激化。同时,制造了悬念,高俅放弃了对林冲的迫害,还是有更大的阴谋?

【活动设计2】阅读第三部分,讨论:

〖问题〗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但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

【点拨】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与李小二道别时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高俅三番四次要杀林冲,林冲仍对高俅心存幻想。(板书:忍辱负重,软弱动摇。)

【活动设计3】阅读第四部分,讨论:

〖问题1〗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点拨】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草料场起火了,“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在这漫天风雪的旷野,又值草料场无端起火,自然引起林冲的警惕。一门之隔,仇人相对。陆谦等得意忘形,表功邀赏,作了绝妙的自供,揭示出事情的真相:原来为了高衙内达到霸占林冲娘子的罪恶目的,他们火烧草料场,“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企图烧死林冲;即使逃得性命,“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多么凶残,多么歹毒,多么残酷的现实!仇人给林冲上了难得的一课: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生路绝了,幻想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新仇旧恨如山崩似海啸一齐激荡心头,他掇开大石,挺着花枪,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在旷无人烟的山神庙前,在火光白雪的映照下,怒火中烧的林冲喊出“杀人可恕,情理难容”!他将仇人劈胸一提,丢翻在雪地,脚踏胸脯,扯开衣服,尖刀直刺心窝。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快事!这一行动标志林冲性格的彻底转变。(板书:觉醒、反抗。)

〖问题2〗回首看看林冲走过的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了杀人反抗的路?你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吗?

【点拨】“逼”。高俅一步一步逼,逼到野猪林,逼到草料场的火海。林冲则能忍则忍,忍过了东缸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方醒。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问题3〗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点拨】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的必然性。第一点,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腐败。第二点,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林冲当时在东京是保卫京城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身份,有地位,尚且被逼起来反抗自己的阶级。那么在同样黑暗、腐败的封建社会里,那些被压在最底层的百姓是怎么个活法?那么,走投无路,揭竿而起的人又何止林冲一个?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这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活动设计4】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可引领学生分析一二处,其余让学生自己分析。)

教师介绍关于细节描写的知识: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的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问题〗找出本文的细节描写,说说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1)写陆谦富安从李小二店里出来:“次后那两个低着头也去了。”这个“低着头”用在这里令人喝彩叫好!这就说明二人有意不抛头露面,避免被林冲或熟人认识。行为不轨,必然会低头过市,表现了人物阴鸷狡诈的性格特征。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p53⑻⑥)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p54⑽④)这才到山神庙里去安身。两处提到“火盆”的细节,这不是作者信笔写来而是独运匠心的安排,知微显著,以小见大。就情节而言,盖上火盆,火种浸灭,是说明草场起火,不是因火盆之故致使自行失火,而是陆谦等人蓄意放火。无此交代,读者会生疑问;经此轻轻点笔,就让人不生歧义,明了必是陆谦放火无疑。补此一节,情节就合情合理,严密周到,无懈可击。再就性格而言,林冲一盖火盆,二寻火种,是说明他的细心、缜密。这一细节完全不会发生在李逵或鲁达身上。他管草场,仍然是战战兢兢,不敢造次,事事留意,处处小心,他生怕由于自己不慎而酿成大祸,吃罪不小。长期的曲折遭遇,培养了他心细如发的性格特征。这里的两处火盆细节,就是出色的点染。作者善于提炼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揭示情节的合理性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总之,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布置作业:

1、找出本文景物描写的句子。

2、思考:水浒的特色就在于对人物的描写上,刻画鲜明,性格各异!四大名著同为古典小说的典范,其特点是不同的,希望在阅读的时候要有体会!你认为本文在写人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鉴赏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特色,体会我国古典小说写人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

二、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鉴赏景物描写。

〖问题1〗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点拨】主要是从两方面描写:

(1)直接描写风雪。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p53⑺③)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p54⑼②)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一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例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p53⑻③),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p54⑽③)。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二是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例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p53⑻④),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p54⑽倒④)。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p54⑽倒②)。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问题2〗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二是推动情节发展。第一点,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第二点,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活动设计2】概括人物描写的特色。

⑴人物的性格特色及其思想发展,是通过丰富的细节,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和内心活动来表现的。在这段故事里,作者着意描写林冲逆来顺受、忍辱苟安的思想性格,极力挖掘到他灵魂的深处。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林冲的转变,也就深刻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在这段故事里,对高俅一伙迫害林冲的罪恶活动,用笔并不很多,只是采用侧面虚写的手法,通过他人的耳闻目睹从旁点染交代,而将主要篇幅留给林冲,从正面细致入微地描写他的活动,从中揭示出他的内心世界。如沧州遇旧的对话;买刀寻敌的动作;到草料场的心理活动;最终的手刃仇敌的行动等。表现了林冲从委曲求全到觉醒反抗的性格及发展变化。

