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数学教案网【优秀10篇】(小学数学教案哪个网站比较好)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单位的大小,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2、能正确地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面积的含义,巩固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选适当的单位填空。

(1)一根跳绳长约2。

(2)一间卧室的面积约为22()。

(3)一张报纸的面积约为44()。

(4)教室的门高约为2()。

2、填空:

7平方米=()平方分米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500公顷=()平方千米

3公顷=()平方米4米=()厘米15平方米2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3、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纸,可以剪成面积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多少个?

4、一根铁丝正好能围成边厂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长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

5、调查我国的陆地土地面积约多少平方千米。你能从地图上知道我国哪个省或自治区的面积最大吗?

6、右图是铺了正方形地砖的客厅地面。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7、(1)绿化面积是多少?

(2)每块水泥砖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铺路共需多少块水泥砖?

8、某足球场的长约是100米,宽约是50米,足球场的面积约是多少?

9、小调查

调查自己家房屋、院子或学校操场的面积,并在全班交流。

长M

宽M

面积M

10、数学游戏

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cm的图形,你能画出几

种?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复习了面积与周长的含义;能够画出多种形状不同的图形,充分发挥想象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的周长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的数学事实。)

三、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基本能正确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正)方形的面积,但对一些稍微有变化的题目,就感觉措手不及,说明空间观念比较差。

小学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修订本)“8的认识”(第40~41页,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l.通过数8个物体的实践活动,认识8,会写8。

2.知道8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8以内数的大小,能准确区分8个和第8个,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3.通过数、分的实践活动,掌握8的组成,培养操作技能。

4.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先互相说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2)带“8”字说一句话。

3.布置课外活动题。

张开想象的翅膀,用8根小棒创造美丽的世界。

[总评:本课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在教学的引入阶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发现8的学习情境;展开阶段通过操作学具的小组合作活动,交流汇报主动发现的8的组成,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合作意识、操作技能以及初步的函数思考能力;总结阶段放手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培养成功学习的自信心。第二,根据入学不久学生的特点,创设以激趣克服认识抽象数8的学习难点的愉悦情境,以智力源泉的操作实践活动为基本认知手段,组织学生参与操作交流、归纳、练习等数学活动,指导学生人人参与汇报学习成果的学习,全面达到学习目标。这是一节比较好的创造性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三张饼的最佳烙饼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解决问题最优的意识。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中寻找出最优,初步体会优化的,形成优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形成优化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师:请大家猜猜老师的平时业余爱好有哪些?(出示老师在厨房里烙饼的情境)

师:厨房里会有什么数学问题呢?引出:“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根据以上信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如何烙一张饼?两张饼?各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从简单入手,通过烙一张与两张饼的时间对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同时能够烙两张饼的锅里,一次烙一张饼在时间上是显得多么的浪费,为下一个环节“三张饼“的最优化探究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实践操作,探求策略

(1)探究双数饼

师:“烙1张饼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6分钟。

师:“烙2张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生:“还是6分钟。把两个饼一起放进锅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师:“如果烙4张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怎样烙?”

生1:先烙2张,用6分钟,再烙两张,6分钟,两个6分钟共12分钟。

生2:烙1次用3分钟,4张饼共8个面,每次两个面,共烙4次,4×3=12分“6张呢?8张呢?请你思考一下,把你的方法在表1里写一写。交流方法。

:当饼的个数是双数时,怎么计算时间?所需时间与烙2个饼所需时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刚才我们都是每次烙两个饼,前两个饼的两面都烙熟后,再烙后两个饼。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同时”“节省时间”,渗透优化的。通过老仪仗兵让学生进行比较,明白“同时烙两张”会“节省时间”,从而初步感知“优化的”。

(2)探究单数饼

师:“现在要烙3张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预设

如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不对!烙3个饼不应该是12分钟,只要9分钟。”

师:“你为什么认为只要9分钟?”

生:“如果像他这样烙,在烙第三个饼的时候,锅的一半位置是空着的,这不浪费了时间吗?我把前两个饼烙熟一面后,马上换上第三个继续烙;然后将取出的那一个放回锅里和第三个一起烙另一面。锅就不会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钟。”

①合作探究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这种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动手试一下吧!为便于操作,建议各小组在试验中给每个饼编号、并记录烙饼步骤及所需时间。”

(如没有学生想出这种最佳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②交流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用“饼”演示。

③用课件:

第一次:烙1、2号饼的正面,用3分钟。

第二次:把2号饼暂时取出,把3号饼放入,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又用3分钟。第三次:取出1号饼,放入2号饼,烙2、3号饼的反面,用3分钟。

一共用9分钟。

加载中。

师:这种烙法为什么会节省时间呢?

