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边城读后感800字优秀9篇10-17-79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助大家找到的9篇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篇一

边城读后感800字优秀9篇10-17-79

一读《边城》,悲叹哀婉。再读《边城》,余音婉转。三读《边城》,细品漫谈。

当我第一遍读《边城》的时候,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翠翠,以及她那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她是那么活泼,善良的一个女孩子。像她周围的山水一样,单纯、明净、健康。在一次端午节后与傩送的偶遇,让翠翠的心颤动了。只是这注定是一场悲剧。爷爷的木讷和犹豫,没有“碾坊”作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都成了对翠翠与傩送的阻碍,也酿就了最后的悲剧。

再读《边城》,感染我的已不再是翠翠那令人可悲的爱情了,而是茶峒的美丽景色和天保傩送之间的兄弟之情。“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茶峒景色秀丽,风光无限,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便让人感受到了无限的美好、淳朴,竟似世外桃源。

而在这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还有一对兄弟,天保和傩送。他们长得英俊,又学得一身好本领,既豪爽又义气,在当地尽为人知。因缘巧合,他们兄弟二人同时喜欢上了天真善良的翠翠。为了弟弟的爱情,哥哥天保主动放弃,外出闯滩却意外而死。弟弟傩送自认有愧,也出走他乡。虽然哥哥死了,但我还是看到了兄弟之间浓浓的感情,看到了人性美,看到了哥哥对弟弟的爱。

三读《边城》,是细细的品味。一条小溪,一座白塔,一条渡船,一户人家。是碧溪岨的景色。而秀丽的山水和淳朴的民风是湘西的民风。只是时光荏苒,溪水依旧东流,白塔却轰然倒塌;渡船依在,人家已散。碧溪岨的渡船上的摆渡人早已由七旬老人换作妙龄少女,痴痴地等待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留下了淡淡的伤,淡淡的悲,淡淡的无可奈何……

边城读后感 篇二

人的一生中不过于学习再学习,读好书,是学习的一个重大步骤,读了好书,就能学到好的知识。我最近读了一本好书叫《边城》。

《边城》给人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感觉,看了之后却觉得温暖而平淡,人间的真情意,人间的风情,倒全是体现了出来。

书中的故事以湘西的小乡村为背景,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民间风情的画。从一个渡船老人和他外孙女寻求爱情的生活中,体现了民间的。真情真意和民间淳朴的爱情。还让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之美。所谓情表达得最深

书中的情最深的亲情不过爷爷对孙女翠翠的爱。这情深在爷爷对孙女的真,对孙女的关怀,还有对孙女日日夜夜的照顾。他不仅仅是作为爷爷在爱孙女,也承担着翠翠母亲和父亲的责任。爷爷是一名忠诚朴实的人,摆渡了50年,还要继续做下去为人服务。他要照顾的不仅仅是翠翠的穿吃住行,还要关心她的情感世界,为孙女翠翠的感情出谋划策,让她在大老和二老之间做选择。只是后来大老出了事,二老也误会了他们,从此离去,爷爷也为这件事而伤心,最后告别人世。两人的亲情在这贫困的生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感到温暖又忧伤。冥冥之中你发现了吗,这份无法复制的爱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亲情吗?

翠翠也是个善良的人儿,她的外表和心灵一样美,读着书你就能感受到她的个性和脾气,就像湘西水孕育出的一样,那么平和,那么柔,不争不抢,默默和爷爷守在渡口边,多么可爱的一个人啊!当爷爷去世时,她失去亲人的悲伤和失去爱情的悲伤交融在一起,令她的世界倒塌,好在杨马兵的安慰使她坚强的活了下来。她的情在对天保和弟弟傩送的认真,在两人同时喜欢上翠翠时,翠翠的真情考虑和对傩送走后的等待,这难道不是份真诚的爱情吗?

友谊和关怀则是顺顺和杨马兵对祖孙俩的照顾,诚意满满,不怕不动人。

《边城》读后感 篇三

这个冬天,阳光温暖,伸出温暖的手,让人感觉很舒服。刚吃完午饭,我坐在椅子上,抬头看《边城》。

这部小说是沈从文写的。刚看的时候会觉得语言平淡,情节甚至很一般。然而,当你仔细阅读时,你会被镇上的休闲和舒适、爷爷的简单、崔璀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美丽和诗意所吸引。看书看书,似乎我也融入了这个多年前的故事。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纯朴的白发老船夫,一个穿着碎花布的天真少女,一只忠诚的黄狗。没有喧嚣和张扬,生活简单而宁静。这在我们看来可能很无聊,但对于那些一直生活在青山绿水中的人来说,他们仍然对这种生活有着充分的品味。

本该如此悠闲,但在一个热闹的端午节,崔璀走上了爱情的“道路”。

在那次盛大的会议上,崔璀遇到了年轻英俊的水手,他给崔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诺送的哥哥也喜欢崔璀。两兄弟没有按照当地的习俗进行决斗,而是用唱民歌的公平浪漫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感情,让崔璀从中选择。诺松是个好歌手。天宝知道自己比不过弟弟,心灰意冷。他肯定是远航去做生意了,可惜淹死在了汹涌的旋涡里。因为天宝的死,诺松自责,愧疚,于是自己一个人下桃源。

