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的15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 篇一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中,在丘广辉主持人的领导下,教研组秉承“立足教研,服务教研”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提供了示范、交流、研究的平台,同时也让我们青年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革高中教学方式、方法。下面我就对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一、把握时代脉搏 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 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如20xx年安徽劣质奶粉坑害儿童事件的曝光,我国海尔集团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世界具有影响力的100品牌之一”,可引入必修一《经济生活》的教学中说明有关的理论观点,同样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有关例子也可随手拈得,闹得沸沸扬扬的联合国改革,我国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党的先进性教育,只要我们有心,具有时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与此同时 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 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 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 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 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二)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 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因果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质疑导思激活思维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 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政治生活》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经济生活》中“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让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师则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反思、反省。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青年政治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而学校所创立的丘广辉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了名师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让我们青年教师多听骨干教师的示范课、专题讲座、通过教学研讨等形式,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更让我们在教学中有了更深的反思,从而不断探索,力争使自己的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 篇二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_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_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知”通“智”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_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资料显示_围郑形势图

四、简介_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_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资料显示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_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_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放录音后,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

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 篇三

知道父母生日的,请举手

高二,新学期伊始,我接掌高二(10)班,信心十足。班风建设,感恩教育,重中之重,但从何入手?翻开学生成长记录卡,了解学生过去的表现,当看到杨为袖同学因为在校过生日喝酒被处分时,心中便有一计……。

周一下午第三节班会课,一进教室,我便问:“你们的父母为你庆祝过生日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请举手”。

全班五十三位同学,五十三只手高高举起手。

“我前天小生日,妈妈还特地炖了一只鸡送到学校来呢!”。有一位同学说道,全班哗然。

“那么,有为父母庆祝过生日的,请举手,哪怕是一个祝福电话”,我问道,全班顿时安静了许多。

有三位同学举起了手,还有几位同学左右环顾。

“那么,知道父母生日的,请举手”。我又问道,这时全班又像炸开了锅似的,议论不休。部分同学举起了手,有几位同学举起的手又犹豫的放下了。

“不必顾虑,只是调查而已,请如实回答”,我做了补充。

“一、二、三、四……”,我有意提高声音:“共有十三人”。

“感谢大家真诚的回答,刚才的调查只是了解而已,其实,与大家一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曾忘了父母的生日,但每年父母都会记的我的生日,我十岁生日时,妈妈煮了两个鸡蛋、一碗长寿面、一把鸡腿,我的生日在暑期,因此每到这一天,总能吃到热乎乎的两个鸡蛋和一碗长寿面,”

“虽然只是两个鸡蛋和一碗面”,我停了一下,“但寄托着父母无限的关爱和期望,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健康成长,又供我们上学念书,容易吗?”我反问道。“可我们却忽视了他们,哪怕是收到生日时一句祝福的话”,全班鸦雀无声。

“父母是伟大的,古人把父母比天地,天地之大,谁与争锋?”我加重了语气。

“人常言:成才必先成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懂的尊重,学习从何谈起?成人从何谈起?更不用说成才了,只有懂得尊重自己的父母,才会懂得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才会尊重学习……,我又开始了演讲,“那么,我们班风的建设,就从感谢、尊重父母开始”

接下来,我要求同学们两件事,即:从今日起到明年的今日在父母的生日、父亲节、母亲节、元旦给他们打一个祝福电话或道一声祝福(我还告诉他们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日期);每人在本月内写一篇文章,题目为《我的父母》,要求真情实感,体裁不限,

于是,大家开始行动起来

一个月后,在肖辉玲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每人完成了题为《我的父母》的写作,共五十三篇,我认真阅读了每一篇文章,从中了解到许多发生在同学们与家长之间鲜为人知的事和发自内心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以及今后如何发奋努力感恩父母。我将他们的作品打印、编号并分期(每月两期,每期八篇)发表在学习园地(作者略去),还将部分优秀文章在班上宣读。这样持续了整整一个学期,后来我将这些文章打印汇编成册,取名为《感恩父母》。

元旦后的某一天,我收到一个电话:“感谢老师对我儿子的教育,现在懂事多了,元旦前他给我打了个电话,祝我们父母新年快乐、生日快乐,并说些感谢我们的话……”,感觉得到电话那头家长激动的语气。等对方话音落下,我问道:“请问您的孩子是哪位?”,

杨为袖!我窃窃的笑了。

母亲节的第二天晨会课,我突然问道:“昨天有给妈妈打电话,祝母亲节快乐的请举手”,三十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父亲节的第二天晨会课,我又突然问道:“昨天有给爸爸打电话,祝父亲节快乐的请举手”,五十三只手高高举起。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 篇四

参加高中语文教师培训的学习,通过一段时间对专家讲学视频的学习、探讨新课程教学的优秀论文的拜读及跟同事的心得交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出,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例如重视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的形成;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生命意识、环境意识、诚信意识、职业意识的养成。徐淀芳老师说,课标中提出的这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意蕴,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人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新课程把课本这本“小书”和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一个非常有新意的提法,是与“语文素养”相吻合的。“人文性”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