我们注意了充分利用锅,不让它有空的时候,所以节省了时间,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如何尽快地烙三张饼,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试一试,烙一烙,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尽量不让锅空着才是最优。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方法的合理性。

④探究单数饼计算时间方法

师:“那么烙5个饼你打算怎么烙?先烙几张?再烙几张?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先烙2张用6分钟,再烙3张用9分钟,一共15分钟。

师:烙7个饼呢?……”自己试着写一写,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汇报。

师:“当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所需时间有什么规律?怎么烙?”

预设

生1:“只有烙1个饼时锅才空着一部分,而烙两个以上的饼都有可通过合理安排始终不让锅里出现空位。所以每增加一个饼,时间只增加3分钟。”

生2:“实际上烙2张也好,3张也好,都是为了使这口锅在烙饼时一直不会有空位。”

师:为了能节省时间,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和空间。

设计意图以两三个饼的最优化方法为基础,拓展“4、5、6、7“甚至更多的最优化,这里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发现规律,进一步体现了学习的

(四)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合理安排时间,说说学习感受。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我们要善于思考,找到最好的方法,提高做事的效率。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这个问题的提出,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归纳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

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分别将它拼摆成以下形状。

请同学们分别说说它们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分别看到了什么形状?

2、指出:刚才的形状分别是由4个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拼成成的,但由于拼摆的方法,观察的位置不同,我们在各个面看到

的形状也不太相同,这节课,我们继续用物手中的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摆,进一步学会如何观察物体。

二、教学新课

1、刚才我拉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了这个形状。

⑴想一想,此时从正面看,你看到什么?

⑵提问:如果此时再添加一个小正方体,放在什么位置不影响正面看到的形状?你想怎么摆?

⑶指名汇报,并分别演示,启发学生再想一想还有些什么其他摆法。

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想一想,这几种办法摆放后,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再添加一个正方体摆放时有什么规律?

指出: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与原来的某一个正方体对齐着放一个都可以。

⑸请学生们仔细从上面侧面观察,

提问:这时看到的形状与刚才一开始的形状一样吗?

小结: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形状是不一定相同的;在同一方位观察不同的形状,却是可能相同的。

2、教学试一试:

先还原成以上形状。

⑴现在这里的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从上面看一看,你看到什么形状?

组织讨论:如果从上面看形状不变,再添加一个可以摆在哪儿?

学生们分组讨论并操作。

指名汇报,交流想法并摆一摆。

提问:此时再分别从正面、侧面观察,你们看到的形状一样吗?为什么?

⑵还原之后,让学生从侧面看一年,记住你所看到的。

提问思考:如果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再添一个可以摆在哪儿?

学生分组讨论并操作。指名交流汇报并摆一摆

提问:相怀想,如果此时你从其它几个方面去观察,看到的形状会一样吗?为什么?

⑶小结:观察物体时,在同一个位置看到的相同的视图可能有不同的摆法,而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有相同的

视图,但也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⑴出示图并说明要求

⑵学生独立完成,如学生有困难可让学生先摆一摆⑶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第2题右边两题。

⑴按要求请同学们先照着样子摆一摆。⑵请学生们依次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

⑶再请同学们同时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让学生们比一比在同一个方位看到的形状是不是一样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⑴独立完成⑵分组汇报。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书观察物体地一课时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在认识圆的基础上认识球的特征,了解球的各部分名称,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2.通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习,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前阶段学校搞泥塑大赛,同学们都踊跃参加了。泥塑有个基本功,就是要把橡皮泥搓成小球。你能吗?拿出橡皮泥,看谁搓得标准、美观。相机揭示课题。

评析:

学生通过动手活动,创造了感兴趣的、有结构的观察材料,使探究活动更直接有效。同时也唤起学生更直接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

1.分小组学习。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想了解球的哪些知识。然后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像力,通过切割、观察、讨论,自主认识关于球的一些知识。

