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细心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4篇水浒传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水浒传读书笔记 篇一
书籍或文章名称
《水浒传》
作者
施耐庵、罗贯中
阅读时间
2012-12-10
精彩摘录:
1、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鱼书不至雁无凭,今番欲作悲秋赋,回首西山又日斜,天涯孤客真难度,丈夫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2、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掇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3、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4、远远望见旗蔽日,刀剑如麻,前面都是带甲马军,后面尽是擎兵将;大刀阔斧,杀奔白龙庙路上来!
5、两个待向前,只听得殿前又卷起一阵怪风,吹得飞砂走石,滚将下来;摇得那殿宇岌岌地动;罩下一阵黑云,布合了上下,冷气侵入,毛发竖起。
有感而发:
《水浒传》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这本书主要讲了北宋末年,奸臣当道,官逼民反。一百零八位好汉建起忠义堂,高挂“替天行道”杏黄旗,并在踏平蹭头市、攻破东平、东昌两府后,聚齐了义气相投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一同劫富济贫,除暴安良。
水浒传读书笔记 篇二
金批《水浒》从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研究热点,但关于金批《水浒》作为文学接受以及其中的美学问题,历来为研究金批者所忽视。事实上,金批《水浒》是金氏对这一部小说进行的一次示范性阅读和阐释,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文学接受的一个过程,此过程包含了很多的接受美学的问题,文章拟就此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金圣叹;《水浒》;接受美学
萨特认为文学作品是“为他人,仅仅是为他人的艺术”,这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存在,是以读者的阅读为前提的。接受美学指出阅读不只是被动地等待和接受作者现成的提供,而同时是揭示和创造的过程;不是单纯罗列作品中一个个已有单词的表象对象,而是揭示这些对象背后的意义,并对这些对象作新的组合和创造。金圣叹点评《水浒》是金氏对这一部小说进行的一次示范性阅读和阐释,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文学接受的一个过程。关于金批《水浒》作为文学接受以及其中的美学问题,历来为研究金批者所忽视。虽然继1974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召开的关于中国叙事文学的学术讨论会上有学者呼吁学术界应该重视金圣叹对小说评点的研究之后,国内外有众多学者进行了金批《水浒》的相关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共发表的有关论文就有200余篇,这些论文从金批《水浒》出发,研究了金圣叹小说理论的方方面面,涉及有文学和艺术的真实与虚构、创作论、人物典型论、细节论以及小说的技法、情节论、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技巧等等问题,鲜有涉及金批《水浒》的接受美学问题。虽然在19世纪还没有接受美学,但细细研读金批《水浒》后,就会发现金圣叹的批评方式与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的批评观点完全符合。本文试就此作一分析和研究。
当代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是作为一种活动而存在的,存在于从创作活动到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存在于从作家———作品———读者这个动态流程之中。这三个环节构成的全部活动过程,就是文学的存在方式,缺少任何一环,文学都不能存在。萨特说:“写作和阅读是同一历史行为的两个方面。”分析和研究文学作品,应从本文和读者两方面进行。从这个理论层面上来考察金批《水浒》,就会发现金圣叹阅读点评《水浒》时游刃于本文与读者之间,激情之余,又表现了一种发掘作品潜在意义的冷静,虽然有时不免有些固执己见,但大多数能够从自我感觉中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分析和考察。
一