语文新课程不仅继承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要教会学生掌握好工具必须引导学生到言语实践活动中去锻炼、去领会,自己去获得语文交际能力。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其形式灵活多样,尽量适应学生要求、符合学生兴趣。主要反映在语文课改中淡化字词句篇基础知识和文体知识的教学,但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中不教这些知识,而是教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与生活中学会运用语言,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理念。

二、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

语文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一位专家说:“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老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其次才是学生学习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辅导者。”语文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它既不是教师一味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一味地服从老师,也不是教师只能造就学生,围着学生转,而是师生平等、相互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

教师不管在上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还是研究型课程,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使得学生人人都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外教师在教学反馈中,要善于评价学生学习地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效果。

三、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

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课堂,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阵地。把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语文教师的全部职责,这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思想中的误区。在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学习语文知识,也要培养语文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新奇感转化为未知欲。步根海老师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培植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新教材的实施中,要求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所提供的空间,体现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事实上,新教材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我们教师不仅要承担起培训者的责任,更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明白:“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薄名利,默默无闻;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是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 篇五

感 悟

新年伊始,大地归春,桃符换新,屠苏酒香未散又迎新一学期开学之时。回首上一半年初为人师的经历,虽已成记忆但依然清晰可见,细细回味,感悟良端。

我们本是平凡的教师,但当学校把班主任工作交给我们后,就从平凡变的特殊了。当我接手现今这个班级的时候就有一种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的惶恐和不安,因为作为刚踏出校门的我对管理工作没经历、没经验便要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身份面对一群成长中的孩子,让我顿觉压力颇大,以致五更起半夜眠查找、浏览有关管理班级方面的资料及书籍,但经过半年的工作和摸索后我悟出一道理:管理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正如生活是过出来的而不是憧憬出来的。同时,班主任工作也不仅仅只定位在管理上或是把班级不出事当成目标。事实上我认为,管理只是班主任的基础工作,出色的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才是班主任的最终目标。跳出管理的圈子,让管理真正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在管理中使自己成为对学生有影响力的班主任,应该是每一位班主任的追求。

一、叩响学生的心弦

有一次,我做一个名叫黄晓彬的学生的思想工作。那学生聪明,学习底子较厚,会思考,可自制力特别差,随心所欲。二十分钟过去了不见他有什么触动,于是我转过话题说起家事,原来他是个独生子,父母都在外打工,他从小就远离父母自己学习生活。他说完后,我停了好大会儿,才拍拍他肩膀郑重的说:“记住,你的双肩是用来挑担子的,而不是让你甩着膀子走路的。”那学生一听,眼圈红了,我不再说什么。我知道那句话一定会使他有所改变,后来事实证明如此。

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最容易被触动的一根弦,要想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成为一个对学生有影响力的班主任,就要学会找到 那一根弦,只要你是一个用心的班主任,你就可以找到它奏响它。

上学期期末考试前,我班一个优秀的学生(当初分班时班级第一名)突然说吧参加考试了,要回家去。事前没什么征兆,我感到非常惊讶。我知道这个学生的思想工作不容易做,她相当有主见,特别倔强,一不小心说错了或是你所说的她不赞同,她有可能卷着行李一言不发就走。就在她说不考试后的那几分钟里,我在脑海里迅速翻找原因,并稳定自己的情绪。经济?家中出了意外?和同学相处出了问题?学习压力太大?我不得而知。于是我撇开了所有平日里谈得多的话题,仅从上学对一个人思想有什么影响来做谈的工作。我说:“你以为花钱上学就只是为了学点书本知识然后找一份工作吗?如果仅为了找个工作,那许多人大可不必花一大笔钱去上大学。上学,更多是为了丰富思想。等上了大学,你会发现原来思想死可以那么丰富,有了思想,你就会有了新起点,会达到新的人生境界。老师认为你死一个有主见的学生,会用自己的头脑分析问题,假若你现在弃学回家,不外乎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我不能肯定的说你务农打工就就不会有出息,但在那样的环境里会有人认为你死一有头脑会思考有个性的人吗?你的思想你的个性只会让人认为你古怪。”她听着我的花一直没说什么,于是我和她谈了人生中的困惑与孤独感,说到了人对丰富思想的渴望,看出她动心了,我马上说:“以往老师会给你两三天的思考时间,这一次我不再给你思考时间了,因为我知道你不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她点点头,回到教室去了。

有些话我说得比较偏激,但那一刻已经没有时间让我慢慢选择,而思想工作能出人意料的顺利只应为丰富思想是这个学生最看重的,是她最容易被触动的地方。

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一次晨会课,我走进教室见地上有俩只纸团,很碍眼,于是我 弯腰拾起并扔到垃圾桶里。我 不是做给学生看的,只是出于一种习惯。从那以后教室里很少再见到乱仍废纸的现象。元旦晚会上有个学生说:“老师,那天你从我身边自然地拾起那两个纸团,你没有追究是谁扔的,也没有就此批评我们,我就知道以后我一定得注意不乱扔纸屑。你没有以以个班主任的身份批评我,但你的良好习惯已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后来我就告诉班上的同学不要乱扔纸屑。你没发现后来我们班的教室干净多了吗?”

