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优秀12篇(桥教学设计一等奖实录)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本诗中的生字,理解生词的词义。

2、正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节背诵。

3、通过品读诗歌,引导学生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热爱今天幸福生活。

4、学习本文寓情与景,借用形象来抒发胸中之情的方法。

重点、难点: 通过资料的查阅及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作者追昔惜今时对红军革命精神的歌颂及对今日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第二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但是从他的回答中,我听到的仅仅是对资料的转述,并没有和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机和孩子们交流了课外资料的使用问题,让他们懂得了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以及怎样使用搜集的资料。 此外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

学生曾经在四年级学过《飞夺泸定桥》一课,对泸定桥的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红军

浴血奋战,不畏生死地夺下泸定桥的事迹也熟悉。但如何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站在铁索桥上那时的心潮澎湃的感情思绪呢?应把握诗歌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细细品味领悟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本课没有太难掌握的生字,但有易混用的字。

教学课时: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我站在铁索桥上

问:你知道铁索桥指的是哪座桥吗? 出示泸定桥的图片

提到泸定桥让你想起了什么?

学生一定会想起《飞夺泸定桥》一课,可让他们结合资料讲一讲当时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同学们,这是一首诗歌,让我们齐读课题,思考: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

1自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有问题提出来。

2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学生提出自己不易掌握的生字,共同学习。

2)教师出示几个字词,并着重强调:

冲突的冲的发音,提问学生还有哪个发音?

出示几组易混淆的生字:撒( ) 漂( )

洒( ) 飘( )

汹涌激荡

3)指名初读诗歌。

三、精读诗歌

(一)出示第一小节和第四小节的前四行。

我站在铁索桥上, 我站在铁索桥上,

桥身在轻轻地摇晃。 心潮汹涌激荡。

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 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

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 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

(后面随着讲课补充上后三行)

啊!

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我要高声歌唱!

1)自由读这两小节诗歌,你发现了什么?(找出相同的句子和不同的句子)

2)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

3)作者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写了二郎山飘来的云雾和大渡河水,这两种景物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呢?

朦胧 波浪翻滚

师:诗歌中的哪些词会给你这样的感觉呢?

3)指读,读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来。

比一比,看谁把意境读出来了。

过渡:站在这样摇晃的索桥上,作者的心中似大渡河里的滚滚波浪,汹涌激荡,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是什么掀起了作者心海之波?

(二)出示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

英雄的红军, 啊!

曾在这里强渡, 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

高举着红旗,迎着火光。 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

勇士们哪, 勇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

攀着一根根铁索, 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

冒着秘密的弹雨, 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

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1)作者想到了这些,你读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

2)第二小节,看着脚下的大渡河水,作者想到了红军,想到了他们怎样?让我们也再次回顾一下吧。

播放录像:“飞夺泸定桥”的场景,追忆工农红军强渡大河的激烈战斗,体验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作者想到了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红军,心潮怎样?

从哪些句子和词中你体会出来的?

画出来:强渡 高举 迎着 攀着 冒着 冲破

这些词在读的时候你打算怎样读呢?

3)指导朗读第二小节。

4)读后,体会一下这一小节,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小节,作者又想到了什么?

你读懂了什么?交流。

6)师生合作读,为背诵积累做准备。

师:啊!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

生: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

……

7)读了这一小节,你读出作者在此又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你又是怎么读出来的呢?

让学生抓住课堂、梨花这些美好的事物去体会,以及为什么用两个“轻轻地”

师:是啊!在英雄战斗过的地方,已经建起了孩子们的课堂,听那朗朗读书声,孩子们在为着祖国美好的未来而学习,看到他们那么幸福,这不正是先烈们的理想吗?我们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因为它来之不易啊!

8)多种形式再练读这两小节。

(三)过渡:作者追忆过去,又联想到今天,感慨万分,心潮,他要把这心中之情抒发出来,教师边范读并补充完整最后一小节。

全班同学齐读。

三、读诗,背诗,唱诗。从整体上回味本首诗歌,

1)小组合作读诗,并展开比赛。

2)背自己喜欢的诗节。(到此,应是水到渠成)

3)这首诗曾被谱成曲子,我们来听听。

放歌曲:《我站在铁索桥上》

四、拓展延伸:搜集关于战争年代革命战争的诗歌,参加班级的诗歌朗诵会。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熟练背诵喜欢的诗节,看谁能背过全诗。