金批《水浒》,是作为读者的金圣叹对《水浒》文本实施的阅读行为,但同时也是作为接受者的金圣叹对《水浒》作品进行的创造性的接受行为。他的许多观点及行为与出现在20世纪的接受美学的理论不谋而合,这一方面体现了接受美学理论的必然性,同时也证明了金圣叹在对小说的阅读和欣赏中所形成的理论的超前性。金圣叹在第五回回评中写道:“以大雄氏之书而与凡夫读之,则谓香风萎花之句可入诗料;以《北西厢》之语而与圣人读之,则谓临去秋波之曲可悟重玄。夫人之贤与不肖,其用意之相去既有如此之别,然则如耐庵之书,亦顾其读之之人何如矣。”145他意识到由于读者的身份、地位、受教育的程度、职业等的不同,阅读同一本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在第二十一回回评中写道“昔者伯牙有流水高山之曲,子期既死,终不复弹。后之人述其事悲其心,孰不为之嗟叹弥日?自云我独不得与之同时,设复相遇,当能知之。呜呼,言何容易乎?……今试开尔明月之目,运尔珠玉之心,展尔灿花之舌,为耐庵先生一解《水浒》,亦复何所见其闻弦赏音,便知雅曲乎?”400接受者要能知晓作品的本义,就要积极活跃地置身于作品之中,与书中的人物共享喜怒哀乐,唯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阅读,也才能真正地接受作品全部的内涵。金圣叹自己正是如此身体力行地阅读接受《水浒》文本的,在第六十一回回评中,他说道:“蔡福出得牢来,接连遇见三人,……吾读第一段燕青,不觉为之一哭失声。……又读第二段李固,不觉怒发上指。……再读第三段柴进,不觉为之慷慨悲歌,增长义气,悲哉壮哉!”1123金圣叹随着作品情节的大起大落而起伏着自己的情感,作品中人物的行径牵引着接受者的所有情感,金圣叹已经完全融入了作品的氛围之中。然而,金批《水浒》中的接受美学的体现决不只是停留在这类接受主体的被动接受上,而是有着更深、更广的体现。
二
接受美学指出,读者的接受活动不是像镜子一样消极地获取作品的影像,作为接受主体,读者生活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他所受的教育水平、所处的地位和境况,他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他的性格、气质和审美趣味,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一系列方面形成了他审美接受的“前结构”,正是这一“前结构”,构成了他阅读接受的前提和基础,他必定在这个已知的基础上去理解和接受未知的因素。金圣叹在第十六回回批中说道“读书随书读,定非读书人。”在《楔子》中也感慨说“读者之精神不在,将作者之意思尽没。”这就是说接受主体在文本接受的过程中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在此过程中,接受主体的“前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金圣叹是吴中才子,有着率性任情的个性,而他的这种个性又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水浒》点评,金圣叹在阅读点评《水浒》的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再创造,这一切,都表现在他对《水浒》的评改中。首先,金圣叹的批文就是再创造。他将一百二十回本的第一回改为《楔子》,并云:“楔者,以物出物之谓。此篇因请天师,误开石碣,所谓楔也。俗本不知,误入正书。失之远矣。”39第五十八回“吴用赚金铃吊挂,宋江闹西岳华山”,他认为鲁智深救史进一段写得不好,于是依据所谓的“古本”改删一番,并云:“俗本写鲁智深救史进一段,鄙恶至不可读,每私怪耐庵为亦有如是败笔?及得古本,始服原文之妙。”1070至于他认为自己改创得好,作出一番赞叹也较常见,如把第七十回梁山泊大聚会宋江对天誓词改后赞道:“一百八人姓名,凡写四番,而后以一句总收之,笔力奇妙。”1272从金圣叹删改原文,从而使之与自己的审美观点相合之举来看,这与接受美学中所说的接受主体的创造性是一致的。
现实生活中一切事物的生生灭灭都由主观精神而自由抒写,小说也是心灵的虚构产物,删改顿成妙笔,那么根据自己思想情趣的“腰斩”,又有何不可?也因此,出现了金批《水浒》七十回本。金圣叹对《水浒》的腰斩,可谓是阅读创作史上的一大壮举。他因为不同意《忠义水浒传》中把一百零八将反叛官府、落草为寇的不法强徒塑造成忠君护国、保境安民而又被朝廷加害的悲剧英雄,便根据自己的判断对其题署、书名以及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剥离和修改。在金圣叹看来,《忠义水浒传》的题目和内容会给广大读者形成“无恶不归朝廷,无美不归绿林,已为盗者读之而自豪,未为盗者读之而为盗”7-8的负面影响,其作用实与“宋江之赚入伙,吴用之说撞筹,无以异也”7-8,并认为这是“后世好乱之徒”对《水浒》“谬加以忠义”之目之事的结果。因此,为要还施耐庵《水浒传》的本来面目,就“削忠义而仍《水浒》者,所以存耐庵之书虽小,所以存耐庵之志事大。虽在裨官,有当世之忧焉。”7他从自己的担心出发而对《水浒》进行删削,他所说的“耐庵之志”其实也是他借腰斩《水浒》的行为而表达的个人之志。他在阅读《水浒》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情个性,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的再创造。
三
在接受美学中,对应于阅读者理解接受的“前结构”,本文亦是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开放结构。因为读者阅读固然参与了作品意义的改造,但不同读者在参与同一部作品的这种意义创造时,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超越这部作品本身所提供的再创造的可能性和限度。而从作品角度来看,这种可能性与限度实际上是对读者的一种召唤和等待,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或曰结构的召唤性。伊瑟尔对此的解释是,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所有这些组成了文学作品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