⑵将人物置身于激烈的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林冲刺配沧州,家破人亡,本来就是高俅一伙阴谋构陷所造成的,而刺配沧州的命运又仍然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显而易见,林冲的遭遇和全部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内心思想的变化,就无一不跟这伙奸贼的阴谋联系在一起。林冲作为统治阶级营垒里的一名中层军官,虽然不像上山以前的杨志那样忠实地为统治阶级服务,但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必然要依附于统治阶级,他一心一意要保住那禁军教头的身分和美满的家庭。正为此,他对于来自高俅一伙的种种横逆与迫害,虽然十分愤慨,总是采取一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态度。就是到了得知陆谦赶到沧州要继续谋害他时,虽然一怒之下去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要寻他报仇,三五日过去寻不到人,便又松懈下来,复归平静。管营调他去看管草料场,他心生疑惑,却又未能识破是敌人的阴谋诡计,应声便去,还想在那里苟活求生,好好地过平安日子。待到草料场火起,他亲耳听到陆谦等人得意洋洋地道出是奉高俅之命要烧死他,还要拾他一两根骨头回京请赏时,那长期郁积于心的满腔仇恨才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于是奋然而起,杀了陆谦,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你看,像林冲这样安分守己、屈辱苟安的人,最后竟被逼得毫无退路,一切生存的希望都彻底破灭,一贯能忍而终至于忍无可忍,不得不铤而走险。这就是林冲所走过的独特的生活道路,也是林冲性格发展的历史。由于作品真实地揭示了林冲思想转变的社会原因,就使林冲的遭遇远远突破了个人悲剧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

⑶简洁明快的白描手法

作者刻画人物,主要是通过对人物行动的描述,很少作静态的描写。一个人物的性格,往往是通过故事来表现的。而对于一个场面的动作描写,又往往是不加渲染烘托,只是简洁地描写言语动作,而不是单纯的心理描写,也不旁加议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人物的神情心态。

三、课堂练习:

1、先读课文,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字音:

赍发(jī)仓廒(áo)酒馔(zhuàn)

尴尬(gān)(gà)髭须(zī)央浼(měi)

搠倒(shuò)迤逦(yǐ)(lǐ)

2、再读课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后来不合偷了店主人家钱财。(不该)

迤逦不想来到沧州。(颠沛流离)

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姑且)

又得林冲主张陪话。(出头作主,为他说话)

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与小二。(拿给)

只见那个官人和管营、差拨两个讲了礼。(相互致礼)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设计制造事端)

这两个人来的不尴尬。(不正派)

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消息)

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从来)

3、阅读下面一段选文,按要求答题:

那时正是三月尽,天气正热。

智深道:“天色热!”叫道人绿槐树下铺了芦席,请那许多泼皮团团坐定。大碗斟酒,大块切肉,叫众人吃得饱了,再取果子吃酒。

又吃得正浓,众泼皮道:“这几日见师父演拳,不曾见师父使器械;怎得师父教我们看一看,也好。”智深道:“说得是。”自去房内取出浑铁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众人看了,尽皆吃惊,都道:“两臂没水牛大小气力,怎使得动!”智深接过来,飕飕的使动;浑身上下没半点儿参差。众人看了,一齐喝采。

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采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众泼皮道:“这位教师喝采,必然是好。”智深问道:“那军官是谁?”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智深道:“何不就请来厮见?”那林教头便跳入墙来。两个就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林教头便问道:“师兄何处人氏?法讳唤做甚么?”智深道:“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杀得人多,情愿为僧。年幼时也曾到东京,认得令尊林辖。”林冲大喜,就当结义智深为兄。智深道:“教头今日缘何到此?”林冲答道:“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林冲听得使棒,看得入眼,着使女锦儿自和荆妇去庙里烧香,林冲就只此间相等,不想得遇师兄。”智深道:“智深初到这里,正没相识,得这几个大哥每日相伴;如今又得教头不弃,结为弟兄,十分好了。”便叫道人再添酒来相待。

恰才饮得二杯,只见女使锦儿,慌慌急急,红了脸,在墙缺边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林冲连忙问道:“在那里?”锦儿道:“正在五岳下来,撞见个诈见不及的把娘子拦住了,不肯放!”林冲慌忙道:“却再来望师兄,休怪,休怪。”

林冲别了智深,急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抢到五岳楼看时,见了数个人拿着弹弓,吹筒,粘竿,都立在栏干边,胡梯上一个年少的后生独自背立着,把林冲的娘子拦着,道:“你且上楼去,和你说话。”林冲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

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得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高衙内。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软了。高衙内说道:“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原来高衙内不晓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晓得时,也没这场事。见林冲不动手,他发这话。众多闲汉见斗,一齐拢来劝道:“教头休怪。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

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管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⑴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着使女锦儿自和荆妇去庙里烧香

②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

③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

④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

⑤大踏步抢入庙来。

⑥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

⑵选文从哪几方面去刻画林冲,可以看出林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析。

⑶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智深是一位怎样的人?他的性格是否与林冲相同?请从文中举例说明。

⑷这段文字也有细节描写,也有伏笔照应,请找出。

⑴①妻②发生争吵③泼皮④一时之间⑤冲撞而入⑥不该

⑵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林冲性格具有两个相互矛盾的对立面:尚武好义、正直忠厚和软弱怕事、委曲求全。分析略

⑶鲁智深是位疾恶如仇、好打不平、有义无反顾精神的好汉。有相同一面:都尚武好义,有反抗要求;也有不同一面:鲁智深无拘无束,反抗强烈

⑷细节如“慌慌急急,红了脸”可见使女锦儿跑的快;伏笔照应如“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有“墙缺”才能看见,才能跳入、跳出。

四、布置作业:p55练习三

五、教后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12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