2 搜集关于战争年代革命战争的诗歌。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顾工

追忆 强渡 高举 迎着 攀着 冒着 冲破 ——缅怀先烈

心潮

汹涌激荡 惜今 课堂 梨花开 ——————珍惜今天

课后反思

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第二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但是从他的回答中,我听到的仅仅是对资料的转述,并没有和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机和孩子们交流了课外资料的使用问题,让他们懂得了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以及怎样使用搜集的资料。 此外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

《我站在铁索桥上》同步练习 篇二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时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

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铁索桥上》同步练习 篇三

《我站在铁索桥上》课后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课后反思《我站在铁索桥上》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

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我觉得,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机和孩子们交流了课外资料的使用问题,让他们懂得了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以及怎样用搜集的资料。我想,要注意抓住教学中学生的发言点去引导学生,为我所用;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每一个评价,甚至每一句话都要背下来;教学中不要太琐碎,太细化,要给学生一个整体感。总之这节课上的比较成功。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第一次试教,由于对教案不熟,我第一次的课没有上完,在第二段的对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的理解上并不深刻。我很不满意,觉得自己在诗句的把握上还不够好,教案没有细化。后来,在罗主任和马老师建议下,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星期四,我又一次试教这一课,不光组内老师,罗主任也来听课,亲身指导。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怎样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句子,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应该是他们通过阅读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机和孩子们交流了课外资料的使用问题,让他们懂得了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以及怎样用搜集的资料。我想,罗主任说得好,要注意抓住教学中学生的发言点去引导学生,为我所用;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每一个评价,甚至每一句话都要背下来;教学中不要太琐碎,太细化,要给学生一个整体感,这儿可让学生想象画面,给他一个整体的印象……

《我站在铁索桥上》同步练习 篇四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具及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习菜单

设计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适应学生发展、一切促进学生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让教师真切享受成功的喜悦,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有效教学“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思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及要求,结合我班学生实际进行了创新性设计。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创造、自主探究和自主朗读的方式,走近文本,发现问题,使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设计环节时,确立了满足学生差异及需要的教学重点、难点和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审美情趣的陶冶。继而,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拓宽语文学习的各种渠道,真正让语文诗意化、风情化、情感化、社会化、多元化。把读与思、读与想(象)、读与划、读与写、读与练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式、参与式、自主式教学中,凸现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不同角度的“泸定桥”风貌,播放歌曲,教师画外音: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泸定桥,也就是诗中写到的铁索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在泸定桥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拦截,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谱写了中国历 “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多年后,诗人顾工来到这里,心潮起伏,激动地写下了《我站在铁索桥上》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地体味诗人的情感。

二、问题生存预设:

1、师:课前,同学们都仔细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告诉老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自读诗歌、完成学习菜单

1、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几个问题,把诗中描写看到的句子用“……”划下来;把诗中描写想到的句子用“~~~~~”划下来;把诗中描写心情的句子用“ ”划下来。然后完成学习菜单(学习菜单附后)。

(二)学习第一节诗

1、师:刚才同学们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在请大家来汇报一下: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

2、师:课件出示句子:“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你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什么呢?谁愿意读读这句话?(引导学生读出过铁索桥的惊险。)

3、师: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谁愿意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导读,师生齐读。)

(三)学习第二节诗

1、师: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看到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呢?(想到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理解“强渡”。

2、师:那我们的红军在强渡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的第2小节,划出相关的语句。(遇到的困难:一根根铁索 密密的弹雨 敌人的火网 )从这些词语中你又能体会到了什么呢?

3、师:遇到这么多的困难,红军战士为什么还要强渡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形吧!(课件播放示意图播放时代背景介绍。)

4、师:同学们,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敌人的先进武器,我们的红军必须强行渡过泸定桥,才能顺利北上抗日。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强渡的呢?(攀着、冒着、冲破等)从这些词语当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具有英雄顽强,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师:多么危险的情形呀!英雄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不怕牺牲,奋勇强渡,请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练习读这一句话。指名读。

5、师:英雄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不怕牺牲,奋勇强渡,你们想亲眼去目睹他们强渡泸定桥时的激战场面吗?(看视频),看完视频短片,相信大家对我们英雄的红军战士更加敬佩,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节诗呢?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齐读第2小节。

(四)学习第三节诗

1、师:在这次强渡中,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这场战役真可谓是“大渡桥横铁索寒”,铁索桥上显威风。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不仅想到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情景,他还想到了什么呢?

