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观看最新的高水平影片时,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本文是细心的小编山仔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4篇开学典礼观后感的相关文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学典礼观后感范文 篇一
关键词:仪式;仪式教育;释典礼;束■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230-02
在古代中国,仪式贯穿于国家和民众事物中,包括远古的图腾崇拜仪式,天子巡狩仪式,封禅大典,婚嫁丧葬仪式等。各种各样的仪式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认识的一种表现,是教化民众巩固特定社会关系的重要形式。仪式并不是简单的过去残留,而是人类成长中的重要认知工具。发生在学校领域内的传统仪式教育积淀着一个民族的特色,传承着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念,是研究现代仪式教育的历史基点。传统仪式教育种类繁多,存在于私学、官学、书院、科举、庙宇等各种教育文化空间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既有师生、生生交往过程中的跪拜礼、揖礼、就餐礼等日常生活仪式,也有重大典礼,比如对新入学儿童开展的开笔礼和对成年学生开展的冠礼。本文选取典型的传统仪式教育释典礼和束■礼为研究对象,展现传统仪式教育的风貌,探讨传统仪式教育的基本功能,从而挖掘其对现代仪式教育的启示。
一、我国传统仪式教育的典型样态分析
1.释典礼。《周礼・春官・大司乐》曰:“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乐祖”是早期被神圣化了的教师,瞽宗是商代学校的名称,也是祭祀“乐祖”的场所。商代在学校祭祀“乐祖”的宗庙祭祀性质的礼仪中祭奠先师的学礼内容被继承发展,被视为释典礼的早期雏形,成为后世学校教育礼仪的内容。“释奠”即陈设酒食以祭奠先圣先师,释典礼是古代学校最庄重盛大的典礼之一,意在尊师重教,是我国古代官方学礼的典型代表。《礼记・文王世子》中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后来,释典礼也在孔庙举行,现在曲阜的祭孔大典就是对释典礼的传承。
所谓先圣,是指制礼作乐之人,如舜、禹、汤、周公之类。所谓先师,是指有道德以礼乐教人者。先圣先师并没有确指,历代人选不尽相同。最初,释典礼的祭祀对象是周公和孔子,后来的祭祀对象演变成孔子、四配、十二哲以及先贤、先儒。随着时间流逝,专祭孔子也是有因可循的,其中,关于周公与孔子地位的评价,梁漱溟曾指出:“周公及其所代表者,多半贡献在具体创造上,如礼乐制度之制作等。孔子则似是于昔贤制作,大有所悟,从而推阐其理以教人。道理之创发,自是更根本之贡献,启迪后人于无穷。所以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影响上说,孔子又远大于周公。”除了祭祀对象不断发生变化以外,释典礼的举办时间、规模、仪节等都在不断演变。
释典礼仪式有着复杂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各种各样的仪式使得权威的构建,礼乐的教化更好地得到实现。释典礼场景布局讲究方位、数字的象征性以及礼器、祭品、服饰的政治性。释典礼也有着极为严谨的结构,其中舞乐贯穿始终,与乐相比,舞在祭祀活动中直观性最强,影响也大。恩格斯在讲述印第安人的崇拜仪式时说:“各部落各有其正规的节日和一定的崇拜形式,即舞蹈和竞技;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仪式过程中,参祭人员用身体作为载体,以俯伏、兴、平等动作来表达对孔子的追忆与缅怀。在庄重严肃的仪式氛围中,在参祭人员模仿性和象征性的表演过程中,参祭与观祭人员会自然地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愿望。释典礼正是因其政治性、社会性、宗教性、文化性等多重特征,成为国家、社会乃至儒家士大夫凭借之手段,生存之依据。
2.束■礼。《论语・述而》中记载:“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悔。”古代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的礼节叫作束■礼。关于“束■”的含义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分别是束带修饰,后喻指上学年龄十五岁以及赠予老师的见面礼――干肉,后喻指学费。关于“束■”的不同解释。《做论语译注》曰:“■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挺),十■为一束。束■就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做初次拜见的礼物。”《我读》中将“行束■”解释为:“古代十五岁的成童,行束■之礼以入大学,后来引申为指年龄。”本文采取学者杨佐仁的看法,他认为“束■”最初是束发或入学年龄十五岁之意,到了《北史》《隋书》中的记载就开始出现“束■”为学费干肉的现象,这种变化是当时社会生活制度的产物。从关于束■礼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其礼节烦琐,但这也正好体现了师生以礼相待的融洽关系。学生在入学之始便通过礼节表达了对师长人格和学问的尊敬,将求学视作一种神圣的事业。老师则身体力行,对学生谦逊有加,谆谆教诲。
二、我国传统仪式教育的基本功能分析
直观地看,传统仪式教育是在进行文明教化,倡导民众尊师重道,当然这也是传统仪式教育最具基础性的功能。但是,结合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对传统仪式教育进行深入挖掘,便可以发现其对统治者权威进行塑造的功能更具深刻性。
