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会忍受和承担。但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不灭的心愿。是雄鹰,要翱翔羽天际!是骏马,要驰骋于疆域!要堂堂正正屹立于天地!努力!坚持!拼搏!成功!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15篇沁园春·长沙教学小结,希望在沁园春长沙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一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2、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秋声赋》:“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船渔火对愁眠”。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以叹时运不济,人生的艰难万苦。但也有不少文人为我们唱出了秋的赞歌。如唐朝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催人奋发有为,大展鸿图,给人顽强奋斗的精神。还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崇高心灵,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
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内容。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侧重写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由“忆”到“记”,侧重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明确: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第二课时
六、点拨指导。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二)湘江秋景图:
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3、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视)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板书设计
远眺:山红林染(静)问:谁主沉浮
上阕:看(湘江秋景图)近观:江碧舸争(静、动) 景:寓情
仰视:鹰击(动)写出:博大胸怀
俯视:鱼翔(动)凌云壮志
概括:万类:竞
(三)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将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经常评论国家大事,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激浊扬清)的文章,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可以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深入领会。如词人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板书设计
下阕:忆(峥嵘岁月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答:同学少年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情:含景
中流击水图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写出:战斗精神
革命豪情
小结:下阕,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七、总结全文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
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1、“独立寒秋图”以江洲为背景,以词人为主体构成画面,流露出激荡的思潮。2、“湘江秋景图”生机盎然,绚丽壮美。红,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烈火、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憧憬。“鹰击鱼翔”也不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也包蕴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眼前之景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引发深思,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直接转入抒怀。下阕:以叙事为主,虽着重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回答了上面问题: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但情中也不乏含景。“峥嵘岁月图”:岁月化山峰→巍峨奇丽之美;“忆”所统领的七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图”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图。艺术回答了上阕的发问。
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隋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二、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三、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四、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五、诵读(注意节奏、押韵)
六、课文解读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2、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
关键词:立、看、怅、问、忆、记
(1)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鱼——翔浅底(翔——体现里鱼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2)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3)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4、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5、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七、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三
【示范教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xx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板书设计:
万山 峥嵘岁月
意象 湘江 看 作者:“立”于“寒秋” 忆 同学少年 战斗
万类 中流击水 精神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 《词的欣赏》 曹雄飞 《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沁园春·长沙教学小结 篇四
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使用幻灯片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把这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朗读,效果更好!
2、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对于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我应该使他们懂得提高对文学鉴赏的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五
沁园春 长沙
河北正定中学 高华
今天我们来欣赏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
欣赏诗歌,主要是欣赏他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欣赏诗词的主要途径是品味诵读,所以今天我们就用诵读的方法来品味这首词。
中国是诗的国度,许多诗词气势磅礴,西楚霸王项羽留下了一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何等的孔武有力,汉高祖刘邦写有《大风歌》:“大风气兮云飞扬”,何等的浑厚苍茫,豪杰之风,一脉相传,宋代苏轼又开创了豪放词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的波澜壮阔。英雄之气,千年流转,现代中国文坛上又出现了一位超越古人,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他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反映现代精神,作品气势更加磅礴豪迈,意境更加深远开阔。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沁园春 长沙》,领略他词中雄视千古的气势,感受他改天换地的雄心,看他是如何超越古人的。
老师先朗读这首词,同学们注意朗读的节奏和字音。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进一步掌握诵读的节奏,订正字音。
同学们朗读,尽可能把握好节奏。
同学们朗读的比较有气势,有感情,但是同毛泽东词中的气势相比不是十分到位。看来我们很有必要对词的意境内容稍加分析,以加强理解,是我们读得更好。
首先,我们学习上阙,学生单个读上阙。
词的开头,“独------”这三句交待了哪些内容?毛当时的情态是立 ,时间是 深秋 地点是 橘子洲头 而“湘江北去”则点明了毛所处的环境。
深秋季节,毛独立在橘子洲头,身旁是大江奔流,抬眼望去,毛看到了那些景色呢?请女生来朗读看的内容,要读的抑扬顿挫,男生勾画出看到的景物。
在这里毛泽东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他具体描绘了那些景物呢?山林,江舸,鹰,鱼。
作者用语极其简练,我们来找一下作者在描绘景物是都用了那些词语来修饰呢?表示数目的 万、百 ,表示范围的 遍、层、漫 ,表示程度的 尽、透。这些词语形象的表现了数目何其庞大,范围何其广阔,深度何其深邃,这些词语用得确实好,但使用的最好的是那几个动词,生动传神的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几个动词是染、政、击、翔。 请同学们思考好在何处?