是啊,当我们刻意去做已个班主任应该做的事时得到的也许是学生不诚实的言与行。也就是说,班主任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但决不死内心的道德力量驱使他去做。当你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学生,你就能收获学生的坦诚言行,甚至是学生对你的信赖。当然要能做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自己的学生,我认为,首先自己就得具备能影响他人的人格魅力,还要严以律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富有活力与爱心。

在班主任工作,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作为一个班主任除了管理好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外,还能给学生什么?德育任务应该怎么完成?带着这些思考我就有了上述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我得到了对于我来说最有益的一条感想:班主任工作不是你教会了学生什么,而是学生教会我怎么做好班主任工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本文具有的浓郁的时代气息;

2.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如何看待他的“忧郁”和“犹豫”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二)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

(三)师生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1.、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2、分析《哈姆莱特》这篇的艺术特点

1、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2、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

城南旧事(节选)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话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

1.阅读时要注意剧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2.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影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

(二)词语解释

(三)林海音介绍

(四)关于小说《城南旧事》

第二课时

(一)简析课文:

影片主要讲述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宋妈的故事,“小偷”的故事。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个故事。

宋妈的故事,围绕着宋妈爱护人家的孩子却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个矛盾展开。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理解。

第一层次(从“林家庭院里’倒“看看英子妈又看看英子”):写宋妈思子之苦。

第二层次(从“院子里的树”到“说着向门道走去”):写宋妈丧子之哀。

(二)讲析课文

(三)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

1.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人物对话中蕴含的潜台词。

2.引导学生全面地欣赏电影,不要只是单一地欣赏情节。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 篇七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责骂,凭借自己的"威严"管理孩子。

其实,调皮的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等。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调皮儿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呢?笔者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批评调皮儿童要讲究艺术

我常听同事们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改不了。"

我一听到这种话,就想到"常常批评"而没有效果,也许他们每天都是用同样的"台词"在批评孩子,没有效果也就理所当然了。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老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Henry喜欢抢同伴的玩具,教师常用"刚刚太不讲礼貌,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来批评他,还不如说:"Frank真不错,从不抢小朋友的玩具,还把自己的玩具结同伴玩,我们相信Henry也能和Frank一样。"学生听到这些话后,感到教师还是信任自己的,他就会自觉地克制抢同伴玩具的这种行为。

有一学者去美国视察回来,说了一段语重心长的话:"美国幼儿教师骂人方式实在非常高明,绝对不像我们某些老师只会大吼大叫。他们常常自己先蹲下去,和孩子的眼睛齐高,然后慢慢地牵起小孩子的手。开始温柔的说话。这时,小孩子对老师的这种姿势,都会觉得不可思议而新奇,对于老师说的内容自然会听得很清楚。"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发挥效果,主要是"这一蹲",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距离,而且从心理上使幼儿和教师贴得更近了。尤其对于调皮儿童,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师的亲近,当教师蹲下来和他的视线交流处在同一高度时,他们觉得教师是多么的亲切可爱,自然而然地,你训戒他的话也就很容易听进去了。

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本来孩子要是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二、多给调皮儿查一份关爱和一些鼓励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比如,有些调皮儿童,他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及关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因此,对于调皮儿童,教师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

尽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儿童,教师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我班有一个"调皮大王"上课时经常不举手突然提问题,打断老师的话,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笔者虽经多方教育,但收效甚微。我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他有较强的表现欲,但由于不善于控制自己,常常事与愿违。于是,我便在一次早谈"守纪律的好娃娃"活动中,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了他,并对他提出了要求:"你很聪明,反应快,老师很喜欢你;如果你能当个守纪律的好娃娃,老师讲完后再举手提问题,老师就更喜欢你了。"此后,他真的改掉了这一坏毛病。我因而在区角活动或午餐后请他当"图书管理员",他认真负责,坚持到底,小朋友对他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使他体验到了战胜自我的愉快。从这以后,他在区角活动或午餐后再也不到处乱跑,到处捣蛋了。可见,适时地给调皮的孩子一些鼓励,很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家园联系,统一教育策略

孩子就像是一个家庭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家庭,很容易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因此,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我们更应注重家园联系这一重要的环节。从家庭入手,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家长的素质,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通过家访、家长问卷以及电话联系等多种渠道,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调皮儿童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优势互补,形成最佳合力。调皮的孩子大多精力充沛,在家中无法完全"渲泄",因而显得特别顽皮。有的连睡觉时都在被窝里玩玩具,家长烦恼不已。其实调皮儿童他们渴望能多与人交往,但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中却无人作伴,与其玩耍。于是他们在家时就会倾其所有的玩具拨弄不停,借此"渲泄"。所以,我们建议家长应多带孩子到户外,让他们尽情玩耍,通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平时在家中,也可让他们多做些安静的活动。如拼图、画画、手工制作、听故事、看图书等,通过动静结合,引起孩子的兴趣,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

在家庭访问中,经常可听到孩子的家长说:"孩子年纪这么小,有时说他也听不懂,气不过,就只好揍他了。"这时,我们告诉家长,打孩子并非一种好的管教方式。孩子在挨过一次打后如果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再打得重一点,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不但使孩子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还很可能演变成孩子对父母管教的反抗或顶嘴。我们建设家长采取"冷处理"、精神鼓励等方法,以取得家园教育方法的一致与默契,并且及时地互相反馈幼儿在家在园的情况,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园共同配合教育,大多数"调皮"孩子的行为习惯及多方面的表现,都有明显的进步。

