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最新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为了加深您对于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15篇《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已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㈠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1、教师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学生边听边看插图边想。

2、指名讲这一故事,组织评议。

㈡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1、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目的是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①指名读,围绕这句话、讨论,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②练读这句话。

2、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①理解:恍然大悟。

②吴王明白了什么?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出示大臣们认为……后果不堪设想)。

3、对比以上两句话,体会“前后呼应”的写作特点。

㈢、理解“方法”体会特点

1、少年是在什么情况下给吴王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引导学生读课文第3—8自然段)。

2、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㈣、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①概括主要内容,复述课文。

②学习了本课,大家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四、布置作业

1、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说给家人或低年级同学听。

2、续写课文,第二天吴王又上朝了以后……。

五、板书设计

不能只想着眼前利益,

而不顾后患。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篇二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九

作者:扬中市实验小学陆智华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7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九

执教:扬中市实验小学陆智华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要上的课文是——螳螂捕蝉,(教师板书课题)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声旁准确地读出读音了,咱们大声地念念它,好吗?读“螳螂”二字——齐读课题

过渡:螳螂捕蝉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中蕴藏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吗?

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轻轻地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读课文,碰到生字,对照着文后的生字表认认、记记,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读完后啊,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认真地读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完后,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巡视指导。

3、评价学生朗读情况:刚才,老师巡视了一番,发现咱们六( )的同学读书可认真啦!想必,你们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了吧?

4、指名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但吴王固执己见,决心已下,不容劝说。在大臣们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吴王恍然大悟,从而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指名两生说,第一生说完后要给予明确地肯定,指出更清楚的要求。一定要说出“固执”和“恍然大悟”两词)

评价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出示)

1、教师手指文字,叙述:你们看,起初,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是极力劝阻,认为这样做的后果会——不堪设想(着重号点出),你怎样理解“不堪设想”呢?(不敢去想象,说明后果非常之严重!)你能想象一下不堪设想的后果吗?(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将造成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是啊,尽管后果这么严重,可吴王却固执己见,(着重号点出“固执”)你又怎样理解“固执”呢?——坚持自己的观点,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并且他还说——引读“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你能把第一段读好吗?自己去练练,争取读出自己的感受!(自由练读——指名读、评——齐读)

(二)第十二自然段

如此固执的吴王后来是——呈现文字——恍然大悟(着重号点出)最后,打消(着重号点出)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三)质疑

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读,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问号问出来?

为什么那么多的大臣都说服不了吴王,而一个少年却能?

为什么吴王起初是固执不已,而后来却恍然大悟,从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果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从这两段文字中寻找答案——听了少年的这番话。)

少年的这番话是什么样的话?(“这番话”下加——和?)

这位少年的一番话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道理?(“道理”下加——和?)

评价过渡: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问题的学习不叫真正的学习!”看来啊,同学们真的会学习,真的会思考!

四、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

1、那么,少年的这番话究竟是怎样的一番话呢?(出示9、10、11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文字,其他同学思考:少年的这番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名学生说(螳螂捕蝉的故事)是的,它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

4、出示自学要求: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象,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出示关键词语的着重号: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伸长脖子、瞄准)争取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5、学生读、自由练说

6、出示图片: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讲述这个故事,苏老师给你们提供了这样一幅插图,对照着插图,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说说。

7、指名两生说。

8、原先固执的吴王就是听了这样一个故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出来,将“这番话”下的——加?舍去)才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9、那么,究竟这个故事蕴藏着怎样的道理呢?(指名说)

10、出示9——11自然段,在“它们……祸患呢!”下出现下划线。齐读这句话

9、出示:此刻的吴王恍然大悟: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12、是啊,正是因为少年的那番话,才使吴王悟出了如此重要的道理,实际上,这个道理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借鉴的。

13、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五、评析少年形象

1、同学们,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位少年,一位与我们同龄的少年,他做出了许多大臣们不能做到的事情,你佩服吗?

2、你为什么佩服他呢?出示:认真得读读课文的2——11自然段,细细地品位文中描写少年的词句,然后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这位少年的敬佩之情。友情提醒:一定要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写,要写得有理有据,如果能结合以前所学的课文和生活经验来写就更好啦!

3、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评析

你的叙述方法老师很欣赏,你用了总分的句式把自己对这位少年的印象说得有条有理。

有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

你不仅用了文章中的语句,还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真不错!

