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教案 篇一
一、概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鸦片战争的经过。(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以上是对教学大纲的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以上是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
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评价林则徐。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二、 教学目标说明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体现“三位一体”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②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外延要明确界定。③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2、 情意目标:①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②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③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3、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评价林则徐,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
三、 教学过程说明: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同时针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以及以“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思想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鸦片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过程是;
1、情景导入、新课呈现: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这样设问比直接设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生共同探讨,深化思维、得出结论。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要充分体现。师生围绕重点难点共同探讨,层层推进,互相启发。问题分三个回合展开。使学生拓展了联系的纬度,涉及了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思维不断拓宽和深化。这样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智能层次目标,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的分析,学会了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给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问题重新整合一下,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的对比:
3、自主学习、独立讲解
在讲鸦片战争的过程时,由于它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学利用教师所做的课件独立讲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地理的空间能力,而且通过鸦片战争过程中林则徐等爱国将领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讲解,进而完成本节课的德育层次目标。
4、巩固练习掌握方法
教师设立一道思考题,应如何评价林则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评价方法,即把评价的历史对象置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辨证地进行评价,强调史论结合。通过评价林则徐,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方法。
5、概括总结
主要让学生根据课件及板书提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揭示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6、板书展示
主要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和讨论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件呈现)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略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评价林则徐
四、 评价说明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评价仍然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学生评价
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兴趣、判断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
评价历史的方法
(一)、形成性评价:
评价结果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学习中,学生态度端正,主动学习,讨论合作,拓展思维。
(二)、阶段性评价;
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跟踪档案袋,跟踪记录,包括每次成绩,课堂发言情况,自我活动情况等,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
(三)、教师自我反思评价
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自我总结,对于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三位一体”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并注意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方法形成模式,体系完整,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注意了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
五、 说课总结
本科主要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及历史学科特点,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着重对学生评价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达到了历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鸦片战争》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输入的危害,掌握虎门销烟的时间和意义;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鸦片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远离毒品,奋发自强;体味林则徐深刻的民族情怀。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创设情境:
近年来,公众人物涉毒丑闻屡见不鲜,同学们了解毒品的危害吗?请谈一下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和感想。
那么,同学们知道毒品是在什么时候在我国大规模蔓延的吗?同学们知道因为毒品直接导致的一场近代战争吗?(同学们回答:中英鸦片战争)
提出质疑,由此导入新课:这场战争真的仅仅是因为鸦片吗?战争又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后果呢?本节课就来一起学习这一内容。
2.新课教学:
虎门销烟
(1)背景:清朝统治的危机,西方的兴起以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思考: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引导学生从英国、中国两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切入思考。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状况,解释“出超”概念。英国的鸦片走私,概况。
(3)林则徐虎门销烟: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从而让学生认识林则徐,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再次思考:虎门销烟损害了谁的利益?那些会善罢甘休吗?为什么?
