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语文的现代文阅读题,有很多学生还是会在此题型中失分,那么该如何答好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可爱的小编给大家收集的13篇《穷人》阅读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穷人》阅读及答案 篇一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xx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20xx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xx年触顶,自20xx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20xx—20xx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xx年的77%上升到20xx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接近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成为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1. 关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可能下降。
B.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C.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C.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D.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全世界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C.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D.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1. A 原文第三段有这样的阐述“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
2. D “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表述不对,原文说的是“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3. A “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表述不对,原文的第七段中,因为战后的美国实行郊区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才进而造成市区空洞化,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
《穷人》阅读及答案 篇二
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文后问题。(11分)
穷人的风骨
马 德
1.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2.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头看过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并不认识他。
3.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角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太在意,只是想着让他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4.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5.我问:少了多少呢?
6.5元。家长有些难过,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怎么会少了呢?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7.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道遗失在何处的 5元钱。
8.在搭上自己的5元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时,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9.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点儿。
10.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那位家长又找到我,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还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我这次给她悄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这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总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5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11.我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就算了吧,但家长执意要还钱。推让半天之后,家长突然生气了,一把将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的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了深秋的风里。
12.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13这个世界上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灵魂活着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猛然跌倒。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2分)
小题2:第(8)中“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3:品读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揣摩其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2分)
“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这是她父亲捎来的。”
小题4:短文写的中心人物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小题5:文中的父亲确实让人感动,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学生,有这样的父亲,你最想跟他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位贫穷的父亲执意归还给我为他女儿垫上的5元钱。(相近即可)
小题2: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2分)
小题3:用“轻描淡写”,“简单”来描写我把钱给学生的态度,表明“我”不想让学生的心里承担一堆零钞的重量,突出“我”对学生的爱护之心。表现了人物的细心和关怀学生的心理。(能找出词语1分,表现人物心理1分)
小题4:父亲; 是个善良,有自尊、人穷志不穷,(身处贫困处境,仍有风骨、节气的人)
(主人公1分,性格2分)
小题5:爸爸,虽然你不富有,但你用你的言行充实了我的心灵。我为您而骄傲
老师,您用您的臂膀为您的学生扛起了一片天,给予了我温暖,谢谢您!
《穷人》阅读及答案 篇三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xx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20xx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xx年触顶,自20xx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xx年的77%上升到20xx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接近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成为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1.关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B.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C.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可能下降。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答案:C【解析】原文第三段有这样的阐述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全世界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C.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D.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答案:B【解析】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表述不对,原文说的是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C.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D.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答案:A【解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表述不对,原文的第七段中,因为战后的美国实行郊区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才进而造成市区空洞化,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
《穷人》阅读及答案 篇四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①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②展望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xx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20xx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
③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 1945年左右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他们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然而,也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④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
⑤20xx—20xx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
⑥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xx年的77%上升到20xx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接近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
⑧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⑨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1.关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B.在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一现象是一个长期趋势而非短期失常。
C.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20xx年,全世界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但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C.网络的流行,使得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
D.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发达国家,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C.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D.郊区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也将出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
试题答案:
1.B 试题分析:B项答非所问,第三段原文“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推断出”表明它是一个推断,而非依据。A项在文本第三四段,C项由文本第六段总结得出,D项由文本第八段提取出来的。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C 试题分析:以偏概全,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原因至少有三,公交发展、网络流行、21世纪城市化。原文“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D 试题分析:把未然当成已然,原文第九段最后一句话说“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穷人》阅读及答案 篇五
阅读《穷人的风骨》,完成小题。(13分)
穷人的风骨 (马 德)
⑴ 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⑵ 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头看过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并不认识他
⑶ 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角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太在意,只是想着让他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⑷ 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⑸ 我问:少了多少呢?