然而,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反复性,仅仅上面所提的几点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教育策略,教育好调皮儿童。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 篇八

(一)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新生,,来自不同学校,刚开始比较有新鲜感,所以在开学初就要把体育的课堂常规纪律抓好,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为今后上课打好基础。班级是男女混合且人数较多,就要考虑如何示范和分组练习,现在看来总体还是很好的,兴致较高,但是有个别同学的基本身体素质,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二)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

①知道科学参加田径锻炼的原则,积极参加田径类运动并养成良好的田径锻炼习惯。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锻炼目标、制定锻炼计划并按计划坚持田径锻炼;③能用简单方法了解自己的体能变化并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的体能测试结果。

2.运动技能

①通过收听或观看有关体育节目或阅读报纸或上网等手段,对国内外重大体赛事了解,懂得竞技运动与健身运动与体育锻炼的区别,认识田径运动对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价值。②积极学习并运用所学田径知识与运动技能进行健身活动,积极参加各种田径类体育比赛。③了解田径运动中出现的创伤、扭伤的简易处理方法。

3.身体健康

①通过田径类项目的学习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与腰、腹肌力量和耐力。②了解田径运动对进一步发展体能和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以及对其他运动项目技术和技能与进行选项学习的促进作用。③形成良好的田径运动习惯和健康行为。

4.心理健康

①通过参加田径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并在田径运动中运用所学方法调节情绪。②设置合理目标,使自己在田径运动中不断提高田径运动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③努力克服田径运动中的心理恐惧等现象,体验在困难环境中或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5.形成健全的人格体验到运动过程的快乐性与成就感,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能利用体育活动解除心理的烦闷,提高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运动过程中具有勇敢、顽强、果断、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质。运动中能与同伴和谐相处,尊重他人,遵守比赛规则服从裁判,有良好的体育道德作用;具有协作配合意识,体现良好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措施

1、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自己教育教学能力充满自信,对在学生中树立良好教师形象充满自信,对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充满信心。饱满的工作热情与必胜的信念是实现教学计划的保障。

2、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理清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备好每一节课。上课过程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课内容。注重实际,面向全体,尽可能切入学生实际。

3、除课堂教学外,还组织校田径队的训练与比赛,抓住每个班级有体育特长及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训练,为提高我校竞技成绩而努力。

4、对体育偏差生,则帮助制定进步计划,指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培优与补差学生的训练,锻炼时间与年级组,班主任沟通商量形成书面计划,共同协作执行。

5、教学中充分注重从学生中反馈收集以矫正和调控教学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的信心,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篇九

当前,高中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普遍不浓,常常应付了事。因此,我的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理论,我把《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课时设计成“穿越”形式的阅读体会课,让学生在上课前就有所期待。本课时以阅读分享法、情境教学法的模式,让学生围绕“林黛玉进贾府后的见闻”的论题展开,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红楼梦》第一回至第五回犹如全书的“序幕”或“缩影”,小说从第六回才开始展开故事情节。曹雪芹安排前五回的目的,是将自己的创作意图、作品的主题、作品的主线、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归宿等,作或明或暗、或详或略的提示,使读者一开始就能大致了解全书,不致读来漫无头绪。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第三回,通过荣国府的女主人对来自苏州的第一次见面的十三岁的外甥女林黛玉的接待,极其自然地介绍了荣国府的环境、人物。《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序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经典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所以细读文本、仔细体味应该成为教学的首选方法。同时,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尽管有几个主要人物登台亮相,主要故事情节初见端倪,但从整个小说来说,它只是前五回“大序”中的一部分,主要作用还是为以后的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典型环境。因此,我们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为重点进行教学,并以此带动对人物心理的分析来鉴赏人物形象。

《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小说第一课。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是训练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能力的重点篇目。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兼及古今中外,本课属于中国古典小说,意在激发学生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兴趣,谈谈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多数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多来自电视剧,对于文字读本的《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不甚了解,加上快餐文化的影响和学习任务重等原因,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文本,由体会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而生发阅读兴趣,有一定的困难。

1.知识目标:认识贾府。

2.能力目标:掌握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举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美感,领会人物的美。

1.教学重点:

(1)掌握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举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欣赏精彩的人物对话

2.教学难点:

掌握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举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教法:阅读分享法、情境教学法、情景还原法等

(二)学法:预习、自主学习、讨论、信息提炼归纳法

(一)导入:

20xx年2月20日上午9点,**同学枕着语文老师的奢华富贵的贾府,进入梦乡。“小姐,小姐!”头好晕,谁在说话?“小姐,,你好点了吗?头还晕吗?”只见一个一团孩子气的小丫头向我扇着扇子关心的问。“你是谁?这里是哪里?”我打量着陈旧船舱中的褐色桌子,低声问道。“小姐,我是雪雁。我们在去您外祖母家贾府的路上……”原来,我这一睡竟化身为黛玉了……弃船登岸,荣国府的轿子和拉行李的车辆已经侯在边上了。进入贾府后,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用黛玉的双眼和双耳,完成后面的内容。

(二)认识外婆家——贾府

1、初游大观园(预习安排)