评析:

这里不再是教师手拿学具按部就班的讲解,而是学生利用搓好的球和其他实物、学具带着问题自主求知。课堂是开放的,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2.学生交流。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名称:球面,球心(o),半径(r),直径(d)。

(2)特征:球面是曲面;在同一个球里,有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长度也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等等。

评析:

这种设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教学中,学生能说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当学生回答得不完整时,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或补充。

3.归纳整理。同学们将刚才研究的知识写在纸上,并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交流。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做的主动建构。通过归纳,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质疑问难。

下面的问题如果学生提出,则灵活解决。如无学生提出,前两个问题教师可直接提出:

(1)怎样测量一个球的直径?如何证明一个球的直径都相等?(先让学生说方法,引导学生用两块木板夹住演示)

(2)球与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先讨论,再交流)

(3)如有学生提出表面积、体积问题,则引导:现在解决这个问题难度还很大,回去可以查阅有关资料,看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看书并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2.地球的赤道大约是一个半径6400千米的圆。如果有一根长比赤道的周长多1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与赤道是同一圆心的圆,那么,你的拳头能否从赤道与铁丝的空隙处穿过?

先让学生猜一猜,可让听课教师也参与。再让学生说解答方法。全班计算。如有时间可改成木星(赤道半径71400千米)等,让学生推理得出结论,

评析:

新课程强调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开放题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小学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地解答.

(二)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用两种方法解答.

难点:第二种解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再算出来.

(1)每层有4个教室.

(2)每个教室有6盏灯.

(3)每箱“可乐”有12瓶.

A.12个教室装几盏灯?

B.4箱“可乐”共多少瓶?

C.3层有多少个教室?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

这三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因为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掌握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3、运用乘除法关系,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二、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

三、教学准备:卡片和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P-30第一题。

要求学生掌握口算技能,提高口算能力。

B、计算训练:

1、P-46第二题。

a、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掌握方法。

b、说一说你为什么算得怎么快?

c、学生报得数,进行校对。说一说你错误的原因。

2、计算并用乘法验算。P-46第三题的第一排。

a、抽三名学生板演,校对。

b、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求未知数P-45第四题。

a、抽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b、说一说每题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C、讲解应用题:P-46第五题和第六题。

1、学生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解题思路。

2、说一说时间、速度和路程的三者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D、发展题:

1、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

△÷△=□□是几?

△-△=☆☆是几?

△+△=○○=11.4-1=10.4

□+○+☆=11.4

△=△=5.2

E、布置作业:P-46第三题。

课后小结:本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道发散题,重在发现学生的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小数乘除加减法的能力,在这一题的练习中,我先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交流。最后选择其中一题讲解思路。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方法: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教材。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课前准备利用《完全解读》课前预习; 发导学案,天平称一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目标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方程的意义,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学案中的学习目标,知道我们本课所要掌握的内容

1、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二、自学讨论展示交流

1、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2.学生小组讨论后,在小黑板上展示相应的学习成果。

(图1)在天平左边放一只100克的空杯子,右边放一个10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两边( )。

(图2)在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发现( ),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 ) 重,现在还需要增加( )克的重量才能使两边平衡。

如果水的重量是X克,我们可以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关系:( )

(图3)天平1的法码有200克,左边杯子重100克,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根据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可用式子表示( )。

天平2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 )边倾斜。( )边重些,可用式子表示( )

课堂小结:1像这样含有( )的等式,称为( )。

你能写出一些方程吗?

三、课堂小结过关检测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

2、下面老师将对同学们所学的内容进行检测,看哪些同学学得好。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是的在( )里打√。

28+12=40( ) x-13 51( ) y+17( ) 4x+48=64 ( ) 34〈 11+42 ( ) 5(a+3)=35 ( )

(2)根据下面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1)a的5倍等于100

(2)125与y的和等于200

(3)x除以2等于b

(4)a的2倍减去y的差是20

小学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个小时的近似数时表示的精确程度,理解求得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迁移新知和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一看见同学们就感觉很聪明,是不是这样?既然如此,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看同学们表现如何!

