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优秀6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内容是高考家长网为您带来的6篇《弗兰肯斯坦》读后感,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 篇一

那怪物没有名字。“命名与许愿是一个动作”,但他与生俱来剥夺了许下愿景的权利。因为他丑陋扭曲高大,他不像人。

制造这怪物出生的维克多年轻时不惧怕死亡、幽灵、坟墓。他兴致勃勃观察鲜美生命腐化为枯骨的整个过程。制造那怪物的过程多么简单啊,拼接,注入,恶心与反复。然而最终要处死这个怪物时,他却要跋涉荒原追到北极。我知道以维克多的立场,他不会对这怪物悲惨的命运有什么清绪。他借着求知名义狂热地“生”下了怪物,然后又震惊于自己所作所为,不负责任地一走了之。“你对你所驯养的对象拥有责任”,何况还是你让他诞生。

我们真的`有资格吗。或者这么说,我们真的准备好了生育、抚养一个生命长大吗?这个生命泛指一切关系和联系,假如生命的意义是为了轻易开始然后再轻易结束,那它是不是有权利预知这样残酷后果从而拒绝出生呢?

老实说,我原本以为我会很难过的。早先知道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非常难过,抱了很大期待。张牙舞爪的仇恨中间要是再有一些见缝插针的感情就更好了。不过也有可能是翻译原因,很多化学反应都在翻译里流失掉了。当然这个故事本身是很好很好的。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 篇二

看了个订阅号,里面主要提到了《弗兰肯斯坦》又名《科学怪人》,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可能是对‘弗兰肯斯坦创造了怪人,又因怪人的丑陋被吓跑’的相关叙述、也可能是将其喻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也可你能是文中所言的此部小说带来的启示、也可能是这部科幻作品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总之,兴趣很足,很快就找到了这部小说,并且一口气看完,用时不足两个半小时。

研究古代炼金术的弗兰肯斯坦,制造出了一个怪物,却因怪物丑陋心中恐惧,便弃置不顾。却从不曾想到,初生的怪物不仅有饥饿和寒冷的本能,还有高于人的体能、身手和智慧,以及与人相同的情感需要。怪物离开了出生地,走进了森林,走近了人群,他用超出常人的智慧和忍受力,在探索中快速成长,并且逐渐成为比人更为智能的怪物。人们的'惊吓追打和唾弃,和目击到的一家人的温馨生活,激发了智能怪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刺激了恨意的滋生。当智能怪物决定寻找他的“父亲”,以享天伦之时,却发现了弗兰肯斯坦的笔记,那是整整四个月厌恶,是造物者对怪物的厌恶、是“父亲”对“怪物儿子”的厌恶,这时候的智能怪物是怎样的呢?心痛、难受,并开始了远行的寻找之路。这时候的智能怪物,不过是一个善良又愤怒孩子,我甚至还能想到他躲在棚里等天黑的样子,那时候的他,为贫苦的人家打柴、扫雪是多么的幸福!不该追求更多的,真的不该的。

罪恶的转机出现了,怪物没找到“父亲”,却偶遇了“父亲的弟弟”——一个天真懵懂的小孩,此时,小孩大叫着怪物的声音,彻底打破了“找一个天真的小孩做朋友”的心思。终于,小孩死了,怪物在内心不安的同时也获得了报复的快感,之后的嫁祸、谋杀、威胁,和杀死弗兰肯斯坦妻子,这一系列的犯罪引起了弗兰肯斯坦彻底毁灭怪物的决心和行动……弗兰肯斯坦死了,怪物痛哭……此时的我,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危机,却产生了有关教育的思考?而且,似乎一直在为怪物的各〈WWW.NIUBB.NET〉种狠辣手段开脱,也许以后会成为一个专业的教育者,这个开脱的过程,不就是自我批评与自我反思的过程?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 篇三

图书馆偶尔翻到的小册子,被简介吸引了,觉得跟一部日漫《钢之炼金术师》所提出的一个问题很像:人造人到底应不应该被造出来?

其实这个问题在现实中也有迹可循,美国科学家已经有能力造出与人难辨真伪的克隆人,但是这份议案在国会多年来没有被通过。就是考虑到造出这样有自主思维能力的“人”之后到底应不应该赋予之人权或平等?