染:拟人化,大自然用神来之笔,晕染的山林一片绯红。
争:争先恐后,生机盎然。
击:有速度,有力度,搏击长空,自由翱翔。
翔:鱼儿戏水,自由轻快。
这些景物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万类霜天竞自由”。景物由眼前之景化为时间万物,有实入虚,意境更加开阔。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把握重点词语。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随着我的叙述把书中的文字化为眼前的景象。
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眼前是重重叠叠的山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绚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灿烂。而脚下的湘江是那样的碧绿清澈,像流动的翡翠,像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万里无云的长天之上,雄鹰振翮高飞,矫健有力。清澈见底的江水之中鱼儿摆尾游动,轻快自在。这是一幅多么绚烂充满生机的山水秋色图,一扫千年来悲秋的苍凉之气。
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旅行者,面对此景你有何感慨?假如你是一位农民,面对此景,你又会想到些什么?或者你就是你自己,看到这样秀美的景色,你会产生怎样的思绪呢?
请同学来回答。
大家是这样想的,而毛泽东却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的意思市深思而感慨。怅寥廓的意思面对如此广阔的宇宙,思绪万千,毛泽东不由得发问道:”这苍苍茫茫的大地,由谁来主宰它呢?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为什么毛泽东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而不象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那些。谁有想法请站起来回答一下。
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一直萦绕在心,念念不忘。毛泽东有着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志,所以无论他做什么,看到什么,心中所想都只有这一点。面对如此生机勃勃的秋景,他必然要问出这样的问题。
了解了这一阕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读它。感受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凌云壮志。同学们来跟我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韵律。
下面大家再齐读一遍。
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我们来诵读下阕,寻找一下答案。
从表面上看,他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我们来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作者曾在长沙师范学习,多次与同学畅游橘子洲,现在故地重游,自然而然回忆起往昔。”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意思是”不寻常的日子很多“这是对下文的概括。下面请男同学读”恰“字统领的几句。要读的慷慨激昂。女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一下文意。
下面请同学来疏通一下文意,看这是怎样的一群年轻人呢?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奔放,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字,把当时的官僚军阀看的同粪土一样。)
这几句是对这些年青人内在精神的概括,而后三句则是对他们外在形象的描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水激流中游泳,击起的浪花阻遏了飞速前进的船只。
请同学来想一下,能够主宰大地沉浮的人,应当有哪些条件呢?(2、3个)
这些包括毛泽东在内的青年人就恰好具备了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条件。他们年轻有力,才华横溢,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有着沛然不可遏制的奋斗意志。所以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降与何人? 这些年青人气概如此豪迈,胸怀如此远大,我们一定要读出这种气概,这种胸怀。我们一起诵读。同学们再齐读一遍,深入体会一下词中的气概。
上课伊始,我们提到了刘、项二人。项羽无论他的诗多么孔武有力,他考虑的是他自己和身边的人。刘邦无论他的豪气多么飞扬,考虑的都是他的家天下。而毛泽东却是“四面云山归眼底,万里忧乐到心头。”他考虑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所以他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志向更远大,意境更壮阔,气势更恢弘,作品具有一种崇高之美。
我们齐读课文,感受一下这种崇高之美。
读诗要读出它的韵律美,也就是要读的抑扬顿挫。请学生发表看法,并示范。
看,恰,后要停顿,鹰--高昂。鱼--低沉,万类--高昂而舒缓。问--低沉。恰--轻快坚定,曾记否--舒缓而高亢。
学生跟老师试读,学生齐读
尝试背诵,学生单人背诵,学生齐背。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六
一、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的 正常语序?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字音、字形、词语,背诵全文。
②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
③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④学会以意境为切入点鉴赏词作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读教学法。
②感情体悟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意象的理解与把握。
2.明确意象、意境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东方红》,这是一首歌唱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歌曲。毛泽东不仅是伟大领袖,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还是优秀的书法家、诗人。
毛泽东善于用古典诗词抒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反映了他青年时期的人生理想。
二、介绍“词”的相关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故又称“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规定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又叫“填词”。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三、背景介绍
1925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蓬勃高涨,发展迅猛。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疯狂镇压,中华民族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
长沙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重回长沙,重游橘子洲,想起革命形势和往事,心潮澎湃。
四、读文,正音
1.学生自由朗读。
2.正音
沁(qìn) 舸(gě) 廖(liáo)廓(kuò)
遒(qiú) 峥嵘(zhēng róng) 遏(è)
五、突破难点
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意象?主要特征是什么?