⑹ 5元。家长有些难过,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怎么会少了呢?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⑺ 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道遗失在何处的 5元钱。
⑻ 在搭上自己的5元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时,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⑼ 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点儿。
⑽ 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那位家长又找到我,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还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我这次给她悄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这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总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5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⑾ 我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就算了吧,但家长执意要还钱。推让半天之后,家长突然生气了,一把将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的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了深秋的风里。
⑿ 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⒀ 这个世界上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灵魂活着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猛然跌倒。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2分)
小题2:.第 ⑻ 段中“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3:.品读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揣摩其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①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
②简单地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
小题4:.短文写的中心人物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小题5:.文中的父亲确实让人感动,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学生,有这样的父亲和老师,你最想跟他们说什么? (二选一,只要写出和其中的一个人说的话即可。) (2分)
小题1:(2分)一位贫穷的父亲执意归还给我为他女儿垫上的5元钱。(相近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小题1:(2分)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本题考查学生从文章中获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小题1:(4分) ①用“轻描淡写”,“简单”来描写我把钱给学生的态度,表明“我”不想让学生的心里承担一堆零钞的重量,突出“我”对学生的爱护之心。表现了人物的细心和关怀学生的心理。②“一扭头”体现了学生家长的耿直,朴实,表现了穷人特有的傲骨,点明题意。(本题稍微大了点,主要是要考查学生对优美语句的分析品味能力)
小题1:(3分,主人公1分,性格2分)父亲;是个善良,有自尊、人穷志不穷,(身处贫困处境,仍有风骨、节气的人)(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小题1:(2分,二选一,只要有写一句即可。)
示例一:爸爸,虽然你不富有,但你用你的言行充实了我的心灵,我为您而骄傲。示例二:老师,您用您的臂膀为您的学生扛起了一片天,给予了我温暖,谢谢您!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读全文,把握文章脉络,写出来即可。
小题2:。此题的答案就在问题所处的上下句中,注意仔细阅读。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细细品味这两句话,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具体分析在语境中的含义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分析。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然后提炼分析。
小题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选出一个,说出自己想要说的心里话即可。
《穷人的自尊》的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六
①丈夫在一所重点中学教书,我们便住在这所学校里。这天,一个女学生来敲门,跟在她身后的是一位中年人,从眉目上看,显然是女学生的父亲。
②进得屋来,父女俩拘谨地坐下。他们并没有什么事,只是父亲特地骑自行车从80多里以外的家来看看读高中的女儿。“顺便来瞅瞅教师”父亲说,“农村没什么鲜货,只拿了十几个新鲜的鸡蛋。”说着,从肩上挎的布兜里颤巍巍地往外掏。布兜里装了很多糠,裹了十几个鸡蛋。显然,他做得很精心,生怕鸡蛋被挤破。
③我提议中午大家一起包饺子吃、父女俩一脸惶恐,死活不肯,被我用老师的尊严才‘震慑“住。吃饺子时,父女俩依然拘谨,但很高兴。
④送走女学生和她的父亲,丈夫一脸诧异。他惊奇从来都把送礼者拒之门外的我,为何因十几个鸡蛋而折腰?还破例要留父女俩吃饺子?
⑤望着丈夫不解的眼神,我微微一笑,讲述了20年前自己经历一件事。
⑥在我10岁那年的夏天,父亲要给外地的叔叔打一个电话。天黑了,我跟父亲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去10里以外的小镇邮电局。我肩上挎的布兜里装着刚从自家梨树上摘下来的7个大棉梨。这棵梨树长了3年,那年第一次结了7个果。这棵梨树长了3年,今年第一次结了果。小妹每天浇水,盼着梨长大。但那天晚上,梨被父亲全摘下来了。小妹急得直跺脚,父亲大吼:“拿它去办事呢!”
⑦邮局早已下班。管电话的是我家的一个远房亲戚,父亲让我喊他姨爹。进屋时,他们一家正在吃饭。父亲说明来意,姨爹嗯了一声,没动。我和父亲站在筹靠门边的地方,破旧的衣服在灯光下分外寒酸。一直等姨爹吃完饭,剔完牙,伸伸懒腰,才说:“号码给我,在这儿等着我去看看能否打得通。”5分钟之后,姨爹回来了,说:“打通了,也讲明白了,电话费9角5分,”父亲赶紧从裤兜里掏钱。
⑧父亲又让我赶快拿棉梨。不料,姨爹一只手一摆,大声说:“不,不要!家里多的是,你们去猪圈瞧瞧,猪都吃不完!”
