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页是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9篇教育名著读后感。
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一
今天,我看了一篇《国家孝德教育篇》,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教育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四篇:《孝的培育》,(。)我知道了:那里面写着妈妈和爸爸是我们最重要得人,世界上最没的声音是妈妈的呼唤,父母亲是最温暖的阳关,妈妈的罗嗦是为了我们好的,除了孝敬爸爸妈妈还要孝敬爷爷奶奶。所为父爱是山母爱是海。这些句子让我感到了:“父母亲的爱是那么的重要。没有父母的爱,就向一个冷酷的黑暗世界,那些可怜的孤儿是多么的不高兴的。
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有一次,妈妈在这里整天都叫我:“干什么干什么……”我说:“烦死人了!”妈妈说不管我了,我说不管就不管。第二天那些事都忘了做,给老师批评了,才明白妈妈是对我好的,我真后悔啊!所以我从那以后我一听到妈妈的罗嗦了,我就做好了。那其实是一个劝告,是为了我们好,要应该听的。同学们你们也有这样的经历吗?你们又知道了什么?
这篇教育篇,我觉得里面非常有许多知识和教育,非常让人觉得好看,教会我们很多知识……看了我这篇观后感,那以后就要孝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们要记住哦!
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二
在我的十多年教学中,脑海里经常浮过的是”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谁而服务”。这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他给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这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具体表现为一个目的、三大原理,七项措施。
1)生活教育的目的: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2)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3)生活教育七项措施:
第一,要改造城乡教育,以培养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
第二,要普及全民教育,以达到个个识字,人人明理;
第三,要普及科学教育,推广现代科学技术;
第四,要改革旧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创造生活用具,运用生活工具”;
第五,创办新型的试验学校,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
第六,要培养一大批立志改造社会,改造乡村的新型教师队伍,他们是一批”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一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满天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人;
第七,创造适合国情,适合生活需要的大教育体系,使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
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1)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
首先,它教学生吃自己。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不许提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提问了,但不许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在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也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其次,教学生吃别人。传统教育教人劳心而不劳力,而不教劳力者劳心。更明白一点,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民工人的财。
2)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
首先,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学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
其次,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人,不教人升官发财。生活教育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自己的主人,做人中人。
在其他教育篇章中,也不时可以看到陶先生关于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比较。比如说:
传统教育注重的是人才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平民教育,普及教育;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
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
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
读了这本书后,我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得很远!经常以”分数”的高与低论英雄,我们是否该醒醒啦!
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三
读了于老师的建议感触很深。对待学生真的要有方法和措施,千万别发脾气,而要静静地观察每一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屡利、灵活、有神。及时用满意的表情表扬表现好的学生,表扬要具体。比较调皮的学生则用一种期待的或严厉的目光“盯”住他。无效则直接点明,但不要指责,更不能挖苦。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课堂上师生关系做到融洽,老师尽量不要发脾气,惩罚尽量少用,体罚更不可有。宁肯让教育失败一次,也不要让学生记恨你,造成更大的失败。
在教学中,要上好一节课,须精心备课,把握教材,没有准备的课是不成功的课。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怎样运用教育机智组织好教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于老师说的很有内涵。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呢?面对学生能不能动情地说话?板书的字能不能让学生为之赞叹?我们老师的朗读能不能让学生为之感动?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话语,机灵的眼神,你的所授的知识能不能吸引住学生?我们的教学方法的变化是不是灵活让学生感到有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这就是我们教师教学的。艺术。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积累经验从每一节的教学反思中提高。有空闲时间要经常阅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才能充实我们的教学能力,读书要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要把读书所得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只有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创新充实自己,我们的工作才会更加的出色,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丰富多彩!
