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这10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一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数学思考: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日历”出示某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年”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探究新知:

师:人一生下来,就与时间相伴,伴我们终老一生,在我们生活的这段时间里,经历了许许多多非常有意义事件,并使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些日子。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依次出示开国大典、申奥成功、植树节、庆六一情景图学生观察并回答。呈现出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

2、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

如:教师节是几月几日?,香港回归是哪一年?我的生日是什么时间?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汇报。

3、认识年历

(1)课件出示20xx年年历。及问题。

引导学生学着看年历,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几天?一年有多少天?

板书:1年:12个月。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7个)大月

30天:四、六、九、十一(4个)小月。

最新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课题:数学广角——搭配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习中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原来它是受了智慧老人的差遣,要去给百变小樱送一封信。小樱会不会让我们看信的内容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

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尝试猜想。

小樱带了2件上衣,3件下装,如果她每天都想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她可以不重复地穿几天?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

(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还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板书:搭配

5、拓展延伸

(1)如果小樱想在数学城堡里待一星期,她能不能做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穿法?那该怎么办?

(2)请你帮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条下装,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在前面学生没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引导,使有能力的学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如果带4件衣服,3条下装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5件衣服,4条下装呢?6件衣服,6条下装呢?

三、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密码门

带好行装,小樱来到了数学城堡,哎呀,数学城堡的门是密码门,她是头一次来,不知道密码,怎么办呢?

这时智慧老人告诉她,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2、4、9中的一个,各位上是3、6、8中的一个,密码可能会是哪些两位数呢?你能帮助小樱把所有的情况都罗列出来吗?

学生独立尝试、汇报评价,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数字,再配个位上的数字;先定个位上的数字,再配十位上的数字。

2、选定路线

小樱进了城堡的门,智慧老人要她到数学乐园去找聪聪和明明,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讨论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3、拍照

小樱到了数学乐园,见到有几个小朋友争着要和聪聪、明明拍合影呢,他们每人都要和聪聪、明明单独拍照,小樱的魔杖能拍10次,够吗?

如果小樱也要和聪聪、明明各拍一张合影呢?

4、选择交通方式

拍完照后,聪聪、明明问小朋友们最想上哪儿的大学,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呢?

是呀!北大、清华是很多学生们向往的大学,希望你们努力学习,能到那儿去上大学。北大、清华都在北京,如果从银川到北京,我们可以怎样去呢?出示课件。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同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同学估算能力,让同学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

教、学具准备:课件、同学收集生活中要求估算的素材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随同着金黄的落叶,秋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红星小学准备组织同学们去公园秋游,但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你们来解决,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图片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这里由秋游中遇到的。买门票与车票的问题直接引入本课。是因为“秋游”是同学所熟知和喜爱的活动,能为同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同学解决问题的愿望。)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自身的方法算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板书:49×104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同学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身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前面同学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同学也有一定的实际购物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同学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在全班汇总,研讨各种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在这里老师放手让同学尝试,培养同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再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

(2)同学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师:假如你是带队的老师,你会选择哪种估算方法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理由。…………

(教师充沛地尊重同学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通过在小组中的讨论,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同学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4)小结

师: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生活中我们在做准备时,一般都采用估算的方法。同时为了使准备显得更充沛,在估算时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而是将数字估计的大些。对于这个问题而言,当然是选择把钱准备多些的方法更符合实际。

把板书补充完整:49×104≈5500 (元)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是要用乘法的估算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乘法的估算

2研讨可以用四舍五入方法的情况。

(1)出现解决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到“海洋世界”的水上扮演馆,这时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还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吗?试一试!

课件出示:

在“海洋世界”的水上扮演馆中,观众的看台分成了12个区,每个区有58个座位,大约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观看扮演?”

(2)解决问题,并找出合适的方法。

师:请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同学独立完成,再请做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来,并请他们介绍自身的方法,说明自身的理由。(请几位方法不同的同学,注意要会说出自身的理由。)…………

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找到认为合理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说明自身的选择,全班讨论出合适的方法。…………

(3)小结

师:我把同学们的意见整理了一下,意思就是在这里它只要求大家了解大概能容纳多少人,就要使结果尽量地接近准确值,所以同学们可以用把两个因数四舍五入的方法来估算。说得真有道理,我也同意你们的意见。

3研讨乘法估算的方法。

师:我们找到的估算方法有这么多,那你认为,乘法到底该怎样估算呢?

同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在全班汇报。

(让同学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培养了同学分析问题、归纳方法的能力。)

小结: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估算时,一是要使计算简便,(把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作准备的时候可以把因数估计大些,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使结果更接近准确值。一句话,就是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来到了游乐场。(出示图片)这些是游乐场局部的游玩项目,有摩天轮、极速风车、旋转木马······。

1、解决游玩中数学问题。

师:他们在游乐场中又碰到问题了,继续吗?

(1)必答题:摩天轮最大载重量4000千克,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28千克,四年级104名同学可以同时乘坐摩天轮吗?

师:摩天轮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游乐项目,并从中选择一道数学问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2)自选题。

A:旋转秋千一次可以乘坐48名游客(满坐),上午运行15次,上午玩旋转秋千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人?

B:玩超速风车每人每次需要18元,四年级104名同学,需要准备多少钱买票?

