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观后感 爱国影片《第一书记》优秀观后感优秀12篇5-8-20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如下是敬业的小编有缘人为大伙儿整编的12篇爱国影片《第一书记》优秀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书记观后感 篇一

《第一书记》是由陈国星执导,杨立新、徐帆、何冰等人主演的一部主旋律影片。于2010年7月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讲述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小岗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很早就听说过了沈浩同志的事迹,所以当我听说电影《第一书记》上映时,早早地就赶到影院观后这部触动每一个心灵的片子。《第一书记》的原型就是国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虽然很多人已经看过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迹,但是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那所有观影的人们都安静了。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这些符号,很快勾引了回忆。而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也是熟悉的故事。

与以往的宣传资料不同的是,电影真实客观的记录了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与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基层工作者的形象。从电影的序幕一拉开,我已觉不出自己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好似走进凤阳小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乐一同起伏。

这是一好电影,一个由好演员、好导演、好团队用心演出的好电影。我为沈浩自豪,为正在奋战在农村基层的人们自豪;为自己曾是一名基层干部而自豪,也为没能用更执着的行动留在需要的农村而深思。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及感悟 篇二

海拔高达 4400米的喜马拉雅山北麓,终年酷寒,西藏尼辖乡宗措村就坐落在山脚下。

“宗措村”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向阳而生”,然而多年以来,这个村子始终没有像样的产业,几十户牧民靠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忙活一整年,往往只有几千元收入。

33岁的旺青罗布第一次来到这里时,面对四下茫茫旷野,不知从哪下手。

“路是人走出来的,总会想到办法的。”

通过考察与调研,旺青罗布最终将目标锁定在“羊”身上,把发展羊产业作为斩断”穷根的方法,让村民真正地“向阳而生”。

养羊的过程并不顺利。

除了酷寒的环境导致的交通不便,饲料运送以及出栏贩卖都是困难重重,旺青罗布还要面对的难关是部分村民的不信任。

这个在高原土生土长的藏族青年,有股“轴劲”,他始终相信,人跟人之间的感情,能够融化最厚实的冰雪,也能够征服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为此,他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去村民家做思想工作,带着村民垒羊圈,星夜为了守护羊群与狼斗智斗勇为了省下运输饲料的钱,天不亮开车几百公亲自去拉萨拉货……

“羊的事比天大,我们一只羊都不放弃。”这个平时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憨厚的小伙子,一旦谈到“羊”的问题,此时一脸严肃,眼神里容不得半分质疑。

两年过去,旺青罗布的付出得到了回应。曾经被自然冷落的村庄在脱贫攻坚的号角中彻底苏醒,通过成立养殖合作社,发展羊产业,宗措村如期脱贫。

旺青罗布书记的故事,被记录在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中。在刚刚结束的脱贫攻坚战中,近1亿人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的人,而作为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他们的付出、汗水与努力,值得被记录,以提醒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的来之不易。

赢得群众信任、发动群众力量,没有捷径可走,就得扎下根、扑下身、蹲到村。西藏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为了说服56户村民集中饲养珠峰绵羊,挨家挨户上门动员,讲清养羊合作社的好处,分析收入效益;四川凉山州布拖县觉撒乡博作村第一书记罗洪,针对博作村严重的失学辍学现状,多次挨家挨户地对家长及孩子进行劝导,苦口婆心讲解教育的重要性,陆续将孩子送回校园;望谟县乐旺镇坡头村驻村书记刘恭利几年间风里来雨里去,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与村里的男女老少熟悉得像一家人,被誉为贫困户的“孝顺女儿”……正如旺青罗布所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能够融化最厚实的冰雪。

这是一部记录青春、奉献、责任、勇气的影片,这同样也是一部记录第一书记真实心路历程的影片,他们的勇气与失落、他们的执着与愧疚、他们的坚定与柔情,都被真实地记录在银幕之上。