2、师: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的第3节。你们从这里能体会到什么?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3、师:除了诗中写到的这些,诗人还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美好的景象呢?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感激之情来读一读这句话。

4、师:勇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祖国的安宁、祥和;勇士们的浴血奋战换来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勇士们用生命换来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也不会忘记他们。人民是怎么做呢?(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着英雄的土地上。)指名读这句话。相机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全班带着敬意之情来读这一句。英雄的红军用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安宁祥和、繁荣昌盛,也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现在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感激、缅怀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一节诗。小组读、齐读第3节。

(五)学习第四节诗

1、师:站在铁索桥上,诗人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遥想红军当年在这里英勇无畏的战斗情景,又想到现在人民在这里幸福生活,诗人的心情怎样呢?谁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回答?(汹涌激荡)“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当年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曾浴血奋战过,追忆这些,诗人心情汹涌激荡;想到现在人民在这里安居乐业,想到祖国的和平盛世!诗人的心潮更加的汹涌激荡!让我怀着汹涌激荡的心情来读一读诗的二、三两节。指名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2、师:站在铁索桥上追忆过去,诗人心潮汹涌激荡,看到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诗人心潮更加汹涌激荡!这时再放眼看看眼前的二郎山、脚下的大渡河,所看到的景色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男女生分角色读、小组对比读这两句话,再次体会诗人汹涌激荡的心情。

3、师: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潮汹涌激荡!他情不自禁地要高声歌唱。齐读课文的最后两句话。诗人要高声歌唱什么呢?让我们满怀激情地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吧!齐读第4节。

(六)背诵指导

1、师: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这里的人们格外珍惜。这些情景令诗人心情汹涌激荡,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怀念之情来背背这首诗吧。先在小组内试着相互背一背,然后指名背,最后会背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背。

四、拓展:

1、师:长征胜利以后,许多作家、诗人等写下了一篇篇壮丽的长征诗篇。你知道有哪些呢?毛泽东同志也写了一篇的诗词《长征》来歌颂长征中英勇奋战的勇士们,你们想读一读这首诗吗?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怀着对红军战士的歌颂、赞美之情齐读这首诗。

2、师:学习本文后,你想对先烈说些什么呢?请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10、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 想到 心情

二郎山的云雾

大渡河的白浪 强渡:攀着 冒着 冲破 汹涌激荡

激战的楼房 教室

洒过鲜血 梨花开

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字,会认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的战斗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1.出示图片或CAI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3.师描述激情:大渡河河谷宽阔,河水浩荡,气势磅礴,欲争脱群山的束缚,以气吞山河之势,奔流而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桥下江水湍急,莫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是英雄好汉,他们冒者对岸射来的弹雨,攀桥栏,踏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占领了卢定城。毛主席的诗句“大渡桥铁索寒”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写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重点指导:楼梨

3.齐读课文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

重点指导:滚

六、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

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

A 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

(2) 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作业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我体会到: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假如你就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壮观的景象,想到英勇的红军,你会高声歌唱: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红旗 火光

铁索 弹雨 英勇无畏

火网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读中感悟读中激情”,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课《我站在铁索桥上》。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英雄赞歌”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中我重点指导他们总结理解词句的方法,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本册教材的重点,以及本课书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第二课时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说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说教学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

【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说一说设计这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师有指导地自读自探自悟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进行的。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

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四年级阅读教学要求重视词句的教学,注重词句的积累。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语言,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在生活中积累。

【说板书】

本课教学抓住重点段落的理解,通过三个重点词语“攀着、冒着、冲破”,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10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结束语:“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

《我站在铁索桥上》同步练习 篇五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

红诗并不难教——《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第一次试教,由于对教案不熟,我第一次的课没有上完,在第二段的对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的理解上并不深刻。我很不满意,觉得自己在诗句的把握上还不够好,教案没有细化。后来,在冯老师和王老师的建议下,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怎样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句子,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应该是他们通过阅读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

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机和孩子们交流了课外资料的使用问题,让他们懂得了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以及怎样用搜集的资料。我想,罗主任说得好,要注意抓住教学中学生的发言点去引导学生,为我所用;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每一个评价,甚至每一句话都要背下来;教学中不要太琐碎,太细化,要给学生一个整体感,这儿可让学生想象画面,给他一个整体的印象……