⑨回来的路上,我跟在父亲的身后,抱着布兜,哭了一路。仅仅因为我们贫穷,血缘和亲情也淡了。仅仅因为贫穷,我们在别人眼里好像就没有一点点自尊。
⑩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姨爹摆手的动作一直深深藏在我心里。它像一根软鞭时时鞭打着我的心灵,我不会做姨爹那样的手势,给一个女孩子的记忆抹上灰色的印痕。我相信,我今天有饺子将给女孩子留下抹不去的记忆,因为爱心的力量总比伤害的力量大得多。
1.本文写了两年事,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答:
2.联系上下文,说说画线句子的作用。
答:
3.文章为什么以“穷人的自尊”为题?
答:
4.读了这篇文章,对你今后为人处世有何启发?
答: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寄托了女学生的父亲什么情意?
答;
6、第4段两个问句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
答;
7、请在原文中找出揭示主旨的一句话,并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
1、(1)“我”收下了丈夫学生的父亲拿来的鸡蛋,还破例要留父女俩吃饺子
(2)小时候我和父亲为打电话去找远方姨爹受到冷遇和侮辱,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
2、划线句子从几个方面强调了拿去送礼的梨的难得,与下文姨爹对梨的不屑一顾和侮辱语言形成强烈的反差,更突出了自尊心受打击的程度
3、文中写的两件事,均与“穷人的自尊”有关:现实中的“我”的行为是为了保护穷人的自尊,因为“我”儿时曾因为贫穷受到人蔑视,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打击
4、示例: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并努力保护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尊
5、表达了我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
6、表达了我对“父女俩”的尊重,对穷人的尊重
7、文章最末句
《穷人》阅读及答案 篇七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了,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呢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这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判断:“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和“但是觉得要这样做。”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和语气都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中用了五个省略号,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嗯,揍我一顿也好!”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应用________的语气读。
参考答案:
1.《穷人》列夫·托尔斯泰
2.该判断正确,两句话都表达了桑娜善良的品质。
3.桑娜内心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极其矛盾的心理。
4.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收养西蒙子女的决心。 十分肯定
《穷人》阅读及答案 篇八
穷人的自尊
丈夫在一所重点中学教书,我们便住在这所学校里。这天,一个女学生来敲门,跟在她身后的是一位中年人,从眉目上看,显然是女学生的父亲。
进得屋来,父女俩拘谨的坐下。他们并没有什么事,只是父亲特地骑自行车从八十多里以外的家来看看读高中的女儿。“顺便来瞅瞅老师。”父亲说,“农村没什么鲜货,只拿了十几个新下的鸡蛋。”说着,从肩上挎的布兜里颤巍巍地往外掏。在兜里装了很多糠,裹了十几个鸡蛋。显然,他做得很精心,生怕鸡蛋被挤破。
我提议中午大家一起包饺子吃,父女俩一脸惶恐,死活不肯,被我用老师的尊严才“震慑”住,吃饺子时,父女俩依然拘束,但很高兴。
送走女学生和她的父亲,丈夫一脸诧异。他惊奇从来都把送礼者拒之门外的我,为何因十几个鸡蛋而折腰?还破例要留父女俩吃饺子?
望着丈夫不解的眼神,我微微一笑,进述了20年前自己经历的一件事。
在我10岁那年的夏天,父亲要给外地的叔叔打一个电话。天黑了,我跟在父亲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去10里以外的小镇邮电局。我肩上挎的布兜里装着刚从自家梨树上摘下来的7个大绵梨。这棵梨树长了3年,今年第一次结了7个果。小妹每天浇水,盼着梨长大。但今天晚上,梨被父亲全摘下来了。小妹急得直跺脚,父亲大吼:“拿它去办事呢!”
邮局早已下班。管电话的是我家的一个远房亲威,父亲让我喊他姨爹。进屋时,他们一家正在吃饭。父亲说明来意,姨爹嗯了一声。没动。我和父亲站在靠门边的地方,破旧的衣服在灯光下分外寒酸。一直等姨吃完饭,剔完牙,伸伸懒腰,才说:“号码给我,在这儿等着,我去看看能否打得通。”5分钟之后,姨爹回来了,说:“打通了,也讲明白了,电话费九毛五分。”
父亲赶紧从裤兜里掏钱。 父亲又让我赶快拿绵梨。不料,姨爹一只手一摆,大声说:“不,不要!家里多的是,你们去猪圈瞧瞧,猪都吃不完!”