1.尊师重道的道德教化功能。在古代社会,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德育n程、礼仪活动和师德示范。在礼仪活动中的束■礼中,学生通过具有代表意义的行为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之情。尊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在入学时应该具备的,即使是在以后功成名就,成果大于老师之后,也还是要尊重自己的老师。心丧礼也是对老师极为尊重的一种传统仪式教育,《礼记・檀弓》中记载:“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心丧是指老师去世后,学生身无衰麻之服,而心有哀戚之情,所谓若丧父而无服也。民众通过传统仪式教育表达对先师和老师的感恩与崇敬之情,反过来,传统仪式教育又通过先师和老师的道德力量教导民众。学生要处处学习老师的为人之道,不断在道德素养上提升自己。尤其是释典礼对于儒生自身的作用已经超过了尊师重道的道德教化。千百年来,儒生通过释典礼,不断坚定其基本信仰方式和道德准则,他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求得生命和真理,以安身立命,而不必另外寻找精神安息和灵魂寄托。也就是说,释典礼将其参与者经验性的、社会性的尊师重道,通过仪式实践,不断强化参与者对先贤的尊重,从而转化为一种类似于宗教性、先验性的道德信仰。
2.塑造权威的政治教化功能。传统仪式教育是在当时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的大前提下开展的,它必然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其塑造权威的政治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仪式教育程序复杂、严谨,甚至是稍有出入,就可能会被冠以“以下犯上”或是“大不敬”的罪名。尤其是仪式教育中涉及禁忌的部分,更是以其强制性和神秘性塑造了统治者的权威。以释典礼为例,在上文提到过的释典礼场景布局讲究方位的正统性、数字的象征性以及礼器、祭品、服饰的政治性,并且释典礼也有着极为严谨的结构。这些要素的设置无疑彰显了统治者的不容侵犯性。此外,统治者的亲自参与的视学仪式不仅没有拉低其身份,反而让民众更加信服统治者的统治,因此也就更加彰显了其高高在上的形象。其次,通过传统仪式教育培养符合统治阶级需求的人才。传统社会里尤其注重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同角色应该遵循不同的伦理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不容置疑。被赋予统治者伦理规范的读书人,才是统治者需要的人才。最后,通过传统仪式教育统一读书人的思想,巩固政权。行为上的服从,不如思想上的认同更有助于巩固统治者的政权。尤其是在古代社会,思想的统一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我国传统仪式教育的启示
传统并不等同于落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仪式教育也饱含着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现代人去思考。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传统仪式教育有助于深化现代仪式教育的内涵。无论我们的社会先进到何种程度,我们的社会依然离不开传统因素的影响,因为正是由于历史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文化在时间的积累中越发深刻。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传统仪式教育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仪式教育文化体系。学习传统仪式教育的精华,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仪式教育,从而开发新的仪式教育资源,创新仪式教育形式,是构建现代仪式教育文化特色的必经之路。
上文中提到的释典礼等传统仪式教育,给我们留下诸多启示。首先,传统仪式教育和道德养成紧密结合。仪式重在增价值观传播的表达性与渗透性,传统仪式教育处处体现着尊老敬贤的价值观念,是对民众道德品质的培养。现代仪式教育种类繁多,但每一种仪式教育都涉及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但不是太突出。因此,可以在一些仪式教育中适当增加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环节,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其次,传统的仪式教育注重细节。传统仪式教育通过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展现,增强感染性和说服力,从而有利于形成民众的道德自觉与道德养成。现代仪式教育要避免形式主义和敷衍应付的问题,力图把仪式教育做精,从而提高仪式教育的效果。最后,传统仪式教育注重神圣感的塑造。古人祭天敬神都怀有一种敬畏之感,这也直接影响到民众对待仪式的态度。当下很多仪式教育也同样需要营造神圣的氛围,唤起我们敬畏或者虔诚的心,从而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传统仪式教育宝库有待进一步挖掘,做到古为今用。需要注意到的是,传统的各类仪式教育是礼文化的表现形式,礼文化受所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因此,封建社会的礼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包括糟粕的一面。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仪式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警惕其糟粕的一面,并且将仪式教育与时代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地抛弃其烦琐繁杂的仪式程序。
参考文献:
龙汉宸。礼记・文王世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151.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9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88.