悲剧并没有停止。

夜里雨下得很大,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崔璀不怕,崔璀说不怕。两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听着雨声和雷声。第二天,崔璀起床发现船被冲走了,房子后面的白塔倒塌了。崔璀害怕去找她的祖父,却发现老人在雷死的时候已经死了。虽然两兄弟的父亲在老船夫死后解开了心中的心结,但他们答应只要愿意,就娶崔璀为妻。于是崔璀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想起了原来的那句话是这样的:“冬天,倒塌的白塔又被修复了。但是那个在月光下歌唱的年轻人,那个让崔璀在睡梦中歌唱,让他的灵魂轻轻浮动的年轻人,还没有回到茶洞。这个人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再来吧!"

这样有多难过。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边城。

边城读后感 篇四

翠翠是自然天光下长大的小姑娘,渡船人的外孙女,当年母亲随父亲殉情而死,爷爷一人把她带大。长到13,4岁遇到了二老傩送,青春期懵懂的感情自然萌发。同时大佬也见过翠翠了,喜欢上了翠翠。大佬托人向老人提亲,老人没有同意,提出了车路马路一说。也就是让大佬按照当地风俗到对岸的山上唱对歌,或者由父母提亲。同时兄弟二人互知心意,大佬自知没有二老的好歌声,自己随船下水,在一个滩头出事死去了。二老和他的父亲顺顺自然有些埋怨渡船人,二老也在这时候随船押运去了。一个暴风雨的夜里,白塔倒了,爷爷死了。翠翠挂念的人不知明天回来,还是永远不回来了。

一,作者介绍,

沈从文百度百科上介绍的比这里多多了,志于学习的人早就有了解了。这里说下沈从文确实是最早有人提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同时说下当时也有人提名鲁迅,被鲁迅拒绝了。

二,读后感

小说有节选到高中课本,节选的内容是前面部分,美好的部分。写的是翠翠和二老傩送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是十分美好的。可是看完整本书,实际并不是这样的。

高中时读到这篇时就想着将来以后一定要读到整本小说,后来一放再放,直到现在才真的读完,真是立下的雄心和脚下的实践,相隔千万里远啊。

故事发生在湖南西边,也就叫湘西的地方,和别的地方叫做鲁南,皖北,豫西等等地方称谓一样。是一个三省交界的地方,重庆,贵州和湖南。是湖南进入重庆然后进入四川一条通道,边城边城嘛,自然是到了边的城,最后的城。

当地的风土通过小说可以了解,都是透着一种倔强,一种讲真理,或者说一种拧。或者自尊与倔强。可是自尊的内面是自卑啊,得知船总顺顺要接受磨坊而不是渡船时,爷爷内心是备受打击的。过于自尊也就过于脆弱,刚强易折,柔和长存。爷爷是这个样子,大佬是这个样子,二老也是这个样子,船总顺顺年轻时想必也是这个样子。从翠翠母亲父亲殉情这件事就注定了这方水土的人这个样子,白塔倒了也是这件事的象征。现在的人似乎有些失去了这种精神。我们现在习惯于为了生活为了理想,放弃了爱情放弃了什么。大话西游就是这样。

以后有机会要到边城这个地方去看看。

三,下一本预告,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有节选到初中课本。

《边城》读后感 篇五

《边城》这部小说是沈从文先生写的,初读之下,会觉得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细读之下,又会被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优美、诗意所吸引。读着读着,似乎自己也融入了这个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在青山绿水间有一个淳朴的白发老船夫,一个穿着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条忠心的黄狗,没有喧嚣,没有张扬,生活简单而宁静,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枯燥乏味,但对于一直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的他们仍然把这日子过得滋味十足。

本该一直这么悠然度日,但却在一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走上了爱情这条“路”……那次盛会上翠翠与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不期而遇,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傩送的兄长也喜欢上了翠翠。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涡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傩送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剧还未停止……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却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虽然两兄弟的父亲在老船夫去世后解开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应只要傩送愿意就娶翠翠做儿媳。于是翠翠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还记得原句是这样的“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要有多悲哀才会如此……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

边城读后感 篇六

原想为这篇起名为“如水”---可是我不能悖着自己的心,忽略那另一部分,于是我就给它起名为“纯美与暴力”。

纯美

清澈泠泠然地顺着书脊淌下来了。它流到我指甲边缘,渗入;随后我听见了歌声,是晴雨后的泥土、时未融化的芬芳、时初生的情感;它变成气态的、潮湿的诗,轻覆于我的睫毛。我愿真正读懂,可这时能令我深切感受到的唯有自己思维与语言的迟钝。