在《弗兰肯斯坦》里,显然,作者预设了一个糟糕的`情况。没有人付出过哪怕丝毫的同情、怜悯,甚至是创造者自己也对这个怪物“恨之入骨”。虽然“它”努力学习了人类的文明甚至可以说是感性聪慧,却依然在人类的敌视下内心扭曲,报复于社会。在“它”最接近最有希望被人类接受的一次机会中被盲人贵族的儿子所伤害。

书中提到的国家,挪威、英国等都是当时文明水平高,民智开明的国家。但是这样幸福的国度里还是催生出了这一幕悲剧,是否是作者玛丽·雪莱想借此表明人造人是不可产生的。不得不说,前人的预见之高明,即使到今天,我们还在讨论。

在中国广受欢迎的一部好莱坞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但是因为“他”遇到了一家通达人家,所以虽然最后还是离群索居,但是毕竟没有做出伤害人类的事情,这又为“人造人”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但是需要谨记的,永远会有一部分人(哪怕为数很少)习惯把新的发明用于军事用途,这样,一个生命个体的价值就需要重新评估了。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 篇四

本书是作者以怪兽的创造者为叙述者,探索创造者与造物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的双刊作品。

在维克多自己的叙述中,他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他有从小深爱的伊丽莎白,还有耐心友善的朋友克雷瓦尔。他本身就是一个误入歧途却又勇于与怪物战斗的复仇者。以他的经历和认知来看,他自然是有立场预设和成见的。

作为人类,作为切身利益的一方,主角与怪物的对峙,凶手的追击,无疑是一首人类勇气的`赞歌,(果然,我心里还是会想起克苏鲁)。作为创造者,弗兰肯斯坦突破人类的禁忌领域,用类似炼金术的方法创造未知生物,感觉自己凌驾于生命和科学之上,贸然踏入不可预知的领域。怪物的成功塑造和主人公家破人亡的结局代表了作者在这方面的不同观点。前者是那个时代对未来电学功能的思考和想象,后者是对非常规科学的警惕。文中弗兰肯斯坦最终拒绝为怪物创造同类并消灭怪物的决定,也是基于不为人知的思考。

站在怪物的角度,看的时候其实带了很多角色进去。人类幼崽,被欺凌孤立的人类,外星种族,人工智能甚至是外星人。怪物已经从一张白纸变成了杀气腾腾的恶魔。无论是造物主还是世界,都无法为它遮风挡雨。它的认知自然会发生扭曲,人类幼崽也是如此。科学使人成神,但人也应该思考自己是否有资格成为各种意义上的领导者,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相应的危机。

关于人类研究。在这个故事中,怪物选择在主人公死后火化自己离开世界,威胁从世界上消失。但现实世界中人体实验的恶果依然存在(指731)。在评论区看到有书友说科学家要像主角一样敢于尝试,道德水准不能太高,但总觉得有些东西太过激进,打破底线造成的伤害不容易修复和治愈。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 篇五

《弗兰肯斯坦》讲述了一个科学家以及他的造物的故事。虽然今天看来,书中关于解剖学的知识并不详尽,甚至有些内容是有错误的,拼凑尸体来组装成新的生命体的做法更是荒诞不经,但是书中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巨人诞生之初没有任何思想,像原始人一样在森林中生活,后来他躲在人类的大棚中,观察他们的生活,学习他们的语言,接受到人类的教育,也企图用人类的道德体系来要求自己,但他并不可能融入人类的社会。我们能否把这个造物看作人类呢?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人类的定义。进化学教科书上说:“人具有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双重性质。”生物学上,人属于人科、人属、智人种,且智人种是目前人科和人属的现存的唯一种。由此来看,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其他分支以及时间种,目前都不能被称作真正的人。而复杂的社会性也是人类的特点之一,但人类并不是唯一具有社会性的生物。再来看弗兰肯斯坦的造物,从小说中的描述来看,我们姑且可以认为它具有人的生物学性质。另外我们不得不惊叹于他超强的学习能力,在短短几个月之中掌握人类的语言,甚至还获得了许多其他知识,然而它并不能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份子而被接纳,因而不能认为它完全具有人的社会学性质。由此来看,这个造物,不能被看作一个真正的“人”。