盖金伟,孙钰华。论释典礼与唐代文化权威的构建.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11.
龙汉宸。论语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60.
杨伯俊。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76.
傅佩荣。我读论语.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32.
开学典礼观后感范文 篇二
一、传统“礼”文化与当代高师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与意义分析
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关于礼乐的倡导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公民道德素质显著提升,因此不难看出“礼”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礼”作为周公时期制定并经历几千年的补充完善而形成的既定的行为典范,在新时期更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时代意义。而“礼”在本质上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在约束人的行为及提升个人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今天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礼”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的“礼”文化教育,实现礼文化传统与当代高师教育的有效结合。纵观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成果尤其是高师院校的文化建设成就,整体理想的基础上是对传统“礼”文化的忽视,对优秀传统“礼”的教育弱化使得大学文化建设底蕴不足,而过度推崇“礼”文化也对高师教育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礼”文化的束缚使得高师学生失去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因此在继承与发扬“礼”文化时,必须立足高师教育的教学实际,注重对“礼”文化传统的辨别与筛选,对于其中优秀的部分要加以借鉴与吸收,对于其中的糟粕成分要予以剔除。结合时代背景,让“礼”文化教育在高师教育中发挥出理想的教育功效,推动高师院校的大学文化建设。
二、当前高师教育信仰层面的“礼”文化体现
(一)高师教育中应将“礼”作为教育宗旨
高师教育的成功离不开正确的教学指导,而教学指导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大学的教学宗旨,体现着大学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从“礼”的角度审视当前的大学教学宗旨,透过纷繁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大学教育宗旨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并深刻地表现为浮躁的学风,功利性的教学与多种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而高师教育的独特性又要求其必须遵循既定的教学宗旨,扎实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与目前大学中潜在的教育价值秩序紊乱相分离。高师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对未来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对教师的需求,我国逐渐意识到计划教学的弊端更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潜能的开发。因此高师教育宗旨应该在维持基本“礼”文化秩序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宽培养方向,因材施教实现高师教育宗旨下师范生的多元化发展。总结来说就是高师院校教学宗旨既要带有“礼”文化作为教育价值秩序的影子,又要摒弃落后的人才培养理念,双管齐下,两方兼顾展现高师教育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内涵。
(二)高师教育中应将“礼”作为教育思想
大学教育不同于初高中的基础性教育,也不等同于职业院校的技能教育,更多地被定义为精英教育与专业教育。而精英教育的开展与完成需要既定的过程,循序渐进不断推进,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的学习任务,而这也与“礼”的层次性教育内涵不谋而合。立足于当前的高师教育体制,大学初级阶段属于普通教育开展阶段,后两年则是专业教育与拓展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完成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后则是更高一层的研究教育,这种既定的教育层次安排就是传统“礼”文化的体现。但是从我国目前高师教育的情况来看,部分学校在师范生进校初期就分配专业,忽略了学生的基础教育直接过渡到专业教育,这与中国传统“礼”文化中所倡导的教学秩序相违背,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没有坚实的学习基础其专业教育成效也并不理想。所以高师教育要遵循既定的教学步骤,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才能真正实现高师教育优秀人才的培养。
(三)高师教育中应将“礼”作为认同感教育
高师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必须获取师范生的认同,激发他们的归属感。所谓的认同感是学生对大学整体的认可与肯定,对于学校的校风校训认可并且服从,当毕业后满意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学习经历,对母校怀有一种敬畏之情。但是从目前高师教育的调查现状来看,有58%的学生表示对学校不认可,不满意大学教育。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的心理落差感是首要影响因素。学生对大学的最初印象来源于网络、教师及社会宣传,当自己进入到大学校园发现与自己预期的大学有差距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