鸦片战争
(1)起因: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根本)。强调:交往中,英国人发现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2)经过:指导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战争经过,正确认识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结果。
中英《南京条约》
(1)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的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2)影响:请同学们总结分析其中危害(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3.小结巩固:
重点强调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及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篇三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崛起
第12课 鸦片战争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课标:列举1840年至19xx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课标要求掌握的是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二)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必修一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教材在前言中指出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第一目虎门销烟主要讲述战争的导火线,而对战前的中国与世界一句话带过,第二目中主要讲解过程和影响。第三目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给中国带来的变化。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而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情况和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两部分的相关内容需要补充说明。《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初中的教材第一主要讲述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和世界的概况,其中主要与政治和外交比较为主;第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危害;第三,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第四,英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经过。第五,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南京条约》。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初中的教材更注重鸦片战争的爆发的整个过程,高中简略了战前中国和世界的比较,对于鸦片战争的经过做了淡化处理,重点在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三)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学生对鸦片战争概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和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高中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要是学习中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高中生多对课本中的隐性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历史资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的必然性;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3)通过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的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当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2)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3)通过介绍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难点: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六)教学方式(1)引导学生分析概括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会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学习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辨析历史资料的方法。(七)教学用具(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按小组的形式摆放课桌。(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多媒体设备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部分(1)分析比较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教材或者其他参考书)(2)结合课本列举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3)结合课本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4)依据教材,客观辩证的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二)新课导入部分罂粟花,这是一种美丽的花儿,它鲜丽夺目,娇艳欲滴,它的果实成熟饱满。可是它却被殖民者用来作为一种武器,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家拖入了痛苦的深渊。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去回忆那先进与落后并存,文明与野蛮同在的悲怆时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鸦片战争(三)师生互动部分1.课堂探究部分——鸦片战争前的英国和中国在幻灯片上分别给出一些能反映中国和英国当时社会发展基本特征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和英国的差别。第一张幻灯片给出四张图片,分别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手工纺织图、英国工厂的机器大生产、中国传统的牛耕图、英国田间的机器耕作。引导学生分析战前中国和英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还是传统的男耕女织,而英国是及其大生产。第二张幻灯片是也给出四张图片,分别是清政府的军机处、英国议会大楼、清政府的战舰木船、英国的铁甲舰。引导学生分析战前的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而英国则朝着现代民主制度的方向发展。在军事上中国还是传统的木船,而英国则拥有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最后在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完成下表: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项目
中国
英国
政治封建主义,日益腐败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完成了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发达
军事装备陈旧,营务废弛船坚炮利
外交闭关自守,愚昧无知殖民扩张
综合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设计的意图:通过学生对历史图片的直观感受,再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比较得出鸦片战争前英国和中国的差别,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2.虎门销烟(1)让学生结合课本归纳中国和英国的贸易特征,得出英国处于出超的地位,从分分析得出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2)让学生归纳鸦片对中国的危害(财政危机、吏治腐败军备废弛、危害身心)面对鸦片的危害,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引出了林则徐的广州禁烟运动,并观看虎门销烟的视频。(向学生介绍林则徐的英雄事迹,面对清王朝的落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并组织人翻译西方书籍、报纸,向中国人介绍西方;面对鸦片的危害,领导了禁烟运动,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3.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请学生讨论回答)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设计意图: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不同的历史观点,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本质分析历史事件。)4.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让学生结合前面的课前探究和课本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1)中国战败的原因:①主观原因:中国制度腐败、军备落后;②客观原因:英国的强大;③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资本主义制度。(2)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通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分析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落后。)5.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那些主权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领土完整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东南门户大开,损害贸易主权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由中英双方协定——丧失关税自主权④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⑤《望厦条约》——破坏领海主权(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中国跟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品等条约的内容,认清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目的。)6.鸦片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捷克课本和所学的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1)社会性质:中国有一个独立自主、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社会矛盾:有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3)革命任务:由反封建转变为反侵略反封建;(4)思想文化:开始向西方学习;(5)历史阶段:中国近代史开端,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7.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爆发的原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四万万人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他们满以为打开了中国大门,就能大量销售商品,获得高额利润。材料二:鸦战前后中英贸易(单位:万英镑)年份1840184218451846输华商品总值52.496.9239140材料三:
国家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中国
3.6亿
0.75便士
洪都拉斯
14600人
