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最新12篇】(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这里的12篇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篇一

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计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程度都有很大的帮助。创设连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情境下学习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同样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下进行,让学生根据笔记本上记录的三天行程的数据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发现规律。

因为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学习经验是学好本内容的基本策略。教学中,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请学生根据此等式的特点,举一些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展开讨论,然后初步小结得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0+34=( )+20

36+( )=64+( )

a+700=( )+( )

2、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230+270=300+200

(2)60+80+40=60+40+80

(3)48+d=d+4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定律呢?这些运算定律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加法的另一个重要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的兴趣。

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2: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 km,第二天骑了104 km,第三天骑了96 km。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这道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列式后与同桌交流。(如果学生没有给出第二种算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方法一 (88+104)+96

=192+96

=288(km)

方法二 88+(104+96)

=88+200

=288(km)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说一说它们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预设

生1:方法一先求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三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方法二先求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一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88+104)+96○88+(104+96)

预设

生:可以用“=”连接。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

(1)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二

本节教材的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时,也应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4.在整个环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虽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定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三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因为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奥数课上已经初步运用其进行简算,所以我课前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课堂上直接提问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能将这些例子归纳起来,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吗?(引导学生概括,主要是促进学生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转化,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和严密。)

检查学生预习加法结合律时,学生提出来:(A+B)+C=A+(B+C),还可以等于(A+C)+B,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思路,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综合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有4个数或者更多的数相加,该怎样表示?例如:A+B+C+D+E,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拓展了思路,写出一系列的算式。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将我们的发现也概括出来吗?

学生尝试:几个数相加,可以任意将其中的两个数相加,再与其它数相加,和不变。

我想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采取有意义的接受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也未尝不可。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四

加法结合律就要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探索规律了。由于加法结合律一个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们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所以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图形表示的,有文字表示的,也有字母表示的,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我还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比如说:让学生再写这样的算式进一步验证,增强结论的可靠性。注意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踏踏实实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交流合作——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自我感觉不是很好,由于我的心理素质的问题,在课堂上一紧张,个别环节不够紧凑,这也是本人的教学机智不够灵活,缺乏经验,还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完善自己。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篇五

课型

新授/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号和“=”,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展示:3个同学在做游戏,又来了l个同学,合起来是4个同学。)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谁愿意把你看到的和大家说一说?(根据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师规范学生语言:有3个同学在拍球,又来了l个,合起来是4个同学。(让学生反复说)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用3支笔与1支笔,合起来是4支笔的过程让学生同桌讨论。

师:说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边说这幅图的意思,边用手势来表示吗?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说一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2)摆一摆。(我来说,你来做)

师:请你先拿出3个圆片,再拿出1个圆片,合起来是4个圆片。并且把你摆的过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揭示加法,在算式中理解合并

师:刚才我们一起看了同学做游戏的过程、铅笔的合并过程以及摆圆片的过程。他们都是把两种物品合并到一起,求一共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就用加法计算,算式是3+1=4。(板书:3+1=4。)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如果学生会,让学生尝试着读一读:3加1等于4)

师:“+”你认识吗?表示什么意思?(加号,表示合并)3表示什么意思?(3个学生,3个红气球,3个圆片)l表示什么意思?(1个学生,l个蓝气球,l个圆片)(如:3+1=4表示把3支铅笔和1支铅笔,合并到一起,是4支铅笔。)谁能像我这样说。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看图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做一做第一题)

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1+2=3表示什么意思?(1个女同学和2个男同学在折纸鹤,合起来是3个同学)师:在这幅图中,你还能找到l+2=3的意思吗?(同学们折了1只蓝纸鹤,2只黄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

2、讲故事,挑图片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为了奖励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先给你们讲个故事,他说的是一张卡片的是故事,请你快速的从算式中找出那一张。

树上有3只松鼠,又来了2只,合起来一共有5只松鼠。想一想,从中你能找到哪个算式?请你把找到的算式大声地说出来。谁来说说你找到的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四、作业布置

2+1=? 3+1=? 2+2=? 1+4=? 5+1=?