《我站在铁索桥上》同步练习 篇六

一、看拼音写汉字

tiesuoqiao yaohuang yunwu erlangshan daduhe qiangdu danyu huowang jilie

( ) ( ) ( ) ( ) ( ) ( ) ( ) ( ) ( )

ketang xianxue xinchao xiongyongjidang

( ) ( ) ( ) ( )

二、给下列字注音

强渡 弹( )雨 鲜血 汹( )涌( ) 英雄

二、多音字组词

强 弹 鲜 冲

三、形近字组词

摇( ) 飘( )度( )密( )激( ) 烈( )洒( )泸( )

遥( ) 漂( )渡( )蜜( )檄( ) 列( )撒( )沪( )

缴( )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

( )战斗 ( )( )激荡 ( )歌唱

五、回答问题。

1、这首诗追忆了( ),歌颂了( ),追往昔,惜今朝,表达了(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我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 )( ),第二节,追忆了( ),第三节写( ),第四节( )。本诗的写作特点是( ),整首诗的韵脚是( )。

2、找出文中前后呼应的句子,并说明起作用。

3、“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这是( )写法,同样的写法还有( )一句。试说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作者站在铁索桥上,心潮为何汹涌激荡?

5、作者高声歌唱的是什么?

6、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假如你是作者,你还会想到什么?

7、默写本诗。

8、本诗作者( ),( )代作家,作品多反映( )。其代表作品有《 》《 》《 》《 》等。

9、本文所说的铁索桥,指( ),1935年5月,红军( )经过这里。毛主席著名诗句描写这件事( )。你还知道这座桥的什么历史?

《我站在铁索桥上》同步练习 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更多的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迹。

★教学时间: 2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索桥的故事》,谁来说说你眼中的索桥有什么样的特点?

2.是啊!索桥是凶险的,今天,我们再来参观一座与我们新中国息息相关的、也是危险无比的桥——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二、预习探究:

预习提纲:

1.了解泸定桥的有关资料。

2. 俗话说:“睹物思人”,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合作交流:

1.铁索桥有关的资料

2.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以奇兵强夺泸定桥,红军遂过大渡河。毛泽东《长征》诗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之句。1950年以后曾多次维修,并建立陈列馆,展出大渡河铁索桥战斗史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板书课题,结合预习提纲,质疑解疑。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配乐范读全诗,整体感知。

边听边思考: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

能读出体会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学习诗歌第四节)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

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

(3)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

3.重点指导品味诗歌的2小节。

(1)思考: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第2小节。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

(2)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指名说一说

播放录象:“飞夺泸定桥”的场景,追忆工农红军强渡大河的激烈战斗,体验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再细细体味诗句,划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写出批注。

小组交流讨论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

4.品读第3节诗

(1)自由读,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

(1) 指导朗读。

5.引导朗读全诗。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延伸:

课后欣赏:

(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搜集关于战争年代革命战争的诗歌,参加班级的诗歌朗诵会。

附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诗的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2.使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的写法。

★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歌曲,请学生欣赏。

这首歌曲中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你听后有何感受?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顾工的《我站在铁索桥上》。板书课题。

二、品读感悟:

师: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

1.站在铁索桥上,作者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泸定桥的艰险与美丽。

2.过渡:看到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

(1)学生读有关的诗句。

师: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提到了这次重要的战斗,其中的“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是描述了这次事关红军命运的关键战斗。

(3)作者为什么称红军战士为“英雄”?

①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查阅的资料中当时的危险的形势来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强渡,攀关着铁索,冒着弹雨,冲破火网”来谈。还可以从战斗结束红军仅仅付出了三人伤亡的代价就取得了这次重要战斗胜利来谈。

(4)小结。站在铁索桥上,作者想到了英勇的红军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5)练习有感情朗读。

过渡:今天,当年红军们战斗的地方变成了什么样子 ?让我们学习第三小节。

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这里很美丽?

(对比的写法,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鲜花撒地上)

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结:想到这些,作者心潮汹涌激荡,“汹涌激荡”在这里什么意思?