问题:速读课文,带同学们参观大观园。

老师牵头,黛玉进贾府前所见所感:很“大”:三间兽头大门的左右各蹲着一个大狮子,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敕造荣国府”五个大字,正门的东西两头各有一个小门。进入贾府后,看到了……

(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合理添加想象力,向同学们介绍大观园)

2、初识贾府人(请同学们任选下面一个话题完成贾府人物介绍活动)(预习安排)

(1)向同学们介绍我的外婆(贾母)

(2)向同学们介绍我的表嫂(凤姐)

(3)向同学们介绍我的表哥(宝玉)

(4)跟外婆家的人说说我的情况

(三)感知名著《红楼梦》语言的魅力,品鉴人物形象

1、对比四位同学收集的课文信息给贾母、凤姐、宝玉和黛玉的人物介绍辞与课本的具体描写,谁写得更精彩?为什么?

2、品析人物心理,鉴赏人物形象

(1)凤姐为什么一会儿笑一会儿哭?

(2)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的心理是“好面子”的表现吗?

(3)我们应该怎么看宝玉的“摔玉”行为?

:写人,突出其形象特点。

任选一个人(①我的老师②我的同学③我的亲人)来写;根据其性格特征安排适当的场合让其登场亮相,通过外貌、动作描写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红楼梦》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一共有9页,怎样在短短的40分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兴趣,读出趣味读出个性?要把《红楼梦》讲好,有关文学常识不得不讲,作者介绍,社会背景等等也要为学生理清楚。但一开始整理这些内容,学生或许会厌烦,所以我把这些内容安排到最后一个课时再讲。

为强化语言的影响作用,我在上课前并没有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的电视剧,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而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和感染力,通过阅读分享、情境还原等方法,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走入文字,与文字亲密接触,领略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形象,感受大师的高超技艺,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为节约筛选信息的时间,我事先安排了两项预习任务:1、勾画课文中描写贾府环境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2、勾画描写贾府主要人物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项预习安排为学生进入文本,进入黛玉的角色节约了不少的时间。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 篇十

一、导入

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就是和困惑作斗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阅读中也提不出任何问题,那么这是不是就算读懂文章了呢?

读书,作学问,唯独这“懂”字最难说。自以为懂了的东西,事实却往往证明懂的仅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为是懂了的东西,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懂。懂是相对的,发展的。

尽管如此,就具体的文章来说,懂与不懂,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与不懂的界限:

1.应能够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能看出基本内容是由那些具体内容构成?这些具体内容与总体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

3.对作者所说的观点,能判断正误。

4.对作者所叙的事实,能看出其意义。

5.对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内涵。

6.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能说出其凭借。

7.对作者所介绍或阐述的事物或方法,能应用或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

8.能看出写作意图,即作者写这部著作或这篇文章想达到什么目的。

三、以《关于古典文学人民性的几个问题》为例

快速阅读文章,然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这类文章若用读小说的速度来浏览,常常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相反,如果阅读的是一篇小说,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长比如一个长篇,我们看完后也能发表一些自己对小说的看法,为什么?

是不是因为小说有故事?

为什么有故事就容易记?

关键在于,故事有情节,前后环节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顺序,这种顺序阅读时很容易捕捉到,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前后环节间的联系,读过一遍,作品内容的各环节便很自然地在读者的脑子里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四、总结规律

当我们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别种形式的有机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认识和记忆该作品。

由此推出一个相应的阅读基本方法: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应当努力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形成别种形式的结构体。

从这个基本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检测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

当你能顺利地理出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时,你的阅读是有成效的;当你对某部分的内容感到茫然时,那主要是由于你没有搞清它和哪些内容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

怎样去找这条线呢?

回到刚才的例文:

能否留下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决于能否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线:文学的人民性决定于什么—→错误的观点:将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等同—→此观点曾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流行观点—→此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

理清了这条内容脉络,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五段文字进行概括:

批评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的人民性等同起来的观点。

五、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一组同题材的文章。

要求:

1.选择一篇作为精读,其他泛读,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线索,从而进行概括。

2.做好笔记,课后写一篇题为《棋》的周记。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 第十一篇

一、教学工作的计划

(1)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一年的学生选项为两个女子武术教学班和一个男子武术教学班,都是新生进入平山中学的,高二年选项为女子武术教学班,都出现一些人数参差不齐的现象,但也基本上是上个学期选项时的基本情况,对于学习时起到这个项目的连续性有一定的帮助。学习时也能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样方便教学的总体安排,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技术难度与要求。

(2)教材与教辅分析:

①分析教材与教辅的内容与结构:这个学期采用2个学分同时选项,这样有利于全学期的学习计划与安排,不用再教基本功,本学期本人计划在高一年的教学内容是田径与基本体操(广播操)及初级长拳结合进行教学,高二选项安排校本课程“武术剑”里的一个套路进行教学,再结合表演的方式配合进行的实用技能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与结构上的安排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动作的到位,学不在多,而在精。

②分析教材的特点与重点、难点:教材的特点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对于学习过程比较注重,方便学生的素质不同者的学习;重点在于武德,这是本个项目开设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最重的重点,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基本意图,也让学生能自我控制;难点在于如何去掌握套路的实用技能,提高学以致用,能有防身的本领。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3)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在必修田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级长拳”、“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高一年田径必修基础上再加上“长拳”来引导男女生学习体育模块的积极性,再结合高二年的 “剑”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2学分。加强学习“长拳”以及“剑”的基本套路,提升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a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b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c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a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b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c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a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b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c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a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b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c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a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b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 第十二篇

