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页是可爱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家巴金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借鉴。
家巴金读后感 篇一
一本谈女性有关的书籍,听许多读书博主推荐,终于在图书馆借到了。许多新手妈妈都碰到的事情吧,或多说少都经历过绝望的时刻,觉得自己好累好累,就算是有家人或者保姆帮忙也是心力交瘁。
回想自己在孩子第一阶段的叛逆期,也经历了这种挫败感,有时候只能把气撒在年幼的孩子身上。丈夫忙于工作完全帮不上忙,自己既要照顾孩子,还要考虑父母的感受,对孩子稍有怠慢或者没有及时安抚,父母辈立刻就跑来质问我。感觉自己很是失败,曾经有一段时间真心想到了要带着孩子一起去死。
书中里沙子和水穗都选择了做全职妈妈,而我认为女性完全可以兼顾家庭和事业。因为可以从工作中重新找回自信,也不会与社会脱节,与同事朋友的沟通相处中慢慢从抑郁中走出来。
书中的两位女性在和家人的沟通中也存在问题,为什么就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家人说说呢,良好的`沟通有助于育儿而且能舒缓心理的不安。我在那段困难时期,就是哭喊着和父母和丈夫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希望他们能理解自己,和自己一起慢慢改变。
我是妈妈,是女儿,是妻子,可是我也想做自己。
家巴金读后感 篇二
“命运”这个词,我们可以轻松用笔在几秒钟之内写完,而真正的意义,却要用一生去诠释。我相信“人定胜天”这个说法,但是很多时候,人力在命运面前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甚至于每一次的挣扎却是推向更深的深渊的魔手。
他们,是家的一部分;他们,进行着爱与恨、情与理的冲突;他们,或压抑,或挣扎,或抗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奏着生命之歌。
《家》给我们塑造了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接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最让我同情的不是投湖自尽的鸣凤,也不是守寡病死的梅芬,而是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的觉新。他爱着一个人,却同另一个人结婚生子;而后陪着与自己相守的人,又放不下爱着那个人。从始至终,除了最初他和梅芬的那些相处,我看不到他真实的灵魂。不是不想逃,不是不想任性,不是不想挣扎,只是身份将他压在了无形的五指山下,所以,他不能。觉慧口口声声称他的哥哥为“无反抗主义者”,却不知大哥注定是十字路口上最艰难的徘徊者,时代的牺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爷的威严,下启羡慕着觉慧的勇敢与追求。如果他处在觉民觉慧的位置,他断不会再这样压抑着自己。他很清楚地明白若自己放下了这些担子,这个腐烂、溃败的封建大家庭只有走向灭亡的道路了,这对一个骨子里还很传统,舍弃不了“大家”的男人是无法容忍的。于是他选择放弃自己的幸福,埋葬自己的感情去成全这个家庭。我们没有权利去批判他的选择是对是错,只能说这个看似可以选择的题目,其实只有一个选项。最终,他只能将自己的愿景寄托于觉慧,希望他享受不到的可以由自己的弟弟去领略,这不是他的放弃,恰是他的希望,让别人替自己幸福也是一种无奈的幸福。
这是一个默默承受,不懂反抗的人,那么反抗的人有什么结果呢?