三、朗读背诵:

1.练习有感情朗读。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看谁背得快。

四、讨论写法:

1.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

2.小练笔:

学习了《我站在铁索桥上》和《飞渡大渡河》等,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然后写在练笔本上。

五、拓展欣赏:

再次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欣赏。

六:课后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有兴趣的同学,学唱《我站在铁索桥上》。

3.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读。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 想到 对比 抒情

桥身摇晃 红军强渡 楼房成课堂 心潮汹涌激荡

头上云雾 攀着铁索 梨花开放

脚下白浪 冲破火网 鲜花撒地上 高声歌唱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篇八

一、情境导入、揭题:(3分)

1、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板书:遗迹 ),前面我们游览了绵延万里的长城,感受了历经风雨的索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遗迹”的文章。齐读课题:《我站在铁索桥上》

2、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中的铁索桥指的是哪一座桥?(铁索桥名为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桥长100多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有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老师板书:顾工,学生齐读小资料)

二、整体感知、示标:6分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指名读(4人分小节)、齐读、默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什么?(学生自由说)

2、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3、请看学习目标:齐读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先烈的怀念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三、自主学习:(8分)

师: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请看自学提示:指名读

自学提示:

自由朗读诗文,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用~~~~画出)想到了什么?(用 画出)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旁边做简单批注。

(1)个人学习(4分) (2)小组交流(4分)

四、交流释疑:(15)

1、检查自学情况(小组展示)

过渡: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并做了批注。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大家的学习收获。

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指4号汇报(云雾、白浪)想到了什么?指4号汇报(红军强渡:冒着、攀着、冲破)

过渡:由诗人看到的、想到的,你体会到什么?小组派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体会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师评价,随机用红笔圈出重点词,并随机指导朗读课文。

【预设:(1)抓住 “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桥险、景美;(这组的同学从第一小节体会到的,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2)抓住“冒着、攀着、冲破”等动词,体会到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战士英勇顽强、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不怕牺牲】

教师补充资料:铁索桥高高的架在江水之上,桥下水流湍急,别说是用手抓住铁索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会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战士个个是英雄好汉,他们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冲破了敌人的火网。真是铁索桥上显威风啊!让我们带着雄壮豪迈的感情读第二小节。(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预设:(3)抓住学生体会到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你从哪儿体会到?)】

小结: 是呀,没有烈士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因此,我们要——缅怀先烈、珍爱生活(板书)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敬佩之心、崇敬之情来缅怀他们,有感情地读第三小节,读的时候我们采用男女分读的形式。

小结:看到:头上云雾,脚下白浪;想到:红军强渡(冒着、攀着、冲破),又想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者怎能不“心潮汹涌激荡”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齐读第四小节。

过渡:一座索桥,一个故事,让我们铭记发生在这座索桥上的故事,记住作者带给我们的优美诗篇。

3、熟读成诵:

(1)自由练习背诵。

(2)喜欢一个小节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背诵。

(3)每个小组的4号或6号单独展示。

四:总结写法:

学完课文,你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反复;)你从冬冬的话中体会到什么写作方法?(联想;对比: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

五、拓展阅读:

1、关于红军、关于泸定桥,毛泽东主席曾写了一首著名的七律《长征》,齐背。

2、课外搜集:关于战争年代的诗歌与小组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看到:头上云雾  脚下白浪       缅怀先烈

我站在铁索桥上

想到:红军强渡(冒着、攀着、冲破)   珍爱生活

楼房成课堂 梨花开放 鲜花撒地上

《我站在铁索桥上》同步练习 篇九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现代诗,曾被普成曲子歌唱。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要想当年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诗人身临铁索桥所见到的景物:头上“二郎山的云雾”,脚下“大渡河的白浪”。诗意浓,意境美。

第二节,跳跃时空,展开回忆,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红旗”“火光”“铁索”“弹雨”“火网”这些具体的意象,构成了一幅活动的画面,引人遐想。

第三节,诗人的思绪、回忆又回到现实,写了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今天已经成为鲜花盛开的地方孩子们在楼房里学习,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撒在英雄的土地上。

第四节,复唱,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全诗感情浓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战斗的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字,会认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3、师描述激情:大渡河河谷宽阔,河水浩荡,气势磅礴,欲争脱群山的束缚,以气吞山

河之势,奔流而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桥下江水湍急,莫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是英雄好汉,他们冒者对岸射来的弹雨,攀桥栏,踏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占领了卢定城。毛主席的诗句“大渡桥铁索寒”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写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课题《我站在铁索桥上》。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重点指导:楼 撒

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轻声读课文的第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2、是啊!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谁愿意把诗人看到的,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读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真的看到了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如果此时是你站在铁索桥上,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学生谈感受)

4、我们的诗人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5、“心潮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

6、过渡:诗人此时为何心潮汹涌激荡?他站在铁索桥上,想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 。

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学习、品读第2、3小节。

1、读2、3小节,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并仔细想一想:他站在铁索桥上想到了什么?