……

六、课堂小结

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也要向这位少年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也耐人寻味,它所蕴涵的道理我们也要牢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

七、作业布置

课文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把这篇课文的故事情景表演出来?(想)那好,这个工作留给你们课后去精心准备,呆会儿,我去建议你们的语文老师利用下节语文课展示你们的准备成果,好吗?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这一课时,我参照薛特的教学设计,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本着简单、务实的原则,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拟二课时)

1、由课题引出学生字“螳螂”“侯”“堪”“奖”,通过范写提醒、描红、临写把字写正确、美观;通过同学友情提醒,区分形近字,知生字“侯”“堪”的字义,准确运用。

2、读课题,知课题是一个成语的前半部分,板书后半部分(黄雀在后)。知道这个故事来源于一个寓言故事。

3、自读寓言故事。开火车读课文,读准音,读通课文。

4、说说成语中螳螂、蝉、黄雀之间发生的有意思的事。先自读文中描述,圈画出讲述时应该注意的字词,然后指名讲述。

5、说说三种动物的共同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句话。说说三种动物想着的眼前利益各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各是什么?明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喻义。

6、阅读课文第1节,说说少年为什么要把螳螂捕蝉的事讲给吴王听?想像大臣们劝说吴王的话,剖析吴王的心理。

7、阅读课文2-11自然段,说说少年是怎么劝的,感悟少年的智劝。

8、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明白《螳螂捕蝉》这一寓言故事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想。

9、浏览全文,说说《螳螂捕蝉》这一课的内容及叙述条理,复述课文。

10、分角色朗读3-12自然段,有兴趣的把此段改编成独幕剧,并表演。

感想: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我感觉研究的太狭隘了。我们往往截取一个面(一个课时),来研究语文如何来教与学,这如何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我们的语文教学呢?我觉得教材是以一篇篇课文来编写的,那么我们的教学研究也应该以一篇课文的教学为单位,来研究一个学段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如何落实于一篇篇课文教学中。这样我们的研究会比较全面、比较客观,会更多地从学生的学情去考虑,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去训练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做到为了学生的学而教。所以我们要多讨论一篇课文几个课时该如何节时、高效地去指导学生学语文。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篇四

[课题]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0课 螳螂捕蝉

[教材简析]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第一课时目标预设]

1、以检查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3、掌握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重点、难点]

通过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激发进一步探究“少年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的兴趣。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实践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一是要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质疑解疑为主线,穿插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表演情节,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放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由读到演,由演到说,由说到写,因势利导,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掌握生字——整体感知——了解起起因、结果——引发探究——回归整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 你能看出图片是什么动物?(螳螂 蝉)

(1)请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螳螂”“蝉”这三个字(都是课后生字)

(2)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

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3)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可《螳螂捕蝉》这篇文章却是一则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5)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通读课文,掌握生字。

(一)自学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全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学习课文。

出示学习要求:(大屏幕)

1、先自个儿读。

(1)自己学习生字新词,掌握形音义。

(2)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对每句话,每个字。

2、再和同桌合作比赛读,挑一段自己感觉最难读或读得最好的内容,考考同桌,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后交流学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祸患 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节次开火车读课文)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设计 篇五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教者:通师二附 黄小君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导入课题: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的瑰宝。你知道哪些成语呢?

生:闭门造句……

师: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

师:理解课题(螳螂,)

生:理解螳螂

二、 介绍背景,了解故事起因、结果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

生:春秋战国时期

师:出示地图——据图讲解——故事起因是怎么的?请大家读课文(出示:小黑块:楚国、劝阻、处死、固执、吴王)

生:排顺序——老师调整,及时提醒

(教师教态慈祥,用体态语言赞美学生)

三、 学习课文,体会少年的聪慧

师:小结学生发言。……结果这仗打成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少年

师:怎样的少年?

生:拿着弹弓的少年——露水沾湿衣服的少年……

师:假如你是少年,你会怎样劝阻吴王呢?

生:(沉思默想)

师:我们商量一下

生:小组合作、议论纷纷

师:我们汇报一下

生:我们的办法是……(学生们跃跃欲试,举手者众多)

师:这些方法如何?少年会这样劝说吗?我们看看。

生:对刚才列举的方法进行评价。

师:那少年如何劝说吴王的呢?我们来看课文,老师和大家一读去读课文。

朗读课文:师生共读课文、学生朗读十分精彩、老师便引读便插入叙述、再次分角色朗读(师读白,学生分“王”和“少年”读)(学生朗读真是精彩)

交流朗读体会:

师:通过朗读两遍,你读出了什么?