回来的路上,我跟在父亲的身后,抱着布兜,哭了一路。仅仅因为我们贫穷,血缘和亲情也谈了。仅仅因为贫穷,我们在别人的眼里好像就没有一点点自尊。
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姨爹摆手的动作一直深深藏在我心里。它像一根软鞭打着我的心灵,我不会做姨爹那样的手势,给一个女孩子的记忆抹上灰色印痕。我相信,我今天的饺子将给女孩子留下抹不去的记忆,因为爱心的力量总比伤害的力量大得多。
阅读题: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读音下画横线)。(2分)
顺便来瞅瞅老师(chou qiu ) 留下抹不去的记忆(mo ma )
2、将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划去。(2分)
3、从文中找出下例词语的近义词。(2分) 拘谨( ) 诧异( )
4、文中表示“看”的词还有___、____、____,除文中出现的,请你再 写3个(一个字的)___、___、___。 (3分)
5、联系上下文理解画线词语的意思。 (2分)
6、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2分)
7、你认为女学生的父亲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分)
8、读了这篇文章,对“收礼”有自己什么的看法,请写出来。 (2分)
参考答案:
1、chou mo
2、划去“竟然、精心、害怕、居然”
3、拘谨(拘束) 诧异(惊奇)
4、文中出现的--瞅、望、瞧 除文中的还有--盯、瞪、观、瞄、瞥等
5、文中出现的--瞅、望、瞧 除文中的还有--盯、瞪、观、瞄、瞥等从眉目上看 相貌(或脸形、长相、面目) 生怕鸡蛋被挤破 非常害怕
6、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过渡(或承上启下)
7、女学生的父亲是一位尊敬老师、老实、淳朴、贫穷的人。可以从他说的话和带鸡蛋的方法以及拿鸡蛋的动作看出来。
8、至少要从收什么样的礼和怎样收礼两方面答。 我会从“送礼”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在哪种情况下会去“送”礼? 一是出于真心的分享; 二是发自肺腑的感谢; 三是有求于人。 对于第三种情况,一定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去做吧。 既然决定去“送”,就应该拿出“送”的态度出来。 文章中的那个父亲送的是一份心意,是他力所能及的贵重的礼物,如果不收,会伤害他们的感情。
《穷人》阅读及答案 篇九
穷人(节选) 渔夫皱起眉( )他的脸变得严肃( )忧虑( )嗯( )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 )嗯( )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 )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哦( )我们(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
1.给这段话加上标点。
2.这段话中有两个“嗯”,各表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课文想一想.文中的“他”指谁?“你”指谁?“他们”指谁?
“他”指_____________;“你”指___________;“他们”指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中有一个最能表达渔夫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句子,请把它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_______”画出描写渔夫神态的句子。
6.文中画线的部分,应该读出( )的语气。
A.慌乱B.坚定C.急躁D.犹豫?
参考答案:?