同时近几年高师院校不断扩张,教师层次良莠不齐,教学方式呆板落后,学生积极性不高从而产生失落心理,这两种失落情绪的重叠使得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大大降低。我国“礼”文化倡导学生对学校对教师的认同感,认为这是开展学习的首要前提,我国当前的高师教育忽视了对认同感的培养,使得大学教育沦为形式教学,大学精英教育的功效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三、当前高师教育文化规范层面的“礼”文化体现
(一)高师教育中的教育制度之“礼”
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而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也需要教育制度的有序维护。大学学习环境相对高中来说十分宽松,教师的约束与管制色彩被弱化,学生很容易形成散漫的学习习惯与作风,因此必须借助课堂秩序加以维护。
但是大学特殊的教学环境与教学特性使得秩序与规范很难起到良好的说教与规范作用。即使有教师点评,有考试约束,学生依然上课积极性不高,自由散漫,逃课旷课现象严重,更甚至刮起“考前背一背就0K”“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等不正之风,严重降低了高师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想维护高师教育中的正常教学秩序必须在做好他律的同时引导学生做好自律。他律目前在高师教育中十分常见,执行方式也比较灵活,网络管理与动态监督、电子档案储存及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等都是他律的表现方式。
而自律的开展需要从中国传统的“礼”文化中寻找借鉴,“礼”文化为学生的自律指明了方向,人们掌握与学习的“礼”的过程其实是熟悉社会既定规章制度并自觉约束自己的过程,这与我国大力倡导的以德治国本质上是一致的。“礼”文化中的德治不仅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立足高师教育,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并推广“礼”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与发展的同时实现和谐校园秩序的构建。学生在学习“礼”之后,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帮助自己形成良好的学风与道德情操,形成以“礼”为先的大学教育精神,通过“礼”的渗透自觉地投入到高师教育的学习中去,打造自身的良好素质。
(二)高师教育中的学术文化之“礼”
“礼”的道德约束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的约束上,更体现在对高师教师的行为约束上。随着物质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更多的教师一味追求福利待遇的提升与个人等级的晋升,而高师又一定程度上将这些物质奖励与学术研究挂钩,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论文指标,而忽视了教师的道德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挖掘,使得教师单纯追求的量而忽视了质。在这种不正之风刺激下,部分教师铤而走险搞起学术欺骗,盗用或挪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形成了高师教育内学术的腐败之风。
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学校制度上的漏洞,没有正确定位教师的价值与学术意义,使得学术研究成为晋职加薪的附属物。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自律意识的低下,是教师个人素养不足的体现。因此必须借助“礼”文化来净化当前高师教育的学术论坛,教师个人应该明确自身定位,“传道授业解惑”,面对物质的诱惑理应做到淡泊名利,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教学与真正的学术研究上。只有正确认识学术研究,正确对待学术科研,才能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真正做到实至名归。
四、当前高师教育文化实践层面的“礼”文化体现
“礼”文化体现在高师教育的实践层面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各种典礼制度与校园环境的建设。在典章制度方面体现最为深刻的就是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与校庆典礼。我国传统“礼”文化认为开学典礼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尊师意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明确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该怎么做,一般来说仪式都比较隆重,相当于古代的祭祀规模与礼制要求。当前我们高校的开学典礼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并未深刻认识到开学典礼对自己将来求学的指导意义,甚至部分学生借故缺席。
毕业典礼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总结与分析,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启今后的职业生涯或者研究生涯。校长在毕业典礼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校长激情澎湃的演讲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人生的价值与应有的追求,但是当前我国的毕业典礼对学生要求不高,只是对过去学习的简单总结,校长更多地承担祝福者的角色,学生难以在毕业的庄严时刻意识到大学毕业后应该的人生走向与职业追求。