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这就是文学作品召唤性的本质。也正是由于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与空白,读者在阅读时如不用想象将这些不确定因素确定化,将这些空白填补满,那么他的阅读活动就进行不下去,他就无法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欣赏与“消费”,缺乏就是需要,需要就会诱发、激起创造的欲望,就会成为读者再创造的内在动力。所以,不确定性与空白便是文学作品具有召唤性的原因。由于读者的“前结构”与作品的“召唤结构”这两个在阅读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的存在,因此解读本文的过程就意味是对本文意义进行假设、分析、推理、赞同、反对的一系列忙碌的过程,读者通过修补、连接、猜测、预设响应着本文对他的邀请和期待。金圣叹对《水浒》中宋江形象的评改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金氏在第三十五回回批中写道:“故读此一部书者,……读宋江传最难也。盖此书写一百零七人处,皆直笔也,好即其好,劣即其劣。若写宋江则不然,骤读之而全好,再读之而好劣相半,又再读之而好不胜劣,又卒读之而全劣而无好矣。夫读宋江一传,而至于再,而至于又再,而至于又卒,而诚有以知其全劣无好,可不谓之善读书人哉!”又用《史记》来类比,“记汉武,初未尝有一字累汉武也,然而后之读者,莫不洞然明汉武之非是,则是褒贬固在笔墨之外也。”658这里所说的“笔墨之外”正印证了文本的开放性和召唤结构,也正是由于《水浒》本文有着这样的开放性和召唤结构,金圣叹才有可能对宋江的形象进行评改。金氏笔下的宋江形象是一个全新的形象,几乎完全改变了作者的初衷,把一百零八将之首的英雄人物宋江硬是改造成了一个不忠不义、非贤非孝、只会玩弄权术的奸恶之徒,“金圣叹独恶宋江”也由此成了《水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狄德罗曾经这样讲过:“不管一个戏剧作家具有多大的天才,他总是需要一个批评者的。……假使他能遇到一个名符其实的比他更有天才的批评者,他是何等幸福啊!”《水浒》正是由于有了金圣叹这样的阅读批评者才实现了《水浒》本文的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交流,并使得后来研究《水浒》者注重对《水浒》结构的研究同对文学的存在方式的研究达到统一。“音为知者珍,书为识者传”,作为读者的金圣叹凭自己的才学和悟性使得《水浒》文本发扬光大,“金本一出,他本尽废”,也是对他的杰出贡献的肯定。
参考文献:
萨特。什么是文学.文艺理论译丛, 1984(2).
萨特。为谁写作.文艺理论译丛, 1984(2).
水浒传读书笔记 篇三
林冲本来是个性格平和谦虚随和的人,本应生活舒适恬淡,但是一次意外改变了他的一生,最终成为一个最令人同情的悲剧人物。
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本应活得很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厄运来到他的头上。高衙内看上他的女人,紧接着便是拦路调戏,栽赃,发配充军、暗杀。一连串的打击,都倾泻到他头上。一开始林冲没有反抗,他不愿跟上司闹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让、委曲求全,总想寻找一个避难所,继续过他教头平静的生活。林冲的退让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决定的。他继承祖职,有一套祖传的处世哲学,屈人之下,忍辱负重。但是,林冲还有性格的另一面,他结交天下英雄豪杰,比如像小旋风柴进、花和尚鲁智深等,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加上他对统治者有一定的认识,吐露出“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于小人之下,受这般腌攒气”的不满情绪。林冲是一个自身充满矛盾的人,正义感和忍让在他身上同时表现得很强烈。高俅不杀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会上梁山的。他的性格是在残酷的斗争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火烧草料场,林冲的性格得到全面升华,发生质的飞跃。他看透了,绝望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生路,就是上梁山。这就是逼上梁山。在梁山这支队伍中,林冲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他不相信宋朝天子会真心招安,对招安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招安不过是蔡京、高俅等奸臣设下的陷阱,招安凶多吉少。但,林冲的意见没为宋江所采纳。他恼恨、痛苦、无奈,最后默默地死去。
林冲性格特征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他使我们认识到了宋代“乱自上作,乱自下生”的历史事实。林冲这个人物形象是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性格。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遭到人民的反抗。从郑屠户一类的地痞流氓到陆谦一类的恶吏,以及梁中书一类的贪官,还有蔡京、高俅这些朝中奸臣和昏庸无能的宋徽宗,形成一个庞大的压迫阶级。官逼民反,各个阶层的受压迫者都揭竿而起,走向造反的道路。