2、分组讨论交流。

3、指名交流反馈,教师相机进行点拨、指导。

(1)是啊!诗人想到了红军曾在这里强渡,这是怎样的一场激烈战斗啊?查找了资料的同学能介绍一下吗?(学生交流)

(2)同学们,诗人顾工将这难忘的时刻再现了出来。请你再读第2 小节,想想自己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a、指名学生回答。

b、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攀着、冒着、冲破),通过换词比较、看图想象等方法,深入体会环境的险恶,红军的英勇顽强。

(3)你能把感受到的读出来吗?(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4)教师小结:同学们,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桥下大渡河水湍急,别说从铁索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可是红军个个是英雄好汉,他们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对岸射来密密的弹雨,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冲破了敌人的火网,真是“大渡河横铁索寒”“铁索桥上显威风”。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齐读第2小节。

(5)过渡:诗人追忆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场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生交流反馈)

(6)教师相机出示句子:“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勇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从这种对比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今日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师述:多么幸福安宁的生活呀!是烈士们的鲜血换来的。多么美好和平的日子呀!是革命前辈用生命换来的。

(7)教师深情地朗读句子:“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指名交流反馈,并带着自己体会读)

(8)假如此时,你正手捧着鲜花,站在烈士纪念碑前,你会想些什么呢?请写一写,说一说。

(9)来,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敬佩之心,敬重之情来缅怀他们。(齐读第3小节)

三、学习、品读第4小节。

我站在铁索桥上,聆听大渡河的呼唤,遥想昔日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壮举。和第1小节相比,诗人同样是站在铁索桥上,但此时诗人已思古接今,心潮怎能不汹涌激荡。让我们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全班深情激昂地朗读第4小节)

四、总结背诵全文,拓展延伸。

1、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我们要高声歌唱。(引导学生齐读全文)

2、读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练习背诵。谁来说说你想用什么方法背诵下来?(生练习试背)

3、指名背。

4、关于红军,关于铁索桥,毛泽东主席曾写过一首著名的七律《长征》,诗人萧华写了《飞渡大渡河》,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板书设计:

10、我站在铁索桥上

心潮汹涌激荡

思古:攀着 冒着 冲破

接今:课堂 梨花 轻轻地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lóu fánɡ ɡǔn dònɡ xīn lánɡ sǎ luò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郎( ) 楼( ) 散( )

朗( ) 搂( ) 撒( )

三、把下面的词语搭配起来。

美丽的 弹雨 头上 滚着白浪

密密的 土地 耳边 飘着云雾

英雄的 鲜花 脚下 听到歌声

《我站在铁索桥上》同步练习 篇十

一、教材解读

本课是一首诗,曾被谱成曲子,填作了歌词。这首诗追忆了工农红军抢渡大渡河的激烈战斗,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身临铁索桥,“站在铁索桥上”所看到的景物,头上的云雾,脚下的白浪;第二节,追忆红军当年飞夺卢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第三节,抚看今朝,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成为今天鲜花盛开的地方;第四节,反复吟咏,寓情于景,进而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表达的主要特点。如:“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激战的楼房”“孩子们的课堂”“梨花正在开放”……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最后直抒胸臆。全诗感情强烈,节奏鲜明。

二、学情分析

经过六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初步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条理,写出课文的提纲,但这之中也需要老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基本都能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 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师: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四方面军抢渡大渡河的情景作者顾工站在铁索桥上心潮汹涌激荡写下了现代诗。(板书课题)

(二) 自渎自悟

分组学习

甲组:学习吟咏四节诗,边诵边悟。这首诗每节写什么?看到,想到什么?

乙组:吟咏每节诗,思考诗人站在索桥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丙组:通读四节诗。

(三) 讨论交流

1、 检查自悟情况

2、 分析:作者借景抒情,直抒胸怀。

3、 指导朗读,注意韵律

(1) 找甲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鼓励乙组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

(3) 讨论思考每节诗写什么?

4、 找出比喻句,有何作用

5、 文章结尾,诗人要歌唱什么?

6、 齐声朗诵

(四) 置疑:

1、 假如你站在铁索桥上你会想起什么?