背景:

李一帆(化名),男,高中一班学生,自上学期以来,上课有时爱走神,常常望着窗外发呆,但在课堂上从不和别人说悄悄话,从不影响周围同学听课。从来不记课后作业,经常打电话给同学家,询问课后作业。常常丢三落四,不是忘带书,就是忘带作业。因为自身缺点多,老师看不起他,同学们疏远他,致使他滋生自卑畏怯的心理,使他缺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低人一等,不敢和同学交朋友,同学们也不愿和他交朋友。回家也缺乏父母的教育,父母外出工作,日常开销靠年老爷爷奶奶支持。该生纪律松散、胆大,常闹事,对人傲慢无礼,不肯踏实努力做事,故成绩平平。但是他性格外向,尤其擅长体育活动,脑瓜聪明,而且自尊心极强,特要面子。另外,他对爷爷奶奶的感情较深,但在他们面前有时也要发脾气耍性 。

描述故事过程:

1、从他的家庭情况来分析。他的父母因家庭经济差,在他很小时离家打工,自小缺乏父母爱,拉开了与同龄儿童的距离。使得他对父母亲很冷,毫无感情可言。平日里他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管、教育。他们总是过于宠爱、也放任甚至无力去管教他。于是他在家一直处于以“我”为中心的氛围中,到学校后,也认为凡事都要依他,谁都得听他的,稍有不如他意,他就肆意指责对方,小则辱骂,大则动手。因此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差不多每天都有投诉,故同学们不敢与他交朋友。

2、量才而用 建立威信。例如上体育课我发现他跑的很快,就对他说:“看来我们班的运动会有优秀运动员了。” 他吃惊地又有些得意的看着我并且说:“我长跑行,短跑也很快。”他笑着,他当时笑得很灿烂。于是我接着说到:“那我推荐你去参加我校的篮球队,力争为我们学校取得好成绩。”过了几天,我推荐了他参加校篮球队。同时我也对他进行了一次促膝谈心,我告诉他:“老师同意先试一个月,第一,看看你是否能按时到校训练。第二,你在篮球队的行为是否影响大家。第三,你在训练中是否能刻苦,是否有坚强的毅力。如果你的表现很差,随时退出校篮球队。”他听了我的话马上答应,说“我同意,我一定努力做到。”结果,他每天早早的来到学校和其他学生一起坚持锻炼,在训练过程中遇到跌伤,他也能克服疼痛,坚持训练。他代表我校参加了篮球比赛中为我校争了光。借助这个机会,大力地表扬了他,让他成功的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另外,为了较好地约束他的行为,消除其一些不良的意念于萌芽状态。我有意让他当纪律组长,负责他那一排的纪律、卫生。在我的协作下,他的工作完成很出色,他的组一直比较规范。以此他感到自己受到了老师、同学的重视,从此他的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规范,在同学中的威信也增加了。

3、认知治疗。 对于问题行为学生来说,对自身行为的正确认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认为认知过程中孩子对当时情境的评价、对周围人的反应,以及在特定事件中做出的自我陈述,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必备资料。 首先,说服教育是认知治疗的第一途径。转变孩子的道德意识,主要采取与其谈心的方式。我选择了孩子喜欢的方式。尽量不选择在办公室,这样孩子可以放松与我交流。每次谈心之前,我先确定谈话主题,设计一些问题,逐渐了说服学生,会适得其反。 其次,问题训练是认知治疗的必由之路。心理学认为,孩子对于他

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倾向于用一种带有敌意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做出解释。如一些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总是坚决的排斥和强烈的拒绝,认为自己没有错,或者是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对,以此来维护自己的面子,证明自己行为的正确。这是错误归因引起的。因此,必须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考虑问题的所有可能性?我需要评价我是如何去做的?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训练孩子应用这些步骤解决自己实际遇到的问题。训练题目来自于孩子的生活实际。

反思:

在辅导过程中,我始终尊重孩子,试着理解孩子的行为,信任他的行为,和孩子真实地交流;同时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孩子进行对自己行为的独立思考;减少孩子对我的戒备心理,能够听我的话,这就为我的教育奠定的很好的基础,我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解开了一些心底的“结”;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不断鼓励自己、相信自己。

学生的转变让我认识到激励作用之大、情感力量之威。只要投入感情,就会有收获。只要有爱的滋润,就会有奇迹出现!对因缺少关爱等因素造成的问题儿童,更应为他们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爱为导向,情是激励,情感能让孩子超越过去,向好的方面发展。因而,针对类似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思想导向,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周围人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家人、老师、伙伴身上来,爱人就会得到人爱,消除与周围人的隔阂,乐于学习,乐于生活。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 第十三篇

——《让探究性学习进入体育教学课堂》

姓 名:王璞

工作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第七中学

教 材:高一《体育与健康》课本,田径:弯道跑

一、背景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实施,它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构建新型的体育教学观和教师角色的转换。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转变学习方式,通过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际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本案例,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学练、尝试,创所欲言,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真正做到“善导”,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