934.5便士(1)从上图这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问题?英国的绵纺织品在中国滞销(2)假如你是一名受雇于英国商人的市场调查人员,你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消费水平低下;商品不受欢迎;(3)面对这种情况,英国又采取了什么措施?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归纳历史信息,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2)鸦片战争的经过:主要让学生自己归纳,老师主要是提示几个关键的点比如:时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火烧圆明园等!最后老师在幻灯片上打出一些具体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3)《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在幻灯片打出来,给学生分析一下,主要介绍开放的十一个通商口岸,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来,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相比较有什么特点(一是遍布整个沿海,二是开始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8.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让学生依据课本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社会性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政治上: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经济上: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清政府的变化:政治上: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的服用和工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革命(总理衙门、总税务司、京师同文馆);经济和思想上:兴起了至灾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7.思维拓展:(学生分小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一个西方学者曾经这样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因此,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你是否赞同上面的说法? 鸦片战争在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的同时,有没有促进近代中国的发展?参考答案: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灾难,但也给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创造了某种客观条件,终于使沉醉于“天朝上国”梦幻中的封建士大夫开始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蹒跚起步……(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站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也冲击了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带来了先进生产方式。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四)课堂总结部分1.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鸦片战争 结果:中国失败,被迫签订一批不平等条约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影响 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 结果:中国失败,失去更多新的权益 影响 中国的主权遭到更大的破坏 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兴起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本节课总体上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的主题作用,整节课上老师基本上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最后思维拓展的设计,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史观分析历史问题。但是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时间很紧,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不充裕。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的讲解有点单调和枯燥,应该提供更多的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凡名家治史都讲究“论从史出”。的确,说任何话都是要有根据的。在分析战争的必然性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时,引用了较为丰富的材料来给学生以深刻之体验,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比空洞的叙述结论有效的多,也更容易实现师生的互动。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关键是要教学生学会自己分析,教室主要是在关键时候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篇四
必修1第10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基本知识点
(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知识结构
西方国家的侵略
①1840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 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
② 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
②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
①《南京条约》签订
②鸦片战争的影响
③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天津条约》等签订使中国门户进一步打开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 林则徐倡导的禁烟运动,1839年的虎门销烟达到高潮。
②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补充)
③ 爱国军民在鸦片战争中的抵抗。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思考: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为什么?
2.战争经过和结果:战争爆发(1840年6月)--战争扩大(1841年)--战争结束(1842年8月)
3.战争结果:清政府失败。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等。
《南京条约》危害:
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开口通商: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开了列强向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
协定关税:片面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1843年,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美法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但清朝官员认为有关洋人的诉讼由他们自己裁决更便当。
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及公民的法律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的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等待遇。通常通过签订商务条约由缔约国双方相互给予,这是发展国际间正常贸易、消除贸易歧视的一种手段。但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它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清朝官员对最惠国待遇不知是双方共同享有的。
4.战后的中国:
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②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什么是朝贡体制?是古代中国与外国的外交中的一种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即:要求承认中国的“天子”凌驾于全世界其他统治者之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外国的君主以两种“象征性的”方式表示他们接受这一要求:向中国天子进贡,并且行叩头之礼。)③中国从此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思考:中英两国之间的鸦片战争,英国远道而来,中国在本土作战,为什么中国战败?请结合课后的“解析与探究”来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客观原因。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军备废弛、经济落后等。
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教训: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要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5.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
(1)人民自发抗英:1841年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爱国将领英勇抗击、壮烈捐躯:
陈连升(土家族)、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裕谦(蒙古族)、陈化成、海龄(满族)
(3)清政府:组织抵抗不力,屈辱求和。
[板书]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 原因: 思考: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①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根本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②从战争的手段看,侵略者都是凭借坚船利炮进行武力征服,战争过程也非常相似。③从战争的结果看,清政府都被打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种种主权。④从战争的发动者看,以英国为主。
扩大:①从原因上看,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不满足已得到的侵略权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②从影响和后果上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可见,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经过:请读课文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3.结果:《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10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沿海沿江各口岸通航;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规定:除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还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等。
思考:展示十一口通商图,对比两次鸦片战争中所开放的口岸分析特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口岸都分布在东南沿海。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口岸特点:多,广、深,多是指通商口岸多达11个,请学生读图,掌握最北的,最南的。广是指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深是指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内地。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4.影响:
(1)第二次鸦片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清政府开始被外国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加深。
横向联系:
(1)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同,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清朝一部分官员开始关注“洋务”,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2)设立总理衙门,专门处理外交事务。随着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外交事务日益增多,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外交活动。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为什么没有与列强交往的外交机构?