18×104≈20xx(元) 18×104≈2200(元)

20 100 20 110

2、解决返程的数学问题。

师:秋游活动即将结束,他们准备乘车返回学校,请同学们帮算一算:从游乐场到学校的路程是125千米,同学们乘车返回时,客车每小时行63千米,3小时能否返回学校。

(使同学能灵活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反馈小结

自我评价和小结。评价一下自身在这节课中的表示以和收获。

师: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时候,也是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实际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教学反思:本课从设计上体现“从同学动身,为同学的发展而预设”原则,课堂上充沛调动同学的自主参与和交流合作,在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整节课朴实、自然,时刻体现对同学发自于内心的关心和引导,突出的表示在以下方面:

1、找准同学的认知起点,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我从同学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动身,让同学“试一试”,独立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发现所找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并没有将本节课的观念强加给同学,而是尊重每一位同学的观念,让他们在互相的交流讨论中找到合适的方法,知道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2、引导同学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同学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我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感受他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改变自身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协助同学发展和深化对数学的认识。

3、整节课中,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同学通过解决问题、讲解问题、分析问题等方法,特别是协助同学自身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探索估算战略,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和估算意识。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

1、是在同学对玩超速风车游戏时,四年级104名同学需要准备多少钱有争议时,有的同学说将18×104看作18×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是钱不够;有的同学说将18×104看作20×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却是能买到票。对此,我只是引导同学去找到正确的答案,却错过了一次进一步挖掘错误的原因,从而将知识引向深入的机会。

2、课前,我设想:在导言后告诉同学,我们秋游时,无论坐车还是玩游戏都要注意平安,对同学进行平安教育。但是课堂上忘记了。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五

教材简析:

这局部内容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外表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教材中的例题第一道是让同学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外表和课本封面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外表的面积大小,从而使同学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第二道例题是让同学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同学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同学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直接计量。

目标预设: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同学的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面积,理解面积的含义,能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设计理念:

本节课要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协助同学认识面积的含义。对物体外表大小的认识,同学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同学身边熟悉的物体,让同学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在这个基础上,适时地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并利用“面积”这个词语去观察、比较和描述。本课还要重视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由于同学对物体外表大小的认识是有较多生活经验的,但是对平面图形大小的认识却不太熟悉,因此在建立面积概念要更多的涉和平面图形的的大小,并启发同学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协助同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掌握面积的含义。

设计思路:

根据由直观到笼统的原则,首先认识物体外表的面积,通过摸手掌,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到观察黑板面,认识到什么是物体外表的面积;再由涂树叶引入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接着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比较分几个层次来,第一层次用视觉直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第二层次用重叠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第三层次用工具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最后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在最后总结全课时,根据刚才的数方格的方法为下面学习面积单位做铺垫。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六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笔算小数的减法, P9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 铅笔 作文本 图画本 笔盒 彩色笔

0.80元 0.50元 1.20元 0.60元 9.67元 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课本P97~~P98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 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

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 + 5.4 0.6 + 0.8 0.36 + 0.4

0.9 – 0.7 0.8 – 0.4 1 – 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 第4题 和 P98 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 0.95 - 0.58 = 0.37 ;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 – 1.3 = 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教学反思

遵循知识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师: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研究一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课件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谁来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面画有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们是用直尺去量

师:还有想法吗?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总结并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学生齐读。

2、知识迁移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巡视,生汇报。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读。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师在黑板上贴字条) 去掉“相邻”行吗?为什么?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吗?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师板书: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师领读生跟读(正读反读这三个关系式)

3、根据进率,进行换算

师:应用这些关系,你能推算出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就是2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200平方厘米)

1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呢?

反过来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举几个例子吗?(生举例)

三、深化新知,巩固练习

(一)、火眼金睛(下列说法对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

每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我们学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合500平方分米( )

1平方米=1000平方厘米( )

(二)、神机妙算(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平方米=( )平方厘米

(三)、大显身手

一个正方形桌面的周长是360厘米,边长是多少厘米?这个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总结生成

1、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并把例题补充完整。

2、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生畅所欲言。)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83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四题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闯关)

小红家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客厅正好用了96块方砖,小红家客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教材三下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培养估算意识,能正确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的最高位可以商1)的笔算方法,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通过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来判断商是几位数。

敎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激发兴趣。

师:(出示情境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怎样求动车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二、探究算理,学习新知。

1。估算商是几位数。

师:那么怎样解决这#问题呢?如何列式呢?

生:888÷6(生说算式师板书)

师:888÷6=?你会算吗?我们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

生1:我认为商是三位数,因为被除数的最高位是8,比除数6大,够商1,所以商是三位数。

生2:商是三位数,因为600除以6等于100,所以888除以6的商一定大于100,因此,商肯定是三位数。

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的最高位可以商1)的笔算方法888÷6=148(千米)

先分整百,每份是100千米,商的百位上写1,还剩200千米和十位的80合起来是280千米接着分。

280千米接荇分,每份又得到40千米,第二次一共分了6×40=240千米,还剩40千米,和个位的8千米合起来是48千米,再接着分。

48千米接着分,每份又分得了8千米,这次分完没有剩余,所以在个位上商8,在竖式最下面写0。

答:动车平均每时运行148千米。

三、课堂总结。

1。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看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不够商1,够商1。商的位数和被除数位数相同。

2。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

①从百位算起;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③每次除后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④当前一位有余数时要和下一位合起来一起除。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经验,发现问题

⒈ 填适当的单位。

⑴教师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

⑵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⑶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

⒉ 罗山宝城广场占地面积约5( )。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顷=(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4题。

六、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十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97~98页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完成练习二十六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方法,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试验、操作、观察、思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发现、创新的能力。

3、渗透真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

三、教具:

CAI课件、长方形纸

四、教学设想: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引入,如果要测量一个长方形操场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去量,这种方法好不好?如果要求长方形游泳池的面积,我们能把面积单位摆到水面上去吗?从而引入面积计算的新方法: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然后,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可以摆下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其次,由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刚才动手操作的情况,你是怎样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的,并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练习与拓展,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10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