生:a、我读出了少年的智慧,b、我还读出了少年十分善于观察c、我读出了很有耐心d、读出了少年的爱国e、少年非常大胆,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劝说吴王

师:这些说明少年充满着智慧(板书:充满智慧)

师:出示:“不是……而是……”句式,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练习用这种句式说话或写作。

生:朗读课文,说话交流、写作交流

师:提醒引导

生:a不是直接劝说吴而是……b不是……而是c、用大自然的一个食物链的故事d、不是贸然请谏国王 。

四、 故事比较,体会少年的聪慧

师:你们相信这个故事真的吗?

生:相信

师:那我们就试试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

【相机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

生:看着图画表演讲述故事

师:及时总结,看到这几幅画,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仿佛……

师:纠正学生的某些问题

师:我们来把自己的理解放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啊

生:朗读

师:及时总结,我们来一起读书

生:齐读。

师:

【出示】树上有一只蝉在叫,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要去捕蝉,不知道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要啄食螳螂,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出示课文】花园里有一棵树,······却没顾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故事中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什么?师:少年为什么这样说呢?吴王听到这些话会如何?

生:通过这段话告诉吴王:……

师:【板书:光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师:少年这样做的目的?

生:……

师:少年讲这个故事仅仅是表明什么关系吗?这里有三个词语,看谁能摆在恰当的图下面

【出示:吴国、楚国、其他诸侯国的词板】

生:到前面摆词语,教师配合划线

师:引导学生叙述三者的关系。

生:叙述三者的关系

师:好,我们再来朗读课文,体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白,女生读少年,男生读吴王)(此时,朗读的意境已经出来了)

五、 总结拓展。

师:难道少年讲这个故事就是仅仅为了叙述看到的场景吗?

(引导学生由三者的关系过渡到少年的用意。)

生:学生默默思考,教室里安静(此问引起学生思考)

师: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望着孩子们。

生:渐渐的,举手的人多起来,老师邀请有三人回答。(答案不同,但是,意思正确——有个性的理解)

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据图总结少年的用意。

生: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总结,还有人在用笔记录。

师:到此,吴王会怎样?

生:恍然大悟。……

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吴王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师:那,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该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我们四人小组来分角色自己表演一下。等会儿我们邀请几个同学来表演这个场景。

生:讨论,热烈——如何表演,在位置上尝试表演

师:巡视,指点,发现

生: 津津有味的表演着。

师:选择表演者组成临时表演小组表演。哪些是国王?哪些是少年?哪些是大臣?……

要请学生到讲台前表演。

生:表演。(少年展示心声)……(表演者,津津有味;观看者其乐陶陶,还有人不自觉的小声附和着)

师:提示,大家为吴王的转变而鼓掌。

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什么?

生:齐述“蝗掷捕蝉”这个寓言故事的意思。

师:如今“螳螂捕蝉”这个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已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成语,通常写成“蝗掷捕蝉,黄雀在后”。

六、 布置作业:

师:1、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这些成语,感受中的智慧。

【出示】

才高八斗 博古通今 汗牛充栋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矜愚饰智 老马识途 料事如神 妙笔生花

师:2、 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 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

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 讲述故事。

2. 练习说话。

3. 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板书设计

10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篇七

泗港小学 赵建华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边听边看边想,能不能也讲讲这个故事,最好有所创新。(学生听故事录音、看多媒体演示。)

②同桌讲讲这一故事。指名讲这一故事,组织评议。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围绕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提?

③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螳螂

黄雀

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们可能是怎样想的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练读“蝉、螳螂……祸患呢!”

⑥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虚而入”,蝉、螳螂、黄雀,分别乘什么“虚”?其他诸候国乘什么“虚”?“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分别有什么“不堪设想”的后果?b引读:所以,吴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体会特点。

①对4-12节,大家通过提出问题、结合课文研究问题,读懂了。请默读第3节,想想看什么问题要提?