2.板书出示:老师这有个数,请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先写黑板:12953≈1万

3.师:你是怎么想的?(省略万以后的位数,就是看尾数的最高位千位。千位是2,比5小,舍去。)

师:得数约等于1万,千位还可以是哪些数?(0、1、3、4)尾数的最高位比5小,直接舍去尾数。

师:如果得数约等于2万,千位上又可以是哪些数呢?(5、6、7、8、9尾数的最高位等于或大于5,向前一位进1,再舍去尾数。)

4.师:刚才我们求的是整数的近似数,你能说出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吗?

学生说方法。(板书:求整数的近似数,先看所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再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真好,和你们一起学习真快乐!

二、整合情景,探究交流。

1.师:今天我们来研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没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昨天豆豆体检,量得身高是(板书):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准确,我们一般怎么说豆豆的身高呢?(学生讲,红红姐姐说豆豆身高0.98米。或1米。看回答情况板书。)

这就是0.984的近似数,你是怎么得到豆豆的身高的近似数?你们能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说一说吗?

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看千分位。千分位是4,小于5,把尾数舍去。所以0.984≈0.98。

谁再来说一遍?(2-3名同学。表扬。)

2.(如果说的是1米,0.984的近似数还可以是多少?)小白弟弟的说法和小红姐姐不一样,他认为“豆豆身高约1米。”你能说说他的想法吗?

(保留整数,就要省略整数后面的尾数,看十分位。十分位是9,大于5,向前一位进1。所以0.984≈1。)谁再来说一遍?。请同桌把这两题的思考过程互相说一说。

3.同学们真能干,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求小数的近似数。(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求近似数的过程,你发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相同。板书:小数。全班读--求小数的近似数,先看所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再用四舍五入法保留。

4.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0.984可以保留整数、保留两位小数,如果0.984保留一位小数,应该是多少?(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看百分位。百分位是8,大于5,向前一位进1。十分位上9加1得10,再向个位进1,所以0.984≈1.0。)

5.学习了求小数的近似值,老师有一些疑惑不能解开,(幻灯出示)0.984保留一位小数得1.0,小数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指名回答。)

不能,题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数,必须要0占位。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求得的近似数1.0和1比较,哪一个更精确一些,为什么?

幻灯演示:保留整数为1,原来的准确长度在1.4与0.5之间,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长度在0.95与1.04之间。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三、练习。(智力闯关。)

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来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1.第一关。保留一位小数。

0.58≈0.63.788≈3.8

精确到百分位。精确到百分位就是保留几位小数?

12.004≈12.001.987≈1.99

保留整数。

9.956≈109.0448≈9

2.第二关。在□里填数。

2.9□≈2.98.5□7≈8.56

3.第三关。

姚明的身高约为2.2米,姚明的身高可能是多少米?

2.15(6、7、8、9)2.155……

2.20(1、2、3、4)2.……

四、全课。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

板书设计

求小数的近似数

12953≈1万0.984≈0.98保留两位小数,看千分位。

小于5,舍去。小于5,舍去

0.984≈1.0保留一位小数,看百分位。

0.984≈1保留整数,看十分位。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小学数学教案 篇十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布贴人像》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布贴画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布贴人像的工艺技法知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布料人像的裁剪、粘贴制作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布贴画的工艺技法知识,并感受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布贴人像的制作。

作业要求:

有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布料,粘贴一幅同学、老师或家长的像。

课业类别:

工艺设计制作课。

学生学习用具准备:

图画纸、彩色布(要颜色不同、质地不同的布料)及人像图片、胶水。

教师教具准备:

范画、步骤图、彩色布、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1.鼓励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踊跃回答问题。

2.检查学生带图画纸、布料、人像图片的情况。

二、复习旧知识

设问:什么是布贴画?

:运用布料的不同颜色,不同质地进行组织、粘贴,以表现形象的方法。

三、上次作业

(出示6幅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业讲评)

优点:裁剪、粘贴技巧有提高,注意了巧用布料。

不足:画面的组织、疏密、遮挡处理不好。

四、讲授新课:

(出示范画。书16页上三幅学生作品教师课前制成大幅范画)

1.分析范画内容。(意图:使学生学会分析作品,并引发美感,提高兴趣。)

设问(1)三幅范画表现了什么内容?

:作品表现的是人像。有男、有女,有短发、梳辫子的,还有戴头巾和戴眼镜的。还表现了不同的相貌特征,有的人脸形是椭圆的,扁圆的。眼睛有大有小,鼻子有窄有宽,嘴也有大有小。还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

设问(2)三幅范画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表现的?