武松:
武松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武松自小习武,武艺高强,性格急侠好义。一次醉酒后,在阳谷县景阳岗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因此被阳谷县令任命为都头。武松兄长武大郎是一个侏儒,其美貌妻子潘金莲试图勾引武松,被拒绝,后被当地富户西门庆勾引,奸情败露后,两人毒死了武大郎。为报仇,武松先杀潘金莲再杀西门庆,武松杀死了西门庆,就被发送了孟州充军,又在十字坡结识了张青和孙二娘。后来武松醉打蒋门神最为精彩。武松为了神惹急,在狠狠的打他,这能证明武松是个粗中有细的人。他在挑逗时还可分成几个细节,三次换酒,之后说让蒋门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饱不让,就和他们打了起来这里包括蒋门神。
他在禽了蒋门神之后,却怕他告官和以后再把快活林夺回来,所以让他离开孟州,不得在此居住。被迫大开杀戒。在逃亡过程中,得张青、孙二娘夫妇帮助,假扮成带发修行的“行者”。武松投奔二龙山,后三山打青州时归依梁山。在征讨方腊的战斗中,武松为包道乙暗算失去一臂,后班师时武松拒绝回汴京,在六合寺出家,善终。
李逵:
水浒传读书笔记 篇四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一个字义。
但是,当今社会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的人,就是一个有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那就是鲁智深。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在现实生活中,正义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比如说:我们的警察,就充满正义感帮助别人,为被人挡枪,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我们要讲义气,不能做不讲义气的人!
水浒传读书笔记550字(二)
我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是施耐庵的《水浒传》这部书。
《水浒传》写了一场包括各个阶层百姓在内的武装斗争,这场斗争的起因是乱自上作、官逼民反,大批英雄豪杰报国无门,聚集梁山,最后尽忠殉义。这本书里有一百零八位英雄,他们先后与朝廷势不两立,和朝廷做抗争。他们不怕困难,不惧牺牲。特别在《梁山英雄舍命平叛乱》这一回,梁山英雄被招安,在路上,一百零八将只剩下三十六位了,因为在路上要捉方腊、徐宁、宣赞等人,发生了一次次的争斗,牺牲了很多的人。李俊、童威、童猛等人各奔东西,只剩下一部人又被奸细害死了。
这一百零八将里面我最喜欢混江龙李俊。他是一位水军头领,能在水里呆很长时间,而且游泳速度非常快,这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他曾立了不少功劳,比如他用他的水下功夫,多次将敌军头领捉住;又多次从水里进攻,来个趁其不备,消灭敌人。可是后来,他不愿意做官,就和童威、童猛去了他们刚结拜的兄弟费保处,从此逍遥自在。
《水浒传》真是一本好书。它讲的就是当时朝廷的腐败,农民起义的始末,塑造了李逵、武松等英雄形象。那一百零八位英雄为了除掉朝庭败类,与他们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每次故事不论胜利与失败都很精彩。吴用的超人智慧,宋江的领导才能,还有大家的英勇表现,让梁山这支队伍逐渐壮大起来,可是因为宋江的一次招安,让这支队伍变得七零八落。如果没有那次招安,那他们就能除掉奸细,大获全胜了。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书。
水浒传读书笔记550字(三)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四大名着之一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也描写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在梁山聚义的一百零八好汉个个英勇善战、有勇有谋。先说说绰号"及时雨的宋江吧"!!
宋江面目黝黑,身材矮小,平素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好结交朋友,以及时雨而天下闻名。因晁盖等黄泥冈劫生辰纲事发,宋江把官军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及晁盖等上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招文袋)及五十两黄金酬谢。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无奈,宋江怒杀阎婆惜,发配江州,与李逵等相识。却又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汉搭救,在刑场把宋江救上梁山,坐了副头领。后在攻打曾头市时,晁盖眼中毒箭而亡,遂坐上头把交椅。日后,宋江率众为朝廷招安。在历次讨伐其他起义军的过程中,梁山好汉死伤甚众,宋江本人也被所赐御酒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