“近一亿人的命运由此改变,超1800人为之牺牲奉献”。屏幕上简单的两句话,屏幕下最催泪的瞬间。

影片结尾,当那些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牺牲的第一书记的照片闪现在大屏上时,全场陷入静默,不少观众哽咽落泪。我们知道,在这场中国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坚守和用生命守护生命的交付。

此刻,无需多言,因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 篇三

脱贫攻坚,是_亿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是20_年要求完成的目标任务。今天,我第一次参加到了扶贫工作中,深入贫困户家中,见面交谈,深入了解帮扶家庭的生活、生产、子女等方面面临的困难、致贫原因,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帮扶打下基础。通过这次走访,是我深刻的了解到,在偏远的乡镇,仍有部分老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这也成为我们中国梦一个重大的缺口,不能解决贫困人群的困难,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无法达到。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的抓住贫困户的手,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既有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义倾向,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一些地方在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各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实现这一,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和发展相结合。各地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下定打攻坚战的决心,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

第一书记观后感范文 篇四

一场自上而下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轰轰烈烈的开展着,近日,我又将电影《第一书记》重新找出来看了一遍。沈浩同志扎根小岗六年,为小岗的发展鞠躬尽瘁,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的感人事迹震撼着大家的心灵,是新时期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

沈浩同志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在小岗村任职6年来,他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舍小家、顾大家,尽职尽责,辛勤耕耘,生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充分彰显了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大爱。

他传承的是奋斗的精神。他把到小岗村工作看成是组织的信任和赐予,看成是花钱买不到的责任和荣誉。他解放思想,坚持原则,解决矛盾,干事创业,带领小岗村民进行二次改革,给小岗村民带来了盼头。大包干精神在新时期新阶段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他演绎的是奋斗的感动。他官不大,责任却很大,他对人民群众有感情,扑下身子和小岗村民一道吃苦,把几千号人的吃穿住行当作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奋斗的动力,用一片真心换来小岗村民的一片真情。

他展现的是奋斗的光辉。他上有老母,家有贤妻和挚女,常年不能和家人团聚,爱家却不能顾家。他三年又三年,以任劳任怨、无私无畏地为百姓干好事、干实事来弥补自己对家人的心灵愧疚。"我们离不开沈书记"……能够让人民群众感到离不开,这是何等的境界,这是生命何等的光辉!

他将有限的生命化为对人民、对事业无尽的奋斗,他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使他的名字在我们心中永远不会离去,沈浩--第一书记。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及感悟 篇五

自10月开始关注、11月23日拟定档、12月3日正式上映,直至今日(12月7日)与工作队同事一起观看,也圆了我这小小的心愿。

“真实”

真实是该片的最大看点之一。这是一部新闻与电影的碰撞与交融的作品,朴实的叙事风格、真诚细腻的情感表达,无不将脱贫攻坚时期驻村干部这支队伍表现地淋漓尽致!片中的四个真实故事,深深打动了我,致敬他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魄力,我将以他们为榜样,致力于乡村振兴!

“忘我”

“村里每一个老乡都认识胡小明书记,但是当他来到病床母亲前的时候,老妈妈不知道他是谁了……”这幅场景让我当场落泪。刘恭利谈到家人时满是愧疚,每次回家后女儿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时候走。他们身为第一书记,同时也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但面对无数需要他们的村民,他们舍弃和家人的团聚,日日夜夜奔走在山村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把爱与希望带给每一个村民,却忘记照顾自己,面对家人也满是愧疚。

“永存”

“脱贫攻坚殉职人员的付出和贡献彪炳史册,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电影临近结尾,泪水却早已模糊了双眼,心中五味杂陈……,写至此处,泪水又夺眶而出。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伟大的价值和意义,致敬!