除了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校庆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大契机,当前我国高校的校庆活动往往举办得十分隆重,一味追求场面的宏大,带有哗众取宠,吸人眼球的倾向,其实这是“礼”文化缺失的体现,校庆活动举办的真正意义与目的是激发本校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庄重而热烈的校庆氛围中得到升华,从而转变为学生更长远更高尚的人生追求。因此无论哪种形式的校园典礼都应该彰显我国古代“礼”文化的优秀传统,将重点放在学生人生价值的获取与自我觉悟意识的提升上,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是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其实是校园建设活动中最为关键与核心的建设部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价值定位,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我国古代礼文化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基于当前我国混乱的校园环境,需要礼进行文化清理与整治,摒除其中的不正之风,摒除其中的物质色彩,让校园文化真正干净起来,纯洁起来,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自觉认同“礼”的典范要求,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参与到维护校园文化环境的行动中去。
另一方面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风景可以有效地凸显校园文化特色,我国部分高校之所以取得教育与办学的成功就是加强对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步伐,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突出了校园的自身特色,使得校园文化成为校园文明程度的展示窗口。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主阵地,更应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文明风尚,为师范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素质和谐发展创造良性环境。
五、结语
“礼”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就“礼”文化与高师教育的有效结合为研究分析对象,通过具体的措施结合高师教育实践,为高师教育中的“礼”文化建设提出了指导。
开学典礼观后感范文 篇三
开学典礼结束了,我想了很多很多:春天是一切事物的开端,让我们在新的学期里好好学习吧!在新的学期里,祝老师们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祝愿同学们的成绩步步高升!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开学典礼观后感这天下午我们校园举行了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刚刚开始,老师就立刻打开电视,我们立刻放下手里的书,开始看开学典礼。这次开学典礼的主题是:“读书”。首先,校长公布了上学期的十星标兵学生名单。我们都津津有味的听着,但是没有我。我想:“为什么没有我呢?”于是,我继续听,到了最后,名单公布完了还是没有我,这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校长又让几个同学介绍他们的读书经验,他们说的很好,也很动听,之后老师又介绍了他们的经验。“
开学典礼结束了,老师回到了班级。老师说:“要想当上十星标兵,必须要品德好,学习好,劳动好……”。我听了老师的话,就想:“我必须要做到这几点,争取下一次十星标兵里有我的名字”。
开学典礼观后感这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穿着校服来到校园。升旗仪式和早操结束后,我们开始上晨会课,这次的晨会课是举行开学典礼,我们的开学典礼就是听广播里徐校长以及其他老师的讲话。“叮铃铃”下课铃响了,我们如流水般的涌出了教室,兴奋地与伙伴们玩耍。因为这天才刚刚开学,大家都很高兴,在这一天里我们上的所有课程几乎都是孙老师来上的。因为这天还没发新书,所与老师就让我们看课外书。这天下午是不上课的,吃完午饭后,家长就陆陆续续地把我们接回家了。这天我真是太高兴了,我望见了我两个多月没见面的同学,和他们一齐游戏真是太快乐了!
这天是开学典礼,是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我必须会比以前更认真、更用心上进的。
开学典礼观后感九月一日是我们开学的日子,但太阳偏偏躲进了云层里。一大清早,小伙伴们穿着校服,戴着红领巾,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校门。8点整,开学典礼最后开始呢!瞧!主席台上,校长、主任、学生代表正面带微笑地向我们招手呢!不一会儿,只听见廖主任振振有词地报幕:“实验小学开学典礼此刻开始。第一项,升国旗。”王主任用宏亮地声音宣布:“全体立正敬礼。”无数只右手高高地举过头顶,无数双眼睛注视着国旗,我们的心紧紧地和国旗连在一齐。操场上安静极了,只听见国歌在校园上空回荡着,只听见微风吹拂着国旗发出“沙沙”地声音。我望着国旗,仿佛看到战场上,一个个战士英勇地与敌人搏斗,争夺了一块块被敌人霸占的领土……国旗渐渐的升起来了!升起来了!在教学楼的衬托下显得多么庄严,多么鲜艳!国旗升上了祖国的天空,也升在了我们的心里。
之后,胡校长精神抖擞地把少总部旗帜授予少总部总大队长谢晓晨同学。紧之后学生代表尹晗·夏露分别作了假期总结和新学期打算的发言。那甜美的语调真把大家的神思带到了一个美妙的境界。最后,王主任热情洋溢地作了新学期工作安排……
开学典礼就这样结束了。展望新学期,我必须不会辜负家长和老师的期望,让自己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开学典礼观后感一首首激昂的乐曲,激励着一颗颗奋斗和拼搏的心;一支支动人的舞蹈,演绎着青春的蓬勃与活力;一段段精彩的演说,在我们的心中回荡了一遍又一遍。青春的气息如同出生的朝阳,蓬勃的力量如同阳光的挥洒,这场完美的开学典礼深深的震撼着我们,它激发了我们青春的活力,展现了我们的自信飞扬。同时在这场激动人心的典礼中,生动而又具体的诠释了__学子对__学院的热爱与赞美!因为我们明白:同在一片__下,我们齐飞扬!