②像刚才那样,同桌商量商量,能解决这些问题吗?(随机点拨,“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③练读第3节。

④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4、选择方式,表现课文。

①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现课文的内容,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②分小组准备后(分角色读,表演,画示意图等)组织交流、评议。

三、布置作业

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或低年级同学听。

板书设计:

蝉 ← 蟑螂 ← 黄雀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

少年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篇八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三

执教:申 俊

第一课时

师:板书课题:23 螳螂捕蝉

今天我们学习————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生: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师:什么是寓言?

生:通过一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导入中复习什么是寓言,我们已经学过的寓言有哪些。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我们先来学习课题中的两个生字:螳螂。

生:齐读。

师:螳螂是什么?

生:昆虫、益虫。

师: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形声字。

都是虫字旁。

师: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

生:蚂蚁、蝴蝶、蚂蚱、蚱蜢。

师: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

生:蛇、蚯蚓。

大部分昆虫的名称中带“虫”字旁,但不是名称中带有“虫”旁的动物就是昆虫,这个练习让学生明白了这个知识。

师:螳螂的作用可不小。甚至改变了一段历史。下面来学习课文。听录音,发现生字把它画下来。

师:自己去读一读,注意课文里的生字和一些多音字该怎么读?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师: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乘机 趁机与乘机比较

衣裳 读轻声。

爪:zhua 一般动物的脚。 zhao鸟兽的脚,如鹰爪。

生自由读课文。

师:出示三个句子

1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指名读成语。

学生字:“侯”与“候”比较,有什么不同?分别组一个词。

生:侯比候少一竖,侯(诸侯)候(时候)

师:不的变调,这里读第几声?

生:第四声。

师:什么时候读第四声?

生:“不”在非去声前读第四声。

师: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会有什么后果?

生: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师: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最后的结果,那“堪”什么意思?

生:“堪”的意思是能。

读一读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师:指名读成语。

师:“自由自在”什么意思?句中哪一个词可用来理解。

生:悠闲。

师:指名读句子。

师:用自由自在说一句话,模仿第二句,前半句写样子,后半句写怎么做。

生:我在公园悠闲地玩,自由自在地又蹦又跳。

妈妈不在家,我很悠闲,自由自在地在家里唱歌跳舞。

……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师:指名读成语。

师:“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吴王为什么恍然大悟?什么原因使他恍然大悟?用恍然大悟说一句,模仿例句。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的意思。

吴王听了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

少年的话让吴王知道攻打楚国后果会不堪设想。吴王恍然大悟。

经过朋友的指点,我恍然大悟。

听了老师的解释,我恍然大悟。

听了苏格拉底的一番话,弟子们恍然大悟。

师:完成书后练习,造句,每个写两句话。

出示三个重点句子,指导学生读,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学习成语,理解成语,使用成语,随文识字,随文学词。

师:出示: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的主人翁是谁?

生:吴国要出兵攻打楚国……

师:太长了。谁来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生:少年通过故事劝说吴王,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快速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生:一1;二2—11;三12

师:第一部分写什么?

生:略。

师:第二部分呢?

生:略。

师:第三部分呢?

生:略。

师:出示:

默读课文,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快速地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起因:(第1自然段)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

经过:(第2—11自然段)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第12自然段)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楚的念头。

师:吴王要攻打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师:指名读第一节。为什么?用“因为……所以……”说清楚。

生:略。

师:大臣们的理由对不对?

生:对。

师:吴王有没有听大臣们的?他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练一练。指名读。

师:你这个大王一点都不威严。

再指名读

师:有一点威严了。

再指名读

范读、齐读

师:通过这句话,你觉得吴王怎么样?

生:暴躁、固执、专横

师:遇到这样的吴王,众大臣只好闭嘴了。后来螳螂立了大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这节课是《螳螂捕蝉》的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清楚。简单了解什么是寓言,复习已经学过了哪些寓言故事,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文章的结构。检查了预习情况,重点检查了学生对文中出现的几个成语的掌握情况。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有多种形式的朗读。重视说的练习,有说成语,用成语造句,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等说的练习。这节课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可以说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篇九

《螳螂捕蝉》课本剧

时间 战国时代

地点 王宫内

人物 吴王:吴国大王

朝廷大臣

少年:侍奉吴王

第一幕

[幕启。早朝时,吴王想去攻打楚国,大臣们立马反对。

吴王:(略带怒气)本王一定要去攻打楚国,难道这也错吗?

大臣1:大王,您去攻打楚国,可要三思而后行啊!

大臣2:对啊!大王,虽然您去攻打楚国的胜算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王:总之,本王一定要去攻打楚国,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退朝!