观看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六

电影《第一书记》根据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优秀村党委书记沈浩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沈浩2004年2月从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兢兢业业地发展小岗,先后为村里修了公路、为散居的二十六户村民集中盖了住宅楼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纪念馆。3年期满后,被小岗村村民集体摁手印留任,直到2009年11月6日,他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

多么年轻的一位中国好党员好干部呀,对于他的离去,我不禁为他扼腕叹息,命运之神为何这么残忍呢,在这个腐败形势日益严峻,官员丑闻频发,可谓前“腐”后继的官场生态环境下,我们急需向沈书记这样的好干部,与邪恶之行为做斗争,让浩然之气长存。

正如主题曲所演唱的:“清清白白勤勤恳恳,不求光环不求缤纷,只愿做棵禾苗深深扎根”,这不就是沈浩书记的真实写照么?一开始,沈浩和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并无不同,一位在〖www.huabuqi.com〗省财政厅一干十几年的科级干部,生活安康,工作稳定,与妻子、女儿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可究竟是什么促使他离开家人,放弃安逸前往农村成就一番事业,又感动了村里朴实的农民三次按红手印只为深情挽留?因为他是农民的孩子,他对农民有着最深沉的感情,对土地是发自肺腑的热爱;因为他尚有理想和抱负,不愿在机关里度过余生,希望来到基层为农民们做一些实事;小岗村给沈浩提供了一个舞台,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给了他一个实施理想抱负的机会和最强有力的支持。更因为他有着坚不可摧的信仰,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人活着总是要有点信仰的,在这个浮躁,缺乏信仰的时代,我们穿梭于人群之中,抱怨着生活的乏味,却不曾知道:信仰并不是个遥不可及的东西,而就在我们身边,信仰总是能给人带来正能量,中国共产党的今日辉煌与胜利离不开坚不可摧的信仰。特别是在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今天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七

伟大的脱贫攻坚斗争,锻造出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第一书记正是这种精神的缔造者、实践者。

“我一辈子都是一个人在干活”“我希望有盏灯”“恨是恨这个地方,但是无法走出去嘛”……预告中,一张张无助的脸庞,一句句无奈的心声,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贫困就像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了这些村民的身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为了让贫困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第一书记们跨越高峰、穿越山河,来到了这些村民的身边。

“你们放心,咱们一定是管到底干到底”、“我们一定要和贫穷打一场硬仗”。他们把村民当成自己的家人,把自己当成村里孩子的父母;为被群山包围的山村修公路、通水饮,为这里的人打开通往大山外的路;用血肉之躯撑起村民的希望,用双手守住丰收的希望;在海报4300米的雪域高原养羊,为这里的牧民寻找到了脱贫之路……他们一步一步走,一句一句问,一条一条记,一件一件做,千方百计、倾尽全力,真正做到了不负人民。

他们却有愧于家人。村里的每一个老乡都认识胡小明书记,但是病床上的母亲不认得他了;将“家”搬进大山里的刘恭利书记,母亲骨折只在门口看了一眼就匆匆离去;30岁人生戛然而止的黄文秀,留给家人永远的思念……预告片中的这些片段,让我们看到了第一书记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经历、崇高品格。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第一书记的奉献和牺牲,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通过大银幕真实再现了这群“为你而来”、为时代而来的共产党员的伟大和不凡,为下一代留下了可供追寻和回望的脚步与精神。

这一次,就换我们“为他们而来”。让我们一起去电影院,重温那些热血与青春,体会那份真实与感动。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问我们美好生活从何而来,这部电影就是很好的回答。

观看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八

《第一书记》这场电影我看了2次了,今天我还是不自主地来到电影院观看第三次。也许是我一直在农村,一直在乡镇,那泥泞的路,那黄色的菊花,那纯朴的脸,那热情的期待,那真诚的心,对我异常的亲切。那倔强的冲动,那愤怒的对抗,那一根根家族系脉,那一条条只有用心才能开启的民心绿色通道,沈浩真实面对了。

真诚让我一直在流着泪,序幕一拉开,我已觉不出自己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好似走进凤阳小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乐一同起伏。一声大爷、一声奶奶,一句我记住了;一只能产奶的小羔羊,一个说不清楚话的多孩残疾家庭,一个隆重的葬礼;一台铲车,一条通村路,一条开放路,一个新的纪念馆,一个高科技企业;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拥,;一眼一眼的深情,一个一个发自心底的爱的信息,一双一双牵手的 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饭,一次一次的红手印;那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赢来的大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源