2、 学会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五)作业:背诵诗

五、教学资源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鲁迅在三十年代曾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多方面的贡献,但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是我国现代具有独特风格、在国外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小说家之一。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家》、《春》、《秋》、《雾》、《雨》、《电》。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荣获但丁文学奖。

巴金是从创作散文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从1927年起到解放前夕为止,始终没有间断过散文创作。巴金的散文不仅数量多,形式多样,题材丰富,而且以抒情的色彩和质朴的笔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成就。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既是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勤奋多产、文质兼美的杰出的散文家。巴金的散文作品很多,如《海行杂记》、《旅途随笔》等旅行游记;《忆》、《短简》等传记性的作品;《怀念集》、《无题》等怀念回忆性的作品;《梦与醉》、《龙·虎·狗》、《废园外》、《随想录》等富于哲理性的作品,都是比较著名的。

巴金简历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

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安澜桥

飞跨著名都江堰上的安澜桥是中国和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索桥。桥以竹为缆,木桩为墩,在宋代文献上即有记载。清朝一对夫妻重修此桥利济万民,人们又尊称其为“夫妻桥”。如今,安澜桥桥头堡巍峨雄壮,沿堡侧上楼,可以俯瞰索桥及都江堰风光。

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鱼嘴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灌溉,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约占四成,以保证灌溉用水;洪水季节,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潦灾害。

在二王庙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经》中说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指鱼嘴这一天然调节分流比例的功能。

我们的祖先十分聪明,在流量小、用水紧张时,为了不让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费,采用杩搓截流的办法,把外江水截入内江,整就使内江灌区春耕用水更加可靠。1974年,在鱼嘴西岸的外江河口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电动制闸,代替过去临时杩搓工程,截流排洪,更加灵活可靠。

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仅塑李冰石像一尊。

宋开宝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丰登,人们怀念李冰疏江导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

明朝末年(1644),二王庙毁于战乱,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继修复。本世纪三十年代二王庙主体建筑毁于火灾,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难,经重塑金身,才为今日之所见。

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改称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自五代王建踞蜀后,因李冰父子相继赦封为王,更称今名。庙内梯回壁转,亭殿交错,飞檐叠阁,雄伟庄严。漫步其间,似入“先都”。壁间刊刻的“深淘滩,低作堰”等许多治水格言,是我国古代治水经验的种结。彩塑的李冰父子及历代“堰功”像,雕刻生动,技艺精湛。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泸定桥,也就是诗中写到的铁索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在泸定桥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拦截,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多年后,诗人顾工来到这里,心潮起伏,激动地写下了《我站在铁索桥上》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地体味诗人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做到正确、流利。

2、想想诗歌主要写了什么?每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列出简单的提纲。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自由读课文,思考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画出相关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

(二)小组交流

(三)全班汇报

学习第一节诗

1、师: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

(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

2、师:课件出示句子:“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你能从诗句体会到什么呢?(铁索桥的惊险)

谁愿意读读这句话?(引导学生读出过铁索桥的惊险。)

出示资料:泸定桥横在大渡河上,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 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当时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3、师:齐读第一节。(师生齐读)

学习第二节诗

1、师:看着二郎山的云雾和大渡河的白浪。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呢?(想到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

2、理解“强渡”的意思。

3、师:那红军在强渡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再读第2小节,找到相关的语句。(一根根铁索 密密的弹雨 敌人的火网 )

4、师:同学们,当时大渡河是我军北上的必经之路,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我军必须强行渡过泸定桥,才能顺利北上抗日。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强渡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形吧!

出示飞夺泸定桥的图片资料及句子。(攀着、冒着、冲破等)

从这些词语当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具有英雄顽强,勇往直前的献身精神)

师:面对着天险,英雄的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奋勇强渡,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节诗呢,指名读。

男女生分读,

齐读第2小节。

1、师:在这次强渡中,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这场战役真可谓是“大渡桥横铁索寒,铁索桥上显威风。

出示: 飞渡大渡河

萧华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显,豺狼凶。

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

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流歼敌兵。

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学习第三节诗

师:勇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当年……

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着英雄的土地上。

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也不会忘记他们。带着敬意来读这一段。

学习第四节诗

1、师:站在铁索桥上,想到红军当年英勇奋勇的战斗情景,诗人的心情怎样呢?(心潮汹涌激荡)

2、你是怎样理解“汹涌激荡”

3、师: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潮汹涌激荡!他情不自禁地要高声歌唱。让我们满怀激情地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吧!齐读第4节

诗人歌唱的是什么?