那么,造物与人类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首先,是因为造物的外貌丑陋,异于常人。可是假想,若这个新生命体有着美丽的容貌,事情的发展就会因此而改变吗?答案是不确定的。它的生理结构与人类相同,可以向人类一样进行复杂的思考,因而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事态的发展就不再受人类控制。况且,他的力量,敏捷性也都超出常人。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我们无法用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造物,也无法决定这些独立个体的命运。对于人类社会的成员,我们可以用法律用道德约束他人的行为,但是造物并不属于人类社会,他的能力也不受常人控制,因而难以限制他们的行为。不难想见为何弗兰肯斯坦在再造一个雌性巨人的过程中,有着重重疑虑并最终决定违背诺言了。因为再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体,带来的未知性更多了一重。因为弗兰肯斯坦和巨人都无法强迫新的雌性巨人遵循他们之间的诺言。

弗兰肯斯坦的后半生都在忏悔与不安中度过,这一切都来源于最初的盲目的好奇心以及对成就的过分渴望。弗拉肯斯坦生性敏感而内向,又有些偏执,他常常足不出户,将自己埋在自己的学术中,交际圈也仅仅限于自己的亲人与少数朋友,因而他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在他制造这一复杂生命体的时候并未考虑后果,只是一味地凭着疯狂的对名誉的追求努力工作。巨人并非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任何福利,而是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另外,作为故事线索的探险家最初由于探索未知的一腔热血决定北上探秘北极,最终却在一次次的遇险后颓然返航。探险家与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其实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都对自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名利有着强烈的渴望,却在探索的过程中低估了自然的力量。

今天的社会,走在先端的研究者们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与此同时,人类是否需要停下来思考道路的方向?是否应该明确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切尔诺贝利事件中,无数人成了核科技的直接受害者。而人机大战引发了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转基因的利弊是当下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我们不能因为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少数问题就武断地否定它,但是这些事件无一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科研工作者从事某一项研究是否有意义,不是一个人,一个组织能说清楚的。甚至将它放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不能完全讲明它的利与弊。但可以肯定的是,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单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让整个社会承担后果。

其实,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造物”已经不仅仅是幻想,它已经有了从小说中走入现实的可能性。一方面,人狗大战又把人工智能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另一方面,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中,基因改造、克隆等技术层出不穷。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人类科技发展的标志,也是人类智慧的成果,然而人狗大战中人类棋手出于明显的劣势,这不仅让旁观者感到恐慌——人工智能真的会超过人类吗?这不仅关乎科技发展,更关乎社会伦理。而基因改造技术已经日趋成熟,生物学家已经成功通过改造多种生物的基因而获得了理想的性状。然而如果我们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人类自身,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届时,超能力,特异功能都将成为可能,这些新的造物,也将逐步脱离人类的属性,造成一系列后果。因此,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受到伦理道德的制约。

人也是一种动物,在生物学上与其他的动物有着同等的地位。只是在进化过程中我们的器官逐步获得解放,脑容量扩大,有了更强的利用资源的能力和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人类为何总是企图改造自然?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应该是最常见的答案,这是唯一的答案吗?这些改变真的是必需的吗?在改造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自然的承受力。破坏了原有的合理建构,我们必须要考虑改变造成的可能后果,也必须对这一切有着应对的能力。否则,越先进的科技,越有可能是人类自取灭亡的途径。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 篇六

“是谁创造了我?又是谁杀死了我?”读完《弗兰肯斯坦》,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样一句话。

小说《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作者是玛丽雪莱,她在本书中表达了人有双重性格——善与恶的这个观点。作者借一位被复活的“人”的视角,深刻阐明了人心中的善是怎样逐渐被恶代替的。故事讲述了一名名叫弗兰肯斯坦的科学家经过不断研究,将尸体拼接起来,用电流赋予它生命,却在最后发现创造了一个外表丑陋恐怖的怪物。由于恐惧,弗兰肯斯坦将它抛弃。被创造出来的'怪物只能自己开始探索世界。起初它以善待人,在知道自己丑陋的情况下还默默地帮助它喜欢的一户人家。但它最终还是被发现了。恐惧、厌恶、唾弃、鄙夷种种情绪使它开始仇视这个世界,愤怒之下它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和新娘。之后当弗兰肯斯坦死去时,怪物也宣布它的复仇结束了,接着消失在冰原之中。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创造和杀死怪物的都是人。但更确切地说,创造了它的是人的欲望,杀死它的是人的冷漠。这个故事里,怪物是自我矛盾的,善与恶在体内交织争斗着。人是自我矛盾的,想创造出新的生物实现自己的愿望,当真的实现又感到厌恶。这更让我们反思,在现实中,我们是否能不再以冷漠和无情残忍地对待他人,能否更加宽容?这份宽容,不仅是对别人,更是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