1.,,,“,!”,“,?,!,,!!。”
2.第一个“嗯”表示思考。第二个“嗯”表示语气停顿。
(意思对即可)
3.他指渔夫,你指渔夫的妻子桑娜,他们指西蒙的孩子
4.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5.渔夫皱起眉
6.B
《穷人》阅读及答案 篇十
阅读后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但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1.在这段话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风平浪静——( ) 寒冷——( ) 喧闹——( )
2.“但这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温暖”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舒适”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海风狂暴的词语有_________和_________;描写海浪巨响的词语有_________。
4.按分好的层次,写出第二层的层意。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是
A.海上起了风暴,桑娜因为天气的突变而害怕。
B.桑娜担心丈夫打不到鱼,为孩子会挨饿而害怕。
C.桑娜为出海打鱼的丈夫可能有生命危险而担心。
6.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是
A.勤劳,深爱自己丈夫的人。
B.勤劳、善良,但有些胆小的人。
C.勤劳,但胆小怕事的人。
参考答案:
1.汹涌澎湃 温暖 安静
2.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 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闪闪发亮。(意思对即可)
3.呼啸 怒吼 轰鸣
4.屋外寒风呼啸,屋内温暖而舒适。(意思对即可)
5.C
6.A
《穷人》阅读及答案 篇十一
《穷 人》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的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回到家里,她把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一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词语。
忐忑不安:文中指:桑娜把西蒙家的两个孩子抱回来,内心很不安定。
自作自受:文中指:桑娜认为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如果挨丈夫揍,只能自认倒霉自己承受。
二 .填空
1 句子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时表示(省略内容,表示桑娜当时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
2 通过第二段文字中桑娜的(神态 )和(心理活动 )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桑娜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
3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桑娜具有(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 )品质。
4.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是因为担心丈夫责怪她,还担心自己穷苦的家庭雪上加霜_,““这样做”是指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 “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是因为_西蒙死了,两个孩子无人照顾,必将遭难,无法生存___。这句话生动而又细腻地写出桑娜当时那种_担心、忧虑、紧张的矛盾__的心情。
文中“_忐忑不安____”这个词最能概括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后的心情。
5、“嗯,揍我一顿也好!”朗读这一句话时,要读得( C )
A、缓慢 B、激昂 C、短而有力
《穷人》阅读及答案 篇十二
为穷人领奖
①在人人都想致富的今天,人们怎么使用和消费劳动所获的财富,包括奖金,外人当然无权置喙,可是有一种在今天已经很稀缺的东西——被叫做“感动”的,却可以从如何使用奖金上体现出来。不过,最使我感动的是特蕾莎修女对奖金的使用。
②1979年当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把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特蕾莎修女时,她似乎感到了某种困惑,因为她从未想到过获奖,而且做梦都没有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突然成为富翁--这是一个今天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理想。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而且似乎自己并不适宜于当一个富人,特蕾莎修女本能地迟疑着,而且想拒绝这个奖项和这一大笔一夜之间就可以让她富起来的奖金。但是,诺贝尔奖评委会的颁奖理由却让她发现了自己应当领这个奖和怎样用这笔巨额奖金的理由或思路。
③评委会说,“她(特蕾莎)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而且,“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④作为毕生贡献于穷人和以照顾关怀世界上的弱者为一生己任的特蕾莎修女并非为这样的美誉而陶醉,而是通过这样的话语启示了她的思路,为什么不接受这个奖项和领取这笔巨额奖金呢,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穷人、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
⑤于是在挪威奥斯陆那金碧辉煌的市政厅,特蕾莎修女郑重地对全世界说: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个奖项,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随后她既对人类这个世界做出了入木三分的剖析,又对自己的行为原则做了诚实的解释:我既不说,也不讲,只是做。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原因,而贫穷则是我们拒绝跟别人分享的结果!其实,这番对全世界的人讲的话已经在为她怎样使用这笔奖金作解释和注脚了。
⑥没错,很多人都估计对了,她是要把这笔奖金全部捐赠出来,用到那些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的身上,但是,特蕾莎修女似乎对此还不满足,而且对金钱还有更多的一丝“贪婪”。当她知道在颁奖仪式上为全体来宾所准备的国宴需要花费不薄的资金时,不禁黯然神伤,眼角:溢出了闪光的东西,那是一种感伤的泪。正如几年前教师节上,当贫穷山区来的教师在北京招待他们的一次高规格宴会上得知这一餐饭的饭费比他们一年的工资(而且常常是无法按时拿到)还高时,不禁当着摄像机泪湿满衣襟。