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四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建模,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计算机程序,用平实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它不晦涩,通俗易懂,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教育进教育大师们以人为本的渗透理念。虽然现在现在教育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方法论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的教育理论大师,他用30多年的时间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他闪烁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教育工作者干渴的心灵!书中的就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
文章中有谈如何教书育人的,有谈如何关心后进生的,有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的。其中第八十七条“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给我的启发最为深刻。“教育素养”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深刻的认识。我所教学从事的工作是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工作,那么我必须能够分辨清楚语文这门学科的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学科思想的前沿结构性问题。如:我应对语文教育理论的发展有所了解,熟悉目前语文教育领域的动态。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或者说教育工作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的确是这样,只有当我的常识基本技能视野无比宽广时,在语文教育教学这时,才能高瞻远瞩、才能改革创新、才能英语教学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真正鼎益。
文中还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道德修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深入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表示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理应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
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五
魏书生说:“一名好老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脑子里缺少资源,而是我们缺乏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关于管理,魏书生提倡民主、科学的学生自主管理。
魏书生管理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其教学策略之高明,教学手段之巧妙令人称道。
首先,他非常注意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曾经有学生问他:“您还能做我们的班主任吗?”魏书生说:“为什么不能?”学生说:“我们看您太累了!”“那我就请副班主任来管嘛!”学生问:“副班主任在哪?”魏书生说:“就在每位同学的脑子里!”谈话中,魏书生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
其次,魏书生创造性地创设了多种自我教育形式,如:写“说明文”,写“心理病历”等,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以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自己的行为产生自我约束,真可谓“一举数得”。
另外,除课堂教学,魏书生还把大量的课外教学活动(包括德、智、体)等科纳入了班级管理的轨道,如定期定人检查作业批改作文,课前一支歌等,加强了教学与管理间的联系,推动了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的整体自动化。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凡事不做则已,一做必做到底,既显示了制度执行的一贯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
魏老师让我深刻理解:所谓班级管理,并非是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关系。其实,施教与求知的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了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人,前提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高明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六
读《不跪着教书》前是书名的独特吸引了我,读《不跪着教书》后是作者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启迪了我。该书是著名教育家吴非对一个个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没有空洞的说理,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深入透彻,读完耐人寻味。何谓“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又该怎么教书?带着期待与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一边读一边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书中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正如吴非老师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不跪着教书,教师怎么样做呢?在书中给了我明示:
“不跪着教书”,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
师德是为师之本,是教师的灵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因此,高尚的师德情操应当成为教师追求的首要目标,而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则是高尚师德情操的基石。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保持高尚的情操,这才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实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给与学生快乐与幸福的人,一个能够感染学生,给与学生良好品德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想起来就会含笑于心的人……
“不跪着教书”,教师应该具备精湛的教研能力。
当一名教师容易,当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学能力的教师难,时代在呼唤师德的同时也在呼唤着师能。娴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基础,这个教学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语言来向别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会。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鮮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步形成,这无疑要求我们要像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地善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致每个环节,细雕每个问题,准确地传承文明,科学地启迪智慧,让受教育者真挚地感悟人生。教师在课堂上的人文意识、专业技能,包括他对学生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亲和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念。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教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才是我们每位老师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识,学会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力求创新,会用现代化手段教学,身心健康,这是师能的呼唤,这更是“站直”的教师的追求所在。
“不跪着教书”,教师还应与时俱进,永具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未来教育的挑战,不仅是针对学生,更重要的是针对教师。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将是21世纪教育的宝贵财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创新的天地,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发展、创新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价值,做到在继承的同时有所超越。经验诚可贵,创新价更高。有专家说,以前的知识是50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时间。可见多读书,不断学习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常教常新,永远流淌着时代的春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拓创新便是教学的源头活水。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为本,育人为先,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人文教育,重要的是关注人的健康成长。
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七
寒假期间,闲暇之余我翻开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很快我就发现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到好处的著作。读后感触颇《不器文库·www.huabuqi.com》多,现就自己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互补充不足,共同进步,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创造美好的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著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著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师长,自己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
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八
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深有感触,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使我们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包括三个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下面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还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目前来说个人收获和体会是:《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
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教育类名著作品读后感 篇九
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内容写得十分真实,让我看得进神进肺。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并且教会了我很多道理,所以,我特别喜欢爱看这本书。
《爱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畅销不衰,目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年来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真是动人心弦啊!
爱,像人的灵魂,天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实在他的意义已融进我们的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走,单是穿衣洗脸,催促孩子看书学习,往书架上放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头疼发热,问冷问热寻医找药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没法形容的爱。
当我们堕进窘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边,晚上不忘吩咐一句:早点睡,别熬坏身子。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熟悉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轻易忽视,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没法感遭到。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相互的尊敬。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榜样,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这要求家长要从平常小事中留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他人。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这一点对我一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换。
还有孩子之间的最纯洁的友谊,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它教导孩子们看待一个人不应当从他的穿着,而是应当从他的行为。只有关心他人的人才是真实的好朋友。有时候友谊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支援之手,那当你面对障碍的时候,你会欣喜的发现你实在不孤单。书中侧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写了他怎样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它告知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
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有的就是爱心。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四周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面对出现灾情的灾区人民的关爱与帮助等。当年的汶川地震是非常严重的特大灾难,我敬佩灾民们那种求生的意念,敬佩第一时间冲锋在废墟中抢救伤员的英雄们。这一切的一切,一样也看到我们全中国人民同胞的团结,充分体现了祖国人民一方有灾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让我从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爱是教育气力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但只要我们专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在点滴的地方。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一颗爱孩子们的心。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庇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遭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学生看,用真情诉给学生听,把真心带给学生读,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会获得到无穷的动力与爱我坚信孩子未来一定会回报祖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