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视外国为蛮夷小邦。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不可能有平等的与外国交往的机构存在。这正是闭关锁国政策在对外交往中的反映。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机构,表明清朝统治者对外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3)设总税务司。长期以来由英国人担任。
(4)设同文馆,翻译外国书籍,了解西方。表明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纵向联系:
联系必修(2)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和必修(3)第22课《西学东渐》,想一想: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鸦片战争的中国社会经济:(1)大量洋货涌入中国;(2)传统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兴起以“自强”“求富”为出发点的洋务运动。
小结: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引起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历史曾无数次的证明,文明衰败的根源,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于内部机制的退化。几千年来,黄河文明受到多少次伴随征服的外来冲击,但它始终没有陨落。我们曾经很欣赏这种文明的同化力量。但19世纪上半期,一种新的文明,乘着西方军舰,带着廉价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呼啸而来的时候,古老的华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中国近代历史就成为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迎接科学民主的曙光。
【课堂检测】1.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率 b.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
c.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 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
4、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 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但最终以英国获胜,中国失败而告终。这反映了
①社会制度先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 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 ③英勇无畏的精神不能完全抵抗先进的军事技术
④战争结局与战前指导直接有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6.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要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中国市场更加开放,扩大侵略权益
c.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割占中国领土
7.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
a.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b.由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取得了在中国建立租界的权力 d.取得了在通商口岸传教的权力
8.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点的是
a.《天津条约》迫使清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 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答案:1-5:dcaba 6-8:bbb
板书设计: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2.战争经过和结果:战争爆发(1840年6月)--战争扩大(1841年)--战争结束(1842年8月)
3.战争结果:清政府失败。《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等。
危害:割地、 开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4.战后的中国:
5.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2.经过:。
3.结果:《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4.影响:
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案 篇五
第一课 鸦片战争教案
预习目标:
1.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 对中国的影响
3.分析鸦 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预习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预习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预习过程:读一读,了解课文内容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
19世纪上半叶,英国经过 革命,发展成为
国家,英国为了 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
皇帝,请求严禁鸦片。
2、经过
年 月 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
当众销毁。
3、影响
虎门销烟震惊世界,它维护了 ,显示了中国人民
的勇气和决心。
(二)鸦片战争(时间 年 月—— 年 月)
1、 原因
直接原因是英国政府为保护罪恶的 活动,借口
发动侵华战争。根本原因是为了 。
2、结果:《南京条约》的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始( 年 月)
内容:①割 给英国;②赔款 万元;③开放 、
、 、 、 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 。
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 ,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 ,中国开始丧失 的地位,鸦片战争是中国 的开端。
小组讨论: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为什么?
5、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
6 战争的结局如何?
7、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8、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自我检测
1、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的根本目的是 ( )
a防止白银外流b维护人民群众利益c维护清王朝的统治d断绝与外国的一 切联系
2、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 原因是 ( )[来源:第一范文网]
a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b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c 开展同中国的贸易 d 清政府顽固坚持“闭关锁国”的反动政策
3、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
a 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b这是中 国与西方国家的第一次较量
c 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d 我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4、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块浮雕之所以选材“虎门销烟”主要是因为 ( )a纪念林则徐的丰功伟绩b“虎门销烟”显示 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
c“虎门销烟”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d“虎门销烟”表 明中国人民禁毒决心
5、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是 ( )
①广州 ②厦门 ③南京 ④福州 ⑤天津 ⑥宁波 ⑦上海 ⑧杭州
a ①②③⑤⑥ b ②④⑥⑦⑧ c ②④⑤⑥⑧ d①②④⑥⑦
6、下列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 的是 ( )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7、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主要是因为 ( )
a 中 国主权遭到破坏 b 中国资源被掠夺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 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8、1997年离家近百 年的香港回到祖国怀抱最早割占香港领土的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选项见上 题) ( )