于人民无限需求的动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是60年代的大学生,是一名普通的国家公务人员,是响应组织部门号召的一名机关干部。也许是自己和沈浩具有相同的工作背景,相同的心里感受,总之,一切都是那么的期待与亲切。我从第一书记里看到了一个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层干部的影子。

这是一好电影,一个由好演员、好导演、好团队用心演出的好电影。我为沈浩自豪,为正在奋战在农村基层的人们自豪;为自己曾是一名基层干部而自豪,也为没能用更执着的行动留在需要的农村而深思。

书记观后感 篇九

周二下午看了《第一书记》这部电影。先说好,我不是党员,也不是干部,更不是“积分(fen)”,所以我是带着随便看看的心情去看的。由于观后要帮着写观后感,所以去之前就把观后感写好了,属上某某大名,然后上交党组织,最后应该封存在入党档案里吧。

在网上看到有些人说去之前要带纸巾,因为它催人泪下。我觉得我是用不着了,因为是报着写观后感的心态去观影的,关于歌功颂德在影片,我觉得自己应该不会被导演的剧情来牵动感情。

我自认为是很会猜剧情的人,影片一开始,我就知道了导演想怎么叙事,而每个小事件发展的结果我也猜到了十之--,等等,都是一些老掉牙的电影俗套。因为一些“红色电影”要歌颂一个人,要讲述一个人的丰功伟绩,无非就是“为群众办事”,如何为了群众的利益“牺牲小我”,如何“对不起家人”,还有在恶劣天气中工作的情节。这些这部电影里都有。

电影里无论是主演还是一些配角,都是我们平时熟悉的著名演员,据说是人艺演员鼎力加盟。影片里有许许多多我们熟悉的演员,直到最后,我还真把杨建新当成了沈浩,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徐帆的表演。片中没有过多的词语和行为想博取人们的眼泪,更多的却是引得大家不时发出笑声。渐渐地让我忘记了这是一部“红色电影”了。

影片最后以女儿的一段告白为结尾。而这时,我悄悄在看了一下周围,多数人都有抹眼泪的动作,天啊,了不起的导演。不,这或许就是真实的力量。因为真实引起了观众们的共鸣。当然,看完电影后,也会引发大家更深的思考。这就是导演的魅力所在,我想,这部影片对我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了。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 篇十

正在上映的《我们是第一书记》是国内新闻领域首次尝试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方式进行融合创作的大银幕作品,以“第一书记”为引,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们的“情感记事簿”,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精神丰碑,是为下一代留下可供追寻和回望的脚步与精神。

《我们是第一书记》由_出品,任杰导演,入选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扶持项目。

谈到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出品人兼制片人兼发行人张苗:“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我认为有责任用电影这个我们擅长的表达方式,把这个时代的温度和感动记录下来。感谢中宣部国家电影局、中宣部新闻局和新华社,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新闻人和电影人完成了一次跨界合作的尝试。”

《我们是第一书记》耗时三年拍摄,拍摄团队深入多个贫困地区,真实再现了脱贫攻坚背后第一书记们的动人事迹。该片制片人魏骅说,他在海南当过六年记者,采访过很多扶贫干部和第一书记。“有的人质疑第一书记,说他们就是去贴标签、争荣誉的,可是当你跟他们同吃同住的第一个晚上,你就明白了。因为当万家灯火亮起,第一书记都是驻村的,家人不在这里,他们只有一个人、一盏灯,继续工作。”他说,过去他的工作只需要把有关脱贫攻坚的信息流推送到大家手机就完成了,但当新闻与电影工业相结合时,观众可以在电影里看到手机上看不到的更丰满的细节、更感人的故事。

有观众表示在观看电影时,会有一种“沉浸式”的感觉。魏骅解释,因为拍摄经历了三年时间,第一书记们和摄制组建立起了信任和情感,“有些第一书记的镜头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在被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把最真实的故事带给大家”。