:是用布贴的方法表现人像的。

2.出示课题:布贴人像(板书)。

3.向学生讲清本课及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本课将在前面布贴《一篮水果》、《瓶花》作业的基础上学习用布贴制作人像的方法。本课时进行设计,并根据画面需要确定所需的布料。本课学习用布贴为同学、家长或老师制作一幅肖像。

4.分析范画的表现形式特点:

设问(1)选择布料应注意什么?

:比如对颜色的选择,根据表现的人的肤色、头发颜色、衣服的色彩及图案来确定布料的颜色,并且可以进行夸张。在选择布料质地时,根据人体各部位的特点进行质地选择。比如头发、眼睛适合选用较厚而带毛茸茸感觉的布料,去表现头发、眼睛的厚重感。皮肤则应选择薄料去表现皮肤的细嫩、光滑。甚至巧用布料质地与颜色。(出示范图:书上下面一幅作品。)这幅作品用了一块小白花的花布做衣服,给人感觉穿了一件蓝底印花的衣服,又用了一块花布做蝴蝶结,与红头发的颜色形成对比,花布与一种色的布又是一个对比,使要表现的各部位又清楚、又有变化地表现了出来。

5.分析作业步骤:

(1)构思:确定表现的对象(举起教师已准备好的人像图片)是同学、老师还是家长。通过认真观察人像图片,找出人物最明显的形象特征。

(2)画草图:用较大的作业纸8开或16开都可以。

按以下步骤草图:(示范)定头的位置,画头的基本形,画出脖子的位置,画领口及衣服上半部,刻画头发及五官的特点。她是一名活泼可爱、关心同学、帮助别人、尊敬老师、家长的优秀少先队员。

(3)根据表现的人物的肤色、头发颜色、衣服的颜色和样式确定选择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

五、课堂练习:

构思、画草图、选择和确定布料。

六、课堂:

选择设计人物形象特点突出的作业讲评。布置下次课准备的学习用具:草图、选择好的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剪刀、胶水。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草图、布料、剪刀、胶水的准备情况。

二、复习旧知识:

设问:布贴画怎样来选择布料?

:要根据表现对象的各部分结构特点来决定。如人的皮肤适合用薄一点的布料,毛发则需要厚而有毛茸茸感觉的布料。

三、讲授新课:(板书课题)

1.分析布贴人物画的结构层次。

用布粘贴人像时,一般是头发、五官粘在脸的上层,脖子在脸的下层,衣服领口压在脖子上层,红领巾在衣服上层,领子下层。

2.向学生讲清本课的任务。

3.分析作业步骤并示范

(1)按粘贴的顺序进行裁剪。

A.用已选定的适合表现人物肤色的薄布料,按草图的位置、大小、脸的基本形状剪下来,放在一边。

B.用已选定的带毛茸茸感觉的布料,按照头发的样式剪下来。用适合表现衣服的布料,剪出上衣的上半部分形状。放在一边。

C.用已选定的花布剪出蝴蝶结,用较厚,毛茸茸感觉的布料剪出眼睛,选出比肤色略深的布料剪出鼻子的形状。用红布剪出上下嘴唇、红领巾放在一边。

(2)将剪好的的布料,按粘贴的顺序放在草图上,检查裁剪是否合适,可以进行修改。

(3)按层次、顺序粘贴。

A.将“脸”的背面涂上胶水,粘贴在恰当位置上用手抚平贴好。

B.将“头发”的背面涂上胶水,粘贴在脸的上层位置。将“上衣”的背面涂上胶水,粘在头下部衣服的位置上,高领还可压住脸的一部分。

C.将“蝴蝶结”粘贴在头发一侧上层,使其压在头发上面。将“眼睛”粘贴在恰当位置上。将“鼻子”,上、下嘴唇粘贴在恰当位置上。将“红领巾”粘贴在领口位置上。

(4)一幅完整的人像制作完成了。

四、课堂练习:

剪贴脸、头发、上衣、剪贴五官、蝴蝶结、红领巾。

(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

(1)选择人像特点突出、巧用布料、有层次的作业讲评。

(2)也可把全班作业排列在一起,搞一次小型观摩会形式的。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10篇小学数学教案网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小学数学教案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