2.这些意象的特点表明了什么?
意象(壮丽)――积极向上,昂扬奋进,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借景抒情)
3.壮景与豪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高远广阔,壮丽绚烂。)
六、拓展延伸
1.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2.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萧条凄凉,清冷惨淡。如“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蕴。而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这与作者的什么有关?
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①毛泽东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势。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②这与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性格、志向”有关。
3.从毛泽东身上你得出什么结论?
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写了首励志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
4.然而,空有志向能行吗?
不行。还需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态度。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驶生命,要么生命驾驶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人的生活并非只是一种无奈,而常常是可以由自身主观努力去把握和调控的,人生的方向也是由态度决定的。
心态决定命运: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积极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控命运。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描写秋日独游所见橘子洲头秋景,想到“谁主沉浮”的民族命运问题。下阕回忆从事革命活动不平凡的岁月,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九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一首诗:《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也有人说是明人的作品)。19xx年,毛泽东的年龄正与我们现在相仿,性格决定命运。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
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
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之后 创立新民学会 《湘江评论》 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农民运动 国共两党统一战线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长沙 橘子洲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欣赏
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
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 湘江霜天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
1、写壮景,抒豪情
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 (动)
俯瞰:鱼翔浅底 (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内容与此相近。(齐诵:“昔秦皇汉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④中流击水图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2、对比手法: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①色彩:“万山红遍” 与“漫江碧透”
②动作:“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③明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④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当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暗含)
3、语言品味: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4、景、情、志:注意意象
本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霜天”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刻认识,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六、齐诵全词。
齐读下面这首诗《诗人·领袖》(印发)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七、拓展
1、比较分析《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和《沁园春·雪》中“风流人物”的形象。
2、阅读下列诗句,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3、课外摘抄五首以上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 深山,鱼 潭底,驼 大漠,雁 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
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
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
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也艺术的回
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的毛主席诗词进行交流。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研读文本
整体把握: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4、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教学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关键一环。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思路,以便促进背诵。
再读课文
深入分析
1、写壮景,抒豪情。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
2、找出文中的对比运用并进行分析。
3、分析本词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联系上、下阕,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自读文章,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或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师生互动中来解决上述重点、难点。在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背诵。检查学习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思路点拨
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课,教师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练习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个人的理想与梦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课外品读主席的更多诗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 第十二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五、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教案 第十三篇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初步领会诗词的内容。
2.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
3.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4.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抒情主人公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领会词中重要的词句的内涵。
教学难点
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写作手法的,是怎样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诗歌,人们总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大量阅读古典诗词。毛泽东在打仗时是“用兵真如神”,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真如神”。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一首是我们初中学习的《雪》,另一首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沁园春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就是小标题,词又分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有114字,分为上下两阕。
二、初读感知
(一)教师范读。
(二)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导点拨。反复诵读,助学生渐入佳境。
(三)词作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解读文本
(一)思路理清
1.划分节奏。
2.学生朗读这首词,找出生字词并解释。
(二)品析上阕
1.问:上阕是围绕那个字来描写景色的?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阕所绘之景。作者是怎么来构画这幅秋景图的?
“看”字来描写的 (“看”——寒秋景致)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的秋景图
秋景图: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染: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浓。
击: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
翔:突出鱼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地游动,犹如在天空飞翔。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请用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准确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点。如果要在原文里找出一句话来表达画面特点,是哪一句话?
色彩绚烂、生机勃勃 “万类霜天竞自由”
3.词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景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4.大家都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幅画中实境的游客,你会有什么感觉?
进行想像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描述画面:
远眺:群山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枫林树林经霜变红,好像被染过一样;
近观: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高飞;
俯察:鱼儿在江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万物都在这深秋时节,争取生存的自由)
5.作者是什么感觉?置身于这样一种万类多姿竞自由的蓬勃画境里,作者何来“怅”慨?为何会发出“谁主沉浮?”,这一发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是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反动统治对革命进行疯狂的压迫,诗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胸襟与高远志向。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第十四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
1.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课堂朗读。
3.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沁qin.橘ju.遍pian.舸ge.寥liao.浮fu.遒piu.遏e.]