二、案例描述

(教学过程)

在高一年级一节弯道跑的教学课上,我改变了过去首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动作,再由学生练习并进行纠错,最后再由学生进行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首先学生在弯道上进行中等速度,体会动作,并结合动作总结直道与弯道跑二者在跑的动作上有何区别,并让学生体会归纳总结,通过本课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发言踊跃,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归纳弯道跑的动作要领,并通过教师的指导能与已有其它学科知识和生活实践进行结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

课的进行过程中,先进行直道跑的比赛,后进行弯道跑的比赛,这时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我感觉弯道跑要比直道跑快得多”这时很多学生都笑了起来。这时我循声而去看到是我们班一位个子不是很高的学生。“为什么这么认为呢”我问他,他说:“刚才直道跑时我跑了倒数第一,弯道跑我跑了第二”我忽然想起来了,刚才弯道跑的时候这位同学的动作很好跑到很有节奏,弯道跑技术很好,“那请你和同学们在弯道上跑再跑一次100米,老师给你用秒表计时间”这时其他同学响起了加油的声音,这给那位同学很的鼓励,他跑的很卖力,我给他计时间“14秒多”“这么慢啊”这位同学很失望,“我直道跑13秒多呢”。我抓紧时间问学生“为什么他会觉得弯道跑快呢”学生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讨论,片刻后有的学生说“那是因为他在弯道跑的时候跑的比别人快,所以他觉得弯道跑的快。”“因为他身高矮跑弯道合适”。我抓住时机说:“是的这位同学弯道跑的快,但那是相对的快,如果计时间还是直道跑快,那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他为什么弯道比直道跑的好呢?”请这位学生再做一次弯道跑的示范动作。

生1:他弯道跑时,身体要向内倾斜。

生2:摆臂的方法不同,他外侧臂摆臂幅度要比内侧臂大,脚着地位置与直道跑也有不同。 师:很好,通过同学们认真的练习仔细观察,刚才两位同学已经基本归纳出弯道跑与直道跑动作的区别,下面老师把弯道跑的动作要领详细的讲一遍,在弯道跑时,整个身体应内向倾斜,摆动腿前摆时,左膝稍向外展,右膝稍向内扣,并加大右腿前摆幅度。左脚以前脚掌外侧着地,右脚以前脚掌内侧着地,左臂摆动幅度稍小,靠近体侧摆动,右臂摆动幅度和力量稍大,且前摆时稍向左前方,后摆时肘关节稍向外。下面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讲的动作要领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体会动作,请同学们向这位学生学习。这时这位学生脸上流露出洋洋自得的神情,学生们也投去

了羡慕的目光。

学生们按照教师要求进行练习

这时那位同学又举手提问“老师,我跑第一道,和跑第六道感觉不一样,第一道跑着很费劲。” 这时我通过引导同学们回忆物理课上所学知识“关于圆周运动中离心力的问题”,‘物体做圆周运动时所受离心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成正比、与圆周的半径成反比,在进行弯道跑时,我们改变跑的动作就是要克服离心力,离心力越大动作改变越明显。

学生们按照教师的要求积极的进行练习,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三、点评与反思

作为一名专业而称职的体育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恰当、及时地处理课堂上一些突发现象,是一种技能,不要轻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应沉着、冷静、灵活、机智的对事件进行调控引导,否则将会影响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从而打击学生这方面的积极性,给以后的教学带来影响 。

探究性学习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结合学生其它学科的知识如:物理基本知识——圆周运动,通过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探究性学习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但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来确定,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 第十四篇

《呐喊》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明确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

3、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应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2.教师指导自读应注意点拨,抓住实质性问题深入思考。

3.参阅鲁迅《自叙传略》,并在一教时内完成自读设计题。

教学步骤:

导入

鲁迅生平(照片)

1、 照片简介

2、 鲁迅年表

年 份 ::::事 件:

1881 农历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 。

1893 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重病,家产中落。

1898 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1902 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6 与朱女士结婚,复赴日本,中止学医,研究文艺。

1909 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8~1936 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创作源源不断。

1936 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于上海病逝。

课文解读(多媒体运用)

教师:无论是伟大的领袖还是平凡的百姓都有自己的梦想,那么, 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有)好,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鲁迅的一首诗---《梦》。

1、鲁迅的《梦》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你来你来!明日的梦。

---《梦》

说明:这里的“梦”是指一种憧憬、一种希望、一种理想。在“那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各种各样的人,做着各种各样的“梦”。但这一个又一个的“梦”不是“黑如墨”,就是“墨一般黑”,没有什么不同。身在黑暗中,什么都看不见,就象在没有窗户的“铁屋子里”,身热头痛,快要被闷死了。鲁迅在这里为什么这么说呢?鲁迅究竟有过什么样的梦呢?好,下面我们来看鲁迅的好梦。

2、鲁迅的好梦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 呐喊》的来由。

(1)“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有哪些?