作为高府丫鬟的鸣凤用死亡控诉了这个吃人的封建的社会。最初,她以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爱着高高在上的觉慧,她不求相守,只愿可以一直远远望着,不奢求,不指望能进一步靠近,出乎意料的是觉慧竟也爱着她。看似毫不费力就可以满足的愿望,鸣凤却不能,因为她只是一个丫鬟,丫鬟没有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的权利,从被主人买下的时候开始,她就没有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只是她太晚才看清。鸣凤久久等着希望的火光,她单纯的以为和覚慧的'爱情可以改变她的命运,仍摆不脱命运的安排,她被要求嫁给一个老头子,尽管她怎样恳求,也逃不了,绝望中她只能选择长眠地下。湖水成了她的最终归宿,这是一个悲剧,也是美好的结局,没有屈服,而是自已选择归宿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个年代来说。觉慧开始让我认为他是爱着鸣凤的,而后我越来越怀疑,那是爱吗?有那种爱,即使爱的人死了,却只有叹息,而没有多少悲痛表现的吗?我本以为在鸣凤死后,觉慧会哭天抢地,甚至于撕心裂肺的“殉情”,哪知他会那么淡定,然后渐渐淡忘,又去追逐自由。其实这只是一种小青年的反抗心理吧,不想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一种新鲜的感情,并非什么爱。只可怜了鸣凤,死心塌地换来一场空。悲哉!
小说中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向我们控诉着封建礼教对人生活的残骸,想说不能说,想爱不能爱,有的是无止境的约束和看不到光明的未来,不挣扎不甘心,挣扎了又是徒劳,怎样都是错,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就一个字可以形容——难。
巴金《家》读书笔记 篇三
《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它生动地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封建势力的衰落,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觉新是小说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因为他是长子,所以,为了维持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和谐共处”,他在任何事情上都采取“不抵抗主义”。
他和梅表妹有过一段美好的爱情,但是在这个封建的大家庭里,婚姻是他们无法控制的。他的父亲给了安排了婚事,他没有反抗,而是默默地接受了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心很痛,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然后他娶了瑞钰作为他的妻子。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灾”为由,不让瑞钰在家里生孩子,让觉新送她出城去。这对觉新来说是晴天霹雳,可是他接受了。在那之前,他的表妹梅因为他而在郁郁寡欢死去。然而,他无法抗拒所有这些悲剧的发生,愿意继续过着痛苦的“老”生活。
小说中另一个典型的人物是觉新的弟弟觉慧,一个大胆天真的叛逆者。他积极参加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反帝反封建活动,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制度,毅然与丫头鸣凤相爱。他还敢于挑战长辈们的迷信,最后,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家。
小说还着重描写了几个不幸的女人——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人性格不同。梅是悲哀的,瑞珏是贤惠的,鸣凤是善良而坚强的。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他们的悲剧结局是一样的。通过对这些女性悲惨遭遇的描写,进一步控诉封建伦理和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的迫害,强化了该书的主题。
《家》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巴金的创作成就和风格。它充分展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的卓越成就。
巴金《家》读书笔记 篇四
“有你在,灯亮着”,巴金先生的去世让每一名读者感到遗憾和悲伤。
我并非是个热爱看书的人,最初的相识也只不过是教材书中载选巴金先生的几篇节选,还记得为《雷雨》在老师的课堂上演绎,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体味封建社会下带给我们的启发,称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实读者,唯一接触完整的一本书《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细细回味了一遍。
《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家》中让每有一位读者热情,冲动和幼稚,《家》中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冲下去,千万别想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
家巴金读后感 篇五
四年级读巴金《家》有感小说中刻画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接受封建礼教安排的婚姻,最终郁郁寡欢,绝望而死的梅芬;顽固封建,完全沦为封建礼教奴隶的`高老太爷;温柔贤淑,通情达理,因高老太爷的死而搬到野外待产,最后因难产而丧命的瑞珏。这些都是在批评无情的封建礼教所带给社会的黑暗。
在那样的社会中,人们看不见光明,看不见希望,人们每天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唯有新思潮,新思想才能带领人们走出这个可怕的牢笼,就像主人公觉慧一样为了挣脱这个牢笼,到最后舍弃从小长大的家,远赴他乡追求自己想要的光明,他的这份追求新思想,新事物,敢于探索,敢爱敢恨的热情和毅力值得我们学习。
读了《家》之后,我不得不佩服巴金先生对现实生活的体会之透彻,更能将这种现实生活展现在他的小说中,那么的清晰,真不愧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家》也不愧是中国文学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