5、课堂小结

一起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设计意图:由科学家从一个平常的现象得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应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平常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的出一些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依次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 =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并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小结研究方法:刚才我们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

9、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前面两小题。

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28+17)+23=68(人)

28+(17+23)

(28+23)+17

28+(23+17)

(23+17)+28

23+(17+28)

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设计意图:本环节又是“用教材教”的一个很好体现,比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到需要的算式。

4、根究研究方法,接下来我们应该进行哪一步?(观察思考)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电脑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Ο45+(25+13)

(36+18)+22Ο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教师张贴: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3、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头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板书设计: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28+17=45(人) 17+28=45(人) (28+17)+23 28+(17+23)

28+17=17+28 =45+23 =28+40

(学生说的算式) =68(人) =68(人)

(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a+b=b+a (a+b)+c=a+(b+c)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

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并作相应辅导。教师实物投影出学生写得情况。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是来研究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加法的运算律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学们的反应快不快。

游戏:对口令

师:83+17=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探索加法结合律,自主合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其他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23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篇八

设计说明

1、在不断的设疑中启发学生思考、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根本,通过不断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比较中感知加法结合律的意义。接着通过验证、猜想,使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设计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抽象、概括、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初步感受应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观察、讨论。

师:这里有两组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4+8)+6○4+(8+6)

(19+82)+38○19+(82+38)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说出自己的发现)

2、交流发现。

师:通过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

(1)几个数相加?(三个,且加数相同)

(2)分别先算了什么?(前两个数,后两个数)

(3)结果如何?(得数相同)

3、提出猜想。

师:根据刚才的发现,请你猜想一下,加法中除了交换律外,可能还存在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猜想: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所得的和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给出的算式,发现两个算式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自觉地产生探索的欲望。

验证猜想,总结规律

1、验证猜想。

(1)仿写算式,验证猜想。

学生仿写算式,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2)举例验证。

利用生活中的事例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内交流结果。

2、明确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所得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加法结(www.kuaihuida.com)合律。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用语言来叙述加法结合律很不方便,能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加法结合律呢?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应该怎样表示呢?

(a+b)+c=a+(b+c)

4、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感知简便的计算方法。

师:怎样应用加法结合律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练习:

根据运算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64+37+163=64+(□+□)

(指名回答)

师:这三个等式都是根据哪个运算律填写的?(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小结:应用加法结合律有时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能够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

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加深对数感的培养。

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数学知识的过程,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通过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学生经历整理加法算式发现其排列规律的过程,能感受到加法算式排列的有序性和不同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来做“找朋友”游戏。

游戏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可采用以下几种游戏:

1、猜数,师左手拿几个苹果,右手和左手合起来是(6、7、8或9)个,知道右手是几个吗?

2、一生出3个手指头,另一个出一个数能和他组成6(7、8或9)

3、拍巴掌,学小猫叫等游戏组成6、7、8或9。

这样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游戏中得到了乐趣又巩固了6、7、8、和9的组成。你能写出不同的数的组成吗?(教师随机说出容易出错的数的组成让学生写出)

如:[设计意图]

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和日常生活之中,使数学知识变为鲜活的富有生命的小精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进一步认识数学知识。

二、探究体验

师:请小朋友们回忆一下,这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什么?今天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同学学得好!

(一)基数和序数的复习

1、猜一猜:投影出示P78第1题的主题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师:(依次出示三个孩子的对话内容)他们都说了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他们谈话的内容,猜一猜小男孩住几层?小女孩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说说x层和第x层的区别吗?

2、联系生活,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条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预设]家住在哪条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不符合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地方有我们学的数字。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学生说的数(1——10)。

(二)自行探究,找出规律

1、引导一:小朋友们看,黑板上的信都是10以内的加法算式,这些算式这样排列,你们有什么感觉?

引导二:怎么排列比较好?

2、整理加法表

师:请每个同学想一想,你准备按什么顺序排列这些加法算式。(可在此节课之前引导学生对1—5的加减法进行整理。

目的是让学生对5以内的加减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更重 要的是让学生提前经历整理知识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3、研究加法表。

师:这是老师整理出的加法表,仔细观察,竖看、横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师: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方法能很快的记住它?