[退朝后。

大臣1,2:我们都是一片赤诚,一心为国着想,可是吴王怎么领会不到呢?

看来真实天亡国啊!

(这些话都被侍奉吴王的少年听到了,他决心帮助那些大臣们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把命令下死了,怎么办呢?

[幕落。

第二幕

[幕起。第二天,他拿着一只弹弓在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第三个早晨他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奇怪)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少年:回禀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那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什么是呀?

少年:大王,您看,这棵树上有一只高高在上的蝉,自由自在的喝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拱着身子,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却又不知道,有只黄雀就在它身后。

吴王:(夸奖)你看的真仔细!那黄雀要啄是螳螂吗?

少年:是的,那黄雀要啄是螳螂,却又不知道我正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大王,其实,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道理呢!

吴王:你接着讲。

少年: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着眼前的利益,却没想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呢!想必,人的一生也如此吧!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恍然大悟,越想越觉得他讲的有道理,最终,打消了攻打楚过的念头。

[幕落。

郑谰改写的课本剧《螳螂捕蝉》

年/239.html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篇十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中,给学生留存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教师只须作适当提示,巧妙点拨,精要总结。

【设计特色】开放、有情趣地解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别出心裁入新课

1.歌星—→刀郎—→刀螂—→螳螂—→螳螂捕蝉。(其中简介昆虫:“螳螂”和“蝉” )

2.理解“捕”字。(换成“捉、逮、抓、啄、吃、杀”等来读)

过渡:“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设计理念:导入要自然 、亲切、不露斧凿痕迹,学生要在轻松愉快、兴奋不已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才能真正地寓教于乐,才能达到“课未始,情已浓”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教师引导: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读不顺的句子重复几遍就顺了。读书要学会做记号,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还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记号。

2.读后交流: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① 指名说;②同学之间互相说;③再概括些怎么说?④点拨: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把内容再“减肥”怎么说?⑤想一想,吴王和侍卫官,主要又写谁?为什么?用一句话来说。⑥过渡小结:一篇500字的课文,同学们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就叫把书读薄。这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下面,我还要让大家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侍卫官,那我们就仔仔细细地读一读,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位侍卫官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前面加一个什么词语?并说出理由来。从课文哪些句子当中找出这些理由?这一遍我建议大家细细地读,边读边画边思考。

(设计理念:强化初读,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跟文本从容对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强化初读,才能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才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减肥”运动,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有利于训练整体把握的能力,从而发展语言。)

三、细读课文话侍卫

1.细读课文,教师巡视。

2.大家话侍卫官。

板书:侍卫官是一个( )的人。

①完成上述填充。估计答案有:非常勇敢、为国分忧、关心国家大事、有耐心、爱动脑子、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有胆有识、机智勇敢、粗中有细、爱和平等等。

② 师问:侍卫官的劝叫什么劝?(智劝、妙劝、巧劝、拐弯抹角地劝、旁敲侧击地劝等)大臣们的劝又是一种怎样的劝呢?(直劝、正劝、笨劝等)侍卫官是怎样劝的?劝说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个性化地朗读(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胸有成竹地读,不慌不忙地读,沉住气地读、不紧不慢地读等),自由练读、指名读、引读、齐读等。

(设计理念:多元解读课文,答案应该是多元的。归纳,演绎,演绎,归纳,学生反复玩味,看似多余,其实学生在这种循环往复,盘旋上升的思维过程中逐步对语言进行感悟、积淀到内化,让人感受到语文课里有语文。)

四、品读课文悟关系

1.过渡:你们觉得侍卫官的哪句话最关键?那么“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谁来读读书上的话?

2.谁能用简短的话来概括一下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上台用符号表示。讲讲你的设计。

3.根据课文内容,能不能把板书的内容替换一下?(吴国、楚国、诸侯国;我们、玩耍、荒废学业等)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4.师问:国家灭亡,遭殃的是谁呀?(那些打仗的士兵、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民、手无寸铁的平民、无辜的老百姓、可怜的儿童和老人等等)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板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设计理念:提倡自主学习,绝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点。放任自流,自然就失去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自主”不是“自流”,“放手”不是“放任”。)

五、玩味词语掀波澜

1.师问:联系上下文理解什么叫“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悟出了什么?(感悟到:自己愚笨的想法,侍卫官的机智勇敢,国家需要安宁,不要战争等等)

2.师总结:对!不战,不去侵犯别人,不去一心贪图眼前不该拥有的利益,这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板书:不战)

(设计理念:学生可以自由感悟,只要基本合理即可。要给学生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空间,引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总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蝉←—螳螂←—黄雀←—?