人生的路,有坦途,有坎坷,走过的岁月,有欢笑,也有苦涩;泪水告诉了我们一个跌倒的故事,汗水,使我们多了一份沉重,几多成熟。我们都经历过高考的风雨,尝受过失败的无奈,所以,在这片秀丽的“__”里,我们更应懂得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也更就应努力把握在__医学院里的每一分,每一秒,在学习和实践中努力的提高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不断的成长。
精彩的开学典礼解除了我对高考的畏惧,使我彻底醒悟了,也使我震撼了。
我深知在高考之路上,自己并不是一个人,不是孤独和失落的,我的身后还有我的父母,帮忙我的老师,以及并肩作战的同伴。因此,这注定是全力以赴,不留遗憾的一年,透过这一年,也注定是卧薪尝胆,不断拼搏的一年,透过这一年的努力,我也最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迈入了__学院。!
跨入__的那一刻,梦想已经实现,但是我深知这还远远不够,等待我的将是努力规划自己的人生,为自己未来而拼搏!我明白我没有勇气折断我的翅膀,因为我还要让自己展翅翱翔,所以在__里,我只有更加努力,务必更加努力!
__学院为我们带给了优美的学习环境和优秀的硬件设施,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让自己堕落,荒废自己的大学生活。我们就应拿出自己的活力和青春的活力,来迎接新的挑战,用拼搏的画笔为自己画出一张最美的大学生活画卷!
开学典礼观后感开学的第一个星期五,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们校园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
首先,我们看了一段精彩的舞狮表演。叔叔们披上了好看的雄狮套,动作十分洒脱,举手投足表演的活灵活现。只见“小狮子”一会儿灵活地跳上了桌子,在桌子上调皮地表演倒立,一会儿又跳到地上翻滚,跳跃。他们扣人心弦的表演,博得了我们全体师生雷鸣般的掌声!真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起立!”升国旗,奏国歌,少先队员行队礼!典礼正式开始了,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望着鲜艳的国旗,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当然更看到了此刻辉煌的成就。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必须要继承先辈遗志,努力奋进,为国旗添光彩。“当当当”,旗杆上的旗绳敲击着金属,仿佛也在为我们的开学典礼进行伴奏,太阳公公也咧开了嘴,散发出柔和的光芒。
校长热情洋溢的讲话之后是一位女教师的演讲,她讲得是那么动听,那么充满了活力。她祝愿我们在新的学期里,成绩步步高升,快乐成长每一天!
老师们对于工作从来都是严于律己,兢兢业业,作为学生的我们天职就是学习,我必须听老师的教导,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
开学典礼观后感范文 篇四
一、“毕业”还是“始业”:对毕业典礼概念的厘正
从字面上讲,毕业即意味着一个阶段学习的结束。但是,毕业,又不仅仅意味着某一阶段学习的结束,同时,它还是“开始”的象征。著名科学家谈家祯曾指出,“毕业典礼(commencement)就其英语的本意来说,其实是‘始业’的典礼。”事实上,毕业既不是单一的结束,也不是单一的开始,它是结束与开始的节点,是开始与结束的汇合处,也就是说,它具有继往、开来双重寓意和象征。然而,无论是结束,还是开始,都是特指某一阶段“学习”的结束与开始。这里的“学习”,严格地讲,不是自学,不是在家庭或其他非正规机构中的学习,而是受教育者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的较为正规的学习。正因为是较为正规的教育与学习,所以,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教育者要举办相应的仪式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仪式规程和文本等,对学生们所取得的学业成功,对学生们的成长给予庆祝和确认。仪式在赋予他们新的身份与义务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未来生活进行铺陈与引导,以使各位新人能够更加顺利地步入新的学习阶段、新的人生阶段。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毕业典礼作为学校仪典文化的载体之一,其更能充分地体现出学校教育、学校文化的意韵。
毕业典礼作为学校文化的载体或附着体,其在展演学校文化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学校文化,进而塑造了学校生活的结构与秩序。
二、追问:毕业典礼中的缺失现象之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漠视与疏离
问题一:毕业典礼为什么不邀请学生的亲友乃至社区成员参加?