4、计算。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得数。

(三)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1.出示减法表

师:表中写出了一些减法算式,还有一些减法算式没有写出来,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表,看它是怎么排列的,然后按这个顺序把其它的减法算式写出来。

请小组长负责,组织好本组的同学填写算式。可以采取一人填一道,开火车填的`方式。

教师巡视指导。

2、研究减法表。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填算式的过程,看看表里的减法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3、计算: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得数。说一道加法,让学生很快说出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和得数。

(四)看图列式

教师:看图你能列出几个算式?(引导学生选择画面,列算式。)

[设计意图]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减法表的复习中让学生先观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寻找问题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同时,重视掌握基础知识,落实教学目标。继承了过去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方法应用

1、基础练习:

2、看图列式:

3、拓展题:

[设计意图]

采用多种练习形式,使不同层面的学生达到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目标。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的表现如何?你认为我们班,谁的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

能力目标:参与学习活动,经历10加几,十几加几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算理的建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养成良好的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

教学媒体:

课件或挂图、小棒、教学图片等。

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交流空间

情境创设师谈话引入:创设一个小博士摆小棒的情景: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新朋友。今天,他带来了许多玩具想和大家一起玩。(出示课件(《20以内的加法》(一))出示小博士摆出的小棒图:先出示10根,再出示2根)。现在,你也像小博士那样摆出自己的小棒。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并说一说怎样摆的。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与体验

1、师提问:根据你的操作,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先小组内说,再汇报。 师引导学生汇报,追问怎样算的,并板书:10+2=12。 师引导学生汇报,并肯定这两种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师:小博士又给我们提出了摆小棒的要求:(第二幅图的'内容)

2、师:小博士不仅带来了小棒还带来了机器猫。出示钟表图,看图,说出图意,再提出问题,并列式。

师:如果不看图,怎样想12+3等于几?

生仔细观察,说出图意,提问并解答。

左边摆了10根,右边摆了2根,一共摆了多少根?列式:10 +2=1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①1个十和2个一是12。

②从10接着数11、12。

学生同桌互相摆小棒练习,并说说是怎样摆的,怎样算的。

全班汇报。

盒子里有12块表,盒子外有3块,一共有多少块表?

列式:12+3=学生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

①从12接着数13、14、15。

②2加3等于5,10加5等于15。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操作、交流、汇报,在相信学生能力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操作和计算,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实践与应用完成练习中的1、2、3、4题(采用多种形式)

第1题,要求学生看图说图意后,再列式解答。

第2题,设计一个比赛的游戏。

第3题,设计猴子摘桃子的游戏完成。

第4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两人以花片代替蘑菇,以抢答的形式进行,谁算对一道谁就可以拿走一个花片,看谁拿的花片多。

学生从桃树上摘下桃子,算出桃子后面的得数,桃子就奖励给他。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设计多种练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第十一篇

一、导入,《加法结合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所以我设计的导入是复习式的导入,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加法的交换律不是为了交换而交换,而是为了简算,二是让学生回忆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为今天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做好铺垫。

二、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印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律、领悟加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重要性。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学生课上进行的是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但是他们体会的是一种数学方法的渗透。

三、练习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交换律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疑问“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而设计的。通过通过猜测、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四、拓展创新。这一问题的设计,我认为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借助知识延伸学习新知识,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猜想的机会,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为下一次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节课当中仍然很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再细心琢磨,用心经营,以待能够更好地诠释教材,实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初步感受应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渗透符号意识。

3、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3、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任务: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3、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经历运算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口算下面两题50+70+30  240+105+95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针对先算70+30和105+95提出质疑:这样算对吗?有什么依据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2、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一次。

3、效果预期:关于加法计算,我们已经有了那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加法结合律。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认识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

(1)、出示例2主题图,学生说图上的信息并提问,学生对提出的题进行解答,师引导学生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请学生自己尝试列式,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88+104)+96=288(千米)  88+(104+96)  88+104+96  104+96+88

再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88+104)+96   88+(104+96)

(2)、猜一猜:这两个式子相等吗?怎样证明?

观察思考:比较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通过这两个式子,你作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2、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按照任务要求认真完成。

3、展示交流

说说你有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任务二、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你会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2、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3、展示交流:展示学生的各种表示方法,重点介绍图形表示法和字母表示法。

任务三、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1、任务呈现:你会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吗?

出示题组,请学生独立完成。

A、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32+93+68   (2)154+46+79+121

B、你能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96+35=35+(45+36)+64=45+( + )

560+(140+70)=( + )

2、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3、展示交流。

三、检测导结

1、出示检测题,要求8分钟内独立完成。

①、你能在横线上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②、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⑴ 72+16  A、( 75+25)+48

⑵ 45+(88+12)   B、 16+72

⑶ 75+(48+25)   C、(45+88)+12

2、出示正确答案,同桌互相检查,指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

3、反思总结: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12篇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