?←—楚国←—吴国←—诸侯国←—?

玩耍←—我们←—荒废学业

附阅读短文:螳螂捕蝉

春秋时期,吴王想派兵攻打楚国。他已经下定决心,于是就对身边的大臣们说:“谁要是来劝阻我,我就把他处死!”

有一个年轻的侍卫官,想劝吴王不要派兵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直说。于是他每天早晨拿一把弹弓,在王宫的后花园中转来转去。衣服都被露水浸湿了,也毫不在乎。他就这样连续在花园里转了三天。

吴王听说他这样,觉得挺奇怪,就问他:“你每天早晨跑到花园里去干什么?”

侍卫官回答说:“我在花园里看到一桩有趣的事情。您看,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这蝉在高高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并且喝着露水,可是它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子,举起前爪打算捕捉蝉,但它却不知道有只黄雀正在它的身旁;黄雀伸长了脖子想去啄食螳螂,然而它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已经瞄准了它。它们三个都是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没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危险呀!”

吴王听了这话,恍然大悟,就说:“你讲得很有道理!”于是,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螳螂捕蝉”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还常与“黄雀在后”一起连用,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那个年轻的侍卫官是怎样劝说吴王不要派兵进攻楚国的?他这样劝说妙在哪里?

2、你从“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第十一篇

语文课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实就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对课文的朗读中,蕴含在学生的答题中。

不难看出,学生在语文训练的同时已受到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里得到了统一。在课堂结束前,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通过让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小组内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小组间互相取长补短,良性竞争,从而培养了彼此的合作意识。

整堂课,学生没有接受别人的现成的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扎扎实实地探究文本,积累知识,丰富情感,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意识。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螳螂捕蝉》教学案 第十二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十

作者:朱卫华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13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十劲三小 朱卫华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重点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3、师生共同探讨,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体会少孺子的机智、爱国。4、结合文章的内容,扩写课文。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人物形象。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四、读写结合点:结合文章的空白点扩写课文,使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体会。五、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做事瞻前顾后、通盘考虑的态度;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之情。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上节课,我们结合文中注释读通了这片文言文,并了解了文章大意。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少孺子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师板书:少孺子 吴王二、精读课文:1、学习起因部分:教师:正如大家所言,故事因吴王伐楚开始,书中是怎样写的?⑴指生读----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吴王的固执、骄横跋扈)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⑵可以质疑如:吴王为什么会如此坚决的攻打楚国呢?请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来谈⑶请你想象一下群臣听到后会是怎样的情形?指名说⑷少孺子听到后,又会如何想呢?2、学习经过部分:⑴自读描写少孺子行为、语言的语句。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何疑问?⑵出示描写他行为的句子——指生朗读,谈理解。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指导朗读,把他的动作读清楚。⑶质疑,如:他为什么连续三天这样?(学生理解到他是等机会劝吴王就可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天,他终于遇到吴王了。看到他满身露水,吴王非常惊讶,他说-----子来,何苦沾衣如此?(指生读出疑问的语气)⑷于是,少孺子就对他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我们不妨读读出示少孺子的部分语言。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以;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后下也。⑸你能展开想象,把这有趣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吗?练习创造性地复述教师:蝉、螳螂、黄雀这些小动物何等警醒,平时生活中,你想悄悄靠近都难,而此时,在离它们不远的地方,就潜伏着可能置它们于死地的敌人,这种危险怎么就察觉不到呢?学生分析,引出——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指名朗读,多有哲理的话呀,读出文言文的韵味。(6)听了他的话,吴王恍然大悟——善哉!乃罢其兵 这三个小动物之间的趣事何以让坚决举兵的吴王罢兵呢?出示地形图——观察、分析(说出战争对国家的危害,对百姓的危害)⑺一番话点醒梦中人,吴王此时会想到什么?又会对少孺子说些什么呢?写话练习3、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吗?⑴学生提不出,老师质疑,如:吴王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呢?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从这点看到少孺子是一个( )的人。(足智多谋、机智等)⑵正因为如此,他在给吴王讲故事时是非常轻松、随意,我们再读他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指导朗读——背诵)⑶从全文中,你还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说出自己的理由。板书:爱国、勇敢⑷怪不得,吴王称赞道——善哉!言下之意,是( )善哉!4、多么机智爱国的少孺子,多么有趣又寓意深刻的故事,尽然于这简短的 100多字中,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之一。除此以外,它还有这样的特点——出示课件古今翻译的不同如:悲,今译为悲伤;古代译为动听 其的指代用法。在句中都表示他的或他们的,但所指却不同。三、拓展延伸:1、后人将这个故事缩为一个成语,想必大家都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学了这个故事,给你的最大启迪是什么?可以从少孺子的角度,也可以从吴王的角度来谈。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第十三篇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第十四篇