很多的毕业典礼只有三两个家长代表,只有象征的意味,不具有现实的意义,因而,这是一些学校毕业典礼中的一大缺失。有人会说,学校条件有限,毕业典礼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兴师动众”,“简单”一点不是更好吗?其实,这种“既要有,又要省时省力,简洁高效”的想法,是极为矛盾的。其实,作为教育者,典礼的举办者,大都非常明了这一行为的作用与意义,之所以没有做到,其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原因,即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这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
其一,独断狭隘的学校文化观。其实,综观国内学校中的各种仪式,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时候,这些与学生的教育、成长紧密相关的仪式场景中,都很少看到家庭成员的影子,更不用说社区力量的参与了。长此以往,好像已成为一个既成的法则:学校举办的活动,有学生、老师参加,外加几位嘉宾,就已足够。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度狭隘的教育文化观念在作怪。学生的教育与成长,不是孤立于学校之中的,其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的共同作用与影响;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同样离不开家庭、社区环境的影响与作用。因此,学校在教育学生、发展自己的文化时,必须强化一种大教育、大文化的观念,必须与家庭、社区联合起来,而联合的基本途径就是,力求各方的在场,力求各方的参与,这既是对各方的尊重,也是对学校自身的尊重,当然,最终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尊重。
其二,形式主义的学校文化观。学校文化观是抽象的,学生们是无法直接“触摸”到的。但是,学校文化有众多的载体,这些载体就是形形、实实在在的学校生活,学生们生活于其中,总能或多或少地体察出学校文化的多重韵味。也就是说,学校文化是通过那些有内容的,实实在在的各种载体,得以传承与发展,得以使学生们体悟与内化。我们举办毕业典礼,却舍去能够使其更加充实、鲜活的要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其背后蕴藏着的是一种追求形式而轻视内容的学校文化观。这样的学校文化观是极为有害的。
问题二:毕业典礼为什么不能逐一地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
国内各级各类学校,毕业典礼中不能逐一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的,不在少数。这些学校的一般做法是,由学生代表领回去,再逐一发到学生们手中,或者干脆学生们一哄而上,各自拿走,散去。毕业证书作为学生学业成功的确认,作为毕业的合法性证据,其应有的“神圣”与“尊严”,经过这种简单化、世俗化的处理,可以说是荡然无存。由此,我们也要怀疑教育的尊严何在了。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学校文化、我们的教育仍然存在自尊缺失的现象。这似乎有些危言耸听,而事实就摆在眼前,不容视而不见。自尊者,方能去尊重别人,方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我们许多学校的毕业典礼连逐一为学生颁发证书都没能做到,又如何奢谈时时处处尊重学生?不尊重学生的学校文化,又如何赢得学生们的尊重与认同?而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这种尊重与认同,往往就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离开它,发展学校文化又从何谈起呢?因此,一个有自尊的学校,应该深刻认识到毕业典礼对于学生成长、对于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该能够认识到“逐一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所包含着的意味:对学生们成长的确认与尊重,对教育的尊重;应该精心地、用心地将毕业证书,逐一地发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让他们在领证的过程中,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毕业证书的厚重,成长的骄傲与自豪,以及对学校、对集体的归属与认同,等等。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我们许多学校的教育文化理念中,学生们的主体性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漠视的,至少没有得到应有的凸显。众所周知,在毕业典礼中,毕业生们是绝对的主体,因为整个典礼就是为他们而设。因此,在毕业典礼中,毕业生的主体地位应在各个环节中得到凸显,而最能凸显学生们主体地位的仪程,就是颁证仪式。在那些颁证仪式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尽情享受那属于他自己的庄严而温馨的一刻,在众人的注目下登台,接受师长的学业肯定与人生祝福,握手、拥抱、掌声、欢呼,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在表明:你,毕业生,就是表演的主角,就是众人追捧、瞩目的对象。可是,在那些草草唱名,代表领证的颁证仪式中,就不会有这种骄傲、自豪的感觉了。然而,当他们的名字没有被响亮的读出,他们的证书被别人代领,只有做看客的份儿,这时他们会想:既然是无足轻重的看客,那么,干脆自得其乐吧。所以,在那本应严肃、庄重的时刻,许多学生却在悄声地聊天;在那本应热烈、欢乐的时刻,许多学生却是冷冷、淡淡地坐在那里,仿佛眼前的这一切,与他们无关。
问题三:毕业典礼致词为什么令学生们不感兴趣甚至反感?