——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2)鲁迅曾经学过医,凭着鲁迅的聪慧与勤奋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医,可鲁迅为什么最终弃医从文了?(《滕野先生》:看录象,)那当初又为什么去学文呢?(救治象他父亲那样的人;日本明知维新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3)大家知道,梦想总是美好的,但如果你们的梦想在突然间都破灭了,那么此时你的内心感觉如何呢?(痛苦、失望、寂寞)

当然,我们的鲁迅先生也不例外,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演讲中就曾说道:“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走。”

3、鲁迅的寂寞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独叫喊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维新不成,学医不就,治文不遂,三大美梦的无情破灭,使鲁迅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之中。

(1)、说说鲁迅在这里的寂寞具体是指什么?

鲁迅先生所说的寂寞是指奋斗者苦于找不到变革现实的途径而产生的愤懑与彷徨,是战士们在精神上的孤独。

(2)、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自己人生旅途中可能存在的寂寞?

寂寞不是鲁迅的“专利”,古来圣贤皆寂寞。爱国诗人屈原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寂寞,亡国之君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寂寞,即便是豪放的李白,也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寂寞。可以说,没有寂寞,李白成不了“诗仙”,李煜当不是“词帝”,屈原留不下名传千古的《离骚》,鲁迅也写不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由此可见,寂寞别具一番魅力,它可以教会我们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实现自我,最终超越自我。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学生,大家应该直面而不是回避寂寞,应该战胜寂寞而不是被寂寞打败。

(3)鲁迅是怎样面对他的寂寞的?一蹶不振?还是?好,我们来看他的两首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

4、鲁迅的呐喊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寂寞并非消极,鲁迅在美梦破灭之后,救国救民的志向并没有泯灭,他坚信“希望在于将来”。

(1)、首先大家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

“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愚昧、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2)鲁迅看到了希望吗,如何理解这里的希望?

我们可以结合《故乡》里最后几句话来理解这种“希望”。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通过以上关于鲁迅先生好梦、寂寞、呐喊经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他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第十五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明确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

3、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1、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应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2、教师指导自读应注意点拨,抓住实质性问题深入思考。

3、参阅鲁迅《自叙传略》,并在一教时内完成自读设计题。

导入

同学们,提起鲁迅先生,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同学们在初中时学过他的哪些小说?(《故乡》、《故乡》、《孔乙己》等)大家知道这些小说选自哪一部小说集吗?(《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板书)

鲁迅生平(照片)

1、照片简介

2、鲁迅年表

年份,事件:

1881农历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

1893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重病,家产中落。

1898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1902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6与朱女士结婚,复赴日本,中止学医,研究文艺。

1909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8~1936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创作源源不断。

1936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于上海病逝。

课文解读(多媒体运用)

教师:无论是伟大的领袖还是平凡的百姓都有自己的梦想,那么,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有)好,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鲁迅的一首诗---《梦》。

1、鲁迅的《梦》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你来你来!明日的梦。

---《梦》

说明:这里的“梦”是指一种憧憬、一种希望、一种理想。在“那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各种各样的人,做着各种各样的“梦”。但这一个又一个的“梦”不是“黑如墨”,就是“墨一般黑”,没有什么不同。身在黑暗中,什么都看不见,就象在没有窗户的“铁屋子里”,身热头痛,快要被闷死了。鲁迅在这里为什么这么说呢?鲁迅究竟有过什么样的梦呢?好,下面我们来看鲁迅的好梦。

2、鲁迅的好梦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1)“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有哪些?

——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2)鲁迅曾经学过医,凭着鲁迅的聪慧与勤奋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医,可鲁迅为什么最终弃医从文了?(《滕野先生》:看录象,)那当初又为什么去学文呢?(救治象他父亲那样的人;日本明知维新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3)大家知道,梦想总是美好的,但如果你们的梦想在突然间都破灭了,那么此时你的内心感觉如何呢?(痛苦、失望、寂寞)

当然,我们的鲁迅先生也不例外,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演讲中就曾说道:“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走。”

3、鲁迅的寂寞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独叫喊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维新不成,学医不就,治文不遂,三大美梦的无情破灭,使鲁迅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之中。

(1)、说说鲁迅在这里的寂寞具体是指什么?

鲁迅先生所说的寂寞是指奋斗者苦于找不到变革现实的途径而产生的愤懑与彷徨,是战士们在精神上的孤独。

(2)、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自己人生旅途中可能存在的寂寞?

寂寞不是鲁迅的“专利”,古来圣贤皆寂寞。爱国诗人屈原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寂寞,亡国之君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寂寞,即便是豪放的李白,也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寂寞。可以说,没有寂寞,李白成不了“诗仙”,李煜当不是“词帝”,屈原留不下名传千古的《离骚》,鲁迅也写不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由此可见,寂寞别具一番魅力,它可以教会我们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实现自我,最终超越自我。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学生,大家应该直面而不是回避寂寞,应该战胜寂寞而不是被寂寞打败。

(3)鲁迅是怎样面对他的寂寞的?一蹶不振?还是?好,我们来看他的两首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

4、鲁迅的呐喊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寂寞并非消极,鲁迅在美梦破灭之后,救国救民的志向并没有泯灭,他坚信“希望在于将来”。

(1)、首先大家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

“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愚昧、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2)鲁迅看到了希望吗,如何理解这里的希望?

我们可以结合《故乡》里最后几句话来理解这种“希望”。(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通过以上关于鲁迅先生好梦、寂寞、呐喊经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他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的15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