电影中,西藏定日县宗措村原第一书记旺青罗布带领村民养殖珠峰绵羊,带动全村富裕,他的人生格言“翻越山峰,虽千里犹无悔”令人感佩;四川布拖县博作村原第一书记胡小明笃信“少年强则国强”,在当地教育事业中坚持“一个都不能少”,他坚信自己在“做最有意义的事”;贵州望谟县坡头村原第一书记刘恭利被誉为“敢啃‘硬骨头’的驻村书记”,他带领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山高路远,总有人为你而来。电影让观众看到这群年轻共产党员有召必应、使命必达的伟大和不凡。片尾,那些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牺牲的第一书记的照片一张张闪现,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奉献诠释时代担当,用真实的力量感动无数被他们守护的人。影片主角之一,西藏自治区尼辖乡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日前还来到了影片的首映现场。被问看到电影中自己的感受,旺青坦言,“从来没想过自己职责所在的事情会被搬上大银幕,一开始答应拍摄其实只是为了能帮村子中的羊宣传宣传。”谈到“奉献”这件事,他说:“比我优秀的同志太多了,我只是想趁着年富力强,还能为家乡和人民做贡献的时候,尽自己的一份力。”

谈到自己心中好电影的标准,导演任杰说:“除了感动之外,一部好电影还需要能带给人爱和力量,希望《我们是第一书记》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他感慨,三年时间不仅仅只是拍摄过程,也是所有摄制组成员一起伴随第一书记们的脱贫攻坚战一起成长的过程。记录脱贫攻坚的新闻和电影,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段历史。这段光荣的历史,是属于第一书记们的,更属于为脱贫攻坚战斗、为乡村振兴事业奋斗的每一个人。

观看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十一

纵观电影《第一书记》,不仅展现了第一书记抛家舍亲、义无反顾的无私奉献精神,更反映了一种务实、实事求是、勇于开创的工作精神,同时也倡导了一种不放弃、坚持不懈的奋进精神,确是一部主题明确、思想深刻的教育大片。

仔细品味,与以往的主题教育电影不同,《第一书记》突破了一些原有的主题电影的窠臼。影片的开始虽然颇为伤感,但是,沈书记离世的那一刻,从书记手中滑落的手机上一条短信,已经稍稍打破了以往主题电影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无情。“宝贝女儿,爸爸不舒服。半夜醒了,想通通话,想到你要早起上学,爸爸是想你们了!”。多么温馨的一条短信,多么普通的一条短信,多么可怜的一条短信,反映的是第一书记亲情本性的一面,第一书记为工作无私奉献,但是真正能对他心灵安慰的是亲情,是温情。从这里看到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逐渐淡化神化思想和阶级思想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凸显人情味,背后是人和道。

同时,沈浩的上任又是一个励志短片,它告诉我们励志不仅适用于企业和职场,同样也适用于仕途。看看沈浩在拔河比赛中的投入,看看好几座比赛的奖杯,与“基本称职”的考核形成鲜明对比。别人可以当考核是年年如此的例行公事,但是沈浩没有,在难得有的一次听女儿弹琴的机会下,接到上级组织的电话时,陷入了沉思。当别人嫌三年太长时,沈浩考虑的却是一年太短,干不成什么事情。思路不同,思想迥异,坚持努力,决定了沈书记的出现。沈书记的出现,绝不仅仅是因为去了小岗,是因为在去小岗之前已经铺垫和奠定了许多东西,小岗只是一个机会和舞台,对沈浩来说,小岗迟早会出现。鲜明的反映了一个主题,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成功。

影片中更多的是展现第一书记的做事,也似乎在提醒,做事是第一要义。从收车到修路,从盖房到办厂,从引资到重盖纪念馆,直到京九线双向停车四十五分钟。因为收车被打,修路需要跑资金,引资需要迁坟,跨京九线需要上北京。做事就要处理难题,处理难题就需要魄力和勇气,需要坚持不懈。作为一个党员的为群众办事的政治意义姑且不论,单是从一个纯粹的人做事的角度考虑,没有沈浩的事业观,没有对成功的执着和渴望,又怎能克服重重困难。不克服重重困难,又怎样解决问题。所以,沈浩在事业的成功,基本与小岗的因素不大,换沈浩在职场,同样是非常成功的人。做事成功,贵在思想。