四、课堂检测

1、师: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怀着敬意背送自己喜欢的诗节。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先烈说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下你心中的感动。

五、拓展资料:

1、师:长征胜利以后,毛泽东同志写了一篇的诗词《长征》来歌颂长征中英勇奋战的勇士们,我们一起怀着对红军战士的歌颂、赞美之情齐读这首诗。

《我站在铁索桥上》同步练习 第十二篇

【说教材】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 “遗迹”这个话题,编排了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了我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场面,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全诗共四节,感情热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说教学目标】

综合学生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育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才能。

了解诗句,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说教法】

《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剖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理解……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因而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形式,将师生各种方式的读贯串于阅读教学的一直,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求、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求、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境设置法:在本课开始,我就利用单元主题导入,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2.主问题引领法:用主问题引领的方式可以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

3. 朗读法:这是一首诗歌,应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它的韵味,让“朗读”贯穿全课,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接读、默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4.合作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说学法】

六年级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教学中我重点引导通过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这堂课我设计的学法指导,具体如下: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于动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合作讨论法。

【说教学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题

1、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板书:遗迹 ),前面我们游览了绵延万里的长城,感受了历经风雨的索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遗迹”的文章。齐读课题:《我站在铁索桥上》。

2、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中的铁索桥指的是哪一座桥?你对它有哪些了解?(铁索桥名为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桥长100多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有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老师板书:顾工,学生齐读小资料)

二、整体感知、示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指名读(4人分小节)、齐读、默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什么?(学生自由说)

2、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3、请看学习目标:齐读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先烈的怀念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三、自主学习:(8分)

师: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请看自学提示:指名读

自学提示:

自由朗读诗文,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用~~~~画出)想到了什么?(用 ———画出)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旁边做简单批注。

(这个环节我只设计了一个能牵动全文的的主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

(1)个人学习(2)小组交流

四、交流释疑:

1、检查自学情况(小组展示)

过渡: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并做了批注。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大家的学习收获。

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过渡:由诗人看到的、想到的,你体会到什么?小组派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体会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师评价,随机用红笔圈出重点词,并随机指导朗读课文。

【预设:(1)抓住 “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桥险、景美;(这组的同学从第一小节体会到的,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2)抓住“冒着、攀着、冲破”等动词,体会到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战士英勇顽强、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不怕牺牲】

教师补充资料:铁索桥高高的架在江水之上,桥下水流湍急,别说是用手抓住铁索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会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战士个个是英雄好汉,他们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冲破了敌人的火网。真是铁索桥上显威风啊!让我们带着雄壮豪迈的感情读第二小节。(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个别读、齐读、接读等不同的朗读方法。我在这里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预设:(3)抓住学生体会到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你从哪儿体会到?)】

小结: 是呀,没有烈士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因此,我们要——缅怀先烈、珍爱生活(板书)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敬佩之心、崇敬之情来缅怀他们,有感情地读第三小节,读的时候我们采用男女分读的形式。

小结:看到:头上云雾,脚下白浪;想到:红军强渡(冒着、攀着、冲破),又想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者怎能不“心潮汹涌激荡”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齐读第四小节。

过渡:一座索桥,一个故事,让我们铭记发生在这座索桥上的故事,记住作者带给我们的优美诗篇。

3、熟读成诵:

(1)自由练习背诵。

(2)喜欢一个小节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背诵。

(3)每个小组的4号或6号单独展示。

五、总结写法:

学完课文,你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反复;)你从冬冬的话中体会到什么写作方法?(联想;对比: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

六、拓展巩固:

1、关于红军、关于泸定桥,毛泽东主席曾写了一首著名的七律《长征》,齐背。

2、课外搜集:关于战争年代的诗歌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既能够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要点,也尽可能做到精练美观,本课板书设计抓住课后问题,作者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缅怀先烈 珍爱生活。

板书设计:

看到:头上云雾  脚下白浪       缅怀先烈

我站在铁索桥上 楼房成课堂 梨花开放 鲜花撒地上

想到:红军强渡(冒着、攀着、冲破)   珍爱生活

综上所述,本课我主要通过感知内容——品析语言——探究主题——拓展延伸几个环节,采用主问题引领全文,用朗读贯穿全课,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无论是教学问题的设计还是作业的设计都从学生为出发点,真正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是一个与时代为伍的教学设计。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这12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我站在铁索桥上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