作者:姚建芳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70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分析

姚建芳

看了《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实录,深深地感到教者的施教真所谓“润物细无声”。看似随意轻松地与学生“闲聊”,实是精心地点拨,抓住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进行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

现就本课的教学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导,学生练

初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自读课文时,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正确、轻声地朗读课文,并且强调要正确、轻声。在学生自由朗读后,由于课文比较长,教师引导学生挑选两节重要内容读读,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选择9和11自然段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认真朗读。

师生互动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练习扫除障碍。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初读检查方式改变以往的“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对照要求评价”的模式,而是让学生在读之前,对自己提出要求,让同学评一评,同时也让读的学生自评,而且再次提醒,引导学生在听别人读一遍的时候自己也要读一遍,要记住别人在读的时候也要跟着读(默读)。这样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情感,引起学生求学的乐趣和学习的热情。

二、学生想,教师引

学生自己思考所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交流。如在精读课文时,教师先出示要求:精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推想一下它们在课文中的具体意思。,每个同学可以重点准备两三个。且点拨提醒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精读课文就是逐词逐句地读,关键词语在一篇课文中只有几个,要找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后,再以有关句子为例子展开讨论交流。

三、学生议,教师导

“议”就是让学生讨论,这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老师也参加议论,及时了解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重点处、疑难处作重点讲解。如本课教学中,学生提出疑惑:侍奉吴王的少年为什么可以在后花园随意走动?围绕这个疑问,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教师也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当楚国也作好了准备,你再去攻打楚国,你就不会强大。”当然,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甚至是与文本完全相反的观点来进行讨论,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考。

总之,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积极探索的态度,善于使用简洁明快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求学的乐趣和探索的热情,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出现了乐学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与同学分享。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第十五篇

教材分析:

这是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所撰的(说苑正谏).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不要顾此失彼,要通盘谋划。

教学目的:

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构想

本文由学生自读,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并当堂背熟全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1、默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2、两人一组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逐字逐名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在每句话前标上序号,全文共七句话。

2、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逐字逐句对照注解,译文,准备。

(2)投影出来,学生口头完成练习:

“其”常作(1)他,他们 (2) 那,那个,那些。

这两种解释,下面每个“其”指的是什么。

告其左右曰( ) 露沾其衣( ) 其上有蝉( )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 面不顾其后之患也( ) 乃罢其兵( )

(3)学生试讲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试讲,老师做必要的指点,讲解。重点理解和解释”阅读思考,练习中带点的词语。逐字弄懂第五句话,准确地译成白话。

四、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1、指名详细讲述故事

2、画出课文的中心句,理解含义。(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提问:(1)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的含义是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力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在背后算计他呢。(2)课文告诉我们处理问题时,应该怎样做?围绕句子含义谈感受。

板书: 欲得其前利 不顾其后患

3、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

(1)学生发言

(2)老师补充完整

五、背诵古文

1、自己背

2、指名试背。

六、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1、老师过渡,导入:

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新的复术形式:创造性复述,练习了两种形式(1)扩展内容;在文中啬一些情节或细节。(2)续编故事:在课文的结尾续写一些情节。这篇课文我们采用扩展内容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复述。

2、思考: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层。

(2)吴王开始是怎决定的?

(3)吴一听了少孺子的话是怎么想的?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吴王明白了少孺子所讲的故事中的道理,考虑了攻打楚国的利弊,放弃了派攻打楚国的想法。

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1)分组试讲

(2)指名复述。

(3)全班评议

七、总结

1、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没把他置于死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扩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要 瞻前顾后 通盘谋划

不要 只顾眼前 顾此失彼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15篇《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的相关认知。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