影片中第一书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做事的原则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回收铲车先做杨德禄哥哥和叔叔的思想工作,再采取法律手段。为跨京九线带着礼品上北京,站在铁道部部长办公室门口先是战战兢兢后径直走入,到动情动理慷慨陈词。为征地迁坟一事,影片中唯一的一次展现了沈书记发怒的一幕,最后为吴奶奶家人披麻戴孝。有了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也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了第一书记的事业上的成功。从第一书记的独白中可以看到:“身在小岗这个困难、敏感的地方,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守法、廉洁、务实、勤奋、公平为民”、“为老百姓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和赞口”。朴实的语言,反映的却是大道理。

虽然影片的展现的冲突和矛盾不是很多,没有过多的选择矛盾手法塑造形象,更多是采用了人物对话和独白、旁白等方式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多的是体现了一个“做人”的主题。因为回收铲车被打,面对众乡亲,无言的独白更展现了人物的形象。因为征地迁坟,与老书记对话,点缀了万世根本的主题。因为GLG集团引入而引发的征地迁坟,一怒之下,宁肯GLG不入小岗,也不能强迁坟地。独白:“我不图名、不图利,受累受苦,有时连一个愉快的心情都没有”。片尾一首谭晶演唱的《做人》更凸显了做人的主题。万世根本是什么,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万事根本是做人,做人做大写的人。清清白白,勤勤恳恳,平平常常,认认真真,不求光环,不求缤纷。

当然了,做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做为一部电影,从完美的角度苛求,也不乏有瑕疵。沈书记离世瞬间手中滑落的手机与显示短信的手机并不是同一部手机。因为回收铲车而吊车入院,即便是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武器,但是拆墙的实际成本可能远远小于大动吊车的干戈,况且是否有私闯民宅的嫌疑。因为跨京九线拎着礼品上北京,是否也暗合了送礼的大势。因为跨京九线,在没有跑通手续的情况下,先斩后奏,是否欠妥,是否有可能成为有一个烂尾工程。但是,瑕不掩瑜,这也恰恰了增强了电影真实性的一面,也正是其针砭时弊的动机和目的,也正发挥了其警醒的作用。

对一名普通的职场员工,《第一书记》同样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完全可以是一本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大作,是可以解决问题、排除困难的工具书,是让我们时刻铭记做人和做事道理的丰碑。第一书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及感悟 篇十二

11月27日举办“为你而来”首映礼,影片主创团队、第一书记旺青罗布,电影第一推荐官薇娅等现身,与观众互动交流。不少业内嘉宾、观众在观影后给出高度评价,盛赞电影“有触动人心的力量”。据悉,影片将于12月3日公映。

《我们是第一书记》由新华社荣誉出品,新华网、北京精彩、北京人杰、华录百纳联合出品,任杰导演,是国内新闻领域首次尝试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方式进行融合创作的大银幕作品。电影以“第一书记”为引,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们的“情感记事簿”,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精神丰碑,是为下一代留下可供追寻和回望的脚步与精神。

首映礼现场,影片出品人、制片人兼发行人张苗表示:“感谢中宣部国家电影局、中宣部新闻局和新华社,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新闻人和电影人完成了一次跨界合作的尝试。”

有观众表示,在观看电影时,会有一种“沉浸式”的感觉。制片人魏骅解释,因为拍摄经历了三年时间,第一书记们和摄制组建立起了信任和情感,“有些第一书记的镜头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正在被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把最真实的故事带给大家。”

影片主角之一、西藏自治区尼辖乡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也来到现场,被问到看到电影中自己的感受时,旺青罗布坦言:“从来没想过自己职责所在的事情会被搬上大银幕,一开始答应拍摄其实只是为了能帮村子中的羊宣传宣传。”谈到“奉献”这件事,他说:“比我优秀的同志太多了,我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