10、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 清朝的军备落后b 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c 清政府军事组织不力 d 没有发动群众
《鸦片战争》教案 篇六
第一课 《鸦片战争》 学案
教学目标: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掌握虎门销烟的壮举;
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让学生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 《南京条约》
一:课前预习
1.虎门销 烟: 年 月 日,林则徐在 销毁鸦片。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 的伟大胜利,显示了 坚 强意志。林则徐是 。
2.鸦片 战争:时间: 结果:签订 影响:中始沦为 社会,是 的开端。
3.《南 京条约》: 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 。条约内容:割 给英国; 赔款 万元;开放 、 、 、 、 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交 纳的税款,中国须同 商定。
二:内容研讨
1.引导学生依据教学目标仔细阅读课文 内容。
2.分组研讨以下问题:
①结合课文内容归纳鸦片的危害
②概况虎门销烟的知识点:时间 、地点、人物、意义
③介绍“鸦片战争”的名称,分析战争的两个阶段
④归纳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⑤朗读《南京条约》的内容并理清:时间、双方、内容
⑥教师结合内容分析影响,指出鸦片战争 是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
三:练习反馈
㈠.选择题
1.清朝有位官员开展禁烟运动,并取得重大胜利。这个人是
a.关天培 b.林则徐 c.魏源 d.李鸿章
2.在《南京条约》中,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条款是
a.赔款2100万元 b.开放广州等无处为通商口岸
c .割让香港岛 d.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 国商定。
㈡:材料题
1.上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2.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年?领导人是谁?这件事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鸦片战争》教案 篇七
(冀人版八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讲述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勇事迹。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和结束的时间及标志;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知道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了解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情况;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列举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主要事迹。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编演历史短剧,让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运用历史材料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与他人合作做事的能力;通过学习“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一目,培养学生从历史表格和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写作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吸取历史教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和用文章表达自己历史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二、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
【教具(媒体)】 课文中的图文资料、师生收集的资料等;自制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
1.爆发根因 2.起讫时间 3.发动者
4.重大事件 5.结果
二、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1.火烧圆明园
①时间和纵火者 ②侵略者的暴行 ③影响
2.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①时间 ②主要条约 ③范围面积 ④影响
三、战争引发的抗争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①背景 ②英雄事迹 ③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老师旁白)1840年,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屈辱战争——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清王朝的“天朝上国”梦,也惊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当清政府惊 魂未定时,要推翻清政府统治的由洪秀全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场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于1851年发生,使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真是祸不单行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不,几个恶禽猛兽又扑来蹂躏中国。
(学生游戏)由四个学生分别戴着标有英、法、美、俄文字的虎、蛙、鹰、熊动物面具,英、法与美、俄分别结伴走到教室前面,先是美向英、法打招呼:“你好,好久没见面了!十二年真是个很长的时间呀!我们现在正 站在这里,中国,一个如黄金般的国度。我们相信将会赚很多很多钱的。”(注:在教学过程中,学 生改用英语对话。“hellow ,how are you(are you fine)? twelve years is really a long time,isn’t it? we are standing here, china , it’s a golden place. we believe in that we will make much money .”)然后英、法、美、俄进行关于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对话游戏。另一个学生扮演清政府的皇帝,坐在讲台上。讲台当着清政府。
虎:“条约签订十几年了,但商品在中国总是不能畅销,看来是中国的口岸太少了,应该多开些口岸。我们应该把公使驻到北京去,催促清政府满足我们的要求。”
鹰:“嗯,但是看局势,太平天国发展那么快,清政府会不会被推翻?如果太平天国统治全国了,那就麻烦了。我去试探过,太平天国对外的态度是不卑不亢的,只允许做正当生意,不准走私鸦片,不准干涉内政,不准占领土地,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条约。”
虎:“先生们,既然是这样,那我们还是以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交换条件,要求开更多的口岸,增加更多的特权。现在我们不必担心太多,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让清政府答应我们的要求。”
旁白:当四国公使向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时,清政府害怕危及其统治而拒绝。四国公使恼羞成怒。[来源:第一范文网]
虎:“清政府与我们不友好,敬酒不吃,吃罚酒!” 蛙: “那好!我们用武力打败它,然后提出要求。”熊、鹰对虎、蛙说:“你们实力强,出面攻打清政府,我们实力弱,进行外交调停帮助。” 虎、蛙说:“行!”(学生改用“ok!”) 熊、鹰、虎、蛙相互说:“再见!”(学生改用“good_bye!” )
旁白:虎、蛙、熊、鹰四国结成联合阵线共同 侵略中国。英法发动侵华战争,俄美充当帮凶。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了。(课件显示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艺术字)。
学习新课: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
(本目由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爆发时间等基础知识勾画在教科书上 ;
2.引导思考英、法为什么发动此次侵华战争? 又为什么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3.列举战争期间发生的大事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4.思考战争结果如何?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师生活动后教师小结并用课件显示)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起讫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发 动者:英国、法国
重大事件:1856年 ,英军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