好的毕业典礼致词,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等等。而不是空话套话一大篇,无关痛痒的罗嗦。也不是总结一下,祝福两句,号召几声式的八股作派。如此致词,学生们自然不爱听,自然不愿听,自然会反感,自然也不会达到其应有的成效。
一般来讲,好的毕业致词总是以学生的特有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人生经历的讲述与分享,还是那些长者式的叮吟与嘱咐,等等,他们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遵循着以上原则。我们的校长在致词前,为什么不能事先了解一下学生的想法,为什么不能力避说套话、虚话,力避居高临下的教导与告诫,实实在在地讲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这样不是更为平易近人,更易深入人心吗?毕业致词如此,学校生活中的一切活动、行为等,都应如此,即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真实需要,考虑到他们的接纳程度等。如此,我们所坚守的学校文化才能落到实处。其实,这一问题,与我们所说的应充分重视与凸显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是一致的。因为,将学生摆在学校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将学生们的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将其视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处。这方是学校文化应有的追求。
另一方面,毕业生不仅是毕业典礼的参加者,典礼的主角,也应是典礼策划、筹办的积极参与者。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毕业典礼在充分地征求毕业生的想法与意见的同时,还应该发动他们共同策划、筹办毕业典礼。就毕业致词而言,为什么不发动学生们来共同决策,决定邀请谁来致词?决定致词的主题范围?当然,这必须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而这一点对学校来讲,并不是难事。但是,这并不难办的事,却不去为之,而是继续走老路,归其原因,也许是因为学校决策者们不喜欢或不愿意采用这种“麻烦”“费事”的全员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因为,这远没有“独断”更为“省事”“高效”;也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本是领导们、老师们的事儿,学校的事儿,学生们没有必要插手等。理由可能有很多,但若归结为一点,就是校方在毕业典礼的筹措与举办中,缺乏必要的民主意识,这是我们学校文化的重要缺失之一。而从另一个侧面讲,学校决策者们不喜欢或不愿意,或者是觉得,区区一个毕业典礼,点到为止,没有必要如此讲究;或者觉得,毕业典礼一向如此,该有的事项都有了,这就行的了,没必要搞什么新花样儿,等等。这类想法,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与真心、精细地去为学生们做一些有利于他们成长与发展的实事相比,我们许多学校好像更喜欢追求形式,更愿意固守旧态。很显然,这些对学校文化的发展,对学生的教育与发展,都是极为有害的。
其实,这些问题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如果简而言之的话,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即我们的学校文化在其核心价值观上存在缺失,其集中表现为对学生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的漠视与疏离。
三、重构:毕业典礼与学校文化的融合
毕业典礼是学校文化的展演,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毕业典礼自然也应各展风采。我们无法制造出一个毕业典礼的模版,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我们的学校在筹办毕业典礼时,若能力避以上所列举到的一些问题与缺失,并能借鉴学生与家长们对毕业典礼的意见与重构,始终以学生们的成长需要为出发点与落脚点,那么,就一定能筹办出学生们喜欢、家长们满意的毕业典礼。他们喜欢了、满意了,毕业典礼的功效,学校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文化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是学校大多数成员的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一个真正的、规整的毕业典礼,应该包含并凸显出尊重与平等,感恩与责任,分享与联合,传承与发展等理念。而以上理念的凸显与达成,则与交往紧密相关。尊重与平等是交往的前提与本质,感恩与责任、分享与联合、传承与发展则在交往中完成,他们是交往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