⑦特蕾莎抹去了眼角的泪,带着深深的不安对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主管者发出真诚的柔弱的,但又几乎是难以拒绝的请求:客人们能不能不享用这次盛宴,而把这次国宴的钱连同诺贝尔奖金一起赠给我。【因为……因为……吃这餐饭却可能是一种浪费】。一顿豪华国宴只能供100多人享用而已,如果,把钱交给我们仁爱传教修女会使用的话,却可以让1500名印度穷人吃一天饱饭。特蕾莎说这番话的时候带着深深的不安。因为她的请求可能让很多尊贵的客人无法享用这次风光无限的大餐,而且甚为扫兴,那里不仅有法国鹅肝酱、法国牛排、挪威鹿肉等世界名菜,而且还有全球名流、著名学者、头面人物、政要的济济一堂的荣耀与风光。但是,为了穷人,特蕾莎修女豁出去了。
⑧出乎特蕾莎的意料,她的要求并没有得罪当年的高贵客人,反而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他们一致同意,取消那一年的国宴,把办理国宴的6000美金(一说7100美金)的餐费统统交给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遵守了自己的诺言,为穷人和孤独的人领奖,连同这笔国宴费和当年的和平奖奖金192000美金,一并捐作麻疯病防治基金之用。
⑨我相信特蕾莎修女应当是天底下最让每个捐赠者放心的人,可以不让她打收据,更不用让她报告奖金、捐款的用处(当然这与现代管理理念不合),因为钱都会用在穷人和贫困者的身上,她决不会挪用一分一厘,因为她只代表着和想着穷人。她一生只有三套简单的换洗衣服(修道服),只穿凉鞋,连袜子都舍不得穿。
⑩我不是在鼓励人们都像特蕾莎修女那样使用奖金,而且我们普通人做不到也没有机会做到。但是我们只要记着,有这么一位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就足够了。
1.从文中看,特蕾莎修女领取诺贝尔奖和使用奖金的“理由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特蕾莎修女“对金钱还有更多的一丝“贪婪’”,其中“贪婪”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提及贫穷山区的教师“泪湿满衣襟”,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情感。
4.第⑦段画线句中运用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文章首尾运用了对比手法,对当今人们使用奖金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B.特蕾莎修女的事业的最大特点是她对穷人不含施舍意味,建立在人的尊严之上的同情与尊重。
C.特蕾莎修女面对诺贝尔奖巨大的荣誉,只是用朴实的语言提醒大家关注贫穷世界。
D.第⑨段写到特蕾莎修女的简单衣着,揭示出她“让每个捐赠者放心”的原因。
E.文章最后将笔触转向我们每一个人,留给读者继续思考的空间。
F.文章记叙特蕾莎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体现了她谦卑、无私和博大的爱。
6.作者在文末为什么说“我们只要记着,有这么一位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就足够了”?请在“因为”后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用本来可以使自己富起来的奖金,来照顾关怀更多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意对即可)
2.贬词褒用,在这里突出表现特蕾莎修女在帮助穷人上永远不知满足,使读者由此而对她的伟大情操和崇高精神理想留下深刻的印象。(意对即可)
3.对特蕾莎修女和山区教师奉献精神的赞颂,为某些‘d荣耀和风光”同现实的强烈反差而伤感。
4.表现说话时语气缓慢而断断续续,形象表现特蕾莎修女说这番话时的不安神态,并引出后面接着说“吃这餐饭却可能是一种浪费”所表现出来的为穷人“豁出去”的心理变化。(意对即可)
5.AD
6.“略”。
《穷人》阅读及答案 篇十三
穷人
(一)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二)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解释词语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2、通过第一段文字中桑娜的神态和心理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桑那矛盾的心理状态,她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的朴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3、第二段文字细致描写了渔夫的神态、语言和动作。
4、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他们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勤劳、善良、充满爱心的人。
阅读《穷人》选段,回答问题。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1、请在上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1)文中裹住的裹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G,用部首查字法应查衣部。
(2)忐忑不安中安的意思有:A安全;B安装;C安定。
在文中应取(C)。
3、在文段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自食其果(自作自受)心神不宁(忐忑不安)
4、你认为这段话主要讲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她把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作者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赞颂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5、在这段文字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地说明桑娜把西蒙两个孤儿抱回家后心情的词,并用这词造句。
忐忑不安
6、文中第二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①话没说完。②人物在思索表示矛盾不安的心情。③表示人物惊慌失措,语无伦次。
7、用画出描写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为什么忐忑不安?
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
8、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中的这样做指的是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觉得非这样做的原因是:西蒙的孩子没人照顾会冻死、饿死的。从中你体会到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9、他会说什么呢?嗯,揍我一顿也好!这里的他是指渔夫,桑娜为什么会说揍我一顿也好?
桑娜热爱丈夫,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也反映她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10、文段最后说桑娜深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请你发挥想像,说说这时桑娜可能在深思些什么?