《八骏图》、《或人的太太》、《如蕤》我都翻来覆去地读了三遍以上,直今还认为有些许晦涩。可是在阅读的当中,纯美的环境、纯美的人们、纯美的对话,这些是不曾有变的。就好似海浪,唯有那几朵不肯在礁石边迸成零散的珍珠------可你却仍能感知它滚动前进的节奏与态势,然后受它的鼓舞与感动。

这里每一篇的人物都是有名字的。作者好像以“人”为开始,再酿出甘冽的环境,每一个人都富有极鲜明的特征:他们的每一次抬眼、每一次颔首,甚至每一次开口的时间都是自然形成却又不能改变的------就如《边城》中的翠翠,她不答应别人的呼唤,定是心中有什么缠在一起;她总要先解开它们才能回答,否则好似她便不是那个翠翠了。虽是每个人物都独一无二,可他们的相似之处却又如恒河沙数。于是,纯美叠加于纯美之上,虽是不至于令人头昏到只顾陷入、无法自拔的状况,可也足以令人心生淡淡的疑惑与神圣的哀怨。所以,我还是希望能写到暴力的部分来让自己产生些许明彻。

暴力

《边城》中的暴力形式是非常多元的。有肉体所承受的暴力、有感情所承受的暴力,当然,更有灵魂所承受的暴力。如最后一篇《节日》便充斥了会鞭笞犯人至死的暴力,《虎雏》便显现了一个硕大的希望被落空的暴力,而《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则昭示了人民的反抗被彻底扼杀的暴力。每种暴力总难免给人心灵的重重一击,可这一击过后却会带来从未敢涉足的领域的思考与悲悯,甚至愤懑。

也有少数几篇是纯美与暴力并存的。它们就似一架天平,平衡达到一个令我望而却步的境界。最好的例子就是《媚金,豹子与那羊》。我已不知如何去理解那纯美得暴力的爱情故事。

《边城》,读一遍,便好似仅观览了一番好山好水般。

《边城》读后感 篇七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胧但没有结局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这本小说的全部。大师用他清淡的笔调娓娓讲述了湘西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艰辛的。大师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这一切,构成一幅年代久远的画,在我的想象里千遍万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离世外的土地上,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歌声悠扬清亮,老爷爷慈祥又宽厚,船夫们浪漫又豪爽,就连生活的无奈,在这个地方,都带着诗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亵渎。大师用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湘西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忧伤,却也让我们产生对生命的悲悯,对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向往《边城》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顺顺送他们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围的乡亲都来帮忙。他们虽然生活很清苦,却能够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相比之下,我们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人情淡漠,有时候,甚至邻居之间都互不相识。这不得不让人遗憾。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城市也能变得温暖和谐。每一个人都有宁静的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爱护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建造一个家一样的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像《边城》中的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边城》读后感 篇八

最早接触到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是《湘西游记》,当时是2017年的暑假,在湖南邵阳的雀林国学堂中。每天清晨,一边在操场上踱步,一边读这本书。回想起那时的生活,真的好不惬意,当时我在的位置,距离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不足300公里,这是我心之梦之想去的地方。

未打开这本书时,满脑子都是这句“《边城》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又想出来。”这也是我对《边城》的第一印象。阅读这本书时,我就经常思考这句话,这句话到底对吗?城内的人为什么想出去?城外的人又为什么想进来呢?

读完这本书,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觉得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看。

其一是作为读者的我们是城外的人,书中刻画的人物则是城内的人。城外的人想进去自然是真的,因为边城是一座安静祥和的城,这里的人悠闲自在的活着,这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美好的期待和向往。

至于城内的人是否想出来,我不知道,因为我们都不是城内的人,所以我不敢妄下定论。

第二个角度就是单纯从故事的角度,城外和城内因为一条河分隔,一边是翠翠,另一边是天保和傩送,因为对爱情的追求,城内的人想进去,城外的人想出来。因为只是“想”,还没有得到和实现,这也与小说最后不圆满的结局相对应。

《边城》作为一部中篇小说,带给我最美的体验和感受就是小说最后留下的无尽遐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透过书中的文字,进入书中,扮演我们想要扮演的角色,逐一走过他的经历,并且继续向前走,这给了我们每个人当作者的机会,从这个意义来看,《边城》是一幅未完成的画作,是一幅未创作完的诗,每个人都可以继续写下去。

后来虽多次去过湖南,但因时间原因总不得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游览和感受,希望下次可以有机会。

边城读后感 篇九

《边城》的结尾也挥洒的十分悲壮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先生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读沈从文《边城》之随想

昨晚看完了沈从文的《边城》,说不出的感觉,心里好像有点堵。庆幸自己生活在今天——一个可以不必再压抑情感、不再那么缓慢的时代。当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为边城的一员,呼吸着那里纯净的空气。

其实,了解一个社会的生存状况,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中最可明晰,虽呈现的是男女间的关系,可暴露的却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状况。男女间那源于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间隔着整整一部人类的艰辛历史。

美丽的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然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那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是的,他岂是在与自己的内心斗争?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他怎能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最后,老船夫带着一生巨大的遗憾走了,他无法把握女儿的幸福,亦无法把握孙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还能有第二条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