18 60年,火烧圆明园。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结果影响: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二、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本目为重点内容,主要围绕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展开)
1.火烧圆明园
⑴由学生介绍有关圆明园的建筑特点、布局构成、珍贵文物等,教师做补充;
⑵展示圆明园重要景点《谐奇趣》《大水法》《远瀛观》等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圆明园是东方博物馆和 艺术馆,在世界园林中的地位价值很高。圆明园本身就是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
⑶播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剪辑,揭露侵略者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配以解说,激起学生的仇恨和惋惜。
⑷课件展示法国大作家雨果关于谴责英法联军暴行的一段话。由学生列举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并分组讨论“清政府为什么不阻止英法联军抢劫火烧圆明园?圆明园被烧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英法侵略者烧毁圆明园是野蛮的行为,是对全人类的一次犯罪。同时,也说明了清朝统治腐败衰弱,没有能力继续统治了。圆明园的烧毁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损失殆尽,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它使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它永远警示着中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励我们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学生活动后,老师给予简评,小结本目知识要点,并用课件展示)
时间:1860年。 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损失殆尽,
纵火者:英法联军。 影响 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
侵略者的暴行:烧杀抢砸,无恶不作。 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
(教师设问,引导过渡)当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劫的时,俄美充当了什么角色?他们在中国有那些侵略活动?学生答后,老师指出:俄美在战争中充当了帮凶的角色,取得了与英法差不多的侵略权益。俄国还乘机侵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2.沙俄趁火打劫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用课件展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简表》和《沙俄侵占中国领土形势图》,师生共同学习)
⑴结合图表的内容,说明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以后,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割走了中国哪些领土,并在图上找出来。学生答时,老师分别用绿色、黄色显示《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所割占的领土。用泥土色显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割占的领土。之后用两头熊分别踏在东北西北沙俄所占领土上。
⑵在图上找出《中俄尼布楚条约》划给中国的领土,并说明这些领土与《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所割走的领土有什么关系?然后,以前后左右的同学为组讨论“为什么康熙皇 帝在位时,沙俄与中国签订平等条约,比较合理地划定了中俄东端的边界,而咸丰皇帝在位时,沙俄却 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蛮横强占中国 领土?”(前者强,后者弱)
⑶由学生按提示归纳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知识要点,并思考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学生答后,老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情况”。
时 间:十九世纪中后期
主要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范围面积:在中国东北和西北占领150多万平方千米。
影 响 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主权;沙俄成为地跨欧亚的帝国。中国东北西北边境安全受威胁。
⑷教师总结指出,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的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他是占领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来源:学#科#网]
⑸教师设问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割占了哪些领土(俄占中国东北西北、英占九龙半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学生答后,老师归纳,导入下一问。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中国战败,战争期间被迫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条约内容归纳起来有割地、赔款、开埠、外舰江行、外使驻京等几方面。它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造成了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生存危机。战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三、战争引发的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本目由学生看书分析认识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背景、英雄事迹、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851—1864年、洪秀全、天京)
背 景: 太平天国反清反侵略;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太平天国;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英雄事迹:青浦战役:1860年,大败华尔的洋枪队。
慈溪战役:1862年,大败洋枪队,打死华尔。
金坛战役:1864年,大败洋枪队,击伤戈登。
历史意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气焰。
(教师引导讨论)从太平军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自由答)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巩固小结】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赔款,清政府把赔款转嫁到人民头上,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在这种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年 ,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反对侵略;清朝统治岌岌可危。西方列强为维护既得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决定先武力迫清投降,然后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于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达标训练】
一、课堂练习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外国侵略者要维护其在华利益。 b、太平天国运动危及侵略者的在华利益。
c、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和标志是
a、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b、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
c、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
d、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
3、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时间和侵略者是
a、1856年 英法 b、1858年 俄美
c、1860年 英法 d、1860年 英法俄美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割占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 b、法 c、俄 d、美
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是
a、60多万平方千米 b、40万平方千米
c、100多万平方千米 d、150多万平方千米
6、俄国割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的条约是