(二)分析上阙
1.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
[老师串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
(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
△“独”
(1)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
[老师串讲]
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赏析]
△“看”
(1)提问:作者以哪一个学将如此多的内容统领在一起。
(2)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也用了领字,并提出下阙,同样用了领字。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雪》相关句子]
[老师串讲]
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提问:这种写法称
[在电脑打上从点到面,从实到虚]
[赏析]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充满生机。
△“争”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翔”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同时,在“湘江秋景图”中打出三个动词]
△“竞”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碧”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⒊第三层(第十一至第十三句)
[老师串讲]
面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者思绪万端,他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显示“问题”在这三句旁]
提问:这三句与前写湘江秋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竞争,况且,我们有生命有灵
魂的人。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
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分析下阙
上阙是老师串讲,师生赏析为主。下阙的教学采取老师点出关键,学生赏析为主。
[赏析]
△“忆”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恰”(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曾记否”三句
(1)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附: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处境季节]独立寒秋
湘北北去
[地点]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梁
漫江碧透点实
呼应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面虚
怅寥廊
问苍茫大地
[问题]谁问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类讨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湘江秋景图
景物多 山、枫树林、江水、大船、鹰、鱼
动作劲 争(船、人)、击、翔(鱼、水)
-------竟
范围广
数量多 万、层、百
色彩缤纷 红、碧、白、黑、蓝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第十五篇
第一课时
课题;<<沁园春·长沙>>
课型:诗词阅读欣赏课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语文第三册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词的上片中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二、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
教学重点:
作者对秋景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设想:
诗词的品位在于意境的高下,每首词的意境都客观地存在于诗词的本身,所以诗词的教学过程,就是教者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其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的过程,亦即要求把诗词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即、可感、可述的境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教学力求将侧重理解、分析的阅读活动同侧重领悟的意境描述练习相结合。
具体操作上,引导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景物画出来,帮助阅读欣赏,突出重点;经过分析理解,要求学生表达出作品的意境,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1}词的阅读录音带
{2}毛笔书写的<<沁园春·长沙>>词
学生:{1}预习这首词,主要突破字词关。
{2}有条件的可读一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由作者导入新课: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
二、简介回顾词的有关知识:
词一片称为一阙或一片。“沁园春”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为何以“长沙”为题?(引入时代背影简介):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四、展示词的放大挂图,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并解释:
百舸怅廖廓峥嵘遏
五、播放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
六、教读词的上阙:
a)指点词的章法结构;导入对词上阙的分析:
这首词和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一样,同属“双调”。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b)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词的语句多倒装。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3、教读中间七句—— 铺叙
(1)、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其画出来。
(2)、具体分析:
a、从观察角度上看,这几句有何不同?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明确:
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
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
b、精当的用词:这七句中作者对数目、色彩、动静都有精当的描绘,指出作者用词精当之处。
学生指出后,师生共同分析“万、百、红、碧、击、翔”等词的精当之处,如: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C、教师小结铺叙部分写法:对比映衬,点面结合。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c)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并学习了词的上阙,上阙之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将自己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和客观存在的壮美景物统一在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读后当时的情景仿佛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八、作业:
1、课内:意境描述——再次默读上阙,将你“眼前再现的情景”描述出来。
2、课外:将你的“意境描述”进一步完善、丰富,写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课下相互交流。
附:板书设计
时令:深秋
起句地点:橘子洲头
(记游) 游者:独
近景、俯视、生动相互 蓬 情
远景、仰视、静穆映衬 勃
铺叙 壮 景
(写景)俯瞰点面丽
仰视 结合 交
总括
融
怅廖廓 激昂
煞尾 问大地
(思索) 主沉浮慷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指名朗读下片,提问:下片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写往昔的“峥嵘岁月”?
提示:下片中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的。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绘,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四、阅读铺叙:
1、导入:毛泽东在长沙先后长达十三年的时间,他在这里学习,生活,进行革命活动,如讨袁、驱赵发起各种革命运动等,可以说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但怎样才能在很短的语句中将众多的往事写尽并给人生动的鲜明的印象呢?
2、学生阅读思考;提示:
作者采用了采取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等方法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风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形象,将评论国事的意思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形象。
朗读,体会在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这些诗句中作者塑造了一群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革命的豪情壮志的青年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革命豪情。)
3、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阅读煞尾:
1、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 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2、这三句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里作者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反衬了当年他们的矫健奋发,豪迈气概,有力地表现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同时,这也是对上片中“谁主沉浮问题的含蓄回答。)
六、总结全词:这首词的上片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片则忆昔游、群游,以叙事为主,融情入景。
七、比较拓展: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景语皆情语”以及写作赏析文章的方法。
(1、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赏,至死不渝。2、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不同呢?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而又无私,陆游则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抗 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却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直到将死还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所以他笔下的梅花就呈现出虽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赏的品格。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写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
八、课外练习:写一篇鉴赏文章,鉴赏课内或课外的诗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这15篇沁园春·长沙教学小结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沁园春长沙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