a、《天津条约》 b、《中俄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7、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包括
a、《天津条约》 b、《中俄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8、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主要战役有
a、青浦战役 b、慈溪战役 c、金坛战役 d、上海战役
9、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影响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课后作业: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鸦片战争》教案 篇八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鸦片战争》教案 篇九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2)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思想教育: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3、能力培养:(1)根据《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危害性,培养学生根据具体史实作具体分析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重点: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2)难点: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旧日的辉煌不再,中国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步入存亡危机之秋,那么同学们知道鸦片战争是怎么引发的吗?其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6月—1842年8月)
(一)背景和原因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通过对比分析19世纪中期
中英两国在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军事力量、对外政策、对外贸易、综合国力
差别,让学生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1、背景:清王朝封建统治腐朽没落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骄虚自大,闭关锁国
2、根本原因(和学生一起分析材料,根据材料归纳出其根本原因)材料一、1929年,柏金汉(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公开演说:“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则英国货物在那个市场上的销量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 回答问题:(1) 这段材料基本大意是什么?市场是资产阶级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2)市场”、货物“销量”对英国资产阶级意味着什么?高额的利润从而总结出其根本原因是:世界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
3、借口:虎门销烟
(1).鸦片走私原因:鸦片战争前,清王朝闭关自守。中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倾销鸦片。
(2)危害:(出示材料让学生归纳)材料一、18xx年—1838年英国鸦片输入数量表。
材料二、由于鸦片的进口而“漏银”,“以中国有用之财,填 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年,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引自黄爵滋的奏疏
材料三、从吸食者来说。“其初不过纨绔子弟,习为浮靡”,“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置办烟具,为市日中。” ——引自黄爵滋的奏疏让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白银大量的外流,给清政府带来财政危机;吏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危害人的身心。
(3)清政府的对策:鸦片所产生的危害,引起朝野的广泛关注。19世纪30年代后期,清政府就如何禁绝鸦片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分析三处意见)
2、虎门销烟原因:鸦片的泛滥危及了清政府的统治。为了维护其利益,任用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时间:1839年6月3日意义: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林则徐虽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但其所作所为为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林则徐被称为民族英雄。
(二)战 争 的 过 程:对战争过程的分析可以运用动态的鸦片战争形势图来引导学生看图,加深其印象。
(三)战 争 的 结 果: 1842年8月,英国军舰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战败。被迫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另外,法、美等国相续也强迫其与之签订了《黄埔条约》《望厦条约》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外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允许英商出进出口货物应交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降低了关税税率。
(四)战 争 的 影 响 1.社会性质变化: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和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革命任务变化:中国人民从此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和反对封建主义双重任务。 4、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一)爆 发 的 原 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9世纪50年代工业革命的陆续完成,使世界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年固有的矛盾也随之激化,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成为当时资本主义列强的共同愿望。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拒绝
(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大门虽已打开,但由于受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没有打开中国市场。为此,英法美等国根据已经取得的在中国的特权,一起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的要求,企图借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当“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英法两国就立即制造借口,发动了武装侵略,
(二)战 争 的 经 过
(1)战争的爆发 1856年10月下旬,英国派兵舰突然闯进珠江口,炮轰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法国也出兵参战。
(2)占领天津――《天津条约》 1858年5月,占领天津,并强迫清政府先后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增开10处为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长江各口岸的开放,使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运权,便于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内地传教的规定成了外国传教士到中国各地进行不法活动的护符。
(3)占领北京――《北京条约》 1859年夏,炮击大沽,1860再次占领天津,并进逼北京,咸丰帝仓皇出逃,侵略者在抢劫并烧毁圆明园后,占领了北京。此后,西方列强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是北京的大门,它的开埠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并威胁北京安全;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这不但使我国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而且扩大了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为以后强租借新界又作了准备。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变局论”——洋务运动
(三)自我测评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取得了哪些权益?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这9篇《鸦片战争》教案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鸦片战争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